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药
- 格式:ppt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34
镇痛类药物的作用原理
镇痛类药物的作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阻断疼痛传导:镇痛药物可以通过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来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例如,麻醉药物和局部麻醉药物可以阻断疼痛神经纤维的传导,使疼痛信号无法到达大脑。
2. 中枢镇痛作用:某些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疼痛的感知和处理过程。
例如,阿片类药物可以通过与脑内的μ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传递途径,减少疼痛的感知。
3. 抗炎作用:某些镇痛药物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
这些药物通常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或减少炎症反应来发挥作用。
4. 神经调节作用:有些药物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减轻或控制疼痛感。
例如,抗抑郁药物和抗惊厥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活动来降低疼痛感。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镇痛药物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
使用镇痛药物时,应根据疼痛的原因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现时我科使用的镇痛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1. 麻醉性镇痛药:包括舒芬太尼、芬太尼、喷他佐辛及曲马多等。
这些药物全部或部分激动中枢神经系统阿片受体,而产生强的镇痛作用。
术后疼痛属于急性、短期的疼痛,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不必担心导致成瘾的问题。
但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等,也是应用了镇痛泵的病人有时出现以上并发症的原因所在。
2. 低浓度局麻药:现临床常使用低浓度的罗哌卡因,通过硬膜外导管输入硬膜外腔,或连续腰麻管进入蛛网膜下腔阻滞机体感觉神经的传导,从而减少疼痛。
3. 非麻醉性镇痛药:主要是非甾体消炎药,如氟比洛芬酯、氯诺昔康、尼松等。
其作用部分主要在外周,镇痛强度比阿片类药物弱,适用于中等强度的疼痛。
没有阿片类药物常见的副作用,但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诱发消化道溃疡发作等。
因其解热消炎的作用,常用于骨科病人的镇痛。
4.神经安定药:如氟哌利多、咪唑安定。
这些药物无镇痛作用,但可强化镇痛药的作用。
因氟哌利多有强的止呕作用,还用于对抗麻醉性镇痛药的胃肠道症状。
5. 镇吐药:如托烷司琼、昂丹司琼等,为5-羟色胺受体阻滞剂。
镇痛泵有它的优点,当然也存在一些并发症,主要跟使用的药物有关。
下面简单介绍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1.呼吸抑制,建议鼻导管吸氧。
2.镇痛不全:首先检查镇痛泵的连接是否正确,硬膜外泵有无不进药。
如果镇痛药物已经用完,病人仍有镇痛要求的,可往镇痛泵里再次加药。
3.恶心呕吐:术后的恶习呕吐原因很多,可因麻醉本身、手术、术后用药、镇痛用药、病人体质及病友的影响而发生。
4.嗜睡:如果术后选用了麻醉性镇痛镇静药,则病人会有轻度的嗜睡,老年及体弱病人嗜睡的程度可能重一些。
但是不影响神志及呼吸的情况下可不比处理,但应多加观察。
5.尿潴留:在硬膜外镇痛的患者身上发生较多。
6.皮肤瘙痒:为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
7.下肢麻木:偶见于硬膜外镇痛的病人,不伴肢体乏力。
在排除了术中局麻药的残留作用或神经损伤的可能后,可以不处理。
止痛药止痛原理
止痛药是一类常见的药物,用于缓解疼痛和不适。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
减轻疼痛,包括阻断神经传导、抑制炎症反应和影响大脑中的疼痛感知。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止痛药及其止痛原理。
1.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来减少前列腺
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疼痛和发热。
它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2. 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镇痛药,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来减轻疼痛。
它可以影响大脑中的疼痛感知中枢,减少疼痛的传导和感知,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3. 吗啡。
吗啡是一种鸦片类止痛药,主要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μ受体结合来减轻疼痛。
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大脑中的疼痛感知中枢,从而减少疼痛的传导和感知,达到止痛的效果。
但是吗啡也有一定的成瘾性和依赖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
总的来说,止痛药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减轻疼痛,包括抑制炎症反应、影响
神经传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然而,使用止痛药也需要注意剂量和频率,避免产生不良反应和依赖。
希望大家在使用止痛药时能够谨慎选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药店店员经典培训教材: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临床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包括:一、麻醉性镇痛药;二、解热镇痛药;三、抗神经痛药;四、抗偏头痛药;五、解痉止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麻醉性镇痛药又称为阿片类镇痛药,是最常见的镇痛药,临床主要有吗啡和芬太尼等,通过对中枢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如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二、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如喷他佐辛等;三、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络酮等。
用途一、急性疼痛。
对急性疼痛患者,主张使用速效和短效药物,如即释吗啡、芬太尼针、杜冷丁针等。
需持续镇痛的患者可通过持续给药方法达到长时间镇痛。
二、慢性疼痛。
如骨关节痛、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血管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等。
对慢性疼痛患者,主要使用控释药物,如控缓释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剂等,以达到最小的药物浓度峰谷比。
三、癌痛。
解热镇痛药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主要包括:一、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苯胺类(如醋氨酚)、吡唑酮类(如保泰松)、有机酸类(如布洛芬、吲哚美辛);二、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
用途一、解热镇痛。
可用于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肌肉痛和痛经。
二、血栓形成。
三、胆道蛔虫症。
抗神经痛药抗神经痛药大部分都是经过临床试用发现可能有效,再进行系统临床研究,然后回到实验室研究,探讨其机制,推动新药研究发展的一类药物。
主要包括:一、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二、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三、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四、其他药物,如神经妥乐平。
用途一、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疼痛综合征。
第一代抗抑郁剂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腰背痛、慢性紧张性头痛、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多发神经炎性疼痛等神经痛具有镇痛作用。
二、局部麻醉药。
可缓解中枢和外周神经痛。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FDA批准了利多卡因贴片局部贴敷治冶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和其他神经痛。
镇痛药的副作用及禁忌说明书一、简介镇痛药是一类用于缓解或消除疼痛感觉的药物,常用于手术后、创伤、疾病或其他疼痛症状的治疗。
然而,使用镇痛药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禁忌事项,患者在使用镇痛药时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将对常见的镇痛药的副作用和禁忌进行详细说明。
二、副作用1. 便秘:许多镇痛药会导致便秘问题,特别是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哌替啶等。
便秘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使用镇痛药时,注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及进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缓解便秘问题。
2. 呼吸抑制:某些强效镇痛药,特别是阿片类镇痛药,在使用过量或长期使用时,可能会造成呼吸抑制。
因此,在使用镇痛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时间使用,避免造成呼吸问题。
3. 恶心和呕吐:某些镇痛药的使用会导致恶心和呕吐,例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消炎药。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可以尝试在饭前或饭后使用镇痛药,或者咨询医生调整剂量或改变药物种类。
4. 震颤:某些镇痛药的使用会引起手部或身体的震颤,如可卡因等局部麻醉药。
如果出现震颤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或更换合适的药物。
5.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对某些镇痛药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荨麻疹、皮疹、呼吸急促、咳嗽等。
如果出现任何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及时就医。
三、禁忌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怀孕和哺乳期,尤其是早期孕妇,应避免使用镇痛药。
一些镇痛药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影响,增加妊娠或婴儿发育异常的风险。
在使用镇痛药前,妇女应咨询医生并遵循医嘱。
2. 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功能和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镇痛药时需要格外谨慎。
强烈建议老年人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镇痛药,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3.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患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特别是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某些镇痛药,因为这些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排泄过程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药物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4. 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患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使用镇痛药时需要非常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