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案新读:从“银广夏”的审计失败解读审计风险准则
- 格式:pdf
- 大小:195.90 KB
- 文档页数:2
谈银广厦事件中审计方法的缺陷谈银广厦事件中审计方法的缺陷谈银广厦事件中审计方法的缺陷银广厦做假事件中其管理当局固然要负首要责任,但从有关媒介披露的情况分析来看,中介机构在其审计过程因未能严格遵循审计原则和方法,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而导致审计失败亦应引起相当的重视。
首先,对银广厦进行年报审计的会计事务所未能对关键证据亲自取证,这些重要的证据如海关报关单,银行对账单,重要出口商品单价等均是由被审计单位提供,进行审计的会计师未能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这些证据的真假作进一步确认。
审计原则要求进行审计的会计师应对重要的外部证据亲自取证,如对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的函证,函证的询证函必须由事务所发出,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事务所为了省事,将询证函交与被审计单位由其发出,甚至于由其收回后交与会计师事务所,这就为被审计单位做假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方便,而由此取得的所谓外部证据的真实性已就大打折扣。
很显然在银广厦事件中,被审计单位向事务所提供了假报关单及其他虚假的外部证据。
而在“活力28”的年报做假案中,为了制造假报表,被审计单位居然伪造了高达几亿人民币的银行进账单。
姑且不论这些做假者的胆大妄为及其做假技俩的高超,进行年报审计的会计师如果能在执业过程中克尽职守,到银行、海关等地亲自取证,所有这些做假行为都是不难发现的。
其次,注册会计师在其审计过程中过份依赖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亦可能是银广厦审计失败的原因之一。
这里暴露了现在国内审计工作中一个并不罕见的问题——重实质性审计,轻符合性审计。
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忽略了管理当局的品性以及对内控制度的充分了解,从而导致对审计风险的低估。
有人可能会辩解说重视实质性审计正是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管理当局提供的重要的会计资料都是有意伪造的,这时再一味强调实质性审计岂不是正中了被审计单位为注册会计师设下的圈套。
相反,如果审计人员能在审计之初多花点时间到生产、管理现场作符合性审计,与相关的工作人员——操作工、质检员、库管员、统计员、业务员等交谈询问,许多管理漏洞,真实的生产经营及销售情况是不难被发现的。
案例1 银广夏审计失败案案例分析目的通过阅读案例资料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银广夏审计失败的种种表现,并掌握如何查证收入舞弊以及如何科学控制函证等审计程序。
案例资料一、银广夏虚构利润银广夏,全称是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557)于1994年6月17日获准在深圳上市,曾被称为“中国第一蓝筹股”。
旗下设有天津广夏、芜湖广夏、上海广夏、天然物产、贺兰山酿酒等子公司。
据1999年的年报披露,银广夏当年实现利润总额1.58亿元。
其中76%来自天津广夏。
每股盈利0.51元,并实行公司历史上首次10转赠10的分红方案。
1999年12月30日至2000年4月19日不到半年间,银广夏股价从13.97元涨至35.83元,于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较一年前启动时的价位上涨440%。
2001年3月,银广夏公布了2000年年报,全年主营业务收入9.1亿元,净利润4.18亿元,其中收入和利润绝大部分来自天津广夏,该年内向德国诚信公司出口金额为1.8亿德国马克(约合7.2亿元人民币)。
据推算,天津广夏2001年度创造利润将达到4.7亿元。
2001年8月7日,《财经》杂志发表《银广夏陷阱》(以下简称《陷阱》)一文披露,银广夏利润赖以实现,以及其神话得以延续的秘密武器在于萃取技术和利用该技术进行的生产销售活动,而所谓的萃取技术和萃取产品是“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品”。
《陷阱》发表后,社会舆论一片哗然。
2001年8月8日,三大证券报同时刊登《证监会正式立案稽查银广夏公司事件》。
文中称:“就银广夏公司涉嫌造假的事件,中国证监会已于8月3日针对此事正式立案稽查,并于8月5日派稽查组抵达银川。
”据调查,发现以下事实:银广夏公司1998-2001年间供给虚增利润77 156万元,其中,1999年虚增17 781万元,2000年虚增56 704万元,从原料购进的生产、销售、出口等环节,公司伪造了全部单据,包括销售合同、发票、银行票据、出口报关单和所得税免税文件等。
旧案新读:从“银广夏”的审计失败解读审计风险准则【摘要】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与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之经典案例,银广夏——中天勤案例一直存在于业界学界的相关议论中。
本文再次回顾“银广夏”审计失败中注册会计师的责任问题,认为就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具体框架与内容而言,其中也影射着该案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规则制定产生的深远影响,它和其他的大案一起促使注册会计师更新审计执业理念,推行风险导向审计,从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执行更加个性化的审计程序,收集内涵更加丰富的审计证据,以提高审计人员发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能力。
一、案例回顾自1994年6月17日上市流通以来,银广夏一度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一只绩优股,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大力追捧,从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启动,至2000年4月19日涨至35.83元,次日实施了优厚的分红方案10转赠10后,即进入填权行情,并创下37.99元新高,全年上涨440%,高居深沪两市第二。
2000年年报披露的业绩再创“奇迹”,在股本扩大一倍的基础上,每股收益从1999年的0.51元攀升至0.827元。
据调查,银广夏所谓高业绩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可告人的巨大造假目的。
银广夏的利润神话主要源自于其从德国进口的所谓“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其造假基地主要在天津的子公司。
据公告,天津广夏在1999年度、2000年度向德国诚信公司出口萃取产品达5610万马克(约2.2亿元人民币)、1.8亿马克(约7.2亿元人民币),天津广夏在1999年创造的利润占银广夏的75%以上,2000年更几乎囊括了银广夏的全部利润。
银广夏高层管理人员事后承认,银广夏在1997-2001年四年间共累计虚构销售收入10亿多元,虚增利润7.7亿多元。
其造假行为严重违法,法院以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分别判处原银川广夏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李有强、原银川广夏董事兼财务总监兼总会计师丁功民、原天津广夏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阎金岱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至8万元;原天津广夏董事长兼财务总监董博因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以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分别判处被告人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加荣、徐林文有期徒刑二年零六个月、二年零三个月,并各处罚金3万元,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因未能尽职把关而被吊销执业资格。
银广夏审计失败案分析银广夏审计失败案分析一、银广夏报表异常数据分析银广夏的财务数据可以明显的发现公司的业务中存在以下的疑点,这些都是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1.利润过高。
利润率高达46%(2000年),而深沪两市农业类、中草药类和葡萄酿酒类上市公司的利润率鲜有超过20%的。
2.应收账款异常。
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与应收款项保持大体比例的同步增长,货币资金和应收款项合计与短期借款也保持大体比例的同步增长,考虑到公司当年销售及资金回笼并不理想,显然公司希望以巨额货币资金的囤积来显示销售及回款情况。
3.巨额合同。
签下总金额达60亿元合同的德国诚信公司只与银广夏单线联系,据称为一家百年老店,但事实上却是注册资本仅为10万马克的一家小型贸易公司。
整个企业的收入和利润集中和维系于一家公司上,蕴含巨大经营风险。
4.原材料的巨额采购。
原材料购买批量很大,都是整数吨位,一次购买上千吨桂皮、生姜,整个厂区恐怕都盛不下,而库房、工艺不许外人察看。
5.关键产品投入产出异常。
2000年度生产卵磷脂的投入产出比率较1999年度大幅下降的异常情况(工作底稿显示,银广夏公司萃取产品卵磷脂1999年度的投入产出率为14:1,2000年度投入产出率为3.2:1)。
6.水电能耗比异常,银广夏公司的生产成本中2000度水电费支出70余万元,1999年20余万元,平均每吨原料消耗电费50元,公司报表显示生产量很大,且主要生产动力为电能。
7.人工费、能源费、运输费异常。
银广夏公司的分月产量统计显示各月产量明显有较大波动,但与产量有对应关系的直接人工费用、能源费用无明显的波动。
1999年度天津广夏的运输费用为9.9万元,在2000年出口量剧增情况下,运输费反而下降为0.9万元。
8.税收异常。
银广夏公司2000年度合并报表实现4.23亿元的利润总额,应缴所得税为739万元,综合所得税率仅为1.75%。
另外,公司披露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但从2000年年报中可以知道,公司2000年度的增值税只交5万元,而工业企业性销售收入2000年度为8.27亿元,毛利为5 .43亿元,从毛利率判断,公司产品增值比率较大,故应交增值税额也应较大,若以毛利5.43亿元估算,公司应当计交的增值税至少为9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