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宴》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7.03 KB
- 文档页数:5
《春宴》读后感《春宴》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宴》读后感1我曾在此处安心布下笔墨纸张,细细诉说往事,亦或咆哮着宣泄不满,春宴读后感。
有展现日常生活常态,也有炫耀我那不成熟的摄影技巧。
一物一景,心灵花火。
无关痛痒,鸡零狗碎。
任人翻遍,怕是真真无人问津。
又在春宴里读到这样情节。
周庆长通过博客观察所爱男子许清池供养的另一女子私人博客。
以两种通道和途径悉数了解他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在庆长这边,许清池尽数是个周到体贴热烈的好情人。
另一方面,他暗地里与另一个她约会交往,听音乐会送玫瑰花暧昧不已。
这一种观望,令庆长心灰意冷,更不要说再去探究他是如此对待远在温哥华的妻子儿女。
并非许清池人格分裂,也并非周庆长有偷窥症。
世事就是这样无常,多变。
人心也是这样叵测,敏感。
反思我们,真的不是坦荡到能随便让每个人来到自己的心灵世界,把秘密看个真真切切的。
现实世界逼迫他成为商业社会的一员,为工作事业奋不顾身,读后感《小信仰——春宴读后感》。
一如常态般令人羡慕,事业有成,妻子贤淑,家庭稳固。
可男人的虚荣心另他找寻年轻漂亮的小女孩作为另一种满足,培养她的气质和学识,作既懂事且美丽的情人。
而周庆长,是兀自生长在海拨4500米骄傲的鸢尾。
清洁优雅,常人无法探及。
灵魂需仰视才见。
许清池亦深陷其中,他需要庆长。
因为他需要她来提醒自己,并不是俗世里的一份子,自己也拥有清高孤寡的心灵。
仅是如此证明。
可许清池到达了3000米就出现了不适应,4500米的高空是他无法岂及的`高度。
他无法成为她想要的样子,也不愿打破自己生活的常规,他从来习惯一切掌控在他的能力之下。
可庆长不是。
在庆长面前,他有时显得虚弱无力,一反常态里他的强势笃定。
最终导致分散。
人的复杂程度和忍耐力一次次超出我的想象。
周庆长对于现实中的男子的期许或者太过不切实际。
[《春宴》观后感]新书《春宴》,当场就买了一本,《春宴》观后感。
到手几天后,一直没有时间看。
昨天晚上躺在床上看了起来,话说楼主这么多年看书的习惯都是要躺在床上。
只翻了几页,实在没有心情认真的看下去了。
一如既往的自恋,自以为是,这文字风格仍然是简练,但是描述时仍然是琐碎的。
话说楼主是受安妮宝贝文字毒害而成年的。
当时就是看着她的书,没有自制力,只念了一个不好的大学。
后来的几年,一直作为安妮宝贝的粉丝,虽然不至于狂热到多么high的地步,但只要是她出的书,每本都会有的。
至今,《告别薇安》一直放在我的枕头边。
能再给力点否楼猪?话说我一直不喜欢她的书来着我宁可看萌芽的曾经,觉得安妮宝贝确实写出了自己内心里想表达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的感受。
在看她的书时,眼睛经常是湿的。
从《八月未央》,《告别薇安》,《彼岸花》开始,后面她的每本书,我都会读一遍。
看她的书,更多的回忆起自己的少女时光吧!代表着曾经茫然不知所措,却努力的寻找出路的少年岁月。
即使后来,她的书我不再有那样痛彻心扉的感觉后,仍然把她出的新书购置一本。
我长大了,从一个未成年叛逆少女,到现在的未婚大龄女青年,俗称剩女。
对她这文字的领悟和感知却失去了共鸣。
那些旅途上的懈逅,莫名其妙的付出和追寻,一见钟情的交合,在看多了后,觉得全是她自己在意淫。
莲花还是不错的.安妮宝贝最初的小说,是有非常明显的亦舒服痕迹的。
比如《呼吸》,基本是参照的亦舒的《喜宝》。
比如,《七月和安生》里的男主角叫家明······恕楼主从小地方来的,文化生活贫乏,是看着中外名著长到少女叛逆期的,所以以前没有接触过亦舒。
直到高中时看了安妮宝贝的书,才知道亦舒这个人,大学里在图书馆看完了所有的亦舒的小说,当时的感觉就是被安妮宝贝所骗。
年少时,深受安妮宝贝毒害。
早早的恋爱,过早的失身。
在未知性爱美妙的时候就付出自己的身体,伤害收场。
于是,过早的不相信爱情。
《春宴》读后感一本写阴郁的病态的令人怜悯的自恋的人精神病态的自私的女人的书,一本貌似充满了禅意却实际上却根本无法让你领会的书,一本无病呻吟缺乏逻辑的书,一本所谓的专注情欲灵魂生命却告诉你你不需要情欲灵魂和生命的书,一本所谓的安静、缓慢、优美却充满晦涩、意淫、矛盾和无理取闹的书,《春宴》读后感。
唯一的优点就是和郭敬明相比不矫情,我宁愿相信作者是真诚的。
然后看郭SB的书好歹让我有种淡淡的忧伤,看完这个我直接懵了参考:人其实最终只能被自我打败越是亲近的人越彼此缺乏怜悯。
爱一个人,最终不过是爱上自己她说,定山,我对你说过的话依然正确。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我知道情爱欢愉如同清晨的露水稍纵易逝,但即便如此,也一定要得到它的存在。
生命苦痛和悲哀太多。
哪怕一丝丝光线渗出,也是我的所求。
她说,我被长年积累的孤独打败,输给一直匮乏的对情感和温暖的需索,同事也屈服于情欲和幻象之下。
这是我注定的沉沦。
她说,我因此知道,我不过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感情的解脱与他人无关,只与个体的超越性有关。
高级的感情,最终形成精神和意识。
低级的感情,只能沦落为脾气和情绪。
一颗心,每天被一只手紧紧地揪着。
疼痛,虚弱,不能自主。
一种从内到外的抽离和剥取。
无力感。
发不出声音。
也不再思考。
身体,心,被压缩成单薄一片,只余下存活本能。
独自度过一个月。
默默无言。
日以继夜对着电脑工作,吃很少的食物。
困倦到极点,衣服未脱,灌下半瓶酒,躺倒床上入睡。
无人对话,无人消解,无人分担,无人介意。
这不过是她一个人的事情,而她,除了以工作、酗酒、麻醉、忍受煎熬度日,已经找不出其他任何可以失去清醒,对抗时间,读后感《《春宴》读后感》。
如果没有足够被磨炼过的心理上的坚毅,恐怕早已无法支撑。
她是对苦难可以做到麻木不仁的人,她一贯如此。
即便如此,呵,也只有被真正伤害过,或者伤害过自己的人,才会明了这种克制和沉默,是一种怎样的负荷。
整夜无法入睡,旧日记忆摧毁心脏,理性即使再清醒、自知、分明,感情在某些瞬间如洪水猛兽决不相饶。
《春宴》读后感7篇《春宴》读后感篇2是谁为大地披上了一层彩色的花毯?是谁为春天披上了一层特有的芬芳?是春花。
在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笔下,春花的色彩更为绚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春花散了遍地,在大多数人眼中并不足为奇,也不曾细细观赏它。
但是,朱自清先生用他所观察到的春天,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五彩斑斓的春天画卷。
春在何处?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在“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冬去春来,一年四季不断的交替,轮回。
让我们从今天起,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与大作大家朱自清先生俯下身来,观察春天的脚步。
一草一木皆为春,让我们将自己瞳孔里煜煜发光的春天描绘下来。
“万紫千红总是春”。
要观察春的步伐,不妨先观察处处吐露的春花。
读起朱自清先生的《春》,让我不由的追忆起记忆中的春天,放逐梦想与希望的春天!朱自清用动人的笔触来描绘他所看到的春天,为我们呈现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的画面。
除了春花,就是满山遍野的春草。
它有破土而出的坚韧,以及勃勃生机,活力,笔下的春草更俏皮活泼,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在我们欣赏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笔的同时,又不由的感叹春天的美好,给人带来活力,希望和力量,而春草,又将活力与力量充分的展现。
这是一种艺术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时间在一点点溜走,不要再等它消散,赶快,换上一件绿色的衣服,投身到春天的怀抱!《春宴》读后感篇3合上书本,我长长的吸了一口气,很惬意地伸伸懒腰。
这几天,我一直在看巴金先生的三部曲——《家》《春》《秋》。
故事结束了,但我那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息。
我闭上双眼,想着高家人后来的故事。
觉慧和淑英会回家吗?觉新还是那样羸弱吗?报社发展的怎么样?……好多好多问题需要我自己回答,我兴奋地握紧了手,用想象一一回答这些问题。
我想,觉慧和淑英一定会回家,因为那里有他们牵挂的亲人;高家已经分房,他们不用担心遇到讨厌的、愚蠢的长辈;他们离开后许多兄弟姐妹因旧礼教所害,他们需要回家纪念那亲人……觉新软弱,但《秋》的结尾写道他终于在长辈的`压迫下抬起了头,开始反抗了。
《春宴》是安妮写作史上字数最多的一部,近30万字。
一以贯之的是,这是一部形式专注且立意单纯的小说,讲述的命题是:由爱的试炼而得到的关于人和自我、外界关系的感悟。
在书中,安妮宝贝描写了两个普通女子信得、庆长,章节中充盈各种意象、潜意识、幻象和暗示文字。
在《春宴》里,安妮以一贯自控和敏锐的个人性优美文体,呈现出她对文本叙述道路的重新发现:观察、沉思、分析、检验。
所展现驾驭文字的技巧与能力,再次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部完整体现作者哲学世界观与情爱观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处处可见安妮对人生的感悟,文中哲思的火花俯拾皆是,随处可见精彩至极的格言金句。
无论多么精美的食物,总要迎来杯盘狼藉的一刻;无论多么繁盛的花朵,总要寂寂地凋落、熄灭。
春日宴席,更像是一场幻觉。
请反复跟书中的女子信得念这首看起来多么简单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你会读出什么?幽微的感觉,深入洞穴。
而我,能吐出什么呢?我并不是安妮宝贝的坚定追随者。
早年,读过她的一些短篇,印象模糊,只觉得她的字过于淡漠。
那时,我是心怀热望的女孩儿,对人生对爱充满期待。
直至遇见《莲花》,那震颤心弦的亲近感一直跟随我,此时的我已不是当初的我。
世事磨砺,人情漂泊,混乱尘烟催生的并不是世故圆熟,而是更切的远遁之心和欲飞不能的寥落。
许多心意绵绵的女子最后不得不走向碎裂、质疑,走向空寂和凛冽。
当这一切都经过了,就是抬头望远的微笑,宽容之下的隐藏。
伤感并不经常。
伤害已成过往。
《春宴》适时来到。
是一本爱情小说吗?远非如此。
它更像是一部特殊女性即周庆长和沈信得及贞谅的心灵变迁史。
她们的故事平行又交织。
包括写作者本人的旁观和介入。
她们显然都是一类女子。
童年的印记促就成年之后的强大心绪,与世界隔膜,与浮情远离。
她们试图通过切肤切骨之爱,确认自己。
最终确认这世界的上升,下旋,流离,体会重新建设的困顿艰辛,完成挣扎过后的了悟之态、沉潜之姿。
可是,真的能回归一马平川、一望无际的顺遂与淡然吗?人性,是多么的复杂;人心,又是多么的软弱。
读《春宴》有感_1
《春宴》给我的感受很深刻,也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首诗艺术性很高,内容繁多,韵味浓厚,让人听之耳目一新。
从诗中我感受到了春日里春风拂面的温暖和芳菲,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春天最美好的时光。
这次春宴备受人们瞩目,烟花绚丽,歌声绕梁,人们彼此间尽情地狂欢着。
我想大概就是这种气氛,令作者如此叹息,赞叹着春光的美好,引用春末催人终夜不眠的瑞雪,形象的描述着节日的喜庆景象。
林芝醉乡,诗人乘风直上,描绘了一幅夜空下星星点点的情景,表达出深沉的情感。
读了这首诗,让我有一种满腔热情的感觉,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祖国,古老而伟大的文化,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乡,温暖而舒适的环境。
一切都让我想起了这次春宴,烟花盛开,瑞雪冰裂,春风拂晓,美好的一幕如画。
《春宴》让我重新认识了古典文学,也让我沉静而愉悦的心情得以继续,牵动着我的心旋转,让我着迷。
一个个枝节点缀,一抹一缕温柔的光影,淡雅而优美的曲调,余音袅袅,让人不禁心醉神往。
《春宴琐谭》读后感读完《春宴琐谭》这本书,我深感叶圣陶先生对中国文艺、教育界的贡献之大。
他的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让人感受到一种崇高的美德。
而他在教育方面的主张和实践,更是充满了智慧和责任心。
叶圣陶先生在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研究。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些观点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文学创作方面,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小说、散文、随笔等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复杂,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也让我深受感动。
他为人正直、谦虚、有礼,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朋友真诚热情。
他的这些品质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和精神风貌。
“春天的宴会,总是让人心生欢喜,仿佛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这句话表达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新生和希望。
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人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愉悦和充满期待。
在春天的宴会上,人们可以放下过去的烦恼,享受当下的欢乐,憧憬未来的美好。
“琐谭之中,亦可见人生百态。
”这句话说明了即使在琐碎的谈话中,也能观察到人生的各种姿态和境遇。
琐谭,即琐碎的谈话,可能涉及的都是一些小事,但通过这些小事,我们可以洞察到人性的善恶、美丑,以及人生的酸甜苦辣。
“人生如梦,梦中有梦,何必过于执着?”这句话表达了人生虚幻无常的观念。
人生就像一场梦,而梦中的梦境更是虚幻不实。
因此,我们不必过于执着于某些事情或某些人,应该学会放下,随遇而安。
这种观念体现了道家超然物外的思想。
“春天的花朵虽美,但终究会凋零;人生的繁华虽好,但终究会逝去。
”这句话通过春天的花朵来比喻人生的繁华和短暂。
春天的花朵虽然美丽,但它们的生命却是短暂的,很快就会凋零。
《春宴》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宴》读后感(一)之前在书店买了一本安妮宝贝的春宴,一直没有机会看,这次乘着暑假,终于把这本春宴看完了。
在春宴书中的一些人物能在他们的身上依稀找到自己的影子,故事本身并不是很抓人心,但是叙述的手法却很吸引人,非常深刻的表达方式,非常漂亮的文笔,感觉作者是个很理性很超脱世俗思维很细密的人。
读这本书有很深刻的共鸣感,对于社会,对于人性,对于这个无常的世界和人生,有些情节写的有些变态和扭曲,令人惊讶。
整体上这本书写的挺深刻的,十分考验读者的耐性,但是能够深入其中,又能感觉到是一种享受,初级阶段会感到很超然和宁静,接近尾声又令人内心沉重。
纯女人的写作风格,细密深刻,需要细细咀嚼和品味,真的是在文风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性别上所体现风格的迥然不同,男人写的书大都是洋洋洒洒,行云流水一般,不拘小节,过程中不用过度咀嚼其中深意,大多是读后才若有所悟,女作者的风格,从张爱玲,李欣频,到这次读到的安妮宝贝,都是心思细密,沉静,深刻,适合在无人的夜里,安安静静地独自细细地品味在其中,这个过程很享受,女人和男人的区别,看他们写的书基本上就能体会到了。
读罢《春宴》,心思有点沉,有些话说的非常经典,我却没有记下来,可是我也不想再读第二遍了,因为整体上这本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纠结,深刻并且有些沉重的。
《春宴》读后感(二)十几岁的我特喜欢这一类书,尤其喜欢它的归类:青春疼痛系列。
这类故事总是简单着深深的哀伤,倒不是喜欢故事情节,而是时不时的总能被书中的情绪感染,并从中找到只言片语填补欲说还休的心情。
于是,十几岁的我居然可以在个性签名栏写上:心是一种突兀的组合,一部分始终是孩童的顽固核心,从未生长。
一部分则正在以隔世的速度迅速苍老。
我想我的心是老了。
于是,从此,我深信身体里有一个苍老的灵魂,但从生理上看我还是个孩子,所以我做着幼稚的事情,却常常能得出自以为深刻的哲理,并感叹因为趋利避害的本性,我们最终与一些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
《春宴》读后感
之前在书店买了一本安妮宝贝的春宴,一直没有机会看,这次乘着暑假,终于把这本春宴看完了。
在春宴书中的一些人物能在他们的身上依稀找到自己的影子,故事本身并不是很抓人心,但是叙述的手法却很吸引人,非常深刻的表达方式,非常漂亮的文笔,感觉作者是个很理性很超脱世俗思维很细密的人。
读这本书有很深刻的共鸣感,对于社会,对于人性,对于这个无常的世界和人生,有些情节写的有些变态和扭曲,令人惊讶。
整体上这本书写的挺深刻的,十分考验读者的耐性,但是能够深入其中,又能感觉到是一种享受,初级阶段会感到很超然和宁静,接近尾声又令人内心沉重。
纯女人的写作风格,细密深刻,需要细细咀嚼和品味,真的是在文风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性别上所体现风格的迥然不同,男人写的书大都是洋洋洒洒,行云流水一般,不拘小节,过程中不用过度咀嚼其中深意,大多是读后才若有所悟,女作者的风格,从张爱玲,李欣频,到这次读到的安妮宝贝,都是心思细密,沉静,深刻,适合在无人的夜里,安安静静地独自细细地品味在其中,这个过程很享受,女人和男人的区别,看他们写的书基本上就能体会到了。
读罢《春宴》,心思有点沉,有些话说的非常经典,我却没有记下来,可是我也不想再读第二遍了,因为整体上这
本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纠结,深刻并且有些沉重的。
十几岁的我特喜欢这一类书,尤其喜欢它的归类:青春疼痛系列。
这类故事总是简单着深深的哀伤,倒不是喜欢故事情节,而是时不时的总能被书中的情绪感染,并从中找到只言片语填补欲说还休的心情。
于是,十几岁的我居然可以在个性签名栏写上:心是一种突兀的组合,一部分始终是孩童的顽固核心,从未生长。
一部分则正在以隔世的速度迅速苍老。
我想我的心是老了。
于是,从此,我深信身体里有一个苍老的灵魂,但从生理上看我还是个孩子,所以我做着幼稚的事情,却常常能得出自以为深刻的哲理,并感叹因为趋利避害的本性,我们最终与一些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
所以,少年时的我总是快乐并哀伤着。
直至长大,我才清楚,快乐是本性,哀伤是某种强加的情绪,我们终究是被误了。
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期的初中、高中,热衷于这系类书那清冷、哀伤、倔强的行文,自由的、放肆的、注定、支离破碎、颠沛等字眼更是直抵心里的痛击。
然后受影响颇深的我们总是试图成为一个有杠杆的人,做事棱棱角角,有所依据,而不是被人群和集体的概念暴力所摧毁,不热衷武装表象及形式,试图获得认同。
但毕竟我们接受着社会的教育,我们需要集体。
所以,我们漠视认同,并同样漠视不认同。
看,我们是多么的矛盾!我们本该持有一种清晰而坚定的世
界观和人生观,但现在的我们是一个混沌的生灵,白天正常,夜晚变异,在这种混乱交替中疲惫不堪。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小康家庭,父母健在,知己两三,却总自认为是一个安全感缺失的人,或惶惑或悲伤,找不到理解自己的人,但我们本来就那么不理解自己。
我们追求纯粹的爱,但却认为爱只是一种祈祷和幻想。
爱不起实际作用,也没有生活中妥协和维护的功效。
爱最终成为一面镜子,只用来辨析真实自我,爱让现实无处可避,凸显出任何幻想和借口都无法覆避的真像。
所以,大多数人至今单身,并埋怨找不到对的人,是真没对的人,还是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大错误!长大后虽然明白纯粹的爱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但我们已经陷入死胡同!
日渐长大,见的事情多了,开始明白疼痛系列作者为我们拟造的虚妄和扯淡。
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也不会像小说中那么好。
不是你性格遗世独立就会才华横溢,遇上有钱人爱上你并拯救你。
不是悲观失望就可以躲到深山里教书十年,然后世外高人般生活。
我们面对的是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为五斗米折腰才是屡见不鲜的真相。
但在骨头深处,某种悲伤已经根深蒂固。
说是安妮阿姨、郭敬明一类的青春疼痛系列推动了我边缘性的人格障碍并不过分,我们都有轻微的心理疾病。
所以,我一向反对妹妹看这一系列的书,真想文艺,看看《加菲猫》、《小王子》等
更比此类书有益得多。
安妮宝贝的《春宴》读完了。
读完后仿佛陷入了忧郁症,情绪始终沉重。
书中的两个女孩:庆长和信得。
她们的寂寞,她们的爱情,她们的婚姻,她们的缺失,她们的童年,她们的执着,她们的厌世……种种种种,像一只孤寂的飞鸟,划过我的心房,留下不深不浅的痕迹。
现实的虚华是实实在在的,信仰的追溯却是忐忑崎岖的。
这就是爱情总是败给现实的原因吧;这就是信仰缺失的原因吧;这就是人们随波逐流的原因吧。
《春宴》是残酷的。
她把现实的畸形呈现在我们面前,更残酷的是她把人们对现实的无能为力道破。
所幸的是残酷过后,她让我反省。
反省爱的难能可贵,反省家庭的重要性。
庆长和信得都是没有家的孩子,她们缺爱的童年让她们失去对自己的爱惜。
她们如此的寂寞,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停留。
与她们相比,我是幸福的。
我有家,有爸爸妈妈。
当我累了,我有故乡可以返回,有家人可以依靠。
现在开始,我会更爱我的家。
读《春宴》的意外收获是她让我原谅了一个曾经伤害过我的男生。
书中的每个男人都有他的影子。
不知道这是否是巧合。
也许世上每个男子都是一样。
他们自私,贪婪,软弱,现实同时又可爱,神秘,充满魅力。
那个伤害过我的男孩只
不过是这些凡夫俗子中的一员。
他终究会站在现实的那边。
也许他当初的选择,对我们都好。
我受伤是因为我看透的太晚。
有些伤痛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他说的长痛不如短痛。
我只能欣然接受这没完没了的伤心。
安妮宝贝的文字始终那样美。
她的文字华美,忧伤,落寞。
她的文字就是寂寞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