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0 宝玉挨打知识导学 大纲人教版第六册
- 格式:doc
- 大小:138.00 KB
- 文档页数:2
《宝玉挨打》鉴赏宝玉挨打刘启荣文意鉴赏《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在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中,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许多人物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悲剧命运。
小说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表现出对人性美的艺术追求。
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
《宝玉挨打》这篇课文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十三回,是全书的第一个高潮。
文章无论是语言动作的描写、情节结构的谋篇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堪称典范。
生动精当的语言例如文章第一段,贾宝玉正因金钏儿死亡而无比感伤的时候,撞见父亲贾政,它把贾宝玉突然见到父亲时那种因吃惊、害怕而发呆的样子刻画得入木三分。
词,描绘了贾政盛怒之下毒打儿子的一连串动作,刻画出这个封建卫道士的凶残面目。
第八段,救下宝玉后,王夫人抱着儿子,“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迹,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这个句子写了人物的脸色、气息、血迹、挨打的部位、伤处的颜色及形状。
短短五十五个字(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从六个方面生动而又精当地描写了宝玉伤势的严重,使人久久难忘。
严密完整的情节在前面的第七篇课文中,我们学过吴功正先生的《<红楼梦>的情节波澜》。
吴先生正是以“宝玉挨打”这个故事如何一步步推向高潮为例,谈曹雪芹擅于在平淡的生活中掀起波澜,从而构建了《红楼梦》这座富丽堂皇、精工细巧的艺术大厦。
因此,本文宝玉挨打的过程不再赘言,只谈情节的严密完整。
宝玉挨打,是贾府中各种矛盾的第一次爆发。
它前面连着金钏儿投井自杀,贾雨村登门拜访。
中间插着忠顺王府来索要戏子蒋玉函,庶出的贾环诬陷嫡生的宝玉,王夫人临场救子,贾母教训贾政,还有王熙凤干练的安排,宝钗、香菱、史湘云的看望,袭人暗查原由。
后面接着袭人规劝,宝钗送药,黛玉暗地里痛哭及旧绢题诗。
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三单元宝玉挨打知识点-精品文档【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
】内容如下-人教版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三单元宝玉挨打知识点【原文欣赏】《宝玉挨打》原来宝玉会过雨村回来听见了,便知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也无可回说。
见宝钗进来,方得便出来,茫然不知何往,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一面慢慢的走着,信步来至厅上。
刚转过屏门,不想对面来了一人正往里走,可巧儿撞了个满怀。
只听那人喝了一声“站住!”宝玉唬了一跳,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他父亲,不觉的倒抽了一口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
贾政道:“好端端的,你垂头丧气嗐些什么?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萎靡不振。
我看你脸上一团思欲愁闷气色,这会子又咳声叹气。
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无故这样,却是为何?”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
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
贾政见他惶悚〔惶悚(sǒng)惶恐。
悚,害怕,恐惧。
〕,应对不似往日,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
方欲说话,忽有回事人来回:“忠顺亲王府里有人来,要见老爷。
”贾政听了,心下疑惑,暗暗思忖道:“素日并不和忠顺府来往,为什么今日打发人来?”一面想,一面令“快请”,急走出来看时,却是忠顺府长史官〔长史官总管王府内事务的官吏。
从南朝起始设,以后各代王府都沿设。
〕,忙接进厅上坐了献茶。
未及叙谈,那长史官先就说道:“下官此来,并非擅造潭府〔潭府深宅大院。
常用作对他人住宅的尊称。
潭,深邃的样子。
〕,皆因奉王命而来,有一件事相求。
看王爷面上,敢烦老大人作主,不但王爷知情,且连下官辈亦感谢不尽。
”贾政听了这话,抓不住头脑,忙陪笑起身问道:“大人既奉王命而来,不知有何见谕,望大人宣明,学生好遵谕承办。
”那长史官便冷笑道:“也不必承办,只用大人一句话就完了。
曹雪芹《宝玉挨打》教学要点解析1、作家作品简介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红楼梦》是曹雪芹贫居北京西郊时写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全书120回,后40回为高鹗所续。
该书影响巨大,学术界产生了以该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2、背景简介与情节波澜第28回:宝玉与琪官蒋玉菡在酒席上一见如故并互赠了汗巾,而且两人过从甚密。
第30回:宝玉与金钏儿调笑被王夫人发觉,王夫人大怒,不顾金钏儿哭求立刻把她撵了出去,金钏儿含羞忍辱投井自尽。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120回本中第33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宝玉挨打”以中心事件为题,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随着文中导火索的铺设引发了这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
情节波澜宝玉挨打是一个前面伏脉千里,后面余波荡漾的大事件。
在这一章节中曹雪芹致力于营造情节波澜,做了层层铺垫,环环相扣,使人感受到宝玉挨打是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3、串讲课文吴功正先生谈《红楼梦》情节设计的特色时,曾将起伏跌宕的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
情节结构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1 ~ 4 ):宝玉挨打的原因。
打前交待起因(序幕、开端、发展);第二部分( 5 ~ 8 ):宝玉挨打,以及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高潮);第三部分( 9 ~ 11):写众人对宝玉挨打所持的态度。
打后其他人的反应(结局、尾声)。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1-4)挨打的缘由(5-6)挨打的过程(7-8)挨打的反响(9-11)挨打后众人的探视情节发展脉络故事情节要点1、交代宝玉挨打的原因2、宝玉挨打3、王夫人抢救宝玉4、贾母出场救下宝玉5、宝钗、黛玉探望宝玉4、人物分析贾政语言行动神态•还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
10 宝玉挨打积土成山长河浪花本文围绕“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描绘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比如宝玉挨打,因为贾环向贾政编造“金钏之事”,宝玉和贾环的同父异母矛盾。
王夫人因金钏与宝玉午间对话有“挑逗”之语而赶走金钏,致使金钏投井而死,王夫人与金钏的矛盾。
忠顺府来人向宝玉索要蒋玉菡,原来是薛蟠从中挑拨,宝玉与薛蟠的矛盾。
当然贾政与宝玉互不相容的父子矛盾是核心矛盾。
人物关系就是交织在这纷繁的矛盾中,从矛盾冲突中体现了人物性格。
易混易错知识点1.易读错的字金钏.(chuàn)儿嗐.(hài)些什么葳蕤..(wēiruí)惶悚.(sǒnɡ)暴殄.(tiǎn)弑.(shì)君杀父不肖.(xiào)孽.障(niè)血渍.(zì)袷.(jiá)纱被栉.(zhì)沐2.形近字辨析3.词语解释(1)葳葳甤甤:萎靡不振。
(2)惶悚:惶恐。
悚,害怕恐惧。
(3)暴殄:恣意糟蹋。
殄,灭绝。
(4)一应:所有的一切。
(5)讹传:错语的传闻。
(6)擅入:随意进入。
(7)唆挑:唆使挑动。
(8)栉沐:梳洗。
栉,梳头发。
沐,洗头发。
焦点访谈老师:同学们,“宝玉挨打”是《红楼梦》里的一个高潮,从艺术角度看,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高潮的安排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甲生:这个高潮的形成具有偶然性。
当宝玉被喝禁在边厅上,他料到挨打是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
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电闪雷鸣也就顷刻风息浪平,高潮也就形成不了。
高明的曹雪芹就利用偶然性的事件来触发。
一是整天转前绕后,陪伴左右,又机灵又贴身的小厮焙茗,偏偏这时不见影踪,倘若他在这里的话,别说吩咐,就是闻到点雨腥味,也早就一溜烟到里面报告去了。
可是,这老妈子偏偏又是聋子,把“要紧”听成“跳井”,将“小厮”说成“了事”;把个贾宝玉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这都是偶然性的事件。
乙生:我认为这个高潮的形成具有必然性。
宝玉挨打曹雪芹一、教学目的:1.掌握通过重点语段分析文章思想内容和通过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2.理解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通过小说激烈矛盾冲突中的人物不同反应的分析,认识其性格的不同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社会背景。
2.难点:宝玉挨打众人表现的心态。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用他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精彩的一回──《宝玉挨打》,它是《红楼梦》中的一大高潮,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宝玉、黛玉、宝钗以及贾政、王夫人、贾母等人物形象。
二、宁国府主要人物关系图:贾敷(长子,早亡)贾代化贾珍(尤氏)→贾蓉(秦可卿)贾敬惜春三、荣国府主要人物关系图:贾琏(王熙凤)→巧姐?(早亡)贾迎春──孙绍祖贾赦(娶) (嫁)邢夫人贾元春王夫人贾珠(李纨)→贾芸贾代善(贾母,史侯小姐) 贾政(娶) 贾宝玉(薛宝钗)贾探春赵姨娘贾环贾敏──林如海→林黛玉(嫁)四、《红楼梦》人物所生活的社会背景:《红楼梦》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是封建社会晚期,是明末到清朝的乾隆年代。
清朝的政权是在明朝的极端腐败的社会基础上建立的政权,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改朝换代,所以,整个社会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清王朝的生产关系依旧是封建的生产关系,社会矛盾依旧是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不过,与其他历史王朝有些不同的是,在明朝中叶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动乱中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继续发展,弃农牧经商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了一定地位,给封建王朝增添了新的社会矛盾。
为了巩固政权,清统治者采取了一些励精图治的措施。
他们一面平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一面大力提倡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把《四书》奉为必读之书。
然而,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在程朱理学大肆泛滥之际,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思想家,他们激烈批判程朱理学,反对皇权,斥责皇帝,揭露封建君主制度的危害。
《宝玉挨打》学习要点【背景知识】一、写作背景曹雪芹是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共120回。
一般认为后40回是作家高鄂所续。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从多方面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客观上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行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对贵族阶级中有叛逆精神的青年争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思想行为进行了热情歌颂。
二、作者简介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
祖籍辽阳,先世汉族,后为正白旗“包衣”(满语奴隶),入满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
曾祖母做过康熙的保姆。
祖父曹寅少年时做过康熙的“伴读”,两个女儿都是王妃。
康熙六下江南,四次住在曹家。
曹家是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初年,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曹家遭受牵连,家产抄没,曹頫被革职下狱,“枷号”一年有余。
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
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
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
(1763年)除夕或次年除夕病逝。
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
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
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
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
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
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
醉余奋扫如椽笔。
写出胸中块磊时。
”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
【重点字词】字音数落:shǔ屏门:píng命殒:yǔn葳蕤:wēiruí惶悚:sǒng思忖:cǔn讹传:é暴殄轻生:tiǎn弑君:shì恣心:zì栉沐:zhì mù字形殒殒命身亡命殒陨陨落陨石谕谕旨圣谕喻比喻不可理喻渝忠贞不渝瑜瑕不掩瑜婢婢女奴颜婢膝稗稗草稗官野史裨裨益无裨于事饶饶恕饶有情趣娆妖娆绕绕道余音绕梁暑暑天寒来暑往署署名部署霄霄汉九霄云外宵宵禁宵衣旰食释义葳葳蕤蕤:萎靡不振。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教师锦囊
1.与本文相关的情节是:宝玉与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说了句玩笑话,王夫人担心金钏儿会带坏宝玉而赶走了她,金钏儿不堪受辱投井自杀。
后来贾雨村来访,要见宝玉,宝玉恰与湘云等谈论,还与林黛玉互诉衷情,所以见贾雨村时慢吞吞无精打采,各种不肖事接连发生,贾政终于忍无可忍,父子间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地激化了。
2.读书应举,讲“仕途经济”“终于显亲扬名”做“忠臣孝子”,本是封建社会一般青年的奋斗历程和上进目标,而宝玉却予以全盘否定,足见他反对的并非单纯的科举制度而是否定一切封建传统的规范,他具有和这种社会环境不可调和的反封建反庸俗的性格。
3.《红楼梦》之《西江月》二词概括了宝玉的鲜明个性。
无故寻仇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4.(贾宝玉)本着自己的直感来反抗封建传统的礼教与婚姻。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
5.结构思路
⎪⎩⎪⎨⎧→→⎪⎭⎪⎬⎫黛玉探视
宝钗凤姐贾母心疼王夫人哭泣毒打惨遭宝玉贾环为了脱身进谗言忠顺王府索要蒋玉菡宝玉摧伤金钏儿自尽,,,。
高中语文《宝玉挨打》说课稿高中语文《宝玉挨打》说课稿模板各位 ___、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从〈宝玉挨打〉看封建文化的腐朽》。
计划授课的班级是高一(1)班,该班学生积极性较高,理解能力较强,但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够,鉴赏能力有限,尤其是经过调查发现,全班64人,阅读过《红楼梦》的不到10人,而且这些学生对《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___不深。
根据班级的情况,我首先布置预习任务给学生,让他们阅读《红楼梦》第一回,第三十回,第三十二回,第七十四回,了解“宝玉挨打”的前因后果,同时查阅资料,掌握古代伦理、家族文化的相关知识。
《宝玉挨打》是粤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册第三单元(小说)的第一篇,属于文学作品鉴赏的内容。
《宝玉挨打》(节选)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宝玉挨打”这一情节是《红楼梦》中著名 ___之一,有人认为是全书的第一个 ___,突出表现了封建卫道者贾政与封建叛逆者宝玉父子两代的封建思想和反封建思想不可调和的矛盾,揭露了封建文化的腐朽和丑恶。
然而,通过对《红楼梦》全书的了解和对节选内容的研究,我认为没有把《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来探望的情节节选进来是最大的遗憾,因为这一精彩的情节不仅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情感,而且充分地表明宝黛的爱情已经开始超出“一见倾心”“男欢女爱”的古典的范畴,而接近具有新的理想的近代的范畴。
这是教材的不足,对此,我将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文本,赏析小说。
课标中关于“阅读与鉴赏”有这样的要求“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
单元导读对该单元的建议是:“学会鉴赏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文章的思想意义”。
根据课标、单元导读及对课文的深入研究,我首先分析出本文的如下6点教学价值:1.情节安排,特点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情节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___的出现非常自然。
雷州八中高效课堂语文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主编人:潘明向陈光琴审稿人:黄屏定稿日:2017-5-24使用人:高一学生二、课时安排:两课时三、学习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相关基础知识;2、通过细节描写的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并就此探究贾宝玉父子的性格特点。
3、通过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培养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四、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五、学习内容及程序【自主学习】一.常识1、《红楼梦》的作者介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
曹家世袭“江宁织造”达六十七年之久,雍正初年被抄家,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举家食粥,加之子因贫病无医而夭。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
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红楼梦》的文学地位《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3、《红楼梦》的评价《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在国内,《红楼梦》也一直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不可逾越的巅峰。
4、本文背景简介28回:宝玉与琪官蒋玉菡在酒席上一见如故并互赠了汗巾,而且两人过从甚密。
30回:宝玉与金钏儿调笑被王夫人发觉,王夫人大怒,不顾金钏儿哭求立刻把她撵了出去,金钏儿含羞忍辱投井自尽。
二.借助工具书完成字词注音葳蕤(wēi ruí)惶悚(huángsǒng)讹传(é)暴殄(bào tiǎn)焙茗(bèi míng)弑君(shì)挑唆(tiǎo suō)思忖(cǔn)【合作探究】1、请根据文本,找出宝玉挨打前的行为和贾政的反应,完成表格。
10 宝玉挨打
积土成山
长河浪花
本文围绕“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描绘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比如宝玉挨打,因为贾环向贾政编造“金钏之事”,宝玉和贾环的同父异母矛盾。
王夫人因金钏与宝玉午间对话有“挑逗”之语而赶走金钏,致使金钏投井而死,王夫人与金钏的矛盾。
忠顺府来人向宝玉索要蒋玉菡,原来是薛蟠从中挑拨,宝玉与薛蟠的矛盾。
当然贾政与宝玉互不相容的父子矛盾是核心矛盾。
人物关系就是交织在这纷繁的矛盾中,从矛盾冲突中体现了人物性格。
易混易错知识点
1.易读错的字
金钏.(chuàn)儿嗐.(hài)些什么
葳蕤
..(wēiruí)惶悚.(sǒnɡ)
暴殄.(tiǎn)弑.(shì)君杀父
不肖.(xiào)孽.障(niè)
血渍.(zì)袷.(jiá)纱被
栉.(zhì)沐
2.形近字辨析
3.词语解释
(1)葳葳甤甤:萎靡不振。
(2)惶悚:惶恐。
悚,害怕恐惧。
(3)暴殄:恣意糟蹋。
殄,灭绝。
(4)一应:所有的一切
(5)讹传:错语的传闻。
(6)擅入:随意进入。
(7)唆挑:唆使挑动。
(8)栉沐:梳洗。
栉,梳头发。
沐,洗头发。
焦点访谈
老师:同学们,“宝玉挨打”是《红楼梦》里的一个高潮,从艺术角度看,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高潮的安排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呢?
甲生:这个高潮的形成具有偶然性。
当宝玉被喝禁在边厅上,他料到挨打是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
倘若贾母闻声赶到,电闪雷鸣也就顷刻风息浪平,高潮也就
形成不了。
高明的曹雪芹就利用偶然性的事件来触发。
一是整天转前绕后,陪伴左右,又机灵又贴身的小厮焙茗,偏偏这时不见影踪,倘若他在这里的话,别说吩咐,就是闻到点雨腥味,也早就一溜烟到里面报告去了。
可是,这老妈子偏偏又是聋子,把“要紧”听成“跳井”,将“小厮”说成“了事”;把个贾宝玉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这都是偶然性的事件。
乙生:我认为这个高潮的形成具有必然性。
对于荣国府的封建家长来说,贾宝玉是不可或失的命根子,是延荣续贵的唯一希望。
为挽狂澜于既倒,支撑残厦于将顷,贾府的统治者在贾宝玉刚生下后就为他铺设了一条仕途经济的青云大道。
但是,贾宝玉硬是唱反调,无心于仕途之间,绝意于经济之途。
他大骂迷恋于仕宦的人是“禄蠹”,史湘云劝他:“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
”宝玉听了,如针刺耳,大为反感:“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矛盾双方的这些言行都发生在三十三回前,作为伏笔深深地埋藏着。
一方强令其邀名取禄,一方偏不就范,双方冲突不已,矛盾的激化也就势在必然。
这就为三十三回的高潮提供了充分准备。
当经过大大小小的大力侦察和互相摩擦后,对立的矛盾就必然会激化到诉诸武力。
这样的高潮的形成就思想意义上讲,有社会必然性;就故事发展的角度看,有情节必然性。
丙生:我认为作者实际上是利用偶然性为必然性发挥作用的。
金钏儿投井,雨村临门,是高潮的导因,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高潮的直接发因,由远及近,脉络清晰,一步紧接一步,层深叠进,一环衔一环,丝丝入扣,把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进入非如此不可的境地。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
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
《红楼梦》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老师:“宝玉挨打”确实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高潮,这个高潮的形成应该是有其必然性的,这从前面的相关情节及宝玉与父亲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中可以看出。
乙同学和丙同学读得很具体,很准确。
而甲同学所谓的“偶然性”不很正确,试想,这种“偶然性”即使一时避免,而根本冲突存在,必然就在以后的某个事件引发下有“宝玉挨打”了。
学生:在这场激烈的冲突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众多人物在宝玉挨打这个事件中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请老师帮助加以分析。
老师:分析时应联系具体言行来谈。
贾政:惧怕忠顺府,听信谗言,易于动怒,笞子时下手不知轻重,性格正统顽固。
贾宝玉:言谈机敏,不善应酬,矢志不移,性情温润,体贴他人,思想叛逆。
王夫人:善用心机,以退为进。
王熙凤:指挥若定,管家风范。
学生:按中国的传统,父亲教训子女甚至动手打几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像贾政这样下毒手想置儿子于死地的父亲却是罕见的。
请联系当时社会的大环境和家族的小环境帮我们分析一下贾政打宝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老师:认清贾政与宝玉的思想冲突:贾政要宝玉读《四书》《五经》,走读书应试的仕途经济之路;而宝玉则厌恶走仕途经济之路,他不爱读《四书》《五经》是因为那些书只是应试的敲门砖,不敷实用,与同学们今天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