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式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75.95 KB
- 文档页数:4
中华鳖的拟生态养殖技术探讨1. 背景介绍中华鳖是一种重要的水生动物,富含营养物质,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药及抗癌药物等领域。
由于野生中华鳖的数量持续下降,为了保护这种珍贵物种和满足市场需求,繁殖和养殖中华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
拟生态养殖是一种可持续性的鳖类养殖技术,在保证水产品质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养殖成本,因此被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采用。
本文将介绍中华鳖的拟生态养殖技术及其特点。
2. 拟生态养殖技术的原理拟生态养殖技术是指在人工养殖环境中模拟自然生态环境,使养殖水产物在生长过程中得到类似于天然环境的营养素,降低养殖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其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拟生态养殖技术最大的特点是模拟自然生境,尽可能模拟自然环境下的氧气含量、温度、PH值等,使水产物的生活条件得以最优化。
3. 中华鳖拟生态养殖技术的实施方法3.1 良好的水质管理中华鳖对养殖水体水质要求较高,需要保持水体流动性,保证溶氧量和水温适宜。
养殖前应检测水体的总硬度、氨氮、总氮等,达到标准后才能投放中华鳖苗种。
3.2 优化饲料管理合理配制饲料,在饲喂周期、饲喂量、饲喂频率等方面达到最佳养殖效果。
中华鳖是肉食性动物,青鱼、虾卵等肉类为佳饵,应根据中华鳖的饮食习惯和体型选择合适的饵料。
3.3 控制光照时间中华鳖喜欢光照,但太阳光线会导致水温升高,减少水中氧气,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控制。
每天光照时间不宜过长,通常控制在8-10小时。
3.4 适当增加养殖面积中华鳖是喜欢漂泊的种类,适当增加养殖面积有利于中华鳖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减少中华鳖因为同位素而产生的伤害。
3.5 建设合理的养殖环境在养殖过程中,设置沉箱保障设备,适时更换水质、保证水中的营养物质均衡和稳定。
同时,对养殖设施定期清理、消毒,减少细菌污染等问题。
4. 拟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势4.1 增强效益因为中华鳖适应性较异,拟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不仅显著降低了养殖成本,还大大提升了育苗作业的成功率。
现代农业科技2018年第16期动物科学摘要本文总结了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包括选择场地与建设池塘、种萍与投螺、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疾病防治、自然越冬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中华鳖的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鳖;养殖技术;生态中图分类号S966.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8)16-0216-01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王先锋(安徽省肥西县上派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办公室,安徽肥西231200)中华鳖口感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滋补珍品,市场需求高,价格一路上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饮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养殖模式下的中华鳖价格居高不下,经济效益明显。
现对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场地选择与池塘建设中华鳖的养殖场地要求生态环境良好、向阳、背风、与主要道路有一定安全距离,养殖环境符合国家对农产品生态养殖的要求。
中华鳖养殖池要求进排水系统各自独立,有充足的水源条件,水质及周围土壤没有污染。
中华鳖养殖池塘的面积一般在2000~5000m 2之间,池水的深度控制在1.5~2.0m 之间。
为了防止中华鳖逃逸,要将池塘周围的壁涂抹1层水层,坡比约为1∶3。
池埂四周安上石棉瓦作为防逃墙,高度控制在70cm 左右,底部入土深度约20cm 。
池塘底部的土壤多选择具有较好保水性能的壤土,每个池塘中安装1台以上的增氧机,功率在1.5kW 以上。
防逃墙内的周围留一片空地(宽度超过1m ,坡度较大),并搭建4~8个晒台,每个晒台的面积在2~4m 2之间,搭建材料可选择竹片、木板等,这些晒台在池塘中分散设置,便于中华鳖晒背。
池塘周围用水泥预制板、木板等搭建多个食台,规格为长×宽=(2~3m )×(1~2m ),其中一端浸没到水中30cm ,倾斜角度30°。
为了避免中华鳖逃逸,在进水口、排水口的位置都要安装网眼比较密的铁丝网[1]。
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作者:王先锋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8年第16期摘要本文总结了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包括选择场地与建设池塘、种萍与投螺、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疾病防治、自然越冬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中华鳖的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鳖;养殖技术;生态中图分类号 S96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6-0216-01中华鳖口感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滋补珍品,市场需求高,价格一路上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饮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养殖模式下的中华鳖价格居高不下,经济效益明显。
现对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 场地选择与池塘建设中华鳖的养殖场地要求生态环境良好、向阳、背风、与主要道路有一定安全距离,养殖环境符合国家对农产品生态养殖的要求。
中华鳖养殖池要求进排水系统各自独立,有充足的水源条件,水质及周围土壤没有污染。
中华鳖养殖池塘的面积一般在2 000~5 000 m2之间,池水的深度控制在1.5~2.0 m之间。
为了防止中华鳖逃逸,要将池塘周围的壁涂抹1 层水层,坡比约为1∶3。
池埂四周安上石棉瓦作为防逃墙,高度控制在70 cm左右,底部入土深度约20 cm。
池塘底部的土壤多选择具有较好保水性能的壤土,每个池塘中安装 1台以上的增氧机,功率在1.5 kW以上。
防逃墙内的周围留一片空地(宽度超过1 m,坡度较大),并搭建4~8个晒台,每个晒台的面积在2~4 m2之间,搭建材料可选择竹片、木板等,这些晒台在池塘中分散设置,便于中华鳖晒背。
池塘周围用水泥预制板、木板等搭建多个食台,规格为长×宽=(2~3 m)×(1~2 m),其中一端浸没到水中30 cm,倾斜角度30°。
为了避免中华鳖逃逸,在进水口、排水口的位置都要安装网眼比较密的铁丝网[1]。
2 种萍与投螺在3月初的晴天将池塘中的水放干,撒入石灰2 250~2 700 kg/hm2进行池塘消毒,晒3~5 d后重新注水,并放入鸡粪。
中华鳖,又称甲鱼、团鱼、王八、脚鱼等。
在动物分类上,属于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龟鳖目,鳖科。
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优质水产品。
我市处于新旧黄河的三角地带,水资源较为丰富,具有一定量的中华鳖资源,尤其是70-80年代以前中华鳖资源较多,但近年来随着其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的破坏,以及人们的酷捕等,使其自然资源量下降,但人工养殖量却有一定的增加,并出现了诸如巨野县独山曹楼甲鱼养殖场等一些规模养殖场。
中华鳖具有较大的食用价值、保健价值和药用价值,在国内外市场需求量较大,发展其养殖是广大群众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中华鳖外塘养殖技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水产品的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无公害的水产品格外受到人们的青睐。
因工厂增温养鳖的迅猛发展,温室鳖的价格跌至低谷,现在每公斤40-60元也很少有人问津。
按照无公害的养殖要求,在野外饲养的鳖,其色泽、肥满度、食用口感等,均优于工厂化温室养殖鳖,近几年来已逐渐成为市场主角,售价每公斤一般在100-200元,效益较好。
(一)无公害中华鳖养殖要求1.场地要求场地背风、向阳,环境安静,周围没有工业“三废”及生活、医疗垃圾等污染源。
池塘底质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
2.水质应保证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
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不得有异色、异臭或异味。
3.饲料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或采集的野生小杂鱼、虾、螺、蚬等中华鳖喜食的多种饲料。
○肖剑如需使用配合饲料,其各项安全指标限量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其中不得添加任何国家禁止使用的药物。
4.药物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采取限制养殖密度,推广科学混养,提倡健康养殖及生态综合防治,严禁使用国家禁用渔药,合理使用生物制剂或中草药等措施控制病害的发生。
(二)必要建设1.建设防逃墙池埂四周用高0.7m的石棉瓦、水泥板或铝板等材料制成,埋入土下0.2m作为防逃墙。
114 2017, V ol.37, No.14农业与技术※种植与养殖中华鳖大水面立体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李宏(四川省广元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四川广元 628000)摘 要:中华鳖俗称甲鱼、王八,是较为名贵的淡水水产品,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所以长期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但是在中华鳖的养殖过程中,由于不能准确把握养殖密度,投放的食料配比欠缺科学性等问题,造成中华鳖产值下降,产品口感以及其营养价值也相应受到影响。
本文就大水面立体生态养殖的方法进行探究,试分析其对于鳖类养殖的实际效用,希望为我国中华鳖养殖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鳖;大水面;立体;生态养殖;技术中图分类号:S96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092中华鳖属杂食性动物,在鳖类的养殖过程中,水体的温度以及投食的饵料品类都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最适宜其生长的温度约为25~34℃。
当自然水体的温度降低时,中华鳖的食欲就会相应地受到影响,当温度下降至15℃左右时,它就会停止进食,12℃左右时,中华鳖就会进入到冬眠状态。
在养殖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控制投食饵料的类型以及食量,并为其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为了提升养殖效果,还可以进行种草、投螺以及与鱼类混养的形式,使中华鳖的养殖更加专业化,使养殖的鳖类更富营养价值。
1 分期放养鱼鳖为了使养殖环境与自然环境更加接近,故采用鱼鳖混养的方式进行立体养殖,同时辅以适合本地鳖类生长的藻类和螺类。
该种立体生态养殖的方式在施行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根据不同生物的生长特性在特定的时间投放,这种分期投放形式,不仅能够保证中华鳖以及鱼类的成活率,还能够形成与自然环境更接近的鱼塘生态系统,其经济效效益以及成活率都得到较大保障。
做好养殖池塘的消毒工作,并根据中华鳖的饮食习性,适当的投养一定量的青虾等,保证中华鳖对于浮游饵料的需要,还可以适当投放藻类以及中华鳖好食的贝类,为其提供充足的饵料来源。
中华鳖的养殖池塘生态构建技术一、池塘选址与规划1、选址选择合适的池塘位置是成功养殖中华鳖的基础。
应优先考虑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区域。
池塘周边环境要安静,远离污染源和嘈杂的场所,以减少对中华鳖的干扰和潜在的污染威胁。
同时,要确保池塘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中华鳖的生长。
2、规划根据养殖规模和预期产量,合理规划池塘的大小和形状。
一般来说,池塘面积以 2 5 亩为宜,形状以长方形为佳,这样有利于水体的流动和管理。
池塘深度应保持在 15 2 米左右,既能保证水温的相对稳定,又能为中华鳖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
二、池塘的建设与改造1、池塘结构池塘底部应平整,向排水口有一定的坡度,便于排水和清淤。
池塘四周可以用砖石、混凝土等材料砌成护坡,防止坍塌和水土流失。
2、进排水系统完善的进排水系统是保持池塘水质的关键。
进水口应高于池塘水面,避免引入污染水;排水口应设在池塘底部,便于排出底层污水和定期换水。
同时,在进排水口处应设置过滤网,防止杂鱼、敌害生物和杂物进入池塘。
3、防逃设施中华鳖具有较强的攀爬和逃逸能力,因此必须在池塘四周设置牢固的防逃设施。
常见的防逃材料有石棉瓦、塑料板、铝板等,高度应在50 厘米以上,埋入土中 15 20 厘米,并且要定期检查和维修,确保其完整性。
三、池塘生态环境的营造1、种植水生植物在池塘中适量种植水生植物,如浮萍、水葫芦、睡莲等,不仅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还能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质。
同时,水生植物为中华鳖提供了栖息和躲避的场所,有利于其生长和繁殖。
2、投放有益微生物定期向池塘中投放有益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等,可以分解池塘中的有机物,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3、底质改良池塘底质是中华鳖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如沸石粉、生石灰等,可以改善底质的透气性和肥力,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
四、水质管理1、水质监测定期检测池塘水质的各项指标,如水温、酸碱度(pH 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中华鳖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和意义中华鳖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及珍稀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中华鳖的保护和繁殖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华鳖的分布、繁殖状况,评估中华鳖养殖的可行性,并提出合理的养殖模式及保护措施,为该物种的保护和繁衍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中华鳖(学名:Mauremys Sinensis)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分布于中国的华南、东南亚一带,在山溪、湖泊、稻田等湿地生境中广泛分布。
由于其肉味鲜美,曾一度遭受过过度的捕杀,导致其数量锐减,濒临灭绝。
2007年,中华鳖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录,并受到了严格的保护。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的重视,中华鳖的数量有所恢复,但仍未摆脱濒危的状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中华鳖的分布调查: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搜集,对中华鳖的分布范围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了解其分布状况。
2. 中华鳖的繁殖状况调查:通过野外实地观察和对当地居民的访谈,了解中华鳖的繁殖季节、交配方式、产卵地点等信息,评估其繁殖状况。
3. 中华鳖养殖可行性评估:通过对中华鳖的生态习性、饲养管理技术、市场需求等方面的研究,评估其养殖的可行性,并提出养殖模式。
4. 中华鳖的保护措施研究:结合中华鳖的生存现状,提出适合于中华鳖保护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本研究将采用野外调查、实验研究、文献资料搜集等方法,全面、系统地开展中华鳖的相关研究工作。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1. 通过对中华鳖的分布调查和繁殖状况调查,获取中华鳖的实际数据,为中华鳖的保护和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估中华鳖养殖的可行性,提出合理的养殖模式和技术方法,为中华鳖的养殖提供参考。
3. 提出中华鳖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促进中华鳖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
5. 研究进展和计划目前,本研究已经完成了中华鳖的分布调查和繁殖状况调查的初步工作,初步了解了中华鳖的分布范围和繁殖情况。
三段式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摘要:中华鳖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且肉味鲜美,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近年来其养殖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就目前的养殖情况来看,三段式的养殖技术效果良好,本文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一下三段式养殖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中华鳖又名甲鱼、团鱼、脚鱼,生活在淡水中,被人们视为滋补佳品,并形成了工厂化养殖的模式。
但是在养殖过程中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抗菌类药物,导致品质下降,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追求。
三段式养殖模式的推广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
中华鳖养殖现状近年来随着养殖量的增加,中华鳖产品的供应已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人们开始关注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成长的中华鳖的安全和营养价值问题。
目前已发现养殖鳖营养价值下降,脂肪含量大大高于野生鳖,风味也较野生鳖差。
已有初步研究表明养殖鳖体组织对机体的免疫和抗衰老功能的影响与野生鳖相比有差异,且市场上有一部分温室中华鳖药残问题严重,使养殖鳖的身价大幅度下降。
为了提高养殖鳖的营养价值,国内生产者一般通过短期改变养殖环境(如将养殖鳖从温室移至外塘饲养),其生长环境只是从一个封闭的小水体(面积一般为2O~50m)转移到另一个相对较大的封闭水体(面积一般为667~2000m),由于鳖是用肺呼吸的,养殖业者往往忽视水中溶氧,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溶氧低、有机质多的水生态失衡难题,其结果仅仅是使体色与外形比较接近野生鳖,而品质相差甚远。
为了从根本上模仿自然生态条件进行养殖,进行中华鳖的三段式生态养殖是比较适合的,使所养殖的中华鳖品质更接近野生鳖。
二、环境与设施1、对养殖环境的要求。
三段式养殖模式为温室+池塘+水库网箱三个阶段,对养殖环境有较高的要求。
宜选择周围没有企业工厂等污染源的区域,离生活区较远,无生活污染,水质要好,符合B/T18407.4—2001的环境要求和NY5051—2001对淡水水质的规定。
2、养殖设施。
稚幼鳖培育温室。
温室建造符合工厂养殖的各种要素,构造为拱形,左右排列中间走道模式,长75m,宽16.5m,单池面积50m2。
中华鳖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引言中华鳖(scientific name),又称中国鳖,是一种生活在中国江南地区的珍稀动物。
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丰富,是许多人喜爱的美食。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中华鳖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已经濒临灭绝。
为了确保中华鳖的生存,并满足人们对其需求,饲养中华鳖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中华鳖养殖的可行性,并提出建议以促进中华鳖养殖业的发展。
2. 方法2.1 数据收集本次研究使用了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中华鳖的生态特征、饲养技术和市场需求。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参观了多个中华鳖养殖场,观察了养殖环境和设施,并与养殖场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外,我们还采访了饲养中华鳖的专家,了解他们的经验和建议。
2.2 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评估了中华鳖养殖的可行性。
我们比较了养殖成本、市场需求和收益潜力,并考虑了环境因素和法律法规的影响。
3. 中华鳖养殖的可行性分析3.1 市场需求中华鳖是一种独特的美食,在中国餐桌上享有盛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增加,中华鳖的市场需求呈现增长趋势。
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中华鳖的市场需求量大于供应量,存在较大的市场空白。
3.2 养殖成本与投资回报中华鳖的养殖成本主要包括场地租赁或购买、设施搭建、饲料和养殖技术等方面。
根据调查数据,初步投资额约为100万元人民币。
而中华鳖的养殖周期短,养殖效益高,一般每次养殖周期两个月左右,每只中华鳖的售价在50至100元人民币之间。
考虑到市场需求和养殖效益,投资回报周期通常在两年左右。
3.3 环境影响和法律法规中华鳖养殖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仍需注意防止水污染和疾病传播等问题。
饲养中华鳖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保护野生动物法和水产养殖管理办法等。
4. 发展中华鳖养殖的建议4.1 政策支持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华鳖养殖业的发展,包括对养殖场的贷款和补贴、技术指导和市场拓展等。
中华鳖的生态养殖技术中华鳖作为淡水名贵水产品,其不仅肉味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因此深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较好[1-2].目前,中华鳖天然资源数量锐减,使得其人工养殖技术迅速发展起中华鳖作为淡水名贵水产品,其不仅肉味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因此深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较好[1-2].目前,中华鳖天然资源数量锐减,使得其人工养殖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但在生产实践中,中华鳖养殖技术上仍存在养殖密度过高、配合饵料投喂量过大、养殖病害发生频繁等问题,造成其产品品质下降、口感变差,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大幅降低,养殖效益下降,现将其高效生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养殖设施建设生态养殖以土池为主,最好进行分类建池,一般按照投资规模和面积,建成亲鳖池、成鳖池、幼鳖池和稚鳖池4类养殖池。
鳖具有喜阳、喜静、喜洁和怕风、怕惊、怕脏的特点,而且其相互间好斗性强,又胆小贪食,攀爬本领比较强。
因此,在鳖池选择上,要求将其建在环境安静、避风向阳、土质较佳、池底平坦、水源充裕且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同时还要求该地具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面积为5000~5500m2,平均水深达到1.5m,池底淤泥厚度小于25cm.为防逃防偷,要求鳖池处于封闭状态,池与池之间不串水,进出水严格分开,特别是在进出水口要做好防逃工作,以50cm高的水泥板作为防逃墙,将其设置在池塘四周离岸1.5m处。
无论是哪一种鳖池,都要求为鳖提供足够的晒背场和投饵场。
合理设置投料台,一般参照池塘面积和鳖数量进行设置,1hm2水面至少设置45个,材料以规格为50cmtimes;150cm的石棉瓦为主,使其1/2在水面上,1/2在水面下,可以参照养殖期间水位的高低进行适当地调整。
合理设置晒背栖息台,面积以5m2左右为宜,数量控制在每个池塘4个,一般为圆弧形的浮式晒背栖息台,材料为竹帘,使其2/3在水面上,1/3在水面下。
同时配备增氧机1台,规格为3kW叶轮式。
2放养前准备1月中旬晒塘,以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将池塘中过量的淤泥清除,控制池底淤泥厚度在50cm左右即可。
江西中华鳖池塘三段法养殖技术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第19期贺刚1 方春林吴斌1 吴金和2 王伟萍1 王庆萍1 邓宏奎1中华鳖属爬行纲、龟鳖目、鳖科、鳖属,俗称甲鱼、团鱼、王八,是一种优质水产养殖品种,已在我国广泛养殖。
迄今,中华鳖繁殖亲本多来自于野生甲鱼或其子代,由于人为活动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野生群体数量下降和种质退化。
随着对高质量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亟需开展中华鳖绿色生态养殖。
几十年来,江西先后开展了中华鳖人工驯化养殖、种蛋孵化、种苗培育和病害防控等技术试验,主要养殖区域为黎川、南丰、南昌、永修等,以温室、池塘和大水面养殖为主,还有部分稻(莲)鳖种养结合。
江西近年来主要采用野外生态分段养殖法,又叫三段生态养殖法。
1 模式特点及技术流程1.1 养殖模式特点1.1.1 常温下进行,不需额外建造温室,也能节省能耗,这是目前提倡的生态高效养殖模式,适合江西推广。
1.1.2 甲鱼全是在野外露天环境下养成,其产品更接近自然,产品的附加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
1.1.3 池塘采取微流水,水面栽种水生植物,降低了水中的氮、磷等。
1.2 技术流程根据江西气候条件,一般流程为:第一段为苗种培育,将鳖苗培育到50~70g/只;第二段为鳖种培育,将50g/只以上小鳖种经过分养培育成300g/只幼鳖的过程;第三段为成鳖养殖,将300g/只以上的幼鳖再次分养培育成500g/只以上商品鳖的过程。
2 第一段苗种培育2.1 鳖种来源繁育过程应符合SC/T 1107的规定,繁殖地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
鳖苗体重≥3.5g/只,放养前需经检疫和消毒,鳖苗应体态正常、个体健壮、无病无伤。
2.2 培育条件野外小型水泥池培育。
池呈长方形,单池面积60~100m2,池深1m,水深60~70cm。
进排水方便,池墙水泥浆抹面,池底砂石再铺钢筋网,池底为混凝土;池堤顶部设5cm的防逃檐;池中要有晒背的条件,晒背台的面积不得少于总体面积的12%;饲料台1~2个;池中种植水草,占池塘面积的20%~30%。
中华鳖作为淡水名贵水产品,其不仅肉味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因此深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较好[1-2]。
目前,中华鳖天然资源数量锐减,使得其人工养殖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但在生产实践中,中华鳖养殖技术上仍存在养殖密度过高、配合饵料投喂量过大、养殖病害发生频繁等问题,造成其产品品质下降、口感变差,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大幅降低,养殖效益下降,现将其高效生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养殖设施建设生态养殖以土池为主,最好进行分类建池,一般按照投资规模和面积,建成亲鳖池、成鳖池、幼鳖池和稚鳖池4类养殖池。
鳖具有喜阳、喜静、喜洁和怕风、怕惊、怕脏的特点,而且其相互间好斗性强,又胆小贪食,攀爬本领比较强。
因此,在鳖池选择上,要求将其建在环境安静、避风向阳、土质较佳、池底平坦、水源充裕且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同时还要求该地具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面积为5000~5500m 2,平均水深达到1.5m ,池底淤泥厚度小于25cm 。
为防逃防偷,要求鳖池处于封闭状态,池与池之间不串水,进出水严格分开,特别是在进出水口要做好防逃工作,以50cm 高的水泥板作为防逃墙,将其设置在池塘四周离岸1.5m 处。
无论是哪一种鳖池,都要求为鳖提供足够的晒背场和投饵场。
合理设置投料台,一般参照池塘面积和鳖数量进行设置,1hm 2水面至少设置45个,材料以规格为50cm×150cm 的石棉瓦为主,使其1/2在水面上,1/2在水面下,可以参照养殖期间水位的高低进行适当地调整。
合理设置晒背栖息台,面积以5m 2左右为宜,数量控制在每个池塘4个,一般为圆弧形的浮式晒背栖息台,材料为竹帘,使其2/3在水面上,1/3在水面下。
同时配备增氧机1台,规格为3kW 叶轮式。
2放养前准备1月中旬晒塘,以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将池塘中过量的淤泥清除,控制池底淤泥厚度在50cm 左右即可。
为彻底改善池塘的底质,应配合多次进排水法进行晒池消毒,即充分曝晒养殖池塘15d 左右,进水50cm 深,于3d 后排出,经曝晒后再次进水,如此连续重复进行3次。
赣闽地区常温三段法高效养鳖模式(下)
赵春光
【期刊名称】《科学养鱼》
【年(卷),期】2015(0)8
【摘要】三、第二段野外中型池塘鳖种培育这阶段的培育就是从鳖苗池塘高密度培育成75克/只左右的小鳖种,经过分养后培育成300克/只大鳖种的过程。
由于鳖种的规格大于鳖苗很多倍,所以养殖环境和管理有其特别的要求。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赵春光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龟鳖研究所 3112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北方地区高效养鳖适宜模式 [J], 周嗣泉;徐海强;轩子群;宋理平;吴君;马强
2.赣闽地区常温三段法高效养鳖模式(上) [J], 赵春光
3.常温加棚快速养鳖法 [J], 刘小平
4.2010年6月中旬浙闽赣地区暴雨特征和冰云热力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 [J], 邢书强;李小凡
5.闽赣地区一次静止锋前暴雨过程分析 [J], 卢冰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