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案公开课

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案公开课

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案公开课
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案公开课

3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材第41、第4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经历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过程。

2.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拼出钝角。

3.在认识角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

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具学具

课件、三角尺、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角。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5。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5)同学们,拿出你的三角尺,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说说图中三个角的大小。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经过与直角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教材封面上的角和直角一样。

生2:红领巾上的两个小角都比直角小。

生3:红领巾上的大角比直角大。

师:我们通过与三角尺上的直角比较,知道了有的角比直角小,有的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的角也都有名字,你们想知道吗?像红领巾的小角那样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像红领巾的大角那样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边说边在相应的图上写出角的名称。

师: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告诉小组里的同学,三角尺上的每个角都是什么角?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活动角,动手做一做,并告诉同桌你做的是什么角。

同桌互相多做几次。

【设计意图: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加深对各种角的印象,形成表象,能够更加准确地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教学例6。

师:刚才同学们经过观察、比较,已经知道了三角尺上的三个角分别是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那么请你用一副三角尺动手拼一拼,拼出一个钝角。

展示不同拼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用一副三角尺拼钝角时,一定是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成的。

师:为什么只有用一副三角尺中的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才能拼成一个钝角呢?

生:因为钝角比直角大,所以只有一个直角再加上一个锐角才能得到一个钝角。

师:是这样吗?如果是两个锐角就一定不能拼成一个钝角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拼一拼,汇报结果:有时候一副三角尺上的两个锐角也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师:我们应该说: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拼成的肯定是钝角;两

个锐角可能拼成钝角。

【设计意图:借助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活动中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的特征,通过活

动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三总结提升

师:在今天的课堂上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折、拼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特征,感受不同角之

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一些有趣的几何现象或问题,从而引发进

一步探索的意愿,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兴趣。

2.这些操作活动的本质是借助直观表象重现那些已经认识

的图形。组织这种操作不仅有利于唤起学生对有关图形特征的感知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激发富有个性的尝试和探索。重要的是活

动本身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以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你认识下面的角吗?在括号里写出角的名称。

(考查知识点: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力要求:能正确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

B类

按要求画角。

(1)比直角小的角。

(2)比直角大的角。

(3)跟直角一样大的角。

(考查知识点:画角;能力要求:能根据具体要求画角)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直角锐角钝角直角锐角

B类:图略。

教材习题

第41页“做一做”

1.略

2.钝角:第四个和第六个;锐角:第二个和第五个;直角:第一个和第三个。

第42页“做一做”

图略。锐角:30°+30°30°+45°

直角:45°+45°30°+60°

钝角:90°+30°60°+60°45°+60°45°+90°

90°+60°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上传: 罗兰更新时间:2012-3-8 15:54:15 鹰潭市第六小学汪娟凤 (一)、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旧教材是把对周长的熟悉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编排在了一起,而现在我们是用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为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的计算铺路搭桥。本节课通过描、找、说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一周”;再通过“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究“周长”的含义。(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根据对周长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小组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课件) 2、它是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课件:蚂蚁绕树叶跑)同学们要认真看小蚂蚁是怎么运动的。 3、小蚂蚁告诉了我们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认识锐角、钝角》教学设计

认识锐角、钝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 角。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和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践 能力和抽象能 力,增强学生用数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意识。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数学美,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是基于学生刚刚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的基础之上。 通过在学生熟知 的情境中展开探索, 在动手操作中认识、 判断锐角和钝角,进一步拓展完善对角的认识,为 以后学习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理解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在生活中找角。 1.课件出示例 5:在图中,你能找到哪里有角? 2.根据学生汇报,在上图显示描出六个代表性的角。 (2个直角, 2个锐角, 2 个钝角) (二)在交流中复习。 角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判断直角? (三)在问题中引入。 1.课件演示:从例 5 实物图中抽取刚才描出的六个角。 2.引发思考:这些角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类吗?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物中找角,再从中抽象出角,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能充分利用 生活中的素材, 引起学生注意,并引发思考,为下一步探究指明方向。 】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交流汇报,感知特征。 1.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角,你按什么标准分类?说说分的理由。 2.全班反馈,交流分法。 方法一:按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方法二: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和比直角小的角三类。 (二)分类验证,体验特征。 1.验证直角。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进行正确的判断。 2.验证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 明确方法: 像这两类角有时用眼睛就能分辨它是属于哪一类角的, 证。 括每一类角的特征,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接着以三角尺 直角为标准, 验证判定角的类别, 直观、形象,使学生真切体验到三类角的特征及相互关 系。】 (三)归纳整理,认识特征。 1.自主命名,发挥想象。 像你们这样按照大小把角分成三类, 其中这一类有它特定的名称叫直角, 其余的两类角 你们想不想为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呢? 2.明确概念,点明课题。 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其实人们已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比直角大的叫做钝角。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3.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 1)用活动角拉一拉,能拉出哪些角? 得出方法:把直角的开口拉大就成钝角,反之把直角的开口缩就不需要三角尺去验 设计意图:从直观感知层面入手,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给角分类, 交流分类的理由并概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认识周长》公开课教案

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的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周长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物品、图形、直尺、软尺等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树叶的一周 师:上学期咱实验小学召开了盛大的运动会,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组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请看:军乐队的号角、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飞舞的彩色气球!这些场景你们还记得吗?看来同学们的印象都还很深呢。 你知道吗?其实昆虫界的小动物们也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呢?想不想去看一看 师:瞧,手势,PPT 这里有三只可爱的小昆虫,正在举行爬行比

赛呢?想邀请我们做小裁判,可以吗? 生:可以 师:要当裁判当然要了解比赛规则,齐读比赛规则1.再来2 师:我们一起喊开始 ,预备!生:开始 师:公正的小裁判们,到底谁夺得了这场比赛的冠军呢? 生:蚂蚁。师:你们都同意吗?谁来说一说为什么? 生1:直接说出来蚂蚁的爬行路线 因为只有蚂蚁是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了一周—— 你观察的可真仔细,你说的可真好。师重复一遍问大家同意吗?也就是小蚂蚁跑了一周板书一周。再问为什么这两个小昆虫的爬行路线不是叶子的一周呢,谁来说一说 生2:因为只有蚂蚁准守比赛规则——也就是怎么爬的——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一周(板书一周) 生3:瓢虫没有爬完——那怎样才是爬完叶子的一周——从哪到哪。“这”是开始的地方,开始的地方叫什么,起点,也就是从哪到哪,说不出来直接说老师明白了你的意思。 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师1:生1说完,小青虫也是从起点回到起点了呀?为什么他的爬行路线不是叶子的一周呢?生:因为它爬的是叶子的里面,也就

《认识周长》优秀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感知、理解“一周”。 (1)描一描。 ①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②汇报交流。

教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教师: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从一点出发,沿树叶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这一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请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②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绕一圈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教师:如果从这个点开始(另选一个点),你还能指指吗?(2)感知图形的周长。 ①出示:

它们的周长应该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引导学生边指边说出月牙一周的长度是月牙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三角形的周长。 ②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教师巡视时要注意寻找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边指边说。 ③即时练习(教材第83页例3)。 描一描,独立在书中描出它们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长方形的周长》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有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理解了周长概念,掌握了简单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周长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行的周长有了初步的认识,不排除有部分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不透彻,为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一些阻力,可以通过旧知复习来排除。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进行猜想验证,通过归纳总结,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抽象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直尺、绳子、方格纸。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巴拉拉小魔仙吗?小魔仙委托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小礼物。(出示长方形画框、正方形画框)喜欢吗?

生:喜欢。 师:谁能说说画框的这个面是什么形? 生:左边的画框的面是长方形。右边的画框的面是正方形。 师:同学们的眼力真好!如果我们要给画框镶上金边,哪个需要的材料多呢?生:我们量一量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说的真对!只有通过测量、计算、比较,我们才能知道哪个画框用的材料多。 (二)复习旧知。 1、复习长方形特点,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师:左边画框的面是长方形。右边画框的面是正方形。谁来说说长方形的特征?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有两个长和两个宽。(板书) 2、复习正方形特点,明确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师:长方形身上的特征,正方形有吗? 生:有。正方形四个角也都是直角,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板书) 师:正方形与长方形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板书) 师:大家说的真好! 师:同学们,小魔仙交给老师礼物时,让我给画框镶上金边,你们能帮帮我吗?生:能。 师:要求金边的长,就是求什么? 生:计算画框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 师: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围成长方形四条边的总长度,叫做长方形的周长。(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求金边的长来研究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三)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给大家发了一张长方形纸片和一张正方形纸片。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我的要求一起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10分钟后,每组选出代表汇报。) 要求:1、一人测量,一人记录,一人汇报。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

《周长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及评析 毕俊梅执教(于河实验小学) 刘雪峰评析(于河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周长的含义。 2、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 3、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良好的数学情感。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或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动物,今天森林里正准备举行一次运动会,一只小蚂蚁也赶来了,把刚落下的一片树叶当作训练场呢!现在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然后说说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课件演示小蚂蚁的运动过程) 生观看。右击——播放6次得出周长概念 师:你能说说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谁先说? 生:它围着树叶爬了一圈。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在树叶的什么地方?谁来补充? 生:围着树叶的边爬了一圈。 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小蚂蚁围着树叶的边爬了一圈。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小蚂蚁一起运动,好吗?准备——开始。 学生伸出手指随着小蚂蚁一起运动。 师小结:一圈就是从出发点出发后又回到出发点,形成闭合的线条,通常一圈又称一周。 小蚂蚁爬过了树叶的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叫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周长) 【评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入手,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导入新课,伸出手指跟小蚂蚁一起运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周长 1、游泳池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树叶的周长,那么下面物体的周长你能找到吗?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游泳池) 师:这是什么?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 周长。 生:游泳池。 师:你能找到游泳池口的周长吗? 生伸出手指一指。 师:是这样吗?(课件演示游泳池一周的长度) 师:游泳池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什么? 生:周长。 2、篮球场的周长 (课件出示:篮球场的平面图) 师:同学们学得真快,再看,这是什么? 生:篮球场。 师:这是一个篮球场的平面图,谁能到前面指出篮球场地的周长? 指生到前面指一指篮球场的周长。 师:你能说说吗? 生:篮球场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3、从身边找找生活中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周长。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的许多物体,它们的表面也有周长,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来吗?生:数学课本的周长。(用手指着数学课本,边说边演示) 师:他说课本的周长,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课本哪里的周长?谁来补充? 生:课本封面的周长。 师:还有吗?谁还能举出来? 生:课桌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能指一指吗? 生用手指一指课桌面的周长。 师:说得真不错。谁能再举一个? 生:黑板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到前面来给大家指指看。 生到前面指一指。 【评析】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摸一摸课本封面、桌子面的表面,并找出课本封面的周长和课桌面的周长,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

认识周长教案

周长的认识 情景感知,建立表象。 1、小明今年9周岁读三年级,可是已经120斤了。 (1)针对这样的体重,你想对他说什么? (2)是的,爸爸给他订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围着操场跑一圈。 2、第一天出发了,他是这样跑的。 (1)他跑对了吗?问题出在哪儿? (2)应该沿着操场的哪里跑?谁上来指一指? (3)这条黑色的线就是操场的边线。小明应该沿着什么跑?(边线) 3、第二天小明又开始跑了。是沿着边线在跑吗? 这次跑对了吗?你又发现什么问题? 你来指指应该跑到哪里? 学生指教师讲解:这点是小明的起点,沿着边线,最后要回到起点,这才是操场的一周。 4、第三天他做到了吗? (1)如果他跑对了我们给他鼓鼓掌,加加油好不好? 这次他是怎么跑的?(强调:沿着边线,回到起点) (3)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又回到了这点上,这样才叫围着操场跑一圈。 (4)这一圈在数学上也叫一周。(板书:一周) (5)谁来指一指操场的一周是哪儿?(生指师说:从一点出发一直沿着边线回到起点)

5、这个操场的一周到底有多长呢?(出示数据)怎么算的? (1)400米就是操场的一周的长度,也可以说是操场的周长。(板书课题)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图形的周长。 二、辨析比较,理解本质。 1、辨析一周 (1)这里有一些物体,想一想它们的表面有没有一周?(出示四个图片) (2)在练习纸上用水彩笔把每个图形的一周描出来。 (3)谁来指一指三角形的一周?(出示三角形图片贴在黑板上)生指师说明:他从一点出发,一直沿着边线,又回到了起点。 (4)(出示圆形钟面)你能指出它的一周吗?(贴在黑板上) (5)生1指,给起点做个记号。 (6)一周只能从这点开始吗?还能从哪开始?(生2指)给起点做记号。 (7)是不是无论从哪一点开始,只要沿着边线回到这点就是圆形的一周啊? (8)出示四个物体的边线,你们画对了吗? (9)想象一下,这些物体只留下一周的边线会是什么样子?(生答师去掉图片) 2、体会周长的本质 (1)圆形和三角形的一周谁长?凭你的直觉猜猜看。 (2)到底哪些人猜对了呢,怎样知道结果? (3)谁来帮忙量一下三角形?(生量师板书三边长度) (4)三角形的一周是多长?46厘米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5)谁来帮忙测量一下圆形?用刚才的方法好测量吗?为什么? (6)那怎么办?(提示:直尺不能弯曲,如果有个能弯曲的东西量) (7)我没有软尺,只带了一条毛线。你能用它测量出圆形一周的长度吗? (8)圆形的边线从一点断开变成了什么?(线段)用一条毛线可以把曲的边线变成直的线段,真是个好办法。(毛线拉直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测量) (9)这63厘米表示的是什么? (10)现在知道了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圆形的周长比三角形的周长长多少? 2、操作求周长 (1)数学书封面和这片树叶的周长各是多少呢?同桌两人一起量一量、算一算。(取整厘米数)(需要毛线的来拿) (2)请同学们汇报一下。(生答师板书数据)

锐角和钝角教案20

教学设计: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剪角、画角、评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板、活动角及装有长方形、圆形、五角星、月亮形、三角形等图片的信封(每桌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出示长方形纸片。你们认识它吗?它是什么图形?-----长方形。长方形有几个角?----4个角 都是什么角?-----直角(板书:直角) 二、学习锐角和钝角 1、师:如果这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其中的一个角。你们猜猜看,还剩几个角? 学生猜。3个、4个、5个…… 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都正确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图片,动手剪一剪。 反馈:提问,你剪掉一个角后,还剩多少个角呢? 学生反馈演示的时候,教师课件演示。 师:这样看来,一个长方形剪掉了一个角以后,真的会出现还剩3个角、4个角和5个角。课件出示。 2、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现在陈老师这些角从这些角中拿出几个角,放在一起,并给它们标上号,你会给它们分分类吗? 请小朋友拿出这张纸,先仔细观察这些角,同桌合作商量分类的方法,并记录分类的结果。 (1)生分类。师巡回指导。 (2)学生反馈。 师:谁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啊?

(在这里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A、根据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这种分类分法不错,但显得较粗。B、按照角的大小分为三类。) 学生反馈,师利用课件将它们归类。 3、引出锐角和钝角的含义。 师:你们同意他的这种分发吗?------同意。 师:数学家们也把这些大小不同的角分成了三类;我们先看这一类是什么角?----直角。 师:再看看第一类的角有什么共同特点?(比直角小)(板书) 你们知道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锐角 对,在数学上把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叫锐角(板书) 师:那这一类的角又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比直角大)(板书) 比直角大的角叫什么角呢?-----钝角(板书)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锐角和钝角 5、建立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象 师:现在小朋友们对角的三兄弟的样子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了吧。 师:你们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活动角 这是神奇的活动角,它会变。你们看,老师变出了一个什么角?--直角。现在呢?---锐角。请你说说老师变从直角变到锐角的时候是怎么操作的?(把直角的张口变小。) 如果给你们一个活动角,你们会不会变?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口令来变角------先变个直角-----再变个钝角。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操作的?(把直角的张口变大。) 老师发现许多小朋友的钝角和陈老师变的不一样大,陈老师变得角是不是不是钝角啊?------是的 那你有什么想说的?(钝角有无数个。)既然钝角有无数个,那么锐角能变几个呢?----也是无数个。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你有什么发现啊?------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师:你可以给这三个角排排队吗?那黑板上写的三个角可以用哪个数学符号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呢?(锐角直角钝角) 三、实践活动 1、判断 下面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判断3号角是什么角?让学生动手验证。 师:看来像这样用眼睛无法正确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时,我们可以借助三角

《锐角和钝角》教案

《锐角和钝角》教案 教者:陈玉如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 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周长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41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构建和理解周长的含义。 2、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平面图图形的周长,促进对周长 的理解。 3、初步发展学生的客观空间。 教学重难点:建立并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准备:一把米尺、一把软尺、卡纸剪的泳池、草地、操场、一本数学书、一个三角形、一张碟片。 学生准备:小组一张碟片,一个三角形,每人一张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师:(课件出示图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瞧,这是你们在运动会参加跑步的照片。太酷了!不光你们喜欢运动,有一只可爱的仓鼠,它也喜欢。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用一句话说一说它是怎样运动的。(课件动态演示)生:它围着草地跑了一圈。 师:那仓鼠是在草地的什么位置跑的呢? 生:外边,边线。(课件闪烁边线) 师:那一圈又是什么意思呢?(课件演示) 生:从一点出发,跑了一圈又回到这个点结束,就叫一圈。 师补充:从起点出发,把边线全部跑完又回到起点就是一圈。

师:在数学上,一圈就叫一周。其实,一圈的长度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它的周长。(板书:一周的长度就叫它的周长。)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二:探究新知。 1、找周长,指周长,说周长。 (1)师:(出示卡纸教具椭圆形泳池)谁能指出它的周长?哪一部分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生来边指边说。 (2)师:篮球场的周长谁能指一下?生边指边说。(篮球场一周的长度就是篮球场的周长) (3)师:孩子们,找一找身边的物体,摸一摸再说一说它的周长。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孩子们说得可认真了,谁愿意站起来给全班的同学们介绍一下。抽生介绍。 师:对,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孩子们,举起数学书,咱们一起来一边说一边指出它的周长。 (4)小结:刚才咱们一起找的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都是一些形状不同的图形,所以我们可以概括为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2、描周长。 师:刚才孩子们已经找到了不同图形的周长,那你能一笔描出不同图形的周长吗?这是什么?(五角星、圆形、心形) 请两个孩子上台试一试。

认识锐角和钝角教案

第三课时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第41页的例5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在认识角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4、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突破方法:通过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的方法来实践。 难点: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 突破方法:实际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直尺、一副三角尺、一个活动角,画好的锐角、直角、钝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1、角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学习了角的有关知识,想一想,你对角都有哪些了解呢?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怎么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师:今天我们就借助直角来认识两个新朋友---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 二、主动探索,获得新知 1、读课本41页例5的内容。 2、课件演示。 通过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的方法,我们发现: 数学课本封面上的角与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也是直角。 队旗上的角比直角小,它叫什么角呢? 红领巾上的角比直角大,它叫什么角呢? 3、分一分。 观察这6个角,结合你的导学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答案。 小结: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4、比较大小。 你能给这三个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排队吗?(找学生在黑板上排队。)5、折一折。 小组合作:2号折一个钝角,1、3号折一个锐角。 互相摸一摸,锐角和钝角的顶点,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二年级数学《锐角和钝角》教案

二年级数学《锐角和钝角》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授课日期 __ 年__ 月__ 日星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认识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感知、理解“一周”。 (1)描一描。 ①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②汇报交流。 教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教师: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从一点出发,沿树叶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这一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请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②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绕一圈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教师:如果从这个点开始(另选一个点),你还能指指吗? (2)感知图形的周长。 ①出示: 它们的周长应该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引导学生边指边说出月牙一周的长度是月牙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三角形的周长。 ②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教师巡视时要注意寻找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边指边说。 ③即时练习(教材第83页例3)。 描一描,独立在书中描出它们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摘要:小组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和腰围,培养孩子们实事求是、与人合作的精神和态度;(3)通过智力大闯关活动,让孩子们体验思维和想象的魅力,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周长含义,建立周长概念,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优选活用多媒体课件及教具、学具,创设直观、愉悦的教学情境,逐步深化学生对周长的认识;(2)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操作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3)通过“想、算、练”等实践训练环节,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情境入手,广泛发掘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使他们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2)通过“小组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和腰围”,培养孩子们实事求是、与人合作的精神和态度;(3)通过“智力大闯关”活动,让孩子们体验思维和想象的魅力,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具:多媒体课件、自制树叶、双面胶带等。 学具:水彩笔、线绳、皮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课件出示:喜羊羊),你们喜欢它吗?喜羊羊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想看吗? 深秋到了,天气凉了,树叶花花往下落。多可惜呀!于是,小蚂蚁想到了把树叶画下来。看一看它是怎么画的?(课件)学生回答后伺机板书:边线,对!小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画出了树叶的边线。 你们看,树叶画好了,同学们,你们觉得小蚂蚁简单吗? (二)认识周长 1.手指描边线 你们想不想用这种简单的方法也来画一画身边的其他事物呢?不过我想先问大家:怎么画?(沿着边线画) 好!那就请大家伸出食指,把食指当做小画笔,选择身边你想画的画一画好吗? (学生活动。) 汇报:你画了什么?能画给大家看一看吗?(2至3名学生,要动手操作)练习:在这些图形中选一个,把它的边线描给同桌看。 过渡:留一题长方形没画完,提问:所以在描边线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总结:从一点开始,最后到这里结束,这么这条边线叫一周的边线。 想一想,这是谁一周的边线啊?(树叶一周的边线)

小学数学锐角和钝角教案

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1、学生会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掌握锐角和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2、通过分类、变角、猜角、拼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会辨认锐角和钝角,掌握锐角和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的直角判断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图形王国角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角的知识?(角的各部分名称、直角……) 师:这个角你认识吗?指着黑板上的(直角) 师:怎么能确定它就是一个直角?(学生上台用三角板量一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锐角和钝角 师:请同学们在脑海中想2个不一样的角。用记号笔画,注意要把两条边尽量画得长一点,这样等会儿即使放到黑板上也能看得很清楚。 师:这是几张同学们刚刚画好角(贴在黑板上),老师给每一张标上号码。请你仔细观察这些角,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师:你为什么这样分? 师:你们所判断的大小都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直角) 师:谁也是这样分的,愿意再来介绍一下。

师小结:我们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成了这样三类。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板书锐角、钝角) 师:(反问)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吗?板书:比直角小,比直角大(出示常规图)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纸上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2、教学判断角的方法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锐角和钝角,那现在你知道自己刚才画的是什么角了吗?反馈:哪些同学画的是锐角,举起来。师:为什么这些都是锐角? 哪些同学画的是直角,举起来。 哪些同学画的是钝角,举起来。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角,请你来判断。数学书P39第2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 师:这一个是什么角?你是怎么判断的?你给大家演示一下,一边介绍比的方法。 师小结:当用眼睛无法判断出一个角是什么角时,我们就要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比的时候要做到顶点重合,一条边要重合,再看另一条边。如果另一条边是在直角边的外面,这就是一个(钝角);如果是在直角边的里面,这就是一个(锐角);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这就是一个(直角)。 3、找角 师:其实在生活中了也有许许多多的角。(桥的照片)

新苏教版二下数学 《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使学生在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角 1.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角。(出示例2的实物图)图中有哪些物品,各是什么形状的?你能在这些物品的面上找出角吗?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组织反馈,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面上的角。 2.抽象图形。 谈话:请仔细观察这~物品面上的角,能找出形状相同的角吗?先在每个物品的面上找出一个这样的角,再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组织交流后,用红色彩笔沿物品的边把这些角画出来,并隐去或去掉相应的物品,留下三个直角。 在多媒体或黑板上演示。 3.给出名称。 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三个角,想一想它们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说明:像这样的角都是直角。(板书:直角)为了区分直角,通常在直角上标注符号“”,表示这个角是直角。 通过示范告诉学生如何给其中一个直角画上直角符号,指名试着在另外两个直角上标出直角符号,其他同学跟着书空。 4.操作发现。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尺,找到三角尺上的直角。 边演示边讲解:三角尺上的这个角是直角。如果要知道其他的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这个直角去比一比,像这样把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和要比的这个角的顶点重合,三角尺的一条边

和这个角的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这个角就是直角。你能像老师这样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与书上另外两个直角比一比吗?你有什么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你觉得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怎样做? 指出:通过刚才的操作和比较,我们发现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所以,只要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就可以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设计说明: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三角尺、纸工袋、正方形纸这些实物的面上找出并抽象出直角,并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建立直角的表象,这是形成直角概念的重要依托: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与三个直角比一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并发现所有的直角是同样大的特点,从中明白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到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认识锐角和钝角 1.教学例3。 (1)出示例3中的三个钟面图。 提问: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分别形成了三个大小不同的角,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中哪一个角是直角,哪一个角比直角小,哪一个角比直角大吗? 学生说明判断方法后,用三角尺上的直角与每个钟面图上的“角”比一比,得出:第一个角是直角,(板书:直角)第二个角比直角小,第三个角比直角大。 (2)用多媒体呈现,抽象出钟面上三个角的图形。 说明: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板书:锐角、钝角) 适当指导“锐”和“钝”的读音和写法。 【设计说明: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锐角和钝角,突出了锐角和钝角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清晰表象。】 2.联系实际举例。 (1)学生举例。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锐角或钝角? (2)判断。 出示一些锐角和钝角的图形。 提问:根据我们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让你来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你想怎样做? 让学生用想到的方法进行判断,并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小结:有些角能够直接看出它们比直角小或者比直角大,就可以直接进行判断。如果不能通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学设计《周长》教案

《周长》教案 祝老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教学目标 祝老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1、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指一指等活动感知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给予学生探索求周长的策略。 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胜利,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并通过探索求周长的策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操作活动,能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重难点 祝老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理解周长的定义,掌握求图形周长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新课 师: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在一个农庄里住着一位王老伯,他种了许多的蔬菜,还养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可是,这群淘气的小动物经常跑到菜地里偷吃庄稼,看着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被小动物们糟蹋了,王老伯非常焦灼。为了保护这些蔬菜,王老伯想了一个办法,他打算用篱笆将菜地围起来,怎么围呢?唐老鸭帮忙设计了两种方案,仔细观察一下,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呢?(第一种封闭,第二种没有围完,不封闭,学生交流后认识到第一种最佳。)

师: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分析,王老伯也选择了第一种方案。在菜地的一周围上了篱笆,保护了蔬菜。菜地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菜地的周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长的认识(板书——周长的认识)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菜地的周长,现在你能找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谁来试一试。 1、(重点引导学生画出树叶的周长,指出国旗的周长、数学书、钟面的周长。)师:不管从哪里开始,只要沿着图形的边线画满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2描周长 师:刚才我们指出了图形的周长,你能用笔描出图形的周长吗? 请用红线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看谁描的最幽美。(老师巡视) 师:现在我们看看唐老鸭又是怎样把周长描下来的。(课件演示) 3、初步概括周长定义。 师:现在,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什么是周长,你觉得该怎么说? 生: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教师同时板书)。4、完善周长概念。 师:米老鼠看到唐老鸭把图形的周长描得这样好,也不甘落后,找来了4个图形,我们一起看看:下面那些图形能找出他们的周长,哪些不能找出它们的周长?(课件出示) 师:像第二、第四这样没有围拢,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做不封闭图形,它们没有周长。 第一、第三这样首尾相连,围拢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他们才有周长。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感知周长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充分观察,体验感知周长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理解周长 1.感知、理解“一周”。 (1)描一描。 ①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②汇报交流。 教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教师:看来,不管从哪里开始,大家都是从一点出发,沿树叶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这一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2)找一找,摸一摸。 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树叶一样有一周。 ①请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钟面的一周,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 ②同桌互向找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

2.感知周长的概念。 (1)感知树叶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绕一圈再回到这儿,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板书:长度、周长) 教师:如果从这个点开始(另选一个点),你还能指指吗? (2)感知图形的周长。 ①出示: 它们的周长应该是从哪儿到哪儿的长度?引导学生边指边说出月牙一周的长度是月牙的周长,三角形一周的长度是三角形的周长。 ②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教师巡视时要注意寻找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边指边说。 ③即时练习(教材第83页例3)。 描一描,独立在书中描出它们的周长。 教师:像这样,首尾相连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3)完善周长的概念。 ①出示: 教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预设:从一点开始,沿着边不能回到开始的这一点。 教师:看来,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周长的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