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彭安同)
- 格式:pptx
- 大小:345.21 KB
- 文档页数:12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使用,似乎更多关注在智育上,教学必然承载着学生品格的完善,课堂教学语境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否助推学生“必备品格”的培养,怎样运用现代技术对学生进行必备品格的培养呢?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助推良好人格形成(一)“倒计时”助推守时品质“拖拉”是很多学生都有的不良习惯,严重影响着学习效率。
它的产生,除了家庭教育与性格因素外,更多源于师生在教学中对时间的“漠视”,导致“学到哪儿是哪儿”的“遛西瓜皮”现象。
为此,近年来电子“倒计时技术”的开发进入课堂,逼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如语文、英语课中的限时朗读、默读、听写、习作,数学课中的测试计算速度等。
倒计时技术的运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拖拉的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二)“随机点名”助推专注品质随机点名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老师可能的不公平做法,更让带着畏难情绪的学生的“侥幸心理”无处可藏,它可用在各种课堂的各个环节,如朗读、到黑板演算、汇报表演、小老师讲课、表达观点等。
教师使用,只需单击“随机点名”,就可以最大程度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游戏化教学”助推自信形成孩子们对游戏无一例外地喜欢。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常常可以创设各种类型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有更多机会发挥优势智能,展示机会在无形中增添。
比如动画演绎的识字闯关游戏、古诗文诵读字音的自动识别游戏、加减法计算游戏、分类游戏,等等。
这些游戏通过动态图像、应用视觉和听觉的感知,动手触摸或者绘画,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生动具体地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了学习自信的形成。
(四)“情景再现”助推坚强意志不难看见这样的情景:老师课堂上讲着讲着,个别学生伏在桌面上就“呼呼大睡”了。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疲劳现象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而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情景再现”技术,往往可以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乐学品格”的作用。
情景再现,给学生丰富的视觉、听觉呈现,让学生真实感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教育技术学课程思政总体设计及教学设计实例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学课程作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学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教育技术学课程思政总体设计及教学设计实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技术学课程思政总体设计1. 课程目标教育技术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具备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教育技术相关领域的工作和发展需要。
2. 课程设置(1)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介绍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包括教育技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理论体系等。
(2)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介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
(3)教育技术学应用技能:介绍教育技术的应用技能和工具,包括多媒体教学设计、教育软件开发、网络教育评台等。
3. 课程内容(1)教育技术学基本概念:介绍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原理。
(2)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介绍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研究方向。
(3)教育技术学实践技能:介绍教育技术学的实践技能和方法,包括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等。
4.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考核方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课堂讨论、期末考试等,全面考核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设计实例以“多媒体教学设计”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实例的展示。
1. 课程名称多媒体教学设计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
3. 课程内容(1)多媒体教学的概念和特点(2)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原则(3)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操作与应用4. 教学设计(1)讲解部分:通过讲解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原则。
技术改变教育的本质逻辑与教育本质再认识作者:陈亮罗生全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24年第08期[摘要] 对技术与教育的研究离不开教育的本体探究。
作为本体探讨的重要存在,如何理解技术时代的教育本质成为重要命题。
面对本质永恒实体观带来的发展局限,确立“变在”方法论的本质观是基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理解教育本质的重要前提。
从技术改变教育的本质逻辑来看,技术与教育在重新域定中实现了主体性技术重塑教育形态,教育中的技术本质使得工艺性技术不断改变教育方式,教育中的技术“支架”促进教育性技术变革教育生产。
技术视角下,教育本质作为一种“关系性”存在,需要超越实体并重构关系思维;作为一种“历史性”存在,教育本质在过渡性中实现着转化与生成;作为一种“实践性”存在,技术与教育在互为中介、双向塑造中统一于人的本质生成。
[关键词] 技术;教育本质;教育技术;本质;本质逻辑[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陈亮(1976—),男,四川资中人。
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教育技术学研究。
E-mail:****************。
一、引言人类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可能带来教育的革新与重塑。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将逐步改变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教育形态以及教育研究范式等,从而根本上改变教育本质。
但问题在于,如果教育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都改变了,那也将不再能称之为教育。
不难发现,类似主张“本质不会改变”的观点广泛存在,俨然已成为自然而然且根深蒂固的“科学”常识。
教育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吗?技术改变教育本质何以可能?技术时代背景下重申教育本质,不仅有益于深化对技术与教育关系的认识,进而厘清技术赋能教育的功能、边界与限度,还有益于丰富对教育本体的理解。
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本质的逻辑追问,探寻技术改变教育的本质逻辑及技术时代背景下教育本质的再认识,为丰富技术时代的教育本体研究提供借鉴。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1教育技术:AECT94定义:Instructional T 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AECT2004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二者比较]从2004定义来看,缩小了它的内涵,不再提理论体系了,而只提研究和合乎伦理或道德的实践领域,这与国外只将教育技术看成一个应用领域是直接相关的,与国人一定要将它学科化是相反的。
同时实践的范畴也只提创设,使用,管理呢,不再是以前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但其实本质的过程是没有多大的变化的。
关键在于它们后面加了“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作宾语,翻译成“适切的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如下理解,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研究领域,其它不相关的则不再是我们的研究与实践的领域,而这一点明显比94定义更切符合教育技术的实质了,否则的话,依据94定义,“与技术相关”各“与技术不相关”的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都是我们的专业的,有些抢饭碗之嫌!在现在,这个技术尤指信息技术!这一点好像印证了greenforrest 以前的观点,教育技术就应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
《教育技术学》知识点何克抗、李文光版第一篇:《教育技术学》知识点何克抗、李文光版1、先行组织者(《教学系统设计》P132)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他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容性。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
2、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教育技术学》P74):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貌似蒋XX说学习资源就是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是指在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所创建得到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
可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3、掌握学习(《教学系统设计》P134)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一种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学习特征结合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所教内容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4、教学系统开发(《教育技术学》P186)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及教学过程)联系起来,而且还要把这两种理论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联系起来;与后一个环节相关的全部过程就称之为教学系统开发。
教学系统开发通畅包含“分析、设计、开发、实践和维护”等五个阶段。
5、学习媒体也称为教学媒体(《教育技术学》P80——P86)按媒体的表达方式分类:口语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按媒体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分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多媒体特性:恩定性(固定性)、传播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独立性。
△几种常用教学媒体特性比较(《教育技术学》P84)选择依据:依据学习者(教学对象)的特征、依据教学(学习)任务、依据客观条件、依据媒体特点与教学功能6、教育资源(《教育技术学》P74)教学资源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复习绝佳笔记1(2010—01—17 12:37:05)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第一节教育技术学的概述一、技术与教育技术★★(重在理解)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有形的无形的注意:不能把技术局限于有形的物质方面。
技术≠媒体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教学媒体)、方法技能(教学技巧、策略、方法)和知识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的综合体.书上没有有形技术(物化形态) 无形技术(观念形态)——-—基本含义、规定性定义二、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重在理解并记忆)(一) AECT’94教育技术领域定义1994年,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出版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发表了教育技术定义: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规定性的定义本书的各章就是根据这个定义而编排的,这个定义及其内容非常重要,是教育技术学的最基础知识。
(二)教育技术五个范畴的主要内容学习的范畴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变化。
既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又是最终目的和归宿。
教育技术所包含的各个部分都要围绕促进学习来进行,这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是指广义的学习过程。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10章)【圣才出品】何克抗《教育技术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教育技术运⽤7.1复习笔记⼀、教育技术运⽤概述(⼀)教育技术运⽤的内涵1.学习资源和教学系统开发结果的利⽤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的⼀切要素,其中教学媒体和新技术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学习资源的利⽤主要指教学媒体和新技术在教学和管理领域的运⽤。
(1)“3T”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泰勒指出计算机应⽤于教育有以下三种模式:①把计算机看作指导教师(Tutor);②把计算机看作指导者(Tutee);③把计算机看作⼯具(Tool);由于Tutor、Tutee和Tool三个英⽂单词均以字母T开头,所以这三种计算机应⽤模式也称为“3T”模式。
(2)3E1997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教育技术组发表的⼀个“就应⽤技术加强K-12教育给美国总统的报告”,王吉庆认真分析了这篇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已经发⽣了根本性的变化,并把变化结果表达为3E,即环境(Environment)、设备(Equipment)和评价(Evaluation)。
2.⾰新推⼴(1)对于教育技术的运⽤⽽⾔,⾰新推⼴这个⼦范畴的重要性在于促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尝试、采纳和运⽤新的教育技成果。
(2)在⾰新推⼴过程中通常要考虑四个因素:⾰新的特点、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
3.实施和制度化(1)实施是在实际的环境中使⽤⾰新成果,⽬的是要确保组织机构中的个⼈对⾰新成果的合理使⽤。
(2)制度化是在⼀个组织机构中对教学⾰新成果的持续使⽤,⽬的是将⾰新成果整合到组织机构的运作机制和⽇常的⼯作中。
4.政策和法规政策和法规是影响和规范教育技术推⼴和使⽤的强制性规则和⾏为。
政策和法规通常受道德和经济问题的限制,它们对实践的影响更⼤也更直接。
(⼆)教育技术运⽤各⼦范畴之间的关系对于教育技术运⽤的理论和基本要素,莫达伦总结出这⼀过程⾄少包含三个阶段:使⽤、纳⼊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