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生物二轮优化训练:热点考向练6 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 格式:doc
- 大小:403.00 KB
- 文档页数:15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2014·西宁检测二)右图表示某人在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四种器官的速率。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休息及运动时,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B.运动时人体血量增加C.饭后立即运动,消化器官血流量减少,不利于食物消化吸收D.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解析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及实验结果的分析,难度中等。
运动时,人体内的血量没有增加。
答案 B2.(2014·衡阳联考一)矿工中有一种常见的职业病——矽肺,其发病原因是肺部吸入硅尘后,吞噬细胞会吞噬硅尘,却不能产生分解硅尘的酶。
硅尘进入体内可破坏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导致细胞通透性改变,使肺部细胞死亡,进而肺功能受损。
关于此疾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硅尘可能破坏溶酶体膜,导致其内部的水解酶释放,破坏细胞的通透性B.矽肺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C.该疾病的发生,可导致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D.吞噬细胞吞噬硅尘,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发挥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难度中等。
硅尘进入体内可破坏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如可能破坏溶酶体膜,导致其内的水解酶释放,破坏细胞的通透性;硅尘进入体内导致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该病导致肺功能受损,进而破坏内环境稳态;吞噬细胞吞噬硅尘,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答案 D3.(2014·湖北襄阳一模)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乙肝疫苗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B.接触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活化的毒性T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C.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D.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解析同种抗原再次刺激,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A正确;能作用于靶细胞并使其裂解的是效应T细胞,B正确;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选项D错在“才”字,抗原侵入宿主细胞之前,细胞免疫的感应阶段和反应阶段已经发生,D错误。
五、个体稳态和调节保分必背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反射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完整的反射弧;受到适宜强度的刺激。
3.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4.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反射弧中兴奋只能由感受器产生,然后传到效应器。
5.神经元的突起大大增加细胞膜面积的意义是有利于其接受多个刺激并远距离传导兴奋。
6.神经调节的分级调节: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到脑中高级中枢的调节。
7.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8.分级调节是指下丘脑通过控制垂体来控制相关腺体的分泌活动的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
9.可通过抽取血样检测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原因是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在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
10.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的根本原因是促甲状腺激素对应的受体蛋白的基因只在甲状腺细胞中才表达。
11.渴感形成的具体过程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渴觉中枢→产生渴感。
12.寒冷时能使散热减少的反应是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13.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14.饭后血糖浓度经激素调节而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饭后经消化、吸收作用使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抑制了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降低。
15.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防卫、监控和清除。
16.浆细胞的来源有两个,一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二由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抗体只能由浆细胞产生。
17.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18.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难大题集训—个体稳态的调节过程1.(2022·江苏南通高三模拟)回答下列有关生命调节的问题:Ⅰ.哺乳动物的下丘脑存在着与食欲有关的中枢。
其中,摄食中枢决定发动摄食活动,饱中枢决定停止进食活动。
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的激素,会对下丘脑的特定神经元起作用,调节食欲,相关调节过程如图1,其中甲~丁表示神经元,X~Z表示信号分子。
瘦素能引起甲兴奋并分泌X,抑制丙的兴奋并使Y、Z分泌量减少。
(1)除食欲中枢外,下丘脑中的调节中枢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个即可)。
(2)正常情况下,人进食后,瘦素释放量增加,导致饱中枢兴奋,此时X与Y的比值___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同时,食欲降低的另一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摄食中枢兴奋性下降。
(3)大多数肥胖者血液中瘦素水平较高,但无饱感且食欲旺盛。
据图推测,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A.甲分泌X的功能减弱B.乙细胞膜上Y的受体缺失C.丙细胞膜上的瘦素受体缺失D.与丁结合的Z分解速度减慢(4)当“摄食中枢”的兴奋性增加时,减少下丘脑细胞分泌相关激素,此变化通过垂体,将减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靶腺的活动,从而影响动物体内的能量消耗。
Ⅱ.缺氧一段时间后,下丘脑神经元的功能受损,影响其兴奋性,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
为探究不同缺氧时间对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将神经元置于含氧培养液中,测定单细胞的静息电位和阈强度(引发神经冲动的最小电刺激强度),再将其置于无氧培养液中,定时测定,结果如图2、3所示。
(5)图2中静息电位是以细胞膜的_______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水平定义为0 mV。
下面四种测量方式,能测出静息电位数值的是________。
(6)给予对照组神经元30 pA强度的电刺激,则神经纤维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然后缺氧处理20 min,给予相同强度的电刺激,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测到神经冲动。
八、人体稳态和调节类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
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③为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则一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B.若⑤代表某种免疫活性物质,则⑤一定是由效应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C.若某抗体与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导致患者肌肉萎缩,则该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若⑧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该激素的靶细胞一定是垂体细胞2.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患者,清除体内H7N9病毒的过程中,不.一定参与的是() A.浆细胞B.效应T细胞C.记忆细胞D.吞噬细胞3.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
某些神经元也能分泌肾上腺素,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以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肾上腺素继续分泌,多数最终又被突触前膜摄取,并贮存在突触小泡中,实现多次重复利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肾上腺素作用于突触后膜,促进Na+内流B.肾上腺素的分泌和摄取与膜的流动性有关C.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只能参与体液调节D.肾上腺素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肾上腺素属于负反馈调节4.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A.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来促进垂体分泌相关激素B.下丘脑控制生物节律,同时呼吸中枢也位于下丘脑C.出现尿量异常增多的可能原因是下丘脑或垂体受损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可感受到寒冷或炎热5.(2014·天津蓟县一模)已知动物合成甲状腺激素需要碘,用体重、性别等均相同的三组实验用狗进行以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狗的体内,然后定时检测狗体内血液中的放射量。
4天后,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狗体内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
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对实验结果描述错误的是()A.a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导致B.c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C.b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导致D.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a相同6.(2014·安徽皖南八校三模)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胰岛素的调节结果,既影响靶细胞的代谢又影响胰岛素自身的分泌B.寒冷刺激时,对体内细胞起动员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和激素C.叩击膝盖下韧带致小腿前踢的过程中,相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D.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各种激素含量都能保持动态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7.如图是某反射弧示意图。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学案专题6 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内容】(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其他植物激素。
(3)植物激素的应用。
(4)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5)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6)人脑的高级功能。
(7)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
(8)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9)稳态的生理意义。
(10)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1)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12)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3)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梳理核心知识】【易错知识扫描】1.判断有关内环境稳态和免疫调节说法的正误(1)血浆和组织液相比,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
(×)(2)营养不良、淋巴管堵塞及过敏反应都会引起组织水肿。
(√)(3)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发生于内环境中。
(×)(4)内环境中的CO2不能作为信号分子发挥调节作用。
(×)(5)实现内环境的稳态只依赖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6)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7)在寒冷环境中,由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所以体温不会下降。
(×)(8)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9)辅助性T细胞能直接识别病原体。
(×)(10)细胞因子不仅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还可以和抗体一样将抗原清除。
(×)(11)抗体产生于浆细胞内,但抗体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
(√)(12)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2.判断有关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说法的正误(1)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反射。
(×)(2)K+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的浓度,所以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3)降低环境中的Na+浓度,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
(√)(4)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处发生的信息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向 6个体的稳态与调理1.如下图,将青蛙的脊神经从右边的 A 处和左边的 B 处切断,请回答:(1)图中所示的反射弧构造是 ________活动的构造基础。
反射弧构造包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用电流刺激蛙的左腿,左腿的反响是________,其原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
用电流刺激蛙的右腿,在1处膜电位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将会出现的反响是________,其原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参加以上反射活动的神经元有 ________ 个,用图中编号和文字挨次写入迷经激动所经过的门路 ______________。
(4)图中 2 是________,1 是 2 的 ________,6 是 7 的 ______,图中 7 的 ________未画出来。
答案 (1)反射感觉器、传着迷经、神经中枢、传入迷经和效应器(2) 不缩短传着迷经被切断外正内负→外负内正→外正内负左腿缩短喜悦可由中间神经元传导到左侧,反射弧完好(3)3右腿皮肤感觉器→ 1→2→3→5→7→6→左腿(肌肉) (4)感觉神经元细胞体 ( 或神经节 )树突轴突树突分析确立图中反射弧的次序及A、 B、 C、 D 所示的地点是解题的重点。
判断方法:依据图中神经节 ( 拥有神经节的神经是传着迷经) 和突触构成 ( 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构成一个突触) 特色可判断 A 处切断的是传入迷经, B 处切断的是传着迷经。
据此,能够逐个打破有关题设问题。
(1) 反射活动的构造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含感觉器、传着迷经、神经中枢、传入迷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2) 因为 A 处切断的是传入迷经, B 处切断的是传着迷经,所以刺激蛙的左腿,左腿不缩短。
刺激蛙的右腿,喜悦可经传着迷经( 图中 1、 2、 3) 传达到神经中枢,经过中间神经元( 图中 5) 传达到左边,再经传入迷经 ( 图中 7、6) 抵达左边效应器,产生反射活动,左腿缩短,原由是反射弧构造完好。
生物高考二轮专题强化训练专题6 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微专题1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1.(2022·江苏南京、盐城二模,8)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正常情况下,抗体、氨基酸、糖原均会出现在内环境中B.细胞内高Na+或细胞外高K+都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C.如果饮食中长期缺乏蛋白质,血浆渗透压会下降D.葡萄糖在内环境中彻底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答案 C解析糖原存在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动作电位由Na+内流形成,细胞外高Na+有利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B错误;血浆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蛋白质和无机盐,如果饮食中长期缺乏蛋白质,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下降,渗透压会下降,C正确;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2.(2022·江苏海门期末)登革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如图所示为人体对抗登革热病毒的部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呈递细胞特异性识别该病毒B.登革热病毒表面可能存在多种抗原C.物质甲还可能促进其他细胞分裂分化D.抗体Ⅰ与病毒结合可能导致组织水肿答案 A解析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该病毒,但不能特异性识别,A错误;登革热病毒感染会使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说明登革热病毒表面存在多种不同的抗原,B正确;物质甲为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正确;分析题图可知,抗体Ⅰ与病毒结合形成复合物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外渗而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3.(多选)(2022·江苏南通第一次质检)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专题五生命活动的调节 5.2 人体的稳妥和免疫测试(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2015·银川一模)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B.内环境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激素、血红蛋白等成分C.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通常发生在内环境中D.稳态指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解析:一般情况下,血浆中的氧气、营养物质等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细胞代谢消耗氧气和营养物质,产生CO2、代谢废物,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到血浆,A正确。
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通常发生在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C正确。
稳态指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答案: B2.(2015·武汉二模)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可通过分级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使机体产热量增多B.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可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胰岛A细胞,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C.下丘脑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的中枢,故它是生命活动调节的最高级中枢D.下丘脑既可以通过神经结构调节生命活动,也可通过产生激素调节生命活动解析:下丘脑能够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进而控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A正确。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可通过下丘脑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B正确。
生命活动调节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C错误。
下丘脑既是神经细胞,又能分泌激素,D正确。
答案: C3.如图表示人体某一特异性免疫过程,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表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B.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b能大量分化成细胞cC.d为抗体,且能分泌到内环境中起作用D.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图示免疫过程不发挥作用解析: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不需要吞噬细胞的处理和T淋巴细胞的参与,再根据图示中的B细胞增大、分裂、分化等可推知a为B细胞,b为记忆细胞,c为浆细胞,d为抗体,图中所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记忆细胞可以长时间保持对同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抗体由免疫细胞产生后分泌到细胞外,在内环境中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可以消灭游离的埃博拉病毒,当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使病毒暴露在体液中,再通过体液免疫(抗体)将其消灭。
专题六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A组基础对点练考点1稳态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1.(2023·辽宁沈阳二模)水杨酸是一种有机酸,过量服用会刺激呼吸中枢,使肺通气过度,呼吸加深加快,导致血浆的CO2浓度降低,出现“呼吸性碱中毒”现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中的HC O3-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水杨酸引起的血浆pH的变化B.水杨酸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位于脑干中的呼吸中枢进行调节C.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时,患者血浆由正常时的弱酸性变为弱碱性D.临床上,可输入含5%的CO2的混合气体来缓解“呼吸性碱中毒”症状2.(2023·山东烟台一模)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通过信息分子共同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下列关于人体信息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内合成的细胞因子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出细胞B.信息分子不提供能量,但能催化靶细胞生理活动发生变化C.生命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信息分子的特异性有关D.激素的受体既可位于细胞膜上,也可位于细胞外液中3.(2023·黑龙江哈尔滨三模)2018年“中国脑计划”正式启动,以帮助科学家了解人脑是如何工作的,以及疾病是如何影响人脑的。
下列有关人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脑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等方面的高级功能B.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大部分躯体的对应关系是倒置的C.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小脑、脊髓等的共同调控D.脑神经指与脑相连的神经,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4.(2023·山东淄博二模)研究发现,脑部的某些神经元上存在纤毛结构,它们从细胞内部靠近细胞核的地方直接延伸到细胞外部,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形成类似于突触的连接,称为“轴突—纤毛”突触。
在“轴突—纤毛”突触的纤毛上存在5-羟色氨酸受体,该受体接受5-羟色氨酸后通过信号通路将信号转导到细胞核,促进细胞核组蛋白的乙酰化,促进基因的表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轴突—纤毛”突触的神经递质为5-羟色氨酸B.5-羟色氨酸与纤毛结合后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C.5-羟色氨酸可通过“轴突—纤毛”突触调节突触后神经元的表观遗传D.用抑制剂阻断该信号通路可能抑制细胞核基因的表达5.(2023·山东聊城二模)阈电位是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2015届高三生物二轮优化训练:热点考向练 6 个体的稳态与调节考向6 个体的稳态与调节1.如图所示,将青蛙的脊神经从右侧的A处和左侧的B处切断,请回答:(1)图中所示的反射弧结构是________活动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电流刺激蛙的左腿,左腿的反应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用电流刺激蛙的右腿,在1处膜电位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将会出现的反应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与以上反射活动的神经元有________个,用图中编号和文字依次写出神经冲动所经过的途径______________。
(4)图中2是________,1是2的________,6是7的______,图中7的________未画出来。
答案(1)反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不收缩传入神经被切断外正内负→外负内正→外正内负左腿收缩兴奋可由中间神经元传导到左侧,反射弧完整(3)3 右腿皮肤感受器→1→2→3→5→7→6→左腿(肌肉) (4)感觉神经元细胞体(或神经节) 树突轴突树突解析确定图中反射弧的顺序及A、B、C、D所示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判断方法:根据图中神经节(具有神经节的神经是传入神经)和突触组成(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构成一个突触)特点可判断A处切断的是传出神经,B处切断的是传入神经。
据此,可以逐一突破相关题设问题。
(1)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2)因为A处切断的是传出神经,B处切断的是传入神经,所以刺激蛙的左腿,左腿不收缩。
刺激蛙的右腿,兴奋可经传入神经(图中1、2、3)传递到神经中枢,通过中间神经元(图中5)传递到左侧,再经传出神经(图中7、6)到达左侧效应器,产生反射活动,左腿收缩,原因是反射弧结构完整。
右腿受刺激后,产生兴奋传导到1处,1处由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变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然后恢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3)据图观察可知,参与以上反射活动的神经元有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3个;神经冲动所经过的途径是右腿皮肤感受器→1→2→3→5→7→6→左腿(肌肉)。
(4)图中2是传入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的细胞体,也叫神经节。
图中1是传入神经的长树突,3是传入神经的长轴突;7是传出神经的细胞体,6是传出神经的轴突,传出神经的树突未画出来。
解题模板第一步:判断反射弧中的各部分结构。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图中C所示结构)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图中D所示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第二步:明确分析方法和区分名词(有些题可能用不到)。
(1)反射弧完整性分析: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刺激后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刺激后可有感觉,但无效应。
(2)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可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但不能称之为反射。
注意区分肌肉与效应器,完整的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第三步:根据反射弧的结构确定突触的位置、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递方向等信息。
第四步: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分析题图及题设问题,并逐一突破。
第五步:利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答题。
2.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图(一)为部分激素从分泌到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代表人体内的不同激素;图(二)表示的是激素的传送方式。
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从图(一)可知,既能够传导兴奋又能够分泌激素的结构是________,其所分泌的激素①的传送方式属于图(二)中的________________。
(2)激素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当其含量过高时,激素①②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调节机制。
图(一)中存在________条该调节机制。
(3)远距分泌是指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细胞(或组织)而发挥作用。
激素①②③④中属于此传送方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图(一)可以得出,甲状腺分泌激素③的生理过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完成的。
答案(1)下丘脑神经分泌(2)甲状腺激素下降反馈 2 (3)②③④(4)神经调节、体液(激素)调节解析本题图(一)是变形的激素分泌分级调节的模式图,对比标准图解,分析图(一)可以确定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可能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结合图(二)所示的激素的传送方式,可以判断①②③④分别属于哪种方式。
下丘脑既能够接受大脑皮层传来的兴奋,又能够分泌激素,激素①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然后经血液运送到垂体发挥作用,故其传送方式为神经分泌。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其含量升高时,由于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因此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的动态平衡。
由图可知,②③④三种激素都要经过血液的传送到达相应的靶细胞,故其传送方式都属于远距分泌。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交感神经的控制,也受到垂体分泌激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题模板第一步:熟练掌握分级调节的基本模型。
(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垂体直接调节,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实现。
(2)下丘脑可以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从而实现对甲状腺的间接调节。
(3)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活动受机体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影响。
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过多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反之,则增多。
(4)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第二步:理解反馈调节模型及实例。
第三步:参照标准分级调节模型,分析题图,还原隐性信息,确定图中字母、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第四步:结合激素调节、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逐一突破题设问题。
3.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为激素)。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图中激素A________(填名称)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同时激素D________(填名称)分泌也增多,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
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为:______________→传入神经→________→传出神经→骨骼肌。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丁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以接受下丘脑的控制,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使分泌的________(填激素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也增多。
上述过程从反射类型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反射。
(3)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________(填激素名称)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
(4)如果血液中激素A的含量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________。
答案(1)甲状腺激素加快物质氧化分解,提供更多能量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2)胰高血糖素非条件(3)抗利尿激素(4)反馈调节解析本题是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及血糖调节综合图解题。
比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模型及血糖调节的反馈调节特征,可以确定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丙为胰岛B细胞,丁为胰岛A细胞;A为甲状腺激素,B为胰岛素,C为胰高血糖素,D为肾上腺素。
此外,还要知道C和D具有协同作用,即都可以使血糖升高。
下丘脑既参与图中调节又可分泌抗利尿激素,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
4.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
如图所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过程,请回答问题:(1)DC细胞能通过____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之后将其分解;同时,免疫系统也可对体内的异常细胞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功能。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的特定结构能与T细胞上有________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________。
(3)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________可刺激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也能直接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发生________免疫。
(4)DC细胞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医学,DC细胞免疫疗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取患者的DC细胞,经________技术进行体外增殖后,回输入该患者体内,提高清除抗原的效果。
答案(1)胞吞防卫、监控和清除(2)识别信息交流(3)淋巴因子 B 细胞(4)动物细胞培养解析吞噬细胞和DC细胞均可通过胞吞的方式对抗原进行吞噬处理,免疫系统也对人体自身病变的、衰老的细胞进行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T细胞能识别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并产生相应反应,这个过程被称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功能之一。
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合成并释放的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T细胞也可以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这属于细胞免疫。
通常采用动物细胞培养的技术来增加动物细胞的数目。
方法技巧判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方法(1)看免疫细胞的激活方式。
如果抗原刺激相关细胞时需要另一种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作用才能激活,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需经处理、呈递后才能刺激相关细胞,则为细胞免疫。
(2)看免疫的结果。
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物质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3)看抗原的种类。
如蛇毒或过敏原等只进入体液而没有进入细胞内所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而病毒类(如HIV)进入人体组织细胞内,清除它们的过程主要是细胞免疫,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也属于细胞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