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紫砂壶“菱水照花”的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紫砂花货“荷菱壶”的文化内涵作者:吴红娟来源:《江苏陶瓷》2015年第02期摘要紫砂壶中的自然花货取材于自然界中瓜果花木、虫鱼鸟兽等物体形象,融自然之形和艺术之魂于一体,其造型给人以自然、清新的美感。
紫砂壶中的自然花货受到了茶人的喜爱,一方面是由于它在泡茶时具有许多优点,另一方面也由于这种壶器的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紫砂;荷菱壶;吉祥蕴意人们在泡茶饮茶的实践中,对紫砂壶的优越性不断总结,从而不断改进它的结构,使之尽善尽美,完全适合于泡茶、饮茶、品茶。
《阳羡茗壶系》就说过:“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
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砒,汤力香茗,俾得团结氤氲。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冯可宾在《岕茶牋》中也说:“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太早则未足,大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
”就这样,宜兴紫砂壶自明代中叶勃兴之后,历清代及民国,经过不断的改进,最终成为雅俗共赏、大小适宜、饮茶品茗的最佳茶具。
文人士大夫们对宜兴紫砂壶的情有独钟,还有另一层原因,就是紫砂壶已经成了他们的寄情之物,不仅由于壶式古朴风雅,得幽远之趣,而且又因紫砂壶质地古朴淳厚、不媚不俗,与文人的气质十分相投,被赞誉为“温润如君子,豪迈如大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诛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袖子”[1]。
宜兴紫砂壶在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巨子富豪以及广大饮茶品茗君子摩挲爱护、追索、求藏中日臻完美,发扬光大。
现以紫砂花货“荷菱壶”为例(见图1),谈谈紫砂花货的艺术内涵。
1 紫砂花货“荷菱壶”的工艺“荷菱壶”是经典的花货造型,壶身像一个莲蓬,底部圆环形,放置稳当;壶面就像莲蓬的顶部形态,圆而大,壶面上采用浮雕工艺,由上方俯视,仿佛看到了一朵绽放的莲花,莲花分八瓣,寓指如意吉祥。
浅谈紫砂花器的创作特色和文化寓意【摘要】紫砂花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紫砂花器的起源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入手,探讨其独特的创作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寓意。
紫砂花器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其创作工艺更是精湛绝伦。
紫砂花器不仅具有收藏价值,更是传承着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度。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紫砂花器的魅力所在,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紫砂花器、创作特色、文化寓意、形式美、创作工艺、收藏价值、传承、陶瓷艺术、中华文化1. 引言1.1 了解紫砂花器的起源紫砂花器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那个时期,紫砂艺人们开始以当时流行的做茶的用陶土为原料,制作精美的茶器,其中就包括了紫砂花器。
紫砂花器的制作技艺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
紫砂花器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陶瓷艺术的明珠"。
紫砂花器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被当作器皿使用,更被视为一种文化象征和审美标准。
紫砂花器传承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紫砂花器在中国历史上被赋予了许多意义,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紫砂花器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1.2 紫砂花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紫砂花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其成为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
作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重要传统流派之一,紫砂花器凭借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被誉为“中国陶瓷艺术的明珠”。
紫砂花器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上广受赞誉。
其独特的韵味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中国陶瓷艺术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文化交流和艺术传播中,紫砂花器扮演着重要角色,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亮点。
302019年10月第52卷第5期江苏陶瓷•紫砂创作万物由心而生—紫砂壶“菱蕴”创作谈何强(宜兴 214221)摘要紫砂壶产于宜兴,得益于宜兴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与时倶进、不 断发展,成为集实用性、观赏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艺术品。
本文以紫砂壶“菱蕴”为 例,浅谈其文化意境。
关键词紫砂壶;菱蕴;花器江苏宜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具有雅致的生活 方式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紫砂壶产于宜兴,得益于宜 兴优秀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紫砂壶在保持其实 用性的基础上,不断融合茶文化、书画艺术、雕塑艺 术等多种文化精髓,为传统紫砂壶艺术注入新鲜的 思想和血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呈现出生生不息 的艺术活力。
紫砂壶造型多变,其创作题材丰富多样,自然界中的花草虫鸟、一段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一个 美丽的故事,都能成为紫砂壶创作的灵感来源,经由 艺人的提炼化作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在壶上呈现出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大世界,散发出雅致的 灵气和深厚的内涵,让人产生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的 情感。
每把壶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构思,制壶艺人围绕 作品的主旨,在造型设计、泥料选用和装饰形式上进 行构思设计,在遵循古法、参考经典作品的同时,融 人现代人的审美和思想情感,使作品古雅质朴,不失 紫砂本色,又让人耳目一新。
紫砂壶“菱蕴”(见图 1)以莲花为创作题材,自 古以来,以莲花为题材的 紫砂作品数不胜数。
宋代 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赞 美莲花,“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花之君子者也’花中四君子之一,具有鲜明的人格象征。
莲花在夏天 盛开,它虽生长于满是淤泥的池塘,却不被淤泥污 染,开得亭亭玉立、纯洁优雅。
可见,莲花之美不仅在 于外表,还在于其独特的精神气质。
莲花在中国传统图1菱蕴壶’,因此,莲花一直被誉为文化中象征清廉的君子作风,象征着佛教纯净和断 灭的禅理。
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在诗文书画中以莲为意象,传情达意,抒发自己的志向,这种文化风尚传 承至今,将莲花融入紫砂壶的创作中也是顺理成章。
论紫砂艺术作品意菱壶 的创意设计和美好祝福*邵志峰(邵志峰紫砂工作室江苏宜兴214221)摘要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菱花镜,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竟然是以紫砂为材质的演绎,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紫砂艺人们的妙手天工㊂从整体上来看紫砂艺术作品 意菱壶 ,创作者其实想营造出古代女性在闺房之中对着菱花美镜梳妆打扮,透过窗棂之间薄薄的窗帘,一种岁月静好㊁时光安浅的氛围,在主题确定的基础之上,再用紫砂良好的可塑性和传统的技艺元素组成心目中的四方菱花壶,而且菱花还是江南随处可见的植物,许多紫砂艺人能够通过不断地观察来更加抽象地演绎这样的题材,而且在许多的文学题材中,菱花代表着纯洁㊁勇敢㊁旺财和吉祥等美好祝福之情,通过这样的一件紫砂艺术作品让广大的壶友们能够在饮茶的过程中不仅仅体会到紫砂良好的透气性和实用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蕴藏其中的人文内涵㊂关键词紫砂艺术意菱壶创意设计美好祝福中图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72(2024)03-0119-02中国陶都,陶醉天下 ,在7000多年前,宜兴已经出现了制陶的历史㊂我们的祖先们在太湖之滨发现了大量的陶土,于是开始制作一些简单的生活器皿,留下了珍贵的印记和资料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制陶的形制也越来越多样,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直到今天茶座上必备的紫砂壶,也是陶瓷艺术中独特的存在㊂在悠久的陶瓷历史基础上,紫砂艺术的发展可谓是顺风顺水,在小书童龚春仿生树瘿成壶的背景之下,许多文人雅士非常喜欢并且竭力的推广,让人们能感受到紫砂器在文人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一件件紫砂雅器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㊂1 意菱壶 的造型艺术紫砂艺术作品 意菱壶 (见图1)采用了传统的四方菱花的经典器型,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方器和筋囊器的完美结合,同时还融入了菱花的形态特征,可谓是融合度非常高的精品力作,其抟制的难度不言而喻㊂相较于横平竖直的方器线条,能看到这件作品具有一定的弧度特征,从壶身宛如窗棂一般的设计,到壶嘴的婉约,都蕴含一种刚柔相济的感觉㊂对于这样的题材,尽管是一件方器的设计,但是融入了菱花镜的题材设计,往往和古代女性的生活息息相关㊂所以此壶壶身更加的柔美,壶流出水爽利,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圈卷自然,端握舒适,特别是颈部和肩部的线条处理,更加符合人们的艺术审美㊂图1意菱壶与此同时,壶盖的设计凸显出了主题,菱花筋纹张力十足,收敛平衡,上面的壶钮则是和壶身一脉相承,能够看到创作者在抟制过程中的匠心独运㊂对于紫砂艺人来说,一把真正的紫砂方器的制作,需要多年传统功力的积淀以及对于紫砂造型艺术的理解,再加上老师的点拨,才能够制作完成比较满意的作品,否则不管如何的刻苦,都很难领悟其中的精妙之所在㊂所以面对菱花这样的题材,首先需要从俯视角度来观察,它其实就是古代菱花镜的形态特征,其次再从正面来看,则㊃911㊃(紫砂文化)2024年03月陶瓷C e r a m i c s *作者简介:邵志峰(1975-),本科,高级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紫砂壶制作工作㊂是一个窗棂的样子㊂从整体上来看紫砂艺术作品 意菱壶 ,创作者其实想营造出古代女性在闺房之中对着菱花美镜梳妆打扮,透过窗棂之间薄薄的窗帘,一种岁月静好㊁时光安浅的氛围,在主题确定的基础之上,再用紫砂良好的可塑性和传统的技艺元素组成心目中的四方菱花壶,菱花还是江南随处可见的植物,许多紫砂艺人能够通过不断地观察来更加抽象地去演绎这样的题材,而且在许多的文学题材中,菱花代表着纯洁㊁勇敢㊁旺财和吉祥等美好祝福之情,通过这样的一件紫砂艺术作品让广大的壶友们能够在饮茶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紫砂良好的透气性和实用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蕴藏其中的人文内涵㊂2 意菱壶 的文化内涵南朝梁简文帝在 采菱曲 中写道: 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㊂ 这样的情景充满了江南的风土人情和地域风貌,也描写了古代普通人劳动的火热场面㊂著名的文学家郁达夫在‘车过临平“诗中也有着 清溪波动菱花乱,黄叶林疏鸟梦轻 的记载,由此可见从古至今,菱花都是人们心目之中缱绻的温情㊂在古代,以菱花为设计理念的菱花镜代表的是女儿家的柔肠多情,也被无数的文人雅士们赋予了浪漫优雅的意境㊂在经过了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之后,菱花镜被其他的器物所代替,早已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在许多的书画艺术中,还有紫砂器中,依然能够看到它的影响无处不在㊂菱花式样的紫砂壶,在明代时已经初见端倪,只可惜只能够从文字的记载之中寻觅到蛛丝马迹,而流传至今的已经无从查起,之后历代的紫砂名家大师,都制作过菱花紫砂壶,其中最经典的当属紫砂奇才陈鸣远与布衣壶宗顾景舟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以其高超的抟制技巧和绝美的人文意境,展示着紫砂艺术无穷的魅力㊂其实菱花壶并没有规定的样式,在许多紫砂匠人手中不断地创造和演绎出各种形态,筋纹的捏塑,方器的设计以及还有陶刻的装饰等元素都能得到尽情的发挥,展示出紫砂艺人们天马行空的创意和对于菱花这一题材的喜爱㊂作品 意菱壶 就是壶身用规整的方器线条勾勒出来,然后在上面融合了建筑的形态之美,给人一种朦胧的艺术感,然后在壶盖的处理方面采用筋纹的样式表现出菱花的姿态,结合壶钮阴阳线条由中心向外部延伸辐射,连贯而且通畅,让人们沉浸在菱花之美中无法自拔㊂从古代的实用和欣赏兼而有之的器物到今天以紫砂为胎质的菱花雅器,也发挥着同样的功能,不得不说古代匠人和今天的紫砂艺人们在穿越时空的同时心意相通,让人们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㊂3结语在紫砂艺术的发展中,世世代代的紫砂艺人们根据历史的积淀和生活的经历,不断探寻紫砂造型创作的新方式,以非常接地气的艺术作品来展示中国厚重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包罗万象,也让更多的紫砂壶友们能够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受到心灵的洗礼和震撼,特别是在今天人们对于茶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作为世间茶具之首的紫砂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演绎着壶茶同誉的美好乐章,也激发着紫砂艺人们新的创作热情㊂参考文献[1]高小林.筋纹紫圆,花气袭人 ‘菱花“紫砂壶的艺术特征探析[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2,56(3):118.[2]高锡兰.探究紫砂 菱花壶 的精神内涵[J].江苏陶瓷,2014,47(2):42+45.[3]尹红英.论紫砂壶作品 和平颂壶 的创新设计与民族精神[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2(1):122-123 +116.[4]范永叶.论 智竹提梁 紫砂壶的工艺智慧与竹之精神[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1(11):47-48.[5]陈珍华.论 竹影清风壶 的自然艺术美感与文化精神[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1(5):80-81.[6]万美群.论 和 紫砂壶的艺术特征与哲学内涵[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1(3):80-81.[7]吴俊峰.紫砂壶中的文化因子 论 岁寒三友壶 艺术特征[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1(3):86-87.[8]于洪霞.经典传承,雅致古风 论 忘忧套组 紫砂壶的艺术特征[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1(2):72 -73.[9]陈洪平.葵向阳,艺倾心 论 风卷葵 紫砂壶的艺术特征[J].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 陶瓷,2021(1):67-68.㊃021㊃陶瓷C e r a m i c s(紫砂文化)2024年03月。
菱花美意紫韵传情*从紫砂壶 菱花 中探寻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兼容并蓄吴亚维(宜兴市瀚陶缘紫砂艺术馆江苏宜兴214200)摘要菱花,是一种在南方常见的水生植物,菱角也是人们餐桌之上的美味,在古代的许多诗词歌赋和艺术形式之中也会看到许多有关描述,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息,非常地接地气㊂这件紫砂艺术作品‘菱花壶“,创作者把紫砂的简约质朴和菱花的灵动自然完美的结合起来,让人们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多元化表达之中,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看到宜兴紫砂艺人的创造力和不断完善的紫砂艺术体系,壶身还有铭文来凸显出此壶的艺术价值,让我们看惯了紫砂筋纹菱花的那种层次感和立体感之后,这样局部的壶盖上面简单菱花装饰,更加地激发了我们最大的兴趣和价值之所在,令人爱不释手,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紫砂艺术那种与生俱来㊁天人合一的迷人魅力㊂关键词紫砂艺术菱花壶传统形式兼容并蓄中图分类号:T Q17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72(2023)07-0087-02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茶香,又无熟汤气 ,这是明代文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之中对于紫砂的描述,其中主要强调了紫砂这种材质的独特之处,当然还有其它器型的记载,但是毕竟在明代,器型比较的局限,所以具有一定的偏颇之处,但是对于材质的描述却非常准确㊂紫砂良好的透气性得益于丁蜀地理环境的优越性,在太湖之水和天目山余脉的交汇之地,蕴藏着丰富的紫砂矿料,里面富含石英㊁云母㊁铁质等,在经过1 180ħ高温的烧制之后,形成了双重的透气孔结构,浇淋热水能够很明显的看到水气氤氲的效果,让我们广大的茶友能够更充分的享受到茶叶本来最为醇正的滋味,所以当宜兴的紫砂艺人把形式多样㊁兼容并蓄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明显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一直延续至今㊂1 菱花壶 的兼容并蓄这件紫砂艺术作品‘菱花壶“采用了比较简约的设计来表达对于菱花壶这样一种传统器型的致敬和创新,在一般的认知之中,菱花壶形是一筋纹为主,主要表现花瓣特征的作品,但是在这把壶中,创作者平铺直叙地娓娓道来,通过线条的勾勒和陶刻装饰的锦上添花,展示出紫砂光素器和筋纹装饰的完美融合,一方面可以看到紫砂最为质朴的肌理;另一方面则是把丰富多彩紫砂文化传递出来㊂此壶壶身扁圆饱满,充满了张力腹部能够更好地营造出整体的空间形态,圈足的设计把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展示的淋漓尽致,壶嘴胥出于壶身,微微向上,气韵挺拔,出水也非常的爽利,与之相呼应的壶把则是圈卷自然流畅,端握舒适,肩部的圈形装饰更好的展示出创作者的匠心独运,壶盖压合壶口,上下子母线吻合严密,上面微微的包裹于下面,符合紫砂老派的工艺技巧,此壶点题之处就在于壶盖上面的菱花装饰,手工贴塑上来的菱花花瓣筋纹设计,细节明显,处理精妙,连贯这壶钮也是花瓣形态,非常地和谐自然,拿捏也称手,能够更好地展示出我们对于菱花壶的一种向往和人文精神的理解㊂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菱花壶“,创作者把紫砂的简约质朴和菱花的灵动自然完美地结合起来,让我们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多元化表达之中,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看到宜兴紫砂艺人的创造力和不断去完善的紫砂艺术体系,壶身还有铭文来凸显出此壶的艺术价值,让我们看惯了紫砂筋纹菱花的那种层次感和立体感之后,这样局部的壶盖上面简单菱花装饰,更加地激发了我们最大的兴趣和价值之所在,与此同时,在广大壶友饮茶品茗的过程之中,经过长期的积淀,清晰地看到紫砂形成的如同玉石一般的㊃78㊃(紫砂艺术)2023年07月陶瓷C e r a m i c s *作者简介:吴亚维(1971-),本科,高级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紫砂制壶㊂包浆,散发出幽幽的暗光,令人爱不释手,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紫砂艺术那种与生俱来㊁天人合一的迷人魅力,正如同我们的生活一样,充满了各种的机缘巧合和人生际遇㊂图1 菱花壶照日菱花出,临池满月生,官看巾帽整,妾映点妆成㊂冬朝日照梁,含怨下前床㊂帷寒以叶带,镜转菱花光㊂会是无人觉,何用早红妆㊂ 这是唐代的一首无名氏小诗,其中把菱花的生存环境和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诠释的非常清楚,作为一种在江南池塘里面常常可以看到的水生植物,除了能够开出美丽的花朵,还能够带来美味的食材菱角㊂正是因为菱花盛开在水边,古代采菱角的妙龄女子经常在水中端详打扮自己的妆容,于是在设计制作铜镜的时候,就参考了这样的形式,打造出了菱花宝镜㊂从诗词之中,我们能够看到菱花镜在阳光的折射之下闪闪发光,具有一种别样的味道㊂在紫砂艺术的创作之中,匠人把这种生活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具象的用紫砂这种材质表现出来㊂众所周知,菱花器型一般常见于筋囊器的设计,通过阴阳凹凸的感觉来展示菱花花瓣之美,也是对紫砂工艺的一种考验,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也让很多的紫砂匠人望而却步㊂于是创作者在创作和抟制的时候,思考如何既能够把菱花的元素融合其中,又能够降低紫砂的赏玩门槛,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们广大的紫砂壶友,这样的一件紫砂菱花壶就运用而生,在几易其稿的不懈修改之下,终于成形并且搭配了完美的铭文装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㊂其中,菱花的元素被合理的安排到壶盖上面难得装饰和壶钮的位置,占据了不大的空间却非常显眼,从空中俯瞰下来,恰恰就是菱花镜的样子,所以延续了传统器型的艺术特点,又兼容并蓄的保留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让我们能够通过这样一件作品来感受到古人的心意相通㊂这件作品‘菱花壶“恰恰就是完美地掌握了我们今天在饮茶时候的需要,同时把古人那种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感悟,经过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和推波助澜之下,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㊂一个普通可见的菱花,抽象成为一种上到宫廷内院,下到寻常巷陌都在菱花镜中端详着自己的容貌,由此蔓延开来的情绪,化作点点滴滴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一直延续到今天㊂2 结语随着我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今天机械化大生产的模式已经取代许多的工艺,但是紫砂艺术依然坚守着千百年来传承的手工成形技艺,发挥着匠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能够把上下5000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小小的一把紫砂壶上面,再通过其他的诸如陶刻㊁泥绘等的手法,来共同展示紫砂艺术的兼容并蓄,也反应出我们宜兴紫砂匠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的精神风貌㊂这样的艺术形式结合了实用性和赏玩性于一身,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也能够带来更多的思想启迪,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传统文化的拓展和延续,我们要加倍的呵护,使其薪火不息,世世代代传承下去㊂参考文献[1] 任震.紫砂菱花更可人 浅谈 六方菱花 紫砂壶的艺术特征[J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2,56(2):96-98.[2] 卢伟强.禅韵紫瓯菱花现 浅析 菱花禅那壶 的线条构造与美学意境[J ].江苏陶瓷,2020,53(6):28+30.㊃88㊃ 陶瓷 Ce r a m i c s (紫砂艺术)2023年07月。
浅论紫砂壶“菱水照花”的造型设计和文化内涵
作者:顾美云
来源:《江苏陶瓷》2017年第06期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宋代,兴于明清时期,自古至今,其创作一直秉承与自然事物、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的理念,其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又融于生活,是极具内涵价值的工艺品。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将紫砂壶烹茶的精髓一语道破。
随着时间的流逝,紫砂壶不断推陈出新,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载体,深受世人的喜爱,无论端庄大气,抑或玲珑小巧,每一把壶都会流露出打动人心的地方,表达出制壶艺人的心声,引起壶与人的热切共鸣。
1 紫砂壶“菱水照花”的造型设计
紫砂壶“菱水照花”(见图1)是经典的花器作品,顾名思义,“菱水照花壶”是以菱花为创作原型,菱花是菱属植物的泛称,为一年生水生草本,夏天开花,呈白色。
菱花美丽而生动,富有自然生机。
大自然中的菱花,自古以来便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生辉的重要元素。
南朝梁简文帝《采菱曲》有云“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描绘出了关于菱花的美妙意境。
紫砂壶艺创作以菱花为题材,既让人联想起文人的歌咏,增加了整壶的诗书之韵,又借由菱花的高洁美丽升华了作品的自然人文气质。
造型是一把壶最直观的呈现形式,紫砂壶的造型大致可分为光器、筋纹器和花器三大类,这些风格迥异的造型共同构成了蔚为大观的紫砂壶艺。
紫砂壶“菱水照花”结合了三者的风格特征,既素雅简洁又栩栩如生,呈现出古雅简约的意境。
此壶壶身饱满大气,丰润而骨肉亭匀,壶身分为均匀的六瓣,筋纹由盖沿伸展至底部,曲线流转顺畅自然,充分呈现出线条艺术的效果。
圈足设计端庄稳重,壶盖呈片状,压合于壶口之上,严丝合缝,大小比例恰到好处。
总而言之,壶体造型端庄周正、结构严谨、虚实协调,附巧丽与刚健之中,体现出了圆器之风度。
整壶充分遵循“圆、稳、匀、正”的圆器造型规则,讲究线条规律,无论是正视还是俯视,它的中轴都是对称的,而重心又落在了中心点上,给人一种轻松平和的心理感受和视觉平衡的安定感。
另外,菱花的元素无不贯彻于通体,从壶身的六瓣花朵造型到盖面层层铺开的立体花瓣,形成类似浅浮雕的视觉效果,再到形似花蕊的壶钮,于细微处见功夫,整体充满生动的立体感和层次变化,将一朵美丽清雅、亭亭玉立的菱花生动地还原。
2 紫砂壶“菱水照花”的文化内涵
以菱花为原形而形成的菱花形花纹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过淋漓尽致的表现,深受艺术家们的喜爱,尤其是古铜镜中的菱花镜,更是极具代表性的,唐代诗人骆宾王《王昭君》诗云“古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颦”,菱花镜照出女子的美貌和时光的流逝。
“昭君”有“皓月”之称,不
远万里嫁去异乡,促成匈奴与汉朝的友好。
然而,“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寂寞难眠、辗转艰辛的时光难以数计,不禁让人感叹其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菱花清丽婉转、暗自含香,花谢后又生出菱角奉献世人,这与美丽而心怀大义的昭君相互辉映。
菱花镜起源悠久,以铜制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载体,女子对镜梳妆,时光蹉跎而过,菱花镜映照着韶华逝去、容颜不再,然其高贵的精神永久流传。
再有,“菱水照花壶”取自谐音“临水照花”,“临水照花”一词从《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演变而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其中“闲静似娇花照水”正是此词的来源。
胡兰成也用“临水照花”形容过一代才女张爱玲,称其为“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临水照花”,该是一种特殊女人的状态——孤傲、敏感、卓尔不群,但是却逃不开心灵之篱栅。
这样的女人大都会用文字来跳舞,舞技过于高超,便没有了舞伴来陪,只落得人在高处,灵魂总是寂寞。
优美的菱花展现出了大自然柔情的一面,亦承载着一份优雅高洁的寂寞之意。
菱花是自然的缩影,也是艺术的写照,两者的精髓共同凝聚于一把壶中,传递出强烈的艺术感知和人文魅力,营造出古雅的历史神韵。
3 结语
情怀是壶艺创作的要点之一,而自然情结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紫砂壶“菱水照花”无疑将这一种情怀表达了出来,并以花器造型的形式予以进一步诠释,重点呈现出花器紫砂壶在表现自然情趣方面的优势性和独特性。
作为当代壶艺创作者,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善于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素材内容,用创新和审美的眼光来对待创作之事,使紫砂壶艺永葆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