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汤证治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浅谈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的适应症
外感及内生之邪热,郁滞于胸膈,可阻滞胸膈气血,使经脉不得畅通。
不通则痛,故可见胸痛,扰乱气机则肺之宣发肃降失常,故可见咳嗽,喘郁热逆传心包,扰乱心神,则可见烦闷懊恼,不眠等心神不宁的症状,而热邪灼伤脉络肌腠则可发生炎症,热迫血行则可见出血。
一、外感之热
1.外感热邪
热邪从皮毛而入,本应解其外而病自愈,若不及时驱邪外出或误治而使邪热入于胸膈。
2.外感寒邪入里化热
外感寒邪侵入皮毛腠理,本应驱邪外出而愈,但现汗吐下之法用之不当,反使正虚而邪入于里,郁而化热,留恋于胸膈之间。
二、内生之热
脏腑郁热传于胸膈之间,或心火无以制约而亢盛,古人云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故邪热传之以心包胸膈也。
辨证要点
栀子豉汤的辨证要点: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或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舌苔黄。
河北当地名医刘保和老师用此方有两个辨证法宝。
第一,病人睡眠不佳。
第二,用拇指按剑突下病人感觉有憋胀疼痛感。
凡有此二证者可用此方。
方药解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棉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分为二服,温服一升。
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
温进一服,得呕者止后服。
(临床不呕者为多)
栀子,味苦性寒。
其轻飘想到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心痛以平《本草备要》。
故导热下行从小便出,除上焦胸膈之郁火。
【名医论坛】一文读懂栀子豉汤,不论伤寒、温病、内伤杂病均可使用I导读:栀子豉汤,药仅两味,却开治疗郁热之先河,不论伤寒、温病、内伤杂病,皆可见热郁胸膈证,均可以栀子豉汤化裁治之。
本文李老、田老从宣透郁热角度剖析栀子豉汤用法及病机诊断要点,详细阐述了随证化裁的经验,大大启发和拓展了临床运用思路,分享于此。
李士懋、田淑霄关于栀子豉汤临床应用的体会李士懋,1936~2015年,国医大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名中医。
田淑霄,1936~2013年,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名中医。
合作出版专著:《脉学心悟》、《温病求索》、《濒湖脉学解索》、《相濡医集》、《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中医临证一得集》、《李士懋、田淑霄脉学心得》、《汗法临证发微》栀子豉汤为《伤寒论》名方,虽药仅两味,却开治疗郁热之先河,予后世无穷启迪。
余用既多,窃有所悟,陈之以求正同道。
一、仲景运用栀子豉汤主旨思想之分析《伤寒论》中栀子豉汤证6条,类方5则,禁忌1条。
其主症为心烦不得眠,甚则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及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
或然之症为身热,饥不能食,但头汗出等。
何以会出现上述症状?其病机有二:一是热郁胸膈,郁热扰心而心烦不得眠,剧则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溃溃无奈;二是胸膈气滞,致胸中窒,甚则心中结痛。
热为阳邪,主动主升。
气滞不畅,郁热不得外达而上蒸,故头汗出,其身热也,因先有表热,误用汗吐下后,致热陷于里,若表热未尽者,则仍可有身热。
栀子豉汤证之心烦,仲景明确指出为“虚烦”。
此虚也,并非正气虚衰,乃指无形之热而言。
何以知此为无形之热?无形之热与有形之热如何鉴别?仲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鉴别指征——心下濡。
结胸证因阳气内陷,气滞不通,虽亦可见胸痛、烦躁、心中懊恼,但心下硬,知为热与有形之邪相结于胸乃成,栀子豉汤证心下濡,中无阻滞可知,故为无形之热郁于胸膈而作。
栀子豉汤证实为郁热,是郁热之病位在胸膈者。
因此,须明了郁热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
栀子豉汤的作用与功效主治、配方组成、临床应用禁忌《伤寒论》【组成】栀子擘,十四个(9g)香豉绵裹,四合(9g)【用法】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得呕者,止后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宣郁热。
【主治】热郁胸膈证。
心中懊侬,虚烦不得眠,或烦热,胸中窒塞,或心中结痛,嘈杂不欲食,按之心下濡,舌红苔微黄,脉数。
【配方解析】本方证乃由邪热未尽,留扰胸膈所致。
热郁胸膈而内扰,轻则心烦不眠,甚则身热懊侬;上焦不畅,胃气失和,故胸中窒塞,或心中结痛,嘈杂不欲食,按之心下濡;舌红苔微黄,脉数为内有郁热之象。
本方证属火热内郁胸膈,治宜清宣郁热以除烦。
方中栀子苦寒,清热泻火,解郁除烦,为治烦之要药,《药类法象》谓其“治心烦懊侬而不得眠”,又可导火下行,降而不升,为君药。
豆豉辛甘,气味轻薄,能升能散,宣散郁结,兼和胃气,为臣佐药。
原方栀子生用,取其清热之功用,豆豉后下,取其轻清香透,宣散郁热。
栀子苦寒下行以泻火,豆豉轻浮上行以散郁,二药相伍,降中有宣,清宣胸膈郁热,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邪热留扰胸膈所致虚烦的基础方。
临证以身热懊侬,虚烦不得眠,苔微黄,脉数为用方要点。
2.临证加减:兼少气者,加炙甘草以益气,名“栀子甘草豉汤”;兼呕者,加生姜以散饮止呕,名“栀子生姜豉汤”;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去豆豉,加厚朴、枳实以泄痞除满,名“栀子厚朴汤”。
若表邪未尽者,加薄荷、牛蒡以疏散风热;里热盛而口苦苔黄者,加黄连、连翘以增清热之力。
3.现代应用:常用于食管炎、胃炎、更年期失眠症、抑郁症等属热郁胸膈者。
食管炎:栀子豉汤加味(栀子、淡豆豉、丹参、蒲公英、茯苓)能改善反流性食管炎咳嗽、咽痛、心胸烦热、反酸等临床症状,促进破损食管黏膜的修复;亦可以栀子豉汤合小陷胸汤使用,均有较好疗效。
更年期失眠症:栀子豉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更年期失眠症效果良好,若潮热者加丹皮,烦躁明显者加柴胡、郁金,眩晕者加菊花,乏力者加白术。
《伤寒论》第二十九方-栀子豉汤第二十九方——栀子豉汤太阳八十九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十枚,劈香豉四两,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鼓,煮取一升半,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汗下败其中气,胃土上逆,浊气填瘀,君火不得下行,故心宫烦热,胸中窒塞。
栀子豉汤,香豉调中气而开窒塞,栀子吐浊瘀而除烦热也。
(原解)《长沙药解》香鼓:味苦,甘,微寒,入足太阴脾经。
调和脏腑,涌吐浊瘀。
香鼓调和中气,泻湿行瘀,扫除败浊,宿物失援,自然涌吐,实非吐剂,肃清脏腑,甚有除旧布新之妙。
栀子豉汤,烦热,胸中窒者,土湿胃逆,浊瘀凝塞,香豉扫浊瘀而开凝塞;涌腐败而清宫城,荡腐物而清胸膈也。
附;《伤寒》栀子豉汤,是误下伤中,胃气之逆,浊阴不降,此是属上之阳盛,治也是泻阳,而瘀浊是自涌。
区别于《金匮》胸痹篇,中气虚败,浊阴不降,下阴之盛,上侵阳位,治是泻实与补虚。
皆是胸膈之病。
栀子汤证,也有胸痛,注意区别胸痹杂病,虚不可实治,实不可虚治。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泻实与补虚。
阳明六十五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若下之,则阳亡土败,胃中空虚,不能堤防阴邪,下焦客气,遂逆动于膈下,拒格胸中之阳,心中懊憹,而生瘀浊。
心窍于舌,瘀浊在心,舌上苔生者,宜栀子豉汤,涌瘀浊而清烦热也。
此脉浮而紧,也有太阳外寒,误下之后,胃气上逆,浊阴不降,火也上逆,是为坏病,栀子鼓汤主之。
厥阴四十八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利后阳泄,不应生烦,乃更烦者,是阳复而有内热也。
承气证之烦,其心下必当硬满,是为实烦,若按之心下濡者,是为虚烦。
缘阳复热升,熏蒸肺津,而化涎沫,心气郁阻,是以生烦。
宜栀子豉汤,以清烦热也。
论;栀子豉汤,烦热胸中窒,区别于桂枝去芍药汤的胸满。
倪海厦栀子豉汤梔子,这药专门能去上焦的热,上焦就是讲肺、心,栀子去上焦的热和石膏不同,石膏去的是实热,子去的是虚热,实热和虚热病人都会感觉烦躁,但是虚热的人舌苔是淡黄,实热的舌苔黄而且干燥,还有看脉的力量如果是比较无力,重按就不见了,就是虚热。
临床上看到病人有黄疸的时候,看到的是虚热,现代说的急性肝炎也可能用到栀子,豆这药本身也会发汗,但是没有桂枝麻黄那么强,是介于补药和发表中间的药。
发汗吐下,会给病人发汗一定是有表证,汗吐下就是水已经去掉了,水去掉的同时,病人身体是很虚弱的,因为津液伤到了,如果半夜津液慢慢回来,胃口开了,吃东西就好了,就不用管他了,有的人没有办法恢复,就变成虚烦不得眠,如果严重的时候,就会反复倒,就是在床上睡不着,翻来覆去,心中很懊依,就是心中很烦闷,胃里面怪怪的,所以栀子豉汤,这个药是病后调理的药。
少气就是四肢没有力量,手脚的力量不够、加甘草进去,甘草能健脾胃,能解百毒,除去胃中坏死的食物。
若呕者,加生姜,生姜本来就是除烦止呕的,为什么不加半夏?因为这剂药是调理的,半夏是治病的,不需要用半夏那么强的药,因为胃中没有停水,发汗吐下后,津液才刚回来,还下是很足,用了半夏又会把津液去掉,所以只用生姜;金匮中治疗妊娠、呕吐不止的干姜人参半夏丸,孕妇吐水不止,就一定要用到生半夏。
临床上用这梔子豉汤一个礼拜,急性肝炎的指数就退掉了,还有更好的药在后面,这只是最初期的。
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小便黄黄的、吃东西吃不下去、手脚没有力、恶心、想吐,都是肝炎的症状,所以一般身体虚的时候,一发表。
发完后才会有这种现象,就用这方,所以这方是病后调理的汤剂。
因为血虚,常常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灸「三毛」,睡不着、虚烦的时候,魂在眼睛上面,「三毛」刚好在肝经脾经交会的地方,因为脾是生血的,肝是藏血的,灸它的时候,血马上就进入肝,魂就归肝,自然就睡了。
梔子豆豉两者皆属苦寒之品,苦可清心除烦,寒可消炎退热,且「子」能降血压,使脑神经宁静,「豆豉」能生水液,以滋胃阴,两者合用,成为清心宁神之良方。
详解《伤寒论》栀子汤类方证| 导读:《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类方共有7方,以栀子豉汤基础方,包括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和栀子柏皮汤。
本期为大家分享栀子豉汤类方的条文解读、证治异同。
(编辑:木易火耳)胡希恕经方医学栀子豉汤【组成】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
【用法】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方解】二物均属苦寒除热药,并均有解烦之特能,合以为方,故治烦热不得眠或心中懊憹者。
《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注解:心中懊憹,谓心中烦闷不可名状,实即心烦剧烈之意。
经过汗、吐、下治疗后,实邪虽去,但遗热未除,故冲头脑,因使虚烦不得眠,证之剧者,则更辗转反侧,而心中懊憹,宜以栀子豉汤主之。
若上证而其人有虚怯少气之自觉证者,则宜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上证而加呕者,则宜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按:此所谓虚烦,是对实烦而言,不要以为本方能治虚证。
本条所述,即炎证或充血,而脑受刺激之剧烈证候。
《伤寒论〉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胸中窒,即指胸部正中有窒塞感,实即食道狭窄之自觉证。
发汗或下之,其人仍烦热,并胸中有窒塞感者,栀子豉汤主之。
按:此证多有,但不定见于发汗或下之后,即烦热亦不甚明显,患者主诉胸中窒塞而烦闷者即是,此与咽中如有炙脔之半夏厚朴汤证,常由于患者主述不清,而易混淆,故问证必须精细。
昔时邻居老工人尹某,一日来告,谓经过透视,食道有憩室,请求治疗。
因笑答曰,憩室我无治法,请告所苦。
据述只觉食道阻塞,心烦不宁,因与栀子豉汤,三服后,证大减,但食时当觉不适,续服二十余剂,证全消失,后再透视已无憩室形象。
此案较奇,故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78条:伤寒无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之太阳篇栀子豉汤类证【原文】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發汗吐下後,虛煩[1]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2],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3]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76)【词解】[1]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烦躁。
虚,非正气虚,指无实热结聚。
[2]懊憹:音奥挠(àonáo)。
烦闷殊甚,难以名状。
[3]少气:即气少不足以息。
【提要】辨吐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分析】发汗吐下后,有形之邪已去,余热留扰胸膈,可以出现心烦不得眠。
若病情较重,心中烦闷更甚,难以名状,卧起不安者,谓之懊憹,宜用栀子豉汤主治。
如兼短气者,为热邪损伤中气所致,可用栀子甘草豉汤。
若兼呕吐者,是胃气因热扰而上逆所致,则用栀子生姜豉汤。
本条“虚烦”之“虚”,不能理解为正气虚弱之虚。
观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和221条“阳明病……。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可以知道本证虚烦的涵义是胃中无物而空虚,惟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而烦,必心下柔软。
这与有形的实邪(如痰涎、水饮等)所致之烦,有本质区别。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条以有形之邪为实,无形之邪为虚。
另外,还应该看到,本条虚烦,系热邪内郁所致,辨证当属实证,故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以除烦。
【选注】《医宗金鉴》:未经汗下之烦多属热,谓之热烦;已经汗吐下之烦多属虚,谓之虚烦。
不得眠者,烦不能卧也。
若剧者,较烦尤甚,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也。
烦,心烦也;躁,身躁也。
身之反复颠倒,则谓之躁无宁时,三阴死证也;心之反复颠倒,则谓之懊憹,三阳热证也。
懊憹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烦扰不宁之象也。
因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所致。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太阳中篇》)【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 1梔子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
栀子豉汤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栀子豉汤方歌】栀子豉汤治懊侬,虚烦不眠此方好;前证兼呕加生姜,若是少气加甘草。
【栀子豉汤方解】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清气寒,升散调中,宣中有降,二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
君:栀子既能上入心胸清透郁热以除烦,又可导火下行以除热。
臣:豆豉俱轻,辛凉宣散,透邪畅中,既能宣泄胸中郁热而助栀子除烦,又能开壅散满而和胃。
栀子味苦,性寒。
苦寒相济旨在清热泻火。
香豉味辛、甘、苦,寒(用青蒿、桑叶炮制)或微温。
辛以透散,甘以补益,苦以降泄,性寒者偏于清,性温者偏于散寒。
配伍特点①本方寓宣散于清降之中,清轻宣泄,善解胸膈之郁热。
②栀子与香豉:苦辛相济旨在透泻郁热,苦甘相济旨在泻不伤正。
【栀子豉汤主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或大下后身热不退,心下结痛,或痰在膈中。
【栀子豉汤医案】袁某,男,24岁。
患伤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予麻黄汤一剂,不增减药味,服后汗出即瘥。
历大半日许,患者即感心烦,渐渐增剧,自言心中似有万虑纠缠,意难摒弃,有时闷乱不堪,神若无主,辗转床褥,不得安眠。
其妻仓惶,恐生恶变,乃复迎余,同往诊视。
见其神情急躁,面容怫郁。
脉微浮带数,两寸尤显,舌尖红,苔白,身无寒热,以手按其胸腹,柔软而无所苦,询其病情,曰:心乱如麻,言难表述。
余曰无妨,此余热扰乱心神之候。
乃书栀子豉汤一剂:栀子9g,淡豆豉9g。
先煎栀子,后纳豆豉。
一服烦稍安,再服病若失。
(摘自《湖北中医医案选集》)【医案分析】伤寒发汗后出现心烦,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伤寒论》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这是表邪未尽,正气欲自驱邪;另一种是表证已解,但有余热留扰胸膈,则用栀子豉汤以清热除烦。
本案患者汗后心烦表现,正像仲景所言的“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且身无寒热,腹无所苦,而舌尖发红又正是心中有热的表现,故属于余热留扰,用栀子豉汤,取仲景的半量不到,仍遵仲景煎服之法乃取捷效。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栀子豉汤证1.栀子豉汤证按治疗法则规定,邪在表宜汗,在胸当吐,在腹应下。
汗、吐、下法均为邪实而设。
若经汗、吐、下后,而见心烦不得眠,说明实邪虽去而余热不解,蕴郁于胸中所致。
这种证候发作严重时,可使人反复颠倒,不得卧寐,心中懊憹,烦闷特甚而无可奈何。
因为胸中郁热而致烦,故治以栀子豉汤,宜透胸中郁热而除烦。
栀子豉汤,仅由栀子、豆豉两味药组成。
栀子苦寒,善清心胸烦热以解火郁;豆豉味苦,能升散邪热之结。
两药相须,一宣一降,宜泄火郁而除烦。
虚烦证由于邪热蕴郁心胸不解,而更见心胸窒塞、郁闷甚或疼痛等证的,亦均可用栀子豉汤治疗。
2.栀子豉汤加减证虚烦有兼挟证时,当加减化裁栀子豉汤进行治疗,故栀子豉汤的加减证就是虚烦的兼挟证。
在栀子豉汤证,即虚烦的基础上,兼见少气的,则在栀子豉汤中加炙甘草以益气;兼呕吐的,则加生姜以降逆止呕;兼腹满的,则去豆豉,加厚朴、枳实理气以消满。
若用巴豆制成的丸药峻下之后,而见身热、微烦,说明表里之热虽微,但中焦阳气已受挫,当用栀子干姜汤治疗。
栀子干姜汤,即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干姜,既能清胸中之热,又能温中焦之阳。
3.栀子豉汤禁忌证栀子豉汤苦寒走泄,易伤阳气,故《伤寒论》中特别提出“凡用栀子豉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病人旧微溏”,是指平素大便总是溏泄的患者,多属脾气虚寒,服栀子豉汤后更伤阳气,故不宜服用。
栀子豉汤在原煎服法中有“得吐者,止后服”的说法。
其实,栀子豉汤并非涌吐之剂,故多数患者服后并不会致吐;但也有个别人服药后作吐的,这是因为胸脘火热蕴郁太甚,得药力与之相搏,郁极乃发而上逆作吐,故这时的吐是郁开热解而致愈的一种机转。
医案举例笔者曾治一患者,王某,男28岁。
数日来,心中烦郁,懊憹难眠,低头不语,家人靠近则挥手斥去。
舌红脉数,然大便不结,辨为虚烦之证,服栀子豉汤。
当日晚,笔者刚睡不久,即闻有人叩门甚急,出去看,原来是患者之弟。
言其兄服药不久,突然呕吐,满头大汗,一家人惶惑不解,让笔者速往诊视。
栀子豉汤(栀子+香豉)【方剂组成】栀子10 克,香豉18 克【用法】以水四杯先煮栀子得二杯,内豉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方解】二物均属苦寒除热药,并均有解烦的特能,合以为方故治烦热而心中懊_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76 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倒,心中懊_,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注解:心中懊_谓心中烦闷不可名状,实即心烦的剧烈意思。
经过汗、吐、下的治疗后,实邪虽去,但遗热未除,攻冲头脑,因使虚烦不得眠。
证之剧者,则更辗转反侧而心中懊_,宜以栀子豉汤主之。
若上证而其人自觉虚怯少气者,则宜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上证而又见呕者,则宜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按:此所谓虚烦是对实烦而言,不要以为本方能治虚,本条所述,即炎症或充血而脑受刺激的剧烈证候。
《伤寒论》第77 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胸中窒,即指胸部的正中间有窒塞感,实即食道狭窄的自觉证。
发汗或下之,其人仍烦热并胸中有窒塞感者,栀子豉汤主之。
按:此证多有,但不定见之于发汗或下之后,即使有烦,然亦不甚明显。
患者主述胸中窒塞而烦闷者即是。
此与咽中如有炙脔的半夏厚朴汤证,常由于患者主述不清而易混淆,故问证必须精细。
胡老讲道:“昔时邻居老工人尹某,一日来告。
谓经过钡餐造影检查,确诊为食道憩室,请我治疗,因笑答曰:食道憩室我未曾见过,请告所苦。
据述只觉食道阻塞,心烦不宁,因与栀子豉汤三服后,证大减,但食时尚觉不适,续服二十余剂,证全消失。
后再进行钡剂造影检查,未再见憩室形象”。
此案较奇,故附此以供参考。
(juzhuo 按:中医为形而上学。
万物由无形而来,故无形病则有形必病,无形安而有形乃安。
此本浅见之理,人每云之易易,而临事则惑于西医之形迹,不亦缪哉。
)《伤寒论》第78 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常为病传少阳而现柴胡证的时期,病不在里,故虽大下之后而身热不去。
经方方证要点—栀子豉汤【组成】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功用】清热除烦,宣降和胃。
【主治】发汗吐下后,心中懊憹,心烦不眠,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者,饥不能食。
【方解】栀子味苦性寒,导火热下行;淡豆豉轻凉,引水液上升。
阴阳和、水火济,烦热懊侬等症自解。
【方证要点】1、热郁胸膈证:以身烦不安,懊憹不寐,胸中窒塞而烦闷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身热,心中结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苔黄,脉数无力。
2、常用于黄疸、下血、鼻衄、吐血、倒经、胃痛、食管狭窄、急性胆囊炎、心胸痛、酒毒证、小儿夜啼、失眠等属于余热未清,郁结胸膈者。
3、虚烦懊侬是病人的一种自觉证状。
有阵发性的发作,也有持续性的发作,证见胸中躁扰不宁、烦冤不安,窒塞不舒,有的伴有头晕、耳鸣、食欲不振、口渴欲饮,脉数无力,舌红苔少,用本方治之。
4、体质要求:热体中的一种以粘膜充血为特征的一种类型。
其特征是烦热而胸中窒,多易患咽痛、目赤、鼻衄、小便短赤涩痛、舌红等证,其舌苔粘腻较厚。
【类似方证鉴别】1、栀子豉汤与栀子甘草豉汤:都可以治疗心中懊憹,虚烦不眠。
栀子豉汤是虚热内扰,正气不虚;而栀子甘草豉汤是栀子豉汤证兼神疲、短气之症,因为栀子甘草豉汤中有甘草,可补益中气。
2、栀子豉汤与栀子生姜豉汤:都可以治疗心中懊憹,虚烦不眠。
栀子豉汤无呕吐,如果是栀豉汤证兼恶心呕吐则用栀子生姜豉汤。
3、栀子豉汤与枳实栀子豉汤:都可以治疗身热,心烦不寐。
栀子豉汤证是发汗吐下后余热未清,郁结胸膈,故有胸脘痞闷,但按之软而不痛;而枳实栀子豉汤证为大病瘥后伤食而起,故有心下胀满而痛、拒压之症状。
4、栀子豉汤与大陷胸汤:都可以治疗心中懊憹,心下疼痛。
栀子豉汤证是虚热郁结胸膈,故有胸脘痞闷,心下结痛,但按之软而不痛;而大陷胸汤证水热互结,症状较重,腹硬满而疼。
5、栀子豉汤与白虎汤:都可以治疗热烦。
栀子豉汤证是热在上焦,口苦不思饮;而白虎汤证是热在中焦,口渴大饮。
【小郎中讲名方与临床】傅毅:栀子豉汤栀子豉汤(《伤寒论》)【药物组成】栀子9g,香豉9g。
【主治病证】热郁胸膈证。
见身热懊,虚烦不眠,胸脘痞满,按之软而不硬,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红,苔微黄,脉数。
【加减化裁】兼少气者,加炙甘草;兼呕者,加生姜;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去豆豉,加厚朴、枳实;外感热病,表邪未净者,加薄荷、牛蒡子;里热盛,口苦,苔黄者,加黄芩、连翘;夹湿见呕恶,苔腻者,加藿香、半夏。
【原方证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现代运用】主要用于食管炎,胃炎,胆囊炎,神经官能症等。
【助记方歌】栀子豉汤治懊,虚烦不眠此方好;前证兼呕加生姜,若是少气加甘草。
【亲验病例】张某,男,36岁。
初诊:1996年6月13日。
胃脘饥嘈,不欲饮食半年余。
前几天因同学聚会,饮食失节,致上腹作痛。
自服香砂养胃丸、附子理中丸等,无效,反增胸脘满闷,心烦懊,泛泛欲吐,辗转难眠,伴神倦食少,大便秘结,数日未行。
扪其上脘微有压痛,视其舌质红而干,苔黄厚腻浊,脉弦滑。
此乃宿食化热,留扰胸脘,急当消食健胃,清宣郁热,和中止呕。
栀子豉汤加减:栀子10g,豆豉20g,枳实12g,炒麦芽20g,槟榔12g,大黄6g,半夏8g,鲜姜10g,2剂后,大便通,呕恶止,心烦减,纳食增。
继进2剂,愈。
图书信息图书名称:222首古今名方亲验录图书作者:傅毅编著。
《伤寒论》栀子豉汤证病机探讨栀子豉汤是《伤寒论》中的常用方剂,在书中出现6次,分别是太阳病篇的第76、77、78条,阳明病篇的第221、228条,厥阴病篇的第375条,属栀子豉汤类方的首方,可见在当时,栀子豉汤及这一类方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但是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相比桂枝类、柴胡类、泻心类等方剂广泛的临床运用和良好的临床疗效,栀子豉汤类方剂的临床运用却显得微不足道。
而对于栀子豉汤证的病机分析和栀子豉汤的临床应用,无论是在历代注解《伤寒论》的著作中,还是在现代各种中医期刊的报道中,记载均非常少。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对栀子豉汤证的病机认识不够精准,不够全面。
1 前人对栀子豉汤证病机的认识及其不足成无己是历史上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
他在《注解伤寒论》中对第76条做出如下注释: “发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
谓之虚烦者,热也。
胸中烦热,郁闷而不得发散者是也。
热气伏于里者,则喜睡。
今热气浮于上,烦扰阳气,故不得眠。
心恶热,热甚则必神昏,是以剧者反覆颠倒而不安,心中懊而愦闷……与栀子豉汤以吐胸中之邪。
”他对其余5条的病机也定位于邪热客于胸中。
自成无己以降,栀子豉汤就被认定为吐剂,用来治疗热郁胸中而致的虚烦,而“心中懊憹”与“反覆颠倒”则用来说明虚烦之剧者。
后世医家大多持此观点,现代教科书中也多认为栀子豉汤证的病机是无形之热郁滞胸膈,热扰胸膈,心神不宁。
后世的方有执、王肯堂、张卿子等均因袭成氏之说,但又未如出一辙———对第6条原文的病机说法均定位于一处———热扰胸中,如方有执在其《伤寒论条辨》中曰: “虚烦不得眠者,大邪乍退,正气暴虚,余热闷乱胃中,干而不和也。
剧,极也。
反复颠倒心中懊憹者,胸膈壅滞不得舒快也。
”方氏时曰“胃中”,时曰“胸膈”,辞意散漫,说法虽有中的,却不相连贯,缺乏条理,且方氏对6条经文未综合分析,使人难见统一病机。
成氏之说虽统一,但对病机的概括尚不全面,也未点出其基本病机。
栀子豉汤证治剖析作者:姜元安摘要:《伤寒论》中以栀子豉汤为代表方的栀子豉汤类方,由于在理论上对其证治缺乏充分的认识,致使在临床上不能如桂枝剂、柴胡剂等经方那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提出栀子豉汤所治主证是热郁胃中所致的“心中懊”而非热扰胸膈的“虚烦”,而“心中懊” 实乃胃中嘈杂。
并进而分析了从热郁胃中至阳明腑实证与阳明湿热发黄证之间存在的内在病机演变过程,指出栀子豉汤是治疗阳明热证之第一法。
关键词:心中懊栀子豉汤是《伤寒论》治疗“虚烦”而又“心中懊”的名方。
历代注家们对栀子豉汤证治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认为栀子豉汤具有清宣郁热的作用,主治伤寒热病过程中因误治后热扰胸膈所致的“虚烦”证,又称为“火郁虚烦证”,或“火郁胸膈证”。
如同桂枝汤、小柴胡汤等方一样,栀子豉汤也有由其衍化而来的一类方剂,如栀子生姜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柏皮汤及枳实栀子豉汤等。
这些方剂可以被称为“栀子豉汤类方”。
长期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伤寒论》之方剂,既可用治伤寒病,又可用治杂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尤其是那些以一个主方而衍化出来的方剂群,如桂枝剂、柴胡剂、泻心剂、苓桂剂等,更是具有广泛的临床运用范围和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比之下,栀子豉汤类方剂(或称为“栀子剂”)的临床运用就显得微乎其微。
无论从历代《伤寒论》注家的著作中,还是从现代各种中医期刊的报道中,有关栀子豉汤及其类方的临床运用的记载都非常少。
这是因为临床上确实少见栀子豉汤证呢?抑或因为对栀子豉汤证治在理论上有未明之处而导致不知如何正确使用栀子豉汤呢?带着这种困惑,笔者重又反复学习了《伤寒论》有关原文,深感有必要从理论上对栀子豉汤证治加以重新认识。
“理不明则识不清。
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1]。
诚愿拙文有裨于对栀子豉汤证治的理论认识及临床上正确使用栀子豉汤及其类方。
1栀子豉汤主证认识混乱根据刘渡舟教授确立的运用经方关键在于抓主证的原则[2],重新认识栀子豉汤证的关键也在于其“主证”。
原文第76条说:“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
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仲景在这一条文中,本已经清楚地指出栀子豉汤所治的主证是“心中懊”,但由于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原因,而使“虚烦”成为栀子豉汤的主证。
其一,错用句读而使主证不明。
在“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后,应该是用“。
”断句而不是“,”。
在这一句中,虚烦不得眠是病人在精神状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安,如果表现更为剧烈的话,那就不是单纯的不得眠,而是卧床而翻来覆去,颠来倒去,所以用“若剧者,必反覆颠倒”来补充说明“虚烦不得眠”。
不管是虚烦不得眠,还是反覆颠倒,都只是病人在烦躁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
烦躁一症,在外感热病过程中,无论是三阳病,或者是三阴病,都可以出现。
所以并不能依据烦躁而作为一个方剂的主证。
在这种情况下,仲景明确指出“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也就是说,只有当烦躁伴随心中懊而出现时,才可以用栀子豉汤作为主方来治疗。
其二,“虚烦”二字所引起的混乱。
《伤寒论辞典》说:“虚烦,指由无形邪热所致的心烦。
阳邪内陷,不与痰水、宿食等有形实邪相结,郁而不伸,扰乱胸膈,故虚烦。
……治宜清热除烦,用栀子豉汤。
”[3]根据这一解说,“虚烦”有三层含义,一是无形邪热所致;二是扰乱胸膈;三是用栀子豉汤主治。
所以,栀子豉汤就成了治疗无形邪热扰乱胸膈而致虚烦的主方。
其实,这种认识始肇于《注解伤寒论》。
成无己是第一位为《伤寒论》作注者。
他在注解第76条时说:“发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
谓之虚烦者,热也。
胸中烦热,郁闷而不得发散者是也。
热气伏于里者,则喜睡。
今热气浮于上,烦扰阳气,故不得眠。
心恶热,热甚则必神昏,是以剧者反覆颠倒而不安,心中懊而愦闷。
……与栀子豉汤以吐胸中之邪。
”[4]自成无己以降,栀子豉汤治疗热扰胸膈而为虚烦,且心中懊与反覆颠倒并列以说明虚烦之剧者,基本已成定局。
2“虚烦”之说,缘于“胃中空虚”“虚烦”在《伤寒论》中共见于三处,除了第76条之外,第160条和第375条也都提到“虚烦”二字。
第160条说:“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第375条说:“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这两条原文虽然均未说明何为“虚烦”,但均提到了“心下”部位,至少提示了“虚烦”与“心下”有密切联系。
如果想要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就应该结合第221条来认识。
第221条说:“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结合这一条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虚烦”是指由于误治后,使得胃中空虚,邪热乘虚而客于胃中(心下)所引起的烦躁。
“虚烦”是指在“胃中空虚”这样一种特定情况下出现的烦躁,而不是相对于热邪与有形实邪相结所致的“实烦”而言。
《伤寒论》中只有“虚烦”之说,并无“实烦”的提法。
如果说只有栀子豉汤所治之烦为虚烦,那么,除此之外,在《伤寒论》三阴三阳病证中所出现的各种烦躁岂能都属实烦?“虚烦”可以用栀子豉汤来治疗,但不是专主于栀子豉汤,如原文第160条所言的病证就不是栀子豉汤所能治疗。
那么,“虚烦”与“心中懊”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还是不同程度上的同一临床表现呢?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澄清,那就不可能认清栀子豉汤之证治。
3“心中懊”,实乃胃中嘈杂“心中懊”是包括病位在内的一个临床表现。
成无己说:“伤寒懊,何以明之?懊者,懊之懊;者,郁闷之貌。
即心中懊懊恼恼,烦烦,郁郁然不舒畅,愦愦然无奈,比之烦闷而甚者,懊塞也。
由下后,表中阳邪乘虚内陷,郁而不发,结于胸心之间,故如是也。
”[5]成氏之后,医家们一般均认为“心中”是指胸膈部位而言,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心中懊”与“虚烦”是同一临床表现,与“反覆颠倒”一样,只是在程度上比“虚烦”更为严重。
刘河间甚至谓之“甚者似中巴豆、草乌头之类毒药之状”[6],来形容“心中懊” 之心中烦乱特甚,而又无可奈何之状。
但是,仔细研究仲景运用栀子豉汤的各种情况以及栀子豉汤类方所治的各种证候,就可以发现把“心中懊”的病位定在胸中是立不住脚的。
“心中懊”在《伤寒论》中除了见于栀子豉汤证外,还见于大陷胸汤证、大承气汤证以及阳明湿热发黄证。
将有关条文综合起来看,就可以发现“心中懊”的病位是在于胃脘而不是胸膈。
它与“虚烦”或者烦躁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第134条说:“太阳病,……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 …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本条是讲误下太阳表证后,邪热乘胃中空虚而入里,而形成大陷胸汤证或湿热发黄证。
在这里,“心中懊?”是形成大陷胸汤证或湿热发黄证之前的症状,但又可以出现在大陷胸汤证中,或者出现在湿热发黄证中。
大陷胸汤证之临床特点是心下硬痛,病位在“心下(胃脘)”;而湿热发黄证之病位在于阳明(胃家)。
显而易见,“心中懊”与胃脘部位有密切关系。
况且,在这一条中,“心中懊”是直接出现在“躁烦”之后,如果它也属于神情不安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就应该仿第76条之例而在“心中懊”之前加上“若剧者”等字,来表明两者是同一种情况在不同程度上的表现形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心中懊”与阳明湿热发黄之间的密切关系,第199条明确提出:“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湿热发黄是阳明病胃家实的主要证候之一,《伤寒论》屡屡指出湿热发黄的主要原因是“瘀热在里”,这个“里”就是阳明之胃家。
再来看原文第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这一条主要谈的是如何通过辨燥屎之有无来运用大承气汤。
阳明病虽然被攻下后,仍腹满,此时“心中懊而烦”就成为了判断有无燥屎的一个关键。
更加清楚地表明了“心中懊”与胃家的密切关系。
此外,从这一条还能明确地说明“心中懊”与“烦”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如果说“心中懊”是心烦在程度上更为剧烈的表现形式,那么,在“心中懊”之后就无需再加“而烦”二字。
至此,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两点。
其一,“心中懊”与“虚烦”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二,“ 心中懊”的病位是在于胃。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心中懊”呢?日本汉方医学名家丹波元简在其所著《伤寒论辑义》中,认为“懊?,……似后世所谓嘈杂。
《医学统旨》曰:嘈者,似饥而甚,似躁而轻,有懊?不自宁之况。
”[7]为我们认识“心中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纵观《伤寒论》有关栀子豉汤证治条文,或言“胃中空虚,心中懊”(第221条);或言“心中懊,饥不能食”(第228条);或言“按之心下濡”(第375条),皆与胃脘(心下)部位相关。
所以,“心中懊”之“心中”实乃胃也而非胸膈;胃中之“懊”实乃嘈杂而非“虚烦” 。
《辞海》释嘈杂说:“中医学病症名,俗称‘心嘈’。
指似饥非饥,似痛非痛,得食暂止,或兼嗳气、痞闷、吞酸等。
”由上可见,“心中懊”实乃胃中嘈杂。
4栀子豉汤主证为“心中懊”“心中懊”即胃中嘈杂,是由于邪热在胃而引起的。
在伤寒热病过程中,邪热在胃而导致“心中懊” 的情况不止属于栀子豉汤所治一种,所以针对“心中懊”的不同情况要仔细地辨证论治。
“心中懊”而见心下硬痛,为结胸,与大陷胸汤;“心中懊”而见腹满,不大便者,为有燥屎,与大承气汤;“心中懊”而见小便不利,但头汗出而身黄者,为湿热发黄,按阳黄治疗;唯有“心中懊?”而见虚烦不得眠,甚或反覆颠倒者,与栀子豉汤。
仲景在第76条叙述栀子豉汤证治时首先冠以“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为引子,说明了误治后“胃中空虚”在先,邪热才得以乘虚入客于胃中。
而现行教材在讲解本条时多将此首句删去,以致误治后“胃中空虚”之意不明。
从而导致了对整个方证认识有误。
邪热乘虚入于胃中,方有不得眠之变,亦即《内经》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 。
热能杀谷,但邪热郁闭胃气则不能消谷,故“饥不能食”(第228条)。
“心中懊”而“ 心中结痛”(第78条),但却“按之心下濡”(第375条),反映了邪热郁于胃中而未与有形痰水等邪气相结(可与结胸证鉴别)。
所以,栀子豉汤证的主要矛盾是无形热邪郁于胃中,“心中懊”应为其主要临床特征。
心中懊而饥不能食,或心中结痛而按之心下濡,这组症状可以被认为是从正面反映了栀子豉汤证热郁胃中这一病理特点。
然而,为了把栀子豉汤所治“心中懊”与大陷胸汤证、大承气汤证以及湿热发黄证中的“心中懊”区分开来,仲景又从侧面为我们提供了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