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重点内容及控制指标
- 格式:ppt
- 大小:455.00 KB
- 文档页数:43
景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根据《衡水市卫生局关于印发2011年衡水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通知》和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视频会议精神,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推进合理用药工作,结合我院实际和“三好一满意”活动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内容,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围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治理,务求实效。
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医改目标。
二、整治活动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2、具体目标(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和制度体系健全;(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完善;(3)抗菌药物品种一般分别控制在35种以内;(4)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控制在2种以内,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控制在1—2种;(5)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的品种不超过5个品规;(6)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100人/天以下;(7)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 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8)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三、重点任务(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医院集中一段时间,对广大医务人员开展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培训的重点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细菌耐药预防、相关制度规范、相关法律责任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关于印发2011年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卫办〔2011〕29号),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卫生厅《关于印发在全省卫生系统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卫〔2011〕57号),结合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内容,围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治理,务求实效。
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医改目标。
二、活动目标(一)总体目标。
通过广泛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机制,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明显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采购、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各项整治目标基本达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体情况较之前有明显进步和改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
(二)2011年具体目标。
1.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架构;2.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按规定设置感染科和临床微生物室,配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3.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4.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100人/天以下;6.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7.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三、活动范围全院各科室。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然而过度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引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出现和蔓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保护患者免受感染,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评价指标和要求。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相应的指标和要求。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 根据感染病原菌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包括抗菌谱、药敏试验结果、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考虑。
2. 根据感染疾病的病情选择药物:轻、中、重度感染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用不同的抗菌药物,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 坚持药物的适应症使用原则:合理诊断、明确感染部位和病原学证据,严格遵守药物使用的指南和规范,避免滥用和误用。
4. 根据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使用抗菌药物:了解当地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并充分利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1. 医院级指标:(1)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完善程度: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指南的制定和更新、院内感染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等。
(2)抗菌药物处方合理性评价:根据标准化指南对医生临床用药行为进行评价,包括是否按照指南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是否合理使用联合用药等。
(3)抗菌药物的目标使用率:通过对医院的病历进行审核、收集抗菌药物使用数据,计算合理使用率。
2. 科室级指标:(1)抗菌药物管理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科室需建立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明确管理责任和考核指标。
(2)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统计和汇总:收集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数据,并定期向医院进行报告,供上级部门评估。
(3)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评估:分析科室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是否符合指南要求,是否有滥用和误用情况。
3. 医生个人级指标:(1)医生抗菌药物的合理开具情况:评价医生个人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是否符合指南要求。
(2)医生参与抗菌药物管理的积极性:评估医生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参加培训、学习和更新指南、参与病例讨论等。
附件: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为进一步巩固前两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按照201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精神、2013年卫生工作要点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目标通过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巩固前两年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有效遏制细菌耐药;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二、活动范围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重点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
三、组织管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对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制定本辖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方案,具体负责本辖区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组织实施,督促本辖区医疗机构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
各医疗机构负责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各项工作措施,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
四、重点内容(一)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各相关部门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根据各临床科室不同专业特点,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指南,科学设定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指标。
、
通知
各科室:
根据国家、省、市及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经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研究、报请院务会批准,现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控制标准公示如下:
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门诊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不高于20%;
急诊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不高于20%;
住院部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不高于60%,使用强度不高于40DDD;
I类切口使用抗菌药物<30%。
住院病人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
对超标科室每项指标每超1%分别扣除医生组当月奖金1%。
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每超标1例,扣除科室奖金2000元。
微生物样本送检率每减少1%,扣除医生组当月奖金5%。
对年底仍不能达标者,将追究科主任责任。
望各科室遵照执行。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2017年06月15日。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抗菌药物是指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当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增加治疗难度。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非常重要。
下面是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的详细内容:一、指标1.临床应用指标: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药物种类、使用途径、剂量和疗程等。
临床应用指标应根据不同细菌感染及患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应用。
2.临床疗效指标:包括治愈率、有效率、复发率等。
临床疗效指标能够评估抗菌药物对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3.抗菌药物敏感性指标:包括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敏感性指标能够指导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4.不良反应指标:包括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预防措施等。
不良反应指标能够评估抗菌药物的安全性。
二、要求1.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和药物种类,合理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治疗应以靶向治疗为原则,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2.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途径、剂量和疗程。
应根据细菌感染及患者情况确定使用途径,合理选择剂量和疗程,避免不当使用和滥用。
3.定期监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及时调整临床应用策略。
应建立完善的细菌敏感性监测系统,进行定期的药敏试验,及时获取相关数据。
4.严格监测和评价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通过监测治愈率、有效率、复发率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及时了解和处理不良反应。
5.加强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管理培训和监督。
医务人员应具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指南和规范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对于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指标和要求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以提高抗菌治疗的疗效,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扩散。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xxx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201l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结合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内容。
坚持标本兼治,以强意识、建机制、制度化、严考核为重点抓手。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围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治理,务求实效。
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医改目标。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突出问题使用、监测、考核奖惩等关键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和控制措施。
(二)坚持立足长远、标本兼治。
加强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教育与培训,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增强自觉性和规范性。
(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
加强对临床科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导,针对不同科室、不同疾病的特点,与临床路径管理相结合,制定符合临床实际、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
(四)坚持完善制度、严格奖惩。
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考核评价、奖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规范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全过程,以制度管人、管事,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严格奖惩,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五)坚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
把专项整治活动与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临床路径管理、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和医院感染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深化公立医医院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全面提升医院服务水平。
三、活动目标(一)通过广泛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有效遏制细菌耐药。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2020年4月19日1xx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巩固前两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国家卫计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37号)、省卫生厅《xx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市卫生局《xx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标经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巩固前两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有效遏制细菌耐药;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文档仅供参考二、构造办理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以医院药事办理及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为专家组,负责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各项工作措施,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各项指标,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办理长效工作机制。
三、重点内容(一)明确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办理义务制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各相关部门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卫生行政部门与院长、院长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义务状,根据各临床科室不同专业特点,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指南,科学设定抗菌药物使用控制指标。
各临床科室要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制定本科室常见疾病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本文介绍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的指标和要求。
其中包括抗菌药物品种数、品规数量要求、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占比、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七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抗菌药物品种数指的是本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目录中的抗菌药物品种数。
同一通用名称的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两种,头霉素类抗菌药物品规不超过两个,注射剂型不超过两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妥因、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5-氟胞嘧啶等可不计在品种数内。
不同级别医院的要求有所不同,XXX、儿童医院和精神病医院要求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要求不超过35种,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和普通医院要求不超过40种。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占比指的是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占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百分比。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应该控制在一定比例内,不同级别医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三级医院要求不超过20%,二级医院要求不超过25%,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和普通医院要求不超过5%至20%。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指的是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比。
要求控制在一定比例内,不同级别医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三级医院要求不超过20%,二级医院要求不超过20%,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和普通医院要求不超过10%。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指的是急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比。
要求控制在一定比例内,不同级别医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三级医院要求不超过40%,二级医院要求不超过60%,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和普通医院要求不超过40%至60%。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指的是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比。
要求控制在一定比例内,不同级别医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三级医院要求不超过40%,二级医院要求不超过50%,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和普通医院要求不超过10%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