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乐府民歌
- 格式:pptx
- 大小:65.56 KB
- 文档页数:10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1.汉乐府民歌的采集乐府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乐府早在秦时已出现了,秦出土的编钟上刻有篆书" 乐府" 二字。
乐府见诸文字的最早记载是在汉初。
《汉书.礼乐志》说:" 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
" 乐府令是掌太乐(郊庙朝会的贵族乐歌)的乐宫。
到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机构,于太乐官署之外,另立掌管俗乐、采集民歌入乐的乐府官署。
"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
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汉代乐府的职能,一是组织文人写词配曲,演习排练歌舞,供皇帝以及有关部门的需要。
当时主要是把文人所作的歌功颂德的诗赋配上乐谱。
二是组织人到各地采集民歌。
这些民歌主要反映了各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是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
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 这里说采诗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民情,当然,也是为了宫廷娱乐。
这在客观上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记录保存、流传后世。
汉代采集的民歌,《艺文志》所著录的共138 篇,这是西汉的民歌,东汉的尚不在内。
采集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比周代采诗要广泛得多。
宋人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共100卷,辑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分乐府诗为12类。
汉乐府民歌主要收录在" 鼓吹曲辞" 、" 相和歌辞" 和" 杂曲歌辞" 中。
2.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40余篇。
这些民歌"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多方面地反映了汉代人民的生活、思想、情绪和愿望,极为深刻地揭示了汉代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思想性。
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诞生于公元2世纪到公元3世纪,是到中国历史上最为宝贵的文学瑰宝。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汉乐府》的诗文也具有丰富的内容,包括政治、宗教、社会问题等。
《汉乐府民歌》由许多诗文组成,形式各异,既有五言、七言、绝句、巴歌等押韵形式,又有宋词、元曲等精彩的押韵形式。
诗文有讽刺政治和宗教的,也有评论社会问题的,全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宗教、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变化。
从内容上来说,《汉乐府民歌》展示了社会责任意识的社会主义文学精神,它认为责任意识是文学的基础。
《汉乐府》的诗歌内容以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强调文学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要有正义感,要显示节俭。
它进一步说明了民歌在社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即把控社会的情绪和价值观,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汉乐府民歌》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受到书院的熏陶,也受到民间的影响。
民间传统的广泛传播,使汉乐府民歌受到了广泛的影响。
《汉乐府民歌》所表达的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及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古代文学作品《汉乐府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权力、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而且它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技巧,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正当其优越地位。
正是由于它,让后来的作家们得以一览大致,了解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学史上深远的文化价值,从而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汉乐府民歌》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缩影,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文学体裁,它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它不仅展示了汉代文学的智慧,也展示了传统文学的精髓,《汉乐府民歌》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文学瑰宝。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汉乐府民歌,大家肯定都听说过吧。
这个名字一说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哦,应该是古代的歌,感觉都很高大上。
”其实呢,汉乐府民歌就像咱们今天听的流行歌一样,都是老百姓的心声,是那些普通百姓在生活中唱出来的歌。
这些歌不拘小节,充满了生活气息,既有欢歌,也有哀愁,简直就像是老百姓日常琐事的“歌词集”。
要说起来,它们的内容可是五花八门,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
咱们不得不说说这些歌的最大特点,那就是——它们特别接地气。
啥叫接地气?就是贴近百姓的生活,啥样的事情都能成为它们的歌题。
比如说,农民哥们儿辛苦耕种,农妇姐们儿在家织布做饭,甚至是村里大妈去市场卖菜,这些都成了歌曲的素材。
听过《关山月》吧?那歌里头就讲了一位兄妹之间的离愁别绪,虽然故事很简单,但情感真挚,让人听了心里一阵阵酸涩。
再比如《采薇》,讲的就是一个小姑娘在采薇草,明明是个清新的生活场景,但通过歌声传达出来的那种淡淡忧伤,你就知道,这不单单是采草那么简单了,背后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无奈命运的叹息。
说到这些歌曲,它们的语言啊,真的是特别通俗易懂。
很多歌词直接就是老百姓日常的口头禅,听了特别有代入感。
比方说《长歌行》里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这句诗歌表面上看是讲菜园里那葵菜,实际上是在说人生的短暂和珍惜时光。
这种用生活中的小细节引出大道理的方式,真是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表达的丰富。
乐府民歌里有很多直白的情感,不像咱们现代有时候说话还要拐弯抹角,古人写的歌直接了当,毫不遮掩,甚至有时候还特别质朴。
有时你听了歌,觉得它们的情感好像在说:“嘿,你懂的!”当然了,汉乐府民歌也不是只有甜美和温暖。
里面也有不少忧伤和悲情的故事。
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遭遇困境的百姓,都会通过歌声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无奈。
《陌上桑》里,讲的是一个女子的悲情故事,女主角本来生活安稳,后来被人强行带走,心中的痛苦和对命运的不甘都在歌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备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秦汉文学三)【汉代诗歌】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
《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
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
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三.讥刺达官显贵。
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四.抒写爱情、婚姻。
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
《上邪》是爱的誓言。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
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
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
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
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
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
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
首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关于乐府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
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
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
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
《汉书?札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所谓采诗,即采民歌。
同书《艺文志》更有明确的记载:这件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采诗官》)其实,和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诗的。
而从上引文献,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
两汉某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书?循吏传叙》)。
汉乐府民歌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
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于《诗经》的是,它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其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
《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汉代《孔雀东南飞》、北朝《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此外,《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如下是有关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内容主要有:①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
如《孤儿行》则反映了私有制下道德沦丧导致的一幕悲剧,《东门行》表现了百姓困不可忍之后的反抗。
这类民歌,远超先秦民歌“怨刺”的界限,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②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悲歌》等属此。
③反映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有所思》、《上邪》、《孔雀东南飞》等皆为此类民歌。
④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诗,如《乌生》、《枯鱼过河泣》等,善用拟人手法,想象奇特丰富,曲折暴露了统治者地凶残,表现了人民忧生惧祸的心理,并留下了一些有益的社会生活经验。
⑤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描绘鱼儿在莲叶四周戏游的情景,表现了采莲青年男女欢愉的心情,展示了江南水乡明媚秀丽的风光。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如下:①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
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②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前致辞”的从容、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
③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
④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