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概念(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概念知识点整理第1单元测量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 1公里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 1吨1000克=1千克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必背知识点(概念、定义、公式)汇总1.秒针是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1分等于60秒。
3.2时等于120分。
可以想象1时是60分,2时是2个60分。
4.当需要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使用毫米(mm)作为单位。
5.1厘米等于10毫米。
6.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7.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8.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也会使用分米(dm)作为单位。
9.1分米等于10厘米。
10.1米等于10分米。
11.通常使用千米(km)作为单位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1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13.1千米等于1000米。
14.“千米”也叫“公里”。
15.我们研究过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千米除外)。
16.3千米等于3000米。
可以想象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5000米等于5千米。
可以想象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
17.通常使用吨(t)作为单位来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
18.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19.1吨等于1000千克。
20.这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是1吨。
21.蓝鲸的体重使用吨作为单位。
22.我们研究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
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23.在笔算加法中,应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相加,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24.验算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25.在笔算减法中,应当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借1……当十。
26.验算减法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也可以用加法验算,用差加上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27.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当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口算、笔算、估算)。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数的认识:认识0-1000之间的整数,包括数的大小比较,数的读法和数的写法。
2. 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加法和减法的口算和竖式计算,认识加减法的特点,掌握进位和退位的方法。
3. 乘法的概念和计算:认识乘法的基本概念,进行乘法口算,乘法竖式计算,以及乘法表的记忆。
4. 除法的概念和计算:认识除法的基本概念,进行除法口算,除法竖式计算,理解商和余数的概念。
5. 数量关系的认识:掌握数的奇偶性,数的前后序关系,数的个位和十位的概念。
6. 图形的认识: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包括圆形、矩形、三角形和正方体等基本图形的特点和命名。
7. 时、分和秒的认识:认识小时、分钟和秒钟的概念,进行时间的读写和运算。
8. 简单的数据统计: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包括数的分类统计、图表的绘制和数据的分析等。
以上是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数到100•认识数–用数字表示数。
–列举100以内的数。
•数的快捘认识–认识0-20的相邻数。
–掌握10以内的数的快速认识。
•数的顺序–排序。
第二章:加法•认识加法–用加法表示简单的相加运算。
–列两个加数的加法算式。
•认识等号–掌握等号的运用。
•认识加的逆运算–认识减法的运算。
第三章:减法•认识减法–用减法表示简单的相减运算。
–列两个减数的减法算式。
•认识算式–认识算式的基本结构。
第四章:长度•认识长度–用长度来描述物体的长短。
•用非标准长度测量长度–使用手指、图钉、火柴等非标准长度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比较长度–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第五章:质量•认识质量–认识物体的重量。
•量比较质量–使用天平、秤等工具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
第六章:容量•认识容量–认识容器的大小。
•量比较容量–使用杯子、罐子等容器比较容量。
第七章:面积•认识面积–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
•用正方形计算面积–以正方形为单位进行面积的计算。
•量比较面积–比较不同图形的大小。
第八章:三角形•认识三角形–辨认三角形的形状。
•了解三角形的性质–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分类–区分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以上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上册所有定义和概念汇总整理,考试复习必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定义1、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1分=(60)秒。
3、2时=(120)分。
想:1时是60分,2时是(2)个60分。
4、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5、1厘米=10毫米。
6、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7、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8、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单位。
9、1分米=10厘米。
10、1米=10分米。
11、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1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
13、1千米=1000米。
14、*“千米”也叫“公里”。
15、我们学习过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千米除外)。
16、3千米=(3000)米。
想: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5000米=(5)千米。
想: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
1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8、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19、1吨=1000千克。
20、这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是1吨。
21、蓝鲸的体重用吨作单位。
22、我们学习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
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3、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24、验算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25、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十。
26、验算减法: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也可以用加法验算,用差加上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27、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口算、笔算、估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认识数- 1.1 数的读法和书写学生通过练习读出英语数字的读音和书写,比如1-10,20-100的整十数等。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数字的读音和书写方式。
- 1.2 数的比较学生通过比较大小,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符号进行数的比较。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数的大小关系。
- 1.3 通过拿筷子来认识数学生通过拿筷子的实践活动,感受数的概念,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 1.4 数的组成学生通过将数字零至十分解为数的组成部分,例如把数3拆分为1和2,学生学会数的组成。
第二单元:加法- 2.1 一位数加法学生通过计算一位数的加法,掌握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 2.2 加一道一位数的题学生通过练习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强化对加法的理解和掌握。
- 2.3 加零的特殊性学生通过加零的特殊性实际操作,体会加零不变的特点。
- 2.4 加法交换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 2.5 数的归类学生通过将一些数字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归类,培养学生归纳和分类的能力。
第三单元:减法- 3.1 一位数减一位数学生通过计算一位数减法,掌握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 3.2 与零相减的特殊性学生通过加零和减零的实际操作,体会与零相减的特殊性。
- 3.3 减法的交换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减法交换律的规律。
- 3.4 认识两位数减法学生通过练习计算两位数减法,掌握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第四单元:补数- 4.1 认识乘法的补数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乘法的补数概念。
- 4.2 认识除法的补数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的补数概念。
- 4.3 补数的应用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应用乘法和除法的补数概念。
第五单元:数的排序- 5.1 数的排序学生通过观察数字的大小,进行数的排序。
- 5.2 数的序数词学生通过练习,学会数的序数词的读法和书写。
- 5.3 长度排序学生通过观察不同长度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排序。
三年级数学上册所有定义和概念汇总整理1.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它走过1小格的时间是1秒。
2.1分钟等于60秒。
3.2小时等于120分钟。
可以想象1小时是60分钟,2小时就是2个60分钟。
4.当需要测量长度较短或需要更精确的测量时,可以使用毫米(mm)作为单位。
5.1厘米等于10毫米。
6.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7.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8.有时候我们使用分米(dm)作为单位来测量长度。
9.1分米等于10厘米。
10.1米等于10分米。
11.当需要测量较长的距离时,通常使用千米(km)作为单位。
1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是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000米。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为1千米。
13.1千米等于1000米,也可以称为公里。
14.我们研究过的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千米除外)。
15.3千米等于3000米,可以想象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1000米;5000米等于5千米,可以想象1000米是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
16.当需要测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使用吨(t)作为单位。
17.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18.1吨等于1000千克。
19.这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是1吨。
20.蓝鲸的体重使用吨作为单位。
21.我们研究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
相邻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22.在进行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相加。
如果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23.在进行加法验算时,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24.在进行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如果某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借1……当十。
25.在进行减法验算时,可以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等于减数;也可以用加法验算,用差加上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26.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可以用口算、笔算或估算。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概念第一单元:时、分、秒1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 钟表滴等一声是1秒。
常用时间单位有:时、分、秒时>分>秒3 时间单位换算:1时=60分 1分=60秒 2分=120秒 3分=180秒4分=240秒 5分=300秒 6分=360秒 7分=420秒8分=480秒 9分=540秒 10分=600秒 600分=10时600分=10时 540分=9时 480分=8时 420分=7时360分=6时 300分=5时 240分=4时180分=3时 120分=2时 60分=1时4 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1小格时间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这时分针正好进1小格,是1分种。
5 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正好是1小时。
6 分针和秒针所走的时间=(后边的时刻-前面的时刻)×57 时针走1小格是12分钟,走1大格是1小时。
8 经过时间=结束时刻一开始时刻开始时刻=结束时刻一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第二、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1 加、减法的估算:在估算时可以把加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
钱够不够的问题:钱够时,需要估大,钱不够时,需要估小。
能不能的问题:能时,需要估小,不能时需要估大。
2 列加法竖式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列减法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1”,当10,与本位上数相加后,继续减。
3 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第三单元:测量1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单位。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长度单位(从大到小):干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2 长度单位: 1毫米:约一枚硬币的厚度 1厘米:约一根手指甲的宽度1分米:约手指一乍的宽度 1米:约两臂张开的宽度1千米:400米操场跑2圈半,200米操场跑5圈3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如: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厘米和毫米。
第一单元考点梳理总结归纳一览表单元考点基本概念与性质秒的认识1.计堂很短的时间用秒作单位。
2.时、分、秒之间的单位换算:1时=60分,1分=60秒。
时间的计算计算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
第二单元考点梳理及易错探析总结归纳一览表单元考点基本概念与性质易错探析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先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再加(减)个位数U易错点:①笔算D才数位没有对齐a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口算:把儿百儿十肴作儿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a2,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②笔算加法时,无论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都应向前一位进I t③笔算退位减法时,要记得减去退的1,举例探析:判断对错:匠底%&督金三位数加、减法估算将要算的数肴成与其最接近的整百薮或几百几十敛再进彳亍计算;探析:①相同数位没有对齐;②十位满十没有向百位进1;③百位上数没有减1。
正确式子应为:辱薛廖励善勤睇圈i@a®asi ffi保加滞第三单元考点梳理及易错探析总结归纳一览表单元考点基本概念与性质富米、分米的认识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粘确时,逋常用毫米作单位,2.直尺上每1厘米长度之间有10个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3.10厘米的长度是1分米,1分来=10厘米,10个1分来的长度是1米,1表=10分表。
千米的认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1千米=1000米吨的认识1.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弦,通常用吨(t)作单位.〉1吨=1000千克2…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易错探析易错点:①用尺子测堕长度时操作错误,0刻度线没有对齐。
②非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举例探析:①判断:L cm D(x)探析:0刻度线没有对齐,实际长度比2cm长。
三年级上册数学必背概念
一、长度单位
1、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千米=1000米
二、质量单位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三、时间单位
1时=60分1分=60秒
四、加法: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五、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六、乘法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七、四边形
1、四边形特点是: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
2、长方形的特点是:对边相等,有4个直角。
3、正方形的特点是:4条边都相等,有4个直角。
4、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5、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宽)的和=周长÷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6、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八、分数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总分数,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分母相同,分子小的分数就小,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九、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三年级数学上册1~9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时分秒1、钟面的认识: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
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60小格)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1圈(60小格)是60分,也就是1时;时针走1大格是1时,走1圈是12时。
3、1时=60分 1分=60秒(相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半时=30分一刻=15分3时=(180 )分想:1时=60分,3时就是(3)个60分,也就是(3)个60分相加,即(180)分。
300分=( 5 )时想:1时=60分,300分里面有(5)个60分,也就是(5)时。
4、单位的应用(根据平时的经验来填空,教师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1秒钟、1分钟、1小时的长短。
)一节课45()眨眼一次大约1()小明睡了9()5、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1)数格法:可以看钟面,数格后再计算。
(2)计算法: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拓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时刻”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没有长短,只有先后。
“时间”表示两个日期或两个时刻的间隔。
终止时刻:如果时间拖后,要用加法;如果时间提前,要用减法。
易错点:比较大小:3时○300分(没有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经过时间:一列火车晚上8:30从甲地开出,第二天早上6:30到达乙地。
这列火车行驶了多长时间?终止时刻:一辆汽车3:20开出,5:25分到达终点。
由于天气原因,现在晚点13分,这辆汽车今天何时到达终点?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重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最后加一位数。
例如:35+34=69 把34分成30和4,先算35+30=65;再算65+4=69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基础知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数学中常见的几何形状,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知识:
一、长方形
1. 定义:长方形是一种有四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相对的边相等。
2. 特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是所有边的长度之和。
公式为:周长= 2 × (长 + 宽)。
4. 面积: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
公式为:面积 = 长× 宽。
二、正方形
1. 定义:正方形是一种四边相等的特殊长方形,也是菱形的一种。
2. 特征:正方形的所有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 周长:正方形的周长是所有边的长度之和。
公式为:周长= 4 × 边长。
4. 面积: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
公式为:面积 = 边长^2。
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还会学习到如何比较和测量不同形状的面积和周长,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形状的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一、教材概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是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本针对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教材。
该教材主要包括五个单元,分别是:1. 数学基本概念统计、2. 数1~100的加减法、3. 整十数的加减法、4. 乘法、5. 除法。
通过这些单元的学习,学生将逐步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二、教材特点1. 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注重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和推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理论联系实际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3. 渐进式教学教材内容按照难易程度逐步展开,设计了多种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教材结构1. 目录结构•单元一:数学基本概念统计•单元二:数1~100的加减法•单元三:整十数的加减法•单元四:乘法•单元五:除法2. 教材章节特点单元一:数学基本概念统计该单元主要包括认识数学的基本概念,如数字、数码和数名等。
通过观察、比较和总结,学生将逐渐掌握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并学会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单元二:数1~100的加减法该单元以1~100的加减法为主题,通过实物和图形的操作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同时,该单元还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和运算策略。
单元三:整十数的加减法该单元主要教授整十数的加法和减法。
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和加减法的技巧。
单元四:乘法该单元主要介绍乘法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通过数的分组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口诀,并培养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单元五:除法该单元主要教授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过程,学生将逐步掌握除法的运算技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实际操作通过实物、图形和情境的操作练习,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知识点
班级 姓名
(1)长度单位:千米(km )、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10
10
10
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2)重量单位:吨(t )、千克(kg )、克(g )
1克(约1枚2分硬币的质量) 1千克(约2包盐的质量)
1吨(约3头牛的质量) 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3)换算方法:从大单位化小单位用乘法(个数×进率)
从小单位化大单位用除法(个数÷进率)
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
(1)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且平行。
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长+宽)×2
长方形的长 = 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 = 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1)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1)时间单位:时、分、秒 60 60
1时=60分 1分=60秒
(2)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一圈是60秒。
(3)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1)列乘法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在估算过程中把二位数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把三位数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而另一个因数不变;还就使用“≈”。
(1) 像2,4,4
,…都是分数。
43
读作:四分之三。
(2)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图形的4
1。
(3)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那个分数就大。
(4)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运算规则: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性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确定的包含一定存在的现象和不可能存在的现象;不确定的只包含可能出现的现象。
搭配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要有序地思考问题,这样搭配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重复和遗漏。
……分子 ……分数线
……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