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诗的发展简况
- 格式:doc
- 大小:21.61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现当代新诗【最新版】目录1.中国现当代新诗的概述2.新诗的发展历程3.新诗的主要特点4.新诗的代表人物及作品5.新诗对后世的影响正文中国现当代新诗是指在 20 世纪初至现在的诗歌创作。
新诗运动起源于 20 世纪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诗歌改革运动。
在这一运动中,诗人们倡导用白话文写作,摒弃传统的文言文,以期使诗歌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具有更强的表达力。
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诗的创立阶段,以胡适、陈独秀等人为代表,他们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开创了新诗的先河。
第二个阶段是新诗的发展阶段,以郭沫若、徐志摩、辛弃疾等人为代表,他们在白话文的基础上,探索诗歌形式的创新,使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新诗的成熟阶段,以毛泽东、朱自清、陈毅等人为代表,他们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使新诗更加成熟,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新诗的主要特点是使用白话文写作,形式自由,内容丰富,主题多样,风格各异。
新诗的主题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生等各个方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
新诗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五言、七言等格局,采用了自由诗、散文诗、新古风等形式,使诗歌更加灵活多样。
新诗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胡适的《尝试集》、陈独秀的《新青年》、郭沫若的《女神》、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辛弃疾的《无题·荷花香里度飘然》、毛泽东的《长征》等。
这些诗人和作品在新诗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诗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新诗开创了诗歌创作的新纪元,使诗歌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具有更强的表达力。
另一方面,新诗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新诗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现当代新诗中国现当代新诗是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种诗歌形式。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新诗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和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文将从新诗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代表性诗人、审美价值以及现状与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读者了解中国现当代新诗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引言中国现当代新诗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文化、追求民主与科学的革命。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诗歌开始摆脱旧有的格律束缚,探索一种更加自由、贴近时代的表达方式。
从那时起,新诗便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诗人。
二、中国现当代新诗的主要流派在中国现当代新诗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流派。
这些流派各具特色,共同推动了新诗的多元发展。
1.现代派诗歌:以艾青、冯至等为代表,注重诗歌的形式创新,追求内在的旋律和节奏。
2.现实主义诗歌:以田间、李季等为代表,关注社会现实,强调诗歌的教育功能。
3.浪漫主义诗歌:以郭沫若、雪莱等为代表,抒发个人情感,歌颂理想与自由。
4.意象派诗歌:以庞德、徐志摩等为代表,借鉴西方意象派诗歌的表现手法,注重诗歌的视觉意象。
5.朦胧派诗歌:以北岛、芒克等为代表,追求诗歌的隐喻和象征,表达复杂的内心世界。
6.口语诗派:以汪国真、食指等为代表,主张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思考与感悟。
三、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新诗的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及其作品。
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的简要介绍:1.徐志摩与《再别康桥》:以优美的抒情描绘了诗人对康桥美景、青春时光的留恋,成为新诗的经典之作。
2.辛弃疾与《青玉案·元夕》:运用丰富的意象和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余光中与《咏梧桐》:通过对梧桐树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4.北岛与《回答》: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派诗歌,以独特的隐喻和象征展现了诗人的思考与追求。
5.汪国真与《一棵小草》:以口语化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新诗发展史
新诗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种诗歌体裁,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的发展。
在这段时间内,新诗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同时也受到了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新诗的创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当时革命思潮和文化思潮的交织催生了一批新诗人,他们试图通过创作新诗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向往。
这些新诗人包括郁达夫、鲁迅、胡适等人,他们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现实感。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个人经验和情感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诗歌形式。
这一时期的新诗家包括徐志摩、聂鲁达、周敦颐等人,他们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哲思思考。
到了50年代,新诗开始受到政治思潮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新诗家除了表达个人情感之外,还需要表现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持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忠诚。
这一时期的新诗家包括北岛、顾城、舒婷等人,他们的诗歌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支持。
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新诗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新诗家包括海子、多多等人,他们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对生命、自然、人性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在21世纪初,新诗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多元化的文学形式。
新诗家们在表现对象、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展现出更多的个性和创新。
新诗已经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文学形式,而是成为了一个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文学体系。
总之,新诗的发展史充满着创新和变革,它的演变也与时代的变迁密不可分。
新诗的发展历程,不仅是文学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是一种文学形式,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
然而,我将重点关注现代新诗的演变和发展。
20世纪初,随着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新诗开始追求个性化和创新性。
这一时期的新诗作品通常采用非传统的诗歌形式,如自由诗、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
诗人们试图通过语言和形式的实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诗逐渐演变为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式的形式。
20世纪中期,诗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和政治议题,并将其融入诗歌创作中。
这一时期的新诗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诗人们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不公正和不平等的批评和反思。
到了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新诗进一步扩展了其表达方式。
诗人们开始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语言和声音融入诗歌创作中。
这种多样性和跨文化的特点使得新诗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诗也开始探索数字化和多媒体的可能性。
一些诗人将诗歌与音乐、视觉艺术和互动性结合起来,创造出全新的诗歌形式和体验。
总的来说,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追求个性化和创新性,到关注社会和政
治议题,再到多样性和跨文化的开放式创作。
新诗的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诗人的创作需求,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
引言概述:中国新诗发展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探讨中国新诗的起源与发展、不同时期的新诗特点、新诗作品的流派与代表作、新诗的影响与变革以及新诗的未来发展。
通过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使读者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正文内容:一、新诗的起源与发展1. 早期新诗的形成与特点- 新诗起源于古代诗歌,受到韵文格律的影响- 新诗突破了古代诗歌的形式,提倡用白话写作- 新诗强调自然写实和个人情感2. 唐宋时期的新诗繁荣- 唐宋时期是中国新诗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代新诗注重意境与音乐感- 宋代新诗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与感悟3. 明清时期新诗的衰落- 明清时期社会动荡,新诗受到限制- 新诗形式僵化,缺乏独特性- 新诗更多地退回到古体诗的传统二、不同时期的新诗特点1. 隋唐时期的新诗特点- 新诗抒发了大众的情感与心境- 新诗注重音乐感与意境的营造2. 宋代的新诗特点- 新诗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与意象的构建- 新诗更加关注人情世故与社会现实3. 元明清时期的新诗特点- 新诗趋向于古体诗的传统,形式趋于僵化- 新诗内容更多地表达宗教思想与哲学观念三、新诗作品的流派与代表作1. 唐诗流派与代表作- 高山流水诗派:代表作《登鹳雀楼》- 豪放诗派:代表作《行行重行行》2. 宋诗流派与代表作- 老莱子派:代表作《江雪》- 温州派:代表作《题西林壁》3. 元明清时期新诗流派与代表作- 明代律诗流派:代表作《钗头凤·红酥手》- 清代骈文流派:代表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四、新诗的影响与变革1. 新诗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新诗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新篇章- 新诗突破了古代文言文的局限,注重白话表达2. 新诗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新诗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诗为后来的现代诗歌运动提供了启示与借鉴3. 新诗的变革与创新- 新诗形式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韵文格律- 新诗内容涵盖了更广泛的主题与题材五、新诗的未来发展1. 当代新诗的特点与趋势- 当代新诗更加注重个体的表达与感受- 当代新诗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与自由2. 新诗的社会影响与价值- 新诗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 新诗可以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与反思3. 新诗的未来发展方向- 新诗应该注重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对话- 新诗应该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与创新性总结:中国新诗发展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起源与发展到不同时期的特点、流派与代表作,再到对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影响与变革,我们可以看到新诗的重要性与价值。
中国现当代新诗(实用版)目录1.中国现当代新诗的概述2.新诗的发展历程3.新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4.新诗的艺术特点5.新诗的影响和贡献正文中国现当代新诗是指在 20 世纪初至今,以白话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歌创作。
新诗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新诗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丰富的诗歌流派。
首先,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 1917 年到 1949 年,这一时期是新诗的诞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以胡适、郭沫若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写作,推动了新诗的创立。
第二个阶段是从 1949 年到 1979 年,这一时期是新诗的成熟和发展阶段,出现了“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具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以及郭沫若、徐志摩、辛弃疾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人。
第三个阶段是从 1979 年至今,这一时期是新诗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阶段,诗人们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其次,新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也值得关注。
如前所述,新诗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如“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
这些流派各具特色,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这些流派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辛弃疾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内涵,为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新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诗采用白话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使得诗歌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其次,新诗在形式上打破了古典诗歌的束缚,不再局限于五言、七言等固定形式,而是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自由发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再次,新诗在主题和内容上,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风貌。
最后,新诗的影响和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新诗的诞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进程,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现当代新诗【原创实用版】目录1.中国现当代新诗的概述2.新诗的起源和发展3.新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4.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创新5.新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文【中国现当代新诗的概述】中国现当代新诗是指自 20 世纪初以来,以现代汉语为基础,吸收西方诗歌技巧和观念,突破古典诗歌形式规范的诗歌创作。
新诗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转折。
【新诗的起源和发展】新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随着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尝试用现代汉语创作诗歌,以表达新时代的思想和情感。
陈独秀、胡适等文学家是新诗创作的先驱,他们倡导“白话文学”,提出“废除旧诗,创立新诗”的口号。
新诗在五四运动后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
郭沫若的《女神》、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背影》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佳作。
【新诗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中国现当代新诗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以下简要介绍几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1.毛泽东:《长征》、《浪淘沙·北戴河》等2.徐志摩:《再别康桥》、《翡翠》等3.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等4.辛弃疾:《无题·荷花香里度飘然》、《水调歌头·寄雷上人》等5.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九月》等【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创新】新诗在创作过程中,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继承:新诗在主题、意象、抒情等方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精华。
很多新诗作品都表达了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关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新:新诗在形式、技巧、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新诗采用自由诗体,突破了古典诗歌的格律限制,更自由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新诗还吸收了西方诗歌的技巧和观念,如象征、意象、隐喻等,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新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中国现当代新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这个
时期的诗人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形式多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诗逐渐分化出多种流派和样式,如五四时期的“白话诗”、三十年代的“抗战诗”和“田园诗”、五十年代的“现代主义
诗歌”等。
在五十年代的新诗发展中,一些诗人以前所未有的直接、生动和自发的方式表达了个人情感、社会现实和文化价值观。
这种诗歌形式逐渐取代了早期新诗中过于抽象和形式化的表现方式。
同时,新诗开始注重技巧和艺术手段,如韵律、节奏、图像、隐喻等,以强化表达的效果和艺术性。
六十年代,新诗出现了“大众诗歌运动”,以革命歌曲和通俗歌曲为主要风格,倡导直截了当、口号性的表现方式,并强调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七十年代,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新诗开始从政治表现向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转变。
这个时期的诗人注重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以表现复杂的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
八十年代以后,新诗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有些诗人注重文化探索,有些诗人追求语言和形式的创新,有些诗人追求超越和意义的深化。
总体来说,新诗的发展历程是多元而复杂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形态和风格,反映了不同时代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它是现代汉语诗歌的一种形式。
以下是新诗的主要发展历程:
1. 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3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中国的文化启蒙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诗人们开始追求个人表达和自由创作,摒弃了传统古诗的格律和题材限制。
胡适、郭沫若等人提倡自由诗,探索新的诗歌形式和主题。
2.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运动,也对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大量诗人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运动,并通过诗歌表达对旧体制的批判和对自由、民主的向往。
五四运动后期,以艾青、徐志摩等为代表的新诗派崛起,强调诗人的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
3.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在抗日战争时期,新诗成为了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诗人通过诗歌宣扬抗战精神,表达对敌人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
这一时期,郁达夫、闻一多等人的抒情诗、抗战诗广泛流传。
4.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新诗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
在这一时期,诗歌创作受到严格限制,很多作品被批判和禁止发表。
然而,一些诗人仍然通过秘密地创作和传播诗歌,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这段时期的新诗多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呈现。
5.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迎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对新诗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诗人们开始拥抱自由主义和个体主义的思潮,表达对现代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此时期的新诗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和主题,包括抒情诗、社会诗、自然诗等。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新诗,作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经历了一段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受到象征主义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同时,它也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变革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主题。
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初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启发。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现代西方文学,其中包括新诗。
第一代新诗诗人,如胡适、丁玲等,他们试图改变传统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引入自由诗的创作方式,表达现代人的思想与情感。
他们重视语言的纯洁和自由,追求个体的自我表达。
1940年代到1960年代,新诗迎来了一个辉煌时期。
以艾青、北岛、顾城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新诗诗人,他们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敏感的情感,揭示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
他们的作品积极向上、深入人心,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表达了深切的关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诗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诗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体验,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与此同时,新的文化与艺术思潮的影响也进一步丰富了新诗的形式和内容。
第三代新诗诗人,如海子、余光中等,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感悟,开启了新诗的新纪元。
到了21世纪,新诗在互联网时代迎来了更广阔的创作与传播平台。
众多优秀的诗人兴起,以微信公众号、博客等方式发布作品,使新诗走出了传统的纸媒时代,与读者实现了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
而且,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一些新诗形式诞生了,如微诗、手诗等,丰富了新诗的创作方式。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不同时期获得了不同的突破和创新。
新诗的多样性与活力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现代新媒体,新诗都将继续在诗人们的努力下焕发出光芒,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关于新诗的发展简况1.新诗的初创期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的胡适的《白话诗八首》,被看作是现代最早出现的白话诗(现代新诗在20世纪初刚出现时都称为白话诗)。
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等,被看作是现代第一批白话新诗。
(刘半农和沈尹默后来创作的歌谣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和散文化的《三弦》,则被看作是他们的诗歌代表作)。
1919年2月,周作人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这年10月,胡适的《论新诗》被看作最权威的新诗理论,朱自清称之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
这年,郭沫若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
1920年1月,新诗社编辑出版的《新诗集(第1集)》(内收胡适、刘半农、周作人、康白情、郭沫若等15人的102首作品)是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这年1月,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
这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个人新诗集。
从此,胡适被看作是白话新诗第一人。
这年的重要诗集还有郭沫若、宗白华、田汉(寿昌)三人的诗合集《三叶集》(上海亚东图书馆)和许德鄰编选的《分类白话诗》(崇文出版社)。
沈玄庐的《十五娘》被朱自清称为新文学中第一首叙事诗。
这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会是白话诗人们进行的新诗歌谣化努力的开始,主要收获有刘半农的《瓦釜集》和《扬鞭集》中的部分作品,以及刘大白的《卖布谣》、《田主来》等。
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一方面把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体现,被看作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922年1月,叶圣陶、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月,上海亚东书局在这3的《诗》月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刊物。
这年.年出版的俞平伯的《冬夜》和康白情的《草儿》,被看作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
这年4月,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四人在杭州组成现代第一个专门的诗社:湖畔诗社,同时还自己出版了诗合集《湖畔》,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湖畔诗人。
这年6月,文学研究会的朱自清、周作人等8人因出版诗合集《雪朝》(商务印书馆)而被看作是一个准诗歌流派,称为《雪朝》诗人群。
这年8月,汪静之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蕙的风》被看作是现代第一部爱情诗集,因其在爱情表现上的大胆而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年,冰心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小诗。
这年发表的重要诗论还有郑振铎的《论散文诗》和周作人的《论小诗》,出版的重要诗集还有北社编辑的《新诗年选(1919)》和徐玉诺的《将来之花园》等。
2.新诗的探索期1922年以后,白话新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基本上取代了文言旧诗在文坛上的霸主地位,但新诗的白话化或散文化的倾向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因此,从1923年起,新诗的艺术问题或称诗化问题成为大家努力的方向。
1923年1月和5月,冰心的两部小诗集《繁星》和《春水》先后由商务印书馆和新潮社出版,这年3月,朱自清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抒情长诗《毁灭》,曾引起诗坛的轰动,被看作是新文学中的《离骚》和《七发》,是新诗运动以来,利用了中国传统诗歌技巧的第一首长诗。
这年9月,闻一多的第一部诗集《红烛》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这年7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陆志苇的《渡河》,已很注意诗的节奏和押韵,被朱自清称为徐志摩氏等新格律诗运动的前驱。
同年10月,宗白华的小诗集《流云》由亚东出版社出版,再加上周作人对日本俳句的介绍,郑振铎翻译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的影响,以及徐玉诺等人的对于小诗的热衷,由此造成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
小诗的流行既给新诗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也促进了新诗艺术的进步。
这年出版的重要诗集还有郭沫若的诗文集《星空》,发表的重要诗论主要有成仿吾的《诗之防御战》、闻一多的《〈女神〉之时代精神》和《〈女神〉之地方色彩》、邓中夏的《贡献于新诗人之前》等。
,收有《毁灭》等,(诗文集)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踪迹》12年1924是朱自清诗歌最有代表的作品集。
这年出版的重要诗集还有刘大白的《旧梦》等。
1925年1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的蒋光慈的《新梦》,是现代文学史最早出现的无产阶级诗歌,是诗人留俄三年的精神记录,主要歌颂俄国的十月革命。
这年8月,徐志摩自费排印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上海中华书局代印),卞之琳认为,徐志摩最可读的诗大多出自于此。
这年11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是他于1923年从德国柏林将手稿寄给周作人后,编入新潮社丛书的。
《微雨》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象征派诗歌的产生。
朱自清说,他要表现的是'对于生命欲揶揄和神秘及悲哀的美丽'。
讲究用比喻,有'诗怪'之称。
20年代象征派诗歌的重要诗人还有王独清(《圣母像前》,1927)、穆木天(《旅心》)、冯乃超(《红纱灯》,1928)等。
这年出版的重要诗集还有王统照的《童心》、梁宗岱的《晚祷》等。
1926年4月1日,由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创刊,标志着新格律诗运动的开始,也标志着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前期新月派的正式形成。
同年5月,闻一多的《诗的格律》在《诗镌》上发表,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试图通过格律化的努力建立中国式的新诗。
以《晨报副刊·诗镌》为中心,集中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诗人,主要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于赓虞等。
这年出版的重要诗集还有李金发的《为幸福而歌》、刘大白的《邮吻》、于赓虞的《晨曦之前》等。
1927年,诗坛上的两件大事,是冯至的《昨日之歌》和鲁迅的《野草》先后于4月和7月由北新书局出版。
冯至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虽然是在郭沫若的《女神》影响下开始诗歌创作的,但却表现出与《女神》不同的艺术特色,以半格律体和幽婉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节制的美,特别是诗集中的4首堪称独步的抒情性叙事诗《吹箫人》、《帷幔》、《蚕马》和《寺门之外》,成为了现代叙事诗的经典。
鲁迅是现代散文诗的鼻祖,他在1919年发表的散文诗《自言自语》、《古城》等,被看作是现代散文诗最早出现的精品。
《野草》既是他的第一部散文诗集,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散文诗集,同时,既被看作是独语体散文的代表,也被看作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和从'孤独的个。
这年出版的重要诗集还有蒋光慈的《哀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体.中国》、韦丛芜的《君山》、李金发的《食客与凶年》、朱湘的《草莽集》、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汪静之的《寂寞的国》,以及王独清的《圣母像前》等。
3.新诗的成熟期有了以徐志摩、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有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再有了冯至的抒情诗和鲁迅的散文诗,中国新诗可以骄傲地说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即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大众化(非诗化)的革命诗歌的活跃,一是贵族化(纯诗化)的现代派诗歌的崛起。
1928年1月,闻一多的第二部诗集《死水》由新月书店出版,这是标志着当时诗歌艺术水平的重要诗集。
这年2月和3月,郭沫若的《前茅》和《恢复》先后由创造社出版,则代表着一个无产阶级诗歌运动的开始。
这年8月,戴望舒的《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的发表,又标志着一个现代大诗人的横空出世,他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30年代的现代派被看作是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末的象征派演变而成的,而《雨巷》则被看作是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势。
这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成为后期新月派形成的标志,这年12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在《新月》上的发表,也被看作是当时诗坛的一个重要收获。
1929年4月,戴望舒的《我的记忆》由上海水沫书店出版,是这年诗坛上最重要的事件。
特别是诗集中的《我的记忆》一诗,既被看作是戴望舒诗歌艺术探索上的一次转折和自己风格形成的开始,也被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起点。
这年出版的重要诗集还有胡也频的《也频诗选》、冯至的《北游及其他》,以及刘大白的《卖布谣》等。
1931年,是新月派最后辉煌的一年,这年1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创刊,梁实秋在创刊号上发表了著名的《新诗的格调及其它》,陈梦家则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了《梦家诗集》。
这年8月,徐志摩还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也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猛虎集》。
这年9月,陈梦家编选的《新月诗选》出版,收入了18名新月诗人的作品,其中还包括林徽因、沈从文等京派作家的作品,给新月派诗歌作了一个总结,预示着新月派的结束,而这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空难中逝世,则正式宣告了新月派的终结。
在这年去世的重要诗人殷夫,他被看作是红色鼓动诗的创造者,继承了蒋光慈开创的政治抒情诗和郭沫若开创的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是30年代最重要的政治抒情诗人。
这年2月7日,他与柔石、胡也频等左翼青年作家一起,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
他生前编辑的诗集《孩儿塔》也因此未能出版。
鲁迅曾为他的这个诗集作序《白莽作〈孩儿塔〉序》,对他的诗给予了高度评价。
也许是巧合,新月派刚刚在1931年谢幕,现代派就在1932年登场。
1932年5月,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创刊,宣告了现代派的正式亮相,现代派也因此刊物而得名。
在这年正式亮相的还有中国诗歌会,这年9月,由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人发起成立的中国诗歌会,以诗歌大众化为主张,是一个以新月派和现代派作为对立面而成立的诗歌社团,也被看作是继殷夫之后最重要的左翼诗歌力量,也是当时无产阶级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33年诗坛上最重要的事件是这年7月臧克家的第一部诗集《烙印》的出版。
这部由闻一多作序的自费出版的诗集,一面世就引起了文坛的关注,茅盾甚至认为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
臧克家的诗在形式上主要受新月派的影响,而在内容上则主要表现乡土的生活和中国农民精神上的坚忍主义,被看作是30年代乡土诗歌的代表。
这年的重要事件还有林庚的《夜》、戴望舒的《望舒草》等诗集和中国诗歌会的刊物《新诗歌》的出版,以及茅盾的《徐志摩论》等的发表。
1934年诗坛上最重要的事件是艾青的出现。
这年5月,他于前一年在狱中写成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在《春光》月刊上,立即引起人们的注目,被胡风称为吹芦笛的诗人,而大家从艾青吹奏的这支从彩色的欧罗巴带回来的芦笛声中,人们也看到了西方象征派大诗人凡尔哈仑和波特莱尔的影响。
这年出版的重要诗集还有臧克家的长诗《罪恶的黑手》、蒲风的《茫茫夜》、朱湘的《石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