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鹅技术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鹅养殖技术与管理
鹅是我国传统的家禽之一,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鹅养殖技术与管理是鹅养殖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鹅的生产效益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鹅养殖技术
1.选种:选用优良品种的鹅苗,具有生长快、体型大、肉质好等特点,能够提高鹅的生产效益和质量。
2.饲料:鹅的饲料应该以粗饲料为主,如玉米、豆饼、麦麸等,同时要适量添加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肉骨粉等,以满足鹅的营养需求。
3.环境:鹅的生长环境应该保持干燥、通风、清洁,避免饮水池水质污染,同时要注意保温,防止鹅受寒。
4.疾病防治:鹅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疾病的防治,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保证鹅的健康生长。
二、鹅养殖管理
1.规范化管理:鹅养殖要遵循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饲养计划,定期进行饲料、环境、疫苗等检查,确保鹅的健康生长。
2.科学喂养:鹅的喂养要科学合理,根据鹅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和喂养量,避免浪费和营养不良。
3.定期清洁:鹅舍要定期清洁,保持干燥、通风、清洁,避免饮水池水质污染,防止疾病的发生。
4.加强疾病防治:鹅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疾病防治,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保证鹅的健康生长。
鹅养殖技术与管理是鹅养殖的重要环节,只有科学合理的技术和规范化的管理,才能提高鹅的生产效益和质量,实现鹅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鹅养殖技术与管理
鹅养殖技术与管理是指在养殖鹅的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提高鹅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面我们来拓展一下鹅养殖技术与管理的相关内容:
1. 饲料管理:鹅的饲料需求量较大,要注意合理配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含量,以促进鹅的生长和产蛋。
同时,要保证饲料的卫生和新鲜,避免发霉变质,以免引起鹅的消化道疾病。
2. 疾病防控:常见的鹅疾病有禽流感、鸭瘟等,要采用科学的预防和防治措施。
如定期做好鹅舍的卫生清洁工作,加强饮水卫生管理,以及注射疫苗等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率。
3. 羽毛管理:鹅的羽毛是重要的商品,要定期修剪、清洗和消毒,以保证羽毛的品质和卫生。
同时,要注意鹅的环境温度,避免过低或过高造成鹅的压力和疾病。
4. 养殖环境管理:要合理规划鹅舍的位置、大小和设施,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在鹅舍内布置喂水器、照明设备和通风设施等,以提高鹅的生产效益和健康水平。
5. 生产计划管理:要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统筹考虑鹅的生长、产蛋、销售等方面,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同时,要及时更新和记录鹅的生产数据,以便于进行科学的决策和管理。
总之,鹅养殖技术与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养殖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提高鹅的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养殖养鹅技术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其肉质鲜美,脂肪含量较低,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
而养殖养鹅也是一项相对简单且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农业项目。
本文将介绍一些养殖养鹅的技术要点,帮助养殖者提高养鹅的效益。
1. 鹅舍建设鹅舍的建设是养鹅的第一步,合理的鹅舍设计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一般来说,鹅舍应该选择在开阔的地方,远离污染源和噪音。
鹅舍的建筑材料应该坚固耐用,保温性能良好。
鹅舍内部应设有合适的水槽、喂食槽和休息区,以满足鹅的日常生活需求。
2. 饲料管理鹅的饲料管理对于养殖的效益至关重要。
鹅的饲料应该选择优质的鹅料,包含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饲料的投喂量应根据鹅的生长阶段和体重进行合理调整,避免过度喂养或饥饿。
鹅的饮水也需要特别关注,保持水槽的清洁和水质的新鲜。
3. 疾病防控鹅的养殖中常常面临一些疾病的威胁,因此疾病的防控是养殖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首先,养殖者应该选择健康的鹅苗,避免引入疾病源。
其次,鹅舍的卫生管理非常重要,保持鹅舍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消毒。
另外,定期对鹅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4. 繁殖管理鹅的繁殖是养殖者获取利润的关键环节之一。
鹅的繁殖一般采用自然繁殖或人工繁殖的方式。
自然繁殖时,适当提供合适的巢穴,保证鹅的舒适感。
人工繁殖时,可以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提高繁殖成功率。
无论采用哪种繁殖方式,都需要注意鹅苗的妥善护理,提供良好的温度和饲料,保证鹅苗的健康成长。
5. 销售渠道养殖者还需要关注鹅的销售渠道,确保养殖产出的销售。
可以选择与农贸市场、超市或餐馆等建立稳定的销售合作关系。
同时,养殖者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销售,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
对于销售渠道的选择,养殖者需要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总结起来,养殖养鹅技术是一个相对简单但需要细致管理和耐心的农业项目。
合理的鹅舍建设、科学的饲料管理、疾病防控、繁殖管理和销售渠道的选择都是养殖者需要重视的方面。
只有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才能提高养鹅的效益,并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
养鹅是一项常见的农业养殖活动,这里提供一些养鹅的技术建议:
鹅舍:鹅舍应该保持干燥、通风、卫生,确保鹅的健康。
鹅舍的温度应该控制在10-25℃之间。
饲料:鹅的饲料主要是粗饲料和浓缩饲料的混合饲料,可以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和体重配比不同的饲料,保证其获得足够的营养。
此外,要注意饮水,确保鹅群有充足的清洁饮水。
生长环境:保持合适的生长环境,防止饥饿、寒冷、潮湿、闷热等不良环境对鹅的影响。
鹅的日光浴和游泳等活动也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
疾病防治:在饲养过程中,需要关注鹅的健康状况,及时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
可以通过免疫接种、定期驱虫、隔离患病鹅等措施来防治鹅的疾病。
繁殖管理:鹅的繁殖主要通过配种和孵化实现。
应根据不同品种的鹅的繁殖特点,选择适当的配种方法和孵化方式,保证繁殖的效果。
总之,养鹅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技术和正确的方法,注意饲料、环境、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细节,才能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
下半年养鹅技术
下半年是养鹅的关键时期,也是需要掌握一些技术的时候。
以下是一些下半年养鹅技术:
1. 饲料管理:在下半年,鹅的生长速度会加快,因此需要注意饲料的管理。
可以适当增加饲料的摄入量,但要注意不要过度喂食,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2. 饮水管理:下半年气温较高,鹅需要更多的水分来保持身体健康。
要保持水的清洁和新鲜,同时要注意及时更换水。
3. 疾病防治:下半年鹅容易出现疾病,因此要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要保持鹅舍的清洁卫生,定期给鹅进行体检,如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治疗。
4. 环境控制:下半年气温较高,要注意控制鹅舍的温度。
可以适当增加通风设施,保持鹅舍内空气流通。
5. 运动管理:下半年鹅需要适当的运动来保持身体健康。
可以给鹅提供适当的运动场地,让鹅自由活动。
总之,下半年养鹅需要注意饲料管理、饮水管理、疾病防治、环境控制和运动管理等方面,才能做到科学养殖,保证养殖效益。
- 1 -。
鹅肉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鹅肉已经成为了我国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因此鹅肉养殖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在进行鹅肉养殖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鹅肉养殖技术以及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进行探讨。
一、鹅肉养殖技术1. 场地选择与准备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但是饲养环境的选择对于鹅肉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选择离工业区和城市较远、空气清新、水源充足的地方进行养殖场的建设。
准备养殖场前需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和施肥,以确保鹅苗的健康和生长。
2. 鹅舍建设鹅舍应采用集中式管理,舍内布局应合理,确保能提供充足的空间供鹅活动。
要保持室内的温度适宜,避免寒冷和过于潮湿的环境。
3. 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鹅肉养殖成功的关键。
首先要确保饲料的营养均衡,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
在喂食过程中,要确定好饲料的种类和用量,并定期将饲料进行更新,保持新鲜。
同时,要定期清理鹅舍,并保持饮水设备的清洁。
4. 疾病防控鹅肉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要实施定期的疫苗接种,以提高鹅的免疫力。
另外,饲料和饮水要保持清洁,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如果发现鹅出现异常情况,如不食或拉稀等症状,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二、常见疾病防治1. 疫苗接种鹅肉养殖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疫情和气候情况,定期给鹅进行疫苗接种。
常见的疫苗包括新城疫、鹅疫苗和鹅冠病疫苗等。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提高鹅的抵抗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2. 异常症状的识别与处理在养殖过程中,经常需要观察鹅的状态和行为,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例如,鹅出现不食、拉稀等症状时,可能是感染了消化道疾病。
这时需要及时隔离患病鹅,并予以治疗。
要注意对鹅的饮水和饲料进行检测,确保不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污染。
3. 预防传染病传染病是鹅养殖中最常见的问题,例如禽流感、大肠杆菌感染等。
为了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养殖场应常年进行消毒工作,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饲料和饮水要及时更换,确保质量新鲜。
下半年养鹅技术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进入了鹅孵化期。
对于想要养鹅的朋友们,下半年养鹅技术十分重要。
以下是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您养好自己的鹅:
1. 饲养环境:鹅需要一个干燥、通风、温度适宜的环境。
要注意防潮、防蚊虫、防鼠害等问题。
2. 饲料选择:鹅需要高蛋白、低纤维、易消化的饲料,如玉米、豆饼、鱼粉等。
同时注意饲料的卫生和新鲜度。
3. 饮水管理:鹅需要充足的清洁水源。
要确保水源干净,及时更换水,避免水源受到污染或感染病毒。
4. 疫病防控:鹅需要接受必要的疫苗接种和防病治疗。
检查鹅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
5. 营养保健:适当添加营养保健品,如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利于提高鹅的免疫力和生长速度。
6. 繁殖管理:选择健康的种鹅,合理配种,掌握好孵化期、孵化温度、湿度等技巧,确保鹅苗健康、壮实。
通过以上技巧和注意事项,保证下半年养鹅环境的卫生、饲料的健康、疫病的防控、营养的补充和繁殖的管理,可以帮助您养好自己的鹅,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 1 -。
养鹅的技术和方法
养鹅是一项需要技术和方法的工作,以下是一些关于养鹅的技术和方法:
1. 圈养和放养
养鹅可以选择圈养或者放养的方法。
圈养需要建立适合鹅群生活的围栏和饲养场所,而放养则需要选择合适的放养地点和进行定期的监督和管理。
2. 饲养管理
鹅的饲养管理包括饲料的选择和投喂,水源的保证,卫生条件的维护等。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鹅的健康状况和生长速度。
3. 疾病防治
养鹅过程中,要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鹅群中的疾病问题。
4. 繁殖技术
如果是养殖鹅的话,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繁殖技术,包括选种、配种、孵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5. 计划和管理
养鹅要制定合理的养殖计划和管理方案,包括鹅群规模、生产目标、销售计划等,以确保养殖的经济效益。
总之,养鹅是一项需要技术和方法的工作,只有掌握了养鹅的相关技术和方法,才能保证鹅群的健康生长和养殖的顺利进行。
养鹅的技术和方法
养鹅作为一种畜牧养殖方式,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来保证鹅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以下是一些养鹅的常见技术和方法:
1. 圈养管理:选择一个合适的鹅舍,确保鹅舍干燥、通风良好。
根据鹅的数量和羽毛特性,铺设合适的垫料或地面,保持环境整洁,并定期清理鹅舍。
2. 饲料供应:根据鹅的生长阶段和需求,提供适宜的饲料。
鹅的饲料主要包括青饲料、粗饲料(如干草、玉米秸秆)和精饲料(如浸酸饲料、饲料饼干)。
注意合理搭配,确保鹅得到均衡的营养。
3. 饮水管理:提供干净的饮用水是非常重要的。
鹅群需要随时都能够获得清洁、新鲜的水源。
定期更换饮水器中的水,保持饮水器清洁。
4. 防疫措施:定期进行鹅群的疫苗接种和驱虫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保持鹅舍内干净卫生,定期消毒,避免病原菌的滋生。
5. 疾病监测:监测并及时处理鹅群的异常行为和疾病症状,提前预防和治疗常见鹅病。
定期请兽医进行健康检查,确保群体的整体健康。
6. 繁殖管理:根据鹅的繁殖习性,合理安排产蛋期、孵化期和鹅苗的抚育。
提供适宜的产蛋和孵化环境,掌握鹅苗的养护技
巧,保证繁殖的良好效果。
7. 防止打架:由于鹅群内部存在群体等级,饲养过程中可能出现鹅之间的争斗和打架。
采取适当的管理方法,如提供足够的空间和饲料,以减少打架行为的发生。
8. 定期营养检测:根据鹅的生长和产蛋情况,定期进行营养检测,调整饲料配方和喂养量,保证鹅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养鹅技术和方法,具体的养鹅方式和管理细节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养殖鹅肉技术鹅肉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肉类,深受人们喜爱。
而养殖鹅肉也成为了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
本文将介绍养殖鹅肉的技术要点,包括养殖环境、品种选择、饲养管理、饲料配制和疾病防控等方面。
一、养殖环境1. 场地选择:鹅的栖息环境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场地。
同时,要避免离工厂污染源太近,以保障鹅群生活环境的卫生。
2. 鹅舍建设:鹅舍应建设在离村庄远离噪音的地方,并合理划分栖息区、产蛋区和育雏区等区域。
鹅舍内部要保持干燥、通风良好,并定期清理清洁,以减少疾病传播。
二、品种选择1. 选购健康种鹅:选择无病无伤的健康种鹅,生长迅速、抗病力强的品种。
常见的有中国的白鹅和番鹅,以及进口的法鹅和中国山鹅等。
2. 孵化管理:孵化期间要控制好温湿度,避免过高或过低对幼雏的伤害。
同时,要注意清洁消毒孵化用具,避免疾病传播。
三、饲养管理1. 饲料配制:根据鹅的不同生长阶段和体重变化,科学配制饲料。
鹅需要高蛋白、低纤维的饲料,可以加入适量的优质粉料、豆饼等。
同时,要注意饲料的新鲜度和质量,避免给鹅群带来疾病风险。
2. 喂养方法:喂养时间一般为早、中、晚三次,鹅群应有充足的饮水。
应定期添换饮水,保持饮水桶的卫生,并观察鹅群的进食情况。
如果发现鹅群食欲不振或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疾病防控1. 预防疫苗:按照兽医的指导,定期为鹅群注射预防疫苗,提高抗病能力。
同时,注重鹅舍的卫生管理,定期清洁消毒饲养设备,减少疾病的传播。
2. 疾病监测和处理:定期检查鹅群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以防止疾病大面积传播,可请兽医进行检查和治疗。
除了以上技术要点外,养殖鹅肉的成功还需要养殖者的经验和技巧。
在养殖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鹅群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饲养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益。
此外,与其他养殖者、专家进行交流和实践经验的分享也是非常有益的。
总结起来,养殖鹅肉技术的要点包括养殖环境、品种选择、饲养管理、饲料配制和疾病防控等方面。
养鹅技术及疾病防治鹅是我国重要的畜禽之一,其肉质鲜美,脂肪含量低,深受人们喜爱。
同时,养鹅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要想获得高产、高质的鹅产品,养鹅技术和疾病防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养鹅技术及疾病防治的相关内容。
一、养鹅技术1. 品种选择选择优质的鹅种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草鹅、白鹅等品种是常见的鹅种,其体型较大、肉质好,适合用于市场销售。
在选种时要注意鹅的体型、成活率以及产蛋性能等指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的优质品种。
2. 饲养管理(1)饲料供应:合理的饲料供应是确保鹅健康生长的基础。
鹅的饲料主要包括青饲料、精饲料和矿物质添加剂等。
合理搭配饲料,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进行投喂,确保鹅的营养需要得到满足。
(2)水源管理:鹅对水质的要求较高,保持饮水设施干净卫生,及时更换水源,确保鹅群的饮水安全。
(3)光照管理:给予鹅群适当的光照是促进鹅的生长和产蛋的重要因素。
在日光不足的季节,可以通过人工照明来补充光照,提高鹅的生产性能。
(4)环境控制:鹅对温度适应能力较强,但在严寒和酷暑的条件下,需要注意保暖和降温措施。
鹅舍的通风、采光、保温等设施要齐全,确保鹅群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
二、疾病防治1. 常见疾病防治(1)群体性疾病:对于鹅群体感染的疾病,如禽流感、鹅瘟等,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卫生等方式进行控制。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及时清理鹅舍和其周围的环境,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2)寄生虫病:鹅常受到寄生虫的侵害,如蛔虫、跳蚤等。
可以通过合理使用驱虫药物、消毒饲料和饮水,定期对鹅进行体外寄生虫排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消化系统疾病:鹅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出现消化系统疾病,如鹅肫炎、鹅瘤胃病等。
可以通过合理饲养管理、加强饲料卫生和质量检验等措施,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2. 疫病防控策略(1)规范养殖场入场检疫工作,严抓鹅苗种源的检疫合格。
(2)确保饲料的卫生质量,避免因饲料污染导致疾病的发生。
鹅类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鹅类养殖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经济中重要的养殖项目之一。
由于鹅肉美味可口,鹅毛可用于制作羽绒制品,鹅蛋味道独特,因此鹅类养殖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详细介绍鹅类养殖的技术要点以及常见的疾病防治方法。
一、鹅类养殖技术1. 场地选择和设计鹅类养殖需要选择平坦、排水良好的场地。
养殖场应远离城市和工业区,以防止环境污染。
同时,需要根据鹅类的规模和养殖数量确定场地的大小和布局。
合理设计鹅场的空间结构,划分鹅舍、饲养区和活动区,以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2. 鹅种选择和繁育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鹅种是鹅类养殖成功的关键。
常见的鹅种有白鹅、灰鹅和斑鹅等。
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目的,选择具有高繁殖力和优良品质的种鹅。
繁殖时,需要注意进行合理的配对,确保后代具有良好的遗传特性。
3. 饲养管理和饲料配给鹅类养殖需要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和饲料配给。
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饲养密度、灯光照明和卫生管理等方面。
合理调配饲料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确保鹅类的健康生长和发育。
4. 疾病防控鹅类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因此,科学的疾病防控措施是确保养殖顺利进行的关键。
首先要定期对鹅群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隔离病鹅。
其次,要注意饲养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同时,定期做好鹅群的免疫接种,增强鹅类的免疫力。
二、常见疾病及防治1. 呼吸道疾病鹅呼吸道疾病是鹅类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
常见的疾病症状有打喷嚏、流清鼻涕和呼吸困难等。
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关键在于加强鹅舍通风和卫生管理,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
同时,精心调配饲料,增加鹅类的免疫力。
2. 消化道疾病鹅消化道疾病主要表现为饮食不振、食欲减退和排泄异常等症状。
预防消化道疾病的关键在于合理的饲料配给和饲养管理。
保持饲料的新鲜和干燥,避免鹅类食用过期或霉变的饲料。
定期检查鹅的粪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眼部疾病鹅眼部疾病一般是由于环境脏污和感染引起的。
养鹅技术和疾病预防鹅是一种重要的畜禽,不仅可以提供肉食,还能为人类提供蛋、羽绒等物质资源。
但是养殖鹅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同时也需要注意预防和治疗鹅的疾病。
本文将介绍鹅的养殖技术和常见鹅病的预防措施。
一、养殖技术1. 地点选择:鹅舍宜选在气候温和、风向较好、土壤肥沃的地方,远离垃圾、污水和化工厂等有害物质。
2. 鹅舍建设:鹅舍应该保持干燥通风,鹅舍内部应该铺设松木屑或稻壳等吸水性好的物质,以便吸收鹅粪和饮水时的水分。
鹅舍的面积、高度和母鹅的数量需匹配,保持合理的密度,目前常用的密度为每平方米2-3只。
3. 饲养管理:幼鹅出壳后应立即给予清水饮料,一日龄鹅若有吃料的反应,应适量提供饲料,每日喂食4-5次。
断奶后,应每天将饲料和饮水分别放置,每只鹅每天应喂3-4次。
晚期的鹅需要高蛋白质和高能量饲料,如玉米、豆饼等。
母鹅需要在生产前段时间每天增加喂食一些高营养的饲料,如硫酸镁、海藻粉等。
4. 基础保健:定期给鹅进行测虫、打疫苗等基本保健操作,以防止鹅出现疾病的后果。
二、常见疾病预防1. 急性粘膜炎:该病由链球菌引起,表现为呼吸急促、喉头红肿等急性症状。
预防措施包括清洁卫生、合理密度养殖、定期测病、使用防病药物等。
2. 鹅疫:该病以高热、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四肢抽搐等为主要症状。
预防措施为加强鹅的免疫力,定期接种鹅疫疫苗。
3. 肝脏病:该病一般由寄生虫引起,表现为鹅腹部水肿、腹部鼓胀、腹部皮下出血等症状。
预防措施为加强饲养环境的卫生,注意饲料的质量和清洁度,及时进行消毒操作。
4. 眼炎:该病主要由细菌引起,表现为鹅的眼部出现红肿、流泪等症状。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消毒、掌握饲养技术、注意饲养密度等。
养殖鹅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同时也需要注意预防和治疗鹅的疾病。
只有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才能保证鹅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5. 中耳炎:该病也是由细菌引起,主要表现为鹅头部反复晃动及失衡。
预防措施为定期消毒、控制饲料的质量和清洁度、避免拥挤等。
养鹅技术知识大全
养鹅技术知识大全
注重饲养环境:
1. 鹅群密度控制在4-5只/平方米;
2. 保持饲养场地的清洁卫生,每日要拖洒干净;
3. 保持饲料的新鲜,避免变质;
4. 给鹅提供充足的清水,保持水质的清洁;
5. 制定合理的饲喂计划,鹅只需饱食即可。
科学的饲养技术:
1. 利用合理的营养成分和规律饲喂,达到合理生长;
2. 配制出合适的饲料,可采用秸秆、青贮、玉米、麦麸等;
3. 青饲料应占一定比例,可提高鹅的食欲,促进饲料消化;
4. 配饲料时应考虑到不同生长阶段鹅需要的营养物质不同。
防治疾病:
1. 做好鹅栏的消毒工作,新鹅进栏前也要做好消毒;
2. 鹅病应及时诊断和治疗,避免疾病的扩散;
3. 鹅群中发现疾病死亡的鹅,立即处理掉,以避免其他鹅的感染。
注意掌握鹅的生长规律:
1. 鹅从出壳到成熟呈现出生长速度越来越慢的特点;
2. 鹅的生长和体重与饲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掌握好饲养环境,将利于鹅的成长发育。
大鹅养殖技术和管理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鹅肉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大鹅养殖技术和管理对于确保大鹅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和产出高质量的大鹅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大鹅养殖技术和管理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大鹅养殖效益和产出质量。
一、大鹅养殖技术1. 环境条件:大鹅对环境要求较高,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
养殖场应选择地势高、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场地。
在饲养大鹅时,要注意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2. 饲料管理:大鹅的饲料主要以青饲料为主,如青草、玉米秸秆等。
同时也可以适量添加谷类饲料和蛋白质饲料,保证大鹅的营养需求。
饲料的配比要科学合理,根据大鹅的生长阶段和需求进行合理调整。
3. 疾病防控:大鹅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养殖时要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
定期给大鹅进行疫苗接种,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饲料器具和饮水设备,以防止病原菌的传播。
4. 繁殖管理:大鹅的繁殖周期较长,需要科学合理地进行繁殖管理。
选择优良的母鹅和公鹅进行配对,控制繁殖的时间和数量,避免过度繁殖导致资源浪费。
同时,也要注意对孵化过程进行管理,提供适宜的温湿度条件,确保孵化率和雏鹅的健康成长。
二、大鹅养殖管理1. 资金管理:大鹅养殖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养殖户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资金。
制定详细的养殖成本和收益预测,合理控制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同时,要关注市场行情,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确保产品的销售和盈利。
2. 人员管理:大鹅养殖需要专业的人员管理,养殖场要拥有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养殖团队。
培训员工,提高其养殖技术和管理能力,确保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养殖档案,记录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信息,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问题处理。
3. 市场销售:大鹅养殖的最终目标是销售产品,因此市场销售管理至关重要。
养殖户要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喜好,优化产品品质和包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与餐饮企业和超市建立合作关系,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鹅场养鹅技术
鹅场养鹅技术是指在养殖鹅的场地内,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和技术,使鹅群健康成长,提高产蛋量和肉鹅的品质,增加养殖效益。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养鹅技术:
1. 场地选择和环境控制:选择具有良好排水和通风条件的场地,在鹅棚内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避免过度潮湿或干燥的情况。
2. 饲料和营养管理:鹅的饲料应该包含足够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根据鹅的年龄和用途进行合理的配方。
同时,鹅的喂养次数、喂养量和时间也需要控制得当,以保证鹅的营养需求。
3. 疾病预防和治疗:对鹅进行常规的防疫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避免疫情扩散,降低损失。
4. 繁殖管理:对于肉鹅和蛋鹅的繁殖管理略有不同。
肉鹅要适当控制繁殖量,以免影响生长速度,而蛋鹅要注意不同品种的产蛋量和蛋质的质量。
5. 人员技术培训:为鹅场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指导,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确保鹅场的正常运营和管理。
鹅场养鹅技术的实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的鹅场。
同时,合理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也可以提高养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1 -。
养鹅技术要点
养鹅看似简单,但是其中有许多技术和窍门。
北京华夏康源科技有限公司经过10年的客户经验总结。
在这里把综合性养鹅技术、经验介绍给大家,供交流与参考。
一、1-20天雏鹅要笼养
1、自制鹅笼
最好采用2-3层直立或阶梯式笼养,最佳为笼架式。
笼组布局采用中间两排和南北各一排,中间留走道。
笼四周用竹木制成,每只长1.5米、宽0.6-0.7米、高0.35米。
底板采用铁丝网或竹片制作,网眼为3厘米见方。
3层直立式鹅笼上层底板离地面1.25米,下层底板离地面0.3米。
上层底板下应装一层承粪塑料板,下层粪便可直接落到地面。
食槽、饮水槽放在笼外一侧。
2、挑选好壮雏鹅
要选眼大有神、性情活泼、体态匀称、绒毛整洁、富有光泽并密附体躯,腹部柔软、脐带处无血迹或硬块,头大背宽、叫声清晰的壮雏鹅进行笼养;笼养密度随日龄的壮雏鹅进行笼养;笼养密度随日龄增大而降低,7日龄内雏鹅每平方米饲养52-55只,7-15日龄37-40只,15只龄后应减为12-15只。
3、先饮水后开食
饮水后开食是饲养笼养的一个新的科学技术。
饮水时间多在雏鹅干毛后能行走并伸颈张嘴会啄食行为时进行(约出壳后24-26小时)。
早春气候寒冷,可在室内用水盆盛水1厘米深,水中加入万分之五高锰酸钾,将雏鹅放入其中嬉水3-5分钟,让其自由饮水,雏鹅饮水后非常有利于排出胎粪,唤起食欲,也可预防肠胃道疾病。
饮水0.3至0.6小时后应及时开食,将煮得半生不熟、不软不硬的玉米粒经清水浸泡,除去粘性,沥干水后拌入少许红砂糖,放在食槽内让雏鹅自食。
开食当天,每隔1-1.5小时饲喂1次,每次只喂七八成饱,防止雏鹅胀嗉及消化不良。
同时,将鲜嫩黑麦草、菊苣或苦卖菜等青料切成细丝放入食槽,保证不断青。
4、保温控光
雏鹅日龄越小,对舍温度要求高。
1-10日龄舍温必须控制在25℃-28℃,11-15日龄22℃-24℃,16-21日龄20℃-22℃,21日龄后慢慢脱温至与外界温度一样。
与此同时,要根据不同日龄控制电灯光照,随着雏鹅的生长,以后每周减少2-3小时,至4周龄后采用自然光照。
5、营养均衡
育雏前期精料和青料比以1:2较为适宜,10日龄后调整为1:4。
青料可用嫩黑麦草、菊
苣、苦卖菜等,精料3日龄前主要是雏鹅专用全价配合饲料。
饲料配方(%):碎米50、米糠10、麸皮10、枯饼24、大麦芽3、骨粉1.8、食盐0.4、砂粒0.8。
饲喂次数与方法,前3天每天喂8次,4日龄后增加至9-11次。
每2周后,逐步“减次增量”,每天饲喂次数至6-8次,其中夜间2次,用全价配合料和青饲料搭配均匀。
二、种草提高养鹅经济效益
1、养鹅是一项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利润高的畜牧养殖项目,商品鹅一般饲养65-70天出栏。
鹅是草食性动物,以植物食物为主,只要是无毒、无特殊气味的野草、牧草都可用来喂鹅。
因此,养鹅要以青饲料为主,可以放牧让其自由采食野草,但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提倡结合种草来养鹅。
本地主要养鹅季节在冬春季,所以利用冬闲田种植黑麦草、菊苣、苦卖菜等来养鹅是当前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养鹅方式之一。
我本人两年来规模养殖实践表明:在牧草充足的情况下,喂7-8千克饲料加60千克(黑麦草、菊苣或苦卖菜)即可饲养出栏一只商品鹅,获利润20多元。
2、20天后白天以割草喂养为主,以防鹅粪便污染草源和环境,中午和夜间各补饲一次精饲料即可。
喂料时可把精料和青料分开,先精后青,这样既可满足鹅对营养的全面需要,又可防止吃青料过多而引起肠胃道疾病。
3、“鹅鱼混养”实现科技养殖“双赢”
2008年初,我听说“鱼鹅混养”的好处,不懂鱼鹅混养技术我就上网找老师。
在承包的100余亩水库里一边养鱼一边养鹅,连续卖了5批商品鹅。
由售鹅引起售鱼的“连动效应”缘于“连环养殖”。
这样综合养殖成本大大降低,养鱼利润增加了5万元,养鹅利润也增加了近2万元,“双赢”效应明显。
4、综合性养鹅防疫控病是关键
雏鹅1日龄时用小鹅瘟疫苗免疫接种2-3倍,12-14日龄免疫接种H5N1或H5N1-4-5疫苗胸肌注射0.3-0.5毫升,20天后要再强免疫一次,要适时驱虫和定期消毒。
另外笼养雏鹅要特别注意防治软脚病,一旦发现,不要让雏鹅多睡,应适当驱赶运动,并用缝衣针扎其脚上的小红筋(不能扎粗筋)即可治愈。
平时用磺胺噻唑0.5-1%比例拌饲料中连喂3-5天,停10天后又喂,可有效预防雏鹅球虫和拉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