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968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5.39 KB
- 文档页数:2
子宫内膜异位症78例临床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0年5月~2005年7月我院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8例,其中子宫腺肌症32例,卵巢巧克力囊肿46例。
年龄24~57岁,平均40.5岁,31~50岁61例,占80.5%,绝大多数病例在生育年龄。
未婚6例,占7.6%,已婚未育31例,占39.7%,已育22例,占28.2%。
不孕56例,其中原发不孕21例,占26.9%,继发不孕35例,占44.9%。
本文78例患者中有各类妇产科手术史41例,占52.6%,其中,人流史、诊刮史16例,宫内节育器9例,剖宫产史8例,卵巢手术史5例,宫腔镜史3例。
1.2临床特征:主要症状为痛经、月经过多及经期不适。
痛经55例,其中原发痛经12例占21.8%,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剧36例占46.1%。
月经过多29例,占37.2%,经期不适16例,占20.5%。
1.3体征:子宫增大32例,其中相当于孕2个月大小24例,均为子宫腺肌病,占子宫增大的75%;附件包块46例,多为鹅蛋大至拳头大囊性包块,活动性差;子宫骶骨韧带及子宫直肠窝可触及结节6例。
1.4诊断方法:78例患者中,有27例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B超显像确诊,其余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诊断确诊。
1.5治疗:7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均采用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28例,半根治性手术(保留正常的卵巢组织)32例,保守性手术(切除病灶,保留子宫及附件)18例。
手术方式根据开腹后异位病灶所见决定(见表1)。
2结果2.1临床分期:根据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拟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分期,本院78例患者,Ⅰ期4例,占5.1%,Ⅱ期21例,占26.9%,Ⅲ期43例,占55.3%,Ⅳ期4例,占5.1%。
临床上以Ⅱ、Ⅲ期患者多见,占82.1%。
2.2病理类型:78例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为:内在型19例,占24.3%,外在型47例,占60.2%,混合型12例,占15.3%。
2014.12261生殖健康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机制复杂,诱因也比较多,属于发病率较高的妇科疾病。
根据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在10%-15%,而在不孕症或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发病率高达30%。
因此,临床上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特点等显得至关重要[1]。
为了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试验分析。
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来我院诊治的112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实验中患者年龄为21-34岁,平均年龄为29.3±1.2岁产妇异位症发病部位:49例内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占43.75%,63例外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占456.25%。
患者中,62例宫颈,35例卵巢,2例输卵管,5例阴道,1例外阴,2例子宫直肠窝;5例混合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研究中,患者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完全知情,患者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本次研究中,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实验中共确诊112例患者。
患者均符合《妇妇科学》[2]临床诊断标准。
对于典型内异症或核异形性改变患者诊断依据如下:(1)异位的内膜样腺上皮细胞核深染或淡染,伴有中-重度多形性。
(2)核/浆比例增大。
(3)细胞密集,呈复层或簇状突。
(4)可伴腺体结构不典型。
患者诊断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和试验分析唐 辉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诺敏镇中心卫生院妇产科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021000【摘 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试验分析。
方法:对来我院诊治的112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试验。
结果:43例以痛经为初始症状,占38.4%,35例盆腔肿块,占31.2%、17例月经失调,占15.2%,13例腹痛,占11.6%,4例绝经后阴道流血,占3.6%。
7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提高诊断率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7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
结果采取不同治疗方式①孕三烯酮;②保留生育功能手术;③保留卵巢功能手术;④根治性手术。
其中根治性手术治疗后无复发病例。
结论根据病变的轻重、年龄、对生育有无要求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治疗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痛经发病率占10%,明显痛经患者有80%。
严重影响了育龄妇女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寻找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发病率,对育龄妇女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现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这6年来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分析与探讨。
1 资料和方法1.1 发病情况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妇科腹部手术832例,占同期开腹手术患者的9.4%。
1.2 年龄及孕育情况本组78例,年龄18~57岁,未婚未育2例,已婚未育7例,孕1次15例,孕2次34例,孕3次15例,孕4次以上5例。
有人工流产史者43例(55.1%),剖宫产史者17例(21.8%),引产史者9例(11.5%)。
结扎者8例(10.3),置宫内节育器者46例(59%)。
初潮年龄≤13岁者38例(48.7%)。
1.3 临床症状、分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方案很多,我们采用1985年美国生育学会(AFS)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共分为四期。
即Ⅰ~Ⅳ期。
本组病例Ⅰ期17例,Ⅱ期40例,Ⅲ期18例,Ⅳ期3例。
见表1。
表1主要症状与临床分期ⅠⅡⅢⅣ例数%月经不调10281235368.0不孕原发37411519.2继发519823443.6痛经原发25311114.1继发820823848.7性交痛8421417.9急腹症122167.7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月经不调占68.0%;原发不孕占19.2%,继发不孕占43.6%,分期越高不孕发病率也越高;原发痛经占14.1%,继发痛经48.7%;性交痛占17.9%,分期越高发病率也越高;急腹症发作者7.7%,分期越高发病率也越高,急腹症均为内膜异位囊肿破裂。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方法将2012 年3 月~2013 年3 我院收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110 例,根据手术中对病人的检查结构分为内在型、外在型和混合型三种结果外在型病人的不孕率最高、内在型月经不调和痛经的出现率最高,混合型出现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最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三组内异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的临床症状和病灶的出现位置有很大的联系,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情况、生育情况、病变程度确定出需要使用的手术方法,为了使误诊率得到降低,临床医师要提高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的是在子宫腔被覆黏膜的外部位置出现了有生长能力的子宫内膜组织。
简称内异症(endometriosis,EMT)[1]。
属于妇科多发病,从女性青春期到绝经期都有可能出现,发病原因和激素有一定的关系,常见的发病症状为不孕不育、盆腔包块、疼痛、月经失调等,对病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
现对我院2012 年3 月至2013 年3 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2 年3 月~2013 年3 我院收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110 例,根据手术中对病人的检查结构可以分为内在型、外在型和混合型三种。
病人年龄在20 岁~49 岁,平均年龄为35±14 岁。
,其中内在型病人54 例,占49%,外在型病人39 例,占 35.5%。
混合型病人17 例,站15.5%。
所有病人在临床上均表现为慢性盆腔痛、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等症状。
1.2 方法在临床上,根据病人的年龄、对生育的接受程度和要求程度选择治疗方法,一般情况下,内在性病人的手术方法主要有子宫全切除和剔除术;混合型和外在型的手术方法主要包括根治性手术、半根治性手术和保守型手术三种方法,并且混合型病人和外在型病人在手术过后,还要服用四个月左右的内美通来进行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8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
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增高,由于病变所在部位不同和病情轻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的症状差异很大,常被误诊。
本院术前诊断的准确率仅37.5%,与其他医院报道的34.7%相似[1]。
为提高诊断率,增强疗效,现将我院5年来收治且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8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1.1 年龄平均发病年龄39.8岁,以28~45岁发病为多,占57.5%;其中年龄最小20岁,最大63岁;绝经后发病5例;未婚者3例,均为26岁以下。
1.2 既往妇科手术史82例患者中有妇科手术史者计60例,约占73.2%,其中实施过人流者35例(最多者达4次);宫腔操作包括诊刮、通气、通液、造影、放环、取环等17例;剖宫产、宫外孕手术等5例。
1.3 临床症状与分期分期按Ingersoll[2,3]2007年在Acosta分类法的基础上修改的五期分法,即0~Ⅳ期。
本组资料Ⅰ期22例,Ⅱ期33例,Ⅲ期24例,Ⅳ期3例。
1.3.1 月经不调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者共39例,占47.6%,其中16例合并子宫肌瘤或腺肌症;余23例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主要症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无明显关系。
1.3.2 痛经82例患者中有痛经者53例,占64.6%,其中继发性痛经或在原发痛经基础上继以加重的占54%。
痛经并不随分期而相应加重。
1.3.3 不孕情况原发性不孕者11例,继发性不孕者25例。
Ⅲ、Ⅳ期患者不孕症的发生率偏高,占77.8%。
不孕占已婚育龄妇女的44.3%。
1.3.4 性交痛11例,占13.4%,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此症发生率随临床分期而相应增加。
1.3.5 急性腹痛发作史7例患者中2例术前未能做出正确诊断而腹腔穿刺有血,急诊手术时诊断为内膜异位囊肿破裂。
子宫内膜异位症75例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7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52例行保守手术,23例行半保守手术。
手术患者于术后1周开始口服米非司酮,10 mg/d,坚持服用6个月;22例未给予米非司酮,所有患者均随访3~5年。
结果:本组主要临床表现有月经频发、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痛经进行性加重、不规则出血和不孕等。
治疗后,完全缓解(CR)60例,占80.0%;部分缓解(PR)15例,占20.0%。
术后妇科检查发现,行保守手术的患者子宫内膜的表面光滑,形态正常;行半保守手术的患者腹部触痛不再存在,盆腔内的腹膜表面光滑。
米非司酮可以有效地清除剩余病变组织,清除率可达90.6%(48/53)。
结论:掌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确诊后及时进行手术和药物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标签: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疗法;术式;米非司酮中图分类号R71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13-0121-02子宫内膜异位症(ENT)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多发于育龄期妇女,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属于妇科的疑难病症,其发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因此,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笔者对所收治的7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收治的7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20~58岁。
有人工流产史者44例(58.7%),行剖宫产术史20例,引产史6例。
主要临床表现有月经频发、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痛经进行性加重、不规则出血和不孕等。
体征特点:最典型的是阴道、宫颈有紫蓝色的小点,后穹隆有紫蓝色的硬结节,盆底及阴道有触痛性的硬结节,多粘于子宫的后方,宫体活动受限37例(49.3%),附件包块33例(44.0%),骶韧带增粗30例(40.0%)。
75例均进行CA125检测,66例异常(CA125>35 U/ml),占88.0%。
子宫内膜异位症例临床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它指的是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的位置生长和蔓延,常见的有盆腔、卵巢、腹壁、肠道等部位。
患病率较高,致病率也相对较高,具有很强的临床特征性,需要及时的诊治。
本文就子宫内膜异位症例临床分析进行讨论。
临床表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比较明显,主要包括:1.疼痛:几乎所有女性患者都有周期性疼痛,常在来月经期间加剧,并在月经流血时减轻。
另外,还有非周期性腹痛,对生活影响较大。
2.异常出血:部分患者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出血,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或月经期间出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不孕症:由于卵巢、输卵管等生殖器官的受损或变形,部分患者出现不孕症。
当阻塞输卵管影响排卵时,还可能引起怀孕后的早期流产或宫外孕。
病因及诊断目前尚不清楚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切病因,但存在多种可能,包括基因遗传、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异常等。
因为疾病具有异质性,临床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B超、MRI 等检查手段,确诊率较高。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应该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常规治疗包括利用抗炎药、避孕药、保守手术等方式来控制疼痛和异常出血等症状。
对于想要生育的女性,可能需要进一步做输卵管造影、人工授精、体外受精等生殖治疗。
对于病程较长、症状较重、伴有不孕症等女性来说,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手术和开腹手术等。
总结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而且十分痛苦的疾病,它会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生育能力,在早期就需要进行诊断和治疗。
因此,女性朋友们需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重视,维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警惕疾病发生的迹象,及时就医治疗,避免疾病的恶化。
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98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伴不孕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本院9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
结果:98例患者中,子宫内膜异位症Ⅰ~Ⅱ期57例,Ⅲ~Ⅳ期41例;原发不孕39例,继发不孕59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
术中亚甲蓝通液检查至少一侧输卵管通畅96例,双侧梗阻2例,进行输卵管再通术。
随访时间6~24个月。
术后成功妊娠39例,妊娠率达39.8%。
妊娠率Ⅰ~Ⅱ期高于Ⅲ~Ⅳ期(P<0.05),继发不孕明显高于原发不孕(P<0.05)。
复发6例,Ⅰ~Ⅱ期1例,Ⅲ~Ⅳ期5例。
结论: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腹腔镜是提高妊娠率的有效治疗手段。
术后妊娠率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程度及不孕类别有关,病变程度越高术后复发率越高。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endometriosis (endometriosis) with infertility treatment related factors. Methods: Systematic review the clinical data of 98 cases of endometriosis associated with infertility. Results: In 98 patients, 57 cases were endometriosisⅠ-Ⅱ, 41 cases were endometriosisⅢ-Ⅳ; 39 cases were primary infertility, 59 cases are secondary infertility, they wer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laparoscopic surgery. At the same time,used general solution technique with the methylene blue check the tubal, 96 patients had at least one side smooth, fallopian tube recanalization was used in 2 cases of bilateral tubal obstruction. They were followed up for 6-24 months. 39 cases successful pregnanted, the pregnancy rate was 39.8%. EndometriosisⅠ-Ⅱhad higher pregnancy rate thanⅢ-Ⅳ(P<0.05), secondary infertil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rimary infertility (P<0.05). 6 cases were recrudesced, 1 case wasⅠ-Ⅱ, 5 cases wereⅢ-Ⅳ.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sis associated with infertility, laparoscop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to improve pregnancy rate. Pregnancy rate are related with clinical stage and infertility categories and the higher lesions the higher relapse rate after surgery.[Key words] Endometriosis; Infertility; Pregnancy; Laparoscopic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并种植生长而产生的病变[1],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之一就是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子宫内膜所引起的一种病变,该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成为一种多发病,是妇科目前常见的疾病之一。
育龄妇女发病率为10%~15%,多发生在盆腔脏器,盆腔外较为少见。
严重地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它表现的细胞增生、浸润和复发性,使之成为难治之症。
现将我科所收治的45例患者进行总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24~49岁,有人工流产史42例。
1.2 临床特征疼痛是EM主要症状之一,包括痛经、月经过多,性交痛,慢性盆腔炎,及经期不适,大腹痛,有的患者可有盆腔包块,甚至卵巢内膜异位囊肿等,痛经35例,其中原发痛经8例,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剧27例。
月经过多12例,经期不适6例。
1.3 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有经血逆流`淋巴转移`体腔上皮化生等学说解释不同部位内异症的发生。
早期病变多由内膜细胞及腺体组成。
随着病情的进展,病灶反复周期出血,并有色素沉着,称为棕色病变。
以后出血逐渐吸收,瘢痕形成,称为白色病变。
通常红色病变为病变的开始阶段,血管丰富,有丝分裂活跃,病变较为活跃;而白色病变血管少,有丝分裂缺乏,病变不活跃。
腹腔局部调控因素如免疫、内分泌、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的改变,导致盆腹腔内环境的改变。
有的认为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手术操作将子宫或腹腔内游离的内膜碎片种植至切口形成医源性内异症。
而典型体征是内异症患者子宫固定,后倾,在直肠子宫凹陷、宫骸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段等部位扣及结节伴触痛,有时在阴道穹隆部可扣及或肉眼见到稍微隆起的结节或蓝点。
另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也与遗传因素有关,异位内膜发生与在位内膜一样的周期性增殖、分泌、出血,而形成周期性变化的肿块和疼痛。
因此有学者提出:EM是个遗传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器官依赖性疾病、激素依赖性疾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