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67.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掌握计算电流、电阻和电压关系的方法–理解闭合电路中电流、电阻、电压的作用和相互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和概念表的绘制,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电路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计算电流、电阻和电压关系的方法•教学难点:欧姆定律与电路实际问题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使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打开水龙头,水就会流出来?•引导学生讨论,从中引出电流的概念以及与水流的类比。
2. 欧姆定律的引入(1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欧姆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引出欧姆定律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初步计算。
3. 欧姆定律的讲解与推导(15分钟)•结合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讲解欧姆定律的定义和公式。
•通过推导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方式,让学生理解电流、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4. 欧姆定律的应用(15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电路中电流、电阻、电压的变化情况,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5. 实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电路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
•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电路问题背后的物理原理。
6. 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和概念表的绘制,总结和归纳欧姆定律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7.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欧姆定律的掌握程度。
•提示学生注意实验安全问题,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物理实验。
精心整理全电路欧姆定律安全与法制教育:加强学生日常的安全教育,心理疏导及其食品安全教育,课间操楼道拥挤注意事项,周末及其节假日放学不要乘坐三无车辆。
一、教材分析课标分析: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1234512、通过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实验,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3、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的U-I 图像,培养学生利用图像方法分析电学问题的能力。
4、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通过实际问题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定律进行相关讨论是本节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基础和关键。
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路端电压与负载关系是本节难点。
认识闭合电路问题1:最简单的闭合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选做:从电势角度分析、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设计目的: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多角度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更加深刻地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七、板书设计§2-7闭合电路欧姆定律1.认识闭合电路外电路R沿电流方向电势降落内电路r沿电流方向电势“升中有降”2.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1)内容: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2)公式:rREI+=(3)适用条件:纯电阻电路4.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R增大时,I减小,U路增大R减小时,I增大,U路减小当外电阻R减小时,数据记录rrR E Ir E U +-=-=路5.U-I 图像(1)外电路断开 U 路=E (测电源电动势) (2)外电路短路rE I =短(易烧坏电源)(3)E 影响图像的纵轴截距(4)r 影响图像的斜率大小短I E r =6.例题一种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八、课后反思本节课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理念下展开,旨在以“问题引领”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发动集体力量,克服学习困难。
电路教学反思(15篇)电路教学反思1本节是这章的重点教学内容。
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学的物理量——电流;第一次学习连接电路;第一次学习画简单电路。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能动手连接简答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上,并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
由于电流的概念及其方向的规定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如果一开始讲授电流的话,学生可能会因为“导线中定向移动的是自由电子(负电荷)”;“电流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移动的方向”等知识点,产生思维的矛盾,从而导致对后面电路的学习产生心理障碍。
因此教学中,我对知识点安排进行调整。
现在总结我对本节课堂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导入。
上课铃响起,问学生“听到什么了?”“什么发出的”“什么能转化的声能?”“电脑从何而来?”引出并板书“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电铃用电,消耗了电能,转化成声能;教室里的电灯消耗电能转化成光能,你还知道哪些消耗电能的物体?学生举例。
教师归纳板书“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
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什么传输电能?教师归纳板书“导线——传输电能”。
电灯、电视……不能一直工作,需要有元件来控制。
教师归纳板书“开关——控制电路的装置”。
总结出组成电路的构成。
学生思维清晰,效果水到渠成。
2 、电流教学。
这个环节,我采用类比法。
把电流和水流类比。
水流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电流从高电位流向地电位(告诉学生正极电位高,负极电位低)。
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向用电器最后回到电源负极。
水流和电流区别:水流是先后依次流过;电流是电路中的自由电子同时定向移动形成。
此时在总结出:①电流形成:电荷定向移动形成(可以是正电荷,可以是负电荷,也可以是正电荷和负电荷同时反向移动);②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反方向)。
不知之处:本节课应该让学生亲手实验,但由于实验器材缺乏,在分析力电流是否让灯泡发亮有先后顺序时,只是教师进行的示范,没能实现学生亲身经历通过实验归纳结论的过程。
鲁科版选修3-1第四章第一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教材分析课标分析: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教材地位: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恒定电流一章的核心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既是本章知识的高度总结,又是本章拓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部分电路的认知上升到全电路规律的掌握,又能从静态电路的计算提高到对含电源电路的动态分析及推演。
同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能够充分体现功和能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是功能关系学习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理解了静电力做功与电荷量、电势差的关系、了解了静电力做功与电能转化的知识,并处理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相关电路问题,已经具备了通过功能关系分析建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并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问题的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目标1.知道电路结构,理解电动势定义及物理意义;2.知道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3.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会分析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经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2、通过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实验,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3、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的UT图像,培养学生利用图像方法分析电学问题的能力。
4、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定律进行相关讨论是本节的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电路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基础和关键。
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路端电压与负载关系是本节难点。
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引入演示实验:问题:依次接通SSSS后,灯1、2、3、4、泡1有什么现象?观察灯泡1在S]闭合、s2闭合时的亮暗变化,积极思考亮暗变化的直接原因?S ]闭合时,灯泡1正常发光,说明:灯泡1两端电压达到或接近灯泡1的额定电压s 2闭合现象:灯泡1变暗当S2、S3、S4闭合时,灯泡1变暗,说明:灯泡1两端电压小于灯泡1的额定电压灯泡1始终接在电源两端,为什么它两端的电压会发生变化呢?学习目标1•知道电路结构,理解电动势定义及物理意义;2.知道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3•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会分析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根据目标,预习本节课内容,新课教学认识闭合电路1:最简单的闭合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i RS i!:2、内电路、外电路。
电路教学反思电路教学反思1教后记本节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有:整个教学流程清晰流畅;复习引入承上启下,导入自然;画图规范;探究实验的流程清晰明确;对学生的认知递进把握较好,先引领学生探究“串联电压规律”各环节,再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并联电压规律”,学生过渡自然;课件设计合理,利用白板连接实物图直观生动,便于理解,效果较好;练习题和拓展提升内容难度适宜,能紧扣本节主题,达标程度较高。
反思本节教学,不足之处有: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应当让做得快的小组帮助慢的小组,并在小组之间交流数据,得到更客观的结论;对实验操作要有时间限制,应对学生是否做完实验进行点评;应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才更符合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实验结束后,留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不足,应多让几个小组汇报他们得出的结论,然后再汇总;与学生交流沟通不够充分;板书内容偏少,应加入两个结论,不能只在课件上出示结论。
实验探究课更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都应重视,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新课标的要求。
电路教学反思2这节课主要目的是:1、认识几种电路中常用的元件。
2、知道开关的作用并能用开关控制电流。
3、会连接简单的电路。
为此,课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带领学生认识灯泡,同时观看灯泡的剖面图,为下面了解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地埋下伏笔。
接着提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灯泡会亮?引出电源,告诉学生生活中插座中的电不可以做实验,因而引出电池再次思考:有了电池灯泡就可以亮了吗?引出导线。
在学生充分认识材料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利用提供画好的电池和剪好的灯泡,设计一个可以让灯泡亮起来的电路。
电路图设计好后,学生心中非常期待自己的设计能否成功,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利用提供的材料检验一下自己设计的灯泡是否能亮。
让能亮的同学介绍自己的连接方法,从而找到他们连接的共同点:灯泡的两个锡点要分别和电池正负极相连接。
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连灯泡就可以亮了呢?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情况。
教学设计欧姆表的原理与使用主要目标1、了解并掌握欧姆表的制作原理2、掌握欧姆表测量电阻的注意事项复习回顾1.已知内阻的电流表可以当电压表用吗?如何把电流表改装成大量程的电压表?2.如何把电流表改装成量程较大的电流表?3.能否把电流表改装成直接测量电阻的欧姆表?一、欧姆表的原理(1)表头结构:(2)测电阻原理:(3)欧姆表内阻:例、如图电源的电动势E=1.5V,内阻r=0.5Ω,电流表满偏电流I g=10 mA,电流表电阻R g=7.5Ω,A、B为接线柱.(1)用导线把A、B直接连起来,此时应把可变电阻R调节为多少才能使电流表恰好达到满偏电流?(2)调到满偏后保持R的值不变,在A、B间接一个150Ω的电阻R0,电流表指针指着多少刻度的位置?(3)如果把任意电阻R x接在A、B间,电流表读数I x与R x的值有什么关系?通过以上计算理解①中值电阻②电阻的刻度特点二、欧姆表的使用1、读数①、测电压和电流时,如果所读表盘的最小刻度为1、0.1、0.01等,读数时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 1/10 格估读;若表盘的最小刻度为0.2、0.02等,读数只读到最小刻度的末位,且1/2格估读;若表盘的最小刻度为0.5、0.05等,读数只读到最小刻度的末位,且1/5格估读。
②、测电阻时,读数照电压电流读法,电阻值等于指针的示数与倍率的乘积[练习读数](2017·全国卷Ⅲ·23)(4)某次测量时该多用电表指针位置如图(b)所示.若此时选择开关置于×100Ω档,则多用电表读数为 __________ ;若此时选择开关置于5V档,则读数为 __________ ;若此时选择开关置于2.5mA档,则读数为 _________ .2、测量电阻机械调零: 用螺丝刀调整使指针指左侧0刻度①、选欧姆档合适的倍率,使指针指在中央刻度附近②、欧姆调零:将红黑表笔短接,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向零电阻刻度(右侧0刻度). 注:每一次换档都要进行欧姆调零③、测量:将红黑表笔接被测电阻两端进行测量。
高中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中学物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要求1.懂得电动势是为了表征电源的特性而引入的概念,它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2.导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I=ε/(R+r)3.探究路端电压的改变规律,驾驭闭合电路中的U-R关系,U-I关系.4.学会运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解决简洁电路的问题.二.教学重点探究路端电压的改变规律,驾驭闭合电路中的U-R关系,U-I关系.三.教学方式讲授和探讨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电动势同种电源两极间的电压一样,不同种类的电源两极间电压不同.这说明电源两极间的电压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确定的.为了表征电源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电动势的概念.电源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用符号ε表示,单位是伏特.电动势的物理意义:表征了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事.故ε在数值上等于电路中通过1库仑电量时电源所供应的能量.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1学生推导推导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说明其物理意义.给出条件:闭合电路中,电源电动势为ε,内电阻为r,外电阻为R,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为I.提出要求:找寻IεRr的关系.2得出结论闭合电路里的电流强度,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三、路端电压随外电阻的改变规律假如把外电路电阻的数值变更了,可以确定路端电压是会改变的。
在ε和r不变的状况下,路端电压随外电阻改变的规律到底是怎样的呢?ε=U+Ir〔电压形式〕Ir表示内电阻U’;U表示路端电压U随着R的增大而增大路端电路随外部电阻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缘由是电源有内阻r;外电路断开时,R--∞U=ε即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
这正是说明可以用伏特表干脆测量电源电动势的道理。
外电路短路时,R=0U=0I=ε/r由于r一般很小,所以短路电流很大.电流太大不但会烧坏电源,还可能引起火灾,要留意幸免发生.ε/rIUOε四、U-I关系U=ε-Ir〔U=-Ir+ε〕讲解图象的物理意义ε表示电动势ε/r表示短路电流斜率的肯定值表示电源内阻五、电源的功率εI=UI+I2r〔功率形式〕式中P总=εIP出=UIP内=I2r电源的效率:讲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见教后记〕六、例题和练习例1:如图所法,当滑线变阻器的滑动触点向上端移动时(A) A.伏特表V的读数增大,安培表A的读数减小B.伏特表V和安培表A的读数都增大C.伏特表V和安培表A的读数都减小D.伏特表V的读数减小,安培表A的读数增大思索:如下图电路中,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为定值,固定电阻的阻值R2小于变阻器ab两端之间的总阻值R3,R1≠0。
电路教学反思15篇电路教学反思1(1811字)这个月听了一些专家的讲座,专家们的理论加实践,让我深深地觉得自己教学理论的欠缺和知识储备的薄弱。
听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不会上课,越不敢上课。
特级郭海平老师的关于课堂提问的讲解让我深受启发,她说:“我们提的问题要找准学生课堂上对内容的兴奋点,这样我们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热情。
”刚好她的案例里有一部分是有关《电流与电路》的教学的,于是我决定结合她的思路开展我的教学。
一、关于课堂的引入原来上这节课的时候总想着从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出电源和电路。
现在回忆起来总觉得我提的问题没有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是无效的问题。
于是这次我直接在出示一个可以吸在黑板上灯座和小灯泡,瞬间,学生被我的“先进武器”所吸引,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求知。
我便在学生渴望的眼神中开展了我的“以问题加活动”的教学设想。
在引入中我对我的“先进武器”美美的!二、关于课堂的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1、你怎样能让这个灯泡发光?在这个问题提出的刹那,男生们的手举得高高的,跃跃欲试,要帮我灯泡连接好发光。
于是我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顺便让他给大家介绍了各部分的作用,便完成了“电路的组成”内容的教学。
我乘机插入讲解电流形成及电流方向、通路。
我讲得轻松,他们也听得认真。
我体会到了在有效问题的激发下,学生挺能说。
我反思着平时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原来不是学生不愿答,而是我们老师不会问!2、你有什么方法让灯泡熄灭?这个问题一出,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把电灯熄灭的方法,但全部都是断路问题的展现,那样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我深刻地领悟到了“教师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听,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说”。
3、再给你一根导线,你还有什么方法让灯泡熄灭?问题之后,是一个短暂的沉寂,可能是难住学生了。
我刚想自己解决,忽然有位男生轻轻地说:“把电池两极连起来试试?”于是我马上让他上来,他在不自信中连接着导线,却在同学一片惊奇中把灯熄灭,自豪的回到座位上。
课时设计的电池也相同。
多个并联的小灯泡的亮度明显比单独一个小灯泡暗。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活动一:认识闭合电路闭合电路1.闭合电路:由导线、电源和用电器连成的电路叫作闭合电路。
2.外电路:用电器和导线组成的电路是外电路。
3.内电路:电源内部是内电路。
思考:你能说出闭合电路中外电路和内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吗?思考与讨论1:在外电路中,正电荷由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如果电路中只存在静电力的作用,会发生什么情况?参考答案:电源正极的正电荷与负极的负电荷很快就会中和,电路中不能维持稳定的电流。
思考与讨论2:为什么电源能让外电路中能维持稳定的电流?这是因为电源能把负极的正电荷经过电源内部不断地搬运至正极。
所以能让外电路中能维持稳定的电流。
思考与讨论3:电源的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呢?在电源内部,存在着由正极指向负极的电场。
在这个电场中,静电力阻碍正电荷向正极移动。
因此,在电源内部要使正电荷向正极移动,就一定要有一种与静电力方向相反的力作用于电荷,我们把这种力叫作非静电力。
即电源把正电荷从负极搬运到正极的过程中,非静电力做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2.路端电压的表达式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E =U 外 +U 内 ,则 U 外 = E - U 内U 外记为路端电压 U ,考虑到 U 内 = Ir ,则:U = E - Ir(1)如图当外电阻 R 减小时,由式可知,电流 I 增大,因而内电路的电势降落 Ir 增大由;U =E -Ir 式可知,这时路端电压 U 减小即:外电阻R 减小,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外电阻R 增大,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思考讨论1:现在你能解释节前“问题”栏目中多接几个小灯泡之后会比之前要暗的原因吗?多并联几个小灯泡之后,外电路的电阻R 减小,电流I 增大,路端电压U 减小,所以多接几个小灯泡之后比之前要暗。
r+R E=I思考与讨论2:U=E-Ir 式表示的是U 和I 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把它改写为:U=-rI+E然后和一次函数的标准形式:y =kx +b对比就能知道它的U-I 图像是一条直线。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部门: xxx 时间: xxx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案反思 物理组 陈宗荣 • 课题选择背景 随着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大力推进,必然引起一场学习物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的进步”。如何构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案、合作化的课堂”的课堂教案方式,使学生能真正了解自然科学探究的含义,是每一位物理老师的责任。随着网络的普及,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物理教案,可以将传统教案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建构适合学习活动开展的 “ 探究式学习模式 ” ,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可共享、互动性强等优势,结合物理学科自身特点和优势,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带着物理问题,提出假设与猜想,并对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究、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b5E2RGbCAP • 教材及教案对象分析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高中物理第二册第六节的内容。其主要教案内容有两部分: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p1EanqFDPw 1 、学生接受电动势这个概念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但是电动势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要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它是有困难的.新教材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满足后续知识的需要,简化了电动势的教案,其基本内容有下列两方面:一个是电源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表征了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另一个是电源电动势的值可用电压表测出 —— 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在闭合电路里,电源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教材提出电动势这个概念,但没有给电动势下定义,只是讲它 “等于 ” 什么。 DXDiTa9E3d 2 、路端电压 U 与外电阻 R 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演示实验由学生自己通过仿真实验记录数据并指导学生得出规律,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同时这也更大程度的提高了高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RTCrpUDGiT 1 、重点: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及 U 随 R 变化的规律 2 、难点: < 1 )、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电路中的路端电压、电流强度随外电阻变化的关系 < 2 )、 应用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学习目标 1 、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2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3 、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4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 ( 或外电阻 > 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5 、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6 、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1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规律 2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3 、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1 、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2 、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 、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4 、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5PCzVD7HxA • 设计思路 本课一改传统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得出数据学生分析并讨论出规律的教法,而是以“课前自学——提出问题——通过仿真实验自主探究 —— 协作交流——探究本质—— 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为指导,课节内容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层次进入不同的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亦使老师做到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jLBHrnAILg 具体设计思路: 1 、通过一个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一个疑问,学生自己在做仿真实验的时候,思考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 2 、引导学生认识电路。 3 、提出目的,学生自己通过仿真实验,通过改变外电阻阻值、内电阻阻值和电源电动势,记录电流等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对数据分析探究什么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4 、学生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演示实验现象。 5 、对知识的一种拓展和应用。 xHAQX74J0X • 教案过程 向学生展示平时生活中常用的 1 号、 3 号、 5 号干电池、蓄电池、电源,干电池上注明 1.5V ,蓄电池上标明 2.0V ,电源上标明 15V ,用伏特表测电池两侧可以直接测出分别为 1.5V 、 2.0V 、 15V ,再出示一个普通手电筒上的小灯泡。LDAYtRyKfE 实物演示实验:将小灯泡与 2.0V 的蓄电池相接,请学生观察灯的亮度——正常发光,已很亮。 提问:如果将这个灯泡与标明为 15V 的电源相接,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小灯泡会怎样?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回答:小灯会被烧毁,或即使不烧毁也会比接 3V 电源时亮得多,也有可能和接 2.0V 的一样。 Zzz6ZB2Ltk 演示实验:将小灯接在 15V 电源上,结果是:小灯与 15V 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烧毁,亮度反而比接 2.0V 电源时暗一些。与学生猜想结果大相径庭。 dvzfvkwMI1 要圆满解释上述现象就要用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请同学们在仿真实验中观察刚才演示实验的现象,思考:电灯亮度不同主要是因为哪个或哪些物理量不同 ? 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rqyn14ZNXI 1 、电动势 < 1 )电动势 :我们发现干电池、蓄电池等两端的电压是不相同的,其实这两端电压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同种电源两极间电压相同,不同种电源两极间电压不同。我们引入电动势这个概念来表征电源的这种特性。 EmxvxOtOco < 2 )电动势 E 的物理意义 :是描述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其值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SixE2yXPq5 2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 1 )认识电路 :引导学生观察教案网页中的实验电路,了解闭合电路和分电路;内电路和外电路。知道电源外部电流流向和电源内部电流流向。 6ewMyirQFL < 2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学生在仿真实验中,可以在电阻元件上单击右键,选择“属性”改变电阻值,闭合开关,将电动势、电流和电阻关系记录在下表中, kavU42VRUs 物理量 序号 电源电动势 E < V ) 电流 I < A ) 外电阻 R < Ω) 内电阻 r < Ω ) 关系
1 2 3 4 5
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I= 3 、路端电压 U 跟负载 R 的关系 < 1 )、演示实验中电灯亮与暗的实质是什么? 电灯作为负载加在负载上的“有效”电压即路端电压 U ,在负载正常工作情况下, U 大,则灯的亮度高, U 小,则亮度低。而如图所示,将电灯换成可变电阻 R ,改变外电路 R ,路端电压 U 跟负载 R 有什么关系呢? y6v3ALoS89 < 2 )、分析讨论 U 随 R 变化的规律 对于同一个电源,一般情况下其电动势 E 和内阻 r 是不变的,当外电阻 R 变化的时候,请同学们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I=E/(R+r> ,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来讨论 U 的变化规律。当 R 增大时,有 I 减小, I 、 R 都是变量,在没有给出 I 、 R 具体数据的情况下,单纯利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 U=IR 来判断 U 的变化是很困难的。但在闭合电路中,内、外电压通过关系式 E = U + U '是联系在一起的,而 E 是常量。因为 U '= I r < r 为常量),我们发现 U '的变化是很容易判定的,完全可以先判定 U '的变化,再根据 E = U + U '进而确定 U 的变化。 M2ub6vSTnP 仿真实验:在仿真实验下进行测试,验证上述推论的正确性。根据表格进行探究。 物理量 序号 外电阻 R 电流 I 内电压 U ' 外电压 U
1 增大 1 1 1 2 减小 1 1 1 < 3 )、讨论两种特殊情况 ① .短路: R = 0 , I =, U '= E , U = 0 说明:短路时电流取决于 E 、 r ,一般情况下 r 很小,故短路时电流很大,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常会烧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 0YujCfmUCw 仿真实验:演示短路时保险丝熔断的现象及如何排除故障,恢复电路的正常工作。 ② . 断路: R →∞, I = 0 , U '= 0 , U = E 伏特表测电动势的原理,主要是伏特表内阻大,测出的数据略小于 E 。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源本身具有内阻,其电路中电流 I = E/(R+r>, 所以,当闭合电路电源电动势大的时候,由于 r 值的不同,两个电路的 I 不一定相同,也不一定是 E 大的电流就大,所以出现灯泡亮度不同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在实验里添加伏特表和电流表进行测量,并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以计算出这两个不同电源 6V 和 12V 的内阻 r 是多少,从而可以知道这两个电路中流过相同灯泡的电流 I 的大小。 eUts8ZQVRd • 教案反思 本课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案活动,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如何指引学生一起完成这节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教案目的任务,掌握物理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本课重点即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案一定要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2 、本课教案中用到较多的仿真实验,具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实际操作中的用电安全问题。安全的仿真实验可充分发掘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