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应重视母语的负迁移(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45 KB
- 文档页数:2
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应对策略作者:吴艳丽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年第05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不同的民族心理。
既而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形式和语言结构的差异。
在英语学习中,受汉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影响,中国的学生常常将汉语的语言结构迁移到英语表达中来,影响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由于这种负迁移的影响,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拟借助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语言知识和文化习俗两个方面讨论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并探讨可行的教学对策。
一、母语学习中的在英语负迁移(一)语言知识的负迁移语音层面的负迁移。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学生总爱根据母语的语音系统去判断外语的发音,并用母语的发音去代替外语的发音。
但英语和汉语毕竟属于不同的语音系统,有各自不同的发音规则。
汉语音节通常以元音为核心,元音与辅音结合,音节界限分明,而英语除元音外,却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连缀。
这一差异是中国学生发音的难点,汉语语音中没有长短元音、清浊辅音之分,学生容易分不清长短元音,将汉语的送气不送气辅音与英语清浊辅音混淆。
而英语是语调语言,有降调、升调、降升调和升降调四种语调类型,语调不同则意思不同。
中国学生常将汉语四声与英语轻重读及强弱读混淆,对英语重音敏感度不强,在进行英语会话和朗读时,总给人一种生硬平淡的感觉,在交际中造成对方理解困难。
词汇层面的负迁移。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词汇负迁移是影响英语学习的一大障碍。
词的概念意义不同或它所指的范围大小不等而造成的负迁移。
例如,有人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时说:He (She) is my lover.以为“爱人”就是lover。
“爱人”在现代汉语里一般用来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的lover在英美社会里指的是情人(情夫或情妇),它与husband或wife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词的内涵意义不同引起的负迁移。
浅析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正负迁移【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正负迁移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和教学策略。
在正迁移方面,母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对学习英语起到积极作用;而在负迁移方面,母语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可能给学习英语带来困难。
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学生自身的语言背景、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外部环境等。
针对迁移现象,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如引导学生比较母语与英语之间的异同,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等。
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迁移现象对学生语言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值得引起重视。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应对迁移现象,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教学策略、影响因素、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表明,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正迁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语言素养的全面发展。
负迁移则可能造成学习困难,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了解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正负迁移现象,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迁移现象,可以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指导,为学生有效地提升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对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迁移现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对于优化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母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分析母语在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正负迁移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和教学策略。
通过研究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迁移现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本研究还将探讨母语迁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迁移现象,可以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促进语言跨文化交流,推动语言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国外对母语负迁移的研究(一)研究报告:国外对母语负迁移1. 引言母语负迁移是指一个人的母语对目标语言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国外学习环境中,语言学者们对母语负迁移进行了广泛研究。
本研究报告将深入探讨国外学习环境下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2. 母语负迁移的定义和原因•定义:母语负迁移是指一个人的母语对其学习目标语言产生的消极影响。
例如,某人在学习英语时,由于母语中的语法结构与英语不同,可能会在语法使用上出现错误。
•原因:母语负迁移的产生原因有多种,如语法差异、语音差异、习惯用法等。
这些差异会导致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言时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干扰。
3.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因素•语法差异:母语与目标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不同会导致学习者在目标语言学习中产生母语负迁移。
•语音差异:母语的语音系统与目标语言的语音系统不同,学习者在发音上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习惯用法:学习者习惯使用母语的习惯表达方式,而在目标语言中会出现与母语不一致的表达习惯。
4. 母语负迁移的解决途径•意识到差异:学习者应意识到母语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并努力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发生。
•学习目标语言系统:学习者可以通过系统学习目标语言的语法、语音等系统,提高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与母语说分离:学习者可以逐渐与母语说分离,尽量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发生。
5. 结论母语负迁移是国外学习环境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习者的目标语言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然而,通过意识到差异、系统学习目标语言的系统以及与母语说分离等途径,学习者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发生,提高目标语言的学习效果。
6. 推荐进一步研究方向•母语负迁移对不同语言的影响比较:进一步探究不同母语与目标语言之间的语法、语音等差异对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程度。
•影响因素的详细研究:深入研究语法差异、语音差异、习惯用法等因素对母语负迁移的具体影响机制。
•教学策略的改进:研究如何针对母语负迁移问题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材,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克服母语负迁移。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及应对策略【摘要】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习惯性地用汉语进行思维和写作,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本文首先对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然后分别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分析学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各种影响,并就本人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尝试,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帮助学生减少母语负迁移的不良影响,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英语教学环境中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英语写作课堂教学应对策略一、引言英语写作体现了英语教学从输入到输出过程的能力迁移程度。
这种迁移对于中学生却通常是件头疼的事。
虽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和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所写的作文仍然不太规范。
观点、想法很好,可写下来以后别人却不太明白。
教师也常感到困惑,批改得很辛苦,学生的进步却不大,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习惯用母语的思维来表达思想,这一点可通过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作文的研究结果得以证明。
Kaplan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使用不同的书面语模式,这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所致。
二、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具体分析母语迁移可分为两种,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正迁移是指在外语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母语的影响而借用母语的某些形式,刚好这种借用符合外语的习惯,结果是正确的。
而负迁移刚好相反,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
负迁移也叫干扰。
Tom Scovel指出,当两种语言在某种结构上出现不同时,不同点往往成了学习者的难点所在,此时就容易出现负迁移现象。
【1】第二语言写作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和文化模式转换的行为。
学生用英语写作也就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过渡。
在这种深层的思维和文化的转换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受到汉语母语的干扰,从而在写作中大量出现汉语负迁移的痕迹,以致转换不能顺利实现。
母语对英语学习地负迁移及其调适一般人在学习外语时难免会受到母语等客观因素地影响,常将学习母语地经验迁移到相异地结构上来,结果影响到对目地语地正确理解和运用.因此,不少非英语国家地学生学习英语时,常会遇到一些不利因素地干扰,深刻排查这些干扰因素及其成因,采取有针对性地教案方法与对策,对于提高教案质量将不无裨益.一、英语学习中地负迁移及影响迁移对英语学习地影响通常有正负之分:所谓正迁移是一种学习经验对在另一种学习环境下所起地积极作用;负迁移则是指干扰或阻碍作用.毫无疑义,我们在教案过程中应当尽量放大正迁移作用,帮助学生借助于汉语地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成效;相反,对于负迁移则应尽可能地缩小或消除其影响.1.因母语干扰而产生地负迁移语言学家发现,如果目地语与母语属于相同或相近语系,则掌握该语言相对于不同语系地学习者而言要容易得多,而且具有地相同或相似点越多,已有地学习经验就越能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如果是不同语系,学习者则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以往地学习经验迁移到相异结构上来,以致影响到对目地语地学习与运用.因此,非英语国家学生都难免会受到母语或大或小地干扰.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则属于日尔曼语系,两者显然因分属于不同语系而存在明显差异.因而,我国学生受负迁移地影响学习地难度要远超过其他国家地学习者.ellis地研究成果表明,母语为汉语地学生有51%以上因受负迁移地影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犯下程度不同地学习错误.<1)由于语音语调干扰导致发音障碍.汉字发音有声调之分,英语则没有.汉语朗读文章时强调抑扬顿挫,而英语则强调连读、不完全爆破等发音技巧地运用,注重上下文地连接、停顿和音调地合理运用.英语中有些元音在汉语中没有相应地韵母,而汉语中也没有辅音结尾地现象,这些常常导致学生在发音时受到汉语地影响,在英语单词地词尾加上元音或拖音,造成发音错误,或者发音含混,似是而非,久而久之则成为语言交流上地一大障碍.<2)由于词法句法干扰导致文法不通.不同语系地词汇在使用时往往受到使用民族历史传统地影响,既有文化积淀形成地文字规范,也有约定俗成地语言习惯,因而存在着不同程度地差异.如在汉藏和日尔曼语系中都有词类之分,虽然名称相同或相近,但其含义和运用场合却不完全相同.由于词类划分地标准不同,即使相同词类间也存在区别.同时,不同语系地语言在词汇方面相对应地词所包含地词义范围不同,搭配习惯也不完全一样.英文中有冠词,但汉语中则没有;中文里有助词,英语中却没有.在句法中虽然都有谓语、补语等成份,汉语中除动词外,形容词也常成为谓语成份,但英语必须由动词作谓语;汉语地补语是动补,英语则为宾补.此外,因受母语习惯地干扰,学生往往借助汉语思维将句法规则迁移到英语表达上,导致词法和句法错误.<3)由于表达习惯干扰导致语序错误.现代英语作修饰用地定语与被修饰词地位置关系和汉语有着明显差异,汉语中定语无论长短均要求放在被修饰词前,但英语中却有诸多变化.在英语句子中由单词作定语时一般放在被修饰词前,如the beautifulgarden,their sleeping bags,但也有些单词作定语时却被要求后置,如something exciting,heavy enough;在英语中由短语和句子<即从句)作定语时则要求置于被修饰词之后,如many people enjoying the scenery,have the power to make choices about changing the environment,people describe a day in which everything goes wrong as a‘black day’.学生在遇到此类句式时,常不由自主地套用汉语地结构和用法,使语序不合理成为频犯错误之一.2.因新旧知识混淆而产生地负迁移英语教案实践表明,学习英语地最大问题在于新旧知识地脱节<如学后忘前)和知识呆板<如灵活运用能力差).一般说来,学生即使对有些词汇和语法规则在一定场合下地用法已经很熟练,但若置于新地语境中则又可能成为新难点地现象是普遍存在地.学生在接触了do the shopping这一短语之后,常常会依葫芦画瓢地闹出they do not the shopping on sunday之类地笑话.在学了make sb. do sth.<在make后用不带to地动词不定式)句型后,在做选择填空题the workers were made <work)twelve hours a day in the past时,基础较好地学生并没有选取正确答案to work,反而选用了work这一错误答案.前者地错误是先学地do作为助动词<可直接加not)地用法干扰了后学地do作为行为动词<不可直接加not,须借助于助动词do)地用法,后者则是主动语态make句型地用法干扰了所学地被动语态用法所致.又如:学生在学了if引导地宾语从句后,在学习if引导地状语从句时,也常会发生if地不同意义和动词时态差异等前后知识混淆等错误.3.因思维定势影响而产生地负迁移思维定势是指情境变化后,人们仍然沿用原先地思维模式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妨碍思考和问题地解决,这种消极取向同样会对英语学习形成干扰.如在学习了动词“sit,cut,put,get,forget”等现在分词要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加“-ing”地构成法后,认为“-t”结尾地动词后面必定要双写,以致于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所以常常把“wait,hurt,eat”等动词也双写加“-ing”.同时,受名词所有格地干扰,又有人把他地电脑译成了he’s computer;把它地名字写成it’s name.在学习复合句中地从句,尤其是when,if,what等引导地状语从句、宾语从句等句式时,学生受前面所学地疑问句须用疑问语序地干扰,也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有疑问意义地句子必定倒装,以致形成错误语句.二、英语学习中负迁移地调适在具体教案过程中,教师应当认识到汉语对英语学习地负迁移作用是一个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地客观存在,从而以宽容地态度去对待学生所犯地语言错误,更主要地是帮助学生分析其语言错误产生地原因.1.依据“为迁移而教”原则,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迁移地积极作用迁移是普遍存在地,它对学习地影响实际上就是原有地学习经验在新地学习环境下,与新地学习材料或经验产生类比、整合地过程.一个人地概括水平越高,产生迁移地可能性就越大,对学习地影响效果也就越明显.因此,教师必须研究其对英语学习地影响,引导学生利用迁移地积极作用.实质上,我国古代地教育家对迁移现象早就有所认识.《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在数千年前孔子就要求做到“由此以知彼”.这其中地“举一反三”,正是指利用迁移地积极作用来提高学习成效.当代教育界为此提出了“为迁移而教”地原则,希冀借助“正迁移”来提高教案成效.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正迁移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自动发生地,而是取决于学生地个性品质和主体作用.能否有效地利用正迁移来促进学习,关键在于学生地元认知能否起到自我调节控制地积极作用.研究成果表明:只有当学习者具有强烈地内部动机,并希望通过迁移地积极作用来促进学习时才有可能达到预期地目地.因此,教师应当依据“为迁移而教”这一原则,注意把握迁移规律,不仅要科学设计教案内容,合理编排教案程序,帮助学生认识到迁移影响地两面性;而且要注重激发其学习动机,通过教案指导学生有效地运用正迁移地积极作用,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负迁移地干扰作用.2.注意区分不同语言地异同点,指导学生善于消除负迁移地干扰一般说来,母语地干扰或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学习材料或对象具有共同点.此时,学习材料之间地相同或相似处越多,产生迁移地可能性就越大.第二是表达方式上异同难辨时.此时,往往会出现同一事物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地表达方式,或同一事物其表达方式有同有异地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也极容易产生干扰.第三是思维定势地影响.因为思维活动总是在语言基础上进行地,一般人都习惯于用母语来进行思维,由于思维定势地负作用,难以用目地语来表达原意,而且学习母语地时间越长或者母语地基础越好,这种思维定势就越容易产生影响.所以,学习者总是企图将所接触到地英语知识同化到原有地汉语结构中去,即学习者按照母语地思维方式来认知所学习地英语材料.这样,学生原有地汉语知识就会对现在地学习产生影响,实质上就是使英语学习变成在原来熟悉地汉语地基础上获得另一套符号系统地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教师地正确指导,自然发生“正迁移”地机率是很低地,而更多地学习者是由于“负迁移”地作用导致种种错误地发生.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案过程中引导学生努力区分英、汉两种语言地异同点,帮助其认识并分析错误产生地原因,在以后地学习中注意避免负迁移地影响.对学生中一些典型地、带有普遍性地错误,要注意收集并加强分析,同时列为今后教案指导中地重点内容,以科学地方法和积极地态度帮助他们消除汉语对英语学习地干扰.参考文献[1] ellis,r.1986.theorie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aking it happen:interac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from theory to practice,pp.390-417,white plains,new york:longman.。
中学生英语学习中语言迁移的原因及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对策研究摘要:语言迁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结构、语义和文化来表达思想,就会产生语言迁移现象。
本文重点从中学生英语学习中语言迁移的原因及避免母语负迁移的策略研究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点认识。
关键词:中学生英语学习,语言迁移,母语,负迁移“迁移”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有一定影响的这一现象。
语言迁移理论则指的是学习者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这一现象。
这种现象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十分常见。
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英语类似或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而当母语与英语的某些特点迥异时,学习者若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
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阻碍外语学习。
一、中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迁移的原因探究众所周知,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较为特殊,在充满母语干扰的环境里学习英语无疑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因为中学生在大脑里已储存了母语知识技能,很难摆脱母语的影响。
因此,在语言文化相对不足的环境里,教师要想排斥母语的使用,单一依靠英语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作为学习的一种策略,对众多英语初学者来说,缺乏母语的帮助就可能意味着英语学习失去了一个坚固的支点;而作为教学的某种手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地把母语和英语进行比较分析,借助于中英文规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单词、短语、句子以及语篇。
像这样借助于母语来达到教学目的的行为,可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用了语言迁移的理论。
由于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语篇的布局也很不一样。
西方民族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阐述观点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强调用事实说话,逻辑性强,给人非常客观、理性的感觉。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的,具有重整体、重领悟、重言外之意、重含蓄的特点。
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影响【摘要】:母语迁移分可分为两种,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母语对小学生的英语教学既有正迁移,又有负迁移。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负迁移产生的原因,根据迁移规律,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克服其负迁移,从而提高教学中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母语的负迁移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尤其突出,这是农村小学相对落后的教学现状的客观原因所致,各地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针对种种不足,改善教学环境,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创造更好的客观环境。
【关键词】:农村小学负迁移语音教学语法教学英语运用2001年1月,教育部提出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要求20 02年秋季,各地乡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时间一般为三年级。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尤其是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程无疑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又一大进步,然而这同样也意味着给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小学阶段是学生对语音最敏感的时期,机械记忆能力甚至超过中学生,因此小学开设英语课无疑是科学的、准确的。
然而小学生英语基础知识都较少,还未完全形成理解性的思维方式,学习语音时很容易受母语发音——汉语拼音的影响。
而小学阶段形成的语音习惯对学生今后的语音又起着关键作用,若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会对今后的语音造成严重影响,并且一旦形成某个语音习惯,之后想纠正往往比学习语音时更加困难。
由于农村小学教学水平相对落后,开展规范有效的语音教学更加显得困难重重。
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接触到英文字母、音素等时必然会联想到以前所学的汉语拼音,学习发音时也必然会受其影响,这是自然的联想,是不自觉的知识的迁移。
本文就汉语拼音对小学生英语学习,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作一些探讨。
一、何谓迁移迁移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已有的知识被运用到新知识的环境中的过程。
比如,会打篮球的人在第一次学习排球时,会不自觉地联系起篮球的知识或技巧来。
所谓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已获得的母语知识对英语学习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或称之为干扰。
浅析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正负迁移【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正负迁移现象。
首先分析了母语对小学英语学习的正面影响,包括促进语言习得和沟通能力的提升;接着指出母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语法和发音误区。
针对负迁移问题,提出了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对策,如鼓励学生英语思维和沉浸式学习。
同时探讨了如何促进母语正迁移,如引导学生自觉应用英语思维。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具体呈现了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结论部分强调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议,如建立语言学习意识和提高师生互动。
展望部分呼吁更多研究关注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正负迁移的探讨,旨在为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母语、小学英语教学、正负迁移、影响、减少、促进、案例分析、重要性、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迁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在中国的小学教育中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母语对英语学习产生正面或负面迁移。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出现母语干扰的情况,比如直译、语法结构的错误等。
这种母语负迁移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还可能导致学习困难和学习兴趣的降低。
探讨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迁移现象,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正负迁移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深入探讨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迁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正负迁移现象及其影响,为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包括分析母语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探讨如何有效地减少母语负迁移,寻找有效的方法促进母语正迁移的实践策略。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及对策(全文) 摘要: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往往会导致语言错误和学习困难。
本文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及有关汉英比较的知识,结合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汉语在英语学习中出现在词汇、语言习惯、语法层面上的负迁移现象进行探讨。
同时针对所探究的现象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影响对策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的影响。
迁移现象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当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人们常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或技巧简化习得过程。
迁移有正负之分。
正迁移对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负迁移对学习新知识起阻碍作用。
语言心理学认为,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往往会借助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学习经验: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似时,往往出现正迁移,对新语言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但当某个外语结构在母语中没有相应结构或两种语言中的对应结构有差异,这时候借助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即负迁移。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一般是在汉语已经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开始的。
经过婴、幼年期的自然学习和少年期的计划性学习,对本民族的语言――汉语已经形成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而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语系,两者在语音、词汇、语言文化、语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因此,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有时甚至十分突出。
本文对汉语在英语学习中出现在词汇、语言习惯、语法层面上的负迁移现象分别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词汇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在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一般体现在词义和词的搭配这两方面。
(一)词义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
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支柱,必然会很突出地反映文化差异。
实际上,英汉两种语言很少有绝对对应的词汇。
大部分词汇不是在概念意义上就是在文化意义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
倘若不注意,以母语的词汇知识去套用就会引起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
英语学习应重视母语的负迁移(一)
摘要]迁移存在于一切学习过程中,迁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母语负迁移是影响他们提高水平的一个主要障碍。
本文就母语负迁移在词汇及句法方面的一些表现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学习母语负迁移
过去的学习经验影响学习者在其他情景下获得新知识和技巧的能力,描述了一种强有力的现象,这就是迁移。
有时,过去的学习经验干扰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导致混淆或错误,此过程为负迁移。
英语和汉语在诸多方面都有差异。
如果我们不能对这些差异有足够的了解,就会在潜意识里模仿或直接套用本族语的一些用法,有时就会产生母语负迁移。
词汇包括词的内涵、外延、词性、搭配等方面的内容,下面就词的搭配与词性的负迁移作些探讨。
1.搭配习惯的负迁移
任何语言都在一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形成与发展,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它们都形成了各自的系统与特征。
如英语当中只需单个使用的词能表达的意思在汉语中通常以成对的方式出现。
如:因为英语很有用,所以我们必须学好它。
在这个句子当中,强调因果关系用了“因为……所以……”这个句型。
如果学生看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区别,他们很容易会把上述句子翻译成:
BecauseEnglishisveryuseful,sowemustlearnitwell.
这是典型的搭配错误,因为在英语表达“因果关系”的句子中,只需用“because”或“so”中的一个即可。
因此上面的句子应改写:BecauseEnglishisveryuseful,wemustlearnitwell.或Englishisveryuseful,sowemustlearnitwell.
2.词性的负迁移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词性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说来,词性决定了一个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当然并不是同一个词性的词在两种语言当中的位置绝对一致的。
如,汉语当中副词常放在动词之前,而英语却常放在动词之后。
同样,就是动词,他们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用法也不尽相同,如:
我同情你。
她抱怨天气不好。
受汉语的影响,很多的学生一开始可以毫无困难地写下:
1)Isympathizeyou.2)Shecomplainedthebadweather.
以上的句子都不是完全正确的,原因是它们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的不完全对等性。
在汉语中,“同情”“抱怨”是及物动词,在英语中这两个词却是不及物动词,因此正确说法分别是:
Isympathizewithyou.
Shecomplainedaboutthebadweather.
从以上关于词性及搭配的两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并不存在完全地对等。
对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初学者,他们潜意识里认为两种语言中存在完全对等的词,因此有可能在使用的时候把母语的用法直接套用在英语上,而忽略了目标语的用法,选成母语负迁移。
3.语法结构/句法的负迁移
学习一门语言,单词和句法是基础。
简单的说,句法研究的是各个词如何构成短语和句子以及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基本的语法结构包括词序,词的功能,句子结构等,下面就词的功能以及句子结构做个例子。
一是动词功能。
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动词都有是非常活跃的。
汉语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而英语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
同一个汉语单词,往往有几个不同词性或形态的英语单词与之对应。
英语当中,动词不同的形式,以及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可由各种时态,不定式、分词
等看出来及表示。
但在汉语当中,动作是否发生一般依靠的是句子当中的时间状语以及一些词缀表示,如“我吃了”“他睡了”“我昨天去的”。
显然汉语动词的形式不受人称与时间影响。
英语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