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探索(PDF X页)
- 格式:pdf
- 大小:257.47 KB
- 文档页数:1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记录一、活动背景与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同学们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我们组织了一次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活动内容与方法1. 实地考察:我们走访了城市的多个绿地,观察了植物种类、植被覆盖率、土壤质量、水体状况等,记录了数据并拍照留存。
2.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向市民发放,了解他们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认知和需求。
3. 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和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存在植被种类单一、土壤质量下降、水体污染等问题。
三、活动成果与反思1. 成果:我们撰写了一份报告,详细描述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此外,我们还制作了一份PPT,向全校师生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
2. 反思: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的观察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问卷设计不够完善、实地考察不够深入等。
为了更好地开展下一次实践活动,我们需要总结经验,改进方法。
四、活动意义与展望1. 意义: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不仅提高了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还锻炼了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我们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促进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改善和保护。
2. 展望:未来,我们计划开展更多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调查、水资源保护等。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人关注环境问题,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这次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检视和路径探索发布时间:2021-09-09T07:00:13.732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1月中32期作者:明春[导读] 地理学科是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学科,有其独特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和学科价值,地理实践力是其应用价值的显性表现。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最终要通过地理实践力实现,因而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支柱之一。
江苏省震泽中学明春江苏苏州 215200摘要:地理学科是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学科,有其独特的观察世界的视角和学科价值,地理实践力是其应用价值的显性表现。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最终要通过地理实践力实现,因而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支柱之一。
但细察新课标颁布以来的素养落地情况,地理实践力培养仍是最薄弱的一环,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实践力;路径探索一、在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一)学校和教师对实践力素养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调查发现,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和教师对实践力素养认识不到位导致实施不力,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误区:一是对地理实践力认知不清,认为地理实践力就是地理实践能力,或认为是实践智力,仍有人认为地理实践力仅是验证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目标偏离,不以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基础,应试教育思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三是地理实践力培养过程粗放,没有认识到意志品质在地理实践力构成中的重大作用和实践经验在地理实践力形成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四是地理实践力评价手段不足,以结果评价为主的标签式评价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低层次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成效。
不可否认,课改的推进已让不少一线教师在认识层面上了一个新台阶。
对地理实践力的认知逐渐全面化、清晰化,目标定位向需求化、层级化转变,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学生实践力形成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尝试的案例明显增多,但问题产生的根源犹在,尚需努力改变。
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攘索。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陈皆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可以看出,新课程从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两方面对地理实验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通过地理实验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增强地理技能。
一、地理实验的涵义狭义的地理实验就是指课堂实验。
广义的地理实验不仅包括课堂实验,而且还包括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地理制作。
1.地理观察。
地理观察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
可分为两种,其一是描述性的地理观察。
这种观察主要是观察地理事物的表面现象,了解其形态特征,建立起地理观念,获得感性地理知识。
它的观察方法是感性认识占优势,并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抽象思维活动较少;其二是分析性的地理观察。
这种观察主要是观察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
了解其内在联系,建立起地理概念,获得理性的地理知识。
这种观察主要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抽象思维活动为主。
2地理调查。
地理调查是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开调查会等多种方式,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以及人地关系等进行直接的、有计划的、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深入分析研究的活动。
例如城市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光、噪声)调查、城市商业网点调查等。
3.地理制作。
地理制作就是配合地理课堂教学和满足课堂实验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地理教具、模型、简单仪器、课件等力所能及的制作活动。
例如地貌模型、地质构造模型、校园地图和立体模型、自流井盆地模型等。
4.课堂实验。
课堂实验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地理实验,它是一种运用器材和设备把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现象及其变化过程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以模拟实验和教师演示为主,大多是物理实验,主要运用于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过程。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年第25期(总第644期)· 0·关于地理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探索吕智齐(甘肃省天水市第八中学 甘肃天水 741020)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有效组织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最佳途径。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渭河小支流颍川河流域农药对水源污染的实践考察,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因此,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工作者应该探索的永久课题。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活动;农药包装;水源污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培养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它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地理实践力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是21世纪的重要技能和探究工具。
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多偏重课本,学生缺少在真实情景中的体验学习,无法有效地培养地理实践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躬行”就是实践,就是要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本人认为,地理教学可以超越室内教学的时空界限,根据教材或者课题的需要,将地理“课堂空间”扩大,校园、野外、社会等很多地方都可作为地理教学的“课堂空间”。
下面,本人就以本校为例,谈如何在高中有效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一、选好实践课题我校是甘肃省天水市第八中学,位于天水渭河谷地,南望秦岭,北接黄土高原,自然、人文地理丰富多彩。
在高一至高二阶段,本人设计如下实践活动可供选择:实施天文观测(如秋季星空观测,太阳黑子观测,观测北极星地平高度等);地貌观察(麦积山古冰川地貌观察,黄土地貌观察,渭河峡谷褶皱构造观察等);水文气象调查(在气象站对天水气象气候进行调查,在水文站对渭河含沙量等进行水文调查);在周边农村进行农业调查(如对元龙花椒调查);学校附近商业网点密度与效益的调查;身边的白色污染和水污染调查;对麦积山旅游资源的调查等等。
初中地理探究课教案本节课为初中地理探究课,主题为“认识我们的地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况,掌握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探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位置、大小、形状等基本概况;(2)掌握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候、地形、水系等;(3)探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况;(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3)开展实地考察,观察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的敬畏之情,提高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概况、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实地考察与观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基本概况;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3. 实施实地考察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4.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地球仪、地图、图片、视频资料、实地考察地点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实地考察工具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外观;(2)提问:“你们对地球了解多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地球的基本概况(1)教师提出问题:“地球的位置、大小、形状等基本概况是什么?”;(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回答问题;(3)教师总结,板书地球的基本概况。
3. 分析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1)教师提出问题:“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有哪些?”;(2)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等资料,分析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一步分析地球的自然地理特征。
实践探究地理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主要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主要地理位置特征。
2. 我国的主要地形特征。
3. 我国的气候特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我国的主要地理位置特征:介绍我国的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让学生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
3. 讲解我国的主要地形特征:分析我国的地形类型、分布特点,让学生认识我国的地形多样性。
4. 讲解我国的气候特征:介绍我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气候多样性。
5. 实践探究: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观察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征,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 成果展示:各组汇报实践探究成果,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7. 总结提升:对我国的主要地理特征进行总结,强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主要地理特征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3.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地理素养的提升。
五、教学资源:1. 我国地图。
2. 实地考察所需工具。
3. 汇报展示所需设施。
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地理知识。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3. 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地理信息。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定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地理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探究,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主要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