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意象的作用?
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 的“我”。“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互为风景, 互为映衬。“我”处在寒风中,却并不靠着高树,显示 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主旨归纳
本诗通过描绘月夜之中“我”和“一株顶高的 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一景象,反映出“五四” 时期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 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并立而不靠着
自我意识的觉醒, 对独立自主的渴望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副词,表示程度最高。 却没有靠着。 呼呼、明明:既描 绘出霜风寒月的情
境,又增添了诗歌
返回
的意蕴。
精读细研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环境描写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索的, 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 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环境。
精读细研
写作特色
1.读来朗朗上口,别具韵律美。 首先,这四个句子的结构形式颇类似于从前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三句半”,虽然最后的“半”句比一般的“三句半”的“半”(一般 只有二字或三字)长了一些,但由于该诗第三句特别长,第四句就显得短 了。用半个句子收尾,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感。
写作特色
其次,这首诗的“韵”非常特殊。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 “着”,但读起来并不显得重复、拖沓。这主要是因为“着” 在此作为词的后缀出现,是虚化的。诗歌真正的“韵”落在倒 数第二个字,即第二句的“照”和第四句的“靠”,所以读起来 音调和谐。这两句不仅用了尾韵,也用了头韵,即第二句开头的 “月”和第四句的“却”,使其韵律感更强。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月夜》表现了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