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肌萎缩症临床表现_基因分型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61.79 KB
- 文档页数:3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2月第6卷第6期综述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06068作者简介:贺慧芬(1995-),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
*通讯作者:王丙聚,E -mail :wangbingju888@.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 )由Charcot 、Marie 和Tooth 于1886年首次提出,其发病率约为1/2500[1]。
儿童期、青少年时期为CMT 主要发病期,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
目前临床治疗该病主要采取对症支持疗法,尚无特殊疗法。
从第1个CMT 基因在1991年被确定以来,临床关于CMT 治疗方法的研究从未停止,随着越来越多的致病基因被明确,靶向分子治疗成为了CMT 治疗新的研究方向,CMT 最终治疗可能围绕着靶向分子进行。
本文总结了CMT 的靶向分子治疗和传统治疗方法,旨在为CMT 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CMT 临床特征及分型1.1临床特征CMT 一般发病较早,患者临床表现为肢远端肌肉进行性无力和萎缩,伴感觉减退、腱反射减弱及足部畸形等,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会逐渐加重。
CMT 一般先累及双侧下肢,且双侧受累程度均衡,仅少数患者表现为一侧先起病。
足部肌肉和腓骨肌通常最先受累,该处肌肉的无力、萎缩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马蹄内翻”,对称性双下肢远端肌无力和/或肌萎缩,呈“鹤腿”样改变、“弓形足”等典型表现。
多数患者疾病进展缓慢,虽出现轻至中度功能损害,但不影响预期寿命。
1.2分型根据神经电生理、病理特点,CMT 可分为脱髓鞘型(CMT1型)、轴索型(CMT2型)和中间型(ICMT 型)。
近年来发现一些脱髓鞘与轴突变性共存的中间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MT (DI-CMT )[2],各型可根据相关基因及特异表现再分为若干亚型。
目前已经发现90多个基因与CMT 疾病的发生相关。
腓骨肌萎缩症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CMT),又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y, HMSN),是一组最常见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周围神经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Charcot、Marie及Tooth于1886年首先报道。
其临床特征为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进行性对称性远端肌无力和萎缩、轻到中度远端感觉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和高弓足。
CMT患病率约为 40/10万,遗传方式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CMT),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CMT)和X连锁遗传(CMTX)。
根据临床和电生理特征,CMT分为两型:CMT1型(脱髓鞘型), NCV减慢(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38m>38m/s),神经活检示轴索变性,而极少有脱髓鞘改变。
【入院评估】(一)病史询问要点1.肌无力和肌萎缩发生的时间、受累范围、顺序和进展速度,对生活工作和体育运动的影响。
2.感觉障碍的部位和程度。
3.有无高弓足、脊柱侧弯等骨骼畸形。
4.有无复视、视力下降、眼球震颤、耳聋、声音嘶哑、行走不稳等其他症状。
5.家族成员中有无类似患者或高弓足者。
(二)体格检查要点1.肌无力和肌萎缩足部、小腿肌肉和大腿下1/3肌肉无力和萎缩,形成“鹤腿”或倒置的酒瓶样畸形。
后期手部出现骨间肌和大小鱼际肌无力和萎缩,出现爪型手或猿手畸形,萎缩一般不超过肘关节以上。
2.腱反射改变受累肢体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跟腱反射通常消失,半数患者四肢腱反射均消失。
4.感觉障碍可有手套-袜子型分布区域内痛觉、温觉和振动觉减退。
5.有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营养障碍体征,部分病例可在皮下触摸到粗大的神经干。
6.有无高弓足、脊柱侧弯等骨骼畸形。
7.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视力下降、眼外肌麻痹、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肢体震颤等体征。
(三)门诊资料分析1.血液常规、生化、免疫学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腓骨肌萎缩症相关致病基因初步研究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 又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周围神经遗传病。
根据神经病理生理特征,遗传方式可分为脱髓鞘型(CMT1),轴突型(CMT2)和特异性中间型周围神经病(DI-CMT),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MT1(AR-CMT1,又称CMT4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健反射减弱或消失、轻到中度远端感觉减退等[1]。
腓骨肌萎缩症临床和遗传学异质性很广泛,其发病率约为1/2500,是最常见且重要的一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
据报道,约40多个致病基因,部分CMT遗传位点被定位,致病基因被克隆使准确的基因诊断成为可能,从而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疾病预后和遗传咨询信息。
本文根据文章报道对几种主要亚型作简要叙述。
1.CMT1型CMT1A占CMTl的70%~80%,致病基因为pmp22,定位于17p11.2;CMT1B占CMT1的5%~10%,与定位于lq22的MPZ基因突变有关;CMT1C占CMTl的l%~2%,与定位于16p13.1-p12.3的LITAF(SIMPLE)基困突变有关;CMT1D在CMT1中不到2%,与定位于lOq21.1-q22.1的EGR2基因突变有关;CMT1E在CMT1中不到5%,与PMP22基因点突变有关;CMT1F/ CMT2E在CMT1中不到5%,与因定位于8p21的NEFL基因突变有关。
临床表现多见起始于下肌远端的无力萎缩,伴感觉缺失,可累及上肢,神经系统检查可见小腿肌肉明显萎缩,呈“鹤腿样”表现[2]。
2.CMT2型CMT2A1与定位于1p36的KIFlB基因突变相关;CMT2A2在CMT2中占20%以上,是目前最常见的CMT2亚型,与定位于1p36.2的MFN2基因突变相关;CMT2B与RAB7A基因突变相关;CMT2D可能是GARS基因突变导致;CMT2I/2J型和MPZ突变的家系;CMT2F与HSP27/HSPB1突变相关,CMTL与HSP22/HSPB8,Benndorf等研究表明HSP22与HSP27存在相互作用;AR-CMT2A与LMNA基因相关;临床症状与CMTl相比,运动系统受累较感觉系统更明显。
腓骨肌萎缩症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CMT综合征所属部位:下肢就诊科室:骨科病症体征:腓骨肌对称萎缩逐渐向上发展,跨阈步态,腱反射消失,营养障碍疾病介绍:什么是腓骨肌萎缩症?腓骨肌萎缩症亦称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临床主要特征是四肢远端进行性的肌无力和萎缩伴感觉障碍,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症状体征:腓骨肌萎缩症有什么症状?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两型。
1、 I型(脱髓鞘型):是典型的腓骨肌萎缩症。
双下肢呈倒立酒瓶状,或称鹤立腿,同时出现足弓高耸、爪形趾、马蹄内翻畸形等,行走时表现特殊的跨越步态。
表现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首发于手部肌、前臂肌萎缩,而后下肢远端肌萎缩者仅见于少数病例。
四肢末梢可出现手套状、袜状深浅感觉障碍和一系列植物神经与营养代谢障碍。
局部皮肤呈青紫色、皮肤温度低、溃疡形成等。
2、II型(轴突型):发病晚,成年开始有肌萎缩,部位和症状与I型相似,但程度较I型为轻。
临床上按症状组合。
有多种变异型,如肩胛腓骨肌萎缩型、视神经萎缩型。
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若伴有腓骨肌萎缩。
则称腓骨肌萎缩型共济失调,即ROUSSY-LEVY综合征。
化验检查:腓骨肌萎缩症要做什么检查?腓骨肌萎缩症的检查主要为以下三种:1、脑脊液检查:CMTⅠ型半数患儿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
2、肌活检检查:肌活检显示为神经源性肌萎缩。
神经活检CMTⅠ型的周围神经改变主要是脱髓和SCHWANN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改变;CMTⅡ型主要是轴突变性。
3、神经电生理检查。
鉴别诊断:腓骨肌萎缩症的诊断方法有哪些?腓骨肌萎缩症主要需与下面的疾病进行鉴别:1、远端型肌营养不良:四肢远端逐渐向上发展的肌无力、肌萎缩,该病成年起病、肌源性损害肌电图、运动NCV正常等可资鉴别;2、慢性进行性远端型脊肌萎缩症:该病的肌萎缩和肌无力以及病程经过类似CMT病,但感觉功能不受累,EMG显示为前角损害。
其中与MFN2 基因(编码线粒体融合核蛋白)突变相关的CMT2A 为最常见的CMT2 亚型。
在本文中,作者共报道了43 名MFN2 突变患者的表型与分子特征。
方法:1. 患者:本综述共纳入43 名患者(23 名男性,20 名女性),17 名患者为孤立案例,另外26 名患者来自8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
研究者分析了这43 名患者的临床以及电生理数据。
CMT 临床诊断标准源于文献“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ies”。
所有患者均接受完整神经系统检查。
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制定的标准量表,进行肌力评估。
通过CMT 神经病学得分(CMTNS)评估身体残疾程度与神经病变的严重度:轻度<10 分,中度10-20 分,重度>20 分。
为进一步评估临床演变过程,使用CMTNS 梯度(CMTNS-G)测定CMTNS 比率(疾病检查期间/ 疾病持续期间)。
通过听力、耳鼻喉科检查,检测患者的语音、听力问题。
对24 名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以及脑/ 脊髓的核磁共振成像。
2. 电生理数据:对所有患者进行四肢肌电图以及神经传导研究。
当无法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时,使用脊髓以及面部神经的研究进行脱髓鞘型/ 轴突型分类。
3. 遗传分析: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书后,绘制患者全血基因组DNA。
研究者首先通过Sanger 测序技术,排除GJB1(没有男性之间的遗传),PO 以及GDAP1 基因型。
MFN2 基因的19 个外显子以及侧翼区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扩增。
随后,使用DNA 测序试剂盒对每个片段进行测序。
对显示有视神经萎缩的患者或家系,进行OPA1 以及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基因的研究。
结果汇总:患者1. 发病年龄以及首发症状:纳入的43 名受试者,平均CMT2A 发病年龄(AAO)为14.5 岁(1-66 岁间)。
根据AAO,将受试者分为组1/ 早发组(AAO<10 岁),平均发病年龄为3.9 岁,共25 名患者;以及组2/ 晚发组(AAO≥10 岁),平均发病年龄为29.2 岁,共18 名患者。
·新进展·X -连锁遗传性腓骨肌萎缩症的研究进展张楠楠,潘晓丽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60941);沈阳市科技局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5-45) 作者单位:110004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功能检查室 【摘要】 腓骨肌萎缩症(CMT )是一组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的周围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 -连锁遗传性腓骨肌萎缩症(CMTX )是第二常见类型。
多数为儿童或青年起病,表现为缓慢进展的上、下肢远端肌肉尤其是双下肢远端肌肉进行性无力和萎缩,可呈典型的“鹤腿”样畸形。
临床上CMTX 患者男性受累程度比女性重,肌电图改变为神经源性损害,表现为插入电位延长,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增宽、波幅增高,电压显著增高,出现巨大电位(4000UV 以上),以及多相电位增多等。
目前认为CMTX 是由缝隙连接蛋白32(Cx32)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诱导Cx32基因正常水平的表达将有可能成为CMTX 基因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 肌疾病,萎缩性;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基因 【中图分类号】R 7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72(2010)08-2776-03X -linked Inheritance Charcot -Marie -Tooth Disease ZHANG Nan -nan ,PAN Xiao -li.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Room ,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China 【Abstract 】 Charcot -Marie -Tooth disease (CMT )is a group of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single gene inheritance dis⁃ease with high genetic heterogeneity ,most being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X -linked inheritance Charcot -Marie -Tooth (CMTX )is the second common type ,most starting from childhood or youth ,presenting slowly progressive asymmetric muscle weakness and atrophy of far -end upper or lower limb ,especially of far -end lower limbs ,manifesting as typical "crane -leg -like "malformation.Clinically ,the extent of involvement is greater in male CMTX patients than in female ,and electromyo⁃gram (EMG )presented with prolonged insertion potential ,fibrillation potential and positive phase potentials appeared ,motor u⁃nit potential time frame ,amplitude ,voltage increased ,showing great potential (above 4000UV )and increased polyphasic po⁃tential ,etc.So far ,it is considered that CMTX is induced by connexin 32(Cx32)gene mutations ,so inducing the normal ex⁃pression of Cx32gene may be the key of CMTX gene treatment. 【Key words 】 Muscular diseases ,atrophic ;Periph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Genes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 -marie -tooth disease ,CMT )又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neuropathy ,HMSN ),是一组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的周围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Charcot 、Marie 和Tooth 于1886年首次报导,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4/10000[1],其中80%是家族性的,20%是散发的。
腓骨肌萎缩症电生理、病理和基因定位研究羊毅;蒋军林;江泓;史峥莉【期刊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4(0)4【摘要】目的研究腓骨肌萎缩症(CMT)临床特征、基因测定、病理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其诊断和分型中的价值。
方法收集50例CMT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肌电图检查及腓肠神经活检,并采用PCR技术直接测序进行基因突变分析。
结果 40例CMT患者双下肢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减慢(双胫、腓总神经为15~28 m/s,腓肠神经为12~30 m/s),10例双下肢未引出反应电位;50例正中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亦减慢分别为19~48 m/s和20~52 m/s。
CMT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程度和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并不平行。
腓肠神经活检符合慢性脱髓鞘部分伴轴索改变性周围神经病。
PMP22、Cx32、MPZ、MFN2、GDAP1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发现14例患者存在PMP22基因的大片段重复突变(28%),13例患者存在Cx32基因的点突变(26%),4例患者存在MPZ基因的点突变(8%),3例患者存在MFN2基因的点突变(6%),未发现GDAP1基因的突变,16例患者未检测出上述基因突变。
结论电生理、病理、基因测定在CMT的诊断及分型中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3页(P317-319)【关键词】腓骨肌萎缩症;电生理学;腓肠神经;活体组织检查;基因检测【作者】羊毅;蒋军林;江泓;史峥莉【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康复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044【相关文献】1.腓骨肌萎缩症患儿周围神经电生理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 [J], 吕俊兰;吴沪生;郎志奇;邹丽萍;方方;丁昌红;周文敏2.腓骨肌萎缩症神经电生理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J], 羊毅;肖岚;李萍3.中间型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病理研究 [J], 徐迎胜;张俊;邓敏;唐璐;郑菊阳;张朔;樊东升4.腓骨肌萎缩症的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学特点(附2例报告) [J], 刘艳;黄辉;王超;赵玉红5.腓骨肌萎缩症X1型汉族患者电生理和病理特征分析 [J], 李琳;张如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腓骨肌萎缩症一例分析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
标签:肌萎缩;遗传;诊断腓骨肌萎缩症是一种最常见的家族性周围神经病,发病率约为1/2500,此疾病的共同特点为儿童或青少年发病,慢性进行性以双下肢为主的四肢远端肌肉无力和萎缩,没有或仅有轻微的感觉障碍,多数患者有家族史。
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7月1日收治的1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患者男,32岁,农民,因四肢远端肌肉萎缩无力进行性加重5~6年,于2015年7月1日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5~6年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远端肌肉萎缩、无力,进行性加重。
双手肌肉萎缩明显,精细运动不灵活,双侧前臂1/3以下至手肌肉萎缩明显,双侧膝关节以下肌肉萎缩明显,无肢体麻木感,无言语不清,无视力及听力障碍,无智力障碍,无走路不稳,进食水无呛咳。
1.1 既往史患者3岁时方可独立行走,自幼跑得慢,运动耐受能力较同龄人差。
1.2 个人史患者否认神经毒物接触史,无烟酒不良嗜好。
1.3 家族史父母(非近亲),一妹体健;一儿子13岁,幼时易跌倒,双侧弓形足,上肢腱反射++,下肢-,无肌萎缩。
1.4 查体BP120/80mmhg,神志清,无失语,双侧瞳孔等大正圆,D=3.0mm,对光反射灵敏,双眼轻度屈光不正,眼底未见异常。
眼动充分,眼震(-),无面舌瘫,无舌肌萎缩,悬雍垂居中,咽反射迟钝,颈软,四肢肌力:近端5级、远端4-级,双侧前臂1/3以下及手肌肉萎缩,双侧膝关节以下肌肉萎缩,弓形足,双手及双足皮肤痛觉减退,深感觉及复合感觉正常,四肢腱反射未引出,双手及双足背曲无力,双侧病理征(-),左侧肩背部10cm×10cm兽皮痣(10余年)。
1.5 辅助检查肌电图除左桡浅神经SNAP波幅降低,SCV明显减慢外,所检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肠神经、腓浅神经、腓总神经、股神经、胫神经均未记录到SNAP,左正中神经、双侧尺神经、桡神经MCV显著减慢、CMAP波幅降低、远端CMAP潜伏时明显后延,双侧股神经CAMP潜伏时明显延长、波幅显著下降,右正中及双侧腓总神经、胫神经均未记录到CMAP;左正中神经、尺神经F 波未引出,左胫后神经H反射消失。
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特点、基因突变分析及ATP1A1致病基因功能研究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特点、基因突变分析及ATP1A1致病基因功能研究摘要:腓骨肌萎缩症是一种罕见的肌肉萎缩疾病,主要影响腓肠肌和胫骨前肌,导致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和肌肉自发性收缩等症状。
本研究对13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发现其中11例患者存在ATP1A1基因突变。
通过对该基因突变的功能研究发现,ATP1A1基因突变引起酸中毒,使胺基酸代谢出现异常。
因此,ATP1A1基因突变是导致腓骨肌萎缩症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腓骨肌萎缩症;ATP1A1基因突变;酸中毒;胺基酸代谢异常;肌肉萎缩引言腓骨肌萎缩症是一种罕见的肌肉萎缩疾病,是一类神经肌肉疾病的代表之一,其主要特征为腓肠肌和胫骨前肌的萎缩和无力,可导致肌肉弱化、肌肉自发性收缩和肌肉萎缩。
该疾病非常罕见,全球发病率不到1/1000000。
虽然该疾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有证据表明该疾病与一些基因突变有关。
本研究旨在对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特点、基因突变分析及ATP1A1致病基因功能研究深入探讨。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3例被诊断为腓骨肌萎缩症的患者,其中6例为男性,7例为女性,年龄在6岁至65岁之间。
病人的神经学症状和体征、肌肉生物化学分析、肌电图和核磁共振图像等指标均被分析,以确认诊断。
DNA样本提取后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对检测到的基因突变进行验证,采用Sanger定序技术验证。
并对发现的ATP1A1突变进行功能研究。
结果13例患者中11例患者存在ATP1A1基因突变。
其中,有6例患者的ATP1A1基因突变为c.2399T>C,2例患者的ATP1A1基因突变为c.872T>C,1例患者的ATP1A1基因突变为c.928A>G,1例患者的ATP1A1基因突变为c.2128C>A,还有1例患者的ATP1A1基因突变未知。
ATP1A1基因突变通过功能研究发现,该基因突变导致胞外酸中毒、钠/钾泵活性降低、钠离子内流、由酸中毒诱导的钠离子内流和细胞膜电位降低等。
腓骨肌萎缩症诊治进展腓骨肌萎缩症(CMT)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对CMT 遗传学研究不断增多,然而目前对其临床诊断,尤其是基因学诊断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且针对该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为此,近期Current Opinion in Neurology 杂志发表了一篇综述,对CMT 诊治进展进行了回顾,全文编译如下:简介遗传性周围神经病(IPN)是一组以周围神经系统出现长度依赖性进行性变性为特征的疾病。
IPN 的临床和遗传学异质性很广泛,患病率约为1/2500,是最常见的一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
最常见的IPN 亚群为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HMSN)或者腓骨肌萎缩症(CMT),后者是19 世纪神经病学家给出的最初描述,沿用至今。
CMT 很接近其他两类较为少见的IPN 疾病类型,即以选择性运动神经受累(遗传性运动神经病,HMN)或感觉性自主神经受累(遗传性感觉性和自主神经病,HSAN)。
HMN 和HSAN 会在别处再讨论。
CMT 通常会在20 岁前发病,症状一般从足部起始,由远端向近端进展。
患者表现为双下肢远端的力弱以及肌肉萎缩,导致步态障碍。
后期也会出现双上肢远端受累,但表现不是那么明显。
患者会出现骨骼发育异常,比如高足弓,锤状脚趾,脊柱侧突。
此外,伴有远端的感觉丧失,一般阳性的感觉症状较为少见。
深反射通常减弱或消失。
大部分患者疾病进展缓慢,导致轻中度损害,不影响预期寿命。
继Harding 和Thomas 等进行首项研究之后,神经传导方面的研究成为HMSN 分类的主要方法。
正中神经检查的一个关键性指标是运动神经传导速度(NCV)。
NCV 减慢的病理基础是出现显著的施旺细胞病变,导致脱髓鞘。
相反地,当疾病导致轴索变性时,NCV 表现为正常。
按照惯例规定,脱髓鞘型周围神经病(CMT1)定义为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9m/s)。
轴索型(CMT2)特征为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者轻度下降,一般>38m/s。
腓骨肌萎缩症2家系临床及遗传学分析李文武;武豫冬;梁继红;董子梅;文雪欢;杨梦诗;杨芳;张婷;孙浩【期刊名称】《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年(卷),期】2024(37)1【摘要】目的探讨腓骨肌萎缩症(CMT)的临床特点,并进行遗传学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个家系的临床资料。
结果家系1先证者双侧大腿及小腿后侧肌群萎缩,血清肌酸激酶292 U/L,EMG检查示上下肢周围神经损害(轴索为主)。
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携带NEFH基因NM_02107:c.3057dupG:p.K1020Efs*43杂合突变。
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规制评级为可能致病(Likely Pathogenic:PS3_moderate+PM2+PM4+PP1)。
家系2先证者脊柱侧弯、小腿肌肉萎缩、扁平足,血肌酸激酶80 U/L,EMG检查示上下肢周围神经损害(轴索为主)。
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携带MFN2基因NM_014874:c.746C>G:p.S249C杂合突变,该变异目前未见相关文献报道及收录,依据ACMG规制评级为可能致病(Likely Pathogenic:PM1+PM2+PM5+PP3)。
结论两个家系临床表现为肌无力伴肌肉萎缩、肌酸激酶正常或轻度升高、腱反射消失、弓形足、EMG提示神经源性损害,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分别携带NEFH、MFN2基因杂合突变。
【总页数】4页(P46-49)【作者】李文武;武豫冬;梁继红;董子梅;文雪欢;杨梦诗;杨芳;张婷;孙浩【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6.4【相关文献】1.腓骨肌萎缩症2型一个家系的临床和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研究2.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病理学及遗传学特点(附1家系报告)3.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电生理和遗传学特点(附1家系报告)4.腓骨肌萎缩症2A型一晚发家系临床表现及遗传学分析5.腓骨肌萎缩症一家系的临床特征与突变基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腓骨肌萎缩症临床表现、基因分型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进展郭鹏;翟晖
【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3(30)10
【摘要】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一组最常见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不同人群中CMT的发病率略有不同,约在17/100,000~40/100,000之间。
【总页数】3页(P953-955)
【作者】郭鹏;翟晖
【作者单位】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北邯郸056001;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北邯郸05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6.4
【相关文献】
1.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与脑脊液改变 [J], 陈嵘;梁秀龄
2.腓骨肌萎缩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J], 翟红珍;叶静
3.腓骨肌萎缩症2A型一晚发家系临床表现及遗传学分析 [J], 李文武;黄立凡;张小超;李志宏;黄小琴;孙浩
4.13例早发型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分型研究 [J], 徐佳露;章毅;赵聪颖;江佩芳;袁哲锋;余永林;夏哲智;高峰
5.腓骨肌萎缩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张如旭;唐北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