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方法共3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36
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地质调查是研究地球的构造、岩石、矿物、地层、地貌以及地球内部等方面的科学方法。
地质调查是地质学的基石,它能够为矿产勘探、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在进行地质调查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工作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一、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地质调查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调查区域的地质背景进行了解,包括区域的构造特征、岩石类型、地层序列等。
此外,还应该收集有关的地质地图、气象资料、环境背景等相关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调查区域的地质特征,并为实地工作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
二、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地质调查的核心工作,通过实地观察和采样,我们可以获取地质调查的主要数据。
在进行实地调查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1.观察地形地貌:仔细观察地形地貌特征,包括山脉、河流、平原等地形类型,了解其形成原因以及与周围地质构造的关系。
2.钻探取样:根据调查的目的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钻探,并进行取样。
钻探取样的深度和数量应根据调查任务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取样时要注意标注样点的位置、深度和日期等重要信息。
3.现场记录:对实地调查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观察到的地质特征、取样的位置和深度等信息。
现场记录的内容要准确、全面,以便后期数据处理和分析。
4.野外导航:在进行大面积的实地调查时,应该熟悉使用野外导航工具和技巧,确保能够准确记录调查点位的位置和导航回营地。
5.安全防护:在进行实地调查时,要注意安全防护措施。
穿着舒适、适宜的服装和鞋子,带好防晒用品、蚊虫叮咬防护用品、急救药品等。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地质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制作地质图或地质报告。
在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数据整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要保留原始数据,以备后期需求。
2.数据可视化:通过绘制地质地图、剖面图、等值线图等方式,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观察和分析地质特征和规律。
(一)区域地质调查1.工作思路、部署安排在重点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区、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区,选择重点区域,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查明基础地质背景,为后续资源勘查、环境评价和重大工程规划与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加强地质调查和研究相结合,开展六大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重点开展重要成矿区带基础地质系列图件的编制,为资源勘查提供基础图件;继续开展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确保年底提交一批阶段性成果;总结地质调查和研究最新成果,开展全国地层区划、构造、岩浆岩综合研究,启动省级地质志修编试点工作。
2.主要进展和成果(1)找矿发现区调中新发现金属矿(化)点和矿化线索40余处,为下一步资源勘查提供了基础资料。
在大兴安岭成矿带贺根山-松根乌拉成矿远景区新发现金属矿化点10余处,地表矿化以铁、铜、铅、锌、钨、钼为主,为今后开展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靶区。
河南1:5万谭头镇等四幅区调发现铜矿(化)点1处,品位铜0.72%,铅0.003%,锌0.007%;发现铅矿化点1处,品位铅30.34%,铜0.047%,锌0.004%。
内蒙古1:5万库伦图等4幅区调发现铜多金属矿化点1处,并做了较系统的地表矿产检查工作。
发现区内分布较广泛的布拉根哈达组的酸性火山熔岩以珍珠岩、松脂岩、黑曜岩为主,可作为膨胀珍珠岩原料。
内蒙古1:5万西巴彦花等3幅区调发现褐铁矿化点2处;磁铁矿化点1处,同时查明该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多金属化探异常显示较好,是很有价值的找矿地段。
吉林1:5万退抟等4幅区调发现钼矿化点1处,并采集了相应的化学分析样品。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在玛依岗日东部发现分布广泛的褐铁矿铁帽,初步分析可能还存在金、银矿化。
四川1:5万松新等4幅区调发现铅锌矿点2处,铅锑矿点1处,铜矿点1处、黄铁矿点1处,初步查明铅锌成矿作用受地层、岩性、构造三重控制。
云岭花岗闪长岩体内发现铜、锡、铁矿(化)点6处。
四川1:5万名山等4幅区调发现30平方千米优质粘土矿,发现厚约50厘米、长度延伸3~5千米的赤铁矿层1处。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xxxx\第二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方法第八章区域地质调查的准备工作区域地区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础地质工作。
其主要任务是在选定的地区范围内,运用地质理论和各种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
也就是通过区域地质填图(测量)、查明区域内地层、岩石、构造矿产、水文地质和地貌等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探索和查明各种矿产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分布规律,检查或重点评价矿产的赋存情况。
圈出远景区或预测区,指出进一步找矿方向;并为资源和环境科学提供基础性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国土整治和科学研究等提供最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为上层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的精度要求,通常分为小比例(1:100万、1:50万)、中比例尺(1:20万、1:10万)和大比例尺(1:5万、1:2.5万)三种类型。
区域地质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是:(1)准备工作和设计;(2)野外地质矿产调查;(3)年度中间性室内综合整理;(4)最终室内综合整理,编写区域地质调查报告;(5)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审查、验收和出版。
一、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地质调查前应系统地搜集区域内和邻区前人工作成果资料,以便对调查区内地质矿产情况获得初步了解,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前人工作的经验教训,从而制订出合理正确的工作方案,使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重点明确、针对性强,避免盲目性和少走弯路。
(一)资料收集的内容1、地形底图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尺至少要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如,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使用1:10万或1:5万地形图;1:5万区域地质调查使用1:2.5万或1:1万地形图。
此外,还应准备调查区四周邻幅的地形图。
2、航空相片和卫星相片航空相片、卫星相片所提供的信息对区域地质调查非常有价值的。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区域地质调查是指对一个特定地区的地质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区域地质调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学家前往实地进行观察和采样。
他们会检查地表的岩石、土壤和地貌特征,并对地下地质对象进行勘探。
他们还会记录和测量地质构造(如断层和褶皱)以及地质过程的迹象(如沉积物和岩石的变形),并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分析。
2. 物探方法:地质学家利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来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和特征。
常用的物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电磁勘探、地热勘探和重力勘探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关于地下岩层、地下水、地热梯度和地下构造的信息。
3. 化石和化石群调查:通过研究化石和化石群来了解地质历史和环境条件。
化石是化石记录的遗骸或遗迹,可以揭示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变历程,从而推测当地的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
4. 地球物理方法: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地球物理仪器和技术来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包括地磁、地震、地电、地声、地热和地雷达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探测地下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
5. 卫星遥感方法:利用卫星和航空器获取的遥感数据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质特
征。
这些数据包括高分辨率的地形图像、红外图像和雷达图像等,可以提供地表的地质信息,如地貌、岩性和地表覆盖类型。
以上是常用的区域地质调查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成因、构造特征、岩矿资源和地质灾害等情况。
第一讲区域地质调查方法与要求工作方法区域地质调查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方法是野外实地勘杳和观测研究,并将所获得的地质信息填绘在地理底图上(见地质填图),并按一定格式记录下来(见地质编录)。
此外,为了更有效更准确地获得和识别地质信息,还常采用以下方法:①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核法勘探、地温法勘探以及钻孔地球物理勘探。
对重要成矿区带取得的1:5万高精度磁测、重力资料及激发极化法测量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
对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测数据一般要进行滤波、位场转换、解析延拓、局部异常的求取等数据处理。
通过大比例尺物探数据的各类常规处理和对场源空间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系统地推断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
综合研究成矿环境和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②地球化学勘查。
应全面收集区内的区域地球化学、矿区(床)地球化学及异常查证等资料,应用范围大体为:(1)基础地质:(a)主要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组份特征;(b)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2)矿产地质:(a)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分布特征;(b)成矿区带、矿田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c)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组合特征,异常解释、推断、追踪评价及找矿地球化学标志;(d)系统整理化探异常的面积、强度、规模、浓度分带、组分分带、各种比值等数据,研究分析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元素组合规律及与物探异常关联对比等,结合异常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分类排序,提出矿产检查工作安排建议。
(3)环境地质:(a)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b)重要农业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c)地方病发生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d)重要自然景观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等。
③在基岩出露好、地质标志较清禁的地区,还可采用遥感图象解释的方法(见遥感地质)。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解译;矿产地质解兼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泥、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
区域地质调查⽅法区域地质调查⽅法第⼀节区调现状及⽅法概述区域地质调查是指在选定地区的范围内,在充分研究和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现代地质理论和⽅法进⾏全⾯系统的综合性的地质调查研究⼯作。
这是⼀项⼗分重要的基础地质⼯作。
区调⼯作⼀般是按国际分幅的图幅进⾏的。
根据⽐例尺的⼤⼩,可分为⼩⽐例尺区调(1∶100万、1∶50万)、中⽐例尺区调(1∶20万)和⼤⽐例尺区调(1∶5万)。
同⼀地区⼀般先进⾏⼩⽐例尺区调,然后再进⾏中、⼤⽐例尺区调。
我国⼩、中⽐例尺区调除少数地区外,已基本完成,现已全⾯开展1∶5万的⼤⽐例尺区调。
⼀、国内外区调现状区域地质调查⼀直是地质领域中基础的和长期不间断开展的⼯作,受到所有国家政府和地质学家的⾼度重视,成为国家重要公益性的⼯作。
全世界各国的⼩⽐例尺(1:500万、1:250万、1:100万、1:50万)地质填图已基本完成。
发达国家中⼤⽐例尺(1∶25万、1∶20万、1∶10万、1∶6.336万、1∶5万)的地质填图,除国⼟⾯积⽐较⼤的⼏个国家以外,也⼤部分完成,部分国家正朝更⼤(1∶2.5万)⽐例尺地质填图发展。
由于地质理论的发展,⼈们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不少发达国家开始进⾏第⼆轮、第三轮的地质填图及修编⼯作,并向社会提供了第⼆版、第三版等多版地质图及相关图件。
进⼊九⼗年代以来,各国更加重视地质填图⼯作,并设⽴“国家地质填图计划”。
如美国的国家合作填图计划、加拿⼤的国家地质科学填图计划、澳⼤利亚的国家地质科学填图计划、英国的新系列填图计划、印度的陆地地质填图计划、俄罗斯的国⼟资源调查计划。
各国填图战略也发⽣了重⼤改变,⾼度重视海域地质填图,海洋地质填图成为⼀个新领域。
我国⾃1916年前中央地质调查所成⽴以后,少数中外地质学家在我国⼀些著名⼭系,如秦岭、南岭、祁连⼭、天⼭以及云贵⾼原、青藏⾼原等地,做过⼀些零星的路线地质调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