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固定疗法的骨伤生物力学
- 格式:ppt
- 大小:1016.00 KB
- 文档页数:32
骨科生物力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骨科生物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骨骼的化学成分B. 骨骼的生物力学特性C. 骨骼的生物电特性D. 骨骼的生物磁特性答案:B2. 骨折愈合过程中,哪种细胞发挥了关键作用?A. 神经细胞B. 肌肉细胞C. 成骨细胞D. 软骨细胞答案:C3. 骨折固定时,哪种内固定材料最常用?A. 不锈钢B. 钛合金C. 聚乳酸D. 聚四氟乙烯答案:B4. 骨关节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什么?A. 骨折B. 关节软骨磨损C. 韧带撕裂D. 肌肉萎缩答案:B5.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是什么?A. 遗传因素B. 营养不良C. 长期卧床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骨折的愈合过程包括三个阶段:血肿形成期、__________和骨痂形成期。
答案:骨痂形成期2. 骨折的稳定性分为__________和不稳定性骨折。
答案:稳定性骨折3. 骨折的复位方法包括闭合复位和__________。
答案:开放复位4. 骨折的固定方式有内固定和__________。
答案:外固定5. 骨折的愈合时间与__________、骨折部位、骨折类型等因素有关。
答案:患者年龄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骨折的临床表现。
答案:骨折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和局部压痛。
疼痛是骨折最突出的症状,肿胀和畸形是骨折后局部出血和组织损伤的表现,功能障碍则是由于骨折后肌肉和关节活动受限所致。
2. 简述骨折的治疗原则。
答案:骨折的治疗原则包括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复位是将骨折端重新对位,恢复骨骼的连续性和功能;固定是使用内固定或外固定材料将骨折端固定,以保持复位后的稳定;功能锻炼是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通过适当的肌肉和关节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机制。
骨折愈合中的体外生物力学《骨折愈合中的体外生物力学》课题申报书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骨折是指骨骼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了断裂或破裂。
它是临床上常见的外伤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中体外生物力学对骨折愈合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理解骨折愈合机制和优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旨在通过体外生物力学研究,探讨骨折愈合中的生物力学行为,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二、前人研究综述过去,骨折愈合的研究主要依赖于临床观察和体内实验,对于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行为了解较少。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体外生物力学研究成为了研究骨折愈合的重要手段。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械载荷下骨折愈合的影响,然而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外基质重塑等生物力学行为同样重要。
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骨折愈合中体外生物力学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体外生物力学研究,探讨骨折愈合中的生物力学行为,进一步理解骨折愈合的机制,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体外骨折模型:通过设计合理的体外实验装置,建立模拟骨折愈合环境的体外模型。
2. 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行为: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和力学测试方法,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外基质重塑等生物力学行为。
3. 研究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通过改变不同的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等,研究其对骨折愈合中生物力学行为的影响。
4. 优化治疗方案:基于体外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提出优化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 实验室体外骨折模型的建立:通过组织工程学和生物制造技术,建立体外骨折模型,模拟骨折愈合环境。
2. 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的应用:采用显微镜和影像技术,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细胞信号传导和细胞外基质重塑。
3. 力学测试方法的应用:采用万能试验机等力学测试设备,测量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行为,如力学特性、刚度等。
开书型骨盆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开书型骨盆骨折常见的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方向进行生物力学比较,为临床选择最佳的固定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5具开书型骨盆骨折模型,不同方向外固定架固定后,进行生物力学测定。
结果:外固定支架固定方向与骨盆入口平面平行时,骨盆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最好,与其他方向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开书型骨折时,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方向与骨盆入口平面近似平行时固定效果最好,骨盆的生物力学最为稳定。
【关键词】骨盆骨折;耻骨联合分离;生物力学;外固定外固定支架治疗开书型骨盆骨折,有镇痛、止血、复位、固定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采用。
但外固定支架固定的方向,国内外尚无统一结论。
为临床选择最佳的固定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我们设计开书型骨盆骨折模型,对外固定支架固定的不同方向进行生物力学比较,现报道如下。
1材料5具近期防腐成人尸体标本,剔除肌肉及软组织,保留第五腰椎、完整的耻骨联合、骶髂关节、髋关节、双侧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CSS-44020型生物力学实验机(长春试验机研究所生产),骨盆外固定支架(河北衡水医疗器械公司生产),义齿基托树脂II型及义齿基托树脂液剂(上海齿科材料厂生产)。
2 实验方法2.1 模型的制备2.1.1 将标本制作成开书型骨盆骨折模型。
以调配好的义齿基托树脂在第五腰椎上浇铸一负重平台,使平台在站立中立位时与地面平行。
双足站立位时股骨固定于自制的负重底座上,底座中央是可调节角度的钢管,将股骨插入钢管中,以调配好的义齿基托树脂灌注于股骨与钢管之间,使二者牢固。
坐立位时在坐骨结节浇铸一负重平台,使骨盆保持稳定。
2.1.2 将开书型骨折完全复位,然后骨盆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
用3.5 mm钻在髂嵴上距离髂前上棘1.5 cm处钻孔,钻头的方向与人体矢状面25~40度,向尾侧倾斜10~15度,钻入髂骨20~25 mm第一孔位于髂前上棘后方约1 cm处,其余的孔分别相隔2 cm,通常每侧放置2根,钻孔后将直径5 mm的外固定Schanz 螺钉(长130 mm)旋入5 cm,然后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根据骨盆骨外固定支架连接横杆与骨盆入口平面相交的不同角度(0、30、45、60、90和120度)固定骨盆,即完成不同固定方向的开书型骨盆骨折模型。
·述评·骨生物力学与骨伤孟 和(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北京 100700) 生物力学是古老学科之一,对它的应用和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仅就骨生物力学方面来看,1867年,瑞士学者报告了骨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一致,与其所承受载荷的大小及方向有直接关系。
1934年,Bell指出,骨可以使用尽可能少的材料来承担载荷。
1938年,G alileo首先发现:施加载荷与骨形态之间的关系。
1938年,Ward报告增加压缩载荷可以增加骨的形成。
1952年,Ludwig论及重力和肌肉力对维持骨的质量是必要的。
1962年,两位德国研究人员各自独立地报告了加载对骨细胞的影响。
但最具影响的是1892年,德国医学博士Wolff发表了著名的Wolff定律(骨转化定律),这一法则得到了临床和实验的支持。
Charnley 1958年曾对膝关节加压融合36kg的6个病例,在4周内愈合;加压27~36kg的5个病例中,有3例术后4周临床愈合,2例仍有活动;加压27kg以下的4个病例中,术后均没有愈合。
1961年,郭巨灵等在分析Charnley氏架及其治疗结果后设计了郭氏架,用增加架两端固定宽度、增长骨针通过的管道及用两枚螺钉增加固定效果,并指出缩小管道与针直径之差及增大架的硬度来提高加压力,结果郭氏架可使加压力达42kg,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十世纪初,由于学科的分化,阻碍了这门学科的深入发展。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医学家和生物学家逐渐认识到力的因素对解决本学科许多问题的意义,力学家们在寻求力学的发展和应用新领域时,也注意到生物体是运用力学的广阔天地。
两者的结合形成了这门新型边缘学科—生物力学。
近年来,生物力学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发展非常迅速,美、日、俄、澳、加、德均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尤其美国发展较快,在许多大学、医学院和专门机构中,对生物力学在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领域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他们重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注意医学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并重视应用,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