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岩相
- 格式:ppt
- 大小:671.50 KB
- 文档页数:8
陆源碎屑沉积盆地的岩相古地理条件分析和制图应用统计分析法或百分比法恢复陆源碎屑沉积盆地的岩相古地理条件, 所包括的方面较多。
在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含油气盆地, 岩相古地理条件的恢复包括沉积物来源、水体深度及古地形、水动力条件、古气候和水介质物化条件等方面的分析。
一、沉积物来源的分析物源分析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物源方向、侵蚀区或母岩区位置、搬运距离及母岩性质, 最终应落实解决砂层和砂体的分布规律。
1、砂砾岩的成分及其分布查明砂砾岩的粒度、成分、厚度及其百分含量变化,是确定物源方向的基本手段。
砾岩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 接近于物源区。
砾石成分可以直接反映物源区母岩成分。
根据砾石的排列规律可恢复搬运介质类型和水流方向。
物源方向与古水流方向常常是一致的。
砂岩的分布虽与砾岩有相似之处,盆地边缘靠近主要物源区砂岩最发育,向盆地内部变薄减少, 但其分布远比砾岩广泛,实际意义更大。
砂岩中碎屑组分及其含量变化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其中最多的是石英, 次为长石, 统计和分析长石和石英的含量变化,对恢复物源方向、判定储集性质,均有一定作用。
根据石英的包裹体、消光类型、形态和多晶现象等标志来综合推断其来源,仍是一个重要途径。
酸性火山岩中的长石主要是透长石; 酸性侵入岩中为正长石和微斜长石; 条纹长石说明缓慢冷凝过程,是侵入岩的特征。
阴极发光法对于人们认识碎屑石英的来源及母岩性质又进了一步。
它是一种值得使用的新方法, 尤其是对解决粒度细、以石英颗粒为主的粉 -细砂岩或含粉 -细砂级石英颗粒较少的砂质碳酸盐岩类的物质来源问题。
应用岩屑类型及含量变化,恢复母岩性质及物源方向较有成效。
综合应用砂岩中的各种组分, 编制砂岩类型分区图, 也有助于恢复母岩性质及物源方向。
近母岩区长石和岩屑增加,石英相对减少,为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类, 向盆内渐过渡为石英砂岩类, 明显的变化方向即为物源方向。
2、碎屑重矿物组合及其分布利用碎屑重矿物组合及其含量变化, 追索物源及其母岩早已被广泛应用。
一种页岩油储层岩相识别方法(一)一种页岩油储层岩相识别方法简介页岩油储层的岩相识别对于油田开发和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页岩油储层岩相识别的资深创作者经验总结的方法。
方法步骤以下是一种针对页岩油储层岩相识别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样品采集:从油井中采集页岩岩石样品,并注意采集不同深度的样品。
2.样品制备:将采集的页岩样品进行切片或磨制,以便后续的岩相分析。
3.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油层的组成及特征。
这是最常见的岩相识别方法之一。
–了解岩石的粒度分布。
–观察岩石的分层、节理等特征。
–检测有机质的类型和含量。
–查看页岩样品的胶结及孔隙结构等细节。
4.X射线衍射: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来分析岩石中的矿物组成和结晶度等信息。
–利用X射线衍射图谱来识别矿物成分,判定页岩储层中可能存在的矿物种类和含量。
–可以通过矿物的结晶度信息来判断页岩储层的成熟度。
5.扫描电镜观察:使用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观察,并获得更详细的岩石和孔隙结构信息。
–分析岩石的微观结构,包括矿物颗粒形貌、胶结、微裂缝等。
–获得孔隙结构和孔隙类型等关键信息。
优势与应用•快速准确:上述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页岩油储层的岩相。
•经济实用:这些方法在实验条件下比较简单,仪器设备也相对成熟,因此在勘探开发中应用广泛。
•指导油田开发:岩相识别结果可以为油田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有利于储层预测和生产优化。
总结页岩油储层岩相识别是油田勘探开发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采用样品采集、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观察等综合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页岩油储层的岩相。
这些方法对于油田勘探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油田的高效开发和产能提升。
例子与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针对页岩油储层岩相识别的方法,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假设有一个页岩油田,我们需要识别其岩相以确定储层的特性和产能潜力。
首先,我们采集了该油田的多个井眼的岩石样品,并进行了样品制备。
大杨树盆地中生代岩相特征及沉积模式一、岩相特征:1.碎屑岩:碎屑岩是大杨树盆地中生代主要的岩相类型。
盆地中的碎屑岩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
其中,砂岩由石英、长石和岩屑等碎屑颗粒物质堆积而成,颗粒大小一般为粗砂到细砂。
泥岩则由粘土矿物和钙质颗粒物质组成,常常呈现灰色或暗灰色。
2.生物碳酸盐岩:大杨树盆地中生代也含有一定量的生物碳酸盐岩。
生物碳酸盐岩由生物骨骼、壳体和碳酸钙胶结物质构成。
这些岩石表现为白色、灰色或黄色,质地坚硬。
3.砾岩:大杨树盆地中生代砾岩的主要成分为石英砾石、长石砾石和岩屑砾石。
这些砾岩形成于水流冲击和沉积作用下,表现为颗粒枝状排列,石块之间常常有空隙。
4.热液岩:在大杨树盆地中生代沉积岩系中,也发现了一些具有热液特征的岩石,如热液角闪石岩和热液岩脉。
这些岩石具有典型的角闪石和硫化物矿物组成,常常与热液流体的溢出有关。
二、沉积模式:2.沉积体系:大杨树盆地中生代的沉积体系主要包括三角洲、河道和湖泊相。
三角洲相沉积主要表现为垂向变化很大的连续沉积,沉积物主要以砂岩为主。
河道相沉积则表现为纵向分层较明显的沉积物,包括砂岩、泥岩和砾岩。
湖泊相沉积则主要表现为细粒沉积物的纵向变化,包括泥岩和生物碳酸盐岩。
3.沉积旋回:大杨树盆地中生代的沉积记录显示了多个沉积旋回的发育。
这些沉积旋回之间分别由断裂和不整合面所隔开,往往代表了不同的沉积发育阶段。
每个沉积旋回中,都包含了不同的沉积体系和岩性特征,表明了该盆地长期以来的演化历史。
综上所述,大杨树盆地中生代的岩相特征和沉积模式主要表现为碎屑岩、生物碳酸盐岩、砾岩和热液岩四种类型的岩石,沉积模式包括三角洲、河道和湖泊相,沉积旋回的发育也是该盆地的重要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记录了盆地演化的历史,也对该地区的地质演化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见沉积岩的特征碎屑岩类常见沉积岩的特征碎屑岩类砾岩:粒径大于2mm的碎屑占50%以上,具砾状结构,层理发育差。
砾石一般为圆或次圆状者称砾岩,砾石呈棱角和次棱角状者称角砾岩。
主要由一种砾石成分(含量75%)组成的砾岩,称单成分砾岩,这样的砾岩一般分选性和磨圆度均好,如石英砾岩。
砾石成分复杂者称复成分砾岩,一般分选不良,圆度变化也大。
砾岩的胶结物有硅质、钙质、铁质和泥质等。
砂岩:粒径介于2-0.05mm之间的砂粒占50%以上,具砂状结构,各类层理均可发育,胶结物多硅质、钙质、铁质及泥质等。
按砂粒大小可分为粗粒砂岩(粒径2-0.5mm)、中粒砂岩(粒径0.5-0.25mm)、和细粒砂岩(粒径0.25-0.05mm)。
按成分又可分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
石英砂岩中石英含量占75%以上,甚至95%以上,一般磨圆度高,分选好,颜色浅。
长石砂岩中石英含量<75%,长石含量>25%,浅红色到浅灰色,圆度较差,分选中等或差。
岩屑砂岩中石英含量<75%,岩屑含量>25%,甚至>60%,颜色深,圆度和分选都很差。
粉砂岩:粒径介于005-0.005mm的碎屑粒占50%以上,具粉砂状结构,多呈薄层状,水平或微波状层理,颗粒细小,肉眼难以辨认,放大镜下可识别石英颗粒或少量白云母。
岩石断面粗糙,无滑感,可与粘土岩相区别。
黄土则是未固结的粉砂,呈土黄色,松散状,层理不清,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粉砂组成,含粘土矿物及碳酸钙结核。
泥质岩类:分布最广的一类沉积岩,均为泥质结构,并常具水平层理,主要由各种粘土矿物组成。
通常按固结程度分为以下三种:粘土:未固结或弱固结的泥质岩,具吸水性和可塑性,在水中易泡软。
单矿物粘土有高岭石粘土、蒙脱石粘土、水云母粘土等,但自然界多数为复矿物粘土。
泥岩:固结较紧的泥质岩,呈块状,吸水性和可塑性极弱,在水中不易泡软。
成分较复杂,多水云母,含粉砂。
页岩:固结很好的泥质岩,成页片层,无吸水性和可塑性,水中不能泡软,可按其所含次要成分进一步命名,如炭质页岩、钙质页岩等。
岩相类型及环境解释表是一种用于描述和分类岩石的
表格,它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和其他地质领域的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岩石的特性和形成环境。
以下是常见的岩相类型及其对应的解释:火成岩(Igneous Rocks):由熔融的岩浆冷却固化形成的岩石。
根据冷却速度和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火山岩。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s):由风、水、冰等外力作用将地表和地下的物质搬运、沉积和固结形成的岩石。
根据沉积物的来源和成分,可以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等。
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s):由火成岩或沉积岩经过高温、高压等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根据变质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浅变质岩、中变质岩和深变质岩。
这些岩相类型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例如海洋、陆地、湖泊、河流、冰川等。
通过了解岩相类型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地质学家更好地解释岩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可能对岩相类型和环境的分类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
沉积相的分类及详解沉积相是地球表面上由沉积物形成的地质单位,在地质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根据沉积物的特征和形成环境的不同,沉积相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对沉积相的分类及其详解进行阐述。
一、根据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和颗粒组成,可以将沉积相分为以下几类:1.碎屑岩相:碎屑岩相主要由岩屑颗粒组成,岩屑颗粒的大小和组成决定了岩性。
碎屑岩相可以进一步分为砂岩相、砾岩相和泥岩相。
砂岩相主要由砾石、砂粒和粉砂粒组成,颗粒较粗,常见于河流、河口和河口三角洲等环境。
砾岩相主要由砾石和卵石组成,颗粒更大,常见于冲积扇和冲积台地等环境。
泥岩相主要由粉砂粒和粘土颗粒组成,颗粒较细,常见于湖泊和海洋等环境。
2.碳酸盐岩相:碳酸盐岩相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如石灰石、白云石等。
碳酸盐岩相常见于海洋和湖泊等浅水环境,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构造物。
碳酸盐岩相又可以分为浅海碳酸盐岩相和深海碳酸盐岩相。
浅海碳酸盐岩相主要由珊瑚、藻类和浅海生物的骨骼等构成,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深海碳酸盐岩相主要由微生物的残骸和颗粒物质组成,常见于深海盆地和大陆边缘沉积区。
3.有机质岩相:有机质岩相主要由有机质组成,如煤和页岩等。
有机质岩相常见于湖泊和海洋等富含有机质的环境,是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岩相可以进一步分为煤相和页岩相。
煤相主要由植物残体和腐殖质组成,常见于湖泊和沼泽等湿地环境。
页岩相主要由有机质和粉砂粒组成,颗粒较细,常见于海洋和湖泊等深水环境。
二、根据沉积物的形成环境和沉积过程的特点,可以将沉积相分为以下几类:1.河道相:河道相主要由河流运输的颗粒物质沉积形成,常见于河流底部和河口沉积区。
河道相的沉积物主要由砾石、砂粒和粉砂粒组成,颗粒较粗,呈现层理结构和交错纹理。
2.冲积扇相:冲积扇相是由冲积扇形成的沉积相,常见于山区和山前平原。
冲积扇相的沉积物主要由砾石和卵石组成,颗粒更大,呈现扇形堆积的特点。
3.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是由三角洲形成的沉积相,常见于河口沉积区。
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岩性特征及异同碎屑岩的基本组成:颗粒填隙物杂基胶结物孔隙碎屑成分(颗粒)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岩屑)填隙物成分杂基胶结物孔隙碎屑颗粒:矿物碎屑按密度分为轻矿物:比重小于2.86,石英、长石、云母为主。
重矿物:比重大于2.86来自岩浆岩:榍石、锆英石、铁镁矿物来自变质岩:石榴石、红柱石碎屑岩自生矿物:黄铁矿、重晶石(属化学成因物质成分)石英抗风化能力强,在碎屑岩中分布最广,含量最高,在沉积岩中相对富集,主要出现在砂岩及粉砂岩中。
在中酸性岩中,石英平均含量10-20%,在片岩、片麻岩中含量一般小于40%。
在砂岩和粉砂岩中平均含量66.8%,在砾岩中含量较少,粘土岩中更少。
石英含量高是风化富集的结果。
长石1)分布:主要分布于粗砂岩中,有时见于中粒长石砂岩中,砾岩、粉砂岩中含量较少。
(2)来源:主要来自花岗岩、花岗片麻岩(3)长石大量出现的有利因素:地壳运动比较剧烈,地形高差大,气候干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搬运距离近,快速堆积。
(4)稳定性:钾长石>钠长石>钙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
云母云母为片状矿物,搬运过程中表现为较低的沉降速度。
常作为大碎屑出现。
白云母比黑云母抗风化,常与粉、细砂岩伴生;黑云母易风化为海绿石或绿泥石、磁铁矿,常分布在距母岩较近的砾岩或杂砂岩中;云母呈薄片状,常分布于细、粉砂岩的层面,平行层理排列,可作为层面的判断标志,在成岩中可发生变形→反映压实作用。
重矿物指碎屑岩中比重大于 2.86g/cm3的矿物。
在岩石中含量很少,一般<1%,主要分布在0.25~0.05mm的粒级范围内(细砂—粗粉砂岩)根据风化稳定性,分为:稳定重矿物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石榴石、榍石、磁铁矿等不稳定重矿物重晶石、磷灰石、绿帘石、黄铁矿等岩屑:是母岩机械破碎形成的碎块提供母岩区岩石类型的直接标志岩屑含量取决于粒度、母岩成分及成熟度等砾岩中岩屑含量最大岩屑类型杂基1.定义:分布于碎屑颗粒之间的,以悬移载荷方式与颗粒同时沉积的,粒径一般小于0.03mm 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碎屑沉积物2.成因:机械成因3.成分:(1)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绿泥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2)灰泥、云泥(3)细粉砂级别的石英、长石及岩屑胶结物1.定义:胶结物是碎屑岩在沉积、成岩阶段,以化学沉淀方式从胶体或真溶液中沉淀出来,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各种自生矿物。
火山岩相划分方案“相”是地质体中能够反映成因的地质特征的总和。
火山岩相一词由前苏联学者较早引入地质文献。
早期主要指火山熔岩,即溢流相火山岩。
火山岩相能够揭示火山岩空间展布规律和不同岩性组合之间的成因联系。
不同岩相带的孔隙和裂隙及其组合不同。
因此,岩相是火山岩成因和物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科普切弗- 德沃尔尼科夫把火山岩分为原始喷发相、次火山岩相和火山管道相。
Lajoie 按成因将火山碎屑岩分为自碎屑岩相和火成碎屑岩相。
李石和王彤划分3 相8 亚相,包括喷发相、次火山岩相和火山管道相。
Fisher 和Schmincke 将火山碎屑岩分为火山碎屑流相、火山碎屑岩相、喷发冲积相和火山灰流相。
Cas 和Wright 按物源特征和搬运方式将火山岩相划分为熔岩流相、火山碎屑岩相、火山碎屑降落沉积相、陆上碎屑流和涌浪相、凝灰岩相和水下碎屑流和深海火山灰相。
陶奎元、邱家骧划分11 种火山岩相,分别为喷溢相、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涌流相、火山泥流相、崩塌相、侵出相、火山口- 火山颈相、次火山岩相、隐爆角砾岩相和火山喷发沉积相。
金伯禄按火山物质搬运方式分为4 相11 亚相,包括爆发相、喷崩及喷溢相、侵出相及潜火山相和喷发- 沉积相。
谢家莹等划分出13种岩相,包括喷溢相、爆发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爆溢相、基底涌流相、火山泥石流相、喷发沉积相、火山颈相、侵出相、潜火山相、隐爆角砾岩相、侵入相、火山湖相。
刘祥将火山碎屑岩分为4 种岩相,包括火山喷发空中降落堆积物、火山碎屑流状堆积物、火山泥流堆积物、火山基浪堆积物。
刘文灿把大别山火山岩划分为爆发相、喷溢相、喷发- 沉积相、潜火山岩相。
谢家莹等对东南地区竹田头J 3 - K1 火山岩- 沉积岩序列进行剖析,划分出5 组岩相,包括喷溢相、火山碎屑流相、爆发空落相、喷发沉积相和火山沉积岩相。
近年来火山岩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火山岩相识别和储层预测是油气勘探成败的关键。
松辽盆地火山岩被分为爆发空落相、溢流相、火山碎屑流相、基底涌流相和喷发沉积相。
第五篇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相第十六章沉积相概念及综合分类第一节沉积相概念一、沉积相概念及相序定律1、沉积相的概念相这一概念最早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Steno,1669)引人地质文献,并认为相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但是,真正在沉积学领域赋予沉积相概念的还是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Gress1y,1838)。
他认为:“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
自此以后,相的概念逐渐为地质界所接受和引用,同时,也成为重要的争论议题。
二十世纪初至近几十年来,相的概念随着沉积岩石学、古地理学的发展而广为流行,对相的概念的理解也随之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学派。
一派认为相是地层的概念,把相简单地看作“地层的横向变化”;另一派把相理解为环境的同义语,认为相即环境;还有一派认为相是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
塞利(Selly,1970)提出,应该从①沉积岩体几何形态、②岩石学特征、③古生物特征、④沉积物构造特征和⑤古流向特征来限定相或沉积相。
鲁欣(1953)将相定义为“相就是能表明沉积条件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有规律综合。
因此,相是沉积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
”油气田勘探及其他沉积矿产勘探事业的飞速发展。
促进了相的研究,使人们对相这一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入。
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相的概念中应包含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不应当把相简单地理解为环境,更不应当把它与地层概念相混淆。
鉴于上述,本教材把相定义为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这里所指的沉积环境系由下述一系列环境条件(要素)所组成:①自然地理条件,包括海、陆、河、湖、沼泽、冰川、沙漠等的分布及地势的高低;②气候条件,包括气候的冷、热、干旱、潮湿;③构造条件,包括大地构造背景及沉积盆地的隆起与坳陷;④沉积介质的物理条件,包括介质的性质(如水、风、冰川、清水、浑水、浊流)、运动方式和能量大小以及水介质的温度和深度;⑤介质的地球化学条件,包括介质的氧化还原电位(Eh)、酸碱度(pH)以及介质的含盐度。
火山岩相划分方案“相”是地质体中能够反映成因的地质特征的总和。
火山岩相一词由前苏联学者较早引入地质文献。
早期主要指火山熔岩,即溢流相火山岩。
火山岩相能够揭示火山岩空间展布规律和不同岩性组合之间的成因联系。
不同岩相带的孔隙和裂隙及其组合不同。
因此,岩相是火山岩成因和物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科普切弗- 德沃尔尼科夫把火山岩分为原始喷发相、次火山岩相和火山管道相。
Lajoie 按成因将火山碎屑岩分为自碎屑岩相和火成碎屑岩相。
李石和王彤划分3 相8 亚相,包括喷发相、次火山岩相和火山管道相。
Fisher 和Schmincke 将火山碎屑岩分为火山碎屑流相、火山碎屑岩相、喷发冲积相和火山灰流相。
Cas 和Wright 按物源特征和搬运方式将火山岩相划分为熔岩流相、火山碎屑岩相、火山碎屑降落沉积相、陆上碎屑流和涌浪相、凝灰岩相和水下碎屑流和深海火山灰相。
陶奎元、邱家骧划分11 种火山岩相,分别为喷溢相、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涌流相、火山泥流相、崩塌相、侵出相、火山口- 火山颈相、次火山岩相、隐爆角砾岩相和火山喷发沉积相。
金伯禄按火山物质搬运方式分为4 相11 亚相,包括爆发相、喷崩及喷溢相、侵出相及潜火山相和喷发- 沉积相。
谢家莹等划分出13种岩相,包括喷溢相、爆发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爆溢相、基底涌流相、火山泥石流相、喷发沉积相、火山颈相、侵出相、潜火山相、隐爆角砾岩相、侵入相、火山湖相。
刘祥将火山碎屑岩分为4 种岩相,包括火山喷发空中降落堆积物、火山碎屑流状堆积物、火山泥流堆积物、火山基浪堆积物。
刘文灿把大别山火山岩划分为爆发相、喷溢相、喷发- 沉积相、潜火山岩相。
谢家莹等对东南地区竹田头J 3 - K1火山岩- 沉积岩序列进行剖析,划分出5 组岩相,包括喷溢相、火山碎屑流相、爆发空落相、喷发沉积相和火山沉积岩相。
近年来火山岩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火山岩相识别和储层预测是油气勘探成败的关键。
松辽盆地火山岩被分为爆发空落相、溢流相、火山碎屑流相、基底涌流相和喷发沉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