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杜甫诗三首》学案

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杜甫诗三首》学案

人教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了解杜甫的生平、作品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影响。

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的主旨。(重点)

3、从写景、抒情、对偶、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等方面欣赏诗歌。(难点)

4、体会诗歌所体现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重点)

二、学习方法:诵读、讨论、比较阅读、品读鉴赏

三、知识链接:

1.常识: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2.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2背景信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作于这一时期。

《秋兴八首》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因秋而感发诗兴的作品。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四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

去凭依,遂尚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时已55岁,经常卧病在床,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秋兴八首》(其一)熔铸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凄清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诗是咏叹王昭君出塞之作,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四、学习过程:

1.基础知识

省识(xǐng)夔州(kuí)急暮砧(zhēn)荆门(jīng)

朔漠(shuò)青冢(zhǒng)渚(zhǔ)繁霜鬓(bìn)

2.自读

怎样读懂一首诗?

先通读诗歌,看谁能最快最准的说出每首诗的思想情感,并说说是怎样得知的。

总结方法: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找出诗中的意象(人或物),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关注注释),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秋兴八首(其一)

1、整体感知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1、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2、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A、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B、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C、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D、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E、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F、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

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总结: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2、佳句鉴赏:

⑴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⑵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登高

1、整体感知

1.诗中哪几联写景,共写了几种景物?这些景物各给人什么感觉?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风冷天高渺小孤单哀猿悲凉飞鸟孤独痛苦

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题目意思: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诗中的意象及其含义:

急风,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它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使人感到非常冷。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白沙,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

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象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生命的晚秋短暂

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无穷对比、衬托1、

2、诗人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那么在后两联中,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情呢?

“悲”、“独”、“恨”。

诗人的悲苦是多重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身逢战乱,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个诗句的含义也是十分丰富的。生活艰难(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心中愁苦,再加上身体衰老多病,所以诗人才越发觉得潦倒不堪,又偏偏因为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而又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

2、比较阅读《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

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不同点: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咏怀古迹

1、整体感知

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⑵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补充: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⑶《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2、佳句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凄凉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环佩空归月夜魂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总结探讨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惊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曹丕的《燕歌行》云: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人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