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二)紫癜性肾炎的诊治循证指南(试行)
- 格式:pdf
- 大小:402.50 KB
- 文档页数:6
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具体诊断要点:(1)皮肤瘀点瘀斑;(2)血尿和(或)蛋白尿,或并见腹痛、关节疼痛,甚则便血、水肿等。
2.西医诊断:参照2011年《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肾脏病学》(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肾损害)(王海燕主编,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过敏性紫癜的皮肤紫癜等肾外表现;(2)有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如血尿、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3)肾活检表现为系膜增生、IgA在系膜区沉积。
(二)证候诊断1.风热搏结证:皮肤紫癜,瘙痒,血尿(尿检镜下红细胞增多),泡沫尿,发热、咽痛,腹痛或关节疼痛,颜面或肢体浮肿。
舌质淡红或略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滑有力。
2.热毒内炽证:皮肤紫癜颜色鲜红,弥漫四肢、背臀部,可有痒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发热、口干、关节肿痛、腰腹痛,或见黑便。
舌质红,苔黄,脉数。
3.湿瘀互结证:紫癜反复,时隐时现,镜下血尿、蛋白尿,次症:关节肿痛,颜面或下肢浮肿。
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腻,脉滑。
4.气阴两虚证:紫癜消退或反复发作,间断镜下血尿,腰酸乏力,常易感冒,口干咽干,手足心热。
舌红苔薄,脉细数或沉细。
5.脾肾阳虚证:皮肤紫癜消退;蛋白尿、血尿持续,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面浮肢肿,纳差,尿少便溏。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弱。
6.肝肾阴虚证:紫癜消退或反复发作,镜下血尿持续,腰膝酸软,咽干口燥,手足心热,头晕耳鸣,体倦乏力,心悸气短。
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热搏结证治法:疏风清热,清营凉血。
推荐方药:清营汤加减。
荆芥、防风、生地黄、丹皮、金银花、连翘、赤芍、柴胡、水牛角、竹叶心、紫草、小蓟等。
紫癜性肾炎的中医治疗用西医诊断,中医辨证的方法,以中药为主对不同证型的紫癜性肾炎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以典型病例予以说明。
标签:紫癜;肾炎;辨证;治疗1、对紫癜性肾炎的认识1.1现代医学:儿童紫癜性肾炎,过去称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于2009年12月制定了儿童《紫癜性肾炎的诊治循证指南(试行)》,统一使用紫癜性肾炎的病名〔1〕。
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所导致的肾损害,主要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肾脏内沉积所引起,属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皮疹紫斑,关节肿痛、水肿等〔2〕。
其病因可为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或为某些药物、食物等过敏引起,或为植物花粉,虫咬,寒冷刺激等引起。
多发生在皮肤紫癜1-6个月以内,有的仅是无症状的尿异常,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西医治疗上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严重的肾脏损害常用环磷酰胺等药物进行治疗,常有不错的疗效,但西药的副作用普遍比中药大,中药在紫癜性肾炎的治疗上有其优势和特长,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紫癜性肾炎的疗效。
2.2祖国医学:祖国医学虽无紫癜性肾炎病名,但就其临床症状体征,发病机理等方面属于中医学的“血证”紫癜、紫斑、肌衄、尿血“水肿”“尿浊”等范畴。
依据主要为“血证论”和“络病学”“水液代谢”理论三方面。
血证理论认为由多种原因导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溢于肌肤则为紫癜、肌衄;溢于肾络则为尿血。
如《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3〕。
络病学认为久病必瘀,病久入络,肾络损伤则见尿血,如《三因极-病证方论、失血叙论》〔4〕”血之周流于人身荣经、府、俞、外不为四气所伤,内不为七情所郁,自然顺适,万一微爽节宣,必致壅闭,故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注或散,或下而亡返,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诸证发生。
”水肿原因较为复杂,它与血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肺主气,朝百脉;脾统血,运化水湿,肾藏精,温阳化气,三脏均与水液代谢,血液的运行有密切的关系。
指南解读紫癜性肾炎的诊治:《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试行)》解读(二)黄松明李秋郭艳芳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在紫癜性肾炎原有诊疗常规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证据,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定了《紫癜性肾炎的诊治循证指南(试行)》就该指南中的主要内容,结合2008年11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儿科常见肾脏病诊治指南专题研讨会”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解读如下。
一.诊断方面1.过敏性紫瘢是以坏死性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当出现肾脏损害时,既往多称其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或紫癜性肾炎。
该病的病因及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研究发现临床上22%-30%的患者发病前有过敏史[1-2],且缺乏确切证据;而在感染后诱发的病例更常见,有证据显示,30%-50%的患者有前驱上呼吸道感染史,如微小病毒[3]、链球菌感染[4],提示本病可能与感染关系密切。
为避免引起对该病病因的误解,本指南统一使用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n purpuranephritis,HSPN)作为疾病诊断名称。
2.Narchi[5]对20个中心1133例儿童紫癜性肾炎行系统性评价发现,97%患儿的肾损害发生在起病的6个月以内。
国内关于肾脏受累时间的报道亦与其基本一致[6-7]。
因此,尽管有过敏性紫癜发病后一年或更长时间发生肾脏损伤的相关报道[8],对这类肾损害发生时间相对较久的患儿诊断需慎重,避免对其他肾脏疾病的漏诊、误诊。
3.近年来,随着敁微量蛋白检测的应用,有学者发现紫癡性肾炎患儿可在域尿常规或尿蛋白定量尚未出现异常时,尿微量蛋内排泄已增加[9);对过敏性紫瘢患儿的回顾性分析亦发现,蜞微量白蛋白可早期提示肾脏损害[10]。
本指南制定时将尿微量白蛋白增高列为紫癱性肾炎的诊断指标,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此外,一些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β2微球蛋内等作为肾小管早期损伤的指标对临床诊断亦有一定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可同时予以参考。
小儿紫癜性肾炎的诊断与治疗*导读:在过敏性紫癜病程中(多数在6个月内),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者……一、诊断(一)诊断标准:在过敏性紫癜病程中(多数在6个月内),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者。
(二)临床分型:l、单纯性血尿或单纯性蛋白尿2、血尿和蛋白尿3、急性肾炎型4、肾病综合征型5、急进性肾炎型6、慢性肾炎型(三)病理分级:1、I级:肾小球轻微异常2、Ⅱ级:单纯系膜增生 a.局灶/节段 b. 弥漫性3、Ⅲ级:系膜增生a.局灶/节段b.弥漫性,伴有50%肾小球新月体形成/节段性病变(硬化、粘连、血栓、坏死)4.IV级:病变同Ⅲ级,亦可分为a和b,伴50%~75%的肾小球有上述病变。
5、V级:病变同Ⅲ级,分为a和b,伴75%的肾小球有上述病变。
6、VI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二、治疗:本病有一定自限性,病情轻重不等,一般治疗同过敏性紫癜,临床应尽量结合病理分级和临床分型予以治疗。
注意个体化处理,应进行长期随访。
(一)单纯性血尿或病理1级:给予双嘧达莫或保肾康和/或清热活血中药(二)血尿和蛋白尿或病理IIa级:雷公藤多甙片1mg/kg/d(每日最大量45mg),疗程3月,必要时可稍延长。
(三)急性肾炎型(尿蛋白1.0g/d)或病理Ⅱb、Ⅲa级:雷公藤多甙片,疗程3~6月。
(四)肾病综合征型或病理Ⅲb、VI级:强的松十雷公藤多甙片或强的松十CTX冲击治疗强的松不宜大量、长期应用,一般于4周后改为隔日顿服。
(五)急进性肾炎型或病理IV、V级: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十CTX十肝素十双嘧达莫四联疗法(方法同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必要时透析或血浆置换。
中华儿科杂志 2009 年 3 月第47 卷第 3 期 Chin J Pediatr,March 2009,Vol. 47 , No. 3•指南解读激素敏感、复发/依赖肾病综合征:《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试行)》解读(一)蒋小云高岩林瑜参照国内外最新证据,在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一):激素敏感、复发/依赖肾病综合征诊治循证指南试行稿(以下简称试行稿)中有部分内容与2000年11月珠海会议制定的《小儿肾小球疾病临床分类、诊断及治疗》[1]不同,同时对2008年11月西安召开的“全国儿科常见肾脏病诊治指南专题研讨会”专家们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解读如下。
一、诊断方面1.由于3岁以下小儿难以准确保留24h尿量,为方便在临床应用故在大量蛋白尿标准中增加了随机或晨尿尿蛋白/肌酐(mg/mg)≥2. 0[2]。
而国外常用的尿蛋白定量≥40 mg/(m2• h),因在临床中尚需计算体表面积和准确保留某一时间段的尿液,应用起来不方便,故未写人试行稿中。
2.有关低白蛋白血症的指标,国内儿科一直沿用的标准是血浆白蛋白(ALB)低于30 g/L,但在第6版的《儿科学》教科书中血ALB的水平已定为25g/L[3]。
在国外教科书、部分指南及文章中低白蛋白血症用的标准均是血ALB低于25 g/L[2-6]。
国外发表的文章中血ALB水平在(14 ±3)~(4 ±4) g/L之间[6],国内发表的文章和笔者所在单位274例初发肾病综合征(NS)患儿回顾性资料显示患儿血浆ALB水平在(16.6±0.59)~(21. 05 ±5.06)g/L 之间。
为与国际接轨、便于用相同的诊断标准与国外同行交流,特将低白蛋白血症的指标修订为血浆ALB低于25 g/L。
3.在高脂血症方面,有专家提出,由于血脂增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因此在诊断高脂血症时应有甘油三酯 (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升高的诊断指标。
儿童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紫癜性肾炎诊治循证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发布,2016年)[1]。
1.诊断标准在过敏性紫癜病程6月内,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
其中血尿和蛋白尿的诊断标准分别为:(1)血尿:肉眼血尿或1周内3次镜下血尿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HP;(2)蛋白尿:满足以下任一项者:①1周内3次尿常规定性示尿蛋白阳;②24h尿蛋白定量>150mg或尿蛋白/尿肌酐(mg/mmol)>0.2;c.③1周内3次尿微量白蛋白高于正常值。
(3)极少部分患儿在过敏性紫癜病程6个月后,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者应争取进行肾活检,如为IgA系膜区沉积为主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则亦可诊断为紫癜性肾炎。
2.临床分型(1)孤立性血尿型;(2)孤立性蛋白尿型;(3)血尿和蛋白尿型;(4)急性肾炎型;(5)肾病综合征型;(6)急进性肾炎型;(7)慢性肾炎型。
3.病理分级(1)肾小球病理分级Ⅰ级:肾小球轻微异常;Ⅱ级:单纯系膜增生。
分为①局灶/节段,②弥漫性;Ⅲ级:系膜增生,伴有<50%肾小球新月体形成和(或)节段性病变(硬化、粘连、血栓、坏死),其系膜增生可分为①局灶/节段,②弥漫性;Ⅳ级:病变同Ⅲ级,50%~75%的肾小球伴有上述病变,分为①局灶/节段,②弥漫性;Ⅴ级:病变同Ⅲ级,>75%的肾小球伴有上述病变,分为①局灶/节段,②弥漫性;Ⅵ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肾小管间质病理分级:(-)级:间质基本正常;(+)级:轻度小管变形扩张;(++)级: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20%,散在炎性细胞浸润;(+++)级: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占20%~50%,散在和(或)或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级: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50%,散在和(或)或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2008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