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川古镇会馆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第29期
主编:陈静毛琳香 2018年3月
漫川古镇陕南古建筑延学活动考察2018年3月28日,来自西安的十余名美术教师,和陈静工作坊的九名美术老师以及漫川中学的老师和学生60余人一起走进漫川古镇,开展了漫川古镇古建筑考察研学活动。
上津古城
活动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走进湖北上津古城,参观上津古城,城墙古街,古建筑群落。
在这里,同学们看到了保存完好的城墙,县衙,古民居。
特别是在城墙上看到保存完好的明代古砖,同学们纷纷赞叹,历史的遗迹能在这里得到原貌的展现,非常不容易。
第二站,我们来到漫川古镇考察陕南明清古建筑风格特征。
在古镇保护管委会讲解员小杨女士的引领下,大家参观了保存完好的明清双戏楼、马王庙、武昌会馆、北会馆,黄家药铺、当铺、长安客栈
等20余处古建筑。
位于漫川古镇的核心古建筑明清双戏楼,左右各一,左边的是
楚国风格的南戏楼,右边是秦国风格的北戏楼,左边的木雕精雕细刻,右边的粗犷豪放,对比强烈。
左侧的南戏楼双层飞檐灵巧精致,右侧的北西楼单层飞檐端庄大气。
马王庙、武昌会馆北会馆里面精致的木雕,石雕,砖雕,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典故,故事传说,引发同学们连连赞叹不虚此行。
最后,同学们在古镇广场,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建筑,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现场写生活动。
活动结束之后,大家纷纷表示,这次研学考察活动不仅仅是对明清建筑风格的研究,更是对建筑文化传承的一次深刻的理解。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背景明清以来缘商帮而产生的工商会馆是中国商人面对15世纪以来世界商品经济一体化冲击而自觉进行的制度创新,是中国商人对自古以来商业经营形式和组织机构的一次大调整,从而保证了中国商人以全新的姿态登上明清之际世界商品经济的舞台,标志着中国商业走上集团化经营的新阶段。
现阶段对工商会馆的研究新作廖廖,而会馆的市场操作却迎合市场经济的需要遍地滋生。
现实的急速发展与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构成主客观之间的反差和矛盾,需要我们加强对工商会馆的研究。
(一)在我国,关于会馆史的研究,大体始于20世纪20年代。
1925年5月,郑鸿笙发表了《中国工商业公会及会馆、公所制度概论》,①为会馆研究的第一篇论文。
三、四十年代以后,窦季良等人开始注重诸如会馆这类社会组织的研究,其《同乡组织之研究》②从乡土观念、组织演化、集体象征、功能分析等方面对包含会馆在内的同乡组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堪称会馆史研究方面的重要里程碑。
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较多地关注会馆问题。
解放后,中国学术界对会馆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资本主义萌芽框架下研究会馆。
主要作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资料收集的基础性工作。
其中李华先生编著的《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③《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④《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资料》、⑤《上海碑刻资料选编》、⑥《明清佛山碑刻文献资料选辑》⑦等,尤其是彭泽益先生编辑的《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⑧在会馆史料辑录方面影响尤大。
二是研究工作。
在资本主义萌芽框架下,学术界这一时期对会馆的认识停留在“工商行会组织”的传统观点上。
在众多的论述资本主义萌芽的论文中,较多论者干脆把它比附注:研究背景参考王日根《国内外中国会馆史研究述评》,见哎文史哲》1994年第3期。
①郑鸿笙:《中国工商业公会及会馆、公所制度概论》,《国闻周报》1925年第2卷第19期,第19-20页。
漫川关古镇的介绍漫川关古镇,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蛮子国;战国时楚至方城经此通过,秦楚分界碑今还尚在;南宋时,是宋金双方反复争夺的迂回战场。
现在,随店铺来看看漫川关镇吧!漫川关镇的介绍漫川关古镇,北纬33°14',东经110°24',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东南,北距县城203省道96公里,福银高速公路距县城仅47公里,南距郧西县上津镇15公里,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该镇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蛮子国;战国时楚至方城经此通过,秦楚分界碑今还尚在;南宋时,是宋金双方反复争夺的迂回战场。
明清两代,这里水运发达。
镇域面积230.7平方公里,总人口25893人。
药材资源丰富,形成了以薯芋为主,其它中药材品种合理配置的中药材产业带,种植面积达2.15万亩。
域内名胜古迹众多。
清光绪十二年修建的骡帮会馆,为四水归堂式清代砖木建筑,建筑工艺别具一格,属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代曾发生过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漫川关战役。
漫川关镇的名胜古迹推荐古文化遗址乔村古文化遗址位于漫川关乔村,1980年出上细泥红陶西腹钵、碗、彩陶盆、小口瓶、夹砂灰陶罐、蓝纹缸等器物,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其它较晚文化遗迹。
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洞千佛洞位于漫川关镇前店子村小学背后,包括千佛洞和山下附属寺院(格局与骡帮会馆相似,唯一区别是骡帮会馆为双戏楼,这里是单戏楼规模却略小于双戏楼,该戏楼于九十年代末小学搬迁后遭拆除,寺院内建筑业破损严重)、戏楼(戏楼于九十年代末拆除)。
寺院分前后殿,中间有千年桂花树一株。
史载千佛洞建造于武周永昌年间,洞深6米,宽4.8米。
三面临崖,于红沙石上雕凿立体石佛近千尊,历经匪盗、人为破坏之后仅存残破石佛200尊。
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蛮王冢蛮王冢位于漫川关镇前店子村东湾。
1970年当地农民修地时发现此墓。
主墓室呈方形,大小约20平方米。
四周有侧室,略小于主墓室。
西侧有墓道,约10米深,均为古砖筑砌,墓道顶为葫芦形封口。
浅谈古镇保护和规划中文脉的继承与发展摘要:陕西漫川关古镇饱含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为人们展现了难得的赋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印记与片段。
在与经济需求争夺发展空间的当代,我们应该找出当地文化脉络特色,其方法是我们去探究一种新的形势,在保留漫川关地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将原有遗留文化与现代生活准则相结合,通过建立一种新秩序,使漫川关古镇自然、完整、和谐的发展。
古镇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殊的文化脉络,历史赋予这片地域的时代特性决定着古镇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对于这片土地我们应该给予它一个适宜的定位,它传承了千年的历史印迹,留下了物质与非物质的遗产,而我们要做的是因地制宜的为它铺垫,以保护、传承、发展为理念,拓展古镇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古镇;历史文脉;景观秩序;环境规划正文:漫川关古镇坐落于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境内,以地域宽广、水域商业繁茂而得名。
其地势险要,在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官府都在漫川设关置戎,素有秦楚咽喉之称。
漫川关商务繁荣,人口稠密,“水码头百艇联樯,旱码头千蹄接踵”,“北通秦晋,南联吴楚”,“朝秦暮楚”的典故就源于此地。
漫川关古镇的文脉要素1.1历史文脉的追溯与定位漫川关在秦汉时期是作为一个军事所存在的,是兵家必争之地。
由于金钱河的贯通,水码头成为当时的贸易聚集地,从而使得漫川关转为经济要塞,明末清初时,旱码头已有“三百余家铺户”。
湖北、安徽、陕西的商户纷纷在漫川修建会馆,商务密集,来往商户络绎不绝。
直至民国23年(1934年),龙海铁路抵至西安,商品有水运改为陆运,漫川关商务渐衰,其贸易经济地位也不复存在。
从漫川关的历史作用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是由一个军事重心转为经济中心的过程,并且伴随着交通的发展,失去其经济地位,由兴盛转向衰落的过程。
当地人民多以经商为主要的谋生手段,而农业反而成为当地次要的产业形式,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少见的。
漫川关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它特殊的历史定位,使它成为了当时各地之间经济文化的汇集点。
2019·08明清街区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东南部,处于秦岭山脉南侧,是因水运发达、商品贸易繁荣发展而成,是我国南北文化交融之地。
对于漫川关镇来说,明清街区的地位极其重要,它位于漫川关镇的桥西区,保存得特别完整,对历史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它的完整保存重现了陕西省当时的人文风貌。
历史街区能够保存至今,一定是有人修缮管理,也就是有人居住,明清街区由街道和四合院组成,人们生活在这里,赋予了街道生活气息。
但是随着人们长时间的居住和社会的变迁,部分房屋原本的样貌发生变化,开始向现代社会风格靠近,丢失了历史街区独有的特色。
有的居民由于不适应这里的生活风格,已经转向城市生活,大大降低了明清街区的商业用途。
如何让明清街区跟随历史的进步,既保留原本的历史印记,又满足人们的工作生活,已经成为我们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出现的重点问题明清街区位于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漫川关镇,虽然保存得较为完整,但是人们居住的范围过大,对房屋的改造程度也比较大。
由于人们对房屋的改造没有经过统一的规划,所以明清街区看起来杂乱无章,缺乏合理的统一规划。
(一)房屋老化严重,没有实施维修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态度是不破坏,但是也没有自发进行维护。
像明清街区,人口密度过大,房屋一个接着一个,有的房屋出现了问题,需要整体进行修缮,历史街区又不能大范围进行整改,所以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部分房屋由于采光性、透风性都不能满足人们需求,再加上没有妥善保管,老化极其严重。
(二)产权复杂,利益矛盾尖锐历史街区中房屋的产权不清楚,大多数房屋产权是个人持有,由于房屋众多,有用于个人居住的,也有商用的,还有的房屋产权归属于当地政府。
这导致很难对该地区进行全面的修理维护,同时也很难做出统一管理。
(三)城市建设进程和历史街区保护,两者难统一对于政府来说,落后的管理理念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政府人员需要进行城市化建设,保证人们的生活和居住水平,所以在此地重新进行土地规划和规整显得十分重要。
陕西商洛漫川关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阮仪三;赵逵;罗德胤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1(035)001
【摘要】@@ 1.地理位置rn漫川关古镇位于陕西商洛市山阳县东南,依山傍水,由于地处陕鄂、川、豫边陲,昔日为秦、楚、巴相交之地,因此历朝历代均在此设防,附近还有荆紫关、上津关、夹河关等众多关卡,是古代军事与商业的交能要道.
【总页数】2页(P后插1-后插2)
【作者】阮仪三;赵逵;罗德胤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江苏盐城富安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2.四川广元昭化古镇灾后考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界首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4.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5.福建省古田县杉洋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商洛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气候商洛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气候商洛始名于汉朝,指上雒(县)和商(县)的地域合称。
因地处秦岭山地,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商洛的气候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商洛的气候特点商洛市位于陕西东部秦岭南麓,属季风气候区,南部属北亚热带气候,北部属暖温带气候。
全市冬春多旱,夏秋多雨、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年降雨量为700毫米左右,日照2000小时,无霜期200天,年平均气温12.8℃。
干旱、连阴雨、暴雨、冰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3月到5月的春季和9月至10月秋天是去商洛旅游的最好时节。
商洛的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东与河南省南阳市、灵宝市、卢氏县、西峡县、淅川县等县交界;东南与湖北省郧县、郧西县相邻;西和西南与安康市宁陕县、旬阳县接壤;北和西北与渭南市的潼关县、华州区、华阴县及西安市的蓝田县、长安区毗连。
介于东经108°34′20″—111°1′25″,北纬33°2′30″—34°24′40″之间,总面积19851平方千米。
距西安110千米;距洛南县48千米;距丹凤县51千米;距商南县117千米;距山阳县62千米;距镇安县174千米;距柞水县146千米。
地质构造商洛市地质构造复杂。
按构造特征及发育的差异性划分为两个大地构造单元,以铁炉子—楼村—灵口一线为界,以北属华北准地台南缘的商渭台缘褶皱带,以南属秦祁地槽的东秦岭褶皱系。
北部商渭台缘褶皱带,由太华下元隆起和石门下古凹陷两个三级单元组成,基底为太古界太华群深变质岩,盖层为震旦亚介、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以火成岩、浅海相泥页岩、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为主,与组成古老基底的太华群地层呈明显的区域性不整合。
南部东秦岭褶皱系,由加里东褶皱带、华力西褶皱带和印支褶皱带所组成,其中间以营盘——杨斜——商州——商南复合断裂及两河——凤镇——牛耳川——高坝——竹林关复活断裂相隔,呈东西向展布,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性变化大,地层出露较齐全,与北部的商渭台缘褶皱带在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程度和成矿过程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漫川古镇会馆研究摘要:会馆是明清时期一种主要的社会组织。
近年来,对于会馆文化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漫川古镇是位于陕鄂交界处一个千年古镇、边贸重镇,随着当时经济的发展,会馆在此兴盛起来。
研究会馆的产生、发展史,对于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漫川古镇会馆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
本文将对漫川古镇的会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来弥补当地文献资料的缺失的遗憾。
关键词:漫川古镇工商会馆会馆是明清时期一种主要的社会组织,是明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特定产物。
会馆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与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试馆作为官绅提供歇息的场所,为同乡邑的僚属提供和聚会的地方,突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商馆是同乡商人在异地共同创办的聚集场所,一方面同乡聚会,互解乡愁,互助互帮;另一方面,同业帮会可以商议帮规法则,协调行业发展与内部问题,提高对外竞争力;移民会馆客居同籍人在他乡建立起来的聚集场所。
在会馆内部保留了家乡的习惯制度规范,实际上就是建立起来的不同区域的文化据点,在与本地人的交往中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
研究会馆的发展史,就是在研究一个地方的发展历程。
“会馆”的出现、存在、并得以广泛发展,内涵了众多的社会人文因素,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承载历史的实物史料,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具有表征不同地域与历史渊源、不同社会行为与角色性格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会馆文化”。
一漫川古镇会馆的现状漫川古镇是位于陕鄂交界处的一个千年古镇,从古代的地理位置上来看,位于秦与楚的交界处,所以深受黄河流域秦文化和长江流域楚文化的双重影响。
漫川自古以来,也是一个边贸重镇。
由于位于秦与楚的咽喉之处,所以这里成了南北货物交流的集散地。
明清至民国初年,漫川关商务繁荣,旱码头已有“三百余家铺户”,“泉盛源”号、“洪顺泰”号、“金隆昌”号、“黄聚兴”号、“徐贸源”号等大字号商铺达十余家。
由于漫川商贸业的发达,明清时期南北方的商客在此开始开设会馆。
南方船帮在此建有武昌会馆、湖广会馆,北方骡帮(盐帮、西马帮、北马帮、关中帮)集资建有北会馆、骡帮会馆。
每年三月三为骡帮交流会,要在鸳鸯戏楼唱大戏;五月端午是船帮会馆交流会,赛龙舟,唱大戏。
会馆成为南北方商人在漫川古镇的聚集栖息之地。
如今在漫川古镇,很多会馆都被保留了下来,比如骡帮会馆、北会馆、武昌会馆。
这些建筑与周围的忠烈宫、黄家药铺、王家祠堂、明清街等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这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是很少能见到的。
骡帮会馆位于山阳县漫川关镇的中街,座北向南,始建于光绪九年(1883),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始竣工,历时5年,由陕西、山西和河南的骡帮共同出资修建的。
会馆由两部分组成,东为关帝庙,西为马王庙,合称为骡帮会馆。
现存大殿、献殿、厢房、戏楼,占地面积3330平方米。
关帝庙大殿、献殿与厢房组成四合院,中为天井,院中四面台阶均用大青石条磨光对缝砌筑,天井中用石子拼砌团花图案。
大殿与献殿面阔三间,11米,廊深2.75米,柱高10米,直径0.35米。
屋顶结构为十一架梁,屋面为五脊硬山,马头墙。
殿前横额枋深雕蔓草变形双凤朝阳纹,横额枋与平板桥之间饰万字花格,柱头饰花平子。
屋内梁与驼峰、柱头均浮雕花卉、瑞兽、戏剧人物故事。
大殿前装石门坎并浅雕花纹饰,门窗隔扇均通饰各种画格,更显的富丽堂皇。
马王庙建筑样式同关帝庙,中间隔墙一道。
关帝庙戏楼通高11.79米,为九脊屋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3.1米,进深9米,台口宽6.8米,两次间各为3.5米。
横额枋三组人物故事,额枋上饰暗八仙。
柱与下翘檐结合部与三角裙板上浮雕两个画面,左为“牧童遥指杏花村”,右为“江枫渔火对愁眠”。
按檐处饰檐轩。
舞台用厚0.3米大板铺砌,藻井用旋式檐轩刻顶,中间饰八卦太极图。
马王庙戏楼通高11.88米,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1.2米,进深9.64米,舞台宽6.7米,两次间各为2.2米,舞台用0.3米大板铺成,藻井为八角形。
关帝庙戏楼与马王庙戏楼合称为双戏楼。
[。
]北会馆位于骡帮会馆北侧。
据梁架题记,建于光绪三年(1877)。
占地约380平方米。
东西轴线上依次有前殿、天井、后殿。
两殿均面阔三间12.7米,进深两间11.8~12米,硬山灰瓦顶,两山墀头有“北会馆”三字砖雕。
后殿檐带廊。
1978年维修檐墙、门窗。
[]武昌馆位于骡帮会馆南侧。
建于清代晚叶。
占地406平方米,坐东朝西由前殿、天井、后殿组成。
两殿均面阔三间,13.4米,进深两间,10~10.5米,硬山灰瓦顶。
两山墀头砖雕莲花、双龙戏珠图案及“武昌馆”三字。
存石门墩、石狮子各一对。
1953年,维修内外檐墙。
传该馆为湖北商人所建,为当时水旱码头的交易场所。
[]这些会馆由于年久失修,地方财政困难,无法拿出专项资金进行修复,再加上当地人的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对文物保护意识非常淡薄,所以会馆损坏非常严重。
此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除四旧”活动中,这些会馆被当做封建残留下来的遗物,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漫川古镇以前多次水灾,河床升位,街道垫高,淤泥填满戏楼广场,致使戏楼底层几乎被掩埋,所处位置已低于河床标高,排水困难,地面长期潮湿,梁柱出现腐朽,戏楼濒临倒塌。
二漫川古镇会馆建筑风格会馆作为同乡、同业聚会之所,兼具了联络、居留、处事与活动娱乐等功能,显然不同于其他诸如民居、衙署及庙宇等建筑,具有自己特殊的内容要求与建筑组构。
一般说来,会馆的布局多为院落式,主要由戏楼、厢楼(耳楼)、正厅、后殿及居住用房(厢房或小院)组成,且极重视建筑装饰,外观一般均较华丽。
因财力、人数等原因,规模或大或小,但戏楼、厢楼、正厅和后殿几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漫川的会馆的布局也为院落式。
例如,骡帮会馆就是有大殿、献殿、厢房组成的四合院式,院中间为天井,用于储水之用。
柱子、额枋与房间的门窗皆为木质结构,深雕以及浮雕各种花卉瑞兽、戏剧人物故事等各种图案。
会馆的前面为木质结构的鸳鸯双戏楼,戏楼内外皆饰有木雕风俗人物、双龙戏珠、凤凰朝阳等图案,工艺考究、精细。
会馆形式多样、类型繁杂,建造时代、建筑目的各异,有行业之会、同乡之会,自然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加之常常与某种宗教意念或是民间传说、风俗习性相互融合而并存,共同组构成一个具多元化与多义性的特定人群聚会的场所。
常见的是会馆与寺庙的结合以及与行业所尊奉的始祖神灵祭祀庙宇的共处,以宗教的信念强化同乡或同业的观念与内部的原则秩序,如会馆与财神庙的共处,会馆与关帝庙的合一等等,共同的场所,不同的会期与祭祀活动,互不影响,而互相扶持,观念与行为揉合并存,使会馆的凝聚力得到加强。
骡帮会馆便是会馆与寺庙结合的产物,是由马王庙和关帝庙共同组成的。
由于漫川古镇位于陕西和湖北的交界处(中国南北方交接的边缘地带),所以这里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方的特色,体现出来了南北方文化的差异。
骡帮会馆的建筑风格体现出来的是北方建筑风格:会馆的侧墙为马头墙,也就是墙与屋脊的结合处,绘有马头的图案。
因为骡帮会馆为北方商人所建,北方商人主要是陆路运输,运载货物主要靠的就是骡子和马,所以内心对马有一种感激和崇拜之情,把马的图案绘于会馆的墙上,更能体现出来北方的建筑特色来。
在双戏楼的柱头上雕刻的花卉、瑞兽以及绘有的人物故事图案图案也体现出北方的特色。
武昌馆为湖北商人所建,体现出来的为南方的建筑特色。
比如在会馆两山墀头是砖雕的莲花,莲花所体现出来的是南方的特色。
屋檐下额枋图案也多为船只、竹子等图案,这些都是南方的特色。
最能体现漫川关南北方建筑风格融合的就是鸳鸯双戏楼了。
三漫川古镇会馆产生背景漫川古镇的会馆皆为工商会馆,商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会馆的产生。
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空前扩大。
漫川古镇作为南北方交界处,边境经济十分繁荣,从而促进了南北方会馆的出现。
封建时期,交通是贸易往来最重要的前提。
便利的交通是商业繁荣的保证。
在我国古代,交通以水运为主,陆运辅之。
漫川关位于金钱河的东北侧,在古代就是因为地貌广大,水域宽衍而得名,所以水运相当发达。
在金钱河畔有水码头,俗称“小汉口”,主要接纳来自来自南方的商客,南方的货物多通过船只水运到此地,水运接汉江通汉口。
唐代中后期,汉江兴漕运,汉江漕船一度转甲水北上直达上津县或漫川关,然后路转商州、长安。
湖广商人通过水路,把南方的物资运到漫川关,与北方的骡帮商人进行交换,然后北方商人通过陆路运输把物资运往北方。
从南方运来的货物主要有火纸、食糖、布匹、瓷器、白矾、口醋、酱油、煤油、火柴等日用百货;运走的物品主要是食盐和山货土特产品。
明清至民国初年,漫川关商务繁荣,旱码头已有“三百余家铺户”,“泉盛源”号、“洪顺泰”号、“金隆昌”号、“黄聚兴”号、“徐贸源”号等大字号商铺达十余家。
在现政府所在地以前为旱码头,专门接纳来自北方的骡帮商贾,北方的货物主要畜力车和人力车把货物运至此处。
旱码头又是骡帮和船帮交易的中心市场,有两条骡马古道。
西古道:走箭河、穿七里峡、越长沟、出薛家沟至山阳县城,通商州、西安、关中,直至山西、兰州、新疆;北古道:穿法官、翻鹘岭、越高坝至山阳县城与汇合北上。
居在骡帮会馆的北方商人大部分为陕北、晋北人,也有渭南、潼关一带的驼队。
“明清驼队最盛时,每天进进出出,各有100余头驮骡。
”[] 北会馆的主要成员是陕西、山西来的商人,他们和骡帮会馆成员有乡土之谊,关系密切。
骡帮会馆聚集的地点是马王庙,两庙紧紧相连。
所不同的是北会馆成员为商贾,骡帮会馆成员为驮帮,前者负责买进卖出,后者负责运来运去,实际上就是货主与运输者的关系。
会馆建设与商帮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行商而言,人们较早就认识到“惟思泉贝之流通,每与人情之萃涣相表里,人情聚则亦财聚,此不易之理也。
矫桑梓之情,在家尚不觉其可贵,出外则愈见其相亲······无论旧识新知,莫不休戚与共,痛痒相关”[]桑梓之情成为旅外同乡商人最易接受的纽带,也正是依靠这种联系纽带,各区商帮才得以不断扩展自己的活动空间。
市场的扩大,为商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更多的居民业商提供了机会,使商业从业人员较前代大大增加。
此外,在明清士大夫群中,商人及商业的社会价值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明清商人会馆获得了存在的社会舆论环境。
四漫川古镇会馆的衰落会馆的衰落大致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会馆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日益下降,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近代以来,外患与内乱,严重地打乱我国原有的社会生活秩序,政府的一些重大举措诸如废科举考试、立商会以及民国政府迁都等,均从外部促成了会馆的衰落。
但直接造成会馆衰落的深层原因,则是会馆自身。
由于会馆具有浓厚的乡士意识,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面对已经变化了的社会格局,会馆却试图依然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