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炎性细胞因子IL-18及其与肠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促炎性细胞因子IL-18及其与肠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促炎性细胞因子IL-18及其与肠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促炎性细胞因子IL-18及其与肠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1995年Okamura等从内毒素休克的裸鼠肝细胞中分离并克隆出一种能诱导产生IFN-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并将其命名为IFN-γ诱导因子(interferon gamma inducing factor,IGIF)。1996年Ushio等[1]首先克隆了人类IGIF的cDNA,进一步研究发现IGIF不仅能诱导产生IFN-γ,而且还有其他多种生物学功能,遂将这一种新发现的促炎性细胞因子重新命名为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 1 IL-18的生物学结构人类IL-18的前体蛋白含有193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4kD。1997年Gu等[2]研究发现IL-18前体蛋白中含有一个与IL-1β结构相似的特征性序列。该序列通过IL-1β转化酶(ICE)可切割成为活性IL-18,其含有15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8.3 kD。Gu等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于当年的《SCIENCE》杂志上。 2 IL-18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如今,深入的系列研究已经证实IL-18是一种复杂的多功能细胞因子。IL-18不仅能促进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IL-2和GM-CSF等细胞因子,并能增强Th1细胞和NK细胞表达Fas配体,从而介导细胞毒作用,而且它还能促进Th1细胞的发育。过去认为IL-18不能活化Th2细胞[3],但2001年Nakanishi等[4]研究提示IL-18也可增强Th2细胞因子的产生并促进IgE的合成。另外,IL-18还可能通过激活AP1(activator protein-1)、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NFAT(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等发挥其多元化的细胞功能。对不同种类的细胞,IL-18激活的核因子种类及其活性程度可能有所不同[5]。Morel等[6]研究表明,IL-18作为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本身能诱导表达IL-18受体(IL-18R)的细胞产生CXC和CC型化学趋化因子,引起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释放IL-18。IL-18的细胞来源有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成骨细胞、表皮角质细胞、肠道和呼吸道的上皮细胞。 IL-18似乎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不同环境的免疫反应中,IL-18可以有不同的作用。IL-18一方面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降低人类IL-10的产生,从而参与抗感染(如利什曼原虫、疟疾和病毒感染)、抗肿瘤和抗超敏反应等。另一方面,它又能刺激单核细胞HIV-1的复制,参与变态反应,与组织炎症性损伤及非肥胖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IL-18的多种生物学功能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IL-18R的作用实现的。已知的IL-18R有下列3种:(1)IL-18Rα:是曾被称为孤儿受体的IL-1Rrp(IL-1 receptor related protein)[7],为IL-18的主要结合亚基。(2)IL-18Rβ:又称辅助蛋白样蛋白(accessory protein like,Ac PL),是不直接

(3)IL-18BP则是一种能与IL-18以高亲和力特异性结合而拮抗IL-18与IL-18结合的信号链。

功能的诱惑受体(decoy receptor),它就像存在于细胞外的可溶性IL-18Rα。IL-18与IL-18R α结合后,诱导核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其信号转导途径与IL-1信号转导途径相似[8]。IL-12能诱导IL-18R的表达[9],并与IL-18有协同作用。[!--empirenews.page--] 3 IL-18与肠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Takeuchi等[10]检测了不同年龄段健康小鼠的肠、脾、胸腺、肾和肝脏中IL-18的含量,结果成年小鼠肠道含量最高。IL-18存在于从胎鼠到成年鼠的肠上皮细胞胞浆中,可能在新生儿发育到成熟过程中黏膜免疫发生上起重要作用。 3.1 IL-18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二者均为胃肠道受累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伴有细胞免疫的异常,CD以Th1细胞因子增多为主,IL-18具有促进Th1细胞克隆发展的作用。那么,IL-18与IBD到底有哪些联系呢? Monteleone 等[11]研究发现,CD或UC均有活化的ICE(interleukin converting enzyme)亚单位P20的表达,而在非IBD对照组的结肠黏膜中只有ICE前体P45。这符合IL-18的活化需要活性ICE亚单位的观念。张炳勇等[12]研究表明,活动期CD患者肠黏膜IL-18 mRNA表达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组,活动期U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免疫组化显示肠黏膜上皮细胞(IEC)和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IL-18,活动期CD患者表达量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组,活动期U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缓解期CD患者IL-18表达与活动期相比显著下降,UC患者IL-18表达下降则差异无显著性。

该实验证实,IL-18参与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过程,并与CD活动有关。对不同病期CD研究,显示IL-18及ICE高表达区伴有IL-18可诱导系列细胞因子IFN-γ、IL-1β、TNF-α、IL-8合成增加;而在疾病早期,无IL-18及ICE增高时,IL-18诱导系列细胞因子的水平也低[13],提示IL-18的致病作用。Kanai等[14]采用ELISA法测出CD病人血清IL-18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重组IL-18诱导CD病人肠黏膜的淋巴细胞明显的增殖反应和上调淋巴细胞IL-12受体的表达,但正常对照组细胞对此无反应。动物实验每日给野生型小鼠腹腔内注射IL-12和IL-18,诱发了明显的肠黏膜炎症及脂肪肝[15]。IL-12和IL-18可明显增高血中IFN-γ水平,引起NO产生。分别对NO合成诱导酶(iNOS)、TNF-α、IFN-γ基因敲除小鼠及缺乏功能性Fas的MRL lpr/lpr小鼠的实验。结果提示IL-18和IL-12诱发肠黏膜炎症依赖于IFN-γ,造成脂肪肝则依赖于IFN-γ和NO。Coruh B等对IL-18基因敲除(IL-18 KO)及对照小鼠予以3%~5%右旋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结果IL-18 KO组死亡率为50%,而对照组为0。组织学显示IL-18 KO组肠道炎症及溃疡比对照组严重(P<0.05),提示IL-18对急性肠道黏膜炎症反应可能还有保护作用。Siegmund等[16]用重组IL-18BP、IL-18抗体治疗DSS或TNPS(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小鼠结肠炎,结果能抑制体重减轻、结肠短缩及局部炎症反应,并减少多种促炎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RNA的上调。认为IL-18抗体、r IL-18BP可能成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措施之一。Wiercinska-Drapalo等[17]近期研究表明,虽然UC患者黏膜中IL-18的平均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重度UC患者黏膜中IL-18的平均含量与轻度患者亦差异无显著性。然而,重度UC患者血浆中IL-18的平均浓度却显著高于轻度患者以及健康对照组血浆中IL-18的平均浓度。笔者认为,血浆IL-18水平可以被考虑作为一种代用标记帮助评价UC的活动程度。[!--empirenews.page--] 3.2 IL-18与结肠癌的关系因IL-18能诱导Th1细胞分化,加强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及促进炎症反应,提示其可能具有抗肿瘤免疫作用。很多以局部Th1反应为主的肿瘤预后较好,可能与Th1细胞因子IFN-γ的作用有关。IL-18诱导产生的IFN-γ,可加强MHC表达及抗原呈递,而促进对肿瘤细胞的免疫识别,刺激NK细胞、T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正常人结肠IL-18的合成主要在黏膜上皮细胞。Pages等[18]研究发现:结肠腺癌组织IL-18合成减少或消失,有50%结肠癌组织(7/14)不表达IFN-γ或Fas-L,与远处转移及预后差相关。这些结果提示,结肠IL-18可能通过增强IFN-γ的产生及免疫细胞Fas-L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在结肠癌的稳态与免疫监视中起作用。张伟等[19]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IL-18处理后大肠癌细胞的Fas L表达水平。结果测定的6株细胞全部表达,加IL-18处理SW620细胞后,该表达360h上调至对照组的2.99倍,达高峰72h 开始回落至初始水平。表明这种上调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效特点。Tasaki等[20]报道,转入IL-18基因的鼠结肠癌细胞(colon 26/IL-18)不能在免疫力正常的小鼠形成皮下肿瘤,而且接种后这种小鼠对野生型癌细胞有抵抗力。免疫组化显示c[1][2]下一页olon 26/IL-18肿瘤的血管明显减少。IL-18可能靠促进NK细胞的活化,产生IL-2及继发的减少IL-10而增强肿瘤免疫原性。韩明勇等[21]应用Lipofectamine2000介导法将人IL-18基因转染人大肠癌细胞系SW480细胞,并筛选出阳性克隆。细胞生长曲线显示,SW480 IL-18细胞在相同时间内增长的绝对数减少,达到平台时间延迟,表明IL-18基因转染能降低SW480细胞的生长增殖速率。细胞黏附实验结果显示,SW480 IL-18组的黏附率在各个时间段均明显升高,表明IL-18基因转染能够提高SW480细胞之间的黏附性。该研究提示IL-18基因转染能改变大肠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但其确切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3.3 IL-18与肠道寄生虫病的关系目前全球大约有10亿人受鞭虫(trichuris trichiura)感染。对天然发生于小鼠的与此相对应的Trichuris muris感染的研究揭示了对这种寄生虫的易感性和抵抗力的部分免疫调节机制[22]。在Th1介导的慢性肠道线虫感染的结肠黏膜有IL-18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IL-18 KO小鼠对慢性肠道线虫感染有很强的抵抗力,并产生很强的抗原特异性Th2反

应。对有天然抵抗力的小鼠给予重组IL-18,抑制抗原特异性的IL-13和IL-4分泌,并发生慢性炎症,而IFN-γ的水平并未受影响,显示在慢性trichuris muris感染IL-18并不诱导IFN-γ的产生,而是直接作为Th2细胞因子如IL-13和(或)IL-4的负调节。这首次显示了IL-18在慢性肠道线虫感染中的重要致病作用。 4 结语 IL-18的研究进展很快,从发现至今对它的分子结构、基因表达及生物学作用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IL-18是以促进Th1反应为主的细胞因子,在抗感染、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上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它在肠疾病中作用的研究尚不充分。在以Th1反应为主的疾病中,降低IL-18活性可能是合理的治疗策略,然而其安全性尚需探讨。IL-18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围术期炎症细胞因子的监测

围术期炎症细胞因子的监测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 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 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 7天至术后7 - 12天。 炎症反应一方面通过致炎因子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炎症介 质来实现;多数炎症介质通过与靶细胞结合发挥活性,炎症介质作用于细胞后可进一步引起 靶细胞释放次级炎症介质从而放大或抵消初级炎症介质的作用。不管机体遭受何种刺激, 宿主对炎症反应的总体特征非常相似,然而不同的损伤涉及不同类型的细胞,导致不同炎 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引起系统性和局部性损伤。通常术中的炎症反应与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细胞因子的作用又进一步加强了手术以及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如此恶性循环终将导致组织损伤而增加手术后临床相关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 目前,手术方式以及麻醉方法、药物对恶性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细 胞因子是机体免疫及炎症反应中细胞之间交流的信息分子,它们通过效应细胞表面相应的 受体对细胞生长、成熟和修复产生调控作用。创伤、应激、感染等是影响围术期病死率的 重要因素,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总结各种炎症因子的特点、围术期使用不同药物和麻醉方式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提高患者围术期安全,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1. 炎症细胞因子 多达20%的肿瘤源自于慢性炎症,大部分的实体瘤都有炎性渗出物。免疫细胞对肿瘤 的发生、生长和进展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且很多这些效应都是由促炎症细胞因子介导。在所有细胞因子中,TNF和IL-6具有促进肿瘤发生的效应,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TNF和IL-6 作为肿瘤相关炎症和肿瘤形成的主要调节因子,使得它们在癌症的辅助治疗中成为很受欢迎 的研究目标。因此在围术期对患者进行炎症细胞因子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炎性细胞因子

炎症细胞因子 指参与炎症反应的各种细胞因子。 在众多炎症细胞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TNF-a、IL-1B、IL-6、 TGF-B、IL-8、IL-10 等。 TNF-a是炎症反应过程中出现最早、最重要的炎性介质,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使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调节其他组织代谢活性并促使其他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 IL 一 6能诱导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并诱导 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是炎性反应的促发剂。 IL-8能刺激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促进中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弹性蛋白酶,损伤内皮细胞,使微循环血流淤滞,组织坏死,造成器官功能损伤。 炎性介质的作用 作用主要炎性介质种类 血管扩张组胺、缓激肽、PGE2 PGD2 PGF2 PGh NO 血管通透性增咼组胺、缓激肽、C3a C5a LTC4 LTD4 LTE4 PAF 、P物质、活性氧代谢产物

粘附分子选择蛋白类、Ig类、整合蛋白类、粘液样 糖蛋白类 趋化因子细苗产物、白三烯B4 C52中性细胞阳离 子蛋白、细胞因子(ILs、TNF 调理素Fc 、C3b 发热IL-1 、IL-6、TNF PG 疼痛PGE2 、缓激肽 组织损伤氧自由基、溶酶体酶、NO 炎症标记物的定义类似标记物的概念,只是用来鉴别或者是观察其的一种化学物质。 根据参与免疫应答细胞种类及其机制的不同,可将适应性免疫应答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两种类型。在某种情况下,抗原也可以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其产生特异性不应答状态,即形成免疫耐受(immu no logical tolera nee ),又称负免疫应答。 反应场所:淋巴结、脾脏等外周免疫器官是抗原特异性 T/B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作者: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过程中抗炎因子白介素(IL) ? 4、 10、丫13、16等升高水平及升高持续时间的差异及其意义。方 法ELISA检测178例炎症患者血清IL 4、10、13、16等因子水平,以及各因子升高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后多数IL水平有显著差异(P v 0.05)。发病1?2 w后,感染组IL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自身免疫组不能恢复正常水平,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v 0.05)。不同组间多数IL 水平异常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P v 0.01 , P v 0.05)。结论两组间多数IL水平有显著差异,自身免疫组IL水平异常持续时间长于感染组。 【关键词】炎症反应;白介素;感染;自身免疫 白介素(IL) 4、10、13、16是少数集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 IL。IL与炎症关系的研究报道已较深入,但老年感染性炎症与自身免疫性炎症之间免疫抑制性IL的差别少有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类型炎症患者多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异常升 高持续时间方面的差异,探讨该类因子在不同炎症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揭示两类炎症反应的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2?2004年住院炎症患者178例,分为感染性炎症 90例(感染组)和自身免疫性炎症88例(自身免疫组)。感染性炎症包括脓毒血症22例,急性扁桃体炎10例,急性肺炎、支气管炎49例, 急性肾盂肾炎5例,急性化脓性脑膜炎4例;自身免疫性炎症包括成人still病23例,类风湿关节炎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49例,皮肌炎5例。两组男:女均为1 : 1,年龄60?8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汉族,无其他急慢性疾病。各组疾病诊断按《实用内科学》标准。健康对照组50例(学生)。 1.2研究方法 所有入选者于发病时、发病后72 h、1、2、4 w米集静脉血,检测各细胞因子水平,再于发病后3个月(可能已出院)、6个月、1年复查。所有入选者均按协议完成观察期限内指标测定。各疾病治疗均为常规治疗。 1.2.1 血清IL 4、10、丨13、.:16 测定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值,测定仪为北京核仪器厂提供。试剂盒由法国DIACLON E深圳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2.2血清采集 取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后-20 C保存至同批测定。3 000 r/min , 离心

妇科护理学综合测试题(一)整理

妇科护理学综合测试题(一) 一、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每题1分,共30分) 1.异位妊娠病人就诊的主要症状是( C ) A.停经 B.晕厥 C.腹痛 D.阴道流血 E.有便意感 2.对妇科化疗病人的护理措施中,下列正确的是( D ) A.化疗病室定期消毒,室温在24℃左右 B.化疗病人住院后常规探视 C.化疗前测体重,以后每日测量一次,以便调整用药剂量 D.常温下药物配制到使用,不超过1 小时 E.静脉注射若药物漏出,用温水热敷 3.关于骨盆的描述,错误的是( E ) A.入口平面前后径是指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中点的距离 B.入口平面斜径是指一侧骶髂关节上缘至对侧髂耻隆起的距离 C.中骨盆平面横径是指两坐骨棘间的距离 D.出口平面横径是指两坐骨结节内缘的距离 E.后矢径是指耻骨联合下缘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的距离 4.雌激素的生理功能是( D ) A.使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 B.使宫颈粘液变稠 C.使阴道上皮细胞糖原减少 D.提高子宫肌肉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E.使排卵后基础体温呈升高0.3~0.5 5.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见于30~40 岁妇女,目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可靠的方法是( C ) A.诊断性刮宫 B.B 超 C.腹腔镜检查 D.妇科检查 E.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 6.在妇科手术后病人的护理措施中,正确的是( C ) A.术后1~2 天体温可升高,可达到39℃ B.妇科阴部手术后48 小时取出阴道内纱布块 C.会阴Ⅲ°裂伤修补术后5 天内进少渣半流饮食 D.一般手术后12 小时可拔除尿管 E.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后留置尿管7~8 天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2.细胞因子不包括: A. 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3.IFN-γ主要由下列那种细胞产生? A. LAK细胞 B. 巨噬细胞 C. NK细胞 D. 成纤维细胞 E. B淋巴细胞 4.下列哪种细胞因子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 A. IL-12 B. IL-10 C. M-CSF D. TGF-β E. IL-8 5.关于IL-2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 B. 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C. 能被活化的B淋巴细胞膜上的IL-2受体识别 D. 能增强NK细胞活性 E. 抑制Th1细胞的分化 6.天然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抑制物是: A.IL-1ra B.IL-2R C.IL-4R D.IL-6R E. IL-8R 7.能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TGF C. CSF D. IL-1 E. IL-2 8.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形成和发展有关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1 C. IFN D. IL-6 E. IL-4 9.能刺激红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4 D. IFN E. EPO 10.能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3 B. IL-5 C. IL-2 D. IL-4 E. IL-3 11.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B. 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C. 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D.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 E. 细胞因子包括IL、IFN、CSF、TNF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12.能刺激未成熟T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3.能与IL-4协同刺激朗格汉斯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4.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 B. 无MHC限制性 C. 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都很长 E. 作用具有多向性 15.TNF- 主要是由哪种细胞产生? A. 单核/巨噬细胞 B. 静止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红细胞 16.能以三聚体形式存在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M-CSF C. IL-12 D. TNF E. IL-9 17.在胞膜外区有两个不连续的半胱氨酸残基和WSXWS基序的细胞因子受体是: A.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B. 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 C. 干扰素受体家族 D.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 E.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18.刺激B细胞产生IgA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盆腔炎性疾病及后遗症试题

盆腔炎性疾病及后遗症试题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1、盆腔炎性疾病的病理变化不包括哪项() A.急性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 B.急性盆腔腹膜炎 C.急性附件炎 D.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E.肝周围炎 2、关于引起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体哪项不正确() A.可以是单纯厌氧菌 B.可以是单纯需氧菌 C.可为需氧菌混合厌氧菌 D.以厌氧菌为主 E.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 3、盆腔炎性疾病中经淋巴系统蔓延错误描述是() A.少见于链球菌感染 B.流产后感染经此途径传播 C.产褥感染经此途径传播 D.见于厌氧菌感染 E.放置宫内节育器也经此途径感染 4、盆腔炎性疾病的感染途径为() A.沿生殖道路黏膜上行蔓延 B.经淋巴系统蔓延 C.经血循环蔓延 D.直接蔓延 E.以上都对 5、盆腔炎性疾病的高危因素正确的有() A.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B.下生殖道性传播疾病感染 C.性活动、性卫生不良 D.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E.以上都对 6、盆腔炎性疾病需要做的辅助检查是() A.血尿常规 B.宫颈管分泌物检查 C.凝血酶原检查 D.血细菌培养加药敏 E.以上都不用 7、关于盆腔炎性疾病的传染途径,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产褥及流产后感染主要是血行性播散 B.结核性盆腔炎主要是沿黏膜上行性感染 C.沙眼衣原体是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 D.阑尾炎等消化道炎症可通过淋巴系统蔓延到内生殖器 E.淋病奈瑟菌是通过淋巴系统后再蔓延到生殖器 8、下列哪项不是盆腔炎性疾病的手术指征() A.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不降,中毒症状加重或肿块增大者 B.脓肿破裂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C.脓肿形成,药物治疗病情缓解,肿块局限化,但不消失 D.药物治疗,病情缓解,双侧附件虽未触及肿块,但有增厚感和压痛 E.病情有所控制,但脓肿形成,并向阴道后穹窿突出 9、下列哪项情况不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表现() A.异位妊娠 B.不孕 C.卵巢巧克力囊肿 D.慢性盆腔痛 E.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方法比较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方法比较 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这里主要利用生物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分析法免疫分析法 正文: 细胞因子是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和血细胞生成、细胞生长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众多细胞因子在体内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等多种生理特性,形成了十分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参与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细胞因子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病程观察、疗效判断及细胞因子治疗监测等都有重要意义。 生物分析法有两种: 1.依赖性细胞株:利用一些肿瘤细胞株必须依赖于细胞因子方能在体外增殖的特性进行检测,但是干扰素的测定利用此法并不简便,所以不当采用。 2.功能检测:利用一些细胞因子的功能特性,可建立相应的活性测定方法。在这里可以利用干扰素的抑制病毒感染效应,对已进行病毒感染的细胞群加入干扰素的特征进行观察,达到检测的目的。 免疫分析法: 1.流式细胞仪检测: 原理:利用Brefeldin(BFA)、Monensin阻断了胞内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方法,使得细胞因子聚集、蓄积,增强细胞因子信号,可被流式细胞仪检测。 方法:用抗细胞因子(干扰素)抗体与细胞表面或胞内特定亚群标志组合,即可检测不同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采用特殊的化学与抗体选择,确保静止与无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最小荧光背景。 所需材料:蛋白转运抑制剂:阻断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作用,使得刺激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聚集在胞浆内质网内,以利于准确检测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 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①间接ELISA(Indirect ELISA):用于筛检抗体(抗特定抗原成分的特异性抗体)。此法是测定抗体最常用的方法。 ②夹心ELISA(Sandwich ELISA):用于检测目的抗原的量。其优点是避免了对特异性抗体的直接标记,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测定时间。 ③竞争ELISA(Competitive ELISA)用于确定抗原特异性或待检标本中含交叉反应成分时为了提高实验的特异性而使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标记抗原与同种未标记待测抗原与抗体间发生竞争性结合的原理,主要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 检测方法的进展:高通量细胞因子检测 CBA(Cytometric Bead Array)是一种微珠多用途检测分析技术,它由一系列的微珠组合来捕获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EDTA血浆、血清样本中被检测物质的量。其采用夹心法分析策略,与传统的ELISA分析技术相比,此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项指标。用已知的标准品

细胞因子详解

捋捋让人迷惑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调节蛋白或者糖蛋白,他们的分类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他们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激发细胞内信号通路起作用。 白细胞组成了免疫和炎症系统,大多数细胞因子作用于白细胞或者由白细胞表达,他们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际上,一些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就是通过调节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起作用的。 细胞因子由特定的细胞表达并分泌到胞外,结合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后激活细胞内信号 传导通路 细胞因子分类 细胞因子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提出,它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多肽因子,可以调控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干扰素(IFNs)和白介素(ILs)是主要的多肽家族,在当时细胞因子主要指这两类家族。 起初细胞因子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分泌该因子的细胞类型或者细胞因子初次被发现时的生物活性。然而这些分类方法现在看来都不够准确,无法满足后期的分类需求。最近,根据细胞

因子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的分析,可以将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分为6大家族。因此,根据分类方式的不同,某些细胞因子会有多个名称。 表1:细胞因子根据结构分类结果 细胞因子家族成员 ‘β-Trefoil’ cytokine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Interleukin-1 Chemokines Interleukin-8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 ‘Cysteine knot’ cytokines Nerve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EGF famil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Haematopoietins Interleukins 2–7, -9, -13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Erythropoietin Ciliaryneurotrophic factor TNF family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and –β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的概念:是由细胞分泌,影响细胞生物学行为,造血免疫功能和对炎症的反应的一类物质。(抗体,补体除外) 细胞因子的特点: 1. 大多为5-20KDa的小分子蛋白; 2.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影响附近细胞或细胞自身; 3.效能高,10—12mol/L水平即有明显生物学作用。 4.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5.细胞因子的产生受基因和环境调控; 6.可发生多重,重叠的作用; 7.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8.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对靶细胞产生作用; 9.与神经,内分泌共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细胞因子和激素 1. 激素是内分泌腺产生的化学物质,内分泌腺是许多同样腺体细胞 组成,通常“统一行动”; 2. 激素通常随血液循环与全身,发挥“远程效应”; 3. 激素通常对特定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有效应; 4. 激素调节作用通常是全身性/系统性的变化: 5. 以辐射或树杈形式发挥作用。 但是,有些细胞因子和激素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细胞因子的结构功能分类:有白介素(IL)类,干扰素(INF)类,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等。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1 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 2 评估免疫状况,判断疗效和预后。 3 细胞因子临床治疗应用的监检测。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1. 功能检测:利用细胞因子功能特性,建立相应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此 法敏感性高但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干扰因素影响。 2. 免疫检测:制备抗细胞因子单抗或多抗测定。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但灵 敏度不高,且不能代表其活性。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表达,或用 PCR扩增。此法当前最敏感,但只代表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不能代表当前水平。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原则 细胞因子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多样性,重叠性和组织细胞非特异性,所以不能

妇科专科试题1

妇科专科试题1

妇科专科试题 A卷 1.关于前庭大腺囊肿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发生于中肾管 B 易发生癌变 C 由于腺管堵塞,分泌物积聚形成 D 多为双侧 正确答案C 2. 阴道内有大量脓性黄绿色呈泡沫状分泌物,最常见的疾病是() A 假丝酵母菌病 B 细菌性阴道炎 C 滴虫阴道炎 D 老年性阴道炎 正确答案C 3. 关于假丝酵母菌病的诱发因素,下列应除外() A 糖尿病 B 口服甲硝锉 C 妊娠 D 阴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 正确答案B 4. 有关老年性阴道炎,正确的是() A 口服尼尔雌醇有效 B 阴道壁常有较深溃疡 C 常见于围绝经期妇女 D 治疗上应用广谱抗生素 正确答案 A 5. 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病变是() A 宫颈糜烂 B 宫颈肥大 C 宫颈息肉

D 宫颈腺囊肿 正确答案 A 6. 在阴道自净作用中,能将糖原分解为乳酸的细菌是() A 链球菌 B 乳酸杆菌 C 加德纳德 D 大肠杆菌 正确答案B 7. 急性盆腔炎考虑有脓毒血症存在时,检查确诊的项目是() A 后穹窿穿刺抽出脓液 B 宫颈分泌物培养 C 尿培养 D 血培养 正确答案D 8. 有关慢性盆腔炎的治疗,错误的是() A 增加营养,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 B 单一 疗抗法效果差,采 用综合治疗为主 C 物理治疗 D 不宜手 术治疗 正确答案D 9. 糖尿病病人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者易于发生() A 滴虫阴道炎 B 假丝酵母菌阴道炎 C

细菌性阴道炎 D 老年性阴道炎 正确答案B 10. 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组织充血、水肿、腺体和间质增生形成() A 宫颈糜烂 B 宫颈息肉 C 宫颈肥大 D 宫颈腺囊肿 正确答案C 11. 青春期功血病人的治疗原则不包括() A 大量雌激素止血 B 调整周期 C 大量 孕激素+睾酮止血 D诱发排卵 正确答案 C 12. 绝经过度期功血者治疗原则不包括() A 大量雌激素止血 B 调整周期 C 孕激 素药物刮宫 D大量孕激素止血 正确答案 A 13. 疑为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者,理想取子宫内膜活检的时间是() A 月经第1日 B 月经第5日 C 月经干净后3日 D 月经来潮前12小时 正确答案 B 14. 为鉴别病人是排卵性或无排卵性功血,下

第六章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恶液质素主要由哪种细胞产生() A、T细胞 B、B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树状突细胞 胞 2、MCP-1可趋化哪类细胞() A、活化T细胞; B、B细胞; D、纤维母细胞; E、树状突细胞 3、IL-2的产生细胞主要是() T细胞 B、B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4、α亚家族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典型代表是() A、IL-1; B、IL-2; C、IL-3; D、IL-4IL-8 5.天然免疫过程中重要的负调节性细胞因子是() IL-1; B、IL-6;IL-10; D、IL-12;E、IL-18 二、填空题 1.由___淋巴细胞____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淋巴因子;由___单核巨噬细胞_____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单核因子;可刺激骨髓干细胞或祖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称为____集落刺激因子_______。 2.TNF分为两种,即TNF-α和TNF-β。前者主要由___单核巨噬细胞_____产生;后者主要由活化的___淋巴细胞______产生。 3.细胞因子通常以__旁分泌____形式作用于邻近细胞,或以__自分泌___形式作用于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本身。 三、名词解释 1.细胞因子——机体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近距离进行精细调节,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2.趋化因子——(chemokine) 又称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类对不同靶细胞具有趋化效应的细胞因子家族,已发现50多个成员。 3.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骨髓干细胞或祖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

4.白细胞介素——由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单核细胞因子(monokine)和淋巴因子。 5.干扰素——由活化淋巴细胞和体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抗病毒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 6.肿瘤坏死因子——包括TNF-α和TNF-β两类,分别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活化淋巴细胞产生,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病毒感染细胞增殖、促进TL、BL增殖、炎症介质等生物学作用。 四、问答题 1.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①、分子量低,属糖蛋白; ②、以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 ③、具有激素样活性,作用迅速而短暂; ④、通过和受体结合,对免疫细胞功能进行正负调节 2.简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①、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IL) ——免疫调节作用; ②、干扰素(interferon,IFN)——抗病毒作用; ③、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抗肿瘤活性和炎症介质; ④、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刺激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生长分化; ⑤、趋化因子(chemokine)——趋化免疫细胞; ⑥、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盆腔炎性疾病及后遗症试题

盆腔炎性疾病及后 遗症试题 一、单选题 1、盆腔炎性疾病的病理变化不包括哪项 A. 急性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 C. 急性附件炎 E.肝周围炎 2、关于引起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体哪项不正确 A. 可以是单纯厌氧菌 C. 可为需氧菌混合厌氧菌 E.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 3、盆腔炎性疾病中经淋巴系统蔓延错误描述是 A. 少见于链球菌感染 C.产褥感染经此途径传播 E.放置宫内节育器也经此途径感染 4、盆腔炎性疾病的感染途径为 A. 沿生殖道路黏膜上行蔓延 C.经血循环蔓延 () B .经淋巴系统蔓延 D. 直接蔓延 E. 以上都对 5、 盆腔炎性疾病的高危因素正确的有 A.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C.性活动、性卫生不良 E.以上都对 6、 盆腔炎性疾病需要做的辅助检查是 A. 血尿常规 C.凝血酶原检查 E.以上都不用 7、关于盆腔炎性疾病的传染途径,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 A.产褥及流产后感染主要是血行性播散 B. 结核性盆腔炎主要是沿黏膜上行性感染 C. 沙眼衣原体是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 D. 阑尾炎等消化道炎症可通过淋巴系统蔓延到内生殖器 E. 淋病奈瑟菌是通过淋巴系统后再蔓延到生殖器 8、 下列哪项不是盆腔炎性疾病的手术指征 ( ) A .药物治疗 48-72小时体温不降,中毒症状加重或肿块增大者 B. 脓肿破裂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C. 脓肿形成,药物治疗病情缓解,肿块局限化,但不消失 D. 药物治疗,病情缓解,双侧附件虽未触及肿块,但有增厚感和压痛 E. 病情有所控制,但脓肿形成,并向阴道后穹窿突出 9、 下列哪项情况不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表现 ( ) 姓名 得分 ( B.急性盆腔腹膜炎 D. 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 B.可以是单纯需氧菌 D.以厌氧菌为主 () B.流产后感染经此途径传播 D.见于厌氧菌感染 () B.下生殖道性传播疾病感染 D. 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 B .宫颈管分泌物检查 D. 血细菌培养加药敏

盆腔炎性疾病模拟试题

盆腔炎性疾病模拟试题 A 型题: 1.30 岁,继发不孕5 年,经后4 天突起高热,寒战,下腹痛,右侧甚,血压110/80 毫米汞柱,脉搏120次/分,体温39C.白细胞18000/毫米,中性80%,下腹轻压痛。妇查,宫颈有脓性分泌物,子宫后倾,稍大稍软,有压痛,双侧附件增厚,压痛,根据上述症状,应考虑为下述何种疾病:A A ?急性阑尾炎 B.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C?急性盆腔腹膜炎 D ?重型急性子宫内膜及肌层炎 E.以上均不是 2 ?产后三月,月经未复潮,发热伴下腹痛及血性白带两天,查:腹软,下腹有轻压痛,无 反跳痛,子宫稍大,压痛,双侧附件增厚,明显压痛,阴道分泌物为脓血性,体温38.5 C 血红蛋白11 克%,白细胞15000/毫米,中性84%,最大可能诊断为:C A ?输卵管妊娠 B.卵巢瘤蒂扭转 C ?急性附件炎,双侧 D ?输卵管积水 E?急性盆腔腹膜炎 3 ?关于输卵管炎症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 ?结节性输卵管炎是输卵管峡部肌层增生所致 B?输卵管积脓可演变为输卵管积水 C .输卵管积水均与周围组织有粘连 D ?输卵管积水之液体来自管壁上皮分泌 E.慢性输卵管炎均为急性输卵管炎迁延所致 4 ?一般急件输卵管炎时,何部位受累最轻:D A ?肌层 B?浆膜层 C .间质层 D ?内膜 E?输卵管周围 5 ?对于急性盆腔炎,哪些不正确:E

A ?常有分娩、流产、盆腔手术等原因 B.伴有高烧、寒战 C ?下腹剧痛 D ?治疗要彻底以免形成慢性 E.急性期定期做盆腔检查,以了解病情 6 .下述哪种情况不是急性生殖器炎的后遗病变:C A ?输卵管积水 B.输卵管卵巢囊肿 C .卵巢巧克力囊肿 D ?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E.慢性输卵管、卵巢炎 7.关于输卵管炎症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 ?结节性输卵管炎是输卵管峡部肌层增生所致 B.输卵管积脓可演变为输卵管积水 C .输卵管积水均与周围组织有粘连 D ?输卵管积水之液体来自管壁上皮分泌 E.慢性输卵管炎均为急性输卵管炎迁延所致 & 一般急性输卵管炎时,何部位受累最轻:D A .肌层 B.浆膜层 C .间质层 D .内膜 E.输卵管周围 9.慢性盆腔炎病变主要存在于:D A .子宫肌层及输卵管 B.子宫内膜及输卵管 C .子宫旁结缔组织及输卵管 D .子宫旁结缔组织,卵巢及输卵管 E.盆腔腹膜,卵巢和输卵管10.有关输卵管积水,哪项是错误的:E A .输卵管粘连、闭锁,渗出物积聚形成 B.输卵管积脓,脓液逐渐被吸收形成 C .肿物囊性常与周围粘连 D .常为腊肠型壁较薄而光滑,双侧性 E.由盆腔结组织增生,子宫固定而形成

炎症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炎症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炎症;细胞因子;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力;心室重构 细胞因子是细胞受内、外环境变化刺激后分泌的一组功能性蛋白分子,其家族成员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家族等。细胞因子主要参与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增加细胞内信使水平、激活转录因子、诱导编码基因等生理和病理过程。在众多炎症细胞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TNF』a、IL]1 B、IL]6、TGF] B、IL]1O。炎症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对于心衰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其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及心输出量,促发自发性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内皮损失及血液高凝状态等 〔1〕。心衰时炎症细胞因子增加,其水平是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抗炎治疗可降低高危患者心衰的发生率〔2, 3〕。 1 TNF]a TNF] a主要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等激活的单核/ 巨噬细胞产生,是一种由157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分子量为17 kD。

TNF受体(TNFR)有两种,低亲和力受体TNFR1(分子量55 kD)和高亲和力受体TNFR2(分子量75 kD)。研究证实,TNF] a通过TNFR1 参与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而TNFR2起保护心脏的作用〔4〕。TNFR 的细胞外部分经蛋白酶剪接后成为可溶性TNF受体(sTNFR),进入 血液和尿液,快速与TNF] a结合形成三聚体,一方面阻止TNF] a结合于细胞膜上的TNFR位点发挥作用,缓冲其细胞毒性;另一方面将结合的TNF] a缓慢释放,使其在体内的活性长时间保持低水平。而不稳定的TNF] a会很快被分解为无活性单体,因此sTNFR被认为是体内TNF[ a活性调节中的重要机制之一。生理情况下,TNF[a与sTNFR 处于平衡状态;心衰时这一平衡被打破,TNF[ a显著增高,sTNFR代偿性增高程度有限,TNF_ a sTNFR比值增高〔5,6〕。 1.1 TNF a对心肌细胞的负性肌力作用其作用机制如下。(1)TNFj a直接损伤心肌纤维,使细胞间质分裂,重新分布,毛细血管液体渗出,造成心肌细胞水肿,抑制心肌收缩力。⑵TNF[ a使B肾上腺素能受体解离,导致B [肾上腺素能刺激减敏〔7〕。⑶TNF[ a诱生多种细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心肌内NO产物增多,后者与TNF』a 延迟途径的负性变力效应有关:①高浓度的NO刺激鸟苷酸环化酶(GC),使环磷酸鸟苷(cGMP)增多,激活蛋白激酶G(protein kinase G,PKG),继而诱导细胞膜超极化,导致电压门控式钙通道关闭,同时PKG 降低肌钙蛋白对钙离子的敏感性,抑制磷酸肌醇水解,从而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8〕。②通过诱导型NOS(iNOS)表达,促进NO 生成,从而增

盆腔炎性疾病及后遗症试题

盆腔炎性疾病及后遗症 试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盆腔炎性疾病及后遗症试题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1、盆腔炎性疾病的病理变化不包括哪项() A.急性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 B.急性盆腔腹膜炎 C.急性附件炎 D.败血症及脓毒血症 E.肝周围炎 2、关于引起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体哪项不正确() A.可以是单纯厌氧菌 B.可以是单纯需氧菌 C.可为需氧菌混合厌氧菌 D.以厌氧菌为主 E.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 3、盆腔炎性疾病中经淋巴系统蔓延错误描述是() A.少见于链球菌感染 B.流产后感染经此途径传播 C.产褥感染经此途径传播 D.见于厌氧菌感染 E.放置宫内节育器也经此途径感染 4、盆腔炎性疾病的感染途径为() A.沿生殖道路黏膜上行蔓延 B.经淋巴系统蔓延 C.经血循环蔓延 D.直接蔓延 E.以上都对 5、盆腔炎性疾病的高危因素正确的有() A.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B.下生殖道性传播疾病感染 C.性活动、性卫生不良 D.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E.以上都对 6、盆腔炎性疾病需要做的辅助检查是() A.血尿常规 B.宫颈管分泌物检查 C.凝血酶原检查 D.血细菌培养加药敏 E.以上都不用 7、关于盆腔炎性疾病的传染途径,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产褥及流产后感染主要是血行性播散 B.结核性盆腔炎主要是沿黏膜上行性感染 C.沙眼衣原体是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 D.阑尾炎等消化道炎症可通过淋巴系统蔓延到内生殖器 E.淋病奈瑟菌是通过淋巴系统后再蔓延到生殖器 8、下列哪项不是盆腔炎性疾病的手术指征() A.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不降,中毒症状加重或肿块增大者 B.脓肿破裂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C.脓肿形成,药物治疗病情缓解,肿块局限化,但不消失 D.药物治疗,病情缓解,双侧附件虽未触及肿块,但有增厚感和压痛 E.病情有所控制,但脓肿形成,并向阴道后穹窿突出 9、下列哪项情况不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表现() A.异位妊娠 B.不孕 C.卵巢巧克力囊肿 D.慢性盆腔痛 E.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 二、B型题

促炎性细胞因子IL-18及其与肠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1995年Okamura等从内毒素休克的裸鼠肝细胞中分离并克隆出一种能诱导产生IFN-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并将其命名为IFN-γ诱导因子(interferon gamma inducing factor,IGIF)。1996年Ushio等[1]首先克隆了人类IGIF的cDNA,进一步研究发现IGIF不仅能诱导产生IFN-γ,而且还有其他多种生物学功能,遂将这一种新发现的促炎性细胞因子重新命名为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 1 IL-18的生物学结构人类IL-18的前体蛋白含有193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4kD。1997年Gu等[2]研究发现IL-18前体蛋白中含有一个与IL-1β结构相似的特征性序列。该序列通过IL-1β转化酶(ICE)可切割成为活性IL-18,其含有15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8.3 kD。Gu等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于当年的《SCIENCE》杂志上。 2 IL-18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如今,深入的系列研究已经证实IL-18是一种复杂的多功能细胞因子。IL-18不仅能促进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IL-2和GM-CSF等细胞因子,并能增强Th1细胞和NK细胞表达Fas配体,从而介导细胞毒作用,而且它还能促进Th1细胞的发育。过去认为IL-18不能活化Th2细胞[3],但2001年Nakanishi等[4]研究提示IL-18也可增强Th2细胞因子的产生并促进IgE的合成。另外,IL-18还可能通过激活AP1(activator protein-1)、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NFAT(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等发挥其多元化的细胞功能。对不同种类的细胞,IL-18激活的核因子种类及其活性程度可能有所不同[5]。Morel等[6]研究表明,IL-18作为一种促炎性细胞因子,本身能诱导表达IL-18受体(IL-18R)的细胞产生CXC和CC型化学趋化因子,引起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释放IL-18。IL-18的细胞来源有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成骨细胞、表皮角质细胞、肠道和呼吸道的上皮细胞。 IL-18似乎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不同环境的免疫反应中,IL-18可以有不同的作用。IL-18一方面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降低人类IL-10的产生,从而参与抗感染(如利什曼原虫、疟疾和病毒感染)、抗肿瘤和抗超敏反应等。另一方面,它又能刺激单核细胞HIV-1的复制,参与变态反应,与组织炎症性损伤及非肥胖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IL-18的多种生物学功能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IL-18R的作用实现的。已知的IL-18R有下列3种:(1)IL-18Rα:是曾被称为孤儿受体的IL-1Rrp(IL-1 receptor related protein)[7],为IL-18的主要结合亚基。(2)IL-18Rβ:又称辅助蛋白样蛋白(accessory protein like,Ac PL),是不直接 (3)IL-18BP则是一种能与IL-18以高亲和力特异性结合而拮抗IL-18与IL-18结合的信号链。 功能的诱惑受体(decoy receptor),它就像存在于细胞外的可溶性IL-18Rα。IL-18与IL-18R α结合后,诱导核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其信号转导途径与IL-1信号转导途径相似[8]。IL-12能诱导IL-18R的表达[9],并与IL-18有协同作用。[!--empirenews.page--] 3 IL-18与肠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Takeuchi等[10]检测了不同年龄段健康小鼠的肠、脾、胸腺、肾和肝脏中IL-18的含量,结果成年小鼠肠道含量最高。IL-18存在于从胎鼠到成年鼠的肠上皮细胞胞浆中,可能在新生儿发育到成熟过程中黏膜免疫发生上起重要作用。 3.1 IL-18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二者均为胃肠道受累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伴有细胞免疫的异常,CD以Th1细胞因子增多为主,IL-18具有促进Th1细胞克隆发展的作用。那么,IL-18与IBD到底有哪些联系呢? Monteleone 等[11]研究发现,CD或UC均有活化的ICE(interleukin converting enzyme)亚单位P20的表达,而在非IBD对照组的结肠黏膜中只有ICE前体P45。这符合IL-18的活化需要活性ICE亚单位的观念。张炳勇等[12]研究表明,活动期CD患者肠黏膜IL-18 mRNA表达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组,活动期U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免疫组化显示肠黏膜上皮细胞(IEC)和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IL-18,活动期CD患者表达量显著高于活动期UC和对照组,活动期U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缓解期CD患者IL-18表达与活动期相比显著下降,UC患者IL-18表达下降则差异无显著性。

盆腔炎性疾病模拟试题

盆腔炎性疾病模拟试题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盆腔炎性疾病模拟试题A型题: 1.30岁,继发不孕5年,经后4天突起高热,寒战,下腹痛,右侧甚,血压110/80毫米汞柱,脉搏120次/分,体温39℃.白细胞18000/毫米,中性80%,下腹轻压痛。妇查,宫颈有脓性分泌物,子宫后倾,稍大稍软,有压痛,双侧附件增厚,压痛,根据上述症状,应考虑为下述何种疾病:A A.急性阑尾炎 B.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C.急性盆腔腹膜炎 D.重型急性子宫内膜及肌层炎 E.以上均不是 2.产后三月,月经未复潮,发热伴下腹痛及血性白带两天,查:腹软,下腹有轻压痛,无反跳痛,子宫稍大,压痛,双侧附件增厚,明显压痛,阴道分泌物为脓血性,体温38.5℃.血红蛋白11克%,白细胞15000/毫米,中性84%,最大可能诊断为:C A.输卵管妊娠 B.卵巢瘤蒂扭转 C.急性附件炎,双侧 D.输卵管积水 E.急性盆腔腹膜炎

3.关于输卵管炎症下述哪项是正确的:B A.结节性输卵管炎是输卵管峡部肌层增生所致B.输卵管积脓可演变为输卵管积水 C.输卵管积水均与周围组织有粘连 D.输卵管积水之液体来自管壁上皮分泌 E.慢性输卵管炎均为急性输卵管炎迁延所致 4.一般急件输卵管炎时,何部位受累最轻:D A.肌层 B.浆膜层 C.间质层 D.内膜 E.输卵管周围 5.对于急性盆腔炎,哪些不正确:E A.常有分娩、流产、盆腔手术等原因 B.伴有高烧、寒战 C.下腹剧痛 D.治疗要彻底以免形成慢性 E.急性期定期做盆腔检查,以了解病情 6.下述哪种情况不是急性生殖器炎的后遗病变:C A.输卵管积水 B.输卵管卵巢囊肿

盆腔炎性疾病-课后练习题

盆腔炎性疾病 一、选择题 1.盆腔炎性疾病的高危因素不包括( D ) A.分段诊刮术 B.阑尾炎 C.细菌性阴道病 D.性伴侣使用避孕套 E.性伴侣患性传播疾病 2.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正确的是( E ) A.患者均出现腹痛 B.月经通常没有改变 C.均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加 D.均有发热 E.可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腹泻 3.盆腔炎性疾病的最低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A ) A.下腹疼痛 B.下腹反跳痛 C.下腹压痛 D.宫颈举痛 E.体温超过38.3℃ 4.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正确的是( A ) A.经验型选择抗生素 B.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 C.诊断不确定时,可待明确诊断后应有抗生素 D.用药期间,为观察病情随时行妇科检查 E.病情严重者,需平卧位休息 5.盆腔炎性疾病考虑手术治疗的是( D )

A.呕吐、腹泻 B.体温大于38.3℃ C.病情严重出现电解质紊乱 D.抗生素治疗72小时,病情加重 E.B型超声提示输卵管卵巢脓肿 6.盆腔炎性疾病的后遗症不包括() A.不孕 B.异位妊娠 C.子宫内膜异位症 D.慢性盆腔痛 E.炎症反复发作 A3型题(病例组型最佳选择题) 25岁,女,人工流产后5日出现发热,体温38℃。查体:外阴(—),阴道内少许血性分泌物,宫颈充血,子宫正常大,压痛明显。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增厚,无压痛。本病应首先考虑为(D ) A.盆腔腹膜炎 B.不全流产 C.输卵管卵巢炎 D.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炎 E.吸宫不全 2.女,28岁,产后半年,放置宫内节育器后6日出现发热,下腹痛,应首先排除( B ) A.阑尾炎 B.节育器移位 C.肿瘤扭转 D.上呼吸道感染 E.盆腔炎性疾病 三、判断改错题 盆腔脓肿或输卵管脓肿,经抗生素治疗2周无效或病情加重,应行手术治疗。 (错)改为:2周改为48到72小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