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坡地重力地貌
- 格式:ppt
- 大小:14.29 MB
- 文档页数:94
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绘图题读图题大题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内外时间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则有呈唯独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第二章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地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溃、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坡地行程的两大重要作用重力和流水作用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
崩塌形成的条件1。
地形条件2。
地质条件3。
气候条件4。
地震因素5。
人为因素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作用力的力矩方程Pa-Qb-fR=0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1.地下水2.地表水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4.地震5.人为因素滑坡和断裂同样会形成阶地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
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刀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堆积物。
坡地形状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复式斜坡。
第三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凡有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读图题河流横坡面结构图【p20】河流流水作用1。
侵蚀作用2b搬运作用3。
堆积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1。
冲蚀作用2。
磨蚀作用3。
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是和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
河流的搬运作用1。
搬移2。
跃移3。
悬移河流侵蚀基准面河床纵坡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河床纵坡面的发展影响河床纵坡面发展的因素1.水文情况2。
第二章坡地地貌概念:坡地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岩体、土体在重力或流水作用下发生的崩塌、滑动、蠕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坡地地貌,或重力地貌。
第一节风化作用概念:暴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的作用,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各种岩屑、砂粒和粘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分化。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一)物理风化概念:地表岩石由于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岩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它使岩石从比较完整固结的状态变为松散破碎状态,使岩石的孔隙度和表面积增大。
这种只引起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的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或机械风化。
1.热力风化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有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因而气温与地表温度均有相应变化。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受阳光影响的岩石昼夜温度变化仅限于很浅的表层;而温度变化引起岩石体膨胀所产生的压应力和收缩产生的张应力也仅限于表层。
这两种过程的频繁交替使得岩石表层产生裂隙以至呈片状剥落。
在荒漠地区,白昼的地表温度可高达60~70℃,而夜晚温度可降低到0℃以下,因为昼夜温差大,所以岩石表面剥落较为严重,甚至有时听到岩石爆裂的响声;在湿润地区,地面的昼夜温差较小,岩石表面剥落现象不明显。
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更容易剥落,特别是结晶岩,多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矿物的热力性质各不相同,因而在昼夜温度变化下的体积膨胀、收缩差异明显,容易在不同矿物界面产生不同应力,彼此容易分离成为砂粒。
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
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
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2.冻融风化寒冷地带,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增大9%左右),因而它对围限它的岩石裂隙壁产生很大的压力,可达960~2000kg/cm2,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