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和读音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18
普通话,又称国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它的标准形式包括以下八个特点:1. 语音准确:普通话的发音必须准确,符合现代汉语的标准。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音节、声母、韵母和声调,要特别注意发音准确。
2. 词汇规范:普通话的词汇必须规范,符合现代汉语的标准。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词语、成语、短语和句子,要特别注意使用规范的语言。
3. 语法正确:普通话的语法必须正确,符合现代汉语的标准。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语法结构、时态、语态和语气,要特别注意使用正确的语法。
4. 表达清晰:普通话的表达必须清晰,让人容易理解。
要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语句结构,以免造成理解困难。
5. 语速适中:普通话的语速必须适中,不要太快或太慢。
一般来说,以每分钟200-300个音节为宜。
6. 语调自然:普通话的语调必须自然,不要太做作或太夸张。
要尽量模仿自然的语音语调,以使语言更加自然流畅。
7. 音量适当:普通话的音量必须适当,不要太大或太小。
要根据场合和听众的情况适当调整音量,以保证语言清晰易懂。
8. 语言文明:普通话的语言必须文明,不要使用粗俗、猥琐和侮辱性的词汇。
要尽量使用礼貌、得体和优雅的语言,以展现良好的语言修养和风范。
以上是普通话的标准八个方面的简述。
在实际使用中,要想说好普通话,就需要不断学习和练习,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表达等多个方面进行提高。
同时,还需要注意使用场合和听众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控制。
总之,普通话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掌握和使用的语言。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为促进社会交流和发展做出贡献。
普通话基本概念
普通话是中国的共同语言,也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它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语言为基础,吸收了各地方言的特点,经过规范化制定而成的。
普通话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标准语音: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发音,采用四声调、轻声和声调变化等音系特点,确保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相互理解。
2. 语法规范:普通话采用统一的语法规则,包括动词前置、修饰成分后置、主谓宾语的顺序等。
这样可以减少因方言差异而产生的交流障碍。
3. 词汇用法:普通话力求简洁明确,使用通用词汇,避免地方性的特殊词汇和方言词汇,以便广大人民能够理解和使用。
4. 书面语规范:普通话要求遵守规范的书面语表达方式,包括正式用词、正确的语序和语法,以提高沟通的准确性。
普通话的普及对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地区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国民的语言能力和素质。
在中国,普通话已成为教育、媒体、政府和商务等领域的主要交流工具。
普通话的标准是什么普通话,是中国的国语,也是中国的共同语言。
那么,普通话的标准是什么呢?普通话的标准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普通话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普通话的语音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语音标准包括音节的发音准确、清晰,声调的准确把握等。
普通话的语音标准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以北京话的语音为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练习标准的语音,尤其是一些容易发生混淆的音节,比如“z”和“c”、“s”、“zh”等。
只有熟练掌握了标准的语音,才能更好地交流和沟通。
其次,普通话的语调也是其标准之一。
普通话的语调是四声的,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在日常交流中,正确的语调对于表达意思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要重视语调的准确运用,避免因语调错误而造成误解。
此外,普通话的词汇也是其标准之一。
普通话的词汇主要以现代汉语词汇为主,但也包括了一些古代汉语词汇。
在使用词汇时,我们要注意使用规范、准确的词汇,避免使用方言词汇或者生僻词汇,以免造成交流障碍。
最后,普通话的语法也是其标准之一。
普通话的语法主要以现代汉语的语法为准则,包括了词序、句式、语态等方面。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要注意语法的正确使用,避免因语法错误而影响交流效果。
总的来说,普通话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掌握了标准的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才能更好地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努力做到标准的普通话使用者,为促进全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做出自己的努力。
普通话怎么说才标准普通话,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标准的普通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交流和沟通,还可以提升个人的形象和素质。
那么,普通话怎么说才标准呢?接下来,我将从语音、语调和语言规范三个方面来为大家详细介绍。
首先,语音是普通话的基础,一个人说普通话是否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音准确与否。
普通话的语音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
正确的发音对于掌握标准普通话至关重要。
比如,声母b和p的区别在于气息的强弱,b是浊音,p是清音,而有些方言地区往往无法准确区分这两个音。
又比如,声调的准确使用也是普通话发音的重点,声调的错误使用会导致语音不标准。
因此,要想说标准的普通话,首先要重视语音的准确性,通过大量的听力训练和模仿,逐渐提高自己的语音水平。
其次,语调是普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普通话标准程度的因素之一。
语调是指说话时声音的升降起伏,是语言的音调特征。
标准的普通话语调应该平稳、自然、抑扬顿挫,而且要符合汉语的语音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加注意语调的使用,避免出现口语化、方言化的语调,从而保持普通话的规范性和标准性。
最后,语言规范也是衡量普通话标准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语言规范包括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
在说普通话时,我们要尽量避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要注意使用规范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避免使用方言词汇和句式。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礼貌用语和交际用语的使用,避免在正式场合使用不当的语言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要想说标准的普通话,我们需要从语音、语调和语言规范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和规范。
只有不断地学习、练习和总结,才能够说出标准、规范的普通话。
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和提高,共同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普通话级别划分标准及分数一、引言普通话是中国的标准语言,也是中国国家通用语言。
掌握良好的普通话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交交流至关重要。
为了评估个人普通话水平,制定了普通话级别划分标准及分数。
本文将详细介绍普通话级别划分标准及分数的相关内容。
二、普通话级别划分标准普通话级别划分标准主要根据语音、语调、语速、发音准确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根据中国国家语委发布的《普通话水平等级标准》,普通话水平可分为以下六个级别:1. 一级(优秀)•语音标准,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语速适中,节奏感强•口语表达能力强,词汇量丰富•能够流利地进行各种社交交流和专业讨论2. 二级(良好)•语音基本标准,发音基本准确•语调较为自然,但可能存在一些小瑕疵•语速适中,节奏感较强•口语表达能力较强,词汇量较丰富•能够进行正常的社交交流和一般的专业讨论3. 三级(合格)•语音基本标准,发音基本准确•语调基本自然,但可能存在一些小问题•语速适中,节奏感一般•口语表达能力一般,词汇量一般•能够进行简单的社交交流和日常对话•语音基本标准,但存在一些发音问题•语调不够自然,可能存在明显的瑕疵•语速较慢,节奏感较差•口语表达能力较弱,词汇量较少•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但交流有一定困难5. 五级(基础)•语音基本标准,但存在较多发音问题•语调不够自然,明显存在瑕疵•语速较慢,节奏感差•口语表达能力较弱,词汇量较少•仅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交流困难6. 六级(不合格)•语音不标准,发音错误较多•语调不自然,存在明显瑕疵•语速慢,节奏感极差•口语表达能力极弱,词汇量极少•交流困难,难以进行日常对话三、普通话级别划分分数普通话级别划分分数是根据口语考试的成绩进行评估的。
一般来说,普通话水平考试分为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得分范围为0-100分。
根据总分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级别:1. 一级(优秀)•总分在90分及以上2. 二级(良好)•总分在80-89分之间•总分在60-79分之间4. 四级(及格)•总分在40-59分之间5. 五级(不合格)•总分在0-39分之间结论普通话级别划分标准及分数是评估个人普通话水平的重要依据。
语音规范化问题一、普通话语音规范的标准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应该以北京语音系统为标准音,而北京语音是指北京方言区内的语音系统,它不包括异读、轻声、儿化等北京音系内部有分歧的现象。
北京语音的内部分歧有两种:一种是北京口语的土音成分。
北京话有许多土音,例如把连词“和”说成hàn,把“隔壁”说成jiâbǐr等等。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偶现的(偶然出现在老北京人口中,同是这个人,有时说,有时不说,音节中包含特殊的音素),例如:(1)音节开头的u[w]或发成齿唇浊音[v]。
2.狭隘的(多是土词、土语,也有的是标准音的变读),例如:(1)基本音节之外的特别音节biü贴,如“~在墙上”。
piǎ“嗓子~了”,演唱嗓子不好听了。
dýnlýn “大肚子~~着”,下垂而颤动。
týi “~坏了”,太,极,是“忒”tuÿ的变读。
(2)音节未超出基本音节范围,但一般无此声调。
bínɡ“甭”的又读。
pǎi “排子车”,大型平板车,“排”变上声;“地里排子”,指鼹鼠,是说它体形扁平;“排街都知道了”,满街,整个一条街。
piǎn 自吹,炫耀,或写作“谝”。
mū“mūyu”,无牙老人不能咀嚼,用牙床磨碎食物。
fïu “小偷儿让人~住了”,捉住;“钱让人~了去了”,夺去,窃去。
dý“dýbo”,唠叨,絮语。
3.讹变的(由正常的音节变化而成,能寻求其原音节):讹变中弱化现象比较突出。
北京土音轻音节特别多,发音特别轻短,呈现特殊的弱化现象。
这些轻音节当然都丢失声调,成为轻声。
普通话虽然承认轻声,但不取这些弱化到声、韵的变音。
只有少数虚助词,规定采用十分弱化的音节,如:“了”le,“着”zhe,“的”de,“么”me等。
(1)韵母弱化,主要元音趋向于变为央元音[ə],无例外的是以a为主要元音的各韵母,例如:横竖(“~~他不喜欢”,猜测之词)“竖”shù-shì高着哪(极高,另如“深~哪”“热~哪”)“着”zhuo-zhe-zhi豆腐“腐”fu-[f+]出去“去”qu-qi(u变不圆的i,个别变)隔肢(搔痒)“肢”zhi-zhe([ʅ]个别变)(2)声母弱化:胡涂“涂”tu-du 活泼“泼”po-bo琵琶“琶”pa-ba 抽屉“屉”ti-dei(以上“送气”变“不送气”。
普通话大纲
普通话大纲是规定普通话语音、语调、发音等方面的标准,用于统一全国范围内的语音教学和日常交流。
以下是普通话大纲的主要内容:
1. 基本字音:规定每个汉字的标准读音,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2. 语音体系:包括声母、韵母、声调、语音变调等方面的规定,用于指导语音教学。
3. 读音规范:针对某些常见的词语或短语的读音进行规范,例如“正确”、“北京”、“中国”等。
4. 发音技巧:指导学习者如何正确地发音,包括口型、舌位、气息控制等方面的技巧。
5. 语调规范:规定普通话中的四种语调,并指导学习者在不同语境下如何运用不同的语调。
6. 口语表达:包括语法、词汇、听力、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规范,用于指导学习者进行口语交流。
7. 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普通话教学,包括教学方式、教材选择、听说训练等方面的方法。
8. 考试评价:规定普通话考试的内容、形式、标准等,用于评价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教学效果。
以上是普通话大纲的主要内容。
通过遵循这些规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促进全国范围内的语言交流。
普通话概论第一节普通话概述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的国家通用语言,也是联合国6种语言之一。
普通话在中国台湾省被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被称为“华语”。
学好普通话应从三个方面来规范语言,即:语音规范、词汇规范和语法规范。
一.语音规范语音规范是指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的语音是同一标准音。
普通话的规范语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普通话语音规范的范围,主要从字音的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着手,做到咬准字头,发响字腹,收全字尾,读准字调以及掌握儿化音和音变的规律等。
二.词汇规范词汇,又叫做语汇,是指一种语言里词的总和。
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它的词汇是在北方方言词语的基础上规范而成的词的总和。
因此,词汇规范就要克服不属于普通词汇的方言词语,正确运用普通话的词语。
三.语法规范“语法”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语法本体、词语、句子的结构规则,是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成员说话时必须共同遵守的语言习惯;二是指研究语法结构规则的语法著作,语法著作中的“语法”是语法家归纳出来的,是对语法本体的描写和分析。
普通话的语法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就语法规范而言,既要遵守讲普通话时应遵守的习惯,又要遵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正确掌握顿连、轻重、音变、语调(语气)等技能,做到准确、真切、抑扬顿挫、富有情感地朗读作品和完整、流畅地讲普通话。
第二节方言相对于普通话的是方言。
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域性变体,是方言区人们的交流工具。
粗略地划分,现代汉语可以分为七大方言。
一.北方方言1北方方言,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
是汉语中流行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方言。
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70%左右。
主要分布地域包括长江以北各省的汉族居住区,长江以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湖北省(东南一带除外)、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汉族地区。
普通话的基本发音规则和技巧普通话,也被称为普通汉语或现代标准汉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语言。
作为汉语的统一标准,掌握正确的普通话发音对于沟通交流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普通话的基本发音规则和技巧,帮助读者快速提高普通话发音水平。
一、声母和韵母普通话的声母共有21个,在表达时要注意发音准确清晰。
其中,一些声母在方言中并不存在,故需要注意纠正。
例如,“z”和“c”常常被方言区域的人读作“zh”和“ch”,因此要训练正确的“z”和“c”的发音。
韵母是声母后面的部分,常见的韵母有16个。
在发音时要记住韵母的口型,保持舌位和嘴唇的正确姿势。
例如,“i”和“u”的发音时需要注意嘴的形状,保持舌尖抵住下齿,嘴唇微微张开。
二、四声和轻声普通话的汉字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这些声调直接影响词义的理解和表达。
平声是不带声调的声音,上声是声音上扬,去声是声音下降,入声是声音先低后升。
在发音时要准确掌握每个字的声调,并注意在句子中的正确运用。
此外,普通话还有轻声,轻声是不带声调的声音,有时被忽视,但在正确的发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字的读音中带有轻声,如“了”、“的”,要特别注意。
三、口腔协调和音调正确的普通话发音需要注意口腔的协调和音调的把握。
要注重口腔的开合和舌头的位置,发音时要保持舌尖抵住下齿,嘴唇呈现自然微笑的形状。
同时,要注意音调的变化,使语言更生动有趣,具有节奏感。
四、练习方法和技巧为了提高普通话发音的准确性,可以进行一些练习方法和技巧。
首先,可以通过录音自我纠正。
将自己的普通话朗读录音,仔细听回放,对比标准发音,找出差距并加以改正。
其次,可以模仿标准发音者,通过听音频或观看普通话教学视频,模仿发音者的口型和语调。
跟读并模仿他们的发音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普通话发音。
此外,还可以利用语音纠错软件或在线普通话发音评测系统。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检测并纠正自己的发音问题,提供实时反馈和指导。
总而言之,掌握正确的普通话发音对于提高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普通话的标准是什么普通话,是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现代标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标准。
作为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标准对于整个国家的语言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普通话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来探讨普通话的标准。
首先,普通话的语音标准。
普通话的语音标准是以北京话音韵为基础的,它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在普通话的语音标准中,声母共有21个,韵母共有35个,声调则有四个。
在正常情况下,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是构成普通话的音节。
此外,普通话还有一些特殊的音变规律,如儿化音等。
因此,要想发音标准,就需要熟练掌握这些语音规律,进行反复练习,才能够达到标准的发音水平。
其次,普通话的词汇标准。
普通话的词汇标准是以现代标准汉语词汇为基础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词汇也在不断地更新和丰富,因此,普通话的词汇标准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词汇,了解它们的用法和意义,才能够准确地运用到语言交流中。
此外,普通话的词汇标准还包括了一些规范用词和不规范用词的区分,需要我们在日常使用中加以注意和区分。
最后,普通话的语法标准。
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现代标准汉语语法为基础的。
在语法标准中,包括了句子的结构、成分的搭配、语序的规范等方面。
正确的语法使用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清晰,避免了歧义和误解。
因此,我们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时,需要重视语法的学习和掌握,不断地进行语法规范的练习和运用。
综上所述,普通话的标准包括了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
要想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就需要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练习。
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才能够更好地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为国家的语言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共同努力,使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
普通话评级标准一、语音标准程度1.完全正确地发出普通话的语音,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无明显发音问题。
2.能够在不同语境下运用不同的语音,如轻声、儿化音等,表现出普通话的语调变化。
二、词汇规范程度1.使用规范的普通话词汇,不使用方言词汇或过于口语化的词汇。
2.掌握并正确使用常见的普通话惯用短语和成语,不出现明显的错别字或短语错误。
三、语法规范程度1.正确使用普通话的语法结构,不出现语序不当、句式错误等问题。
2.掌握并正确使用普通话的标点符号和句末语气词,如“吗”、“呢”等。
四、表达流畅程度1.表达流畅,无明显的停顿和重复现象。
2.在表达过程中,能够自然地运用语气、语调和重音等手段来表达情感和重点。
五、语调自然程度1.语调自然流畅,不夸张或过分强调某些词语。
2.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调,如升调、降调等。
六、发音准确程度1.发音准确,不出现声母、韵母或声调的错误。
2.在遇到多音字或复杂词语时,能够准确判断并发音。
七、音变准确程度1.掌握并正确运用普通话的音变规则,如连读、轻声等。
2.在遇到特定的语境时,能够准确运用不同的音变形式。
八、语感敏锐程度1.对普通话的语感敏锐,能够准确地判断和理解别人的说话意图和情感。
2.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能够根据听者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语调和表达方式。
九、口齿清楚程度1.口齿清晰,不出现含糊不清或口吃等问题。
2.在说话过程中,能够控制好音量和语速,使发音更加清晰明了。
十、音量适度程度1.能够根据场合和听者的距离调整音量,使声音在一定范围内清晰可听。
2.在需要强调某些词语或表达情感时,能够适当加大音量并保持整体的音量平衡。
普通话规范
普通话是中国的标准语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使用的语言,也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语言之一。
为了统一普通话的发音和用法,国家制定了普通话规范,以下是普通话规范的一些要点:
1. 发音准确:
普通话注重准确的发音,音节清晰,声母、韵母等各个音节的发音要正确、准确,不能模糊不清。
2. 语音语调:
普通话的语音语调要平稳、自然,表达清晰明了。
注意吐字清晰,不要咬字不清,也不要夹杂方言成分。
3. 语法正确:
普通话的语法使用要符合标准,主谓宾语的排列要正确,不要出现语序颠倒或者句子不通顺的情况。
4. 词语使用:
普通话的词语使用要规范,尽量使用正规、规范的词语,不要使用不规范、不雅、粗俗的词语。
5. 表达规范:
普通话的表达要规范,不能使用不文明的语言,不要使用过激、侮辱性的语言,尊重他人的感情和权益。
6. 普通话的使用要具备地域通用性,避免使用局部方言词汇或特定地域的说法。
7. 普通话的语速要适中,不要过快或过慢,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8. 注意语音节奏,不要连读或者断开音节,要讲究字音字调的平衡,不要出现语音上的瑕疵。
9. 遇到不清楚的发音或者不熟悉的词语时,可以适当调整语速,询问对方或者请对方重复,以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10. 在正式场合或者公共场所使用普通话时,要注意措辞得体,不要随意使用俚语、口语或者网络语言。
通过学习和遵守普通话规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增强沟通能力和语言素养。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普通话的使用,将普通话规范作为日常语言交流的准则。
普通话合格标准
普通话合格标准:
一、语法正确性
要求普通话讲话者必须使用完整正确、意义清楚的句子,完成主谓宾关系,并能正确使用语法和词汇,包括动词时态、词语成分等。
二、音韵质量
完整正确的普通话需要遵循普通话语音学上的规范,按照普通话语音学上的规则,熟悉发声技巧,保证发音准确、清晰流畅。
三、语调节奏
学好普通话正确的语调节奏,从而使普通话讲话更加流畅、有感染力。
例如,把一句话划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间都需要一定的停顿,以便更加清楚地表达出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和内容。
四、全面性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应掌握国家语言文字文化的多样性,使之灵活运用。
例如,要熟悉普通话的专业术语和文学用法,特别是传统的成语和谚语;同样,还要接受外来语的影响,妥善使用现代通用语言,以满足不同对象和场合的需求。
五、开口率
普通话的讲话者应该尽量提高讲话的开口率,尽量保证口语表达量。
尤其是在谈话中,要尽量使用口语表达,使自己的讲话更加简洁有力,避免陷入复杂无谓的语言结构。
总之,学习普通话,不仅要注重以上五项普通话合格标准,还要经常练习,不断掌握扩大普通话的广泛运用能力。
只有全面的、深入的学习,才能真正宣扬中华文化,传承普通话的精髓。
综上所述,普通话的精髓体现在其准确、流畅、清晰的发音;完整正确、意义清楚的语法;合理准确的语调节奏;多元化文字文化和开口率等方面。
普通话是表达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熟练掌握普通话,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思想表达更加准确,而且能够传播民族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
普通话,是指在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
它是以北京话为标准音的语言,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
普通话作为一种语言,有其独特的定义和标准。
首先,普通话的定义是指以现代标准汉语为基础,以北方话音为标准音,以北
京语音为规范音,以典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为基础的语言。
它是中国最常用的语言,也是国家最重要的官方语言,广泛应用于政府、教育、媒体、文化交流等领域。
普通话的定义是基于其标准音、规范音和语法的统一性,以及其在国家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地位。
其次,普通话的标准是指在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方面的规范和统一。
在
语音方面,普通话的标准音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包括四声、轻声和语音的发音规范。
在语调方面,普通话的标准是以普通话语音规范为基础的,包括语调的升降平浊、轻重音等规范。
在词汇和语法方面,普通话的标准是以现代标准汉语为基础的,包括词汇和语法的规范和统一。
普通话的标准是基于其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以及其在国家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地位。
总之,普通话作为一种语言,有其独特的定义和标准。
它是中国最常用的语言,也是国家最重要的官方语言,广泛应用于政府、教育、媒体、文化交流等领域。
其定义和标准是基于其标准音、规范音和语法的统一性,以及其在国家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地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掌握好普通话,使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普通话的标准是什么普通话,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也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那么,普通话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普通话的标准不仅仅是指语音语调,还包括了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的规范。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普通话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普通话的语音语调是非常重要的。
普通话的语音语调标准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这也是为什么普通话有时候也被称为“北京话”的原因。
在普通话的语音语调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这些声调的准确运用,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此外,普通话的语音语调还包括了清音浊音的区分,以及轻声、重音的运用。
这些都是普通话语音语调的基本要求。
其次,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也是非常重要的。
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主要包括了词序、句法、语态、语气等方面的规定。
在词序方面,普通话的基本词序是主谓宾,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
在句法方面,普通话的句子结构要求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的修饰成分,使语言表达更加清晰。
此外,普通话的语态和语气也需要符合规范,避免使用口语化、方言化的表达方式,保持语言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再次,普通话的词汇规范也是至关重要的。
普通话的词汇规范要求使用规范的词汇,避免使用方言词、土语词等非标准词汇。
同时,普通话的词汇也要求使用准确、恰当的词汇,避免使用生僻词、错误词汇,以免造成语言表达不清晰或者误解。
最后,普通话的语用规范也是不可忽视的。
普通话的语用规范包括了语言交际的礼貌用语、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否等方面的规定。
在语言交际中,要求使用礼貌用语,避免使用粗鲁、不文明的语言。
在语言表达方面,也要求言之有物,避免空洞、废话连篇的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普通话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规范,既包括了语音语调的规范,也包括了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的规范。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符合规范,我们才能说自己的普通话达到了标准。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使自己的普通话达到更高的标准。
全国普通话等级标准
全国普通话等级标准是指用于评定和区分普通话水平的一种等级标准。
目前全国普通话等级标准主要分为三个等级:甲等、乙等和丙等。
具体的标准如下:
1. 甲等:语音标准,用音准规范发音,音节结构正确,音质优美,语音连续流畅。
语调、语音抑扬顿挫正确,语音轮廓和读前停顿准确。
语音上下文应用准确恰当,语音强调、轻重加以分辨。
语音直观明确,让人听懂,符合语音美感和听力要求。
2. 乙等:语音基本标准,音节结构基本正确,语音音节数基本正确,但有少数不规范的现象,语音含糊不清不连续,语调、语音抑扬顿挫的节奏不够清晰或不正确。
语音上下文应用不准确,语音强调、轻重分辨不清。
3. 丙等:语音偏离标准,有较多语音不规范的现象,语音含糊不清、音节错误、语音断断续续,语调、语音抑扬顿挫明显偏离标准,语音上下文应用不准确,语音强调、轻重分辨困难,理解困难。
这些等级标准可以用于评定个人的普通话水平,一般在各种普通话测试或评估中使用。
同时,这些等级标准也用于普通话培训机构、语言教育部门等对普通话教学和水平认证的参考依据。
普通话规范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汉族人民共同使用和发展起来的语言文字。
普通话规范,起源于北京话,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的国家通用语音。
它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规范。
首先是语音方面的规范。
普通话规范的语音要求清晰准确、自然流畅。
重音要准确地落在词语的正确位置,声调要正确地使用。
普通话规范的韵母有六个:a、o、e、i、u、ü。
普通话规范的辅音有二十三个: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
在发音时,还要注意舌位、喉音等细节。
同时,普通话规范中也规定了一些特定的音变和语音规则,如“错音”、“轻声”等。
其次是语法方面的规范。
普通话规范的语法要求简练明确、清晰规范。
普通话规范中有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例如主谓宾语的语序要正确,否定句要使用“不”字等。
另外,普通话规范还要求使用正确的助词和连词,如“的”、“地”、“得”、“和”、“与”等。
普通话规范还规定了一些常用的成语、习惯用语、谚语等,要求掌握并正确运用。
再次是词汇方面的规范。
普通话规范的词汇要求丰富准确、贴近生活。
普通话规范强调使用正规、标准的词汇,避免使用方言、俚语和外来语等。
普通话规范还鼓励使用规范的词库,如《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
最后是表达方式的规范。
普通话规范的表达方式要求得体得当,文明礼貌。
普通话规范要求使用适当的语气、语调和语言风格,避免使用粗俗、侮辱性的言辞。
普通话规范还鼓励使用正式的场合语言,如官方、公务、社交场合等。
普通话规范的制定和推广,有助于促进中国各地不同方言的沟通和交流,增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普通话规范的学习和运用,有助于提高个人语言能力和社交礼仪,提高沟通效果和表达能力。
普通话规范的遵循,不仅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荣誉和自豪。
相信通过共同努力和坚持,普通话规范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好的普及和应用。
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和读音规范开头朗读:颈椎针灸拓片叨扰刹那创伤提防禅让曲阜炮制下载处方匕首尽管供给舍亲狩猎舷窗违背殷红星宿荫蔽走穴生肖士大夫力能扛鼎有求必应载歌载舞量体裁衣按捺不住霓裳羽衣曲说明:普通话的语音标准,指语音体系方面的发音要求,是宏观的,系统性的;读音规范,指具体字词的正确读音,是微观的,个别性的。
确立语音标准是民族共同语成熟的标志一、普通话语音标准1.普通话语音标准的确定普通话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的国语和明清时期的官话。
官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参照,但没有确切的语音标准。
1924年确立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这是汉民族共同语成熟的标志。
中华民国成立的当年,民国政府的临时教育会议就肯定了“国语”这个名称,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语。
第二年又召开了有各省代表出席的“读音统一会”。
会上各省代表意见不一,争论激烈。
争论的焦点何在呢?原来,虽然大家都同意推广国语(官话),待到真要确定国语的语音标准时,才发现大家对官话的理解并不一致,并非所有的人都赞成官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王照等人互不相让,最后决定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
所谓区分尖团音,就是原来在北京话里与“坚(jiān)”“强(qiáng)”同音的“尖”、“墙”要读成ziān 和ciáng;所谓入声,本是北京话里没有的,北京人、天津人、河北人、东北人、山东人、河南人、西北人根本就不会读入声字,南方方言里的入声字在北京话里早就“入派四声”了。
国语要不要保留入声也是会议的争论焦点之一。
会议从2月份一直开到5月份,可见国音之难产。
最后无奈,会议以每省一票的投票方式决定了6500个汉字的逐个读音,后人称之为“老国音”。
这种老国音是人造的南北方言的混合物,自然无法真正推行开来。
这次会议还制定了拼写老国音的“注音字母(后人又称“注音符号”)”,这套“注音字母”一直用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正式公布时。
今天50岁以上的人当初上小学时学的就是“注音字母”,例如“中国”的注音是ㄓㄨㄥㄍㄨㄛ,“北京”的注音是ㄅㄟㄐ丨ㄥ。
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大大促进了国语运动的发展。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并说:“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有了国语的文学,方才可以有文学的国语。
有了文学的国语,我们的国语方才算得真正的国语。
”这是完全正确、非常英明的见解。
所谓国语,应当是有典范的书面语言为依托的全国通用的语言,因此国语语音标准和词汇语法规范的制定必须倚仗白话文学的发展。
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翼,互助互动,相辅相成,分别取得历史性的成就。
1916年,蔡元培等人成立了“国语研究会”,会员很快达到一万多人。
1919年北洋政府在教育部下设“国语统一筹备会”,负责推行国语的各项事务,并且把全国国办学校的“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国文科”改为“国语科”,意义非凡,说明语文教育从书面语教育转向口语与书面语教育并重,也说明普及国语于国家和民族之意义重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老国音属于人造的语音标准,事实证明难以推行。
1924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对老国音和注音字母重新修订,由于白话文运动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会议顺利地放弃了人造的老国音,确立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剔除了入声,为国语运动和后来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北京音系”概述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意思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其内涵就是“声母21个,韵母39个,声调4 个,加上必要的轻声和儿化,但不包括北京话的土音”。
例如北京话把“隔壁”叫做jièbǐr,两个去声相连时第一个去声变阳平(如“做报告”说成zuò báogào),“归了包堆”,北京话说成“归了包zuī”,“往东走”说成“wàn 东走”,“看电视”说成“看dián视”,这些北京土音就不能进入普通话。
3.声母(21个)双唇音3个:b p m唇齿音1个:f舌尖中音4个:d t n l舌根音3个:g k h舌面音3个:j q x舌尖后音4个:zh ch sh r舌尖前音3个:z c s(双字母是两个字母表示一个音,并非是两个音合成的音)4.韵母(39个)单元音10个:a o e êi u ü-i(后)-i(前)er复韵母13个:ai ei ao ou(前响)ia ie ua uo üe(后响)iao iou uai uei(中响)鼻韵母16个,其中:前鼻韵母8个: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后鼻韵母8个: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ng也是双字母表示一个音)5.声调(4个)阴平(第一声):调值是55阳平(第二声):调值是35上声(第三声):调值是214去声(第四声):调值是51一般认为,轻声不是独立的调类,因其没有固定的调值。
这里标注的调值是单独发音时的标准调值。
其实,在语流中,四声的调值也是在变化的。
6.轻声、儿化轻声和儿化使得普通话的口语表现力特别强,是普通话的魅力所在之一。
但如果轻声和儿化过多,就显得很土,所以轻声、儿化虽然是必要的,但也不能过滥。
实际上,轻声和儿化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1)轻声就是把音节读得轻一些、短一些,轻声的作用一般是使语调变得轻松自然,有时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如diànzǐ不读轻声是“电子”,读轻声是“甸子、垫子”;“地道”不读轻声是名词,指“地下通道”,读轻声是形容词,是“真实、好、正宗”的意思,如“这个餐馆的兰州拉面特别地道”;“地下”不读轻声是“地面以下”,如“地下铁道、地下工作者”,读轻声是“地面上”,如“把西瓜轻轻放在地下”。
一般来说,老资格的词轻声比较多,而资历浅、年纪轻的新词一般不读轻声,比如“月亮、窗户、行李、关系、技术、分析、糊涂”读轻声,而“职称、导弹、飞机、信息、电脑、鼠标、手机”这些词就不读轻声。
当然,读不读轻声不是绝对的。
那么如何确定是否轻声呢?一般来说,在不区别词义,只有口语色彩作用时,能不轻声就不读轻声(例如“玫瑰、上班”),这样可以降低一点儿方言区人学普通话的难度,而且不是显得太土气——我听过一个中年老北京人把“职称”也读成轻声,实在是过分了。
有些词是一定要读轻声的。
词尾(后缀)“头、子、们”读轻声(如“石头、木头、骨头、罐头、来头,儿子、丸子、笛子、旗子、炉子,我们、你们、他们、孩子们、同志们、女士们、先生们”),助词“的、地、得、着、了、过”读轻声(如“美好的祝愿、衷心地感谢、激动得流出眼泪、吃着饭、丢了钱包、到过桂林”),语气词“啊、吗、呢”等(如“好哇、是吗、闲着呢”)。
还有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方位的字应该读轻声,如“省里、乡下、山上、这边”,表示动作趋向的字读轻声,如“坐起来、跑过去、抢回来、坚持下去”。
实际上,很多轻声词是习惯使然,如“馒头、芋头”轻声,“窝头、葱头”却不轻声。
各地方言处理轻声也不同(如“石头”在普通话读轻声,在东北一些地方读作shítōu)。
普通话的发展趋势是轻声逐渐减少,在比较陈旧的普通话教材里规定读轻声的许多词,如“太阳、老虎、苹果、白菜、西瓜、棉花”,现在都是可轻可不轻的了。
在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之前,请熟练掌握测试词表里的必读轻声词,以免无谓失分。
(2)“儿化”也是学习普通话的一个难点。
有不少人问:“就不能取消儿化吗?”当然,没有儿化,绝大部分情况是不会发生误会的,但有了儿化,普通话的表现力就更加生动和活跃,这是语言高度发达成熟的表现。
试想,“小孩”和“小孩儿”、“煤球”和“煤球儿”、“芍药花”和“芍药花儿”,儿化和不儿化的语体风格及其营造出来的语言气氛一样吗?(在诗歌里,儿化词一般读作原来的音节,如:花儿、船儿)很多情况下,儿化具有区别词义、词性和表示不同感情色彩的作用。
如“头”指“脑袋”,“头儿”指“头领、为首的”;“眼”指“眼睛”,“眼儿”指“小窟窿”;“画、盖”是动词,“画儿、盖儿”是名词;“准”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语素,如“准备、批准、准予放行、准确、这只手表走得很准”,而“准儿”或是名词,如“你有准儿没准儿?”,或是副词“也许”,如“他没准儿不来了”;儿化用在名词上可以体现喜爱、怜惜、亲切、细小、轻蔑等感情色彩,如“男孩儿、小媳妇儿、小猫儿、金鱼儿、皮筋儿、小辫儿、刘海儿、胡同儿、拐弯儿、铜钱儿、碱面儿、牙签儿、冰棍儿、面条儿、水饺儿、手绢儿、瓜籽儿”,当然,对“小偷儿”不是喜爱而是表示鄙夷了。
跟轻声词一样,新生的词一般不儿化,如“电影”产生的时间较早,有时人们说成“电影儿”,但是产生较晚的“电视、录像、光盘、电脑、鼠标”,至今还没有谁读成儿化词。
普通话词语儿化的趋势也是越来越少,只要是不会改变词义的,能不儿化的就不必儿化,如“师院、上班、下班、硬件、软件、电影、服务员、售票员”,这些词都不要儿化。
北京有很多桥名。
凡是老资格的桥名多数读儿化(如“半步桥儿、北新桥儿、白石桥儿、甘石桥儿、红桥儿、白桥儿、板桥儿、太平桥儿、后门桥儿、高梁桥儿、立水桥儿、马驹桥儿、后门桥儿”。
但“卢沟桥、金水桥、银锭桥、十七孔桥”不儿化),新修的桥不儿化(如所有立交桥,“六里桥”常儿化,是因为现在六里桥立交桥修建之前那个地点就叫“六里桥儿”)。
北京的城门一般不能儿化。
有些东北人把“天安门、前门、地安门”都读作儿化词,十分可笑。
在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之前,请熟练掌握测试词表里的必读儿化词,以免无谓失分。
7.语流音变(1)“一”的变调“一”字变调的规律是:在阴平、阳平、上声字的前面,变读为去声;在去声字的前面,变读为阳平。
但要注意的是,并非“一”在所有情况下都需变调,具体如下:首先,“一”字做表示“多少”义的基数词或语素时,要变调,而做表示先后顺序的序数词时不变调。
例如“一连”,如果是表示“连续”义的副词,“一”要变读为去声(试读“他一连投进两个3分球”);如果是表示“第一连队”的名词,“一”字读原调(试读“王成发被任命为一连长”)。
又如“一把手”,如果是指“第一把手”,“一”字不变调;如果是“一把好手”,“一”字要变读为去声。
同样,如果说“yībān”,就是“一班”;如果说“yìbān”,就是“一般”。
这样的例子再举一些:“一”字变调的:一时、一代、一律、一贯、一件、一间、一股脑儿、一分为二、一箭双雕、一见钟情、一路顺风、一帆风顺、一步登天、一丝不苟、一衣带水、一鼓作气、一技之长、一事无成、一环扣一环、一物降一物、一码是一码……“一”字不变调的:一年级、高三1班、1月1日、2001年、同一律、说一不二、从一而终、一是一二是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例外:下午“一点半”,变调)其次,“一”在一个词的词尾时,读音不变,仍读原调,如上面说到的“专一、同一、统一、整齐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