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效和物质基础的黄药子毒性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49.45 KB
- 文档页数:4
抗癌中草药:黄药子为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黄独的地下块茎,又名黄独。
其性寒,味苦、咸,有小毒。
功能化痰散结、解毒消肿、凉血止血。
主治瘿瘤瘰疬、无名肿毒、咳喘气逆、癌症肿瘤等病症。
[成分药理]本品含二萜类化合物黄独素(黄药子萜)A、B、C,还含有碘、皂甙、鞣质,还原糖等。
黄药子含淀粉40%以上,此外还含有单宁和少量薯蓣皂角等。
中药黄药子抗癌中草药:黄药子实验研究证明,本品对肉瘤180有抑制作用;其油剂对子宫颈癌14的抑制作用比较明显;对消化道肿瘤及甲状腺瘤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日本学者对部分中药的水提物和甲醇提取物的抗癌活性进行初步筛选研究中,用试管内(Hela)试验证实,黄药子对癌细胞生长抑制率达75%以上。
中药黄药子抗癌中草药:黄药子我国学者用黄药子复方抗癌乙片(黄药子、夏枯草等)对用N-亚硝基肌氨酸乙酯诱发的小鼠胃磷状上皮癌前病变及癌变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抗癌乙片对食管重度增生者进行临床治疗与实验证实,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精脒和唾液精脒含量,与细胞学复查结果一致,有较好的食管癌前病变阻断性治疗作用。
中药黄药子抗癌中草药:黄药子此外,黄药子对动物实验性缺碘和不明原因引起的甲状腺肿有治疗作用,对多种致病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现代应用]黄药子临床治疗恶性淋巴肉瘤、甲状腺肿瘤及消化道肿瘤等方面应用较多,但多以复方为主或辅以黄药子油外用。
1.恶性淋巴瘤陈氏报道,用消恶性淋巴瘤方(白花蛇舌草、黄药子等)为基本方配合辨证施治,并辅以外敷治疗恶性淋巴瘤11例(包括网状细胞肉瘤、何杰金病、淋巴肉瘤、滤泡性淋巴瘤等)。
治疗结果:存活1年以内3例,l~2年4例,2~5年1例,5~10年2例,10年以上2例。
易氏报道,以黄药子复方配合其他疗法治颈部淋巴肉瘤4例(伴颈外淋巴转移3例),结果全部临床治愈,已存活时间为3~27年。
沈氏报道,以黄药子油外涂并配合中药内服治左下颌混合性恶性肿瘤及淋巴肉瘤各1例,治疗获愈。
有毒中草药之黄药子黄药子亦名黄药根(《开宝本草》)、黄药(《日华子本草》)等。
味苦,性平。
有毒。
入肺、肝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黄药子的药理作用:1. 对甲状腺的作用给正常大鼠饲喂含2%~10%黄药子的饲料4周,对体重及甲状腺功能(基础代谢、甲状腺重及其含碘量)均无影响;黄药子对硫氧嘧啶与磺胺吡啶等抗甲状腺药物造成的甲状腺肿(体重、基础代谢率、甲状腺重量及含碘量、血清蛋白结合碘等指标)无影响。
对0.1%硫氰酸钾造成的轻度甲状腺肿有对抗作用;对缺碘食物引起的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表现为肿大的甲状腺重量减轻、腺组织和血清蛋白结合碘增加。
对大鼠自发性甲状腺肿亦有改善作用。
黄药子的该治疗作用与其中所含碘有关。
2. 对心脏的作用黄药子煎剂与酊剂对离体和在位蛙心均有抑制作用。
3. 对平滑肌的作用黄药子酊剂和煎剂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对未孕家兔与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表现为强直性收缩与节律性收缩,对子宫的兴奋作用,能被苯海拉明所取消。
酊剂的作用较煎剂强而快。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黄药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黄药子提取物(0.1mg/ml)对家兔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有治疗作用,能使炎性病变减轻,痊愈时间缩短。
5. 其他作用有实验证明:黄药子对小鼠肉瘤180及子宫颈癌U14有抑制作用。
黄药子流浸膏有止血作用。
黄药子能抑制银屑病表皮增生,促进角质层角化,纠正角化不全,以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黄药子的毒副作用和解毒急救方式:对小鼠腹腔给药和口服给药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5.49g/kg和79.98g/kg。
本品长时间应用会造成肝、肾损害,此与给药剂量和时间密切相关。
给犬长期服用本品后,造成食欲减退、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和肝功能异常。
基于胆汁酸代谢网络分析中药黄药子的肝毒性徐英1, 陈崇崇1, 杨莉1, 2*, 王君明1, 季莉莉1, 2, 王峥涛1, 2*, 胡之璧1(1.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中药新资源与品质评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上海 201210; 2. 上海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 上海 201210)摘要: 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UPLC-MS) 胆汁酸代谢网络分析方法评价黄药子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ion, ET) 和单体化合物黄独素B (diosbulbin B, DB) 致小鼠的肝毒性。
通过小鼠毒性实验, ET和DB给药组小鼠都可见明显的肝脏毒性。
血清胆汁酸含量测定结果经主成分分析后, 空白组和给药组区分明显, ET和DB给药组矢量方向一致, 但两者之间也有一定距离, 提示DB是黄药子致肝毒性的主要毒性成分之一。
经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后, 结果表明牛磺酸结合型胆汁酸对表征ET和DB致小鼠肝毒性具有重要的贡献, 且以牛磺酸结合型为主的胆汁酸与ALT和AST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因此以牛磺酸结合型为主的胆汁酸可作为评价黄药子致小鼠肝毒性的生物标识物。
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评价黄药子致肝毒性及致毒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胆汁酸; 黄药子; 黄独素B; 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相关分析中图分类号: R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1) 01-0039-06Evaluation on hepatotoxicity caused by Dioscorea bulbiferabased on analysis of bile acidsXU Ying1, CHEN Chong-chong1, YANG Li1, 2*, WANG Jun-ming1, JI Li-li1, 2,WANG Zheng-tao1, 2*, HU Zhi-bi1(1. The MOE Key Laboratory for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and The SATCM Key Laboratory for New Resources andQuality Eval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10, China; 2. Shanghai R&D Centre for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Shanghai 201210, China)Abstract: Metabolic profile of bile acids was used to evaluate hepatotoxicity of mice caused by ethanol extraction of Dioscorea bulbifera L. (ethanol extraction, ET) and diosbulbin B (DB), separately.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all kinds of endogenous bile acids including free bile acids, taurine conjugates and glycine conjugates. Obvious liver injuries could be observed in mice after administrated with ET and DB.Based on the analysis using 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toxic group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ir control groups,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variance of the contents of bile acids could evaluate hepatotoxicity caused by ET and DB. Meanwhile, ET and DB toxic groups were classified in the same trends comparing to control groups in the loading plot,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oxic groups could also be observed. DB proved to be one of the toxic components in Dioscorea bulbifera L. Bile acids of 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 (TUDCA), 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 (TCDCA), taurocholic acid (TCA), taurodeoxycholic acid (TDCA), cholic acid (CA) and others proved to be important corresponds to ET and DB induced liver injury according to analysis of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 an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s and toxic groups (P < 0.01). Furthermore, good correlation收稿日期: 2010-08-08.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0701104, 81073027);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 (09YZ125); 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09QA1405500).*通讯作者 Tel / Fax: 86-21-51322506, 86-21-51322519, E-mail: cpuyl@, wangzht@could be revealed between the foregoing bile acids and ALT, AST. It indicated that taurine conjugated bile acids as TUDCA, TCDCA, TCA and TDCA along with CA could be considered as sensitive biomarkers of ET and DB induced liver injury. This work can provide the bas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and mechanism of hepatotoxicity caused by Dioscorea bulbifera L.Key words: bile acid; Dioscorea bulbifera L.; diosbulbin B; principle components analysis;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黄药子为薯蓣科属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 的块茎, 其性寒凉, 味苦, 具有凉血、消瘿、降火、解毒的作用[1]。
中国药物警戒第7卷第3期2010年3月March,2010,Vol.7,No.3对已有存量数据进行规整外,还将源源不断地从“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中收集到新的增量数据。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增量数据处理和维护机制以及相应的标准库、规则库,确保ADR 数据规整的自动性、日常性和持续性。
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根据ADR 数据规整积累的经验,建立日常增量数据规整工作机制和流程;②建立、完善相应的标准库,并建立原始报告数据与标准数据之间的对应和规则,形成相应的规则库;③开发相应的软件工具,根据规则库、标准库和技术规范,实现对增量数据的自动规整。
5结语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ADR 数据作为整个监测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对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对日益增多的ADR 数据进行科学、规范、标准化的整理,深入挖掘并提供充分的应用服务,已成为当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1]王宗敏,吴晓明,颜敏.构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之探讨[J].中国药事,2007,(08):41-45.[2]田春华,曹立亚,陈易新.我国ADR 监测的发展现状[C].药品ADR 监测专题研究汇编,2002:31-36.[3]磨筱垚,陈勇强,陈飔.对我国药物不良事件信号检测的初步思考[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7(16,4):197-199.(收稿日期:2010-01-15编辑:赵燕)基于功效和物质基础的鸦胆子毒性研究进展孙蓉1杨倩2(1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中图分类号:R961.1;R994.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29(2010)03-0159-03摘要:目的为进行鸦胆子功效和物质基础与毒性的相关性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
方法对鸦胆子历代文献古籍及近十几年来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
作者:黄文静钟诗龙龙启才【关键词】黄药子【摘要】黄药子药用历史悠久,可单方、复方应用于肿瘤的治疗。
黄药子含有甾体皂甙、二萜内酯及1-(3-丙氨基)-2-甲基哌啶活性成分等。
它在体内和体外均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抗瘤活性随剂量增大而增大。
然而其抗肿瘤机制尚不明确,抑制甲硫氨酸氨肽酶ⅱ活性可能是黄药子抗肿瘤的一个机制。
总之,黄药子的抗肿瘤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黄药子(tuber dioscoreae)又名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香芋、红药子等,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的块茎。
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黄药子之名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其性寒苦,入肝、肺经。
古代认为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散瘿的功效。
《千金月令》中已经记载用黄药子酒可以治疗甲状腺癌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用黄药子单、复方制剂进行抗肿瘤的治疗,疗效明显。
现代药物研究表明本品含有多种抗癌化学成分,其抗肿瘤效果明显,同时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1 黄药子抗癌的古今运用黄药子药用历史悠久。
宋代对黄药子的药性和功效已经有明确的认识。
《开宝本草》记载:“黄药子苦,平,无毒。
主治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
表明当时的医家已经认识到黄药子具有抗肿瘤的功效。
《斗门方》以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盏的方法治疗瘿气。
明代《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了黄药子功效为“凉血降火,消瘿解毒”。
黄药子酒治疗瘿气的历史悠久。
古代将瘿气分成5类,包括石瘿、肉瘿、筋瘿、血瘿和气瘿,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不仅包括了甲状腺种,还包括了甲状腺癌等肿瘤疾病。
现代中医学扩大了黄药子的抗肿瘤的范围。
临床常以黄药子煎剂、酊剂、流浸膏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及与甲状腺有关的囊肿、中毒症、功能亢进和肿瘤等。
黄药子酊剂对食道癌、胃癌、直肠癌等消化道癌症有明显的近期疗效。
对乳腺癌、宫颈癌、肺癌也有一定的效效。
刘静[1]根据其入肺经,治疗恶肿疮瘘的功用,单味应用治疗肺癌,收效明显:患者治疗以黄药子为主,辅以西药对症治疗,未使用其它中药,ct检查癌肿由3cm×3cm×3cm缩小为2.64cm×1.67cm×2.00cm,肿大的淋巴结消失。
1例黄药子致肝损害病例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药师师资培训学员 王刚肝脏是药源性组织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之一。
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大部分都将被肝脏摄取或被肝脏代谢,因此肝脏特别容易遭受药物损伤。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药物性肝损害已上升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
另据报道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资料中,中药类占24%,为各种导致肝损伤药物种类之首[1]。
目前临床医生或患者更多关注的是一些西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甲氨蝶呤等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而对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关注不够,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就1例口服中药黄药子治疗甲状腺疾病引起的肝损害病例做一分析,旨在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1病史摘要患者,女,33岁,因“眼黄、尿黄、皮肤黄3天”入院。
患者于入院3天前无明显诱因发现眼黄、尿黄、皮肤黄,伴有乏力,无纳差,就诊我院。
该患者既往5年前行“剖宫产”手术。
4年前因“左侧甲状腺滤泡性腺瘤”行“左侧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峡部切除术”,术后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平时口服药物左甲状腺素片治疗。
1个多月前发现甲状腺存在小结节,于一个月前开始口服“黄药子、半夏、陈皮、绞股蓝、当归”等中药治疗,共服用20天。
个人史、家族史均无特殊。
查体:全身皮肤黏膜色泽黄染,巩膜中度黄染,其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肝功能:总胆红素:221. 2umol/L、直接胆红素:177umol/L、间接胆红素:44.2umol/L、ALT:1121u/L、AST:759umol/L。
入院诊断:1、黄疸(肝功能异常)2、手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3、剖宫产术后。
入院后给予积极完善相关检查,予甘草酸镁、多烯磷脂酰胆碱、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保肝降黄治疗,症状有所改善。
通过相关检查: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临床药师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可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为黄药子并及时把黄药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资料提供给临床医生参考,临床医生认可药师分析。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篇一一、引言大黄是一种广泛用于中医药的草本植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泻下、利胆、解毒等。
然而,由于生大黄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提高其安全性和药效。
本文旨在探讨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对减毒效果的影响。
二、大黄炮制前的化学成分大黄炮制前,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蒽醌类、苯酚类、鞣质类等。
其中,蒽醌类是主要的有效成分,具有泻下作用,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毒性。
此外,其他化学成分也会对大黄的疗效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三、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作用大黄炮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降低其毒性,提高疗效。
常见的炮制方法包括炒、煮、蒸等。
其中,炒制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高温加热使大黄中的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降低其毒性并提高疗效。
四、大黄炮制后的化学成分变化经过炮制后,大黄的化学成分会发生变化。
其中,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会降低,同时苯酚类、鞣质类等成分的含量会有所增加。
此外,还会产生一些新的化学成分,这些新成分可能具有更好的药理作用和更低的毒性。
五、大黄炮制前后的减毒效果研究大量研究表明,经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后,大黄的毒性明显降低,同时其疗效得到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炮制过程中大黄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使其中有毒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降低,而其他具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含量增加。
此外,新产生的化学成分也可能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和更低的毒性。
六、大黄炮制后药理作用的研究大黄炮制后,其药理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除了原有的泻下、利胆、解毒等作用外,还可能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新的药理作用。
这些新的药理作用可能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关。
七、结论本文通过对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效果的研究,发现经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后,大黄的毒性明显降低,同时其疗效得到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炮制过程中大黄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使其中有毒的蒽醌类化合物含量降低,而其他具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含量增加。
I)O I:10. 13193/j.issn. 1673-7717.2020. 12.027黄药子肝毒性及减毒配伍研究进展李俊',2,肖瑶\晏蔚田\柏力萄、魏军平1(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〇〇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摘要:黄药子药用历史悠久,在治疗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等疑难病中疗效显著,但其肝毒性使得黄药子的临床运用受到极大限制:近年来关于黄药子肝毒性的毒理学和减毒配伍研究较多,从代谢激活、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对黄药子的肝毒性机制作总结,归纳了当归、甘草、黄芩等药物减轻黄药子肝毒性机制,以期为后来的基础研究和黄药子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关键词:黄药子;肝脏;毒性;减毒;机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丨673-7717(2020)丨24)H X M)4Research Development of Liver Toxicity and Toxicity Alleviation ofHuangyaozi( Dioscorea bulbifera)LI J u n1'2,X I A O Y a o1 ,Y A N Weitian' ,BA I Litao1 ,W E I Junping1(1. 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53, China;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Abstract:H u a n g y a o z i(Dioscorea b u lbifera)h a s a long histor\r of u s e in C h i n a a n d i t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difficull diseases s u c h as thyroid diseases a n d 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s.B u t its hepatotoxicity m a k e 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H u a n g^aozi(Dioscorea b u lb ifera)extr e m e l y limited.In recent y e a r s,there are m a n y studies o n the toxicology a n d toxicity alleviation of hepatotoxicity of H u a n g y a o z i(b u lbifera).T h i s article s u m m a r i z e d the hepatotoxic m e c h a n i s m ofH u a n g y a o z i(Dioscorea b u lb ifera)f r o m m etabolic activation,oxidative stress,mitochondrial d a m a g e a n d apoptosis.I t alsos u m m a r i z e d the m e c h a n i s m s of D a n g g u i(A ngelica sin en sis),G a n c a o(Glycyrrhiza uralensis),Huang,q i n( Scutellaria ba-ica len sis)a n d other d r u g s to r e d u c e the hepatotoxicity of H u a n g y a o z i(Dioscorea bu lb ifera)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for the later basic research a n 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 u a n g y a o z i(Dioscorea bulbifera).K e y w o r d s:H u a n g y a o z i(/)/V>.sT〇r m;liver;toxicity;attenuation;m e c h a n i s m;research d e v e l o p m e n t黄药子是磐蘭科薯茜属植物黄独L.的干燥块茎,药用历史悠久,历代本草均有述及,宋代《开 宝本草》即谓:“苦、平、无毒,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 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阐述其功效为:“凉血降火,消 瘿解毒”,以其具有凉血消瘿,解i f消肿,化痰散结等功效, 临床上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多种癌症及疮痈肿毒等,疗效 良好:但本草中对黄药子的毒性未明确,现代医家逐渐意 识到其长期使用的毒性,《全国中草药汇编》言其:“苦、辛, 热,有小毒”。
雄黄毒性研究进展
窦小转
【期刊名称】《中兽医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4(43)2
【摘要】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病症,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及疟疾等。
现代研究表明雄黄对血液系统疾病、恶性淋巴系统疾病以及实体瘤等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尤其对白血病的疗效颇为显著。
雄黄作为一种有毒的含砷矿物药,若使用不当,其毒性也不容忽视。
雄黄发挥治疗作用或毒性作用的成分为可溶性砷,包括无机砷和有机砷。
雄黄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肝脏毒性及遗传毒性作用,合理配伍可以降低雄黄的毒性。
炮制对雄黄的毒性有影响,水飞法炮制的雄黄毒性更低,目前也有研究者采用微生物转化、纳米技术等新技术对雄黄毒性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对雄黄毒性进行综述,以期为雄黄的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窦小转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三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3.73
【相关文献】
1.含雄黄复方制剂的安全性及组方配伍对雄黄减毒作用的研究进展
2.含雄黄中药复方牛黄解毒片毒性的研究进展
3.纳米雄黄的药理活性及毒性研究进展
4.雄黄及其成方制剂的药效和毒性研究进展
5.矿物中药雄黄毒性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毒”性研究述评标签:有毒中药;炮制减毒;配伍减毒;综述随着中药的广泛使用,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也日趋关注和重视,尤其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中药中毒事件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怀疑。
中药的“毒”性是在功效的表征过程中逐渐被发现的,其毒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准确辨证、配伍使用可达到减毒增效的目。
有“毒”中药是在中药毒性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其有别于化药毒性。
本文基于中医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就近年有关中药“毒”性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即中药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的毒性有轻重之分,重者可对机体造成强烈的伤害,甚者危及生命,也就是现代药理学上的毒性作用;还有一种广义上的中药毒性,其中包括中药的偏性,中医常常利用中药的偏性来治疗或者纠正机体病理状态上的“偏性”,但中药的偏性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机体造成损害,这是伴随着药物治疗作用而同时发生一种毒副作用。
关于中药毒性,《神农本草经》首先提出有毒、无毒概念,并创三品分类标准,将有毒中药列为下品,认为“多毒,不可久服”。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提出大毒、常毒、小毒中药的治病原则,后世的本草著作多延用此分类方法。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将有毒中药分为大毒、有毒和小毒三级;陈藏器《本草拾遗》、李时珍《本草纲目》将其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1]。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总计收载有毒中药83种,根据中药毒性的强弱,将有“毒”中药分为大毒(10种)、有毒(42种)、小毒(31种)3个不同的等级。
目前,有关中药有毒无毒的区分及其分级均是沿用传统经验和中医药古代文献记载,然而我们对古代有关有毒中药的界定范围及其分级标准目前并不十分明了。
有的学者建议根据现代毒理学的研究结果并结合有关毒性强弱的分类的参考标准,明确有毒中药的定义并制定毒性分级标准,并对《药典》的有毒中药及其分级重新修订[2]。
黄药子的生药研究【摘要】黄药子具有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的功效。
黄药子常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百日咳等。
本文对黄药子的生药进行研究。
【关键词】黄药子;生药;研究黄药子为寥科植物金线草(Antenoron filiforme)的全草,因其根茎呈朱砂色,故得此名。
黄药子别名为黄独、零余薯、金线吊虾蟆、香芋等。
黄药子具有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的功效。
黄药子常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恶性肿瘤、尖锐湿疣、咽喉肿痛、百日咳等[1-4]。
《本草汇言》记载:“黄药子,解毒凉血最验,古人于外科、血证两方尝用。
今入不复用者,因久服有脱发之虞,知其为凉血、散血阴矣。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药子具有抗甲状腺肿、抗肿瘤、抗病毒、抗炎等作用[5-6]。
黄药子含有黄药子素、D-山梨糖醇、2,4,5,6-四羟基菲、二氢薯蓣碱、蔗糖等成分。
本文对黄药子的生药进行研究。
1.黄药子生药鉴别1.1原植物黄药子为缠绕草质藤本。
块茎卵圆至长圆形。
茎左旋。
叶互生,宽心状卵形,长7~22cm,宽7~18cm先端锐尖,全缘或微波状,叶腋有大小不等的紫棕色球形或卵圆形珠芽。
花单性异株,穗状花序下垂;雄花单生密集,花被片6,雄蕊6;雌花有退化雄蕊6,子房下位,3室。
蒴果长圆形,反曲,翅距圆形,成熟时草黄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点。
1.2产地主要分布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江西、浙江、四川、贵州、云南、台湾、湖北、湖南、陕西南部、甘肃南部、西藏。
1.3感官鉴别多为横切厚片,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5-7cm,厚0.5-1.5cm。
质坚脆,易折断,断面颗粒状,并散有橙黄色麻点,气味微苦。
表面为棕黑色,呈皱缩状,表面有众多白色、点状突起的须根痕或有弯曲残留的细根。
以片大、外皮棕黑色、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1.4理化鉴别取黄药子粉0.5g,加水5ml,振摇后,滤过。
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铁试液2滴,显绿色,并产生絮状沉淀;取黄药子粉1g,加乙醇10ml,热浸约10min,滤过,滴在滤纸上,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加热后显粉红色;取黄药子粉1g,加乙醇10ml,热浸约10min,滤过,取滤液滴在滤纸上,加1%香草醛盐酸试液,显淡紫色。
黄药子毒性研究进展
苏莉;王鹏;朱建华
【期刊名称】《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年(卷),期】2002(016)006
【摘要】@@ 中草药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显著的疗效而闻名于世,但部分药物的毒性也不容忽视.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苏莉;王鹏;朱建华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法医学系,安徽,芜湖,241001;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公安局,山东,枣庄,277000;皖南医学院法医学系,安徽,芜湖,2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
【相关文献】
1.基于功效和物质基础的黄药子毒性研究进展 [J], 赵艳;朴宏鹰;褚晓杰;王欣
2.黄药子黄独素B活性、毒性及配伍减毒 [J], 李军; 刘晨; 王君明; 陈荣幸; 蔡泓; 崔瑛
3.黄药子肝毒性及配伍减毒的研究进展 [J], 卓实
4.黄药子二萜内酯类成分化学、药理及毒性研究进展 [J], 王君明;崔大鹏;崔瑛
5.黄药子肝脏毒性研究进展 [J], 宋聿明;苏钰文;江振洲;张陆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草减轻黄药子肝毒性的研究
华碧春;卓实;史道华;陈小峰
【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目的探讨甘草减轻黄药子的肝毒性作用。
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法),观察不同剂量组、不同培养时间的肝细胞存活率,比较黄药子与甘草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肝细胞存活率影响;用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ALT、AST、
乳酸脱氢酶(LDH),分析黄药子与甘草配伍后肝细胞毒性的差异。
结果黄药子高、中、低剂量组均可引起肝细胞存活率下降,存活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及给药剂量的增
高而降低;黄药子与甘草配伍组(配伍组)肝细胞的存活率显著提高,与黄药子高、中、低剂量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甘草配伍组ALT、AST、LDH活性受到抑制,与黄药子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结论黄药子含药血清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与动物给药剂量及细
胞培养时间有关;黄药子与甘草配伍后,对肝细胞的毒性显著降低,甘草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华碧春;卓实;史道华;陈小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以离体肝灌流技术研究当归对黄药子肝毒性的保护作用 [J], 刘海洋;路瑞华;李伟;王加志
2.甘草减轻黄药子肝毒性的研究 [J], 华碧春;卓实;史道华;陈小峰
3.甘草减轻黄药子对大鼠肾毒性的实验研究 [J], 范金晶;华碧春;刘娇;黄智峰
4.黄药子肝毒性及配伍减毒的研究进展 [J], 卓实
5.甘草降低黄药子致小鼠肝毒性的实验研究 [J], 华碧春;胡娟;王瑞国;李颍超;林久茂;郑良朴;林如辉;陈小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