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8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用量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又名栀子花、海丰栀子、苦丁香、单毛栀子,是常见的中草药之一。
它是茜草科栀子属植物的果实,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食品和美容保健品中。
栀子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常见的用量与用法也有很多种。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栀子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用量。
一、栀子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解毒:栀子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帮助消除体内的热毒,缓解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
2. 祛风散寒:栀子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身体酸疼等症状。
3. 滋补肝肾:栀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补充肝肾的气血,对肝肾虚弱引起的症状如头晕、视力模糊、腰腿无力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 促进胆汁分泌:栀子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脂肪,改善消化不良、胃胀等症状。
5. 祛斑美白:栀子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具有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减少色素沉着的作用,因此常被添加到美白和祛斑产品中。
6. 抗菌消炎:栀子中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消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痤疮、疮疖等皮肤感染性疾病。
二、栀子的用量与用法:1. 冲剂:将栀子适量研磨成粉末,取1-2克加入开水中冲泡,可饮用。
每日1-2次。
2. 煎剂:将栀子适量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左右,然后取出渣滓,留下煎剂,可饮用。
每日1-2次。
3. 浸泡剂:将栀子适量放入热水中浸泡20-30分钟,然后取出渣滓,留下浸泡液,可饮用或用于外用。
每日1-2次。
4. 散剂:将栀子适量制成细末,然后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进行服用。
每日1-3次。
需要注意的是,栀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可过量使用。
一般情况下,每次用量不超过3克,每日用量不超过6克。
同时,由于栀子具有寒凉性质,体质偏寒的人群、孕妇和小儿慎用。
使用栀子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并遵循使用说明。
综上所述,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滋补肝肾、促进胆汁分泌、祛斑美白、抗菌消炎等多种功效和作用。
栀子的作用和功能主治是1. 栀子的作用•提醒神经系统:栀子具有醒神提神的作用,能够改善工作、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抗菌消炎:栀子富含抗菌消炎的成分,可以有效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具有一定的作用。
•降血脂:栀子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抑制肿瘤生长:研究发现,栀子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对于预防和治疗癌症具有一定的潜力。
2. 栀子的功能主治•改善睡眠质量:栀子中的成分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帮助缓解失眠、焦虑和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缓解消化不良:栀子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和增加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以缓解胃酸过多、胃胀和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清热解毒: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感冒、咽喉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的治疗。
•改善皮肤病:栀子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改善痤疮、湿疹、瘙痒等皮肤病症状。
•缓解月经不调:栀子具有调理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可以缓解月经不调、痛经和经血过多等女性生理问题。
3. 如何使用栀子•口服:可以将栀子煮水或制成糖浆,口服时要注意剂量和方法,避免过量和不当使用。
•外用:可以将栀子煮水或捣碎后敷于患处,可以缓解皮肤病症状和促进伤口愈合。
4.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栀子,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在使用栀子时,应遵循医嘱,不宜过量使用。
•对栀子过敏者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指导。
•栀子不宜和某些药物同服,应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栀子具有提醒神经系统、抗菌消炎、降血脂、抑制肿瘤生长等多种作用,并且在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消化不良、清热解毒、改善皮肤病和缓解月经不调等功能主治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但在使用栀子时需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如不宜过量使用、慎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等。
如果对栀子过敏或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总体来说,栀子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多个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但在使用时还需慎重。
香料栀子干什么用途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是常见的花卉植物,可以制作成香料。
下面将详细介绍栀子的用途。
首先,栀子在医药领域中应用广泛。
栀子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清肝明目等功效。
栀子被广泛用于治疗热毒瘀痛、心腹胀满、咳嗽痰多、黄疸肝炎、目赤肿痛等症状。
栀子还可以用于治疗中暑、头痛、耳鸣、消化不良等病症。
此外,栀子还是一种常用的草药材,可以配合其他中药材一起使用,增强疗效。
栀子还在美容领域中有一定的用途。
栀子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能够去除皮肤的自由基,减少皮肤的氧化伤害,有助于延缓皮肤衰老。
栀子还具有消炎、抑制细菌生长的功效,能够减少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皮肤问题,如痤疮、湿疹等。
此外,栀子还能调节皮肤的油脂分泌,改善油性皮肤问题。
栀子还可以用于制作香皂、洗发水、护肤品等美容产品,能够使肌肤更加光滑、细嫩。
栀子还可以用于食品加工中。
栀子的果肉含有丰富的天然色素,可以用于色拉、糕点、冰淇淋、果汁等食品中,增加食品的色彩。
同时,栀子还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可以用于调制茶、酒等饮品,增添食品的风味。
栀子还可以入药饮品中,有助于清热解毒、缓解口渴、调节肠胃等功效。
此外,栀子在香精香料产业中也有一席之地。
栀子的花香清新、持久,常以其独特的香气用于香水、香熏等产品中,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
栀子的香气还可以用于香料添加剂中,用于调味食品、酒类、香烟等,增加产品的香气和风味。
总之,栀子是一种多功能的植物,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不仅可以入药,也可以用于美容、食品加工、香精香料等行业。
栀子的用途多样,可以满足人们在不同领域的需求。
不过,在使用栀子时也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栀子”的拼音:zhīzǐ栀的简体部首: 木,部外笔画: 5 ,总笔画: 91、栀的释义〔栀子〕a.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白花,有浓香。
果实卵形,可入药,亦可作黄色染料。
有的地区亦称“水横枝”;b.这种植物的果实。
组词:栀子 zhīzi[Cape jasmine] 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因其芳香的白花而被长期栽培子的简体部首: 子,部外笔画: 0 ,总笔画: 32、子的释义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
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子孙。
子嗣。
植物的果实、种子:瓜子儿。
子实。
菜子。
动物的卵:鱼子。
蚕子。
幼小的,小的:子畜。
子城。
子鸡。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 )。
棋子儿。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
子母扣。
子音(辅音)。
对人的称呼:男~。
妻~。
舟~(船夫)。
才~。
士~(读书人)。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先秦诸~。
孔~。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
~夜(深夜)。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胖~。
乱~。
旗~。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
姓。
组词子部 zǐbù[Zi radical] 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三大类。
专列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等书。
也称“丙部”子城 zǐchéng[a small city within a larger one] 指月城、翁城等这类附着于大城的小城3、栀子造句1) 栀子花没有牡丹的华丽高贵,但有桂花的十里飘香;它没有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但有水仙的朴实秀丽;我爱栀子花!2) 栀子花可真漂亮,它的花瓣是一层层的,颜色是白色的,好像白白的雪花。
3) 栀子花丰腴肥美,芳香馥郁。
风一阵阵地吹拂着,其散发出逼人的清气直入肺腑,偶尔的阳光投下来,将栀子柔和的白映得熠熠生辉,花蕊鲜黄鲜黄的。
栀子中药的功效与作用栀子,又名金栀子、珠子、安息木,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具有浓香的芳香气味。
栀子在中药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经络、气血、消食化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
下面将详细介绍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一、栀子的药用功效1. 清热解毒:栀子有着清热解毒的功效,能治疗热病、中暑等热症引起的症状,如高热、口渴、咽痛等,对于体内的热毒有明显的祛除作用。
2. 消肿散结:栀子可以消肿散结,对于体内的淤血、瘀血等具有疏通作用,适用于乳房肿痛、淤血性肿痛等症状的治疗。
3. 活血止痛:栀子能够活血化瘀,对于痛经、跌打损伤等疾病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
4. 利尿通淋:栀子具有良好的利尿通淋作用,能够促进尿液的排泄,对于湿热泻痢、水肿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5. 祛风散寒:栀子对风寒对外所致的症状具有明显的疏散作用,对于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6. 消食化积:栀子能够帮助消化和化积,对于饮食积滞等症状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二、栀子的食疗作用除了在中药方面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栀子在食物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1. 清热降火:栀子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可以制作成栀子茶,对于口渴、烦躁、咽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 去湿利尿:栀子可以煮水饮用,能够去湿利尿、消肿解毒。
3. 消食化积:栀子具有消食化积的作用,可以入药,也可以用来制作成糕点,对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有辅助疗效。
4. 美容养颜:栀子富含的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美容养颜,可以用来泡水或者加入面膜中使用。
5. 调节肠胃功能:栀子中所含有的纤维素能够促进肠胃蠕动,有助于便秘或者腹泻等肠胃问题的调理。
三、栀子的禁忌与注意事项尽管栀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是要注意以下几点:1.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栀子。
2. 对栀子过敏的人禁用栀子。
3. 在服用栀子期间,不宜饮酒或者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 服用栀子时,要遵医嘱剂量合理使用。
栀子副作用
栀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水果。
栀子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解湿等,对于一些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栀子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不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以下是栀子的常见副作用:
1. 减少食欲:栀子具有一定的苦味,容易引起人的厌食感,使人的食欲减少,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2. 胃肠道不适:栀子含有一定的挥发性成分,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作用,引起胃部不适、胃酸增多、腹胀、腹泻等症状。
3. 中毒:由于栀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使用不当或使用过量,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
中毒症状包括头晕、头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昏迷、惊厥等症状。
4. 过敏反应:个别人对栀子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起疹等,甚至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过敏性休克症状。
5. 肝损伤:栀子中的一些成分具有一定的肝毒性,长期或大量使用栀子可能会对肝脏产生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
总的来说,栀子具有一些副作用,但只要正确使用,剂量适当,便能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副作用的发生。
如果出现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向医生咨询。
此外,患有胃肠疾病、肝脏疾
病、过敏体质的人不宜使用栀子,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不良反应。
最好在使用栀子之前,咨询医生的意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药材:栀子药名:栀子别名:山栀子、枝子、小卮子、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山栀、木丹、鲜支、卮子、支子、越桃。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归经:心经;肝经;肺经;胃经;三焦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未掺或调敷。
药材基源:栀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
炮制方法1、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2、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
3、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4、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5、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6、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7、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雷公炮炙论》功效作用栀子的功效与作用1、栀子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
《千金方》2、栀子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
细切,水煎服。
《丹溪心法》3、栀子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
《梅师集验方》4、栀子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
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
《普济方》栀子汤5、栀子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
水煎,日分三次服。
《广西中草药》6、栀子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
煎服。
《闽东本草》7、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
面赤酒疱皶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
《本草经疏》8、栀子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
栀子的鉴别要点
栀子的鉴别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观察外形:高质量的栀子外形饱满圆润,色泽红艳,表面光滑无裂痕。
而外观不佳的栀子药效可能不佳,色泽过深可能长期贮存。
2. 注意嚼感:将栀子放入口中轻轻咀嚼,高品质的栀子嚼感细滑,入口即化,无粗糙或异物感。
劣质栀子口感差,嚼着粗糙不爽或有细小颗粒物,这可能是霉变或贮存不当所致。
3. 闻香气:高品质的新鲜栀子具有清香气味,劣质或长期保存的栀子香气减退。
栀子的香气来源于其含有的芳香物质如乙酸等,这也是判断新鲜程度的依据之一。
4. 观察色素:将咀嚼后的栀子液体涂抹在白纸上,新鲜栀子的色素会呈现鲜红色。
随着采摘和贮存时间的增加,色素会渐变为暗红色。
色素红艳也是判断栀子新鲜程度的标准之一。
栀子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栀子简介栀子,又称为栀子花、黄栀子、金栀子,是栀子科栀子属植物的果实。
栀子果实呈黄色,形状类似橄榄,芳香怡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和保健领域。
栀子具有多种功效和功能,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主要作用和功能。
2. 栀子的作用栀子具有以下主要作用:•清热解毒:栀子性寒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火热症状,如高热、口舌生疮等。
•祛湿利尿:栀子具有利尿排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湿气,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水肿、尿道感染等症状。
•健胃消食:栀子有助于促进胃液分泌和胃肠蠕动,可以帮助消化食物,缓解胃脘胀满、食欲不振等胃部不适症状。
•安神定志:栀子具有一定的镇静安神效果,适用于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状。
3. 栀子的功能主治栀子在中医药理论中被认为具有以下功能主治:•主治温热病症:栀子可用于治疗热病,如痢疾、口疮、疮肿、目赤、咽痛等。
•主治湿热病症:栀子对湿热病症,如黄疸、水肿、脚气等有一定疗效。
•主治心烦失眠、多梦妄言:栀子可安神、镇静,对心烦失眠、多梦妄言等有一定疗效。
•主治湿热蕴结尿道感染:栀子可利尿、消湿,对湿热蕴结尿道感染有一定疗效。
4. 栀子的用法用量栀子可用于中药内服和外用。
用量应根据医生建议和个体情况而定,一般建议使用下列剂型:•中草药口服:栀子常用于中药方剂中,剂量一般为3-10克。
•煎剂外用:将栀子煎剂用于外敷,可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等症状。
注意: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栀子。
请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5. 栀子的注意事项•使用栀子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在适当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下使用。
•长期大量使用栀子可能引起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副作用。
•对栀子过敏或有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栀子。
•在使用栀子期间,应避免与药物相互作用和食物相互作用。
6. 小结栀子作为一种常用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有广泛应用。
其清热解毒、祛湿利尿、健胃消食和安神定志的作用,使其能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栀子的药用功能主治是什么简介栀子,又称野山梅,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的主要功效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
栀子的果实可入药,其药用价值广泛,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下面是栀子的药用功能主治介绍。
药用功能栀子具有以下主要的药用功能:1.清热解毒: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痈肿、痈疽疮肿等疾病。
它能够清热解毒,并有助于消肿疗毒。
2.散结消肿:栀子还具有散结消肿的作用,常被用于治疗各种肿块、痈疽等症状。
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淤血消肿。
3.抗菌抗病毒:栀子具有抗菌抗病毒的特性,对多种病原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它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减轻疾病的症状。
4.降火平肝:栀子有降火平肝的功效,对于治疗肝火旺盛、目赤肿痛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它能够平肝降火,清理体内积热。
5.改善消化:栀子还能够改善消化功能,促进食欲,增进肠胃蠕动,帮助消化吸收。
它对于消化不良、胃痛、呕吐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主治范围栀子的主治范围非常广泛,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1.外科疾病:栀子可用于治疗痈肿疮疡、痔疮及疖肿等外科疾病,具有良好的消肿作用。
2.中医妇科疾病:栀子可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痛经、闭经、产后乳房胀痛等。
它能够疏散经络,消肿散结。
3.传染病:栀子还可以用于治疗各种传染病,如肠胃感染、痢疾等。
它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病原体的生长。
4.消化系统疾病:栀子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它能够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胃肠功能。
5.五官疾病:栀子可用于治疗五官疾病,如急慢性结膜炎、口腔溃疡等。
它的清热解毒功效对于治疗此类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栀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量控制:栀子应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来确定使用剂量,在使用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
2.服用方法:栀子可以制成药丸、剂、汤剂等形式进行口服。
也可以外用于治疗皮肤疾病。
3.禁忌症:栀子属于寒凉药,对于寒凉体质的人来说,服用后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应避免使用。
栀⼦花-360百科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栀⼦花栀⼦植株⼤多⽐较低矮,⾼1.2⽶,⼲灰⾊,⼩枝绿⾊。
单叶对⽣或主枝三叶轮⽣,叶⽚呈倒卵状长椭圆形,有短柄长514厘⽶,顶端渐尖稍钝头,叶⽚⾰质,表⾯翠绿有光泽,仅下⾯脉腋内簇⽣短⽑托叶鞘状。
花单⽣枝顶或叶腋,有短梗,⽩⾊,⼤⽽芳⾹,花冠⾼脚碟状,⼀般呈六瓣,有重瓣;品种⼤花栀⼦,花萼裂⽚,倒卵形⾄倒披针形伸展,花药露出。
浆果,卵状⾄长椭圆状,有59条翅状直棱黄⾊或橙⾊,1室,种⼦多⽽扁平,嵌⽣于⾁质胎座上。
花期较长从5-6⽉连续开花⾄8⽉,果熟期10⽉。
[3]折叠编辑本段⽣长环境喜光也能耐荫,在庇荫条件下叶⾊浓绿,但开花稍差;喜温暖湿润⽓候,耐热也稍耐寒(-3℃);喜肥沃、排⽔良好、酸性的轻粘壤⼟,也耐⼲旱瘠薄,但植株易衰⽼;抗⼆氧化硫能⼒较强。
萌蘖⼒、萌芽⼒均强,耐修剪更新。
[4]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栀⼦花原产中国,全国⼤部分地区有栽培,集中在华东和西南、中南多数地区,福建、贵州、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南部等省份。
浙江温州市,四川省内江市,河南省唐河县,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的市花即为栀⼦花。
折叠编辑本段繁殖⽅式栀⼦花可⽤有性⽣殖和⽆性⽣殖多种⽅法繁殖⼀般多采⽤扦插法和压条法进⾏繁殖也可⽤分株和播种法繁殖但很少采⽤⼀般北⽅盆栽不易收到种⼦。
折叠有性繁殖栀⼦花⼀般选择饱满、⾊深红的成熟果实连壳晒或晾⼲作种播种前⽤剪⼑将种⼦果⽪剪开挖出种⼦在热⽔中搓散去掉浮种或杂质然后将下沉的充实种⼦捞出摊于⽵席上置通风处晾去过多的⽔分。
⼀般选⽤选向阳⼭坡或⼟坊⼟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播种可利⽤⽥边地⾓种植或与⾖科植物间套种。
种植前把地翻耕11.5尺除去杂⽊树兜按宽45尺畦⾯起畦⼟质好距离可⼤些否则⼩些畦⾼6⼨可施⼟杂肥绿肥或⼈畜粪⽔作基肥例如每亩施⼊⼈粪尿20~30担待⼟⼲后浅耙泥块整平畦⾯。
在畦⾯按67⼨⾏距开播种沟沟深1⼨左右待播种。
栀子的功效与功能主治是什么栀子概述栀子,又称为郁金香、山姜花、黄栀子等,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属于茜草科。
栀子的果实呈黄色,内含有许多种有益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
栀子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理气和胃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本文将介绍栀子的功效与功能主治。
栀子的功效与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栀子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变、疮疡肿毒等症状。
栀子中的活性成分对炎症有抑制作用,能够减轻组织肿胀、消炎杀菌,加速伤口愈合。
2.祛痰止咳:栀子有润肺降气、祛痰止咳的功效,对于痰多咳嗽、咳痰黏稠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栀子可通过改善肺部通气、清除痰液,达到镇咳祛痰的效果。
3.理气和胃:栀子具有活血化瘀、舒缓肠道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痛经、腹痛、腹胀等症状。
栀子能够促进经络行气、消除经络瘀滞,缓解痛经的症状。
4.抗菌消炎:栀子中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研究发现,栀子提取物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够加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5.养颜美容:栀子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物质,能够帮助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细胞老化。
栀子还具有美白肌肤、消除色斑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护肤品、美容产品中。
6.降低血压:栀子中的一些成分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对于患有高血压的人群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栀子的降压作用主要通过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来实现。
如何使用栀子•栀子煮水饮用:将适量的栀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再小火煮10-15分钟。
栀子汤既可口又健康,可以帮助身体清热解毒、祛痰止咳。
•栀子糕点:将栀子磨成粉,与面粉、砂糖等搅拌均匀,制作成栀子糕点。
栀子糕点口感香甜,可开胃理气,同时兼具栀子的功效与功能主治。
•栀子泡茶:用干燥的栀子果实泡茶,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益气的作用。
将栀子果实切片或压碎,放入茶杯中,注入热水,静置10分钟即可饮用。
注意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体质虚弱者和病情严重者慎用栀子,应遵医嘱。
栀子的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一、栀子的功能•清热解毒: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帮助去除体内的热毒,对于热病引起的不适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解暑利湿:栀子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以帮助降低体温,缓解因暑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安神定志:栀子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以帮助改善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问题。
•活血化瘀:栀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
二、栀子的主治栀子常用于以下症状的治疗: 1. 高热不退: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因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高热不退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 中暑热伤:栀子的解暑利湿功效可以帮助清除体内湿热,缓解中暑引起的不适症状。
3. 失眠多梦:栀子的镇静作用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多梦。
4. 便秘:栀子可以帮助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问题。
5. 外伤肿痛、瘀血淤积等:栀子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帮助加速伤口愈合,缓解瘀血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三、栀子的用法用量•内服:栀子可单独入药,也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
–煎汤服用:将适量栀子加水煎煮,去渣后分次服用。
–药丸剂:将煎汁浓缩或熬粥后,制成药丸,每次服用适量。
•外用:栀子常用于外敷治疗。
–煎汤外敷:将适量栀子加水煎煮,浸湿纱布后敷于患处,每日多次更换。
–药膏或药酒外搽:将栀子研磨成细末,与调制好的药膏或药酒搅拌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适量使用。
注意事项1.孕妇禁用:孕妇忌服栀子,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忌饮酒:栀子与酒类同服会降低药效,应忌饮酒。
3.儿童用量:儿童用量应适当减少,以避免过量。
4.注意个体差异:不同人体质及病情会有差异,用药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以上是对栀子的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的简要介绍,使用时请注意遵循医生或药师的指导,并遵守相关用药注意事项。
contents •栀子概述•栀子的繁殖技术•栀子的栽培技术•栀子的病虫害防治•栀子的采收与加工•栀子栽培的经济效益与发展前景目录01叶片特征栀子花为顶生或腋生的聚伞花序,花萼管倒圆锥形或卵形,花冠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狭圆筒形。
花朵特征果实特征生长环境土壤要求水肥管理030201栀子的药用价值0102030402选种和处理播种时间和方法种子繁殖扦插基质和方法扦插基质可用河沙、珍珠岩或蛭石等透气性良好的材料。
将插穗插入基质中约1/3长度,保持基质湿润,并适当遮荫。
插穗选择在栀子生长旺季,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作为插穗,长度一般为10-15cm。
管理措施定期喷洒多菌灵等药剂防治病害,保持环境通风透气,一般40-50天后可生根成活。
分株时间母株选择分株方法03土壤要求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地块选择繁殖方式种植时间种植深度与间距栽植方法施肥管理04黄化病根腐病叶斑病红蜘蛛白粉虱在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以免对植株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结合物理、生物等多种手段,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
定期对栀子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避免病情恶化。
病虫害防治的注意事项05适时采收避开雨季采收时机对于大型栀子园,可采用分批采收的方式,先采摘成熟较早的区域,再逐渐扩大采摘范围,以确保果实品质。
采收方法分批采收手动采摘加工与贮藏晾晒处理01清洗筛选02贮藏条件0306栀子栽培的经济效益分析投资回报率高多元化利用市场需求稳定产业链完善创新驱动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栀子市场的现状与前景03拓展国际市场01推广生态种植02加强产学研合作栀子栽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THANKS。
栀子: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
目前,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l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可到大有恒中药材库查询购买植物属性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达2m。
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2~7cm,全缘;托叶2片,通常连合成筒状包围小枝。
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白色,芳香;花萼绿色,圆筒状;花冠高脚碟状,裂片5或较多;子房下位。
花期5~7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好阳光但又不能经受强烈阳光照射,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轻粘性酸性土壤中,抗有害气体能力强,萌芽力强,耐修剪。
是典型的酸性花卉。
同时也是岳阳市市花。
编辑本段中药属性药材介绍栀子-原植物形状栀子出自《本草图经》:栀子,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
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芳,俗说即西域詹匐也。
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人深红,九月采实暴干。
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挑也。
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
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
药名:栀子汉语拼音:zhi zi 英文名:Cape Jasmine Fruit, Fruit of Cape Jasmine 栀子-原植物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别名:木丹、鲜支、卮子、支子、越桃、山栀子、枝子、小卮子、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山栀归经:心经;肝经;肺经;胃经;三焦经科属分类:茜草科功效分类:清热泻火药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疸;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气味:苦、寒、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
栀子的作用与功能主治1. 栀子的简介栀子,又称吉丁花、忍冬花,是常见的中药材之一。
栀子有丰富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的性味苦寒,入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解表发散等作用。
2. 栀子的主要成分栀子的主要成分包括栀子苷、栀子酸、齐墩果酸等。
栀子苷是栀子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镇痛等。
3. 栀子的作用与功能3.1 清热解毒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症,如痈肿疮疡、痢疾等。
栀子中的栀子苷能够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3.2 清肺化痰栀子对肺热咳嗽、肺痈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可以用于咳嗽、咯血、肺结核等病症的治疗。
栀子的苦寒性质能够清热化痰,有效缓解咳嗽、痰多等症状。
3.3 利尿通便栀子具有利尿通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肿、尿路感染、便秘等症。
栀子中的栀子酸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增加排尿次数,有助于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
3.4 解表发散栀子具有解表发散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
栀子中的栀子苷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动,有助于散发体内的热毒。
3.5 活血化瘀栀子还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淤血瘀滞引起的疾病,如瘰疬、痛经等。
栀子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液淤滞,有助于疏通经络。
4. 栀子的常见应用4.1 中医药方剂中的应用栀子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方剂中,常与其他草药配伍使用,如栀子煎、栀子芩连煎等。
它在方剂中常作为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之用。
4.2 栀子制剂的应用栀子也常被制成栀子制剂,如栀子露、栀子泻心汤等。
这些栀子制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各种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
4.3 栀子的食用价值栀子不仅作为中药材,在食品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
它可以作为调味品,增加食物的香味和口感。
此外,栀子还可以制成枸栀饼、栀子蜜等食品,具有一定的营养和保健作用。
5. 栀子的禁忌与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栀子。
•脾胃虚寒、腹泻者禁止使用栀子。
栀子(《本经》)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热果实。
栽培或野生。
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
原植物生于丘陵地带或山坡灌林中。
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旱,忌积水,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冲积土、砾质土等酸性土壤最宜生长。
味苦,性寒。
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栀子炭收敛止血。
姜栀子和胃止呕。
临床用名有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姜栀子。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
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药性论》:杀虫毒。
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乾,目赤种病。
《开宝本草》:味苦,大寒,无毒。
疗目热赤痛,胸中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本草图经》:仲景及古今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甘草、香豉四物作汤饮。
又治大病后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利小便而愈。
其方极多,不可胜数。
《本草衍义》:仲景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治之。
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
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张仲景《伤寒论》已著。
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山栀子、火炮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钱匕,服之无不效。
《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恼,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带,小便不利。
《药性赋》:味苦,性大寒,无毒。
沉也,阴也。
其用有二:疗心中懊颠倒而不得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得利。
易老云: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泻肿中之火。
《汤液本草》:气寒,味微苦,性大寒,味薄,阴中阳也,无毒。
《象》云:治心烦,懊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杵细用。
《心》云:去心中客热,除烦躁,与豉同用。
《珍》云:止渴,去心懊烦躁。
《本草》云: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齇鼻,白癞、赤癞,疮疡。
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仲景用栀子治烦,胸为至高之分也。
故易老云:轻浮而象肺也,色赤而象火,故能泻肺中之火。
《本草》不言吐,仲景用此为吐药。
栀子本非吐药,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故令上吐,邪因得以出。
《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谓也。
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
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
《本经》谓治大小肠热,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入中州故也。
入手太阴。
栀子豉汤治烦燥,烦者气也,燥者血也。
血主肺,血主肾。
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
躁者懊 不得眠也。
少气虚满者加甘草。
若呕哕者加生姜、橘皮。
下后腹满而烦,栀子厚朴枳实汤。
下后身热微烦,栀子甘草干姜汤。
栀子大而长者染色,不堪入药。
皮薄而圆,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栀子,所谓越桃者是也。
《衍义》云: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以栀子豉汤治虚烦。
故不用大黄,以有寒毒故也。
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
既亡血,亡津液,脏腑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不可除。
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
去皮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钱匕,服之者无不效。
仲景《伤寒论》及古今诸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香豉、甘草,四物等分,作汤饮之。
又治大病起,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并利小便而愈。
其方极多,不可悉载。
用仁去心胸中热,用皮去肌表热。
《本草衍义补遗》:屈曲下行降火,又能治块中之火。
《本草》云:去热毒风,利五淋,通小便。
又云: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
即亡血、亡精液,脏腑无润养,风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之。
《本草发挥》:成无己云:苦以通之。
栀子之苦,以涌虚烦。
洁古云:性寒味苦,气薄味厚,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
其用有四:去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疗风热,是为四也。
又云:栀子气寒,味微苦。
治心烦懊,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又云:苦,纯阳,止渴。
《本草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本草经疏》:栀子感天之清气,得地之苦味,故其性无毒。
气薄而味厚,气浮而味沉,阳中阴也。
入手太阴,手少阴,足阳明经。
少阴为君主之官,邪热客之则五脏皆失所主,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
面赤酒齄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
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
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谓。
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
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
简误:栀子禀至苦大寒之气,苦寒损胃而伤血。
凡脾胃虚弱者忌之,血虚发热者忌之。
性能泻有余之火,心肺无邪热者不宜用。
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而非热结小肠者,不宜用。
疮疡因气血虚不能收敛,则为久冷败疮,非温暖补益之剂则不愈,此所谓既溃之后,一毫寒药不可用是也。
世人又以治诸血证,不知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瘀血凝结于中,则反致寒热,或发热劳嗽,饮食减少,为难疗之病。
凡治吐血,法当以顺气为先,盖血随气而行,气降则火降,火降则血自归经,不求其止而止矣。
此治疗之要法,不可违也。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
味厚气薄,气浮味降,阴中阳也。
无毒。
一名越桃。
留皮除热于肌表,去皮却热于心胸。
一说:去皮泻心火,留皮泻肺火。
其所入之经,手太阴一脏。
因轻浮象肺,色赤象火,故治至高之分,而泻肺中之火也。
本不能作吐,仲景用为吐药者,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食令上吐,邪因得出。
《经》曰:在高者,因而越之。
此之谓也。
易不能利小便,易老用利小便者,实非利小便,乃清肺也。
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
《经》曰: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者,此之谓也。
《本经》又谓:治大小肠热及胃中热者,此因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于中州故焉。
加生姜橘皮,治呕哕不止;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
加茵陈,治湿热发黄;加甘草,治少气虚满。
倘除烦燥于心内,须加香鼓而建功。
盖烦者,气也。
燥者,懊不眠之谓。
血也。
气主肺,血主肾。
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燥也。
若加生姜绞汁,尤治心腹久疼。
上焦客热善驱,五种黄病竟解。
去赤目作障,止霍乱转筋。
赤白癞疮,酒疱鼻。
五内邪气,悉能除之。
丹溪又曰:解热郁,行结气。
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人所不知也。
《本草乘雅》:卮子有色,故主色变。
凡若寒之物,能下能坚,唯卮子反使坚结者解而上出,火空则发之义也,故并作涌泄之剂。
白英六出,色香俱胜,体性轻浮,棱壳似介,合入手太阴,宣气四达者也。
故主阳气郁结,致色变于色而标见于皮,及浸淫肤肉而疮疡癞癣,此皆火热烁金,非此不能转热恼为清凉耳。
五内邪气,胃中热气结而未实者,易于分解,已成燥坚者,非所宜矣。
《药性解》: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
主五内邪热、亡血津枯、面红目赤、痈肿疮疡、五肿黄病,开郁泻火,疗心中懊颠倒而不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利。
皮,主肌肤之热。
仁,去心胸之热。
按:山栀味甘归心,轻飘象肺,大肠则供肺为传送者也,小肠则受盛与心应者也,胃亦上焦之也,膀胱亦肺部之络也,故咸入之,以理邪热诸证。
洁枯曰轻精上行,丹溪又曰屈曲下行,两家之说,似相左矣。
不知惟其上行,最能清肺,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经曰膀胱津液藏,气化则能出者是也。
虚火炎者,炒黑用;烦郁呕逆者,姜汁炒用;此外并宜生服。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
气薄味厚,气浮味降,沉也,阴之阳也。
主心烦懊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
利五淋,通小便。
除胸中之热甚,止胃脘之热痛。
留皮去热于肌表,去皮劫热于心胸。
酒炒上行,盐浸下降。
入手太阴一脏,因轻浮象肺,因赤色象火,故治至高气之,而泻肺中之火也。
《本经》不能作吐仲景用为吐药者,为邪气在上,拒而不能纳食,令其上吐,邪始得出。
经曰:在高者,因而越之。
此之谓也。
亦产能和小便,易老用为利小便者,实非利小便,乃清肺也。
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
经曰: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者。
此之谓也。
《本经》又谓治大小肠热及胃中热者,此因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于中州故焉。
加生姜、陈皮,治呕哕不止。
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
加茵陈,治湿热发。
加甘草,治心气虚满。
倘除烦躁于心内,须加香豉而建功。
盖烦者,气也。
躁者,血也。
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躁也。
若加生姜汁,尤治心腹久痛。
上焦客热善驱,五肿黄病竟解。
去目赤作障,止霍乱转筋,赤白癞疮,酒疱齄鼻,五内邪气,悉能除之。
又能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驱诸火邪从小便中出,解毒汤用此,取其引诸药从膀胱中出也。
研末及鼻,能止衄血。
炒黑入药,能止吐血。
《景岳全书》:味苦,气寒。
味厚气薄,气浮味降,阴中有阳。
因其气浮,故能清心肺之火,解消渴,除热郁,疗时疾躁烦,心中懊恼,热闷不得眠,热厥头疼,耳目风热赤肿疼痛,霍乱转筋。
因其味降,故能泻肝肾膀胱之火,通五淋,治大小肠热秘热结,五种黄疸、三焦郁火,脐下热郁疝气,吐血衄血,血痢血淋,治大小肠热秘热结,五种黄疸、三焦郁火,脐下热郁疝气,吐血衄血,血痢血淋,小腹损伤于血。
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玄胡索,破热滞瘀血腹痛。
此外如面赤酒齄,热毒汤火,疮疡肿痛,皆所宜用。
仲景因其气浮而苦,极易动吐,故用为吐药,以去上焦痰滞。
丹溪谓其解郁热,行结气。
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人所不知。
《本草备要》:泻心肺三焦之火。
苦寒。
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海藏曰:或用为利小便药,非利小便,乃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气化而出也。
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厥有寒、热二证。
心痛以平,丹溪曰:治心痛,当分新久。
若初起因寒因食,宜当温散。
久则郁而成热,若用温剂,不助痛添病乎?古方多用栀子为君,热药为之向导,则邪易伏。
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
若痛止恣食,病必再作也。
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
最清胃脘之血,炒黑末服,吹鼻治衄。
《本草汇》曰:治实火之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自能摄血。
丹溪曰:治血不可单行单止,亦不可纯用寒药。
气逆为火,顺气即是降火。
治心烦懊不眠,仲景用栀子豉汤。
王好古曰:烦者气也,燥者气也,燥者血也。
故用栀子治肺烦,香豉治肾燥。
亦用作吐药,以邪在上焦,吐之则邪治肺烦,香豉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按栀豉汤,吐虚烦客热;瓜蒂散,吐痰食宿寒。
五黄古方多用栀子、茵陈。
五淋,亡血津枯,口渴目赤,紫癜白癞,疱齇疮疡。
皮腠,肺所主故也。
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