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和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114.00 KB
- 文档页数:13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得差异与内涵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得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得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得文化内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得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就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得动物。
中文里吉祥尊贵得“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得dragon 形成了鲜明得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与繁荣。
中华民族就是“龙得传人”。
在封建社会,龙就是帝王得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就是至高无上得, 我们把自己得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可以瞧作就是中华民族得图腾。
汉语中有大量得关于龙得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得文化内涵。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就是邪恶得代表, 就是一种狰狞得怪兽, 就是恶魔得化身。
中英文化得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得内涵, 给人带来得联想截然不同。
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得“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
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tigers”, 而不就是“Fourdragons", 以免引起误解。
蝙蝠(bat)1。
bat邪恶得bat与吉利得蝙蝠。
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
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得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bat(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得典型形象。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2。
bat在英语国家里,民间认为bat就是一种邪恶得动物,它总就是与罪恶与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得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 blind asabat(有眼无珠), bat成了睁眼瞎得典型形象。
另外,英语中得bat还有“怪诞”、“失常”等含意,如,tohavebats in thebelfry“精神失常”,crazy as abat“神经错乱”。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内涵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封建社会,龙是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
时至今日,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诸如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是恶魔的化身。
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
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
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以免引起误解。
蝙蝠(bat)1. bat邪恶的bat与吉利的蝙蝠。
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
蝙蝠令人厌恶,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1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2. bat在英语国家里,民间认为bat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它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bat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
另外,英语中的bat还有“怪诞”、“失常”等含意,如,to have bats in the belfry“精神失常”,crazy as a bat“神经错乱”。
中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动物词汇的含义和联想往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动物的不同看法,以及这些看法如何被用来传达和解释人类与动物世界的关系。
在中文中,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物词汇。
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力量、智慧、繁荣和好运的象征。
这种看法源自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他们认为龙是皇权和神权的象征,因此与之相关的词汇往往带有尊贵和威严的内涵。
例如,“龙颜大怒”这个成语就表达了皇帝的愤怒和威严。
而在英语中,龙(dragon)则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龙通常被描绘为一种邪恶的生物,代表着暴力、狡诈和罪恶。
这种看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欧洲,当时人们相信龙是邪恶的象征,需要英雄来对抗。
因此,与龙相关的词汇往往带有贬低的含义。
例如,“draggle tail”这个短语就用来形容一个懒散、不修边幅的人。
另一个例子是“狐狸”(fox)这个动物词汇。
在中文中,“狐狸”常常被用来形容狡猾的人或事。
但在英语中,“fox”并不具备这种贬低的含义,反而经常被用来形容机智、聪明和有策略的人。
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狐狸被视为一种狡猾的动物,而英国人则更倾向于将狐狸视为一种机智和聪明的动物。
中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动物的看法和用法的不同。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两种文化的独特性,也揭示了人类与动物世界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理解和比较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法语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动物词汇在法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这些词汇不仅具有各自的含义,还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背景。
本文将探讨动物词汇在法语中的文化内涵,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法国文化。
在法语中,许多动物词汇拥有多重含义。
例如,“le lion”一词,字面意思是“狮子”。
然而,它在成语“être comme un lion”中,却被用来形容勇敢的人。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内涵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
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
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
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
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以免引起误解。
蝙蝠(bat)1. bat邪恶的bat 与吉利的蝙蝠。
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
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2. bat在英语国家里,民间认为bat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它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
另外,英语中的bat还有“怪诞”、“失常”等含意,如,to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精神失常”,crazy as a bat“神经错乱”。
the differences of the animal symbols between westerncountries and China(动物的形象与代表含义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摘要:动物常常被我们富裕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带着我们的主观感受。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的民族对不同动物所象征的内涵和意义的是不同的,我们要从不同角度了解动物在中西方也就是汉语和英语中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好地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
关键词:动物形象the images animal stand for;谚语俗语saying;中西方文化the culture of China and the west;差异differences一、引言动物在人类生活当中是不可或缺的, 人类的语言都会涉及到动物名称, 中文和英文当然也不例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动物名开始慢慢地被赋予了从未有过的文化内涵。
但是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环境上的差异,部分动物名称被赋予的内在含义也不尽相同。
例如,有些动物在中文被赋予了褒义,但在英文中却是贬义的,反之亦然。
而这种差异性可以很好地体现在语言中,动物经常会出现在不同语言的谚语和习语中出现。
动物的象征意义在每个民族的日常用语中有丰富的体现。
在语言的翻译过程中,有的可以直译,有的却需要用不同的动物代替,其实将常见的动物翻译分为三类来:一类是可以直译且意义相同,一类是可以直译但意义不同,还有一类是翻译的同屋就不同。
而我要讲的重点侧重于后两者也就是中西方动物形象的差异。
二、中西方动物形象对比例证想要了解具体的动物形象与其代表的含义在中西方的差异,我会从大量的俗语或语言习惯入手,因为这种差异性可以很好地体现在语言中,例如谚语和习语。
(一)狗狗dog一词在英美文化中常作褒义词, 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而这个观点在西方体现的淋漓尽致。
英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视其为掌上明珠,呵护有加。
由于西方人对狗的好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除了少数受外来文化影响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是积极的意义。
中西方文化关于狗的不同内涵一,引言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深深根植于其民族的文化之中,既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其民族文化的载体。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语言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即便是作为同意实体的动物名称狗,其所包含的寓意及其文化内涵也迥然不同,各自形成了独特额的狗文化观,本文主要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剖析狗在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努力使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沟通更加的准确和有效。
二,狗在中西方文化中产生差异的原因狗作为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
据奥地利习性学家劳伦斯推测,远古的时候并没有狗这种动物,人类祖先把狩猎到的狼崽饲养起来并通过的不断的驯服,于是便产生了今天的狗。
由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因素,使得中西方对狗的观念存在着差异,归根到底还是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起源决定的。
(一)狗在西方文化中的特点(二)狗在中国文化中的特点而中国文明主要起源于农业文明,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催生了农业耕作的繁荣。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人则更喜爱性情温顺而又力大无比的诸如牛马驴之类的动物,而对无益于农耕却食量很大的狗没有什么好感。
再加上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高贵气节总是为人称道的; 相反, 为一己私利对强权卑躬屈膝, 对其他弱势人群则仗势欺人, 或作为权势的爪牙镇压群众, 则是为人不齿的没有人格的卑劣之辈。
很不幸的, 依附于人的狗其摇头摆尾的形象, 凶恶的嘴脸,尖利的牙齿,刺耳的叫声以及狗咬乞丐, 尤其是豪富之家的狗对穷人的攻击等,很容易让人与这些阿谀谄媚的小人和倚仗权势对穷人作威作福的无耻之辈联系起来,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高尚的品格背道而驰。
因此, 狗被附带上了谄谀的、势利的、无耻的、品行卑劣的等社会文化涵义。
由于中国人对狗这一动物的思维定势和联想习惯, 中国文化中的狗在直接意义的基础上赫附上了明显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色彩,其从头到脚、从里到外, 浑身上下无一是处。
浅谈中西方动物文化内涵的差异和翻译
中西方动物文化内涵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翻译这些文化内容时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来探讨中西方动物文化内涵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中西方动物文化在思想观念以及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从思想观念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常以动物为喻,例如象征着圣洁的白虎,
象征着勤勉的乌龟等,从而把动物与神灵融为一体,并将动物特有的良知传达给人类,以帮助修炼人格。
而西方动物文化更多地关注动物的实用性,赋予动物用于解决问题和寻求利益的意义,如欧洲文化传统中熊猫、狮子等动物则代表威严和力量。
从对待动物的态度上看,中国以“动物是一切生物的另一名称、生命的兄弟”
的态度来看待动物,绝大多数的动物的繁殖饲养均遵照食补相济的原则,并尊重动物的精神,甚至允许动物与人交往。
而西方的动物文化大多以动物的实用性和价值为重点,采取根据学术研究利益调整动物行为的策略,采用更多诱导和操控性手段来处理动物问题。
翻译中西方动物文化内涵需要考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并借助参照文本选
取更具文化代表性的词语,以更加真实地还原文章细节,充分了解受众习惯,以确保文章的准确性与流畅性,从而更好地宣扬中西方动物文化内涵。
the differences of the animal symbols between westerncountries and China(动物的形象与代表含义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摘要:动物常常被我们富裕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带着我们的主观感受。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的民族对不同动物所象征的内涵和意义的是不同的,我们要从不同角度了解动物在中西方也就是汉语和英语中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好地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
关键词:动物形象the images animal stand for;谚语俗语saying;中西方文化the culture of China and the west;差异differences一、引言动物在人类生活当中是不可或缺的, 人类的语言都会涉及到动物名称, 中文和英文当然也不例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动物名开始慢慢地被赋予了从未有过的文化内涵。
但是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环境上的差异,部分动物名称被赋予的内在含义也不尽相同。
例如,有些动物在中文被赋予了褒义,但在英文中却是贬义的,反之亦然。
而这种差异性可以很好地体现在语言中,动物经常会出现在不同语言的谚语和习语中出现。
动物的象征意义在每个民族的日常用语中有丰富的体现。
在语言的翻译过程中,有的可以直译,有的却需要用不同的动物代替,其实将常见的动物翻译分为三类来:一类是可以直译且意义相同,一类是可以直译但意义不同,还有一类是翻译的同屋就不同。
而我要讲的重点侧重于后两者也就是中西方动物形象的差异。
二、中西方动物形象对比例证想要了解具体的动物形象与其代表的含义在中西方的差异,我会从大量的俗语或语言习惯入手,因为这种差异性可以很好地体现在语言中,例如谚语和习语。
(一)狗狗dog一词在英美文化中常作褒义词, 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而这个观点在西方体现的淋漓尽致。
英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视其为掌上明珠,呵护有加。
由于西方人对狗的好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除了少数受外来文化影响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是积极的意义。
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的那些事儿。
动物不仅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文化中的重要角色。
不同的文化对同一种动物往往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象征意义,简直就像两种不同的语言一样,听起来既搞笑又让人深思。
2. 中国文化中的动物2.1 吉祥的象征在中国,很多动物都被视为吉祥的象征,比如龙。
这家伙可是皇权的象征,威风凛凛,大家都得给面子。
再看看虎,人人都知道“虎虎生威”,它的形象可是强壮和勇敢的代名词,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怕困难的人。
还有猴子,大家常说“猴年大吉”,这个小家伙在传统文化中可是聪明和灵活的代表。
2.2 饮食文化中的动物而在饮食文化中,动物的角色也很重要,比如猪。
嘿,谁说猪不能飞?在中国,猪是富裕和繁荣的象征。
每到过年,大家都会准备一桌丰盛的菜肴,当然少不了那香喷喷的猪肉。
而且,鸡也是重要的一员,尤其是“鸡年”里,人人都希望能“金鸡报晓”,迎来好运。
3. 西方文化中的动物3.1 动物的多样性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对动物的理解就更为多样了。
例如,鹰在美国文化中可是个大明星,它象征着自由和勇气,大家都爱用它来形容英雄和奋斗的精神。
而猫呢?在西方,猫常常被当成神秘和优雅的代表,尤其是黑猫,更是常常出现在万圣节,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3.2 动物与人类关系此外,西方人对宠物的热爱也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狗,被誉为“人类最好的朋友”。
无论是大狗还是小狗,大家都愿意把它们当成家庭的一员。
而且,西方很多文化中还有“动物权利”的理念,提倡尊重和保护动物,呼吁大家不要随便伤害它们。
4. 文化碰撞与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动物的象征意义上,还在于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有时候,动物在一个地方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而在另一个地方却可能成为猎物。
这种文化碰撞让人不禁捧腹大笑,同时也让人反思:我们是否该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中的动物角色?5. 结论总之,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的意义和象征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认知,还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度。
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动物词的概念意义探讨前言动物作为人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象征。
然而,在中西文化中对动物的观念和评价体系不尽相同,这也引起了对于动物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概念意义的不同理解。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讨动物词的概念意义在中西文化中基本内涵的异同点。
中文文化下的动物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动物被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象征含义和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人视狮子为王者之兽,兔子则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平安;而老鼠则是很不吉利的代表。
在中国文化中,对动物的看法常常伴随着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关的思考和道德观念。
在日常语言使用中,中文中的一些动物词汇同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蛇蝎心肠”、“虎妞老师”等表达都是突出了动物这个象征的本身之含义。
此外,“羊入虎口”、“狗日的”等表达则跟当当时的政治、文化、地区等因素关联较为密切。
西方文化下的动物词与中文文化不同,西方文化对待动物的态度较为自然和科学。
在英语语言中,动物词汇的使用不具有太多的文化符号含义,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例如,“eagle”作为美国国鸟而获得爱国、敬畏等含义;“horse”作为长跑运动员的标志,具有荣誉和竞技运动的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对动物的赋予意义与动物本身的属性联系较为紧密。
例如,“stubborn as a mule”形容一个人固执的性格,源自驴倔马强的形象,而“sly as a fox”则形容一个人狡猾多诡计。
中西文化差异下的动物词比较总体来说,中西文化之间动物词的差异在于中文文化中的动物象征与文化内涵比较丰富,而英语语言中的动物词则更侧重于表达动物本身的特征特点。
此外,中文中的动物词汇可能会更贴合一些和关系和亲情的表达,例如“家有一犬,如有一子”。
在具体的动物词的比较中,两种文化中的动物词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骆驼”在中文中常常被看作一支手段来代表信用证的一种形式;而在英语语言中,它则意味着耐力和适应能力强。
浅谈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物词汇内涵差异摘要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动物被赋予或同或异的联想意义,动物词汇也就具有了独特的文化色彩。
本文运用对比研究法,借助语义学中的联想意义,探究英汉动物词汇的内涵差异,这将对更好地理解运用语言、实现无障碍跨文化交流大有裨益。
关键词动物词汇联想意义内涵差异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情感认知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动物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简单地比较和探讨动物词汇及其联想意义的英汉文化内涵差异。
1. 动物词汇及其联想意义语言和文化是共生共存的一个整体。
语言蕴含于文化之中,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与动物相互依存、关系密切,于是在人类语言中逐渐产生了大量有关动物的词汇,英汉语言中的动物词汇极多。
词汇的联想意义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G.Leech在他的《语义学》(Semantics) 中将意义划分成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 其中联想意义是一个概括性术语。
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折射意义和搭配意义都可以用联想意义这一名称来概括。
人们借用具体生动的动物来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时,将吉凶、善恶、美丑等情感色彩赋予给词汇, 使其具有文化内涵时, 联想意义便产生了。
人类在与动物共处地球的漫长岁月中对它们或喜爱、或厌恶、或恐惧, 这使得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往往具有褒贬倾向。
2. 英汉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相同或相近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感知客观世界的心理器官-大脑以及对动物习性的认知,不难理解同一动物词汇在英汉文化中的联想意义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内涵。
例如,英汉文化中都将“鹦鹉”(parrot)视作是学舌、人云亦云之人,如parrot like(鹦鹉学舌)。
狐狸(fox)则是狡猾、凶险、诡计多端的代名词,如as sly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狼(wolf)则使人想起凶狠贪婪。
如汉语“狼狈不堪”、“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等成语,英语中的“wolf in sheep’s clothing”、“as greedy as aw olf”等都带有贬义色彩。
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摘要:中西方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各自的文化差异,与动物相关的词汇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却有着不同的内涵,从而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极易产生误解而有碍于彼此的交流沟通。
笔者以几个典型的动物为例,阐释中西方对同一种动物的不同理解,进一步探究动物词汇在中英语言中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动物名称中西方文化内涵差异一、中英两种语言中动物文化的差异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朝夕相处,密不可分。
人类通过与动物的长期接触,逐渐了解了各种动物的天性和生活习性,并把与动物的感情反映在自己的语言中。
然而,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同一种动物的理解和情感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下面以英汉两种语言中对几种动物的不同理解为例。
1、龙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动物之一。
它象征着君王,体现着权利,在人们心中是最神圣的。
因此自古以来皇帝穿的是龙袍,祝福自己的孩子成功就叫“望子成龙”,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等等,这些词都是褒义词。
相反,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dragon是一种凶残的动物,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大多数都做贬义词来使用,比如“凶悍的女人”就是a dragon of woman。
而在英语文学作品中,龙又象征着邪恶凶险,在圣经中,把satan比作是“the great dragon”。
2、“老虎”一词在汉语语言文化中一直是英勇威武的象征,因此我们常说“卧虎藏龙”“虎将”等,然而在英美文化中,常常用狮子lion一词来表示勇猛,成为百兽之王,英国甚至将狮子当作国家的象征,“british lion”是英国的别称。
3、猫头鹰在汉语文化中被看作是不祥的征兆,尤其是害怕看到或者听到猫头鹰的叫声。
然而,在西方社会中,owl(猫头鹰)却象征着智慧。
在婴幼儿的故事中,owl的形象是个裁判,非常严肃,并且有头脑。
二、动物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1、历史条件不同的原因以“狗”为例,西方尤其是美国最早以渔猎、畜牧为主,主要食用牛羊,狗在当时是人类的帮手,所以西方将“狗”看成人类最忠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