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选址工作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选址工作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选址工作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选址工作中的应用

第4期,总第74期

国 土 资 源 遥 感

No .4,2007 2007年12月15日

R E M O TE SEN S I N G FO R LAND &R ESOU RC ES

Dec .,2007 

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选址工作中的应用

杨金中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

摘要:通过遥感工程地质选址工作的系统分析,总结了区域地形地貌条件、岩土体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内容和工作方法,指出了遥感工程地质选址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工程地质;遥感;选址

中图分类号:TP 79:T V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70X (2007)04-0090-05

收稿日期:2007-8-20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

断需求,工程及城镇规划选址(或选线)成为当前工程地质学的研究热点。遥感技术由于其快速、经济的特点,在工程地质选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笔者先后承担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南京长江四桥、胶州湾跨海大桥、舟山大陆连岛工程、(香)港珠(海)澳(门)跨海大桥及厦(门)金(门)跨海大桥等工程的遥感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本文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遥感工程地质选址的研究内容、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阐述,说明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作用。

1 遥感工程地质选址的研究内容

工程地质选址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手段,在一定的区段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在合理避让致灾地质作用活跃区、不放大区域地质环境固有缺陷的前提下,遴选出适合工程建设、城镇建设的场址区。一般而言,在遥感工程地质选址工作中,要重点考虑区域地形地貌条件、岩土体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工程地质条件

[1-3]

1.1 地形地貌条件比选

地形地貌条件对工程场地的选择,特别是对线

性建筑(或线型工程)如公路、铁路、运河渠道、输油(或气)管线等的线路方案选择意义重大。合理利用区域地形地貌条件,不仅能大量缩小工程场址整治投入量,节省搬迁量和挖填方量,大量节省投资,而且对建筑群的合理分布、施工条件等可以产生直

接影响。区域地形地貌条件的比选主要考虑不同微

地貌条件下,工程场址整治投入量、搬迁量、工程场址的稳定性、灾害危险性和防灾投入等因素。

在遥感工程地质选址工作中,要利用遥感影像宏观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应用三维遥感影像,对工程区的地形地貌条件进行详细研究,划分出不同成因

的地貌景观区,如构造(侵蚀)剥蚀地貌、山麓斜坡堆积地貌、河流侵蚀堆积地貌、河流堆积地貌、湖沼堆积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海成地貌及风成地貌等

[1]

;依据各地貌区的形态特征,进一步划分出

山地、丘陵、准平原、洪积扇、山前平原、山间凹地、河谷、冲积平原及湖积平原等地貌单元;再根据选址工作的目的,借助三维仿真系统,初步遴选出地形起伏较小、尽量避开居民地或城镇、挖填方量较小且地质灾害不发育的地段,作为工程场地预选区。

以山区小城镇选址工作为例。在山地环境下,山岭与河谷相间排列是较常见的地貌景观,而发育其中的宽缓的山梁、河谷中的小盆地或宽谷、河谷阶地以及山坡上面积较大的台地等微地貌,则是相对适合小城镇建设的地貌有利部位。以山梁和台地为例,对于山顶平坦开阔,两侧山坡形态规整,冲沟稀疏、沟床基岩裸露、溯源侵蚀不强烈的山梁,一般不需要专门的工程性防灾投入,是比较理想的小城镇建设场地;而山顶相对狭窄,两侧山坡形态杂乱,活动性冲沟发育、沟道深窄、沟床物质松软、溯源侵蚀活动强烈的山梁,则由于工程性防灾投入可能较大,地质环境安全性差,城镇发展空间狭小等原因,通常不宜选作小城镇建设的场地。山坡上的台地成因较复杂,常见的有构造剥蚀台地、河流阶地(主要是侵蚀或基座阶地)、古滑坡台地和古洪积扇台地等。选址中应重点调查台地上、下方两套山坡系统的稳

第4期杨金中: 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选址工作中的应用

定性。上、下方山坡均不存在崩塌、滑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或隐患影响范围较小、通过工程措施易于避让或防治的山坡台地,总体上属于较适宜山区小城镇建设的场地。

1.2 岩土体条件比选

岩土体性质的优劣对于建筑物的安全意义重大。大型建筑物一般要建在性质优良的岩土上,软弱不良的岩土体工程事故不断、地质灾害多发,常需避开。岩土体条件的比选一般要考虑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和空间结构2个方面,鉴于遥感工作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侧重针对工程场地预选区的岩土体力学性质进行比选。

区域岩土体类型及其性质的好坏是遥感工程地质选址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充分利用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岩石影像单元和解译标志的建立和区域地质解译工作,可以了解工程区的岩土体类型及其分布规律;通过岩石影像特征、层理节理发育情况和岩石水系特征的分析,可以区分区域岩土体的坚硬程度、含水条件、断裂构造发育情况等,从而大致了解区域岩土体的力学性质。一般而言,坚硬完整的岩石,如花岗岩、厚层石英砂岩及花岗片麻岩等,强度高,性质良好,宜作为大型建筑物的天然地基;而页岩、粘土岩、碳质岩及泥质胶结的砂砾岩,遇水膨胀、易溶解的特殊岩土类(如可溶岩、膨胀岩/土、软岩/土、红粘土、可液化粉土等)以及断层岩和构造破碎岩,软弱易变,性质不良,不宜作为大型建筑物的天然地基。其中,遇水膨胀、易溶解的特殊岩土类是影响场地安全、造成建筑物失稳的主要因素。利用多光谱遥感数据,通过比值分析或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提取特殊岩性出露区;通过特殊岩性的成因分析及其与区域岩性关系的综合分析,可以进一步确定特殊岩性分布区,从而在选址工作中尽量少占用上述区域。

对平坦场地而言,除可溶岩分布区可能产生突发性地面塌陷外,其余特殊岩土的危害过程一般较缓慢,危害方式以造成建构筑物变形为主,危害后果以经济损失为主,采取合适的工程措施后,灾害隐患易于消除。对斜坡场地而言,软弱岩/土和膨长岩/土常常成为山坡岩层或土层中的潜在滑动带,岩/土层中的软弱岩/土夹层、岩层层面、岩层中的节理或断层面、岩/土分界面等,都是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当一组易滑结构面与山坡同向倾斜,且易滑结构面倾角小于山坡坡角时,山坡就可能沿着易滑结构面发生滑坡;当易滑结构面与山坡倾向相反或斜交,或者易滑结构面与山坡同向倾斜,但其倾角大于山坡坡角时,山坡就不易发生滑坡。1.3 地质构造条件比选

区域地质构造确定了一个地区的构造格架、岩土体分布及地貌特征。区域断裂,特别是活动性断裂分布特征的调查是遥感工程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遥感影像上,区域断裂构造具有如下解译标志,易于识别:①呈直线状展布的河流、沟谷、湖盆等线性负地形,这种负地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延伸较远,不同于一般的侵蚀负地形;②陡坎、陡崖或断层三角面呈直线断续分布;③水系同步拐弯或直线状弯折;④山体或地层错位造成不连续,形成线性异常影像;⑤两侧景观特征明显不同,并延伸一定距离的界面。在进行工程场地选址前,可以利用上述解译标志,结合“是否截切第四纪地层、是否控制现代冲洪积扇分布、是否控制热泉、是否控制现代地震分布”等特征,查明区域断裂的规模、产状及其活动情况。

在进行工程场地预选区活动性断裂调查时,首先应从区域地质资料中了解有无大型活动性断裂从场地通过,如果有,则需进一步了解整条断裂的新活动特点;然后针对穿越场地的活动断裂段落进行遥感解译和地面调查,重点查明断裂新活动的地貌表现、地层表现和相应的地球物理表现。当穿越工程场地预选区的断裂较顺直,断裂两侧对照性地貌不明显,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未被错断,区域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Ⅶ度时,活动断裂对场地安全影响不大,较适宜工程或城镇建设;当穿越预选区的断裂作折线状转折或有多条断裂相互交叉、错断,断裂两侧对照性地貌明显,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有错断现象,区域地震基本烈度大于Ⅷ度时,活动断裂对场地安全的影响可能较大,作为城镇或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变差,应尽量另行选择场址区。

1.4 地质灾害发育情况比选

地壳表层经常受到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形成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地质现象,对工程建筑的安全形成很大的威胁。遥感技术是迅速查明工程区地质灾害发育情况的有效手段之一。常规做法是利用已处理好的数字影像,在ENV I、Phot oshop、A rcGI S、Corel D RAW等平台上,进行影像光谱、纹理、地形、地貌、覆被等的分析,随时对地质、地表环境、灾害的全貌、局部及周围进行观察和分析。确定目的地质灾害体后,将其分布范围用上述软件直接圈出来,并用A rcGI S软件相应分析模块进行自动分析处理,确定其面积、分布位置、产出的地质背景等属性要素。解译工作主要分调查区基础地质环境解译和地质灾害解译2部分进行。调查区基础地质环境解译是在参考区域已有基础地质环境与滑坡勘查

?

1

9

?

国 土 资 源 遥 感2007年

资料的基础上,重点解译调查区的地层岩性(特别是第四纪)、断层、阶地等的性质、范围和分布。基础地质环境解译的最小图斑(图面大小)为4×4mm2,解译的最小线性体为5mm。地质灾害解译工作主要是在正射彩色图像基础上解译区域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崩岸等地质灾害的分布、边界、灾害要素、地表水文等,地质灾害解译的最小图斑(图面大小)为10×10mm2。目前,随着三维仿真技术与遥感技术的日益结合,在以区域数字高程模型描述地表地形、现势性遥感影像表征地表地物的三维仿真系统中进行地质灾害的遥感解译正在成为趋势。通过三维影像图,详细观察地质灾害体的微观特征(如滑坡体边界、滑坡平台等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可以更客观准确地进行地质灾害体的解译。

仍以山区小城镇选址工作为例。如前文所述,宽缓的山梁、河谷中的小盆地或宽谷、河谷阶地以及山坡上面积较大的台地等是相对适合小城镇建设的地貌有利部位。为了在上述区域内进一步筛选出更有利的场址区,需要进行上述地段的地质灾害发育情况调查。宽缓山梁类场地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风险主要来源于山梁下的两侧山坡,威胁场地安全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崩塌和滑坡。选址中应重点调查两侧山坡有无发生崩塌或滑坡的隐患,坡脚有无发生塌岩的隐患,山坡上的冲沟有无向山梁溯源侵蚀的危险。盆地或宽谷(以下简称盆谷)遭受地质灾害的风险,主要受盆谷上部山坡稳定性和穿越盆谷河流特征的制约。来源于盆谷上部山坡的灾害类型主要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来源于盆谷内河流的灾害类型主要是洪水-泥石流和塌岸。选址中应重点调查盆谷上部山坡有无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隐患,盆谷中河流岸坡是否稳定(侧蚀作用强度和发育趋势),河流在历史上有无洪水-泥石流危害史及其影响范围,上游河谷岸坡是否存在巨大崩塌、滑坡体及其堵断河道、发生溃坝型泥石流的可能性。不存在上述问题,或者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其影响范围仅限于局部地段的盆谷,较适宜选作为小城镇的建设场地;反之,则适宜性变差甚至不适宜。

1.5 水文地质条件比选

水文地质条件是决定工程场地预选区工程地质条件优劣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地下水位较高,地基土含水量大,粘性土处于塑性甚至流态,容许承载力降低,线路易受冻害,隧洞和坑基开挖需进行排水,甚至滑坡、水库渗漏、坝基渗透变形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也与地下水的参与有关;另一方面,地下水还会对水工建筑、浸没在地下水水位以下的各种混凝土基础和地下构筑物等形成分解性腐蚀、结晶性腐蚀、结晶分解复合性腐蚀等破坏作用,从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根据遥感技术的特点,遥感工程地质选址工作中的水文地质条件调查主要是利用红外扫描图像或特殊波段组合的多光谱遥感图像,有效识别水文下垫面,对浅层地下水的存在进行“透视”,判释浅层地下水、泉水、地下水溢出带甚至古河道的分布位置及规模等;利用多期遥感影像,对工程区的主要河流进行侵淤规律的遥感调查等[4,5]。

1.6 建材条件比选

本文所说的建材是指供工程施工、建筑用的天然石料和土料。众所周知,工程施工需要使用大量的天然石料和土料,如路基、土坝等需用大量土料,海堤、石桥、堆石坝等需用大量石料,而桥梁等混凝土建筑则需要大量砂、砾石作为骨料。为了节省工程费用,应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在对工程区天然建筑材料的类型、质量、数量、开采条件和运输条件等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工程场址及工程结构类型。在遥感影像上,正在开采的采石场呈浅色调,停止开采的采石场由于覆被等的差异显示与周边不协调的色调(多为浅红色),借助区域地质图或遥感地质解译图,可以初步判断石料的类型、采场规模、交通运输条件;而正在开采的砂、砾石料场多凹凸不平、多人为扰动之行迹,通过分析该料场与区域主要河谷侵淤规律的关系,不难发现新的料场地。

此外,地下埋藏有重要矿产资源,水库、塘坝、尾矿库下游附近,工程活动形成的高陡边坡和弃渣堆下方,以及人为致灾地质作用复杂多变的地段,不宜选作城镇或工程建设场地。

2 遥感工程地质选址的工作方法

2.1 遥感数据源

目前,遥感工程地质选址工作中常用的遥感数据主要有T M/ET M、CBERS、ASTER、SP OT、SP OT5、I RS-P6、I K ONOS、QuickB ird以及各种航片数据。其中,区域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条件的调查多选用T M/ET M、CBERS、ASTER、SP OT数据,工作比例尺为1∶20万~1∶5万;工程区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建材条件调查多选用A ster、SP OT5、I RS-P6和航片数据,工作比例尺多为1∶5万;而场址区的地质灾害发育情况调查多选用SP OT5、I RS-P6、I K ONOS、QuickB ird和航片数据,工作比例尺为1∶2.5万~1∶5000(表1)。

?

2

9

?

第4期杨金中: 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选址工作中的应用

表1 遥感数据在工程地质选址中的应用

比选项调查内容数据源工作比例尺备注①主要类型地形地貌划分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成因类型确定T M/ET M、CBERS、ASTER、SP OT1∶20万~1∶5万2地形地貌形态相对时代2

地层的分布范围1

地层相对厚度、地层间的关系3岩土体条件第四纪沉积物的划分与分布范围ASTER、SP OT5、1∶5万2侵入体的分布范围、形态、内部结构I RS-P6和航片数据1

火山机构及与构造关系2

岩土体的力学性质3

区域构造位置1

构造与断裂关系总体情况1∶20万~1∶5万1

新构造活动2地质构造条件区域断裂的分布位置、规模T M/ET M、CBERS、ASTER、SP OT、1区域断裂的产状、性质、运动特征SP OT5、I RS-P6和航片数据1∶5万3

重要断裂发展的主要阶段3

环状构造的分布、形态、规模1

褶皱形态与分布范围1

滑坡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滑动方向1

滑坡体厚度、体积3

滑坡危险性评估2

崩塌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1

崩塌体的体积SP OT5、I RS-P6、I K ONOS、3地质灾害发育情况泥石流沟谷的汇水面积、物源特征QuickB ird和高精度航片数据1∶2.5万~1∶50001泥石流下游堆积区特征1

泥石流流通区的特征2

泥石流危险性评估2

特殊岩类的分布范围1

特殊岩类的厚度、特征3

浅层地下水分布位置及规模1

地下水水质及可能影响ASTER、SP OT5、3水文地质条件泉水、地下水溢出带分布位置及规模I RS-P6和航片数据1∶5万1古河道的分布位置及规模1

主要河流侵淤规律1

天然石料的分布位置、类型、采场规模

及运输条件

1

建材条件土料的分布位置、类型、采场规模及运

输条件

ASTER、SP OT5、

I RS-P6和航片数据

1∶5万1骨料的分布位置、类型、采场规模及运

输条件

1

①:“1”表示主要用遥感方法解决;“2”表示利用遥感方法取得资料;“3”表示解决任务要参考遥感资料。

2.2 工作方法

遥感工程地质选址工作多采用遥感数据处理与影像制作、遥感解译与野外调查工作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1)遥感数据处理与影像图制作。影像图制作参照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 B15968-1995)执行。高分辨率数据(如QuickB ird0级数据,SP OT5 1A级数据等)应采用正射投影纠正。DE M数据来自区域1∶5万、1∶1万或更高比例尺地形图,校正后的图面中误差(1∶5万尺度)一般不大于0.5mm,最大不大于1mm。中分辨率数据(如T M、ET M、AS2 TER等数据)可根据区域地形高差自行决定图像处理方法。利用2个时相的遥感数据进行调查工作时,配准后的中误差要求一般地区不大于0.5像元,平原地区严格控制在0.5个像元之内。

(2)遥感解译。遥感解译应充分利用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特征和时间特性,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在已经精确几何校正的数字图像上或在区域三维仿真系统中,通过随时处理图像、不断变换观测角度、增强或改善信号、放大或缩小,识别各地物种类,判别其特性,量测其各部位的光谱特性及几何数据,获取其分布位置或范围、面积、规模及产出的地质背景等属性要素。

为了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优势,在进行人机交互解译的同时,一般可根据要分析的地质体的光谱特点,进行必要的遥感图像增强处理和目标自动识

?

3

9

?

国 土 资 源 遥 感2007年

别工作。

(3)野外调查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野外验证。对于解译效果较好的地段以点验证为主;对于解译效果中等的地段,应布置一定代表性路线追踪验证;对于解译效果较差的地段,则以面验证为主。野外检查图斑应不低于解译图斑总量的5%,对于有疑问的图斑应100%进行检查。

3 遥感工程地质选址应注意的问题

(1)工程选址应因地制宜,注重对区域生态环

境的保护,注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西部山区绵延的山谷中,偶然出现的农田是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应尽量保护,不予征用,不能因“节省工程造价”之一时之利,而忽略了区域经济增长的长远利益。天然河道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由内外地质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或弯或直因循的是自然规律,如非确有必要,一般情况下不宜大兴工程,人为改变河道的自然状态。同样,天然湖塘对调解气候和保护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宜随便填埋。有些情况下,“重整河山”无异于“暴殄天物”。工程选址应尽量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应充分利用遥感影像宏观性、区域性的特点,加强宏观对比,以区域生态环境破坏量最小为前提进行工程选址。

(2)工程选址应注意景观效应。场址的选择应注意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合理利用地形起伏,合理安排建筑物;风景名胜区等地的工程选址工作,应注重建材的调查,尽量就地取材,使工程外观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废弃土石量较大的工程,应设置专门的弃土场,并注重生态环境整治与恢复工作。充分

利用遥感三维影像的仿真优势,通过三维场景模拟图的对比,优选合适的方案是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

(3)山区工程选址应通过合理用地规划,主动避让隐伏活动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前缘等地质灾害敏感地段,不可随意开挖坡脚、随意在斜坡上堆弃土石。当不得不利用地质灾害敏感地段时,必须严格限制岩土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必要时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4 结论

遥感工程地质选址是一项涉及多个学科的系统工作,应根据不同的工作目的,合理选择遥感数据源,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地形地貌条件、岩土体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工程地质条件遥感调查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工程建设愈加增多,洞悉形势,把握机遇,遥感工程地质选址工作必将在国家经济建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工程地质手册》编写委员会.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张咸恭,王思敬,张倬元,等.中国工程地质学[M ].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0.

[3] 王思敬,黄鼎呈.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M ].北京:地质出

版社,2004.

[4] 杨金中,李志中,赵玉灵.杭州湾南北两岸岸线变迁遥感动态

监测[J ].国土资源遥感,2002(1):23-28.

[5] 杨金中,赵玉灵.浙江东部穿山半岛岸线及潮滩演变的遥感调

查[J ].国土资源遥感,2004(1):51-55.

THE APPL I CAT I O N O F RE MO TE SENS ING TO ENG INEER ING

GEOLO G I CAL S I TE SEL ECT I O N

Y ANG J in -zhong

(China A ero 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 m ote Sensing Center for L and and Resources,B eijing 100083,China )

Abstract:The p rerequisites f or engineering geol ogical site selecti on,such as regi onal t opographic and geo mor phic conditi ons,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diti ons,geol ogical structural conditi ons,geol ogical hazard conditi ons and hydr ogeol ogical conditi ons have been su mmarized in this paper .Some p r oble m s that deserve further attenti on have als o been analyzed in detail .

Key words:Engineering Geol ogy;Re mote sensing;Site selecti on

作者简介:杨金中(1970-),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遥感地质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20余篇。

(责任编辑:李瑜)

?

49?

浅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浅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 关键字:遥感技术 遥感,既遥远的感知,指的是通过传感装置,并不直接与被检测的对象进行直接的接触,而获得检测对象的相关信息(如电磁波,电场,磁场等),并分析这些信息,对此进行加工和表达,遥感技术是新型的尖端技术。广义的遥感是指用间接的手段来获取目标状态信息的方法。但一般多指从人造卫星或飞机对地面观测,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与接收,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并加以进行分析的技术。 遥感科学与技术是在测绘科学、空间科学、电子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1. 5S技术的联合应用 遥感本身就是多学科的综合,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将大大拓宽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具有代表性的是智能引导系统。系统本身是在国际先进的超图数据结构 (HBDS)理论基础上,实现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系 统(IS)和多媒体系统(MMS)即五“S”的联合。在电子地图的支持下可对光盘CD- ROM 进行检索,采用分层技术,为用户提供自定义、多层次目标库,用户可自己定义起点、终点、绕行点、必经点。智能模块为用户提供最佳路径及最短距离。 2.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是未来空间遥感发展的核心内容 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是指既能对目标成像又可以测量目标物波谱特性的光学传感器,其特点是光谱分辨率高、波段连续性强。其传感器在0.4μm-2.5μm范围内可细分成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波段,光谱分辨率将达到5nm-10nm。但目前其发展仍停留在航空实验和应用阶段,预计下个世纪将会在轨道高度崭露头角,如澳大利亚的资源信息与环境卫星(ARIES-1)。美国一些公司或组织及空军、海军等部门也都在研制和发射自己的成像光谱卫星。美国Geosat Committee 目前正在对高光谱传感器Probe-1 进行矿产、油气、环境及农业等4 大领域的应用试验。人们希望通过高光谱遥感数据对矿物、岩石的类型,农作物、森林的种类,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成份进行遥感定量分析。高光谱和超高光谱传感器的研制和应用将是未来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高空间分辨率已达米级,高光谱分辨率已达纳米级,波段数已达数十甚至数百个。 3.微波遥感技术 微波遥感技术(如合成孔径雷达等)是当前国际遥感技术发展重点之一,其全天候性、穿透性和纹理特性是其它遥感方法不具备的。利用这一特性对解决我国海况监测,恶劣气象条件下的灾害监测,冰雪覆盖区、云雾覆盖区、松散层掩盖区及国土资源勘查等将有重大作用。微波遥感的发展进一步体现为多极化技术、多波段技术和多工作模式。 4 小卫星群计划 为协调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这对矛盾,小卫星群计划将成为现代遥感的另一发展趋势。例如,可用6 颗小卫星在2~3 天内完成一次对地重复观测,可获得高于1 m 的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数据。除此之外,机载和车载遥感平台,以及超低空无人机载平台等多平台的

遥感技术发展前沿

课程论文 题目:遥感技术发展前沿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中国·武汉 二○一二年十二月

遥感技术发展前沿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遥感技术的最新技术和以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遥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 1概述 广义上的遥感是指与物体不产生接触的情况下获取物体的有关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摄影测量是遥感领域中研究得最早的技术学科.现代意义上的遥感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在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表的信息,通过数据的传输和处理,从而实现研究地面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逐步受到重视和人类社会对环境、资源危机意识的增强,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多方面技术发展的带动下,遥感技术在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2中国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范畴已经从当初的单一遥感技术发展到今天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与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发展与应用水平业已成为综合国力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2.1中国卫星遥感应用的发展 遥感技术集中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通信和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是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遥感技术的发展,将在未来15年将人类带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各种高、中、低轨道相结合,大、中、小卫星相互协同,高、中、低分辩率互补的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将能快速、及时地提供多种空间分辩率、时间分辩率和光谱分辩率的对地观测海量数据。 自70年代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遥感技术发展与应用,跟踪国际技术前沿并努力创新,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中,给予重点支持,在遥感技术系统,遥感应用系统、GIS等方面均取得突出进展。 2.2 建立了国家级资源环境宏观信息服务体系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产生,不同地点、不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模块化和组件化、WEB GIS。WEB GIS的目的是解决分布式G玛之间的联网,实现系统资源的共享。分布式皤是当前的大趋势,主要原因是地学的数据量大,结构复杂,而且还要不断更新,只能是建立不同专业、不同地点的分布式GIS才是最佳方案。

工程技术员工作总结

工程施工技术员工作总结(一) 我是xxx置业有限公司工程部中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为自己的专业而奋斗拼搏,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喜悦,同时深深感谢公司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一个发展空间! xxxx年是我们公司开发xx国际项目的一年,也是公司成功崛起的一年,更是我们工程部辉煌的一年。作为一名土建工程师,在工程部领导下,我主要做了一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工程技术管理方面 ①认真审核施工图,这是施工技术管理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仔细查看建筑结构图纸中发现了设计上有许多遗漏、差错和矛盾的地方。比如:1#楼联廊处结构上多设一根梁,影响了整个立面效果。2#楼局部梁没有配筋,无法按图施工。1#、2#楼局部门窗没有细部尺寸,等等问题。在发现了这些技术问题后,我及时准备的向工程部领导和设计人员联系,根据现场的情况和规范要求,提出良好的建议和处理方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确保了施工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②做好技术交底,这是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中心环节。在查阅了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方案设计,针对施工各工序、各部位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口头和书面交底并作施工日志记录。比如:钢筋的绑扎、模板的安拆、砼的浇筑、填充墙的砌筑、脚手架的搭设等等。技术问题做到预控在先,交底在前,为工程的施工质量,安全、进度奠定了基础。 二、工程现场管理方面: ①工程质量、安全控制:按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检查各施工部位的标高、轴线,钢筋布置,模板的安拆、砼成型养护、脚手架搭设情况。在现场检查中发现了质量、安全隐患,及时了其解施工过程,分析产生隐患的根源,协调施工人员处理问题,待处理完毕后,进行检查验收,最终达到消除质量安全隐患。比如1#楼8层一处边墙剪力墙施工,由于支模不牢固,在角柱上没有加强支模处理,在浇筑砼时发生严重的爆模,墙体移位。经过严格的监督和督促,项目部按规范,按我们的要求把新浇的砼全部清打干净,经设计、监理、建设单位检查验收后,重新浇筑的砼。经过这次经验和教训,在8层以上相同部位,加强了模板的支撑,采用纵横方向拉撑,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爆模现象。

工程地质概况

第二章工程地质概况 本工程位于郑州市莲花公园北100m处,玉兰街处,文峰小区住宅楼四幢,其中4#楼占地面积约2800m2,基坑周长约220米,70*40二层地下室。开挖深度分为9.0m,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临时支护使用年限为12个月。 2.1 工程地质情况 工程地质往往是由勘探得到的,勘探包括钻探、井探、洞探、触探以及地球物理勘探等多种方法,勘探方法的选择首先应符合勘察目的的需要,还要考虑其是否适合于勘探区岩土的特性。工程地质钻探的任务之一是取岩土的式样,用来对其观察、鉴别或进行各种物理力学实验,以下是用钻孔取土器从钻孔中采取的式样进行试验得到的数据。 2.1.1地层特征 据勘察报告,本基坑地层结构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地层、下伏基岩为第三系泥质粉砂岩。按其岩性及其工程特性,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①素填土、②粉质粘土、③细砂、④中砂、⑤砾砂、⑥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六个工程地质层位,以下分别予以阐述: 1杂填土 全场地分布。黄褐色,松散状,湿,由中砂及细砂组成,为近期回填土,欠固结。层顶标高20.40~21.70m,层厚3.2m。 3粉土 全场地分布。灰褐色,可塑,湿,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有光泽,局部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层厚3.0m。 3粉质粘土 全场地分布。灰褐色,可塑,湿,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有光泽,局部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层顶标高19.10~ 19.35m,层厚1.40~3.40m。 ③细砂 场地部分钻孔可见。灰色、松散状,饱和,上部含少量泥质,以细颗粒为主,成分主要为石英,颗粒级配差。层顶标高15.93~ 16.77m,层厚0.80~1.40m。 ④中砂 场地部分钻孔可见。灰色,松散状,饱和,以中颗粒为主。层顶标高15.15~16.37m,层厚1.90~2.00m。 ⑤砾砂 全场地分布。黄色,稍密状,饱和,层顶标高4.24~7.61m,层厚3.10~4.21m。 ⑥全风化泥炭质页岩 全场地分布。棕红色,岩芯多呈碎屑状及碎块状,泥炭质胶结,原岩结构不清晰。层顶标高-1.71~-0.97m,层厚2.90~ 4.30m。 ⑦强风化炭质灰岩

当前遥感技术与应用的基本现状

我国遥感发展概况 目前,大量的遥感应用需求,对遥感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对遥感信息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二是对遥感获取的数据量处理越来越大——海量遥感数据。因此,遥感科学发展和应用需求都需要遥感从定性过渡到定量。在这个体系中,主要包括:初具规模的国家对地观测系统;具有较高运行水平的国家级资源环境遥感信息服务;具有一定服务能力的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系统;具有良好实效的农作物遥感估产系统;已见效益的全国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初步的国民经济辅助决策系统;稳定运行的卫星气象应用系统;比较完善的海洋遥感立体监测系统;以及其它应用系统等。虽然说我们已经是遥感应用的大国,但应用主要是范围外延,项目扩大,技术方法不成熟,精度不足,遥感技术突破不多。主要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缺乏多学科人才的共同研究。从应用、技术研究两个层面和技术与应用之间的联结来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 应用层面:(1)已建立不同规模的卫星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业务运行系统基本上都是基于RS和GIS的集成应用系统,但应用模型开发还很不够。缺少面向评估和决策的专业应用模型。(2)缺乏强有力的基础理论和运行性工具的支撑,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需求。(3)在网络应用环境下各种软件、工具和数据库不能很好地集成。(4)自主的高精度数据资源缺乏,需要更高分辨率数据的应用技术,但必须考虑业务化运行系统的运行成本的可承受性。(5)遥感业务运行系统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还不够。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应用领域中数据缺少连续性和一致性。新的数据源和技术难以嵌入应用于原有应用系统。(6)数据资源是共同面临的大问题,包括遥感数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问题及对基础地理、地质等数据存在公共需求问题。必须在管理层面上走数据邦联的道路,相互自愿,形成机制,共同受益。(7)针对不同的业务,应由权威部门牵头,多家参与。当前存在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问题,加重了投资的浪费,加剧了数据来源间的不一致性。 技术研究层面:(1)不同的遥感业务、不同的数据源都需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2)目视解译仍是遥感图像解译的主要手段,必须发展专家系统技术(3)基于多时相、多源遥感数据的变化检测、估计与分类是遥感应用处理中的共性关

最新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总结

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总结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总结1第二篇:水利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作总结第三篇:交通工程技术人员年度思想工作总结第四篇:工程技术人员试用期工作总结第五篇:工程技术人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总结1个人小结 本人1999年7月毕业于铜陵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中专部。随后于2020年就职于铜陵市营造集团公司路桥公司。任金山路b区项目部担任工程资料员工作。刚开始来单位的时候,对建筑图纸不太熟悉,对施工工艺不是太熟悉。我就虚心的请教师傅,晚上的时间看图纸,并作好笔记,白天带着问题到现场看工人师傅施工,看不懂的就请教施工员,很快我对给施工工艺及图纸不再感到陌生,由不懂到懂一直到能够拿图纸独立施工。随着电脑的普及,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电脑,用电脑做资料使自己的工作效率比原来快几倍。我始终坚信干一行爱一行,学无止境。 2020年公司和工程处统一部署下,我又被公司安排到无为县凌风山庄1#、2#楼工程负责现场的资料及施工管理助理工作。同

年我又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于2020年合格毕业,取得了大专学历。并通过考试取得了造价员资格证书。 2020~2020年由于营造集团企业改制.我应聘至铜陵市宝山建筑公司工作,任第二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先后参与了铜陵县井湖湾小区2#、3#、12#、17#楼工程及铜陵县凤凰城小区6#、9#、11#、14#楼工程项目工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一直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在从事的各项工作中,都能尽职尽责,以求完满的完成工作任务。“不要急于出成绩,埋下头来干工作”,是我常拿来提醒自己的警言,提醒自己不要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多干实事,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并获得施工现场的经验累积。通过现场工作更使我深深明白,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和自己翻看规范、规程死记硬背的知识远不如实际经历过的记得牢固,而且好多学问更是书本里学不来的,完全是凭自己的经验。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在多看,多学,碰到施工现场的做法与1 书本里不一样的地方及时的向专业工长和施工班组长请教,尽管很多时候得不到理论上的解释,但是却是很好的经验。 2020~2020年,我又应聘至铜陵市城乡装饰有限公司造价部工作,担任公司下属工程的预、决算工作。在从事工程预、决算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 沿线综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前言 工程概况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宜宾市的宜宾县、翠屏区。本项目的建设主要为提高宜宾市路网的通行能力和促进城市发展,项目在布线时充分考虑了沿线各重要城镇的发展规划,避免了对宜宾市城市发展的干扰。宜宾城市总体规划为本项目确定走向的重要依据之一。 路线起于乐宜高速公路,设枢纽互通,经金城、玉龙、止于宜水高速公路,设柏溪枢纽互通与公路相接。 推荐线(K+A+K)路线全长,建设里程,A线对应的K线长。 经统计,初步设计外业勘测共完成以下工作量: 1、沿线工程地质调绘。 2、工程地质类比调查4处。 3、静力触探孔44孔。 4、初设阶段完成的钻探工作量,机械钻孔84孔。 5、共调查天然砂砾石、砂及碎石料场2处,机制砂料场1处,灰岩碎石料场2处,砂岩片块石料场2处,其余料场可参考利用与公路相交或邻近的公路等工程已有资料,共收集6处。 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规定如下: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路计路

(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以往地质工作及参考资料: (1)区域地质资料:1:20万,H-48-(27)宜宾幅地质图。 (2)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初步勘察报告。 上述资料对工作区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质环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本次勘察有较大参考利用价值。 2 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地形地貌 项目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的南西缘山地亚区及四川盆地南低山丘陵区,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单元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将工作区划分为两种地貌类型和五种次级类型地貌,分为侵蚀堆积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两大类。 (1)侵蚀堆积地貌 ①河流堆积漫滩和一级阶地(Ⅰ 1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滩地。堆积漫滩由近代冲积粉砂土、砂砾卵石构成。表面低平,宽数十至千余米,后缘高出江面4~10m。一级阶地由近代冲积粘质砂土、粉砂土、砾卵石组成,表面平整宽阔,略倾向江面,顺江延伸,长数至十余公里,宽约1km,前缘高出江面10~30m。 ②河流堆积阶地(Ⅰ 2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二三级阶地。上部堆积黄色砂质粘土,下部为粘土夹砾卵石,组成二级及三级基座阶地。阶地台面不平整,切割处可见基岩出露。二级阶地高出江面50~80m。延伸1~4km。缓状 6纵 台角 无 冷天大 为最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

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

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

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第四从人地关系看资与环境 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一、教材分析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是鲁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单元活动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遥感的概念、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影像的初步判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了解遥感技术的特点,工作原理流程及其应用领域。 技能要求:能够运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简单的解译。 情感要求:关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思考和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热爱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遥感工作原理 难点:遥感影像的判读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一学生所学内容,尚未分科的平行班内不少是学理的好手,所以并不担心学生物理知识的不足。对于

气氛不太活跃的班级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投入到角色中去,才能很好的理解遥感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设置若干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得出答案。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初步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地关系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资与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技术发展简史 遥感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后,这就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领域,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 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1]。 1 遥感的概念 1.1 广义的遥感 遥感一词来自英语Remote Sensing ,既“遥远的感知”。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被化为物探(物理探测)的范畴。因而,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的范畴。 1.2 狭义的遥感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遥感不同于遥测和遥控。遥测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遥控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感,特别是空间遥感过程的完成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和遥控技术。如卫星遥感,必须有对卫星运行参数的遥测和卫星工作状态的控制等[2]。 2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 2.1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2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例如,陆地卫星4、5,每16天可覆盖地球一遍,NOAA气象卫星每天能收到两次图像。Meteosat每30分钟获得同一地区的图像。 2.3获取信息受条件限制少 在地球上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到达,如沙漠、沼泽、高山峻岭等。采用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的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可方便及时地获取各种宝贵资料。 2.4获取信息的手段多,信息量大 根据不同的任务,遥感技术可选用不同波段和遥感仪器来获取信息。例如可采用可见光探测物体,也可采用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探测物体。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不同的穿透性,还可获取地物内部信息。例如,地面深层、水的下层,冰层下的水体,

建筑施工技术员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加入马鞍山天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已经一年半有余了,回顾这段时间来的工作历程,感慨良多,体会颇深。闲暇之余,总结了工作中的经验、收获,有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 我是2012年7月加入华侨项目部的,可以说从最早临建的搭设到今年1月主体结构封顶,一直见证着我们工程的一点一滴。期间我一直担任项目部土建技术员,通过现场实践工作的锻炼和学习,在项目部领导的关心培养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下,我的工作有了快速的提升,在此感谢公司对我的信任及同事们的支持。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我摸索出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此对我个人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请领导指导与纠正: 一、工作思想 在这一年多的实践工作中,我从现场施工员转变为技术员,思想上有了巨大的转变。在之前施工员的工作中,由于大环境过分强调进度,曾将工作重心放在进度的控制上,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对规范图集的加深理解,虽然原本的专业素养使我对质量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强,但仍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没有吃透规范,在之前工作中出现了错误。 新项目,我端正了思想,以宏观、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细节入手,从质量、安全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类项目施工方案的编制,加深了对规范的理解,结合之前对施工的认识,指导日常的施工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岗位职责 1 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开展各项技术工作。 2 负责编制各类施工方案,初审其他专业分包单位报来的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协助质检部门负责有关工程的施工检查验收,直到竣工验收合格交付使用。 3 编制各类施工技术交底,指导现场施工工作。 4 掌握熟悉施工图纸、施工规范和质量检查验收评定标准,编制总施工进度计划,协助控制施工进度。

《遥感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代号:0707222080 课程名称:遥感技术及应用 课程英文名称: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课内学时:48学时 学分:2.5学分 编写人:杨德明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立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讲授和实验,使学习者掌握遥感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遥感信息的来源和遥感图像的成像原理;掌握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基本知识内容;基本掌握遥感在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应用的技术方法;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 二、课程简介: 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遥感技术理论阐述基础之上,讲述该技术在地质、土地、海洋、农林、城市等资源环境调查、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遥感技术是当前被全世界广受重视的高新技术,在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中又具广阔的应用领域。该课程在我校是地质、资源环境、自然地理、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的专业的必修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有望成为全校一年级的公共选修课。 课程英文简介: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s a wide-ranging pragmatic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Based on expounding the theory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he course tells about it’s applications of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 in geology, land, ocean, agriculture, urban and so on. Nowadays, as being an advanced high technolog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 paid great attention by all over the world. It has a broad application fiel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earth’s surface system. In our school, this course has being widely taught for the specialties such as geolog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tural geology,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GIS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ince it is began lecturing, students extend warm welcome, what’s more, it may be taken as a public elective course for the freshmen.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安排(40学时)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遥感与遥感技术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讲解有关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的涵义、遥感的信息源、主动遥感、被动遥感、广义遥感、狭义遥感、成像方式遥感和非成像方式遥感。 (二)遥感技术系统和特点 1.遥感技术系统涵义 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 (1)遥感信息收集系统(遥感仪器和运载平台) (2)遥感信息传输和与处理系统(地面接受站的工作和设备) (3)遥感图像处理解译分析系统(处理设备和专业解译人员)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遥感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引言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可查询到高分一号、高分二号、资源三号等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1它集中了航天、航空、电子、计算机、现代光学以及生物地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成为一种先进而有效的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区域开发综合评价分析手段。遥感科技被公认是一种大容量的信息获取手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已显示出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日益受到重视。根据联合国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400多个组织从事遥感活动。美国每年利用陆地卫星所得的效益为14亿美元,利用气象卫星资料避免各种损失为20亿美元,并预测政府在今后每年可以从商业化遥感活动中获取税收14亿美元。2现代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由紫外谱段逐渐向 X射线和γ射线扩展。从单一的电磁波扩展到声波、引力波、地震波等多种波的综合。3 我国已成功发射并回收了10多颗遥感卫星和气象卫星,获得了全色像片和红外彩色图像,并建立了卫星遥感地面站和卫星气 1百度百科遥感技术 2《中国科技论坛》1986年第5月 3中国测绘网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象中心,开发了图像处理系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获取的红外云图上,我们每天都可以从电视机上观看到气象形势。4此外,作为我国卫星遥感平台代表的北斗卫星已得到国际范围的认可。 二.数据与方法 1950年代组建专业飞行队伍,开展航摄和应用。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卫星,得到卫星像片。80年代空前活跃,六五计划遥感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资源卫星1 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53S 4中国测绘网遥感平台 5国土资源遥感

工程技术员工作总结

2011公司个人工作总结 自2011年4月1日来到兵团建工一键诚信分公司农大项目部参加工作,这一年来,一直在项目部担任技术员一职,,通过这个工程现场实践工作的锻炼,得益于项目部领导的关心培养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谆谆教导,让我的工作有了快速的提升,我已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员。在此感谢公司对我的信任及同事们的支持,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摸索出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此对一年情况进行个人工作总结,请给位领导指导与纠正: 一、主要职责 1、负责钢筋材料计划的编制及进场钢筋的质量数量验收。 2、负责钢筋的放样,钢筋工作交底以及钢筋工程的检查及验收。 3、负责天气情况记录、施工测量放线、钢筋工程隐蔽时间及混凝土浇筑记录。 4、负责决算各分部分项工程计量工作。 5、参与现场钢筋、模板、土建、架子工及各队的劳务管理,以及领导安排的其它工作。 二、工作心得 1、会干工作、干好工作是出色完成工作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2、一个项目的成败取决于团队合作,干一项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只有整个团队克服眼前的一切困难,形成合力,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3、工作中要勤奋,工作态度认真,主动沟通,避免信息滞后。 4、技术、管理两个方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狠! 三、不足之处 1、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工程管理方面有些不能做到事前控制。 2、在钢筋工程结算方面,广联达运用不熟练,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 3、施工方案的编制不太熟悉,需要不断的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4、做事容易冲动。 四、今后的打算 1、逐步掌握施工方案的编制。 2、争取2012年考上二级建造师,然后再考一级建造师。 3、在工程管理方面多下功夫,加强目标控制和管理协调的能力。 总体说来,对于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都已比较顺利、较好的完成了。一年来的从事工程施工工作,在不断的取得

遥感技术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前言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三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 3.1遥感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3.1.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3.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2.1臭氧层 3.2.2大气气溶胶 3.2.3有害气体 3.2.4气候变化 3.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3.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3.5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四遥感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4.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4.3 3S一体化 4.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4.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4.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五总结 六参考文

一前言 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围得到广泛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遥感数据源向着更高光谱分辨率和更高空间分辨率发展的同时,处理信息技术也更加成熟;在应用方面,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是遥感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二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指从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的感知的意思。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3.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3.1.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3.1.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1.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3.1.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工程技术人员年终总结

工程技术人员年终总结 《工程技术人员年终总结》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请下载。篇一:工程技术员年终工作总结 技术员年终工作总结 20XX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历程,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为今后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依据,更好的做好技术工作,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向领导汇报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情况。 在这一年中,感想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我在合福项目西山隧道担任现场技术主管的工作。我全程参与了从开洞门到进洞300米的技术、质检工作,并积极协助项目部的施工管理工作,对隧道施工的关键技术以及施工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工作之余,我还积极撰写技术总结和工程简报,并多次在公司报刊上发表。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一直以积极的心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在从事的各项工作中,都能尽职尽责,以求圆满的完成工作任务。“不要急于出成绩,埋下头来干工作”,是我的工作格言,提醒自己不要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多干实事,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并获得施工现场的经验累积。 施工现场工作更使我深深明白,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和自己翻看规范、规程死记硬背的知识远不如实际经历过的记得牢固,最

全面的而且好多学问更是书本里学不来的,完全是凭自己的经验。在这 一年来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多看,多学,碰到施工现场的做法与书本里不一样的地方及时的向技术负责人、工长等虚心请教,尽管有时候得不到理论上的解释,但是却是很好的经验。刚开始觉得技术资料工作、测量工作,质量检查工作都比较简单,而实际上却学问大着,一直觉得自己会,而实际操作起来才发觉自己的不足,时常事倍功半,缺乏效率。现在实践操作多了,方法掌握了,经验有了,才得心应手起来。比如说隧道现场管理,重要的是要抓好其关键工作,个人认为,隧道管理关键性的工作是隐蔽工程的管理另外,拿技术交底工作来说,并不是简单的把交底写完交给劳务施工队签字就完成工作了,而是在书面交底工作完成后,还要在工人的实际施工过程中跟踪、检查,发现未按或未完全按技术交底施工的工人,要耐心的给予讲解和指导,这样才能使分部分项工程做到位,避免返工,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也保证了工程质量。隧道施工中,安全更是不容忽视的主要环节,根据一年的工地实际经验简单谈谈安全方面。精品最重要的就是树立安全意识,首先在项目部管理人员心中必须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只有项目部管理人员从心底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才能用心做好这项工作。如果项目部管理人员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做这项工作,那在工程安全施工方面是致命的隐患。所以项目部管理人员必须将安全工作从心底认识并付诸实施。对于劳务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XXXXXXXX工程名称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二○一七年七月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工程概况 1.2勘察内容 1)对坝址区内主要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特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别、规模和特征等的阐述。并查明坝基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地质条件。 2)查明坝基及坝肩渗漏、渗透特性等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压水试验等查明坝基渗透性。 3)通过砌体取芯样做抗压强度试验、坝体压水试验等检查坝体砌筑质量。 4)通过钻孔试验数据对坝址工程整体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和确认。 1.3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 本次勘察工作所依据的技术规范、标准及文件 ●行标《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 ●国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 ●行标《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 ●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 ●设计单位提供《钻探技术要求》 1.4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完成情况 1.4.1勘察工作布置 本次勘察工作勘探点的数量和位置由设计单位布设,详见“坝址区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S-1)”。勘探点的位置沿坝体工程布置,左、右岸坝肩各布置1个勘探点,共布设勘探点2个,勘察点间距约98米。 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和“勘探点布置图”,遵照现行规范和有关文件的要求,布设2个均为控制孔,孔深控制:各孔深入稳定基岩、压水试验值小于3Lu。 1.4.2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工作于2012年12月22日至12月28日完成野外钻探、取样及压

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总结

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总结 导读:本文是关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总结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范文一: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总结】 本人1999年10月来进入入江苏华建深圳公司(原江苏建安一公司深圳公司),一直工作在施工第一线。自1999年至XX年担任给排水施工班长,先后参与或独立承担了美丽365花园、朗钜御风庭、等工程的给排水施工任务,给排水安装工程均能够一次性通过深圳市建设主管部门的验收,优良率达100%。XX年至今从事美丽365花园、朗钜·御风庭、云顶·天海花园、榭丽花园三期等工程的给排水施工员及资料员工作。其中朗钜·御风庭工程荣获了市优质样板工程和扬子杯的称号。 面对这样的成绩,我深深感到这是得益于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公司和工程处、项目部领导对我的信任,并且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而换来的。面对如此成绩,我要倍加珍惜。回首这十几年的工作历程和取得的成绩,我作为在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自己的工作作一些总结。 一、勤于学习,刻苦钻研 我1996年从学校高中毕业后在江苏江都工业设备安装工程公司做安装钳工。1999年10月进入江苏华建(原江苏一建)设备安装处工作。刚开始来深圳的时候,对民用住宅不太熟悉,对施工工艺不

是太熟悉。我就虚心的请教师傅,晚上的时间看图纸,并作好笔记,白天带着问题到现场看工人师傅施工,看不懂的就请教施工员,很快我对给排水施工工艺及图纸不再感到陌生,由不懂到懂一直到能够拿图纸独立施工。我一直都这样认为,能够按图纸施工是最基本的要求,怎样安全高效的完成施工任务是我一直所追求的。我不仅埋头苦干,还学会了巧干。至1999年初承蒙领导的信任,我开始担任水工班的班长。作为30多人的施工班组,怎样带领大家出色完成工程任务是对我的一大考验。我深信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才能更好的胜任工作。施工中控制人工、材料的耗用是一门学问,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只有掌握好安装定额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会定额拆分做到每个工作面需要多少人工、材料心中有数并加以控制。随着电脑的普及,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电脑,用电脑做施工预、决算使自己的工作效率比原来快几倍。我始终坚信干一行爱一行,学无止境。 二、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几乎所有工程给排水均采用了新材料。给水系统普遍使用了pp-r给水管,钢塑复合给水管、pe给水管;排水系统普遍采用了pvc排水管,柔性铸铁排水管安装。在开始使用这些新材料时,我们也在探索,学习产品说明书,掌握这些新材料的特点,请教厂家技术人员,加强对工人的技术培训。经过长期的学习和探索,目前我队施工人员已基本上掌握了这些给排水新材料的施工要领,做到人人手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