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师三上第八次习作思维导图教学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5.95 MB
- 文档页数:14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同步作文详解之写作指导、思维导图和病文升格第八单元那次玩得真开心你平时喜欢玩什么?有没有哪次玩得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回忆一下,你当时是怎么玩的?把你玩的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想一遍,然后写下来。
写的时候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好以后大声读一读,看看你写的内容有没有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
和同学交流习作,跟他们分享你的快乐。
如果有让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试着修改一下,让别人更明白。
本次习作要求我们以“玩儿”为话题,记录一次“玩儿”的过程,因此是一篇记事作文,要写成记叙文的形式。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来写,写清这项活动具体是怎么玩儿的,规则是什么,把活动的过程描述清楚,同时要表明自己开心的感受。
这是一次以“玩”为主的习作,最直接的题目就是“那次玩得真高兴”“那次玩得太快乐”“那次玩得多开心”。
如果觉得这个题目范围过大,还可以化大为小,以事件的名称为题,如“老鹰捉小鸡”“贴鼻子”“放风筝”等。
为使题目更醒目,也可以在这些事件前加上修饰语,如“有趣的‘二人三足’”“热闹的单人跳抓人”“我是轮滑达人”等。
1.选定事项。
先看看课本给我们提供的四幅图片,是一位小朋友在回忆自己在不同场景里玩乐的画面。
再看看题目,“那一次玩得真高兴”,审题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那一次”,也就是说是一次不是两次,内容是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二是“玩”,所写的事情是玩乐方面的事;三是玩的心情是“高兴”。
2.想象过程。
回忆一下,你有没有和这位小朋友一样的玩乐经历?令你玩得特别开心、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玩乐经历是哪一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和谁在一起,玩了些什么,这些都要写清楚。
把你玩的过程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回想一遍,把玩的具体过程写下来。
在写过程的时候,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
面,即要写清玩的场面和情景。
点,即要把观察到的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写出来。
3.表达心情。
在文章的结尾,要把自己高兴的心情写一写,也可以把玩的感悟写出来,以此点明主题。
第八次习作训练图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口开。
图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川花。
图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谈对这三首古诗句的认识。
(学生讲对古诗句的认识吋,教师适时引导介绍古诗句的作者、出处、相关内容、大意等。
)过渡:中国古诗魅力无穷,琅琅上口,相信同学们都积累了 许多古诗名句,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古诗句句碰”游戏,老师 说一句古诗,同学们接上句或下句,看谁接的又快又准确。
3.师生互动,进行“古诗句句碰” ”游戏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都是我们熟悉的,请你再从中任选 一句谈谈口己的对古诗句的认识。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从诗句的作者、全诗内容、诗句大意等方面谈自己对古诗名句的认识。
)4 •初识古诗句研究报告。
同学们,你知道吗?如果我们把诗句的作者、出处、全诗内 容、(课前放古诗词歌曲《静夜思》和《江南》,学生欣赏。
) 1.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两首诗词歌曲。
多美的歌声, 多美的古诗啊!古诗意蕴优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歌Z 舞之,可以吟咏诵读,一唱三叹。
同学们,老师现在出示一组画 面,看谁能根据画而说出相对应的诗句。
(出示课件)两个黄郦鸣翠柳, 春色满园关不住, 欲把西湖比西了,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枝红杏出墙来。
淡妆浓抹总和宜。
不及汪伦送我情。
大意等内容有机组合写下来,就是一篇成功的古诗句研究报告。
(板书:古诗句研究报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仑美奂的古诗世界,在研究古诗名句中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例文引路,感知写法1.初读例文,感知写法。
(1)自由读例文《谈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边读边想想:作者屈美生同学从哪儿个方面介绍自己喜欢的古诗?(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掌握学情。
(3)指名讲,教师相机归纳:作者、出处及全诗内容、诗句大意、作者情感和实践运用。
过渡:除了这些内容,你觉得还应该在研究报告里写些什么?(4)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掌握学情。
三年级语文思维导图八单元上册三上:1-8单元知识要点梳理郭学萍|徐璐三上: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起航的地方。
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吴然写作的散文,又名《我们的民族小学》,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思维导图思路:1.围绕学校特点展开。
2. 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的感情点题。
第2课《花的学校》《花的学校》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用拟人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
思维导图思路:围绕花的行动展开。
另外,把(很爱考)和修辞加上。
第3课《不懂就要问》《不懂就要问》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
思维导图思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
三上: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第4课《古诗三首》本课描写了秋天的美丽风景,重点是朗读和理解古诗,领略秋天的美好风光,体会古诗包含的情感。
思维导图思路:每首诗一个分支,从、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展开。
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本课记叙了“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上行走的情绪。
重点是感受热爱自然的情怀,体会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思维导图参考:第6课《秋天的雨》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秋天的雨,重点是理解体会秋雨的美好,体会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思维导图思路:按照文章结构、颜色、气味、声音四个方面绘制。
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08 第八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信息。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运用。
(3)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简单的仿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课文内容的梳理和总结。
(3)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课文:《秋天的雨》《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
2. 语文园地:包括“谚语”、“成语”、“诗歌”、“阅读”等板块。
3. 练习:包括词语练习、句子练习、阅读练习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运用。
(3)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课文主要信息,进行简单的仿写。
(2)培养观察、讨论、实践等学习方法。
(3)培养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教学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的兴趣。
2.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语文园地: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4. 练习: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培养反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08 第八单元2. 板书内容:课文标题、生字词、重点句子、修辞手法等。
用思维导图打通小学三年级习作的“任督二脉”作者:赵畅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5期【摘要】小学三年级的习作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点。
在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会遇到学生在习作中言之无序、言之无物等问题。
思维导图以它本身所具有的逻辑强、发散广的特点,运用到习作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老师和学生解决上述难题,打通小学生习作的经络主脉“任督二脉”。
【关键词】思维导图;习作;以图带写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刚接触习作,这段时间的习作教学会对学生今后的习作兴趣以及习作水平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地完成从“段”向“篇”过渡一直是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一、三年级学生习作的现状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写习作,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生总是感觉没内容可写,无从下手。
而学生习作中言之无序、言之无物等问题也一直是困扰教师焦点,特别是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1.忽略中心在正式习作之前,学生的写话以看图为主,基本上是根据图中所表达的意思进行扩充内容,图画的内容对学生的写作思维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基本上能够围绕主题进行写作。
正式习作后,学生要根据习作要求的中心思想进行写作,但学生受语言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限制,往往会跟随思维的某一点进行写作,忽略了中心思想,造成偏题、离题的现象。
2.结构混乱学生的习作能力跟不上作文要求的提高,导致学生向例文、作文书下“功夫”,在教师明令禁止“抄、搬、套”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为了达到要求就东拼西凑。
写出来的文章缺乏逻辑性、系统性,习作训练的意义得不到落实。
二、思维导图在习作教学中的优势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博赞提出,又称心智图、脑图。
在九十年代引入中国,应用非常地广泛,特别在教育领域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思維导图是指学习者对特定主题建构知识结构的一种视觉化表征,是语义网络化的表示方法,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
习作:写日记教学目标1.通过例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日记,并掌握日记的格式。
2.通过罗列思维导图,学会如何对日记内容的进行选材。
3.创设“精彩日记pk大赛”的情境,修改错误例子,巩固日记的格式。
4.通过对照日记评价标准,修改自己的日记习作,并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日记的格式,并学会如何选材。
教学难点能用正确的格式和精彩的内容写一篇日记,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通过例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日记,并掌握日记的格式。
通过罗列思维导图,学会如何对日记内容的进行选材。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掌握格式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课堂里来一位新朋友——小金鱼。
小金鱼想跟我们一起学习。
听,它在跟我们打招呼呢!小金鱼:大家好,我是小金鱼,听说小朋友们今天要学一个大本领,我也想学呢!是什么大本领呢?请看——知道要学什么了吗?——写日记2.出示习作要求: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单元的习作要求吧!质疑什么是“日记”?出示句子,说理解:日记,就是日记。
(日记就是日日要记录,一开始就要坚持每日一记的习惯。
)3.读例文,了解格式读例文《掉牙》,讨论:日记与我们以前写的作文有什么区别?(板书)格式:第一行:X月X日星期X 天气X第二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描述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可以分段写格式方面:日记是先写年月日、星期、天气,然后才是正文。
作文是一开始就是正文。
内容方面:日记就是写一天内自己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事。
要写真实、明白、通顺。
作文的时间和内容都可以自由安排。
设计意图:以小金鱼角色作为情境导入,既激发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同时也是这节课的小线索。
和孩子一起去学例文,发现日记格式的特别之处。
二、例文引路,学会选材过渡:(小金鱼小总结)我知道了——1.日记就是日记。
我们要每天坚持写日记。
2.日记就是要真实地记录我们的生活。
1.对比《金鱼的日记》和范文《掉牙》。
4月6日星期一天气晴我在鱼缸里游来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