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教案本
- 格式:docx
- 大小:22.13 KB
- 文档页数:5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教案1. 简介生命体征是评估患者生命状态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估,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或健康问题,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本教案将介绍生命体征的评估方法和相关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健康护理。
2. 生命体征的类型和评估方法2.1 体温体温是评估患者身体热量平衡的指标。
正常体温范围为36℃-37.5℃。
评估体温的方法包括口腔、腋下、肛门和额温等测量方式。
测量体温时应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和设备,以确保准确性。
2.2 脉搏脉搏是衡量患者心脏功能和循环状态的指标。
常用的脉搏测量部位有动脉、静脉、颈动脉和桡动脉等。
评估脉搏时应注意观察脉搏的强弱、频率和规律性,并及时记录。
2.3 呼吸呼吸是评估患者呼吸系统功能的指标。
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一般为每分钟12-20次。
评估呼吸时应注意观察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并及时记录。
2.4 血压血压是评估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指标。
常用的血压测量方法有非侵入性和侵入性两种。
非侵入性血压测量常用袖带和听诊器等设备,而侵入性血压测量通常需要插管操作。
评估血压时应注意观察收缩压和舒张压,并及时记录。
3. 生命体征的护理教学3.1 评估前准备在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前,护士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确保测量设备完好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使用;•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患者在安静、稳定状态下评估;•向患者介绍评估流程和目的,获得患者的合作和理解。
3.2 评估方法和记录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生命体征测量方法,并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护士应保持耐心和细心,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测量完成后,护士应及时记录测量数值和相关观察结果,便于后续的护理干预和进一步评估。
3.3 异常结果的处理如果患者的生命体征结果异常,护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患者体温异常: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降温或升温措施,如敷冷、温敷、服用退热药物等;•脉搏异常:观察脉搏的强弱、频率和节律性,并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给予相应的治疗;•呼吸异常: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和节律,及时注意到呼吸困难或异常,报告医生并辅助患者进行呼吸护理;•血压异常:根据医嘱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或建议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减少盐摄入、控制体重等。
护理学生命体征教案模板(共3篇)第1篇: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规范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规范(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
测量生命体征前3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生命体征的相关因素。
2.对婴幼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护士应采取恰当的体温测量方法或在床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
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体温计斜放于患者舌下,用鼻呼吸,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
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7.体温计消毒方法符合要求。
8.评估测量脉搏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搏。
9.测脉搏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桡动脉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力度适中,以能触及到脉搏搏动为宜。
10.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
11.发现有脉搏短绌,应两人同时测量,分别测心率和脉搏。
12.测量呼吸时患者取自然体位,护士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起伏,测量30秒。
危重患者、呼吸困难、婴幼儿、呼吸不规则者测量1分钟。
13.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和类型等情况。
14.危重患者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棉花少许置鼻孔前,观察棉絮吹动情况,并计数。
15.测量血压时,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16.选择宽窄度适宜的袖带,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
17.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
如血压听不清或有异常时,应间隔1-2分钟后重新测量。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生命体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了解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意义。
- 熟悉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和技巧。
2.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测量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 能够根据生命体征的变化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
- 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视态度。
-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细心度。
- 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生命体征的概念- 定义生命体征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2. 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 详细介绍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正常值。
3. 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体温的测量:口腔、腋下、直肠等部位的测量方法。
- 脉搏的测量:腕部、颈部等部位的测量方法。
- 呼吸的测量:观察呼吸频率和节律。
- 血压的测量:使用袖带法测量血压。
4. 生命体征变化的临床意义-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对病情判断的影响。
5. 生命体征监测的护理程序- 生命体征监测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 生命体征异常时的护理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案例引入生命体征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 教师详细讲解生命体征的概念、正常范围、测量方法、临床意义及护理程序。
- 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病例,分析生命体征变化对病情判断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4.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等。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水平。
3. 课后作业:布置与生命体征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查阅资料、撰写心得等。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教案模板范文-生命体征一、教案背景护理学是为了推动和发展人类健康的学科,而护理教育则是培养护理人员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命体征是护理中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生理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为了帮助护理教育的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本教案提供了一个护理教案模板范文,以帮助教师准备课程并实施教学。
二、教学目标1.理解生命体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常见的生命体征项目;3.学会正确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
三、教学内容1.介绍生命体征的概念和作用;2.详细介绍常见的生命体征项目,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3.讲解如何正确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入真实场景或案例,激发学生对生命体征的兴趣,并引发探讨,引出本课程的主题。
2.基础知识讲解:–介绍生命体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强调其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3.生命体征项目讲解:–详细介绍常见的生命体征项目,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正常范围、测量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4.观察和记录讲解:–讲解如何正确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观察的时间、方法、内容等;–讲解如何正确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记录的格式和内容要求等。
5.实例演练:–提供一些实际病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践,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6.总结和评价:–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鼓励他们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注重生命体征的观察和记录。
五、教学资源1.护理教材及课件;2.实物模型或影像资料,用于展示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测量方法;3.病例资料和记录表格,用于实例演练。
六、教学评估1.学生观察和记录的准确性及完整性评估;2.学生对生命体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估;3.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评估。
七、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生命体征的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科学实践;2.推荐学生阅读与生命体征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期刊,扩大知识面和提升专业素养;3.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参观医疗机构、实习实训等,提升实践能力。
生命体征测量护理教案(仅供参考)1、了解生命体征的测量的目的。
体温、脉搏、呼吸与血压是生命维持的基本征候,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指标,合称为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能反映身心的微小变异,通过观察生命体征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与护理提供依据。
生命体征是护理人员最常收集的、也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判断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否异常;动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分析热型,间接了解心脏、循环、呼吸功能情况;协助诊断,为治疗、预防、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2、掌握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体温的测量1、测量方法口温:a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舌下窝。
b闭口,用鼻呼吸。
c测量时间:3分钟。
腋温:a擦干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处。
b紧贴皮肤,曲臂过胸,加紧。
c测量时间:5~10分钟。
肛温:a卧位:侧卧、俯卧、屈膝仰卧位。
b润滑肛表水银端,插入肛门3~4cm。
c测量时间:3分钟。
2、测量体温注意事项:(1)测量前清点体温计数量,检查体温计有无破损,水银柱是否都在35℃以下。
(2)测量前20-30分钟应避免剧烈运动、进食、进冷热饮料、做冷热敷、洗澡、坐浴、灌肠等。
(3)婴幼儿,昏迷、精神异常、口腔疾病、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禁用口腔测量法。
(4)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患者不宜用直肠测量法。
(5)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时,应在病床旁监测,必要时作对照复测。
脉搏的测量1、测量方法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手臂轻松置于床上或者桌面。
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
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
2、测量脉搏的注意事项(1)手术后,病情危重或接受特殊治疗者需15-30分钟测量一次。
(2)偏瘫患者应侧健肢。
(3)不可用拇指诊脉。
(4)异常脉搏、危重患者需测1分钟。
(5)脉搏弱难测时,用听诊器听心率1分钟。
生命体征的护理教案1. 引言生命体征是评估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方面。
正确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对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供适当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提供正确的生命体征护理指导,以确保护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目标•熟悉常见的生命体征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学会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
•能够识别和应对生命体征异常情况。
•掌握正确的生命体征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
3. 生命体征的指标和测量方法3.1 体温•指标:体温是身体内部的热量状态的一种指示,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测量方法: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口腔温度计、额温枪等进行测量。
3.2 脉搏•指标:脉搏是血液在动脉中每分钟搏动的次数,通常以次/分钟(bpm)表示。
•测量方法:通常在脉搏部位(如颈动脉、腕动脉)使用手指轻轻按压,计算搏动次数。
3.3 呼吸•指标:呼吸是人体吸入和呼出空气的过程,通常以次/分钟(bpm)表示。
•测量方法:观察胸廓或腹部的起伏,计算每分钟呼吸次数。
3.4 血压•指标: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通常用毫米汞柱(mmHg)表示。
•测量方法:通过袖带和听诊器进行测量,一般在上臂的肱动脉处进行。
4. 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4.1 体温的正常范围•成人:36.5℃~37.2℃•儿童和老年人略有差异,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4.2 脉搏的正常范围•成人:60~100次/分钟•儿童:1岁以内为100160次/分钟,16岁为90140次/分钟,612岁为80~120次/分钟4.3 呼吸的正常范围•成人:12~20次/分钟•儿童:1岁以内为2040次/分钟,16岁为2030次/分钟,612岁为16~22次/分钟4.4 血压的正常范围•成人:收缩压(上压)90140mmHg,舒张压(下压)6090mmHg5. 生命体征的异常情况5.1 体温异常•体温过高可能是发热,原因可能是感染或其他疾病。
理论教案本系部:_护理学院_教研室:基础护理课程:护理学基础(三年)教师: _教务处制二0一三年八月导入课题:【案例导课】患者,女,28岁,文员。
发热待查入院。
10天前出现体温 升高,起初为38C 左右,咽红,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门诊 按“感冒”治疗后,体温下降至正常,4天前停服感冒药后上升 至39C 以上,经服退热药后体温有短暂下降,但停药后又复升 高,持续39.6 — 40C 。
入院后测量 T39.8 °C ,P108次/分,R26 次/分,患者神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诉头痛,四肢 肌肉酸疼,纳差。
如果你是一名护士,你将如何护理这位患者?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体温也称体核温度,即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 度,比皮肤温度高且稳定;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低于体核温 度,可随环境温度和衣着厚度改变。
生理学上的体温,指平均体 核温度而言,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量,所以在临床通常用腋窝、 口腔、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
体温的形成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而产生 产热与散热 体温的调节 产热过程 化学方式产热(1) 成年人以战栗产热为主(2) 非战栗产热对新生儿尤为重要 产热部位:肝脏、骨骼肌 体液因素和神经因素参与产热调节 散热过程 物理方式散热 散热器官:(1)皮肤:主要散热器官,总散热量 70% ⑵呼吸:29%(3) 排泄(尿、粪):1%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大部分热量可通过辐射、 传导、对流等方式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 蒸发就成为人体唯一的散热形式。
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1)热感受器(2)冷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1)热敏神经元(2)冷敏神经元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O)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的关键 部位体温调节 ---- 行为调节授课方法 及时间分配 导课5min2min 5min5min10min。
项目五婴幼儿生命体征观测及照护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熟知婴幼儿生命体征正常值;2. 掌握婴幼儿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测量;3. 了解婴幼儿生命体征异常的识别和照护。
素质目标1. 具有观察婴幼儿生命体征异常的责任心;2. 能在照护中关心和爱护婴幼儿;3. 具有冷静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体温测量;2. 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脉搏测量;3. 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血压测量;4. 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呼吸测量。
思政目标1. 热爱幼教事业;2. 注重传统文化教育;3. 培育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
二、教学手段讲授、案例分析三、教学学时共6个学时模块一婴幼儿生命体征正常值一、婴幼儿的脉搏脉搏是指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导致动脉管壁产生的有节律的搏动。
脉搏是左心室收缩、血液流经动脉时所产生的波动,故以每分钟的脉搏数代表心率。
数脉搏常选用较表浅的动脉,手腕部靠拇指的桡动脉是最常用的部位。
因脉搏易受体力活动及情绪变化的影响,如婴幼儿睡醒后脉搏会比熟睡时每分钟快10 ~40 次,所以,最好在婴幼儿熟睡时进行脉搏测量。
测量时,可用食指和中指指尖轻轻按于桡动脉或颞浅动脉、股动脉处,注意频率、规律及强弱。
连测3 个10 s 的脉搏数,其中2 次相同并与另 1 次相差不超过1 次脉跳时,可认为婴幼儿处于安静状态。
之后,看好秒表,测1 min 脉搏数并记录。
在正常情况下,胎儿每分钟110 ~160 次,新生儿每分钟120 ~140 次,幼儿每分钟90 ~100 次,学龄期儿童每分钟80 ~90 次。
二、婴幼儿的体温体温指人体的温度,分为体核温度和体表温度。
体核温度是人体内部的温度,即胸腹腔、脏器和脑的温度,温度值相对恒定;体表温度是指人体表面(皮肤)温度,其一般低于体核温度,因受环境温度的影响通常不太稳定,会发生一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