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新诗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是一种文学形式,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
然而,我将重点关注现代新诗的演变和发展。
20世纪初,随着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新诗开始追求个性化和创新性。
这一时期的新诗作品通常采用非传统的诗歌形式,如自由诗、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
诗人们试图通过语言和形式的实验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诗逐渐演变为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式的形式。
20世纪中期,诗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和政治议题,并将其融入诗歌创作中。
这一时期的新诗强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诗人们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不公正和不平等的批评和反思。
到了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初,新诗进一步扩展了其表达方式。
诗人们开始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语言和声音融入诗歌创作中。
这种多样性和跨文化的特点使得新诗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诗也开始探索数字化和多媒体的可能性。
一些诗人将诗歌与音乐、视觉艺术和互动性结合起来,创造出全新的诗歌形式和体验。
总的来说,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追求个性化和创新性,到关注社会和政
治议题,再到多样性和跨文化的开放式创作。
新诗的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诗人的创作需求,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
引言概述:中国新诗发展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探讨中国新诗的起源与发展、不同时期的新诗特点、新诗作品的流派与代表作、新诗的影响与变革以及新诗的未来发展。
通过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使读者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正文内容:一、新诗的起源与发展1. 早期新诗的形成与特点- 新诗起源于古代诗歌,受到韵文格律的影响- 新诗突破了古代诗歌的形式,提倡用白话写作- 新诗强调自然写实和个人情感2. 唐宋时期的新诗繁荣- 唐宋时期是中国新诗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代新诗注重意境与音乐感- 宋代新诗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与感悟3. 明清时期新诗的衰落- 明清时期社会动荡,新诗受到限制- 新诗形式僵化,缺乏独特性- 新诗更多地退回到古体诗的传统二、不同时期的新诗特点1. 隋唐时期的新诗特点- 新诗抒发了大众的情感与心境- 新诗注重音乐感与意境的营造2. 宋代的新诗特点- 新诗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与意象的构建- 新诗更加关注人情世故与社会现实3. 元明清时期的新诗特点- 新诗趋向于古体诗的传统,形式趋于僵化- 新诗内容更多地表达宗教思想与哲学观念三、新诗作品的流派与代表作1. 唐诗流派与代表作- 高山流水诗派:代表作《登鹳雀楼》- 豪放诗派:代表作《行行重行行》2. 宋诗流派与代表作- 老莱子派:代表作《江雪》- 温州派:代表作《题西林壁》3. 元明清时期新诗流派与代表作- 明代律诗流派:代表作《钗头凤·红酥手》- 清代骈文流派:代表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四、新诗的影响与变革1. 新诗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新诗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新篇章- 新诗突破了古代文言文的局限,注重白话表达2. 新诗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新诗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诗为后来的现代诗歌运动提供了启示与借鉴3. 新诗的变革与创新- 新诗形式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韵文格律- 新诗内容涵盖了更广泛的主题与题材五、新诗的未来发展1. 当代新诗的特点与趋势- 当代新诗更加注重个体的表达与感受- 当代新诗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与自由2. 新诗的社会影响与价值- 新诗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 新诗可以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与反思3. 新诗的未来发展方向- 新诗应该注重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对话- 新诗应该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与创新性总结:中国新诗发展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起源与发展到不同时期的特点、流派与代表作,再到对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影响与变革,我们可以看到新诗的重要性与价值。
中国现当代新诗(实用版)目录1.中国现当代新诗的概述2.新诗的发展历程3.新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4.新诗的艺术特点5.新诗的影响和贡献正文中国现当代新诗是指在 20 世纪初至今,以白话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歌创作。
新诗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新诗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丰富的诗歌流派。
首先,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 1917 年到 1949 年,这一时期是新诗的诞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以胡适、郭沫若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写作,推动了新诗的创立。
第二个阶段是从 1949 年到 1979 年,这一时期是新诗的成熟和发展阶段,出现了“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具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以及郭沫若、徐志摩、辛弃疾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人。
第三个阶段是从 1979 年至今,这一时期是新诗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阶段,诗人们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其次,新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也值得关注。
如前所述,新诗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如“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
这些流派各具特色,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这些流派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辛弃疾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内涵,为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新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诗采用白话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使得诗歌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其次,新诗在形式上打破了古典诗歌的束缚,不再局限于五言、七言等固定形式,而是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自由发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再次,新诗在主题和内容上,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风貌。
最后,新诗的影响和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新诗的诞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进程,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新诗百年小结中国新诗,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部分,历经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新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边缘到中心,逐渐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新诗的诞生和发展,与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寻求文化革新。
新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文学革命的先锋。
从胡适的《尝试集》到郭沫若的《女神》,再到徐志摩、闻一多等人的作品,新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价值,迅速占领了文坛的一席之地。
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新诗经历了多次流派和风格的更迭。
从早期的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到后来的现实主义、先锋派等,各种流派相互碰撞、融合,推动着新诗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些流派虽然各有特色,但都致力于表达时代精神,展现人民心声。
在百年间,新诗创作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
他们用自己的笔墨,书写着时代的变迁,人民的命运,以及个人的情感与思考。
这些诗人如群星璀璨,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外,新诗的理论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诗人、评论家和学者们对新诗的本质、功能、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诗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成果不仅指导了新诗的创作实践,也为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回顾百年新诗,我们不禁为其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
新诗以其敏锐的时代感、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多元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激发了我们的审美体验。
展望未来,新诗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新诗将继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文化交融。
该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歌的萌芽阶段,其中一些杰出的诗人涌现出来。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的蓬勃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多位重要诗人如徐志摩、郭沫若、艾青等出现,他们的作品大胆创新,挑战传统形式和内容。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深入探索。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动荡时期。
在这一时期,政治因素对诗歌的创作和发表产生了重大影响。
许多诗人被迫转向批评现实主义和宣传文学,以符合当时的政治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现代诗歌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现代诗歌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的趋势。
许多年轻诗人涌现出来,他们使用富有个性和创新的表达方式,探索新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当前,中国现代诗歌已经成为一个繁荣和多样化的领域。
诗人们继续通过自己独特的声音和视角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他们的作品涉及各个方面,包括社会问题、人际关系、自然景观等。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展现创作实践与文化变迁的精彩旅程。
总结:- 20世纪初为中国现代诗歌的萌芽阶段。
- 20世纪20-40年代为中国现代诗歌的蓬勃发展阶段。
- 20世纪50-70年代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动荡时期。
- 80年代至今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多样化和开放发展阶段。
中国现代诗歌蓬勃发展的历程中充满了变革和创新的力量,诗人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为我们展示了丰富而多元的诗歌世界。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有着不同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
一、诗歌改革与象征主义浪潮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诗歌界开始发生变革,一股新的思潮涌现出来。
这股思潮主要由一些留学归国的诗人所带动,他们开始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胡适、梁实秋等人。
他们提倡抒发内心情感,强调个人的表达,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先河。
二、现代主义派与“新月派”的兴起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徐志摩、郑振铎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派崛起,并受到了一批新的年轻诗人的追随。
现代主义派的诗歌表达独特,语言现代化,形式多样化。
同时,“新月派”的兴起也相当重要,代表诗人如桑弧、席慕容等,他们坚持以自由、个性化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亮点。
三、抒情与叙事的融合:抒情叙事派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派别,即抒情叙事派。
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有聂绀弩、沈从文等。
他们在诗歌创作中,融合了抒情和叙事两个元素,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他们的作品通常既具有高度的情感表达,又富有故事性,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四、语言革新与“白话诗”的出现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语言革新阶段。
以白石、杨牧为代表的诗人开始尝试用白话来表达诗意,这被称为“白话诗”运动。
他们试图摆脱传统文言的束缚,用日常口语来表达内心情感,使诗歌更贴近读者。
这股风潮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现代诗歌与新时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这也影响了诗歌的发展。
以北岛、杨煜为代表的抒情写实派崛起,他们试图用简洁的语言、真实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
他们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创作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作品。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还有许多其他流派和代表性作品,不胜枚举。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这个
时期的诗人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形式多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诗逐渐分化出多种流派和样式,如五四时期的“白话诗”、三十年代的“抗战诗”和“田园诗”、五十年代的“现代主义
诗歌”等。
在五十年代的新诗发展中,一些诗人以前所未有的直接、生动和自发的方式表达了个人情感、社会现实和文化价值观。
这种诗歌形式逐渐取代了早期新诗中过于抽象和形式化的表现方式。
同时,新诗开始注重技巧和艺术手段,如韵律、节奏、图像、隐喻等,以强化表达的效果和艺术性。
六十年代,新诗出现了“大众诗歌运动”,以革命歌曲和通俗歌曲为主要风格,倡导直截了当、口号性的表现方式,并强调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七十年代,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新诗开始从政治表现向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转变。
这个时期的诗人注重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以表现复杂的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
八十年代以后,新诗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有些诗人注重文化探索,有些诗人追求语言和形式的创新,有些诗人追求超越和意义的深化。
总体来说,新诗的发展历程是多元而复杂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形态和风格,反映了不同时代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新文化运动时期(1917-1949年):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此期间,诗人们主张抛弃古典文学的束缚,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和社会现实的关注。
代表诗人包括郭沫若、萧红等。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战争的阴影下,诗人们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常常充满着战争的硝烟和民众的疾苦,诗人们的创作主题主要聚焦在民族团结、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等方面。
3.共和国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创作开始表现出新的面貌。
诗人们开始歌颂新生活、新政权和新制度,诗歌风格也逐渐转向朴实、简洁和明快。
代表诗人包括艾青、胡风等。
4.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主题多样,风格各异,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借鉴和创新。
代表诗人包括北岛、顾城等。
总的来说,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是复杂而多元的,各个时期的诗歌作品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从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中国诗歌在不断地适应时代变迁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中国现代诗歌的演变历程新诗运动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氛围开始发生变化。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人们对于自由、民主、科学等新思想开始有了追求。
在这个背景下,新诗运动迅速崛起。
新诗运动的代表人物如胡适、郭沫若等,他们打破了传统旧诗的束缚,以自由的笔触表现内心世界。
他们用现代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新诗运动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起点。
抒情诗与折子诗的盛行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经历了一段抒情诗和折子诗盛行的时期。
这时期的诗人如徐志摩、聂瑞霖等,通过细腻的抒情描写、娴熟的艺术处理,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
抒情诗和折子诗的特点是表面简洁,但内涵深沉。
诗人们追求文字的优美、音韵的和谐,将情感与艺术完美结合,使得诗歌作品更具感染力。
现代主义诗歌的冲击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开始兴起。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北岛、海子等。
现代主义诗歌以其特有的语言和形式,挑战了传统的创作方式,寻求新的表现形式。
现代主义诗歌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个体内心的探索。
诗人们试图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突破固有的诗歌语言和结构,追求更加自由、直接的表达效果。
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现代诗歌进入了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一批年轻的诗人充满创新精神,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观念,以多元化、写作实验性强的方式创作诗歌。
后现代主义诗歌充满了反叛和形式多样性。
诗人们通过语言游戏、碎片化的叙述和意象的拼贴,表达出对现实社会、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冲击。
当代诗歌的多元化表达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诗歌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开放的表达方式。
当代诗人广泛运用新的媒介和创作形式,如互联网诗歌、影像诗等,拓展了诗歌的创作领域。
当代诗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个体情感体验等,既有纷繁复杂的表达方式,也有简单直接的抒情之作。
诗人们面对世界,尝试用独特的语言和形式,去诠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结语中国现代诗歌的演变历程充满了变革与创新。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它是现代汉语诗歌的一种形式。
以下是新诗的主要发展历程:
1. 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3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中国的文化启蒙和变革。
在这一时期,诗人们开始追求个人表达和自由创作,摒弃了传统古诗的格律和题材限制。
胡适、郭沫若等人提倡自由诗,探索新的诗歌形式和主题。
2.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运动,也对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一时期,大量诗人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运动,并通过诗歌表达对旧体制的批判和对自由、民主的向往。
五四运动后期,以艾青、徐志摩等为代表的新诗派崛起,强调诗人的个人体验和情感表达。
3.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在抗日战争时期,新诗成为了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诗人通过诗歌宣扬抗战精神,表达对敌人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
这一时期,郁达夫、闻一多等人的抒情诗、抗战诗广泛流传。
4.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新诗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
在这一时期,诗歌创作受到严格限制,很多作品被批判和禁止发表。
然而,一些诗人仍然通过秘密地创作和传播诗歌,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这段时期的新诗多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呈现。
5. 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迎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对新诗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诗人们开始拥抱自由主义和个体主义的思潮,表达对现代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此时期的新诗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和主题,包括抒情诗、社会诗、自然诗等。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新诗,作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经历了一段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受到象征主义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同时,它也受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变革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主题。
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初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启发。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现代西方文学,其中包括新诗。
第一代新诗诗人,如胡适、丁玲等,他们试图改变传统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引入自由诗的创作方式,表达现代人的思想与情感。
他们重视语言的纯洁和自由,追求个体的自我表达。
1940年代到1960年代,新诗迎来了一个辉煌时期。
以艾青、北岛、顾城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新诗诗人,他们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敏感的情感,揭示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
他们的作品积极向上、深入人心,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表达了深切的关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诗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诗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体验,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与此同时,新的文化与艺术思潮的影响也进一步丰富了新诗的形式和内容。
第三代新诗诗人,如海子、余光中等,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感悟,开启了新诗的新纪元。
到了21世纪,新诗在互联网时代迎来了更广阔的创作与传播平台。
众多优秀的诗人兴起,以微信公众号、博客等方式发布作品,使新诗走出了传统的纸媒时代,与读者实现了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
而且,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一些新诗形式诞生了,如微诗、手诗等,丰富了新诗的创作方式。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不同时期获得了不同的突破和创新。
新诗的多样性与活力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现代新媒体,新诗都将继续在诗人们的努力下焕发出光芒,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新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到现代,新诗始终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新诗的发展起源于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革。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传统的文学形式开始受到质疑,文人们开始思考如何以更直接、自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五四运动时期,新诗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这个时期的新诗主要倡导用白话文写诗,摒弃了古典文言的约束,注重表达自我与现实的关联。
鲁迅等作家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个体疏离感,成为新诗的代表作。
随着时代的变革,新诗也迎来了新的风貌。
五四运动后,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时期。
抗战文学和革命文学成为新诗的重要流派。
抗战时期的新诗表达了国家危机和民族命运的焦虑,强调饱受困扰的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
而解放战争则使新诗转向了更加广阔的人民大众,注重群体的英勇奋斗和民族的独立意识。
此时的新诗注重表现力和感染力,鼓舞人心,激励人们为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奋斗。
1950年代以后,新中国建立,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诗继续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如北岛、毕飞宇、舒婷等。
他们的作品追求个人内心的表达和自我意识的审视,探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一时期的新诗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性和哲思性,表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多样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新诗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诗人们的写作方式和主题更加多样化,涉及到众多社会问题和个体生活的细微之处。
他们开始关注生活的平凡,寻找日常生活中的美与哲理。
同时,新诗也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音乐、绘画等,创造了更多的文艺作品。
新诗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与创新。
它始终致力于表达人类的情感与思考,关注社会的变迁与人生的意义。
从白话诗到抗战诗,从人民诗到现代诗,新诗创作不断变革,探索出了多样的形式和表现方式。
尽管如今新诗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社会压力和媒体的冲击,但新诗仍然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一支力量,永远不会消失。
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的两大内容,诗歌疗法釆用的写诗和读诗,都可以给人 “情的抒发”和“美的享受”。
情感只有通过实在的形式,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只 有通过以诗形为代表的诗体,才能让人感受到新诗的客观 存在。
诗体的规范和自由都有利于诗歌治疗,前者可以强化人的秩序感,后者可以满足人的自由欲。
所以诗人比小 说家、散文家具有更多的文体自觉意识或文体自发意识。
在此以小诗诗体来说明新诗诗体的治疗功能。
小诗百年来 此起彼伏,以一种准定型诗体方式。
早在1922年周作人就意识到小诗的诗歌治疗功能,他认为小诗是现代人抒写现 代情绪的“最好的工具”。
近年海内外很多诗人都写了大量小诗,如傅天虹、曾心、林焕彰、张默、白灵、黄淮等。
如果说自由诗的诗体自 由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诗体呈现,小诗诗体中准定型诗体的在 限制中有自由的诗体形式,可以呈现出现代人推崇的秩序感 和自由欲有机结合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政治追求的宽松而有节制的上层建筑的生存方式。
这正是小诗在 文体学意义之外的政治学、伦理学甚至医学意义。
在众多诗体中,小诗是最具有“玩”的色彩的文体。
很多诗人不是在“一本正经”地“写”小诗,而是在 “玩”小诗。
主张“玩”小诗者几乎都是长寿者。
与林焕 彰、曾心一样,20世纪90年代重庆多位倡导写“微型诗” 的诗人都活过了80岁,如林彦活了89岁。
与其说老人们在 写小诗,不如说他们在“玩”小诗,小诗成了他们长寿的诗体。
写小诗使他们心理健康,保证了他们的长寿。
原因是写小诗可能是他们的一种修行方式。
这种“修行”有别于宗教为了提高精神境界而进行 的“修行”,而是一种日常化的、甚至是世俗化的"修行”方式,准确点说,应该用“修身”来取代“修行”,诗疗的意义远远大于诗教的意义。
可以把“更健全的人 生意识”改为“更健康的人生方式”,正是“敏锐的感 觉” “美妙的情感反应”和“新奇的想象”让人心理更健康、情感更丰富和人格更健全。
关于新诗的发展简况1.新诗的初创期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的胡适的《白话诗八首》,被看作是现代最早出现的"白话诗"(现代新诗在20世纪初刚出现时都称为"白话诗")。
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等,被看作是现代第一批白话新诗。
(刘半农和沈尹默后来创作的歌谣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和散文化的《三弦》,则被看作是他们的诗歌代表作)。
1919年2月,周作人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这年10月,胡适的《论新诗》被看作最权威的新诗理论,朱自清称之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
这年,郭沫若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
1920年1月,新诗社编辑出版的《新诗集(第1集)》(内收胡适、刘半农、周作人、康白情、郭沫若等15人的102首作品)是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这年1月,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
这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个人新诗集。
从此,胡适被看作是"白话新诗第一人"。
这年的重要诗集还有郭沫若、宗白华、田汉(寿昌)三人的诗合集《三叶集》(上海亚东图书馆)和许德鄰编选的《分类白话诗》(崇文出版社)。
沈玄庐的《十五娘》被朱自清称为"新文学中第一首叙事诗"。
这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会是白话诗人们进行的新诗"歌谣化"努力的开始,主要收获有刘半农的《瓦釜集》和《扬鞭集》中的部分作品,以及刘大白的《卖布谣》、《田主来》等。
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一方面把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体现,被看作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新诗发展之我见新诗产生背景:新诗产生于五四时期,其直接目的是作为五四思想、政治运动的一把匕首,与旧文学、旧思想抗争。
由于其本身的功利性,导致新诗的诞生,不是为了诗歌本身,而是为了迎合一场政治、思想运动。
所以,新诗自诞生以来,一直染着浓郁的政治气氛,如郭沫若的《女神》,以及胡适、艾青、贺敬之等人的某些作品。
由此1980年代也同时出现了一批反政治的诗人,他们以一种隐秘的姿态,书写着对政治的反抗,以及对诗歌政治化的反感。
他们打着歌唱自由、和平的旗号,写作、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种反政治的消极政治文化运动。
政治化的诗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诗歌,而成为政治家的鼓手。
脱离了诗歌的单纯性,诗歌创作成了功利性工具。
新诗的诞生是在文学口语化的基础之上的。
而中国几千年的文学精髓皆在于古文,而非现代文。
诗歌努力从西方文学寻求答案而放弃对古代文化的研究的舍本求末的做法,其结果只能造成诗歌发展的断层。
无论中国的诗歌,还是诗歌理论,其精华都会聚于古汉语文化中。
而新诗不法古文,却效西洋的做法的确是荒唐至极。
从诗歌发展史看,中国新诗的最初形式和基本思想都来源于西方。
即使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关不住了》也是胡适用白话文翻译的一首英语诗歌!而一代文豪鲁迅则思想上来源于“进化论”和尼采。
而闻一多、徐志摩、梁思成则“都深受英国影响,不但在试验英诗体,艺术上也大半模仿近代英国诗。
梁实秋氏说他们要试验的是用中文来创造外国诗的格律,装进外国式的诗意。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一位哲学家说:先是文学家的堕落,然后文学。
中国新诗在当代的低迷,不是诗歌的堕落,而是诗人的堕落。
诗人的对社会的畸形的认识,反抗,导致了诗歌逐渐远离大众,诗人的过于玄迷的语句、晦涩难懂的表达、竭思底里的呼喊直接的结果是,诗歌的背离,孤立。
诗人在自己的周围筑了一道墙,然后开始呼叫: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蓝天。
诗人的所谓的“世界化认识”。
自80年代起,一批诗人、作家应邀到国外访问讲学而“黄鹤一去不复返”。
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
中国新诗是一种重新解读中国传统诗歌的诗歌形式。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新诗的发展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形成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比如鲁迅、郭沫若、林徽因、陆游等。
中国新诗发展的轨迹和影响至今仍然受到赞誉和重视。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诗开始了发展。
鲁迅就把中国新诗定义为“新时期的诗歌”,以表达他对自由和民主的思想。
同时,郭沫若也以其著名的“七月流火”及其他诗歌,把新时期的诗歌发展及其影响推向了顶峰。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诗的发展更是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以林徽因为代表的“白话新诗”形式,把西方文学影响引入中国,并且运用了“白话文”来表达新时期的思想。
此外,陆游的诗歌也为中国新诗注入了更多抒情元素。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赵树理、徐志摩、冯友兰等著名诗人的作品,把中国新诗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新的高度。
他们的诗歌体现出了抒发个人情感的特点,使诗歌更加真实,更加贴近生活。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新诗发展受到了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影响,但有不少诗人仍然保持着新诗发展的轨迹,比如王国维、方大同、李渔等。
他们的作品仍然体现出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和探索生活真谛的特点。
至今,中国新诗仍然受到广大诗人的推崇,比如许知远、李煜、关淑怡、苏童等。
它们的诗歌不仅体现出抒发个人情感的特点,而且更加注重表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现实,深入探索生活真谛。
总之,中国新诗的发展轨迹历经百年,从20世纪的鲁迅、郭沫若到21世纪的许知远、李煜、关淑怡等,中国新诗一直沿着其自身的轨迹发展,影响着中国文学发展。
我眼中的中国新诗发展历程
从五四到20世纪40年代,这不长不短的数十年间,过去曾有人对我国的新诗史作过很多次繁琐的阶段划分,而我总认为这好像只是新诗的草创期,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尝试期。
尽管这期间出现了很多创新形式的新诗,但它们并不成熟,发展的道路还很长。
到40年代初,诗歌逐渐由五四那种自由散漫状态的诗歌,逐步形成一种被严格规定的诗歌,它的大跨度推进是在50年代至新世纪到来的漫长岁月中,其中80年代是我国新诗的复兴转折点,它以不拘一格的形式令人惊异,却又不容质疑地为人们接受,最著名的代表应该是朦胧诗,特别是以北岛为代表的朦胧诗派,代表着一个诗歌年代的终结和另一个诗歌年代的开始。
80 年代以后诗人的创作越来越加重了分量,直觉和才气是他们的资本,灰暗是他们的主色调,冷漠是他们的基本情绪。
“必须有寒冷/十九岁有十九岁的寒冷”(刘丽朵《寒冷》),成长对他们而言与其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合理过程,还不如说是他们先把自己的内心搅乱,然后走走向叛逆。
“我多年背着你绝食/我在男人那里得到成长/不要苛求我完整,我会把自己戳破/让雨水和风雪自由的经过/带着杂草的品质,贴进大地/你不是我的天堂,我不是我的地狱/一个人没有来龙去脉/你和我,两个人都不是我们”(苏瓷瓷《我们——给妈妈》),他们拒绝伦理意义上的温情脉脉,厌倦冠冕堂皇的价值观,不断的寻找一切可能的冒险机会,拿着青春作为明天的赌注。
“都说了雨会停的/电也会停的/我们两个最后也会停下来的/像一对骷髅那样嘤嘤啜泣”(AT《停》),可见,他们迷恋这种阴森森的比喻,连词语选择本身也浸透着发泄,他们眼中的爱情更像玻璃皿般易碎,而且那碎片还会来刺痛他们,“爱情减去现实等于负数”(许琳琳《爱情故事》),在这个时代,他们是听盗版的CD,看盗版的书籍,全身心投入盗版的爱情之中,行走在人生边上的一代,他们的诗正处在诗歌的边与缘上,也许还不需要技巧和成熟,先让这些野草简单地生长着吧,少些园丁之类的意象也许更好一点。
还有写有关生态的诗也在增加,如最经典的一篇:“早已厌倦工业生活/很想逃离工业区的掌心,那些厂房却紧紧拥抱着他/让他找不到出逃的路”(张成刚《工业区的命运》,另外还有一些为生存中写作的诗人,如在广东打工多年的卢卫平《在水果街碰见的一群苹果》中写到:
“我老远就看见它们在微笑/等我走近,它们的脸就红/是乡下姑娘那种低头的红/不象水蜜桃,红得轻佻/不象草莓,红得有股子腥气/它们是最干净最健康的水果/它们是善良的水果/它们当中最优秀的总是站在最显眼的地方,接受城市的挑选。
”
苹果显然是一种隐喻,这批“最干净最善良的”水果在乡下,她们的命运就是来到城市,接受城市的挑选。
这是我见到的关于打工妹的最得体也是最令我感动的描述方式,这也是正儿八经的生活在城市里的诗人们翻遍书本也找不到的诗歌语言。
最后还有些在写作中生存的诗人,最好的体现是人文关怀的精神在诗行中得到流露。
在2005年之内,光写有关矿难的诗就出现了好几首,很难能可贵的,蓝蓝写得《写给矿工》当为佳作
“一切过于耀眼的,都源于黑暗/井口边你羞涩的笑洁净,克制/你礼貌,手
躲开我从都市带来的寒冷/藏满煤屑的指甲,额头上的灰尘/你的黑减弱了黑的幽暗/作为剩余,你却发出了真正的光芒/在命运升降不停的罐笼里/钢索翁嗡的绷紧了/我猜测/你匍匐的身体像地下水正流过黑暗的河床/此时是我悲哀于没有进入你的视线/在词语的废墟和熄灭矿灯的纸页间,是我/既没有触碰到麦穗的绿色火焰/也无法把一座石山安置在沉沉的笔尖。
”
可见蓝蓝作者他是在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不停的进行着自我的反省、忏悔,给予了生命更本质的判断。
曾有一位诗人说过,不团结就是一种力量,这话有一定道理的,他们团而不结,合而不同,以摩擦证明沟通!
21世纪我们已经走过了5年,我们的诗歌也由一种自由散漫到被严格规定的格式,又发展到了一种以自然为真、以现实为实的格式,让更多的诗人关注现实,使诗的意境更为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