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药膳学药性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16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课程内容重复及解决办法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两门课程是中医院校中医食疗、食品科学与工程(保健品方向)等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院校其它专业或一些非中医院校的考查课或选修课。
有的院校两门都开设,有的院校选择其中一门开设。
我们在多次参编《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两本教材及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两门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着较多交叉、重复现象,如选择两门课程都上,课程内容重复,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浪费,降低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另外,很多时候都在讲同一个问题,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导致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如只选其一开设,也会导致一些药膳食疗内容的缺失。
在此,我们对《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课程内容重复问题的具体表现及解决办法与同仁进行探讨。
1《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课程内容重复问题的具体表现1.1具有相近的概念、内容和发展简史在概念及内容上,《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都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膳食在人体保健中的作用及其应用规律,都是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加工制作,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食品,既能果腹及满足人们对美味食品的追求,同时又能发挥保持人体健康、调理生理机能、增强机体素质、预防疾病发生、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
在《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两本教材中都提到“食疗不必一定是药膳,但药膳则必定是食疗”。
在《中医食疗学》教材中提到“药膳学的学术范畴基本上属于古代食养食疗的全部内容”。
而在《中医药膳学》教材中提到“药膳学的学术范畴基本上涵盖了古代食养食疗的全部内容”。
《中医食疗学》与《中医药膳学》都有“药食同源”之说,食物和药物都来源于大自然,都能治疗疾病。
许多食物被医家当作中药来广泛使用,如大枣、莲子、芡实、山药、白扁豆、山楂、桑椹、梨子、生姜、葱白、桂圆等。
不少中药,人们也常当作食品来服用,如枸杞子、首乌粉、冬虫夏草、薏苡仁、金银花、西洋参等。
《药膳学》教学大纲前言中医药膳学是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药膳起源、发展、理论、应用及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食品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课堂讲授,要求学生掌握中医药膳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及了解常用于药膳的食物及药物、一些药膳方的配方、制法、功效主治、方解等。
本课程是食品专业的限选课。
总学时为32,讲课32学时,2.0学分。
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药膳学的概念及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掌握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2、熟悉药膳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3、了解药膳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1、药膳学的概念及内容。
2、药膳学的发展简史。
3、药膳学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目的要求】1、掌握药膳的特点及应用原则。
2、了解药膳的分类。
【教学内容】1、药膳的特点。
2、药膳的分类。
3、药膳的应用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三章药膳学的基本理论【目的要求】1、熟悉药膳学的基础理论。
2、了解药膳学的药性理论、配伍理论、治法理论。
【教学内容】1、药膳学的基础理论。
2、药膳学的药性理论。
3、药膳学的配伍理论。
4、药膳学的治法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四章药膳制作的基本技能【目的要求】1、掌握药膳制作的工艺。
2、熟悉药膳原料的炮制。
【教学内容】1、药膳原料的炮制。
2、药膳制作工艺。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五章食物类原料【目的要求】1、熟悉7种粮食类食物、5种蔬菜类食物、3种食用菌类食物、7种果品类食物、6种肉禽乳蛋类食物、3种水产品食物及3种调味品的功效、主治、常用药膳选方及使用注意。
2、了解其余的食物类原料的功效、主治、常用药膳选方及使用注意。
【教学内容】1、粮食类:粳米、糯米、小麦、黄大豆、绿豆、赤小豆、豆腐。
第二章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一、疾病发生过程:外因:六淫,疫疠。
作用于机体内因:七情,劳倦,饮食。
邪正斗争阴阳失调其他:外伤:金石,水火烫伤,虫兽二、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都可以依据阴阳属性的规定,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就腹背而言,背部为阳,胸腹面为阴;就肢体的内外侧而言,四肢的外侧面为阳,内侧面为阴;就筋骨与皮肤而言,筋骨在深层为阴,皮肤居表为阳。
人体的睡眠活动,是属阳的兴奋与属阴的抑制两种功能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人在白昼,兴奋制约抑制而占主导地位,所以处于醒寤的兴奋状态;进入黑夜,抑制制约兴奋而占主导地位,所以人就进入睡眠状态用于指导疾病的防治:阴盛则寒,阳盛则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三、阴阳平衡指导中医药膳的调治体热:生地黄粥、石膏粳米汤清热体寒:生姜粥、川乌粥、姜附烧狗肉温中阳虚:鹿角粥、狗肉壮阳汤壮阳阴虚:鳖肉首乌汤、龟肉炖虫草滋阴四、五行学说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生、克是自然界的正常发展;乘、悔是异常变动,是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即疾病的发生五行用于疾病的防治:肺病治脾培土生金Array肝病治肾滋水涵木补肾利尿肾不化气导致的水肿补脾的人参,大枣补土制水五、中医药膳学的药性理论四.药性理论1.药性理论: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2.四气(1)概念: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
(2)确定依据: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
(3)阴阳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4)量化表述:大寒—寒—微寒—凉—平大热—热—温—微温—平●四气的作用:(1)温热性的作用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
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
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
副作用:伤阴液。
(2)寒凉性的作用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
中医药膳学(整理)第一章代表作《黄帝内经》集体创作——公元前一世纪至西汉中后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包括两个部分《素问》和《灵枢》,其中《灵枢》又称为《针经》《神农本草经》集体创作,成于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确立来了临床运用中药方剂辨证治疗疾病的典范,使疾病的治疗由药食结合为主演变为中药方剂为主,被称为“方书之祖”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发展和完善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体系,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和典范,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很大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简称《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明代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孟诜(孙思邈的弟子)——撰成《补养方》,后其门人增补,改名为《食疗本草》这是现存的药膳学第一步专著。
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在药膳学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饮膳正要》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第二章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两个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辩证施膳)中医药膳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完全植根于中医学理论中医药膳的特点①历史悠久②隐药于食③辩证配伍④注重调理⑤影响广泛第一节中医药膳学的基础理论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一)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完整性(二)药膳是协调机体整体统一的重要方法五脏的生理功能是五味所维持。
二、以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指导施膳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如感冒、痢疾、疟疾、麻疹、哮喘、中风等。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舌红、苔黄、脉数等。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