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歌种类和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16.42 KB
- 文档页数:5
湘西苗歌种类和特征湘西苗歌,苗语称作“萨”,它是湘西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乾隆《永绥厅志》有记载“永苗风俗十条”“鼓藏跳至戊时乃罢,然后择寨旁旷野地处,男女各以类相聚,彼此唱苗歌,或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来互答。
”清嘉庆二十五年严炳文《苗防备览》“风俗”中也有赛歌记述:“或有以能歌斗胜负者,男子出绸绢,女子出簪环以为乐,结对对歌,彻夜不休,以争胜负,胜者收取其彩,不善者不入队。
”一、湘西苗歌的种类苗歌按其演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古歌、情歌、礼仪歌、喜庆歌、生活歌等十多种。
按其歌唱腔调可分为高腔(苗语称“韶唔”)和平腔(苗语称“韶萨”)两大类。
两者歌腔各异,各具特色,都属山歌体,采用苗语演唱。
#、韶唔(高腔)旋律起伏大,在旋律发展进行中时常作八度内的大跳进行。
节奏较自由,近于散板。
一般只在野外作歌,歌手根据野外所处的环境,可站可坐演唱。
“韶唔”大都是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山歌体,常以中音区引腔配上衬词“噢、欧、呓”等作腔,民间把这种引腔叫做“帽子”。
“帽子”有长有短,这种“帽子”因苗歌内容和歌手不同而不同。
“韶唔(高腔)往往由高亢激昂的引腔作腔,紧接着乐句作连续大跳旋律进行。
虽然节奏较自由,但散而不乱,旋律婉转,抒情性强,曲调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韶萨”(平腔)旋律起伏不大,进行比较平稳,通常旋律在一个八度内进行,属叙事性歌腔,近于朗诵,是湘西苗族地区流行最广的歌腔。
虽然此歌腔有时接近于小调或说唱音乐,但其结构、润腔、即兴作词演唱等特点,仍可归于山歌体。
“韶萨”(平腔)苗歌开始也常以引腔作腔,根据歌腔形式和内容情节的需要,引腔有长有短。
“韶萨”(平腔)歌腔灵活性较强,速度可快可慢,演唱中常多加衬词作连接。
一曲反复演唱多段词较常见,一般在室内演唱,有时也在室外演唱。
此腔婉转流畅,悠扬悦耳,曲调含蓄幽雅,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二、湘西苗歌音乐特征分析1、湘西苗歌音乐的曲体构成:一般曲前是以音腔作腔,引入基本乐句。
从《山寨素描》来看湘西苗歌的音乐特征从《山寨素描》来看湘西苗歌的音乐特征《山寨素描》是一部以湘西苗族文化为背景的纪录片,该片展现了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与艺术。
其中,苗族的音乐文化是令人瞩目的一部分。
通过观察《山寨素描》中的苗歌,可以发现湘西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这些特征与苗族民间传统、地域环境、社会习俗等方面密不可分。
首先,湘西苗歌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苗歌在形式上主要分为男女对唱、群唱和独唱等多种形式。
比如在《山寨素描》中,苗族妇女穿上民族服装,结成一排排在山间伴着锣鼓的节奏齐唱苗歌,形成了独特的群唱风格。
同时,苗歌中运用了富有变化的音调,表达出了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思维。
从音调的高低变化中,人们能够感受到苗族人民的快乐、悲伤、思乡等情感。
其次,湘西苗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苗族的传统音乐中,苗歌的歌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苗歌的歌词内容涵盖了苗族人民的生产劳作、爱情婚姻、自然景观、家族风俗等方方面面。
比如在《山寨素描》中,苗族人民通过苗歌来诉说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祖先的崇敬。
他们把土地当作神圣的存在,以歌声表达着对土地的感激和对祖辈们的敬畏之情。
苗歌中的歌词不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还承载了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寄托。
此外,湘西苗歌的特色还体现在其独特的音乐表现技巧上。
苗歌中常常运用一些特殊的音乐表现技巧,如拔弦、颤声、颤音等,使苗歌更加生动有力。
在《山寨素描》中,苗族人民抚摸琴弦,用指尖扣击琴弦,发出悠扬的音乐声,产生了独特的音响效果。
这种音响效果不仅丰富了苗歌的音乐形式,还给人们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
通过这些音乐表现技巧,湘西苗歌更加贴近民间,更加具有感染力。
最后,湘西苗歌的音乐特征与苗族的地域环境和社会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湘西地区地处山区,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
苗族人民通过苗歌来抒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同时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追溯和崇拜。
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态特征及音乐特征-精选资料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态特征及音乐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源于汉代以前,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发展到相当程度。
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
据传该时期就已产生苗族鼓舞并有了传习鼓舞的“鼓社”及一年一度的“鼓节”。
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较早的可见于唐代《朝野佥载》卷十四:“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
”的记述。
说明“鼓舞”早在唐代就盛行于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苗防备览?风俗考》云:“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
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田女善歌者,皆衣优俗王彩衣,或披红毡,戴折角巾,剪五色纸两条垂于背,男左女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疾徐应节”,名曰:“跳鼓藏”。
这是记述苗族“椎牛”时“读浓义”的打鼓形式,多在晚间举行,有的可通霄达旦跳,历时四天三夜。
《贵州通志?舞赋》中云:“眄般鼓则腾清晖,吐哇咬则发皓齿。
摘齐行列,经营切,仿佛神动,回翔辣峙。
击不致夹,蹈不顿趾。
翼不悠往,开复辍已。
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
浮腾累跪,跗蹋摩跌。
纤形赵远阴折纤谷蛾飞,纷犬若绝超越乌集,黎收而拜,曲虔究毕”。
这段是描写清朝时的宫庭鼓舞,李头号注:“眄般鼓则腾清晖”。
其注去:“般鼓之舞,载籍无丈,以诸赋言之,似舞人更蹈之而舞节”。
古《新成安乐辞》曰:“七盘陈于广庭,时人严琪齐俟;揄皓袖以振策,辣并足轩踌,邪睨鼓下,伉音赴节:安翘足徐击,顿身而倾折”。
卡兰《许昌宫赋》曰:“振华足以蹈,若将绝而复连:鼓震动而不乱,足相继而不并:婉转鼓侧,婉蛇丹庭”。
般鼓舞,至唐代已绝,李善虽作记载,但只能说其大概。
汉代石该鼓舞画像至今犹存。
如清代毕沅,阮元同撰的《山左金志》,近代孙文清编《南阳汉画像汇存》有鼓舞图四幅(民国二十七年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出版)。
现代,凌纯声、芮逸夫合著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节中,有南阳石刻鼓舞图两幅。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湘西苗族是中国独特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音乐形态也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
苗族音乐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情感、思想和生活。
在湘西苗族的音乐形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间知识,通过对苗族音乐的民间知识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苗族文化和音乐的内涵。
一、苗族音乐的特点苗族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节奏感强:苗族音乐节奏感强烈,常常伴随着击鼓、响板等乐器的节奏,音乐节奏跌宕起伏,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2.多样性:苗族音乐形态多样,有歌舞、器乐、民间音乐等,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3.富有情感:苗族人民热情豪放,他们的音乐也同样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表达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苗族音乐的民间知识1. 音乐节奏传承苗族民间音乐节奏传承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从古时候起,苗族人民就通过口头传唱和亲自示范的方式,将音乐节奏传承给后人。
苗族音乐节奏常常与农事生活、劳作活动等紧密相连,比如在播种、插秧、收割等环节中,都有特定的音乐节奏配合,这些节奏传承至今仍然延续着。
2. 音乐器乐传统苗族音乐器乐传统丰富多样,包括响板、芦笙、簫笛等乐器。
这些乐器在苗族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常用于庆祝节日、婚嫁仪式、丧葬仪式等重大场合。
苗族人民通过口口相传、一代一代传承的方式,将这些音乐器乐传统保留了下来。
3. 歌谣传承苗族歌谣是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有悠扬动听的曲调,又融入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感悟体会。
苗族歌谣常常以口头传唱的形式传承,内容涉及到生产劳作、家庭生活、爱情婚姻等各个方面。
通过歌谣的传承,苗族人民将自己的智慧和人生感悟融入到了音乐中。
1. 传承和保护苗族音乐的民间知识对音乐的传承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苗族音乐的传统并没有通过书面文本或正式的学习途径传递,而是通过口述和亲身示范来进行传承,这样一来,苗族音乐的传统能够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被后人接受和继承。
2020-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湘西苗歌的类别、腔调与歌调罗长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摘要: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湘西苗族文化也不断跟进时代的步伐,湘西的苗族民歌也在发展变化中。
湘西苗族民歌的调式的多样、旋律独特、节奏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文章从湘西苗歌的起源、湘西苗族文化的习俗角度入手,分别对湘西苗歌的艺术形式歌曲唱腔、曲调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湘西苗歌;腔调;歌调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13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97一、前言湘西苗歌是以湘西苗族方言苗语为演唱语言的歌唱形式,表演者常常是通过当时所看和当时所感而演唱的苗族歌谣,因此湘西苗歌是湘西苗族语言极为生动的部分,也是湘西苗族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特殊民俗文化也是湘西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湘西特殊的地域文化对湘西苗族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起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其中土家族人口占比第一,苗族人口占比第二,少数名族占72%。
据考古发现湘西苗族人与5000多年前“三苗”“九黎”有着相同的渊源,传说由于湘西苗族统治者被迫实行民族压迫的民族歧视政策,湘西苗族人迫于统治者的压力不得不进入森林生活。
湘西苗歌也是随着湘西苗族进入湘西的山林之后而产生。
湘西苗歌也是随着湘西苗族一起经历千百年的炼铸,由于苗族没有文字作为载体湘西的苗族民俗文化、湘西苗歌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只能以苗族人民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代代相传,歌唱方式便是苗族文化传承、苗族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三、湘西苗歌的基本特征湘西苗歌优美动听,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湘西苗歌的语言特征湘西苗歌的演唱语言使用的是湘西苗语,湘西苗语隶属于汉藏语系,湘西的苗族方言苗语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但总体分为两种苗语方言。
苗族民歌类型
摘要:
1.苗族民歌简介
2.苗族民歌的类型与特点
3.各类苗族民歌的具体介绍
a.情歌
b.敬酒歌
c.叙事歌
d.劳动歌
e.节庆歌
4.苗族民歌的文化价值与传承
正文:
苗族民歌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民间音乐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劳动、爱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独特文化风貌。
苗族民歌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歌: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主要方式,歌词直接、热烈,旋律优美、抒情。
常见的有《月亮歌》、《蝴蝶歌》等。
2.敬酒歌:敬酒歌是苗族人民在节庆、聚会等场合表达敬意、祝福的歌曲。
歌词内容多为赞美、祝愿,旋律欢快、激昂。
如《高山流水》、《丰收酒歌》等。
3.叙事歌:叙事歌以讲述故事为主,歌词内容丰富,情节跌宕起伏,旋律变化多样。
如《孟姜女哭长城》、《苗族古歌》等。
4.劳动歌:劳动歌是在劳动过程中创作的歌曲,歌词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美德,旋律节奏鲜明,具有很强的动力感。
如《舂米歌》、《割稻歌》等。
5.节庆歌:节庆歌是在苗族传统节日、祭祀活动中演唱的歌曲,歌词寓意深刻,旋律庄重、神秘。
如《龙船调》、《鼓楼歌声》等。
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苗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
湘西苗歌的演唱特点及文化脉络探究湘西苗歌是指流传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
湘西苗族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这里山峦叠嶂,水草丰茂,素有“苗疆天府”之称。
苗族人民凭借着对朗朗乡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形成了独特的苗族文化。
湘西苗歌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感情寄托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首先,苗歌的唱法独特。
苗族人民善于通过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以高亢豪放的音调、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和动情的歌词将内心的激情诠释得淋漓尽致。
苗歌的演唱特点主要体现在音调上,他们常常以高亢的喉音唱出激情四溢的歌曲,使得整个歌曲充满了激昂的气息。
其次,苗歌的歌词丰富多样。
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通过歌曲表达自己的生活、工作、爱情、婚姻等各个方面的情感和体验。
苗歌的歌词通常由平仄相间的七言和五言诗构成,歌词通俗易懂,寓意深远,让人能够在歌声中领略到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再次,苗歌的演唱形式多样。
湘西苗族地区有众多的苗语歌曲,这些歌曲大致分为工作歌曲、祭祀歌曲、爱情歌曲、节日歌曲等多个类别。
苗族人民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在不同的社交活动中演唱相应的歌曲。
例如在开墾过程中,他们会唱工作歌曲,展示自己勤劳开拓的精神;在婚礼喜宴中,他们会唱爱情歌曲,抒发对爱情的向往和祝福。
另外,湘西苗族地区苗歌还有一种特殊的演唱形式,就是通过对唱的方式进行演唱,即男女合唱。
男女合唱在湘西苗歌中非常普遍,男声和女声互相呼应,交织在一起,既展现出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又体现了两性之间的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湘西苗歌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交往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它通过独特的演唱方式、丰富多样的歌词以及多样化的演唱形式,使得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智慧得以完美地表达出来,同时也展现出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脉络。
通过对苗族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领略到苗疆山水和民风民俗的底蕴深厚。
苗族民歌类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苗族民歌的概述
2.苗族民歌的类型及特点
3.苗族民歌的代表作品
4.苗族民歌的文化价值
正文
【一、苗族民歌的概述】
苗族民歌,源于我国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情感。
苗族民歌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题材,成为了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
【二、苗族民歌的类型及特点】
苗族民歌根据表演形式和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山歌:山歌是苗族民歌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苗族人民对生产劳动、生活琐事、爱情婚姻等方面的情感。
山歌旋律优美,歌词直接朴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2.舞蹈歌:舞蹈歌是苗族民歌中与舞蹈紧密结合的一种类型,歌词内容多样,既有对生活的赞美,也有对历史的传承。
舞蹈歌通常节奏明快,旋律动感,富有民族风情。
3.祭祀歌:祭祀歌是苗族民歌中用于宗教祭祀活动的一种类型,歌词内容主要涉及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
祭祀歌旋律庄重肃穆,歌词深奥难解,具有较强的神秘色彩。
4.叙事歌:叙事歌是苗族民歌中以讲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
容的一种类型。
叙事歌歌词篇幅较长,情节跌宕起伏,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三、苗族民歌的代表作品】
苗族民歌的代表作品有《飞歌》、《酒歌》、《芦笙歌》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也备受推崇。
【四、苗族民歌的文化价值】
苗族民歌不仅是苗族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和友谊,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湘西苗族民歌的分类及其特点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苗族民歌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吉首市、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流传区域还包括湖南麻阳、城步、贵州省松桃县)。
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演唱的语言是湘西苗语。
湘西苗歌的调式很多、曲式结构很完整、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而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浓郁的民族彩色。
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接下来店铺就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的主要分类:按湘西苗族民歌声腔类别、特点,湘西民歌可分五大腔类:一、高腔,是湘西苗族民歌最具特点的腔歌。
旧时作“椎牛”可在家歌唱外,一般只在野外打柴或送客至村外时使用。
属一段曲多段词的分节歌,抒咏性强,由高亢婉转的引子起唱,引子全系衬词,民间有的叫“帽子”,乐句短的叫“短帽子”,乐句长的叫“长帽子”,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旋律音程跳动大,常以8度音程上下跳进,节奏自由,假声演唱。
新中国建立后,很少举行“椎牛”,但歌腔仍流传不衰,花垣县麻栗场石七姐、石美玉齐唱韶唔,曾多次参加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电视台的电视演出。
二、平腔,是湘西苗族的通用歌腔,凡接亲、嫁女、诉冤说理、谈情说爱等场合都可以唱。
叙事性强,曲调婉转动听,音域不宽,多级进,由上下句组成一段体、两段体、三段体和多段体的分节歌。
常以短小的引子开头和用下滑音的拖腔结束。
歌腔灵活性大,速度可快可慢,节奏可紧可散。
三、仡佬腔,是湘西苗族中仡佬苗的歌唱声腔。
此腔流传范围较广,是湘西土家族、苗族、汉族进行交流的一种通用歌腔。
一般用汉语演唱,研究发现,这种腔调与贵州水城仡佬族情歌的起腔极为相似。
四、飞腔,是流传在湘西苗族中花苗(着花头帕)演唱的一种歌腔。
曲体只有一个乐句,与贵州苗族飞歌的平腔结尾句非常相似。
五、叭固腔,是湘西苗族中最具特殊风格的一种歌腔,是一种独特的大小调交替的调式,因而曲调本身有刚有柔,个性很强。
曲调既抒情又激越,既粗犷又优美,既含蓄又明朗,演唱力度的处理变化无穷。
湘西苗族音乐形态中的民间知识解读
湘西苗族音乐是苗族民间音乐的一种重要形态,它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融入了苗族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
民间知识解读了苗族音乐的内涵和特点,使得苗族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苗族音乐形态的民间知识解读首先体现在音乐风格上。
湘西苗族音乐融合了苗族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苗族音乐以激情洋溢、热情奔放为特点,旋律欢快活跃,节奏明快有力,富有动感和节奏感。
苗族音乐还以合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多以男女合唱或者群体演唱的方式呈现,使得音乐更加有力量和磁性。
苗族音乐还注重声音的模仿和效果的营造,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表达,使得音乐更有生命力。
民间知识解读在苗族音乐形态的舞蹈中也有体现。
苗族音乐和舞蹈紧密相连,舞蹈是苗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苗族舞蹈以高度的技巧性和身体表现力为特点,舞者的动作优美、协调,动作节奏感强烈。
舞蹈中常常模仿自然界的鸟类、虫类等形态和动作,通过舞蹈表达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展现了苗族人民乐观、豪放、热情的性格。
苗族舞蹈还常常通过表演农田劳作、捕鱼等日常生活场景,使得舞蹈更具传统文化的内涵。
民间知识解读能够使苗族音乐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苗族音乐形态中常常融入竹子、葫芦等民间乐器的演奏,使得音乐更具特色和魅力。
竹子和葫芦这些简单的乐器,在苗族音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声音效果,还能够表达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
苗族音乐还注重合奏和合唱的方式,多以集体或团队的形式进行演奏,使得音乐更加庞大有力,让人倍感音乐的力量和魅力。
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研究湘西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
作为苗族文化中的一部分,湘西苗族风格歌曲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着重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进行创作研究,探讨其音乐特点、创作要领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保护和传承苗族音乐文化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音乐特点湘西苗族风格歌曲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气息。
在音乐形式上,湘西苗族风格歌曲主要包括芦笙歌、花鼓歌、竹竿舞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达内容。
在歌曲旋律上,湘西苗族风格歌曲常常采用五声音阶,具有独特的音乐结构和旋律轮奏。
在歌词内容上,湘西苗族风格歌曲多以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族群的热情为主题,表现了苗族人民纯朴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要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了解苗族文化:苗族风格歌曲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创作之前,必须深入了解苗族的历史、习俗、信仰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歌曲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2. 注重民族特色:苗族风格歌曲应当在音乐形式、旋律和歌词内容上注重民族特色,体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应当尊重苗族传统文化,避免受到外来音乐的负面影响。
3. 结合现代元素: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苗族风格歌曲的创作也可以适当结合一些现代元素,例如采用新颖的编曲方式、加入一些现代器乐等,从而使歌曲更具有时代感和市场竞争力。
4. 引导社会关注:通过歌曲的创作,可以引导社会对苗族文化的关注,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提升苗族人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湘西苗族风格歌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未来,湘西苗族风格歌曲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化创作手法:未来的湘西苗族风格歌曲创作将更加多样化,不仅在音乐形式上有所创新,还应当在歌词内容、表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多样化尝试,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是中国湖南省湘西地区城步县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发展,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也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湘西城步县地处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苗族聚居地。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音乐传统和文化习俗。
婚嫁歌曲作为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
这些歌曲多以悠扬动听的旋律和朴实真挚的歌词为特点,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爱情、家庭和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独特之处和文化内涵,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也将探讨影响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因素,评述其传承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魅力所在,促进湘西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独特之处和传承现状。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湘西城步婚嫁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揭示其独具的民俗特色;2. 解读湘西城步婚嫁歌曲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探讨其历史渊源和民族特色;3. 探讨湘西城步婚嫁歌曲音乐风格受到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域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4. 对湘西城步婚嫁歌曲的传承现状进行评述,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促进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湘西城步婚嫁歌曲概述湘西城步苗族婚嫁歌曲源远流长,是城步婚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这些歌曲既承载着婚礼的喜庆和祝福,也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婚礼过程中,婚嫁歌曲扮演着引领气氛、凝聚情感的重要角色,让整个婚礼更加热闹和隆重。
城步婚嫁歌曲的曲调优美动听,歌词富有感情,多以赞美新人、祝福新人为主题。
这些歌曲通常由苗族长者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并融入了古老的苗族传统音乐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湘西苗歌种类和特征
湘西苗歌,苗语称作“萨”,它是湘西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乾隆《永绥厅志》有记载“永苗风俗十条”“鼓藏跳至戊时乃罢,然后择寨旁旷野地处,男女各以类相聚,彼此唱苗歌,或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来互答。
”清嘉庆二十五年严炳文《苗防备览》“风俗”中也有赛歌记述:“或有以能歌斗胜负者,男子出绸绢,女子出簪环以为乐,结对对歌,彻夜不休,以争胜负,胜者收取其彩,不善者不入队。
”
一、湘西苗歌的种类
苗歌按其演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古歌、情歌、礼仪歌、喜庆歌、生活歌等十多种。
按其歌唱腔调可分为高腔(苗语称“韶唔”)和平腔(苗语称“韶萨”)两大类。
两者歌腔各异,各具特色,都属山歌体,采用苗语演唱。
#、韶唔(高腔)旋律起伏大,在旋律发展进行中时常作八度内的大跳进行。
节奏较自由,近于散板。
一般只在野外作歌,歌手根据野外所处的环境,可站可坐演唱。
“韶唔”大都是一段曲演唱多段词的分节歌山歌体,常以中音区引腔配上衬词“噢、欧、呓”等作腔,民间把这种引腔叫做“帽子”。
“帽子”有长有短,这种“帽子”因苗歌内容和歌手不同而不同。
“韶唔(高腔)往往由高亢激昂的引腔作腔,紧接着乐句作连续大跳旋律进行。
虽然节奏较自由,但散而不乱,旋律婉转,抒情性强,曲调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韶萨”(平腔)旋律起伏不大,进行比较平稳,通常旋律在一个八度内进行,属叙事性歌腔,近于朗诵,是湘西苗族地区流行最广的歌腔。
虽然此歌腔有时接近于小调或说唱音乐,但其结构、润腔、即兴作词演唱等特点,仍可归于山歌体。
“韶萨”(平腔)苗歌开始也常以引腔作腔,根据歌腔形式和内容情节的需要,引腔有长有短。
“韶萨”(平腔)歌腔灵活性较强,速度可快可慢,演唱中常多加衬词作连接。
一曲反复演唱多段词较常见,一般在室内演唱,有时也在室外演唱。
此腔婉转流畅,悠扬悦耳,曲调含蓄幽雅,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二、湘西苗歌音乐特征分析
1、湘西苗歌音乐的曲体构成:
一般曲前是以音腔作腔,引入基本乐句。
在基本乐句与乐句之间,又常常加入衬腔连接,在苗歌全曲终止处,往往又有尾腔下滑作为全曲结束,其音乐结构规律如下图所示:
引腔+基本乐句+句前或句后衬腔+基本乐句或变化基本乐句+尾腔
以此可以看出湘西苗歌一般由引腔、基本乐句或变化基本乐句、衬腔、尾腔等几个部分组成,形成了它独特的歌腔曲体结构。
引腔、衬腔、尾腔起着润腔、色彩、连接等作用。
乐句是苗歌音乐的主体,它随演唱内容、情感需要而发生变化。
在湘西苗歌众多歌腔曲体中,以单乐句和上下平行对应双乐句构成的乐段较多
见。
其次,也有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和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乐段。
在旋律发展进程中,几个不同的腔节和乐句旋律型,不断地、平稳地重复或变化重复,构成多样化、有规律的苗歌音乐曲体。
在音乐结构上,湘西苗歌根据歌词内容和情感的需要,时常增减某一部分或重复某一个部分,但均不会影响湘西苗歌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体结构规律。
2、湘西苗歌调式中的四音列结构:
湘西苗歌曲调个性很强,常见的有宫、商、徵、羽四种调式。
此外,调式交替和混合调式也常被运用。
不过,我们在分析湘西苗歌调式结构时,不可单纯或机械地套用我国民族音乐调式理论的一些定论,更不能简单地以苗歌起音和结束音来论定它应属于哪种调式。
因为,湘西苗歌歌曲结构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征。
在曲调结构中,四音列是构成湘西苗歌调式的基础音列,突出调式音列中的支柱音和色彩音是湘西苗歌曲调结构的主要特点,而把主要音放在次要位置,把次要音置于主要位置,是湘西苗歌曲调结构的又一显要特征。
下面是湘西苗歌曲调中常用的三种四音列结构:
以小三度、大二度、大二度组成的la-do-re-mi结构;
以大二度、大二度、小三度组成的do-re-mi-sol结构;
以大二度、纯四度、大二度组成的do-re-sol-la结构。
在湘西苗歌歌腔群体中有一“叭固”歌腔,苗语称作“韶萨不嘎”。
此歌腔流行于湘西凤凰吉信、山江及毗邻的花垣雅酉一带,歌腔
所采用的音列结构就是以小三度、大二度、大二度音程组成的
la-do-re-mi结构。
在“韶萨”(平腔)歌腔曲体中,以do-re-mi-sol”四音列
构成的宫调式为多见。
3、湘西苗歌旋法及节奏型:
节奏是旋律的灵魂,脱离节奏的音高组合构不成优美动听的旋律,典型的节奏型和特色音调是构成民族音乐风格的要素。
头长尾短的56 5 7 56 5 7 5 5$ 7 56 5 756 $ 7 和头短尾长的556 556 7 556 5 7 节奏型是湘西苗歌最为典型的节奏型。
头长尾短节奏型
一般常用于苗歌中的引腔、衬腔和尾腔中.
从形态和结构上看,似乎“头长尾短节奏型”与“头短尾长
节奏型”反差很大,但实际上这两种节奏型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两种节奏型都与湘西苗族语音节奏韵律习惯极其吻合,与自然润腔相贴近。
其次附点音出现均是为了强调和拉长强音附时值。
最后二者都属于湘西苗歌音调最为典型的节奏型,它们在湘西苗歌旋律的发展中彼此相互依存,对音调特色的形成起着核心构架作用。
4、湘西苗歌的演唱特点:
苗歌是湘西苗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和各种节庆中,他们三五结伴,引吭高歌。
时而对歌、盘歌,时而互唱互合,通过独唱、男女齐唱、二重唱、对唱、男女分腔分调等演唱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表达出来。
在苗族人民相
互交往过程中,常常是说得少而唱得多。
苗歌用苗语演唱,真声、假声、真假声结合是苗歌的主要演唱方法。
由于“韶萨”(平腔)旋律起伏不大,常在一个八度内上下级进行,近于朗诵音调,一般湘西苗族人民习惯用真声演唱此类歌腔。
“韶唔”(高腔)旋律大起大落,常在一个八度内大跳进行,除引腔、衬腔在中低声区进行时用真声演唱外,乐曲大部分都用假声演唱。
滑音、装饰音是构成湘西苗歌润腔的基础,润腔是构成湘西苗歌风格特色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