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泵片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37.50 KB
- 文档页数:17
布地奈德固体分散体增容型渗透泵片的研制及释药机制摘要】目的:分析布地奈德固体分散体增容型渗透泵片的研制及释药机制。
方法:利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成布地奈德聚氧乙烯N750固体分散体,此为含药芯片,促进难溶性药物溶解;利用包衣膜处方及单因素试验优化片芯处方,制成布地奈德渗透泵片;通过试验分析包衣膜内外渗透压差对于制剂稳态释药速率产生的影响,对释药机制予以分析。
结果:布地奈德渗透泵片体外释药行为与增塑剂用量、药物溶解度和促渗透剂用量及种类有关,主要受到包衣膜内外溶液渗透压的控制,占69.6%。
结论:布地奈德渗透泵片的渗透泵机制占重要地位,其体外释药与零级动力学基本相符。
【关键词】布地奈德;固体分散体;渗透泵片;释药机制【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8-0377-02布地奈德为糖皮质激素类,属新型药物,较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有极强局部抗炎作用,为临床治疗溃疡型结肠炎、节段性肠炎等有效用药。
难溶性药物溶解较慢,溶解度较低,在片芯环境下较难形成维持有效药物浓度的较高释药速度,故该类药物无法同水溶性药物经普通方法制成渗透泵片。
现分析布地奈德固体分散体增容型渗透泵片研制及释药机制,从而为研制难溶性药物渗透泵片提供依据。
1.仪器及试药1.1 药物与试剂BUD(布地奈德);PEO N750;NaCl(氯化钠);甘露醇;KCl(氯化钾);BUD- PEO N750固体分散体,自制,W/W,1:10;CA(醋酸纤维素),乙酰度范围54.4~56%;SMCC(微粉硅胶);PEG 400(聚乙二醇400);乙腈;MS(硬脂酸镁);蒸馏水;丙酮。
1.2 使用仪器2RS-8智能型溶出试验仪;Agilent 1100 高效液相色谱仪;BY300A小型包衣机;AR1140电子天平;TDP单冲压片机。
2.方法2.1 制备BUD OPT分别取BUD- PEO N750固体分散体及辅料,碾碎,经100目筛,均匀混合,凹冲压片,将其制成片芯。
口服渗透泵制剂的研究进展作者:赵红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3期【摘要】随着制剂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口服渗透泵制剂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阐述了渗透泵制剂的释药机制,并概述了渗透泵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为渗透泵制剂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一些参考,并在此基础上,对渗透泵制剂的工业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渗透泵;初级渗透泵;多室渗透泵;微孔渗透泵随着给药系统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新型药用辅料的不断涌现,缓控释制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口服渗透泵制剂(oral osmotic pump tablets)因其平稳的释药速度及独特的释药方式成为控释制剂的典型代表。
渗透泵制剂以渗透压为释药动力,具有零级释药特征,可降低血药浓度峰谷现象,使因血药浓度波动而产生的毒副作用降低。
渗透泵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药物作用时间明显延长(通常为12~24h),可减少病人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同时,渗透泵制剂的释药速率受人体生理环境因素(如胃肠道pH、胃肠道蠕动等)的影响较小,因此个体差异较小,体内外相关性良好,可用体外释药参数预测体内释药情况。
此外,渗透泵制剂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已有若干产品上市。
本文就口服渗透泵的种类及释放机理作以综述。
1 渗透泵制剂的结构及释药机理口服渗透泵制剂按照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类:初级渗透泵(elementary osmotic pump)、多室渗透泵(multichamber osmotic pump)及微孔渗透泵(microporous osmotic pump)。
初级渗透泵一般用于易溶性药物,由片芯和包衣膜两部分组成,片芯是由药物和渗透活性物质组成,包衣膜多是由醋酸纤维素或乙基纤维素等高分子材料形成的半透膜,半透膜上通常用激光或其他机械力打一小孔作为药物的输出通道。
当渗透泵制剂进入体内后,片芯中的渗透活性物在水性环境中吸水后产生高渗透压,药物在渗透压差的作用下释放。
酒石酸美托洛尔渗透泵控释片的研制乔蕾;马宏宇【摘要】目的研制酒石酸美托洛尔渗透泵控释片,对处方及艺进行筛选并评价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对处方及工艺采用单因素考察方法进行筛选,然后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所制备的酒石酸美托洛尔渗透泵控释片,工艺重现性较好;羟丙甲纤维素(HPMC)K15m的用量、PEG4000的用量和包衣增重对渗透泵片释放速率有明显的影响;所制备的酒石酸美托洛尔渗透泵控释片在12h内有明显的零级释药特征.结论此种处方工艺简单易行,体外释药曲线平稳恒定,可以克服和改善目前该普通制剂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缺点和不足.【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年(卷),期】2013(000)030【总页数】3页(P16-18)【关键词】酒石酸美托洛尔;渗透泵控释片;片剂【作者】乔蕾;马宏宇【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4.9酒石酸美托洛尔(metoprolol tartrate)作为第二代对心脏具有高度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具有减慢房室传导,使窦性心律减慢的作用。
并可减慢心率,减少心输出量降低收缩压[8],是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的重要药物之一[1]。
现市售普通制剂或血药浓度波动大,或不能按照疾病的发病规律控制药物释放,不良反应较多;而市售的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控释片由于工艺相对复杂,很难控制载药量,极其容易引起片重超重等问题。
本研究将酒石酸美托洛尔制成单层渗透泵片,与市售制剂相比,不仅简化了工艺,而且具备释放速率恒定、释放行为不受胃肠道生理条件的影响及体内外相关性好等特点[2],可并减少给药次数,方便患者服用。
1 材料1.1 药品与试剂酒石酸美托洛尔(广州汉方现代中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羟丙甲纤维素(阿拉丁试剂网),微晶纤维素(阿拉丁试剂网),乳糖(阿拉丁试剂网),醋酸纤维素-CA(阿拉丁试剂网),聚乙二醇-PEG(阿拉丁试剂),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硝苯地平双层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摘要:目的:制备硝苯地平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并进行处方优化。
方法:以释药线性和累积释放度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药物层中聚氧乙烯粘度选择、聚氧乙烯的用量;推动层中聚氧乙烯粘度选择、聚氧乙烯的用量,促渗剂种类与用量,包衣增重等对硝苯地平控释片的体外释药的影响。
结果:药物层中选择聚氧乙烯N10用量132mg,推动层选择了聚氧乙烯WSR-303用量60mg、氯化钠20mg,包衣增重为27mg,24小时内累积释放度为97%,体外释药符合零级模型(R=0.9984)。
结论: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可有效控制硝苯地平体外释放。
关键词:硝苯地平;双层渗透泵控释片;制备;处方硝苯地平(Nifedipine)是一种用于口服的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断剂[1]。
1975年拜耳公司的硝苯地平获准在德国上市,始用于治疗高血压;1978年在法国上市,用于治疗心绞痛和雷诺氏现象。
至今,硝苯地平以多种口服制剂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上市销售,系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和心绞痛的首选药物之一,但普通硝苯地平片存在半衰期短、清除率高,作用持续时间短,对血压的控释时间也短,难以达到24小时覆盖,患者需要一天服药三次,非常不方便[2][3]。
硝苯地平控释片可以使药物在24小时内保持近似恒速地均匀释放,使患者体内药物的血浆浓度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可以长久的保持血压。
1.材料1.1仪器AUW120D型电子天平[十万分之一,香港SHIMADZU公司;]LC-20AT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SHIMADZU公司);YU-19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等等;1.2硝苯地平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聚氧乙烯(上海卡乐康包衣技术有限公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上海卡乐康包衣技术有限公司);聚乙烯吡咯烷酮(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2、方法与结果2.1硝苯地平含量测定色谱柱(SN号4.6mm×250mm,5µm);流动相:甲2.1.1色谱条件:迪马C18醇-水(60: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5nm,流速1.0ml/min;进样量20µL。
甲磺酸多沙唑嗪微孔渗透泵片的研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多沙唑嗪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强迫症等疾病。
目前,多沙唑嗪的制剂形式主要包括口服片和胶囊等。
然而,口服给药方式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一些患者可能不能或不愿意服用口服制剂,而且口服药物的代谢和吸收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容易受到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其药效。
为此,研究一种新型的给药方式将有助于克服这些限制,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微孔渗透泵(microdialysis pump)是一种现代化的药物输送方式,它利用渗透压差驱动药物分子通过微孔膜进入体内,具有药物输送精确、持续、可调控、剂量小等优点。
因此,设计一种甲磺酸多沙唑嗪微孔渗透泵片,将有望成为一种克服目前给药方式限制的新型制剂,提高多沙唑嗪治疗效果和药物安全性,对于临床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着重研究甲磺酸多沙唑嗪微孔渗透泵片(transdermal microdialysis patch),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 药物合成和表征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甲磺酸多沙唑嗪,采用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表征。
2. 微孔膜的制备和表征采用热压法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孔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表征。
3. 药物释放性能的研究采用in vitro释放试验评价甲磺酸多沙唑嗪微孔渗透泵片的缓释性能,进一步评价其稳定性和可控性。
4. 药物透皮性能的研究采用透皮性测试和体外扩散法等方法研究甲磺酸多沙唑嗪微孔渗透泵片的透皮性能、药效和药物安全性。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将研制出一种甲磺酸多沙唑嗪微孔渗透泵片,并对其药物释放性能、透皮性能等进行研究,旨在设计一种新型制剂,可以克服口服给药方式的限制,提高多沙唑嗪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同时,本研究也将对微孔渗透泵的制备和表征技术、药物递送技术等领域有所贡献,促进药物递送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渗透泵片的制备及体外评价渗透泵片的制备及体外评价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制剂形式,用于给药过程中的控释药物。
以下是渗透泵片的制备和体外评价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 渗透泵片的制备方法:- 制备药物核心:首先选取合适的药物,根据目标释放速率确定药物的含量和结晶性质。
采用溶剂方法(如溶剂蒸发法、溶剂变换法)或熔融法制备药物核心。
- 层叠法制备渗透泵片:将药物核心与可调控释放的薄膜材料按层叠的顺序堆叠在一起。
可以使用热压法、浇铸法或涂覆法制备层叠结构。
- 薄膜包覆法制备渗透泵片:将药物核心包裹在可控释放聚合物薄膜中。
可以使用溶液共混法、溶剂挥发法或热压法制备薄膜包覆层。
- 加工成片:将层叠法制备或薄膜包覆法制备的药物结构进行热压或切割成片,得到渗透泵片的最终产品。
2. 渗透泵片的体外评价方法:- 释放速率测定:使用体外释放装置,将渗透泵片放置在适当的介质中(如缓冲液),并以预定速率收集释放的药物。
根据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变化,计算药物的释放速率。
- 渗透性测定:使用人工膜模型,如哑巴模型或便携式渗透模型,测定渗透泵片中药物在模型膜上的扩散速率。
根据扩散速率计算药物的透过率和渗透系数。
- 配方优化:根据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渗透性测定的结果,对渗透泵片的配方进行优化,以改善药物的控释性能。
- 稳定性研究:研究渗透泵片在储存期间的稳定性,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药物释放和物理性质的变化。
3. 渗透泵片的体外评价指标:- 药物释放速率:即单位时间内药物释放的量。
可以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的浓度来计算。
- 渗透性:即药物在渗透泵片中的扩散速率,可以通过测定药物在人工膜上的透过率和渗透系数来评估。
- 稳定性:评估渗透泵片在储存期间的药物释放和物理性质的变化情况,如药物降解、膜破裂等。
综上所述,渗透泵片的制备和体外评价是对药物控释性能进行研究和评估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制备方法和细致的体外评价,可以获得具有良好控释性能和稳定性的渗透泵片制剂。
盐酸氨溴索渗透泵控释片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考察摘要:目的研究盐酸氨溴索渗透泵控释片的处方与工艺。
方法以体外累积释放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优化盐酸氨溴索渗透泵控释片的处方,并进行体外释放度考察。
结果自制盐酸氨溴索渗透泵控释片在12 h 内呈现良好的零级释放。
结论盐酸氨溴索渗透泵控释片体外释药速度较市售胶囊缓慢、平稳。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渗透泵;正交设计中图分类号:TQ46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7)11-0031-05Preparation and Drug Release in Vitro of Ambroxol Hydrochloride Osmotic Pump Controlled Release Tablets CHENG Xiong-kai, ZHAI Guang-xi(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12,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formula and technology of ambroxol hydrochloride osmotic pump controlled release tablets. Methods The cumulativepercent release was used as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the drug release profile in vitro. According to the orthogonal design, the optimal formula of ambroxol hydrochloride osmotic pump controlled release tablets was gained. The drug release profile of the product in vitro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self-made ambroxol hydrochloride osmotic pump controlled release tablets had excellent character of zero-order release in twelve hours. Conclusion The drug release profile of self-made ambroxol hydrochloride osmotic pump controlled release tablets in vitro are slower and steadier than that of ambroxol hydrochloride sustained capsules sold in the market.Key words:ambroxol hydrochloride;osmotic pump;orthogonal design微孔渗透泵是近年开发研制用于恒速控制释放药物的给药系统,其片心通常是水溶性药物,外面用水不溶性聚合物包衣,成为半透膜壳,药物通过致孔剂形成的海绵状膜上的微孔释放,减少了传统渗透泵制剂单一释药孔所致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引起的刺激性[1-3]。
•药剂•汉防己甲素自微乳化渗透泵片的制备与评价刘媛媛】,贺朝2*(1.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咸阳712000)摘要:目的制备汉防己甲素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并进一步制备成渗透泵片,考察其体外释放"方法根据测定汉防己甲素在不同种类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定汉防己甲素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构成,并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定其处方中各辅料用量范围,进一步将汉防己甲素自微乳化释4系统g化并制备成渗透泵片,并以氯化钠用量(X1)、致孔剂用量占包衣Mg体含量8百分比(X2)以及包衣增质量百分比(X3)作为变量因素,以4物分别在2、6、10h8释放量作为评价指标,使用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汉防己甲素自微乳化渗透泵片处方,并考察其体外4物释放特性"结果实验优化得到汉F 己甲素自微乳化渗透泵片8最优处方为:氯化钠用量为120mg,致孔剂用量占包衣Mg体含量8百分比为100%,包衣增质量百分比为3%,制备8汉防己甲素自微乳化渗透泵片释4平稳且完全"结论将汉防己甲素制备成自微乳化渗透泵片,处方设计合理,工艺稳定,4物释放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关键词:汉防己甲素;自微乳化释4系统;渗透泵片'中心复合设计-效应面法;释放度DOI:10.3969/j.issn.1004-2407.202102.016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2407(2021)02-0249-06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fetrandrine Self-microemulsifying Osmotic Pump Tablets LIU Yuanyuan1,HE Chao2*(1.Xianyang Vocational College,Xianyang712000,China;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anxi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University Xianyang712000,China)Abstract:To prepare Tetrandrine Self-microemulsifying Osmotic Pump Tablets and investigate the dissolution in vitro.According to the solubility of tetrandrine in different oil phases,surfactants and co-surfactants,the formulation composi-ionoUtetrandrinesel-microemulsiyingdrugdeliverysystemsweredetermined,andthepseudo-ternaryphasediagram wasdrawn todeterminetheamountoUexcipients.Thetetrandrinesel-microemulsiyingdrugdeliverysystemsweresolidiiedandpreparedin-to an osmotic pump tablet.By taking the NaCl amount(X1),the percentage of porogen for solid content in the coating solution (X2)and the percentage of coating weight(X3)as the variables,and the dissolution of2,6and10h as evaluation index,t he cen-ralcomposiedesign-responsesurfaceme"hodologywasused"oopimize"heformulaionofTe"randrineSelf-microemulsifyingOs-mo ic Pump Table"s.The in vitro dissolu"ion charac"eris ics of Te"randrine Self-microemulsifying Osmo"ic Pump Table"s were investigated.The optimal formulation of Tetrandrine Self-microemulsifying Osmotic Pump Tablets was obtained:the NaCl amount120mg,t he percentage of porogen for solid content in the coating solution100%,and the percentage of coating weight 3%.The drug release w as stable and complete.The formulation of Tetrandrine Self-microemulsifying Osmotic Pump Tablets is reasonable,the process is stable,and the dissolution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standards.Key words:tetrandrine;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osmotic pump tablets;central composite design-response sur-acemethodology dissolution汉防己甲素是一种双k基异嗤咻类化合物,具有消炎镇痛、降血压、抗肿瘤及抗矽肺等多种药理作用,目前临床主治风湿性关节痛、肝癌、肺癌、结肠癌以及肺矽病[12]。
【毕业论文】洛索洛芬钠渗透泵型控释片的研究论文l安徽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洛索洛芬钠渗透泵型控释片的研究Study on Loxoprofen Sodium Osmotic Pump Controlled Release Tablets姓名:专业:药剂学研究方向:药物制剂新技术导师:教授年9月10目录一立题依据与研究背景…………………………………………………11 研究背景……………………………………………………………………12 立题依据……………………………………………………………………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1 洛索洛芬钠的根本理化性质………………………………………………32 洛索洛芬钠的作用机制及药动学研究……………………………………33 洛索洛芬钠的临床适用症 (4)4 渗透泵片概况 (4)三课题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问题以及技术路线……………………61 课题的研究内容 (6)2 课题拟解决的问题 (6)3 技术路线 (7)四可行性分析 (15)五实验进度安排 (15)六预期成果 (15)七经费预算 (15)参考文献 (16)l一立题依据与研究背景1 研究背景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且大多数还具有显著的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故称为解热镇痛抗炎药〔antipyretic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鉴于此本类药物的抗炎作用与具有甾体结构的糖皮质激素不同,1974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国际会议中,将本类药物归入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1]。
自1899年德国拜尔公司研制出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acetylsalicylic acid, aspirin, ASA)[2]问世以来的百年间,发现了许多不同类别的非甾体抗炎药,极大的丰富了临床治疗学,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论口服渗透泵制剂的研究进展渗透泵是利用半透膜内外渗透压差制成的控释释药系统,有着明显的零级释药特征。
渗透泵给药系统内外释药相关性较好,其释药行为几乎不会被释放介质的pH 值、胃肠蠕动、胃内食物等影响。
目前,渗透泵制剂已经成为临床应用中最为理想的一种口服控释制剂。
随着新剂型、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渗透泵制剂的推陈出新,结构日益完善,迄今为止已有多个产品上市并在临床广泛应用。
本文就口服渗透泵的发展历程、释药机制、影响药物释放的因素以及现有制剂给予综述。
1 渗透泵给药系统的发展历程渗透泵制剂的报道最早见于1955 年,Rose-Nelson型渗透泵依靠渗透压作为装置的释药动力。
1971 年,Higuch 和Leeper 对其结构改进,直接利用机体内的水分,设计出了简便型渗透泵,这一创新大大简化了渗透泵装置的结构,精简了生产工艺。
Higuch 于两年后申请了渗透泵专利。
上世纪80 年代,吲哚美辛渗透泵片的突释对人消化道产生了强烈刺激,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对渗透泵的研究产生了负面影响。
但渗透泵给药系统的研究进程仍然继续向前,微孔型渗透泵( CPOP)和推挽式渗透泵( PPOP)这两种新的设计相继出现; 1991 年开发的液体口服渗透泵系统使渗透泵剂型不再受固体药物的局限; 1998年,国外学者将速释和缓释两种释药结构结合在一起研发了新的推-黏式渗透泵( PSOP) 。
近年来,国外学者相继推出了一些新的设计。
Prabakaran 等设计了上层单孔释药、下层体内微孔释药的双层混合孔型渗透泵制剂,这一创新实现了溶解性不同药物的同步释放。
Waterman 等改进了单层渗透泵片,利用膨胀挤压原理设计出可挤压芯系统( ECS) ,从此溶解度低的药物活性成分的高剂量传递成为可能。
有研究利用不对称膜即极薄而坚硬的表层和厚海绵状多孔的基底层,开发了不对称膜渗透泵控释制剂,改善了难溶性药物的释放。
2 渗透泵的释药机制渗透泵片口服进入机体后,其中的渗透剂渗出并溶于介质,在包衣膜内外形成足够的渗透压差,从而将片芯中的药液以零级释放推出释药孔,完成释药行为。
第六章渗透泵型控释制剂一、概述利用渗透压原理可制成口服渗透泵片(胶囊)和渗透植人剂,它们都能在体内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
本节讨论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口服渗透泵型控释片(胶囊),它也是一种控释膜包衣制剂。
渗透泵片在体内释药的最大特点,除均匀恒定外,其释药速率不受胃肠道可变因素如蠕动、pH ,胃排空时间等的影响,而且适用于制备各种溶解度的药物,是迄今为止口服控释制剂中最为理想的一种。
正因为口服渗透泵控释制剂具有其它口服缓、控释制剂难以达到的优点,因此对原有制备技术的完善和简化、对难溶性药物制备渗透泵片的深人研究以拓宽适用药物的范围以及新的包衣材料的寻找,长期以来一良是-.些研究者所关注的课题,相关研究及发表论文的数量近年来有同升的趋势。
二、口服渗透泵释药机理口服渗透泵片(OT)置于胃肠道或人工回肠液中,由于薄膜衣的半透性只允许胃肠液中的水分子进入渗透泵内,泵内的药物溶液则不能通过半透膜进人胃肠道OT内含有渗透活性药物或辅料,溶解后产生的渗透压高于胃肠液的,即OT内外存在着渗透压梯度,使药物从释药孔泵出.只要体系中存在固体渗透活性物质(药物、辅料),则泵内药物溶解释放速率就能维持近恒定。
其释药速率dm/dt可用下式表示dmdt =dvdtc式中,dm/dt为泵体系吸取水的容积速率;。
为泵内药物溶液的浓度。
dv/ dt的表示式如下式中,K为膜对水的渗透系数,A和h分别为半透膜的面积和厚度; △π=πξ—πe,为系统内渗透活性物饱和溶液的渗透压,πe为胃肠液的渗透压); △p为流体静压差。
当泵内存在固体渗透活性物时,πξ>>πe。
;释药孔径大小适宜时,△P很小,与πξ相比可略去;药物饱和溶液的浓度C=药物的溶解度(Sd},合并两式即得右边各项均为常数,故在0-Z时间内OT内药物以零级速率释放,直至渗透活性物质刚溶解完。
然后,OT内药物浓度低于溶解度,其体系内药物浓度(c)和渗透压(πξ)是时间的函数,释药速率为非零级过程。
三、组成渗透泵片的材料除药物外,组成渗透泵片的材料尚有构成半透膜的材料、致孔剂、渗透促进剂和推动剂等,分别讨论于后。
(一)半透膜包衣材料本身为无活性的、在胃肠液中不溶解的成膜聚合物,所成之半透膜仅能通过水分,不能透过离子或药物。
表8一6为常用的半透膜包衣材料,其中最常用的是醋酸纤维素类。
包衣材科规格醋酸纤维素乙酰基值.21%、21%-35%、32%-9.8 %、35%-4.8%c乙基纤维素乙氧基值44 .0%-1.0%丙酸纤维素丙基值2.8%-5.4%醋酸丁酸纤维素乙酰基值13%-5%、丁酰基值34%-9%三戊酸纤维素三十二酸纤维素取代度为2.9-3三棕榈酸纤维素二琥珀酸纤维素取代度为2.2-2.6二棕榈酸纤维素取代度为2.2-2.6Eudoraragit RL/RS聚乙烯醇聚氨基甲酸乙酯聚氯乙烯聚乙烯聚碳酸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二)渗透活性物质渗透活性物质为能产生渗透压的物质,故又可称为渗透压促进剂,起调节药室内渗透压的作用,其性质和用量的多少往往关系到零级释放维持时间的长短。
常用的渗透活性物质渗透活性物质37℃饱和水溶液的渗透压/kPa 渗透活性物质37℃饱和水溶液的渗透压/kPa乳糖+果糖50 662.5甘露醇+蔗糖17225. 3葡萄糖+果糖45596.3蔗糖15198. 8蔗糖+果糖43 569. 8甘露醇+乳糖13172.3甘露醇+果糖42049.9葡萄糖8308.7氯化钠36071.7硫酸钾3951.7果糖35 970. 4甘露醇3850.4山梨醇34 957Na3 PO4.12H2O3647.7乳糖+蔗糖25 33 1 .3Na2H PO4.7H2O3141.1氯化钾24824. 6Na2H PO4.12H2O3141.1乳糖+葡萄搪22798. 1无水Na2H PO42938.4甘露醇+葡萄糖22798. 1Na3 PO4.H2O 2 837.1(1)促渗透聚合物促渗透聚合物也称助渗剂,为难溶性药物单层或双(多)层片芯中应用的亲水聚合物。
渗透聚合物能吸水膨胀,膨胀压产生的推动力将药物层推出释药小孔,故又称推进剂。
常用者有Mr为3万到500万的聚羟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材:Mr为1万-36万的聚乙烯毗咯烷酮;与乙二醛、甲醛或者戊二醛交联的聚合度为200-30000的聚乙二醇;甲基纤维素、交联琼脂和羧甲基纤维素的混合物;Mr为45万-400万的羧乙烯聚合物(carbopol) ,Mr为8万-20万的聚丙烯酸;Mr为1万一500万的聚环氧乙烷;还有可可叮豆脂、聚山梨酯60等室温下为固体或半固体,加热至体温时融为流体的一些无生物活性、无刺激的物质。
(2)致孔剂亦称半透膜通透性调节剂。
构成渗透泵片的半透膜的通透性往往可用亲水性成膜材料加以调节,例如EC膜的通透性可加人HPC, HPMC,Eudragit RL/RS调节;微孔膜渗透泵片包衣膜中必须加人水溶性物质如HPMC,PVP , PEG,丙二醇、山梨醇、微粉乳糖等,这些物质一旦遇水溶解,即可在膜上形成无数释药微孔,能否有效地形成这些释药微孔是这类渗透泵片能否释出药物的关键。
(3)其它组成药室中除含药物和上述成分外,还可加人助悬剂如阿拉伯胶、琼脂、藻酸、藻酸铵、胶态硅酸镁、果胶和明胶等;粘合剂如PVP,;润滑剂如硬脂酸镁;润湿剂如脂肪胺、脂肪季铵盐等-四、口服渗透泵制剂的设计(一)成膜材料的选择口服渗透泵制剂常用的成膜材料为醋酸纤维素,文献报道的成膜材料尚有乙基纤维素、聚氯乙烯、聚碳酸酯、乙烯醛乙烯基乙酸酯和乙烯-丙烯聚合物等,这些材料现在已经较少使用。
醋酸纤维素的乙酰化率决定醋酸纤维素对水的渗透性。
随着乙酰化率的增加,醋酸纤维素的亲水性逐渐减小。
通过调整不同乙酰化率醋酸纤维素的比例,可以控制包衣膜的渗透性,从而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采用特殊的包衣方法可以在片芯表面形成醋酸纤维素不对称膜,使透膜水流量增大,溶解度较小的药物也可以获得较大的释药速率。
在包衣膜中加人增塑剂可以调节包衣膜的柔韧性,使包衣膜能够耐受膜内片芯中促渗透剂所产生的较大的渗透压,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常用的增塑剂有邻苯二甲酸酯:甘油酯、琥珀酸酯、苯甲酸酯、己二酸酯、酒石酸酯等。
在包衣膜内可以加人致孔剂,即多元醇及其衍生物或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形成海绵状的膜结构,药物溶液和水分子均可以通过膜上的微孔,这种结构导致的药物释放机制也遵循以渗透压差为释放动力的渗透泵式释药过程。
常用的致孔剂有聚乙二醉400,聚乙二醉、聚乙二醇600,聚乙二醇1500、经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尿素等。
致孔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膜的柔韧性,并且使渗透泵制剂的制备工艺简化。
由于渗透泵制剂的特殊工艺要求,在制备过程中要大量的使用有机溶剂来完成包衣过程。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高分子材料水分散体包衣技术的深人研究,水分散体包衣技术在控释制剂的制备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许多研究者已经尝试利用高分子材料水胶乳制备口服渗透泵制剂,并且对其释药机制进行了研究。
利用水分散体包衣技术制备口服渗透泵制剂,改进了制备工艺,丰富了渗透泵制剂的研究内容,为研究开发新型的控释制剂奠定了基础。
(二)渗透促进剂的选择渗透促进剂是指能够产生渗透压的物质,包括促渗透剂和促渗透聚合物两部分,分别适用于初级渗透泵和多室渗透泵。
促渗透剂包括硫酸镁、氯化镁、硫酸钾、硫酸钠、d-甘露醇、尿素、琥珀酸镁、酒石酸等。
当药物本身的渗透压较小时,加人促渗透剂用来产生渗透压,维持药物的释放。
.促渗透聚合物具有吸水膨胀的性质,当与水或液体接触时可膨胀或溶胀,膨胀后的促渗透聚合物的体积可增长2-50倍。
促渗透聚合物可以是交联或非交联的亲水聚合物,一般以共价键或氢键形成的轻度交联为佳。
常用的此类物质有相对分子质量为0. 3万-500万的聚羟基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相对分子质量为1万~36万的聚乙烯毗咯烷酮,阴离子水凝胶;相对分子质量为45万一400万的Carbopol羧酸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8万-20万的Goodrite聚丙烯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0万-500万以上的Polyox聚环氧乙烷聚合物等。
(三)释药孔径的设计普通口服渗透泵制剂的表面有一个或多个释药孔,当置于含水的环境时,水分在渗透压差的作用下进人包衣膜的内部,形成药物溶液或混悬液从释药孔中释放出来,释药孔径一方面要小得可以避免药物不受控制的释放,另一方面又要大得足以防止药片内的压力增加。
因此,释药孔径的设计对于口服渗透泵的释药速率有极大的影响。
早期文献曾报道用机械钻孔来制备渗透泵片,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机械化大生产,仅限于实验研究。
并且,机械钻孔所导致的包衣膜破损,将影响渗透泵片的释药速率。
目前工业生产中常采用激光打孔的方式,该方法使用激光作为致孔的能量来源,对包衣膜的损伤小,工作效率0. 1万~1万片/min。
有文献报道采用改进的冲头,在包衣前的片芯上形成凹痕,包衣后直接形成释药孔,通过改进的压片机来制备释药孔径,该方法可以将生产效率提高到4万~8万片/min。
在包衣膜内加人致孔剂,改善膜的通透性,可以制成微孔型渗透泵。
这种渗透泵的包衣膜表面没有释药孔,药物溶液可以通过海绵状膜上的微孔释放出来。
通过对这种制剂的释放机制研究表明,药物释放的动力主要依靠包衣膜内外的渗透压差。
这种渗透泵的制备方法简化了渗透泵的制备工艺,也减少了由于单一释药孔所造成的局部药物浓度过高所引起的刺激性。
因此,这种制剂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口服渗透泵制剂的制备工艺对于初级渗透泵制剂而言,其制备工艺与普通薄膜包衣片的制备工艺类似。
将药物与勃合剂,填充剂、促渗透剂等混合均匀后制粒,干燥,压成片芯后包衣,用激光或其他方法在包衣膜表面形成释药孔。
多室渗透泵制剂的片芯是双层片,一层是药物与基质,另一层是提供药物释放动力的促渗透聚合物。
因此,在片芯的制备上较为复杂。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基质,使药物能够均匀地分散在基质中。
基质必须具有足够的渗透压,使水分能够通过包衣膜进人膜内,同时基质在水分的作用下能够形成易于流动的状态,使药物的混悬液轻易地被推出释药孔。
阴离子水凝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基质,如甲基纤维素钠,其离子基团可以产生渗透压使水分透过包衣膜,同时,干燥的基质又可以同药物一起采用常规压片方法压片。
聚氧乙烯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高分子材料常被用来制备促渗透聚合物层,这些物质遇水膨胀后提供药物释放的动力。
在促渗透聚合物层也可以加人一些无机盐,提高包衣膜内外的渗透压差。
在制备片芯时,采用特殊的压片机,首先将含药层压片,然后把促渗透聚合物加在含药层的上面,进行二次压片。
最终形成双层片。
将双层片用常规的包衣方法进行包衣。
并用适当方法制备释药孔,制成多室渗透泵。
五.实例(一)三七总皂苷渗透泵控释片的研制三七总皂苷( panax notoginsenoside, PNS)是中药三七主要活性成分,药理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脑缺血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