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级会计 会计 第65讲_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 格式:pdf
- 大小:105.54 KB
- 文档页数:3
《中级会计实务》冲刺考点: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是《中级会计实务》中常见的考点,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级会计实务》冲刺考点:递延所得税资产,希望能帮到大家!【内容导航】: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所属章节】:本知识点属于中级《会计实务》科目第十六章所得税第二节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知识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第二节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1.一般原则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在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应以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内,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减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使得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的,该部分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应确认;企业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其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则应以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考虑到受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期间内可能取得应纳税所得额的限制,因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而未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2)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应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
在预计可利用可弥补亏损或税款抵减的未来期间内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减少确认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与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其确认条件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同。
(3)企业合并中,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合并中取得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调整合并中应予确认的商誉或是应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商誉不足冲减的部分)。
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全)一、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1)确认企业应该将当期和以前期间应交未交的所得税确认为负债。
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v=>企业应该将其确认为负债,作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加以处理。
计税基础>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应增加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2)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相关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项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
即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以相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量。
1、除所得税准则中明确规定不可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外,企业对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2010年12月31日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8200-6000)×25%=550(万元)2010年12月31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550(万元)2011年12月31日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6000-3600)×25%=600(万元)2011年12月31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600-550=50(万元)BD【答案解析】2010年初,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2100(万元),计税基础=2000-2000/20=1900(万元),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2100-1900)×25%=50(万元);2010年末,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1980(万元),计税基础=2000-2000/20×2=180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1980-1800)×25%=45(万元),2010年末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5万元。
2.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特殊情况一是商誉的初始确认;二是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交易中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该项交易不是企业合并;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
三是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等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一般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但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第一,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第二,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一、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通俗的说,是指企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当期和以前期间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大于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处理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这一差异在将来期间会计处理时,转回会削减将来期间根据会计准则处理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缴所得税,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递延资产,称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从会计处理的角度说,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对于可抵扣临时性差异,以将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临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的一项资产。
企业应当将当期和以前期间已支付的所得税超过应支付的部分确认为资产。
存在可抵扣临时性差异的,应当根据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从税务处理的角度来看,它是因为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造成的影响,税法一般不考虑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一般原则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临时性差异。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临时性差异的,在估计将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该可抵扣临时性差异时,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临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可抵扣临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有关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对税前会计利润或是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的,所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作为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调整;有关的可抵扣临时性差异产生于直接计入全部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的,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也应计入全部者权益;企业合并中取得的有关资产、负债产生的可抵扣临时性差异,其所得税影响应相应调整合并中确认的商誉或是应计入合并当期损益的金额。
三、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限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应以将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用来抵扣可抵扣临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在可抵扣临时性差异转回的将来期间内,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临时性差异的影响,使得与可抵扣临时性差异相关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的,则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其于可抵扣临时性差异转回的将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而利用可抵扣临时性差异的,则应以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1、确认为递延所得税的情况除规定不可确认的情况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其对应科目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对应所得税费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影响到会计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
2)对应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3)调整商誉或营业外收入。
非同一控制免税合并中被合并方资产、负债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一致产生的。
2、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情况1)商誉的初始确认。
非同一控制下的免税合并确认的商誉计税基础为0,虽然有暂时性差异,但是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2)除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中,如果该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3)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等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同事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二是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
3、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递延所得税负债=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X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1)20×6年1月1日,甲公司以20000万元购买一栋公寓,其总面积为1万平方米,每平方米的价款为2万元,该公寓的使用年限是50年,预计净残值为0。
甲公司计划将该公寓对外出租。
(2)20×6年,甲公司租金收入总额500万元,发生费用支出(不含折旧)100万元。
后来,甲公司出售了部分公寓,出售部分面积占20%,取得收入4200万元。
于20×6年12月31日办理了过户手续。
年末该公寓公允价值为每平方米2.1万元。
其他相关资料如下。
甲公司所发生的收入、支出均以银行存款结算。
根据税法规定,出租的投资性房地产按照50年,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甲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
100万元的支出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税法从购买日开始计提折旧,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不考虑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税费。
要求:(1)编制甲公司20×6年1月1日、12月31日与投资性房地产购买、公允价值变动,出租、出售相关的会计分录。
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一)一般原则:见书P417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应以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应税所得为限。
因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税所得而未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例题:某企业2008年应税所得为500万元,2008年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万元,预计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将在2009年全部转回,假定2009年预计应税所得为8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2008年末应确认多少递延所得税资产?答案:企业2008年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预计只能在2009年转回80万元,所以企业应该在2008年只能确认80万元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即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是80×25%=20(万元)。
2.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应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处理。
抵减的未来期间内应税所得时,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的应税所得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例题:本期发生亏损100万元,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100万元,若未来期间的应税所得远远超过100万元,那么本期可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元(100×25%);若预计未来期间只有80万元的应税所得,则本期只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0万元(80×25%),剩余不能确认的5万元(20×25%)应在附注中进行披露;若预计未来期间一直亏损,则本期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这个要求的含义就是:在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将来应有机会可以在贷方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不能永久地挂在账上、放在报表中将来无法转回。
3.企业合并中,按照会计规定确定的合并中取得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调整合并中确认的商誉,不调整所得税费用。
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
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时,它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tips】本税法知识是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整理!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是怎样的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一)一般原则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在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1、企业合并中,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合并中取得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调整合并中应予确认的商誉等。
2、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如因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而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特殊情况
某些情况下,如果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不是企业合并,并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且该项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准则中规定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其原因在于,如果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则需调整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对实际成本进行调整将有违会计核算中的历史成本原则,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该种情况下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一)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一般原则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应以未来期间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比如2009年亏损100万元,如果现在已有证据表明该企业未来5年的盈利最多只有50万元,则不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5万(100×25%),只能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12.5万(50×25%)。
2.亏损年度发生的亏损应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来处理,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3.企业合并中取得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并调整商誉等。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商誉等4.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二)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特殊情况如果某项交易或事项不是企业合并,且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交易发生时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题·计算题】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
甲公司20×8年发生资本化研究开发支出8 000 000元,至年末研发项目尚未完成。
税法规定,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资本化的开发支出按其150%作为计算摊销额的基础。
『正确答案』资本化开发支出8 000 000元计税基础为12 000 000元(8 000 000×150%)。
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存在差异。
因该差异并非产生于企业合并,同时在产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按照所得税准则规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影响。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1.适用税率的确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采用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
比如按税法规定,从2008年1月1日起,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33%改为25%。
则计算2007年的应交所得税,用33%的税率;但2007年底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时,用25%的税率。
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1、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所得税》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它们的产生均于临时性差异。
前者产生于应纳税临时性差异,后者产生于可抵扣临时性差异。
本文从便于理解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角度,拟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与计量进行探讨。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临时性差异。
要了解可抵扣临时性差异,首先应了解什么是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什么是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账面价值是资产账户余额减去其所属调整账户余额之差。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的“年初数”或“年末数”就是该企业各资产的“年初”账面价值或“年末”账面价值2、。
如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就是“固定资产”账户借方余额减去“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余额、减去“固定资产减值预备”账户的贷方余额后的差额。
一项资产,假如不按公允价值计量,同时又不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而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其账户余额就是其账面价值,如“应收利息”账户、“应收股利”账户等。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依据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收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项资产在将来期间计税时依据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例1:例2:上述这些资产或负债产生的可抵扣临时性差异与当前企业适用所得税税率的乘积即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当计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时,依据计算结果做如下会计分录: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所得税3、费用。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反,递延所得税负债也可以按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差额反方向生疏即可。
即凡是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差异,都是应纳税临时性差异;与之相反,凡是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的差异,才是应纳税临时性差异。
例3:与资产相反,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所属计税基础的差异即为应纳税临时性差异。
中级会计实务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根据当期会计利润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未实际纳税或退税的未缴所得税额。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级会计实务中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相关知识。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概念及分类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当期会计利润额按照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与税务部门核定的应纳税额之间的差额。
对于企业来说,这段差额将来可以用于抵扣未来的实际纳税,因此构成了一种资产。
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分为两类:可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考虑不确定性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可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预计将来能够利用的税收减免、亏损结转、捐赠赤字可抵扣等因素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考虑不确定性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企业在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时,除了可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所考虑的因素外,还要考虑将来是否能够实现与遗落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关的收入、费用、税收减免和亏损结转等情况。
对于这部分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需进行披露说明。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概念及分类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由于会计利润与纳税利润之间存在差异而形成的尚未实际缴纳的所得税额。
这是企业将来必须支付给税务部门的一种负债。
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类似,递延所得税负债也可以分为两类:可抵扣递延所得税负债和考虑不确定性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可抵扣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在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时,将来可以利用的税收减免、亏损结转、抵免漏报税款等因素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考虑不确定性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企业在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时,除了可抵扣递延所得税负债所考虑的因素外,还要考虑将来是否能够实现与遗留递延所得税负债相关的收入、费用、税收减免和亏损结转等情况。
对于这部分递延所得税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需进行披露说明。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是一个需要注意的环节。
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方法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是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反映由于税法规定的差异而导致的未来纳税资产或负债。
如何准确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是每家企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帮助企业准确地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首先,企业需要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基本概念。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由于税法上的差异,导致企业在未来纳税期间能够减少所得税支付的金额。
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由于税法上的差异,导致企业在未来纳税期间需要支付额外的所得税金额。
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方法通常分为两种:临时性差异法和永久性差异法。
临时性差异法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根据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需要在每个会计期间内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该方法根据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计算出会计利润和税法利润之间的差额,然后将差额乘以适用的税率,以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举例来说,假设企业在某一会计年度内存在一项营业额的临时性差异,该差异导致会计利润高于税法利润。
根据临时性差异法,企业需要计算该差异,并乘以相应的税率,确定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
这样,企业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损益表中体现递延所得税费用。
另一种方法是永久性差异法。
与临时性差异法不同,永久性差异法只关注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的永久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指不会在未来纳税期间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差异。
根据永久性差异法,企业需要计算会计利润和税法利润之间的永久性差异,并将这些差异反映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中。
例如,某企业在会计准则下确认了一项计入利润的支出,而根据税法规定,该支出不可抵扣。
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永久性差异法,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并在损益表中体现递延所得税费用。
除了临时性差异法和永久性差异法,企业还可以根据具体业务情况和税法规定的特殊要求,采用其他方法来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第二节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一、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一)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2)除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中,如果该项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所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3)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等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一般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但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除外:①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②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
满足上述条件时,投资企业可以运用自身的影响力决定暂时性差异的转回,如果不希望其转回,则在可预见的未来该项暂时性差异不会转回,从而无须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提示】对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产生的有关暂时性差异是否应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应当考虑该项投资的持有意图:①在准备长期持有的情况下,对于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投资企业一般不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②在持有意图由长期持有转变为拟近期出售的情况下,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有关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
【手写板】【例题·判断题】对于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在持有意图由长期持有转为拟近期出售的情况下,即使该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了暂时性差异,也不应该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影响。
()(2017年)【答案】×【解析】企业在持有意图由长期持有转为拟近期出售的情况下,暂时性差异将在可预见的未来转回,所以应该确认相关递延所得税影响。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以相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期间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量。
“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新增或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额×所得税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余额×所得税税率。
什么是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方法有哪些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内由于税法的规定,导致该期间可减少企业所得税负担的金额,但是该减少的税负并不会在当前会计年度内实际减少,而是在以后的会计年度内逐渐扣除。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方法有以下几种:1. 应用税率差异法应用税率差异法是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的原因,分别按照当前合适的税率对全部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计量。
具体来说,有两种情况需要使用这种方法来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首先,企业在当前会计期间内有减少企业所得税负担的可抵扣亏损或者可抵扣支出。
根据税法规定,这些可抵扣亏损或者可抵扣支出不能完全在当前会计年度内扣除,而是需要在未来的会计年度内逐渐扣除。
其次,企业在当前会计期间内采用加速折旧方法来计算长期资产的折旧费用。
和普通的折旧方法相比,加速折旧法会在前期计提更多的折旧费用,从而减少当前期间的企业所得税负担。
但实际上,企业所得税是需要在未来的会计年度内按照正常的折旧方法来计算的。
因此,采用加速折旧法时,会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
2. 应用可逆时点法应用可逆时点法是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可逆性的特点来计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当递延所得税资产根据税法规定在将来的会计年度内会被逐渐扣除,但是在未来年度税法发生变化导致该递延所得税资产无法扣除的情况下。
在应用可逆时点法时,企业需要根据能否回避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扣除条件来计量。
如果企业有能力回避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扣除,那么无法扣除的部分应当从递延所得税资产中剔除。
如果企业无法回避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扣除,那么整体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当继续保持,不进行削减。
3. 应用简化计算法应用简化计算法是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对较小或者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将递延所得税资产按照相对较低的比例进行计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较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不大的情况。
在采用简化计算法时,企业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计量。
具体比例的确定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定,通常使用的比例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净额与总额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