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数学考试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146.00 KB
- 文档页数:13
2012年广东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2012?广东)设i是虚数单位,则复数1.(5D.﹣6﹣5i6﹣5iC.﹣6+5iA.6+5iB.2.(5分)(2012?广东)设集合U={1,2,3,4,5,6},M={1,2,4},则?M=U ()A.UB.{1,3,5}C.{3,5,6}D.{2,4,6},,,则向量,=3.(5分)(2012?广东)若向量()A.(﹣2,﹣4)B.(3,4)C.(6,10)D.(﹣6,﹣10)4.(5分)(2012?广东)下列函数,在区间(0,+∞)上为增函数的是()D.C.B.Ay=ln(x+2).,则z=3xx,y满足约束条件+y的最(5.(5分)2012?广东)已知变量大值为()A.12B.11C.3D.﹣16.(5分)(2012?广东)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它的体积为()81π..57πDCA.12πB.45π广东)从个位数与十位数之和为奇数的两位数中任取一个,其2012?分)(7.(5)个位数为0的概率是(....DCBA,若=5分)(2012?广东)对任意两个非零的平面向量和,定义○8.(,且,都||>0,与的夹角○○和≥平面向量、满足||中,则)在集合=(○D.C.A.B.1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考生作答6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30分.(一)必做题(9~13题)(二)选做题(14~15题,考生只能从中选做一题)9.(5分)(2012?广东)不等式|x+2|﹣|x|≤1的解集为.3的系数为x分)5(2012?广东).(用数字作答)中10.(2﹣4,则=1,a=aa分)(2012?广东)已知递增的等差数列{}满足a.11(52n31a=.n3﹣x+3在点(1,3)处的切线方程为(5分)2012?广东)曲线y=x..12(13.(5分)(2012?广东)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n的值为8,则输出的s的值为.中,xOy(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广东).(5分)(2012?14,为参数)(t(与曲线CC的参数方程分别为为参数)和θ21则曲线C与C的交点坐标为.2115.(2012?广东)(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圆O中的半径为1,A、B、C是圆周上的三点,满足∠ABC=30°,过点A作圆O的切线与OC的延长线交于点P,则图PA=.分.解答须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和80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演算步骤.)∈Rω>0,xf(x)=2cos(ωx+)(其中(16.(12分)2012?广东)已知函数.10π的最小正周期为的值;ω(1)求)的+β)=,求cos(α5β5α0,],f(+)=﹣,f(﹣∈)设(2α,β[值.位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的频率直方分布图502012?广东)某班.(13分)(17,)70,80),[60,70,[,)[如图所示,其中成绩分组区间是:40,50,[5060).100],90),[90[80,的值;)求图中x(1(含分以上2该人中成绩在90人,分的学生中随机选取从成绩不低于2()802的数学期望.,求分)的人数记为90ξξ为矩形,底面ABCDP﹣ABCD中,13分)(2012?广东)如图所示,在四棱锥18.(.⊥平面BDEPC上,PCPA⊥平面ABCD,点E在线段;⊥平面PAC1)证明:BD(的正切值.A﹣PC﹣,求二面角2)若PA=1,AD=2B(1n+,=a+﹣21广东)设数列(2012?{a}的前n项和为S,满足2S19.(14分)1nnnn+*成等差数列.,aa,a+n∈N5,且321的值;)求a(11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a (n<.n,有(3)证明:对一切正整数:C2012?20.(14分)(广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的离心率)的距离的最大0,2C,且椭圆上的点到点Q(.值为3的方程;)求椭圆C(122=1y+x:O与圆ny=1+mx:l使得直线,)n,m(M是否存在点上,C在椭圆)2(.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OAB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及对应的△OAB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3(1+a∈B={xR|2x),xx,设分)21.(14(2012?广东)a<1集合A={∈R|>0}x+6a>0},D=A∩B.(1)求集合D(用区间表示);32+6ax在D)+(=2xxf2()求函数()﹣31ax内的极值点.。
2012年广东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5分)(2012•广东)设i是虚数单位,则复数=()A.6+5i B.6﹣5i C.﹣6+5i D.﹣6﹣5i2.(5分)(2012•广东)设集合U={1,2,3,4,5,6},M={1,2,4},则∁U M=()A.U B.{1,3,5} C.{3,5,6} D.{2,4,6}3.(5分)(2012•广东)若向量,向量,则=()A.(﹣2,﹣4)B.(3,4)C.(6,10)D.(﹣6,﹣10)4.(5分)(2012•广东)下列函数,在区间(0,+∞)上为增函数的是()A.y=ln(x+2)B.C.D.5.(5分)(2012•广东)已知变量x,y满足约束条件,则z=3x+y的最大值为()A.12 B.11 C.3D.﹣16.(5分)(2012•广东)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它的体积为()A.12πB.45πC.57πD.81π0的概率是()A.B.C.D.8.(5分)(2012•广东)对任意两个非零的平面向量和,定义○=,若平面向量、满足||≥||>0,与的夹角,且○和○都A.B.1C.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考生作答6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30分.(一)必做题(9~13题)(二)选做题(14~15题,考生只能从中选做一题)9.(5分)(2012•广东)不等式|x+2|﹣|x|≤1的解集为_________.10.(5分)(2012•广东)中x3的系数为_________.(用数字作答)11.(5分)(2012•广东)已知递增的等差数列{a n}满足a1=1,a3=a22﹣4,则a n=_________.12.(5分)(2012•广东)曲线y=x3﹣x+3在点(1,3)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_.13.(5分)(2012•广东)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n的值为8,则输出的s的值为_________.14.(5分)(2012•广东)(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1与C2的参数方程分别为(t为参数)和(θ为参数),则曲线C1与C2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__.15.(2012•广东)(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圆O中的半径为1,A、B、C是圆周上的三点,满足∠ABC=30°,过点A作圆O的切线与O C 的延长线交于点P,则图PA=___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80分.解答须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和演算步骤.16.(12分)(2012•广东)已知函数(其中ω>0,x∈R)的最小正周期为10π.(1)求ω的值;(2)设,,,求cos(α+β)的值.17.(13分)(2012•广东)某班50位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的频率直方分布图如图所示,其中成绩分组区间是:[40,50),[50,60),[60,70),[70,80),[80,90),[90,100].(1)求图中x的值;(2)从成绩不低于80分的学生中随机选取2人,该2人中成绩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人数记为ξ,求ξ的数学期望.18.(13分)(2012•广东)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A⊥平面ABCD,点E在线段PC上,PC⊥平面BDE.(1)证明:BD⊥平面PAC;(2)若PA=1,AD=2,求二面角B﹣PC﹣A的正切值.19.(14分)(2012•广东)设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满足,且a1,a2+5,a3成等差数列.(1)求a1的值;(2)求数列{a n}的通项公式;(3)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有.20.(14分)(2012•广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C:的离心率,且椭圆C上的点到点Q(0,2)的距离的最大值为3.(1)求椭圆C的方程;(2)在椭圆C上,是否存在点M(m,n),使得直线l:mx+ny=1与圆O:x2+y2=1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OAB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及对应的△OAB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1.(14分)(2012•广东)设a<1,集合A={x∈R|x>0},B={x∈R|2x2﹣3(1+a)x+6a>0},D=A∩B.(1)求集合D(用区间表示);(2)求函数f(x)=2x3﹣3(1+a)x2+6ax在D内的极值点.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 2.C3.A4. 解:A,y=ln(x+2)在(﹣2,+∞)上为增函数,故在(0,+∞)上为增函数,A正确;B,在[﹣1,+∞)上为减函数;排除BC,在R上为减函数;排除CD,在(0,1)上为减函数,在(1,+∞)上为增函数,排除D故选A5. 解:画出可行域如图阴影部分,由得C(3,2)目标函数z=3x+y可看做斜率为﹣3的动直线,其纵截距越大,z越大,由图数形结合可得当动直线过点C时,z最大=3×3+2=11故选B6. C7. 解:个位数与十位数之和为奇数的两位数中,其个位数与十位数有一个为奇数,一个为偶数,共有=45记:“个位数与十位数之和为奇数的两位数中,其个位数为0”为事件A,则A包含的结果:10,30,50,70,90共5个由古典概率的求解公式可得,P(A)=故选D8. 解:由题意可得•====.同理可得•====.由于||≥||>0,∴n≥m 且m、n∈z.∴cos2θ=.再由与的夹角θ∈(0,),可得cos2θ∈(,1),即∈(,1).故有n=3,m=1,∴•==,故选C.二、填空题:9.10. 解:由题意,的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是Tr+1==x12﹣3r令12﹣3r=3得r=3所以中x3的系数为=20故答案为2011. 解:由于等差数列{a n}满足a1=1,,令公差为d所以1+2d=(1+d)2﹣4,解得d=±2又递增的等差数列{a n},可得d=2所以a n=1+2(n﹣1)=2n﹣1故答案为2n﹣112. 解:y′=3x2﹣1令x=1得切线斜率2所以切线方程为y﹣3=2(x﹣1)即2x﹣y+1=0故答案为:2x﹣y+1=013. 解:当i=2,k=1时,s=2,;当i=4,k=2时,s=(2×4)=4;当i=6,k=3时,s=(4×6)=8;当i=8,k=4时,不满足条件“i<8”,退出循环,则输出的s=8故答案为:814. 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曲线C1与C2的普通方程分别为y2=x,x2+y2=2.解方程组可得,故曲线C1与C2的交点坐标为(1,1),故答案为(1,1).15.解:连接OA,∵圆O的圆周角∠ABC对弧AC,且∠ABC=30°,∴圆心角∠AOC=60°.又∵直线PA与圆O相切于点A,且OA是半径,∴OA⊥PA,∴Rt△PAO中,OA=1,∠AOC=60°,∴PA=OAtan60°=故答案为: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80分.解答须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和演算步骤.解:(1)由题意,函数(其中ω>0,x∈R)的最小正周期为10π所以ω==,即所以(2)因为,,分别代入得及∵∴∴解:(1)由30×0.006+10×0.01+10×0.054+10x=1,得x=0.018(2)由题意知道:不低于8(0分)的学生有12人,9(0分)以上的学生有3人随机变量ξ的可能取值有0,1,2∴∴PA⊥BD∵PC⊥平面BDE∴PC⊥BD,又PA∩PC=P∴BD⊥平面PAC(2)设AC与BD交点为O,连OE∵PC⊥平面BDE∴PC⊥平面BOE∴PC⊥BE∴∠BEO为二面角B﹣PC﹣A的平面角∵BD⊥平面PAC∴BD⊥AC∴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又PA=1,AD=2,可得BD=AC=2,PC=3∴OC=在△PAC∽△OEC中,∴∴二面角B﹣PC﹣A的平面角的正切值为319. 解:(1)在2S n=a n+1﹣2n+1+1中,令n=1得:2S1=a2﹣22+1,令n=2得:2S2=a3﹣23+1,解得:a2=2a1+3,a3=6a1+13又2(a2+5)=a1+a3解得a1=1(2)由2S n=a n+1﹣2n+1+1,得a n+2=3a n+1+2n+1,又a1=1,a2=5也满足a2=3a1+21,所以a n+1=3a n+2n对n∈N*成立∴a n+1+2n+1=3(a n+2n),又a1=1,a1+21=3,∴a n+2n=3n,∴a n=3n﹣2n;(3)(法一)∵a n=3n﹣2n=(3﹣2)(3n﹣1+3n﹣2×2+3n﹣3×22+…+2n﹣1)≥3n﹣1∴≤,∴+++…+≤1+++…+=<;(法二)∵a n+1=3n+1﹣2n+1>2×3n﹣2n+1=2a n,∴<•,,当n≥2时,<•,<•,,…<•,累乘得:<•,∴+++…+≤1++×+…+×<<.20. 解:(1)由得a2=3b2,椭圆方程为x2+3y2=3b2椭圆上的点到点Q的距离=①当﹣b≤﹣1时,即b≥1,得b=1②当﹣b>﹣1时,即b<1,得b=1(舍)∴b=1∴椭圆方程为(2)假设M(m,n)存在,则有m2+n2>1∵|AB|=,点O到直线l距离∴=∵m2+n2>1∴0<<1,∴当且仅当,即m2+n2=2>1时,S△AOB取最大值,又∵解得:所以点M的坐标为或或或,△AOB的面积为.21. 解:(1)记h(x)=2x2﹣3(1+a)x+6a(a<1)△=9(1+a)2﹣48a=(3a﹣1)(3a﹣9)当△<0,即,D=(0,+∞)当,当a≤0,(2)由f'(x)=6x2﹣6(1+a)x+6a=0得x=1,a①当,f(x)在D内有一个极大值点a,有一个极小值点②当,∵h(1)=2﹣3(1+a)+6a=3a﹣1≤0h(a)=2a2﹣3(1+a)a+6a=3a﹣a2>0∴1∉D,a∈D∴f(x)在D内有一个极大值点a③当a≤0,则a∉D又∵h(1)=2﹣3(1+a)+6a=3a﹣1<0∴f(x)在D内有无极值点。
(一)集合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两个简单集合间的关系及运算。
(二)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1.函数(1)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3)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函数奇偶性含义。
(5)会运用函数的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指数函数(1)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单调性,掌握指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
(4)知道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3.对数函数(1)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
(2)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单调性,掌握对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
(3)知道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4)了解指数函数( ,且)与对数函数(a>0,且a 1)互为反函数。
4.幂函数(1)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2)结合函数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5 .函数与方程(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与根的个数。
(2)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第6题图.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数学(理科)逐题详解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2年12月26日星期三1.设i 为虚数单位,则复数56i i-=( )A.65i + B .65i - C .65i -+ D .65i --【解析】D ;()5656566511i ii i i i--+===----,故选D .2.设集合{1,23,4,5,6}U =,,{1,2,4}M =,则M U =ð( ) A .U B .{1,3,5} C .{3,5,6} D .{2,4,6}【解析】C ;送分题,直接考察补集的概念,{}M 3,5,6U =ð,故选C .3.若向量(2,3)B A = ,(4,7)C A = ,则BC =( )A .(2,4)--B .(3,4)C .(6,10)D .(6,10)--【解析】A ;考察向量的运算法则,()()()2,34,72,4BC BA AC =+=+--=--,故选A . 4.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上为增函数的是( )A .ln(2)y x =+B .y =C .1(2xy =D .1y x x=+【解析】A ;函数ln(2)y x =+的图像可由函数ln y x =的图像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显然满足题意.5.已知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211y x y x y ≤⎧⎪+≥⎨⎪-≤⎩,则3z x y =+的最大值为( ) A .12 B .11 C .3 D .1- 【解析】B ;画出可行域如图所示,将“三角”区域的角点代入比较可知,当3,2x y ==时,3z x y =+取得最大值为11. 6.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它的体积为( )A .12πB .45πC .57πD .81π 【解析】C ;三视图对应的实物图为“上部分为圆锥,下部分为圆柱”的几何体,易得圆锥的高为4,所以2213435573V πππ=⋅⋅⋅+⋅⋅=.7.从个位数与十位数之和为奇数的两位数中任取一个,其中个位数为0的概率是( ) A .49B .13C .29D .198.对任意两个非零的平面向量,αβ,定义αβαβββ⋅=⋅ .若平面向量,a b 满足0a b ≥> ,a 与b的夹角0,4πθ⎛⎫∈ ⎪⎝⎭,且a b和b a都在集合|2nn Z ⎧⎫∈⎨⎬⎩⎭中,则a b = ( ) A .12B .1C .32D .52【解析】C ;因为||cos cos 1||b a b b a a a a θθ⋅==≤<⋅,且a b和b a 都在集合|2n n Z ⎧⎫∈⎨⎬⎩⎭中,所以12b a = ,||12cos ||b a θ= ,所以2||cos 2cos 2||a ab b θθ==<,且22cos 1a b θ=> ,所以12a b <<,故有32a b = ,选C .【另解】C ;1||cos 2||k a a b b θ==,2||cos 2||k b b a a θ==,两式相乘得212cos 4k k θ=,因为0,4πθ⎛⎫∈ ⎪⎝⎭,12,k k 均为正整数,于是cos 122θ<=<,所以1224k k <<,所以123k k =,而0a b ≥> ,所以123,1k k ==,于是32a b = ,选C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考生作答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一)必做题(9~13题)9.不等式|2|||1x x +-≤的解集为___________. 【解析】1,2⎛⎤-∞-⎥⎝⎦;“|2|||x x +-”的几何意义为“点x 到2-和0的距离之差”,画出数轴,先找出临界“|2|||1x x +-=的解为12x =-”,然后可得解集为1,2⎛⎤-∞- ⎥⎝⎦.10.261()x x+的展开式中3x 的系数为__________.(用数字作答)【解析】20;通项()621231661rrrr rr T C x C xx --+⎛⎫== ⎪⎝⎭,令1233r -=得 3r =,此时对应系数为3620C =.11.已知递增的等差数列{}n a 满足11a =,2324a a =-,则n a =【解析】21n -;设公差为()0d d >,依题意可得()21214d d +=+-, 解得2d =(2-舍去),所以21n a n =-.12.曲线33y x x =-+在点(1,3)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__. 【解析】21y x =+;求导得231y x '=-,1|2x y ='=,由直线的点斜式 方程得()321y x -=-,整理得21y x =+.13.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n 的值为8,则输出s 的值为____.【解析】8;第一次循环得2,4,2s i k ===;第二次循环得4s =,6,3i k ==;第三次循环得第17题图B.第15题图AC PO8,8,4s i k ===,此时不满足8i <,输出8s =.(二)选做题(14、15题,考生只能从中选做一题,两题全答的,只计前一题的得分)14.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 O y 中,曲线1C 和曲线2C 的参数方程分别为⎩⎨⎧==t y t x (t 为参数)和⎪⎩⎪⎨⎧==θθsin 2cos 2y x (θ为参数),则曲线1C 和曲线2C 的交点坐标为 .【解析】()1,1;对应的普通方程分别为y =222x y +=,联立得交点坐标为()1,1.15. (几何证明选做题)如图,圆O 的半径为1,,,A B C 是圆上三点,且满足︒=∠30ABC ,过点A 作圆O 的切线与O C 的延长线交 于点P ,则PA = .,OA AC ,易得60,30AOC CAP ∠=︒∠=︒,在 直角三角形O A P 中,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易得PA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80分,解答须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6.(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2cos()6f x x πω=+(其中R x ∈>,0ω)的最小正周期为π10.(Ⅰ) 求ω的值;(Ⅱ) 设,0,2παβ⎡⎤∈⎢⎥⎣⎦,56(535f πα+=-,516(5)617f πβ-=,求cos()αβ+的值.【解析】(Ⅰ)由210ππω=得15ω=. (Ⅱ)由(Ⅰ)知1()2cos()56f x x π=+,由56516(5,(535617f f ππαβ+=--=得3sin 5α=,8cos 17β=.又,0,2παβ⎡⎤∈⎢⎥⎣⎦,所以4cos 5α=,15sin 17β=,所以324513cos()cos cos sin sin 858585αβαβαβ+=-=-=-17.(本小题满分13分)某班50位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 示,其中成绩分组区间是:[)[)40,50,50,60,[)[)60,70,70,80,[)[]80,90,90,100.(Ⅰ) 求图中x 的值;(Ⅱ) 从成绩不低于80分的学生中随机选取2人,该2人中成绩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人数记为ξ,求ξ的数学期望. 【解析】(Ⅰ) 由()0.00630.010.054101x ⨯+++⨯= 解得0.018x =.(Ⅱ)成绩不低于80分的学生人数有()500.0180.0061012⨯+⨯=人. 成绩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人数有500.006103⨯⨯=人.P ABCDE第18题图随机变量ξ的可能取值为0,1,2,且 ()292126011C P Cξ===,()11392129122C C P Cξ===,()232121222C P Cξ===,所以ξ的分布列为ξ的数学期望0121122222E ξ=⨯+⨯+⨯=. 18.(本小题满分13分)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 B C D -中,底面A B C D 为矩形,P A ⊥平面A B C D ,点E 在线段P C上,P C ⊥平面BD E .(Ⅰ) 证明:B D ⊥平面PAC ;(Ⅱ) 若1PA =,2AD =,求二面角B P C A --的正切值.【解析】(Ⅰ)因为P A ⊥平面A B C D ,BD ⊂平面A B C D , 所以PA BD ⊥,又P C ⊥平面BD E ,BD ⊂平面BD E ,所以PC BD ⊥,因为PA PC P = ,所以B D ⊥平面PAC .(Ⅱ) 由(Ⅰ)可知B D ⊥平面PAC ,所以B D A C ⊥,又底面A B C D 为矩形,从而底面A B C D 为正方形,设AC BD O = ,连结O E ,则,,OE PC BO PC ⊥⊥所以B E O ∠为二面角B P C A --的平面角, 在R t P A C ∆中,由等面积法可得112233PA AC O E PC ⋅=⋅==,又BO =在R t B O E ∆中,tan 3B O B E O O E∠==所以二面角B P C A --的正切值为3.19.(本小题满分14分)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满足11221n n n S a ++=-+,*n N ∈,且123,5,a a a +成等差数列.(Ⅰ) 求1a 的值;(Ⅱ)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Ⅲ) 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 ,有1211132na a a ++⋅⋅⋅+<.【解析】(Ⅰ)因为11221n n n S a ++=-+,当1n =时,1223S a =-,即2123a a -=,当2n =时,2327S a =-,即321227a a a --=,又()21325a a a +=+联立上述三个式子可得11a =. (Ⅱ)由(Ⅰ)可知25a =当2n ≥时,由11221n n n S a ++=-+得1221n n n S a -=-+,两式相减整理得132nn n a a +=-,即11312222n n n n a a ++=⋅+,即11311222n n n n a a ++⎛⎫+=⋅+ ⎪⎝⎭,又2121311222a a ⎛⎫+=⋅+ ⎪⎝⎭, 所以12nn a ⎧⎫+⎨⎬⎩⎭为首项为113122a +=,公比为32的等比数列, 所以133312222n nnn a -⎛⎫⎛⎫+=⋅= ⎪⎪⎝⎭⎝⎭,所以32n n n a =-. (Ⅲ) 当1n =时,11312a =<显然成立,当2n =时,121113152a a +=+<显然成立.当3n ≥时,32(12)2n n n n n a =-=+-12211122222n n n nn n n C C C --=+⋅+⋅++⋅+-122111222n n n n nC C C --=+⋅+⋅++⋅ 2222(1)n C n n >⋅=-又因为2522(21)a =>⨯⨯-,所以2(1),2n a n n n >-≥, 所以11111()2(1)21na n n n n<=---所以12311111111111131(1)1(1)2234122na a a a n nn++++<+-+-++-=+-<- .20.(本小题满分14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椭圆C :22221(0)x y a b ab+=>>的离心率e =,且椭圆C 上的点到点()0,2Q 的距离的最大值为3.(Ⅰ) 求椭圆C 的方程(Ⅱ) 在椭圆C 上,是否存在点(,)M m n ,使得直线:1l mx ny +=与圆22:1O x y +=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 B ,且O AB ∆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M 的坐标及对应的O AB ∆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Ⅰ)依题意2223c e c a a==⇒=,所以222213b ac a =-=,设(,)P x y 是椭圆C 上任意一点,则22221x y ab+=,所以222222(1)3y x a a y b=-=-,所以||PQ ===当1y =-时,||PQ3=,可得a =所以1,b c ==故椭圆C 的方程为2213xy +=.(Ⅱ)[韦达定理法]因为(,)M m n 在椭圆C 上,所以2213mn +=,2233m n =-,设11(,)A x y ,22(,)B x y由2211m x ny x y +=⎧⎨+=⎩,得2222()210m n x m x n +-+-=所以22222222244()(1)4(1)8(1)0m m n n n m n n n ∆=-+-=+-=->,可得21n <, 由韦达定理得12222m x x m n+=+,212221nx x m n-=+所以2212121212222111()1mx mx m x x m x x my y n n n m n---++-=⋅==+所以||AB ====设原点O 到直线A B 的距离为h ,则h =所以1||2O AB S AB h ∆=⋅=设221t m n=+,由201n <<,得22232(1,3)m n n +=-∈,所以,1(,1)3t ∈O AB S ∆==1(,1)3t ∈所以,当12t =时,OAB S ∆面积最大,且最大为12,此时,点M 的坐标为22⎛ ⎪⎝⎭或22⎛- ⎪⎝⎭或,22⎛⎫- ⎪ ⎪⎝⎭或22⎛-- ⎪⎝⎭. [垂径定理切入]因为点()n m P ,在椭圆C 上运动,所以2213mn +=,2233m n =-,圆心O 到直线1:=+ny mx l 的距离d =直线l 被圆O 所截的弦长为||AB ==所以1||2O AB S AB d ∆=⋅=,接下来做法同上.21.(本小题满分14分)设1a <,集合2{0},{23(1)60}A x R x B x R x a x a =∈>=∈-++>,D A B = . (Ⅰ) 求集合D (用区间表示);(Ⅱ) 求函数32()23(1)6f x x a x ax =-++在D 内的极值点.【解析】(Ⅰ)由方程223(1)60x a x a -++=得判别式29(1)483(3)(31)a a a a ∆=+-=--因为1a <,所以30a -< 当113a <<时,0∆<,此时B R =,所以()0,D A ==+∞; 当13a =时,0∆=,此时{|1}B x x =≠,所以(0,1)(1,)D =+∞ ;当13a <时,0∆>,设方程223(1)60x a x a -++=的两根为12,x x 且12x x <,则 14x =,24x =,12{|}B x x x x x =<>或当103a <<时,123(1)02x x a +=+>,1230x x a =>,所以120,0x x >>此时,12(,)(,)D x x x =+∞)44=+∞当0a ≤时,1230x x a =≤,所以120,0x x ≤>此时,2(,))4D x =+∞=+∞.综上,1(0,),133(1)3(1)1(0,(),0443),04a a a D a a ⎧+∞<<⎪⎪⎪+-++=+∞<≤⎨⎪⎪+∞≤⎪⎩(Ⅱ) 2()66(1)66(1)()f x x a x a x x a '=-++=--,1a <所以函数()f x 在区间[,1]a 上为减函数,在区间(,]a -∞和[1,)+∞上为增函数 当113a <<时,因为()0,D =+∞,所以()f x 在D 内的极值点为,1a ; 当13a =时,(0,1)(1,)D =+∞ ,所以()f x 在D 内有极大值点13a =;当103a <<时,)44D =+∞由103a <<,很容易得到144a <<<(可以用作差法,也可以用分析法),所以()f x 在D 内有极大值点a ; 当0a ≤时,)4D =+∞由0a ≤,14>,此时()f x 在,内没有极值点.综上,当113a <<时,极值点为,1a ;当103a <≤时,极值点为a ;当0a ≤时,无极值点.。
2012年高考数学广东卷(理科)试题评析510700广东省数学特级教师贾国富2012年广东高考数学试题,遵循《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数学(理科)大纲》的规定:贯彻了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与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相结合的原则,贯彻了“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
试卷立足现行高中教材,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全面考查的同时,又突出了对数学思想、数学核心能力进行综合考查。
题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题型稳定,保持风格2012年高考数学试题(广东卷理科)和2011年高考数学试题(广东卷理科)犹如双胞胎。
其考查的知识内容、题型和整体难易程度与2011年基本一致(对比分析表附后),保持了高考命题的连续性、稳定性。
这与考前传说的“命题小组成员基本没有变化”似乎十分合拍。
2.注重基础,重视教材试题注重了考查考生对“三基”的掌握情况与系统掌握教材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基础,紧扣教材,回归课本,无偏题怪题,这对中学数学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让战斗在高三第一线的师生从满天飞舞的资料与题海中解脱出来,做到求真务实,抓纲务本。
整套试卷中有不少题目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原型。
如试卷的第1、2、3、4、5、6、7、10、11、12、14、15、16、17题等共85分的试题是由教材中的例、习题改编,分值占56.7﹪;所有这些题目考查的都是现行高中教材中最基本且重要的数学知识,所用到的方法也是通性通法,这样考查既体现了高考的公平公正,也对中学数学教学和复习回归课本,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起到好的导向作用,这对引导中学数学教学用好教材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3.突出重点,考查全面2012年数学试题所考查知识点大致分布如下表:内容代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圆锥曲线概率统计导数分值49121023142319《考试大纲的说明》所指出的代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导数等是中学数学的主干知识,重点章节,其中的核心模块概率与统计、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圆锥曲线、数列、函数与导数在今年试卷中解答题部分均得到较高的体现。
数学试卷 第1页(共42页)数学试卷 第2页(共42页)数学试卷 第3页(共42页)绝密★启用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数学(理科)本试卷共6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参考公式:柱体的体积公式V Sh =,其中S 为柱体的底面积,h 为柱体的高.锥体的体积公式13V Sh =,其中S 为锥体的底面积,h 为锥体的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设i 为虚数单位,则复数56ii-= ( )A .65i +B .65i -C .65i -+D .65i -- 2. 设集合{1,2,3,4,5,6}U =,{1,2,4}M =,则U M =ð( )A .UB .{1,3,5}C .{3,5,6}D .{2,4,6}3. 若向量(2,3)BA =,(4,7)CA =,则BC = ( ) A .(2,4)-- B .(2,4) C .(6,10)D .(6,10)--4. 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上为增函数的是( )A .ln(2)y x =+ B.y =C .1()2x y =D .1y x x=+5. 已知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211 y x y x y ⎧⎪+⎨⎪-⎩≤≥≤,则3z x y =+的最大值为( )A .12B .11C .3D .1- 6. 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所示,它的体积为( )A .12πB .45πC .57πD .81π7. 从个位数与十位数之和为奇数的两位数中任取一个,其个 位数为0的概率是( )A .49 B .13C .29D .198. 对任意两个非零的平面向量α和β,定义=αβαβββ.若平面向量a ,b 满足||||0a b ≥>,a 与b 的夹角π(0,)4θ∈,且a b 和b a 都在集合{|}2nn ∈Z 中,则=a b ( )A .12B .1C .32D .52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考生作答6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30分. (一)必做题(9~13题)9.不等式|2||1|x x +-≤的解集为_______.10.261()x x+的展开式中3x 的系数为_______.(用数字作答)11.已知递增的等差数列{}n a 满足11a =,2324a a =-,则n a =_______.12.曲线33y x x =-+在点(1,3)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13.执行如图2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n 的值为8,则输出s 的值为________.(二)选做题(14—15题,考生只能从中选做一题)1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曲线1C 和2C 的参数方程分别为x ty =⎧⎪⎨=⎪⎩(t为参数)和x y θθ⎧=⎪⎨=⎪⎩(θ为参数),则曲线1C 与2C 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_.15.(几何证明选讲选做题)如图3,圆O 的半径为1,A 、B 、C 是圆周上的三点,满足30ABC ∠=,过点A 作圆O 的切线与OC 的延长线交于点P ,则PA =_______.--------在--------------------此--------------------卷--------------------上--------------------答--------------------题--------------------无--------------------效----------------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80分.解答须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和演算步骤.16.(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函数π()2cos()6f x xω=+(其中0ω>,x∈R)的最小正周期为10π.(Ⅰ)求ω的值;(Ⅱ)设π[0,]2αβ,∈,56(5π)35fα+=-,516(5π)617fβ-=,求cos()αβ+的值.17.(本小题满分13分)某班50位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4所示,其中成绩分组区间是:[40,50),[50,60),[60,70),[70,80),[80,90),[90,100].(Ⅰ)求图中x的值;(Ⅱ)从成绩不低于80分的学生中随机选取2人,该2人中成绩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人数记为ξ,求ξ的数学期望.18.(本小题满分13分)如图5所示,在四棱锥P 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A⊥平面ABCD,点E在线段PC上,PC⊥平面BDE.(Ⅰ)证明:BD⊥平面PAC;(Ⅱ)若1PA=,2AD=,求二面角B PC A--的正切值.19.(本小题满分14分)设数列{}na的前n项和为nS,满足11221nn nS a++=-+,*n∈N,且1a,25a+,3a成等差数列.(Ⅰ)求1a的值;(Ⅱ)求数列{}n a的通项公式;(Ⅲ)证明:对一切正整数n,有1211132na a a+++<.20.(本小题满分14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C:22221x ya b+=(a b>>)的离心率e=且椭圆C上的点到点(0,2)Q的距离的最大值为3.(Ⅰ)求椭圆C的方程;(Ⅱ)在椭圆C上,是否存在点(,)M m n,使得直线l:1mx ny+=与圆O:221x y+=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OAB△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及对应的OAB△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1.(本小题满分14分)设1a<,集合{|0}A x x=∈>R,2{|23(1)60}B x x a x a=∈-++>R,D A B=.(Ⅰ)求集合D(用区间表示);(Ⅱ)求函数32()23(1)6f x x a xax=-++在D内的极值点.数学试卷第4页(共42页)数学试卷第5页(共42页)数学试卷第6页(共42页)3 / 14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数学(理科)答案解析【答案】A【解析】(2,BC BA AC BA CA =+=-=-【提示】由向量(2,3)BA =,向量(4,7)CA =,知(2,AB =-,(4,7)AC =--,再由BC AC AB =-能求数学试卷 第10页(共42页) 数学试卷 第11页(共42页)数学试卷 第12页(共42页)||cos ||a b θ,||cos ||y b a θ,x ,,所以24cos ,所以cos θ5 / 143||||a b ,3||||b a ∈Z , ||||0a b ≥>,所以||1||a b ≥,所以只能取||3||a b =,||1||3a b =, 则||cos 333||a ab b θ==⨯=.【提示】定义两向量间的新运算,根据数量积运算与新运算间的关系进行化简,再运用集合的知识求解即数学试卷 第16页(共42页) 数学试卷 第17页(共42页)数学试卷 第18页(共42页)60,所以60,因为直线是直角三角形,最后利用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定义,结合题tan603=7 / 14(Ⅰ)10T =π=65f ⎛-= ⎝3sin 5α∴=16517f ⎛= ⎝cos β∴=110(0.054x f =-0.018x ∴=(Ⅱ)成绩不低于数学试卷 第22页(共42页) 数学试卷 第23页(共42页)数学试卷 第24页(共42页)PAPC P =,PAC ; ACBD O =,连结,OE ,BE ⊥BE ,所以(2,DB=-的一个法向量,(0,2,0)BC=,(2,0,1)BP=-设平面PBC的法向量为(,,)n x y z=202n BC yn BP x⎧==⎪⎨=-⎪⎩2,取(1,0,2)n=,的平面角为θ,2||||8510DB nDB n==所以二面角B PC A--的正切值为3.9 / 14数学试卷 第28页(共42页) 数学试卷 第29页(共42页)数学试卷 第30页(共42页)(Ⅰ)2n n S a +=17a a =⎧⎪-⇒⎨133n -,所以时,111a =1221122222n n n n n n n C C --++⋯++-122-1-1222222n n n n n n C C C +++>1)-数学试卷 第34页(共42页) 数学1||||sin 2OA OB AOB ∠的距离2d =,即12)(,)x +∞,2x <,所以2(,Ax B +∞=2)(,)x +∞,30a =>,所以2212339309339309(0,)(,)0,,44a a AB a a a a x x ⎛⎫⎛+--+++-++∞=+∞ ⎪⎪ ⎝⎝⎭=1<时,0∆<,则()0g x >恒成立,A B =(0,+∞综上所述,当0a ≤时,33a ⎫⎛++⎪⎪ ⎭⎝2)(,)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a极值即可.【考点】导数的运算,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解含参的一元二次不等式,集合的基本运算数学试卷第40页(共42页)数学。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数学(理科) 第I 卷 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满分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i 为虚数单位,则复数56ii-= ( )A .65i +B .65i -C .65i -+D .65i -- 2.设集合{1,2,3,4,5,6}U =,{1,2,4}M =,则U M =ð( ) A .U B .{1,3,5}C .{3,5,6}D .{2,4,6} 3.若向量(2,3)BA = ,(4,7)CA =,则BC =( )A .(2,4)--B .(2,4)C .(6,10)D .(6,10)- 4.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上为增函数的是( )A .ln(2)y x =+B.y =C .12xy ⎛⎫= ⎪⎝⎭D .1y x x=+5.已知变量x ,y 满足约束条件211y x y x y ≤⎧⎪+≥⎨⎪-≤⎩;则3z x y =+的最大值为( )A .12B .11C .3D .1- 6.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 )A .12πB .45πC .57πD .81π 7.从个位数与十位数之和为奇数的两位数中任取一个,其中个位数为0的概率是( ) A .49B .13C .29D .198.对任意两个非零的平面向量α和β,定义 αβαβ=ββ。
若平面向量a ,b 满足0≥>a b ,a 与b 的夹角(0,)4πθ∈,且 a b 和 b a 都在集合{}2nn ∈Z 中,则= a b( )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图1A .12B .1C .32D .52第II 卷 非选择题(共11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考生作答6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30分 (一)必做题(9—12题)9.不等式21x x +-≤的解集为 。
10.621x x ⎛⎫+ ⎪⎝⎭的展开式中3x 的系数为 。
(用数字作答)11.已知递增的等差数列{}n a 满足11a =,2324a a =-,则n a = 。
考试大纲解读高中数学适用地区:华南地区一.命题指导思想坚持“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
发挥数学作为主要基础学科的作用,考查考生对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以及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二.命题思路2007—2011年广东高考试卷命题的总思路是:保持稳定,确保均衡,有效体现高中新课改要求;突出能力立意;注重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注重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及考生深入学习的潜能,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设计有良好信度、效度的试卷,编制难度适中、区分度较高的试题.三.研析《考试大纲》,明确核心考查点2011年广东数学高考的形式还是既有必考内容,又有选考内容。
明确2012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高考文理科的区别在哪里?研析考纲弄清楚这些问题,高考的目标就清新了,复习的针对性就更强了,提升数学成绩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下面就引导浏览考纲中内容一些核心考查点:1.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强调了集合在表述数学问题时的工具性作用,突出了“韦恩图”在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中的作用。
虽然不要求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是复合命题,以及用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但需要特别注意能够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全称命题进行否定.每年的高考都会有一道选择题,估计今年将会是一道考查常用逻辑用语的选择题。
2.函数:对分段函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能够简单应用;奇偶性只限于会判断具体函数的奇偶性;反函数问题只涉及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既不要求掌握反函数的一般定义,也不要求会求某个具体函数的反函数;注意“三个二次”的问题,更加突出了函数的应用;注意函数零点的概念及其应用;需要注意一些函数与方程的综合问题,以及问题表述方式的变化。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理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Ⅰ.命题指导思想坚持“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适当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发挥数学作为主要基础学科的作用,考察考生对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以及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Ⅱ.考试内容与要求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 知识要求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2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
各部分知识的整体要求以及其定位参照《课程标准》相应模块的有关说明。
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
这一层次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理解等。
(2)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之所见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作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作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这一层次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初步应用等。
(3)掌握:要求能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能够推导证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
这一层次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
2. 能力要求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解释揭示问题的本质。
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像的想象能力。
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中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
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
(2)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是指舍弃事物非本质的属性,揭示其本质属性:概括是指把仅仅属于某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
抽象和概括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概括,而概括必须在抽象的基础上得出某种观点或某个结论。
抽象概括能力是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
(3)推理论证能力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论证是由已有的正确的前提到被论证的结论的一连串的推理过程,推理既包括演绎推理,也包括合情推理:论证方法及包括按形式划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包括按思考方法划分的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
一般运用和情推理进行猜想,再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证明。
中学数学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4)运算求解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输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运算。
运算求解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
运算包括对数学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
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
(5)数据处理能力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
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6)应用意识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
应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
(7)创新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究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越强。
3.个性品质要求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美意义。
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分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
4.考查要求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个部分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框架结构。
(1)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于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
注意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察达到必要的深度。
(2)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必须要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对数学的考查,反应考生对数学思想的掌握程度。
(3)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
对能力的考察要全面,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并要切合考生实际,对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是考查的重点,强调其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与样的相互转化上;对运算求解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运算和推理的考查,考查以代数运算为主;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运用概率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对应用意识的考查主要采用解决应用问题的形式,名提示要坚持“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试题设计要切合中学数学的设计和考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实践经验,是数学应用问题的难度符合考生的水平。
(5)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也要有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以及研究型、探究型、开放型等类型的试题。
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重视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
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理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和本说明为依据。
试题适用于使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一)必考内容与要求1.集合(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① 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② 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①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②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①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②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③ 能使用韦恩(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2.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1)函数①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②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③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④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
⑤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指数函数① 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② 理解有理数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③ 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指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
(3)对数函数①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以及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
② 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对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
③ 知道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④ 了解指数函数x a y =与对数函数x y a log =互为反函数(1,0≠>a a 且)(4)幂函数① 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② 结合函数2132,1,,,x y x y x y x y x y =====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5)函数与方程①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② 根据具体函数的图像,能够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
(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① 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的增长特征,知道直线上升、指数增长、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②了解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在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3.立体几何初步(1)空间几何体①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②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棱柱等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测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