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序及工作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8.23 MB
- 文档页数:58
1)地质测量:地质测量是运用地质理论和有关方法,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内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成矿规律和各种找矿信息进行找矿。
它的工作过程是将地质特征填绘在比例尺相适应的地形图上,亦称为地质填图。
2、加密点:为进一步控制地质界线和构造形态的变化,在满足基本点密度要求的前提下,在基本点之间沿地质界线加密布置的观察点。
3、技术取样:是指为了研究矿产和岩石的技术物理性质而进行的取样工作。
4、预算标准:预算标准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完成一定计量单位的地质调查工作,在人、财、物的利用和消耗方面应达到的标准。
5、综合地层柱状图:为了概略的反映图区地层系统、各时代地层岩性组合、层序、厚度、含矿性、接触关系、时代依据和纵横变化的一种图件。
1、预算标准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完成一定计量单位的地质调查工作,在人、财、物的利用和消耗方面应达到的标准。
2、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手段预算标准应包括:地形测绘、地质测量、遥感地质、物化探、钻探、山地工程(坑探、浅井、槽探)、岩矿实验、其他地质工作、工地建筑等预算标准。
3、踏勘工作选择路线方向的原则是基本上垂直地层或垂直于区域构造线走向。
4、区域地质调查的目的和任务是查明测区内的地层古生物、岩石、矿床、地质构造、水文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特征。
5、区域地质调查的成果是完成实际材料图、地质图、构造纲要图和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地质图说明书。
6、实测地层剖面的主要目的是查明地层层序、岩石厚度及岩性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变化特征、化石特征、含矿性、接触关系等。
7、选择实测地层剖面的要求是地层连续出露好、地层层序完整、接触关系清楚、构造简单、岩性组合及厚度在查区具有代表性、化石丰富、通行条件好等。
8、实测地层剖面的主要分层依据是岩性特征、化石内容等。
9、实测地层剖面的分层精度与比例尺的大小有关,如1/2000比例尺,一般情况下最小分层厚度是 2米,最大分层厚度是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01一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1991-06-11发布 1991-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一91(1∶50 000)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GB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ZB/T D10 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3 目的任务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
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
第1篇一、前期准备1. 确定勘探目的:根据项目需求,明确勘探目标,如矿产资源、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
2. 制定勘探方案:结合勘探目的,确定勘探方法、勘探深度、勘探范围等。
3. 获取相关资料:收集勘探区域的地质、地形、水文、气象等资料,为施工提供依据。
4. 组织施工队伍:组建一支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施工队伍。
5. 准备施工设备:根据勘探方案,配置相应的勘探设备,如钻机、测井仪器、物探仪器等。
二、现场施工1. 施工准备:在勘探现场搭建临时设施,如帐篷、钻机平台、测量基准点等。
2. 钻孔施工:按照勘探方案,进行钻孔施工,包括钻孔设计、钻孔参数设置、钻孔施工等。
3. 测井施工:在钻孔施工过程中,进行测井工作,获取钻孔地质信息。
4. 物探施工:采用物探方法,对勘探区域进行电磁、地震、重力等勘探。
5. 水文地质勘探:针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地下水、土壤渗透性等勘探。
6. 地质剖面测量:利用地质罗盘、测量仪器等,对勘探区域进行地质剖面测量。
7. 施工质量检查: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检查,确保施工质量。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1. 数据整理:对勘探过程中获取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校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数据分析:运用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3. 编制勘探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编写勘探报告,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
四、后期工作1. 工程验收:对勘探工程进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2. 工程总结:对勘探工程进行总结,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3. 资料归档:将勘探过程中产生的资料进行归档,便于日后查阅。
4. 项目交付:将勘探成果、报告及相关资料交付给业主单位。
总之,勘探工程的施工程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专业技术。
只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施工,才能确保勘探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2篇一、前期准备阶段1. 资料收集:收集相关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方面的资料,为后续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及方法一、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地质调查工作,虽然整体上是连续的,但大致仍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收集资料和设计编写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收集和综合工作区前人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进行地质踏勘和航片、卫片的地质解译,编写工作设计.野外地质踏勘应在系统收集和综合研究前人资料以及初步解释航片、卫片后进行,踏勘路线应尽可能垂直穿越工作区构造线方向,各类重要接触关系、矿化或矿产地均应布置踏勘路线。
通过本阶段工作,应力图达到了解工作区地质矿产基本特征、工作程度及前人已有资料和分析测试数据;统一岩石分类、命名方案和图例图式;选择各类剖面测制位置;编制地质、矿产草图;提出工作区地质、矿产调查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措施、方法和手段;设计所需的实物工作量、人员及仪器配置、经费及材料,完成全部工作的时间以及最终必须提交的地质成果等。
设计编写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简详合适。
(二)野外地质矿产调查阶段此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类地质剖面的测制和研究;系统的路线地质填图及矿产调查;为配合地质填图而开展的物探测量、化探测量;各类样品的采集等。
本阶段的工作基本完成后,应及时综合研究编绘出工作区野外地质图(矿产图)和地质实际材料图、各类地质剖面图,作为野外地质矿产调查阶段的主要成果和后阶段加深研究工作的依据。
对采集回来的各类标本、样品,应及时编录、登记、加工或处理,送样并分析鉴定,以便能及时取得分析测试数据。
(三)资料的中间性整理及野外加深研究阶段此阶段包含着野外和室内两方面工作,且一般应先从资料的中间性综合整理工作入手。
在中间性的综合整理中,既要对各地质剖面和系统填图中已获野外资料进行较全面的综合整理研究,还应该对已收到的样品分析测试数据作初步计算、作图、统计、研究.通过这一阶段综合研究,肯定成果,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制定野外加深研究计划,尔后进行野外加深研究工作。
工程地质内容实施方案一、前言。
工程地质调查是工程建设的前期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档旨在就工程地质内容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确保工程地质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调查范围。
1. 本次工程地质调查的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下水情况、地质灾害隐患等内容。
2. 调查范围应覆盖工程建设的全部区域,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范围,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调查内容。
1. 地质构造调查,对工程区域内的地质构造进行详细调查,包括断裂、褶皱、岩性变化等情况。
2. 地层岩性调查,对地层的岩性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包括岩石的成分、结构、力学性质等。
3. 地下水调查,对工程区域内的地下水情况进行调查,包括水位、水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内容。
4.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对工程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详细调查,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情况。
四、调查方法。
1. 野外地质调查,采用实地观察、采样、测量等方法对工程区域内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
2. 实验室分析,对野外采集的岩石、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取更详细的地质信息。
3. 地球物理勘测,采用地震勘探、电磁勘探等地球物理方法对地下构造和地下水情况进行调查。
五、调查成果。
1. 地质调查报告,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地质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调查范围、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成果等内容。
2. 调查成果的应用,将地质调查成果应用于工程设计、施工和监测中,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六、总结。
工程地质调查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只有通过全面、细致的调查工作,才能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因此,我们将按照本文档所述的内容和方法,认真开展工程地质调查工作,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第一节地质填图的有关术语、比例尺及精度要求一、地质填图与区域地质调查有关地质填图的术语很多,许多情况下都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了同一个概念,在地质行业内叫法也不统一。
归纳起来,地质填图有区域地质填图、预查或普查地质填图和矿区地质填图(详查或勘探阶段)几种情况或基本类型。
区域地质调查(简称区调),以往有两种叫法。
一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东欧等国(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亦如此)称区域地质测量(简称区测)【英文为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和西欧等国则多称区域地质填图(简称地质填图或填图)【英文为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Geological Mapping)】。
实际上,北美的地质填图术语在我国的使用也非常普遍,早已演化为一种区域地质调查的习惯性用语,现行的1/5万区调已演变为1/5万区域地质填图。
矿区地质填图在我国又称矿区地质测量(简称地质测量)。
根据观测点定位精度细分为正规地质测量(简称正测,是在勘查工作的详查或勘探阶段采用)和地质草测(简称草测,是在勘查工作的预查或普查阶段采用)二类(按原规范,地质测量分正侧、简测和草测三类,但在实际工作中将简测和草测统归为草测,因为其观测点定位精度是相同的)。
不同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程度和划分精度基本一致,仅在定位精度上有区别。
预查或普查阶段作草测。
除有另行规定和要求外,正测和草测的控制一般来说,详查及其以上阶段需正测,使用正测的同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高精度地形图,地质观测点采用全仪器(经纬仪、高精度GPS)精确定位方法所进行的矿区地质填图称为矿区正规地质测量,即正测。
使用同比例尺正测或草测地形图(包括放大或其它方法形成的低精度地形图),而地质观测点采用半仪器(罗盘)或地形定位方法所填制的矿区地质填图称为地质草测。
在目前,地质勘查单位(地质队)所进行的矿区地质测量很少为正测(国家地质勘查项目或业主要求的除外),多属地质草测类型(商业地质勘查项目)。
1:50000区域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第一章绪言第一节项目概况简要叙述所属工程、项目名称、组织实施单位、项目负责人,任务书要求,调查区范围及面积,项目工作起止时间填图科学家、主要填图人员及单位第二节自然经济地理和交通情况第三节地质地貌特征第二章目标任务第一节总体目标任务第二节年度目标任务第三章预研究与设计第一节前人调查概况第二节资料收集分析利用前人各类地、矿、物、化、遥等资料的收集、建库、评价,对前人资料收集列表,可利用程度评价,可利用资料建库。
编制工作程度图。
第三节遥感地质解译不同时间、空间及波谱分辨率遥感数据收集与地质解译,DEM数字处理。
第四节野外踏勘野外踏勘概况,实测地质剖面(或标准钻),主干地质路线,方法试验。
第四章区域地质概况及填图单位厘定第一节地质地貌及地理概况根据前人及野外踏勘资料,全面系统概述调查区交通、自然地理经济状况及区域地质背景特征,对工作区地质地理条件进行评述。
第二节工作程度和研究现状对调查区工作程度进行全面系统列述,并对其成果资料和地质认识进行评估,对本次工作可收集利用的地质资料和成果要具体说明第三节存在问题通过对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预研究及野外踏勘,梳理调查区存在的地质、资源、环境及古气候相关的基础地质问题,对需重点解决的地质问题(地质、资源、环境及古气候等)要提出有针对性举措。
第四节填图单位划分初步方案在前人调查研究成果和野外踏勘成果及标准孔岩芯初步研究基础上,按岩石(或松散沉积物)特征与组合、结构构造、沉积环境特征等,以及重要事件沉积层、火山岩夹层等标志层,初步划分及区域地层单位划分对比方案。
第五章调查内容及方法第一节调查内容简述区域地质的基本调查内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技术路线与调查方法简述区域地质调查精度要求、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选择的依据。
针对不同类型地质地貌单元选择不同的填图技术方法,特别是针对性地选择地表调查、钻探、物探、化探等技术方法组合。
第六章数据库建设简述区域地质、重点调查(根据需要开展的)野外原始数据库、国际分幅地质图的空间数据库建设初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