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斜视
- 格式:ppt
- 大小:19.90 MB
- 文档页数:131
麻痹性斜视临床表现
麻痹性斜视临床表现:一般是突然起病,主要症状有:
1.复视:为麻痹性斜视的特征之一。
在双眼视觉反射
已经巩固的人,突然发生眼位偏斜,使得双眼单视无法保持,同一物
象不是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
两个非对应点上的物象反映在大脑
知觉区时成为两个印象,不能融合为一个,于是产生复视。
由于复视的困扰,病员可以出现眩晕、甚至恶心、呕吐。
但复视轻微者往往无明显症状,只有双眼视物时显模糊,如分另
检查两眼,均无异常,且视力正常,常易误诊为无病或神经官能症,
临床上应予注意。
2.眼位偏斜:麻痹性斜视一般均有程度不同的眼位偏斜。
越向麻痹肌作用方向注视时,病眼偏斜越明显,复视亦加重;而背向
麻痹肌作用方向注视时,偏斜及复视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3.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即麻痹眼固视时出现
的斜视度数大于健眼固视时的斜视度。
因为麻痹肌固视时大脑发生较
大的神经冲动,这个冲动同样发给健侧的配偶肌,使该眼过度收缩。
4.眼球运动障碍:依据麻痹程度的不同,眼球不能向麻
痹肌作用的方向转动或受到限制。
5.头位偏斜:患者为了克服复视的干扰,常常将头部
转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因为在这样的位置,需用麻痹肌的作用减少,复视相应得以改善。
如遮盖一眼则头位偏斜可消失。
检查头位时应与
先天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造成的斜颈相鉴别。
麻痹性斜视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麻痹性斜视概述麻痹性斜视(paralytic strabismus)是由于神经核、神经干或肌肉本身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类斜视,可以是单根或多根眼外肌的部分或完全性麻痹。
患者多发病急骤,发病时立刻感觉复视。
多数是由于中毒或代谢障碍引起的,一般预后较好。
英文名称:paralytic strabismu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风牵偏视、目偏视、坠睛、坠睛眼。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无关。
发病部位:头部,眼。
常见症状:眼位偏斜、复视、眼球运动功能异常、眼性斜颈、投射失误。
主要病因:麻痹性斜视的病因有很多,可分为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CT。
重要提醒:先天性斜视一般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临床分类:麻痹性斜视可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类:1、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先天性者在出生时或出生早期发生,主要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出生时的创伤或幼儿期疾病所致。
2、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后天性麻痹性斜视者可在各种年龄发生,多为急性发病,多继发于外伤、炎症、肿瘤等其他疾病和损伤。
二、麻痹性斜视的发病特点三、麻痹性斜视的病因病因总述:麻痹性斜视病因一般因年龄而异,有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类。
先天性麻痹性斜视主要发生于出生时或出生早期;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则可在各个年龄发生。
两者起因有所区别,前者多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出生时的创伤或幼儿期疾病;后者多继发于外伤、炎症、肿瘤等其他疾病和损伤。
基本病因:1、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在出生时或出生早期即可发生,主要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因出生时的创伤或幼儿期疾病所致。
可累及单眼的一条眼外肌(上斜肌部分麻痹最为多见)或多条眼外肌(双上转肌或双下转肌),又可累及双眼同名肌(双上直肌或双上斜肌)。
2、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后天性者多为急性发病。
麻痹性斜视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对于麻痹性斜视好多人对其并不够了解,主要是眼外肌肉麻痹所造成的一种疾病,在生活中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手术,但是手术后也要注意一些良好的护理方法。
1、医护人员要教会病人和家属怎样正确的点眼药水。
首先病人要将手洗干净,然后病人取仰卧位,眼睛向上看,家属或者是病人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眼睛的上下眼脸,拇指向下轻拉下眼脸,右手拿眼药瓶,将眼药点在下穹窿部,然后闭上眼睛,眼球轻轻的转动1-2min,再用吸水纸将流出来的药液擦去。
值得注意的是,点眼药的时候瓶口距离眼脸的距离要在1-2cm,不要碰到眼睫毛,如果需要同时点两种眼药水的话,中间要隔一段时间,最好在3-5min,每次点1-2滴,混悬药液如氟美龙使用前要摇匀。
2、要注意用眼卫生,不要揉眼,不要用眼过度,避免眼睛过度疲劳,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对有屈光不正的患者,手术后需要及时的佩戴眼镜治疗。
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患者,手术后应该带原来的矫正眼镜,并且尽量不用近距离视力,以免调节至内斜视的复发。
如果有弱视,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弱视训练了。
3、值得强调的一点事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摄入均衡,切忌烟酒和辛辣刺激食物。
4、最后就是要记得定期去就诊医院复查。
斜视是怎样分类的?临床上斜视分类很多,常见的有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
共同性斜视:共同性斜视按偏斜的方向分为:(1)内斜视,即先天性内斜视、后天性内斜视(调节性和非调节性内斜视)。
(2)外斜视,即先天性外斜视、后天性外斜视(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
麻痹性斜视: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和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斜视的概念两眼轴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仅一眼注视,另一眼视轴偏向目标一侧的现象。
斜视并不仅指两眼位置的畸形,还包括斜视度数小表面不易察觉,而视功能不正常。
或根本无斜位,但双眼不正常的情况。
所以斜视的概念应理解为两眼的相对位置和双眼视功能两方面。
斜视仅仅是影响外观吗?斜视患者的眼位发生偏斜,俗称“斜眼”、“对眼”“斗鸡眼”,有时候伴有歪头,看人或看东西的时候,歪者脑袋。
给病人带来不雅的外观。
实际上,斜视不仅仅影响外观,还造成双眼视觉的破坏及心理障碍。
在儿童时期患了斜视,常受小朋友及同学的歧视,因而造成他们心灵上极大的创伤,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直接影响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
他们长大后还面临着升学、择业及社会活动,至少因外观缺陷不能做出头露面的工作。
但是,作为眼科医生,在关心他们外观的同时,最关心的是斜视破坏了正常双眼视觉、立体视。
如何帮助他们挽回和建立立体视是眼科医生治疗斜视的更高目标。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斜视必须在儿童时期尽早治疗,不要错过完全恢复双眼视功能的机会。
长大成人后再治疗只能得到美容的效果。
由于这些人没有立体视,他什么样的斜视需分次施行手术?1、斜视角大,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比较复杂的斜视,一只眼需处理三条直肌的手术。
为了预防眼前节缺血,同一只眼一次手术只限于两条直肌,等8周后侧枝循环建立再做第三条直肌手术。
2、复杂斜视,一次手术不能矫正眼位达到预期目的或一次手术后又出现新的偏斜。
例如:水平斜合并垂直斜矫正后又出现垂直性分离性偏斜(DVD综合征),又叫交替性上隐斜或双上斜视,需再行手术矫正。
3、第一次手术过矫或不足,需再次手术。
中医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介绍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眼科(050051) 张彬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眼科学教研室眼肌麻痹是眼球运动受限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病,在中医眼科文献中有类似典型症状记载.对于眼肌麻痹,根据不同的症状中医有不同的命名。
我们应用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麻痹性斜视是眼球运动受限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病,在中医眼科文献中有类似其症状的记载,如巢氏《诸病源候论?目偏视》说之精气,“目是五脏六腑之精气,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睛不正则偏视。
”《证治准绳?七窍门》中称为“神珠将反”,并将目珠偏斜严重,黑睛几乎不可见者称为“瞳神反背”。
《圣济总录》中称其为“坠睛”。
其特征是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视物成双。
本病又有先天后天之分,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多由外伤、感染、炎症、血循环障碍、肿瘤及退行性变等引起。
病起突然,可累及单眼的一条肌肉或多条肌肉,也可累及双眼的同名肌肉。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成年人,且无明显性别差异。
单眼肌麻痹以外直肌为多见,次为上斜肌,动眼神经麻痹也较多见或伴上睑下垂,眼球不能转动。
向上向下及向内运动均受限制。
对于麻痹性斜视,根据不同的症状中医有不同的命名,如以眼位偏斜为主的称为“目偏视”或“神珠将反”;如以复视为主的称为“视一为二”;如合并上睑下垂则称为“目偏视”或“神珠将反”合并“睑废”。
脾胃虚弱,脉络失畅型患者上睑无力展开,遮于整个角膜,上睑麻木驰缓,开张失去自主,患者为了克服视物障碍,每有仰头视物的姿态,一般精神疲乏,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缓细或弦细.治宜健脾益气,养血疏络。
方用培土健肌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药物组成: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炙黄芪10克,钩藤10克,全蝎10克,银柴胡3克,升麻3克,陈皮3克,甘草3克,水煎服.加减:胃纳欠佳,大便溏薄者,加吴茱萸10克,炮姜10克,附子3至10克,口渴烦躁者加麦门冬10克,天花粉10克,元参10克,头痛颈项拘紧者加羌活10克,防风10克,前胡10克。
1.病因治疗
病因检查确无阳性所见或证明病情已停止发展时,始可采取其他措施,如药物疗法、物理疗法等。
2.药物治疗
(1)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 ATP,血管扩张剂
(2)口服碘化钾
(3)皮质激素及抗菌素可治疗神经炎及肌炎
(4)肉毒杆菌毒素A注射
(5)抗胆碱脂酶药治疗重症肌无力
(6)滴眼剂
3.光学疗法
小于10°的斜视可用三棱镜中和法来消除复视,主要矫正在正前方及正下方的复视。
4.物理治疗
(1)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
(2) TDP照射治疗(特定电磁波)
(3)感应电治疗
(4)超声波治疗
5.针灸中药治疗
针灸疗法为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6.手术疗法
麻痹性斜视,只有当去除病因或已证明其不再复发并不危及生命时,方可考虑手术治疗。
一般在6个月左右方可手术。
手术原则以达到正常眼位、保持两眼外肌力平衡为目的。
【诊断】1.病史:注意发病年龄,有无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分泌疾患史及眼外伤史,注意发病前后有无高热、抽搐、头痛、呕吐等症状,发病后有无复视、歪头视物及眩晕等表现,注意了解有无重症肌无力、眼眶肿瘤、颅内肿瘤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了解治疗经过及疾病进展情况。
2.检查:(1) 眼部一般情况:睑裂大小,有无睑下垂,瞳孔是否对称及对光反应是否正常,详细了解眼底情况。
(2) 斜视角测量:注意右、左眼分别注视时的斜视度是否相等。
(3) 眼球运动检查:分别检查双眼运动及单眼运动六个诊断眼位,确定每条肌肉功能有无异常。
(4) 红玻璃试验:注意记录复视特点,向哪一方向复象分离最大以及周边像属何眼,依据上述检查初步确定病变肌肉。
(5) 头位检查:注意有无代偿头位,但需与先天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所致的肌性斜颈相鉴别。
(6) 歪头试验(Bielschowsky test)在垂直肌麻痹时,•可据此试验判定是直肌抑或斜肌的病变。
(7) 同视机检查:除检查双眼视功能外,还应做左、右眼分别注视时,向上、向前、向下注视及6个诊断眼位注视时的斜视角(简称九方位检查)。
(8) 有条件还应作lancaster氏率或Hess屏检查。
(9) 全身检查,尤其要注意有无眶内或颅内病变,必要时需请耳鼻喉科,神经科,内分泌科等会诊,查明病因。
【治疗】1.病因治疗:对因眶内或颅内病变以及血管性疾患,糖尿病、内分泌疾患等所致的麻痹性斜视,首先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包括药物、针灸、物理疗法等治疗,复视严重者可采用单眼遮盖,轻微麻痹者,可配戴压贴三棱镜以矫正复视。
3.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先天性麻痹性斜视,陈旧性眼外肌麻痹及天津眼科医院新近发生的眼外肌麻痹,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病情稳定6个月后可考虑手术治疗。
(1) 手术原则:1) 加强麻痹肌;2) 减弱对抗肌;3) 减弱配偶肌;4) 加强间接对抗肌;以上方法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应用。
(三)其他1.周期性内斜视内斜视和正位视周期性出现,常风周期为48小时2.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具有调节性内斜视和间歇性外斜视的特征,二者可以交替出现。
3.微小斜视又称单眼固视综合征,多为内斜视,微小外斜视较为少见,斜视度<10△,患者有中心抑制暗点,多伴有弱视,交替遮盖试验可能为阴性,常用4△三棱镜试验检查。
非共同性(一)麻痹性斜视特征:(1)眼球运动有障碍;(2)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3)在麻痹肌作用方向斜视角加大;(4)可能伴有代偿头位1.先天性麻痹性斜视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病,包括单条或多条眼外肌麻痹,肌肉缺如和筋膜异常等。
2.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包括中枢性、视神经源性、内分泌性和机械性眼外肌麻痹。
(二)特殊类型斜视1.分离性垂直偏斜(DVD):当一眼注视时,另一眼上斜,同时伴有外旋和外转,斜视角不固定,注视时或去除遮盖后该眼缓慢下转,多为双眼发病,程度不等,亦可一眼为隐性。
2.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为先天异常。
患眼运动受限,以外转受限最为多见,内转时眼球后退、脸裂变小,外转时睑裂开大。
旋转性斜视(内旋斜、外旋斜)3.固定性斜视:多为先天异常,眼球固定,运动受限,被动试验有极大抗力。
4.眼外肌纤维化:为先天性疾患,多条或全部眼外肌纤维化,双眼多固定于下转位,眼睑下垂,被动转动试验阳性,多数病人有家族史。
5.Brown上斜肌鞘综合征:可为先天性异常或后天获得,患眼内转位上转受限,向鼻上方做被动试验有抗力。
6.A-V征:为一种亚型水平性斜视。
在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水平斜视角有明显变化。
依据双眼向上转25°、转25°和原在位的斜视角分为:外斜V:向上注视时的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大(≥15△)内斜V:向上注视时的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小(≤15△)外斜A:向上注视时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小(≤10△)内斜A:向上注视时斜视角比向下注视时大(≥10△)相关理论相关整本阅读:/ebook/16b87a55783e0912a2162ac7.html治疗临床上把由于眼球位置或运动异常所引起的双眼视轴分离称为斜视,其是较常见的一类眼科疾病。
麻痹性斜视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麻痹性斜视症状,尤其是麻痹性斜视的早期症状,麻痹性斜视有什么表现?得了麻痹性斜视会怎样?以及麻痹性斜视有哪些并发病症,麻痹性斜视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麻痹性斜视常见症状:恶心、复视、麻痹*一、症状麻痹性斜视有其独特的症状,无论在症状和体征方面均与共同性斜视不同。
其特征可从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两方面阐述。
1.自觉症状(1)复视与视混淆:除了先天性和生后早期发生的麻痹性斜视外,复视和视混淆是麻痹性斜视患者首先注意到的症状,常于发病后的当天发现。
患者自觉视物有重影,遮盖一眼后重影即消失,是为复视。
由于眼位偏斜,注视目标时,物像落于注视眼的黄斑区,同时也落于斜眼的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上。
这两个成像点不是一对视网膜对应点,所以两眼视网膜所接受的视刺激经视路传到视觉中枢时,不可能融合为一而感觉为2个物像。
视混淆是两眼的黄斑区(对应点)所接受的物像不同,两像在视觉中枢互相重叠,有如1张曝光2次的照片,物像模糊不清。
复视为麻痹性斜视的特征之一。
由于复视的困扰,病员可以出现眩晕、甚至恶心、呕吐。
但复视轻微者往往无明显症状,只有双眼视物时显模糊,如分别检查两眼,均无异常,且视力正常,常易误诊为无病或神经官能症,临床上应予注意。
先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因发病时双眼视觉尚未发育或未发育成熟,故极少有复视和视混淆。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发病时双眼视觉已发育完善,于发病后不久即因复视或视混淆而感觉不适。
部分患者可以用代偿头位克服,严重者会出现眩晕和恶心、呕吐,必须闭上一眼才能使症状消失。
(2)眼性眩晕和步态不稳:眩晕的原因主要是由复视和视混淆引起的。
当眼球运动时,斜视角不断地变化以致所视物体不能稳定,症状更明显。
遮盖一眼后,症状即可消失。
水平性复视和注视无背景的单一目标所引起的症状较轻。
旋转性复视和注视复杂背景的目标所引起的症状较明显。
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恶心和呕吐。
由于突然的眼位偏斜,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患者走路时步态不稳,常向某一方向偏斜。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3例分析
黄丹;刘琛;邓燕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年(卷),期】2024(25)1
【摘要】目的探讨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特异性病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例患者为儿童,均突然起病,表现为明显的眼球运动障碍,诊断为麻痹性斜视,发病原因及全身伴随症状各异。
其中,间叶来源恶性肿瘤患儿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右眼眼位正位,轻度外转受限,无复视;中耳炎患儿抗感染治疗17 d后,右眼正位,外转无明显受限,无复视;重症肌无力患儿对症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双眼睑基本无下垂,左眼下转稍受限,外转正常。
结论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病因复杂且病情多变,可伴有全身或神经系统异常。
某些疾病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常首诊为麻痹性斜视,明确病因有助于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总页数】5页(P66-69)
【作者】黄丹;刘琛;邓燕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7.41
【相关文献】
1.定风明视胶囊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疗效分析
2.后天性麻痹性斜视116例病因分析
3.后天性麻痹性斜视诊疗分析
4.后天性麻痹性斜视45例临床分析
5.后天性麻痹性斜视68例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