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渔父》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父》全词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篇1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译文]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
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
[出自] 五代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注释:①此词调名亦作《渔父》,《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据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
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里雪,……’其二曰:‘一棹春风一叶舟,……’”。
②浪花:《词谱》、《花草粹编》中均作“阆(láng)苑”。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有本作“有情”。
千重雪:《词谱》、《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中均作“千里雪”。
千重,千层,层层叠叠。
③桃李:《历代诗余》、《全唐诗》、《诗话总龟》中均作“桃花”。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言春色正浓,春意盎然。
④身:《南唐二主词汇笺》中作“轮”;《诗话总龟》中作“鳞”。
一竿身:一根钓竿。
⑤侬(nóng):指我,江南口语。
快活:《诗话总龟》中作“世上”。
⑥纶:《五代名画补遗》中作“轮”。
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句解: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这两句诗写渔父所处的生活环境——船头浪花翻滚如白雪般一望千里;岸上桃林里的桃花,默默地竞相开放,点缀得春日美景如画,万紫千红。
“有意”、“无言”二词用得妙,使“千里雪”、“一队春”成为有意识的活动,给人以新鲜、动感,增强了感染力,读来韵味深长。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①侬:江南一带称自己为“侬”。
②渔父:词牌名,此处亦实指。
这两句是说,渔父孤身一人,生活在船上端来一壶酒自斟自饮,只有一竿竹篙陪伴,还在自我安慰:世上像我这样乐哉优哉能有几人?俨然一幅图画,画面简洁、明朗、素描韵味很浓。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诗词:屈原(战国)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有所思》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属于《铙歌十八曲》之一。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曲折前后的简洁的情感表现。
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渔父观看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
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糊涂,所以我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转变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确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确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径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承受比照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楚辞·渔父》【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①。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③?”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⑥?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⑦?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⑧?”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⑨。
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①既放:指屈原被楚襄王放逐。
游于江潭:指在江边漫游。
潭:原指深渊,这里指江边。
行吟泽畔:指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诗。
②颜色:指脸色。
形容:指体态容貌。
枯槁:枯瘦。
③三闾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贵族屈、景、昭三姓贵族谱牒等事物。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于物: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
与世推移:随从世俗不断改变自己。
王逸注为“随俗方圆”,即随波逐流。
⑥淈(ɡǔ)其泥:搅动泥沙。
淈:搅乱。
扬其波:扬起水波。
此句意为推波助澜,随波逐流。
⑦餔其糟:吃酒糟。
啜其醨:喝薄酒。
此句亦随波逐流,变本加厉之意。
⑧深思:指思虑深远。
五臣注:“谓忧君与民也。
”高举:行为高尚,不同于一般世人。
深思高举,正是屈原独醒独清的具体表现。
自令放为:让自己遭放逐呢?为:疑问语助词。
⑨新沐者:刚刚洗过头发的人。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
新浴者:刚刚洗过澡的人。
振衣: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⑩察察:洁白的样子。
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湘流:湘水,流经今湖南省。
赴湘流:指投江*。
皓皓之白:指纯洁高尚的品格。
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
鼓枻(yì):敲击船桨。
沧浪:水名,在今湖南省境内。
蒋骥以为“本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二水。
”濯:洗。
缨:系结帽子的丝带。
2023年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年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作者:李煜原文: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注释:1、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2、纶:线。
3、渚:水中小块陆地。
翻译:在春风中我荡着一叶小舟,相伴我的呢只有一根蚕丝和一个鱼钩,眼望着长满鲜花的小洲,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
赏析:这首《渔父》词写来与《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不同。
前一首着重写渔父的快活,这一首写渔父的自由。
词中连用四个“一”字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为的是强调渔父一人的独立自由。
我们可以想象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万顷波涛之中,何等潇洒自在。
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
宋代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他家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置酒一壶,加上他一个老翁,所以自号六一。
李煜词中这们渔父,也可以称六一渔父:一叶舟,一支桨,一纶丝,一只钩,一壶酒,一个渔翁。
李煜这两首词,写来情调悠扬轻松,应该是亡国前所作。
据宋刘首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李煜这两首词是题画词,原画名《春江钓叟图》。
这两首词,也有画境。
可惜原画已失传。
要是原画也流传下来,我们就可以体会词画相得益彰的妙处了。
2023年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2《沉醉东风·渔父》原文黄芦①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②滩头。
虽无刎颈交③,却有忘机友④,点⑤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⑥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⑦。
注释选自隋树森编《全元散曲》⑴黄芦:与白苹、绿柳、红蓼均为水边生长的植物。
白苹:一种在浅水中多年生的植物。
⑵红蓼(liǎo):一种水边生的草本植物,开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
⑶刎颈交:刎,割;颈,脖子。
刎颈交即生死朋友的意思。
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
⑷忘机友:机,机巧、机心。
楚辞渔父原文及翻译注释作品原文渔父屈原既1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3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4。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5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6?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7?”屈原曰:“吾闻之,新沐8者必弹冠,新浴9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10,受物之汶汶11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12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13而笑,鼓枻14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15,可以濯16吾缨17;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18,不复与言19。
[8]注释译文词语注释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
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5.淈(gǔ):搅浑。
《说文》:“淈,浊也。
从水,屈声。
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6.哺:吃。
糟:酒糟。
歠(chuò):饮。
《说文》:“歠,饮也。
”醨(lí):薄酒《说文》:”醨,薄酒也。
”成语:哺糟歠醨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8.沐:洗头。
《说文》:“沐,濯发也。
”9.浴:洗身,洗澡。
《说文》:“浴,洒(xǐ)身也。
”洒,古同“洗”。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9]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
.鼓:拍打。
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关于楚辞渔父原文及赏析渔父【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①。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③?”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⑥?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⑦?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⑧?”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⑨。
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①既放:指屈原被楚襄王放逐。
游于江潭:指在江边漫游。
潭:原指深渊,这里指江边。
行吟泽畔:指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诗。
②颜色:指脸色。
形容:指体态容貌。
枯槁:枯瘦。
③三闾大夫:楚国官名,掌管楚国贵族屈、景、昭三姓贵族谱牒等事物。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于物: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
与世推移:随从世俗不断改变自己。
王逸注为“随俗方圆”,即随波逐流。
⑥淈(ɡǔ)其泥:搅动泥沙。
淈:搅乱。
扬其波:扬起水波。
此句意为推波助澜,随波逐流。
⑦餔其糟:吃酒糟。
啜其醨:喝薄酒。
此句亦随波逐流,变本加厉之意。
⑧深思:指思虑深远。
五臣注:“谓忧君与民也。
”高举:行为高尚,不同于一般世人。
深思高举,正是屈原独醒独清的具体表现。
自令放为:让自己遭放逐呢?为:疑问语助词。
⑨新沐者:刚刚洗过头发的人。
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
新浴者:刚刚洗过澡的人。
振衣: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⑩察察:洁白的样子。
汶(mén)汶:污浊的样子。
湘流:湘水,流经今湖南省。
赴湘流:指投江自杀。
皓皓之白:指纯洁高尚的品格。
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
鼓枻(yì):敲击船桨。
沧浪:水名,在今湖南省境内。
蒋骥以为“本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二水。
渔父歌原文及翻译全文
原文:
渔父歌
李颀唐代
白首何老人,蓑笠蔽其身。
避世长不仕,钓鱼清江滨。
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
寓宿湍与濑,行歌秋复春。
持竿湘岸竹,爇火芦洲薪。
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
于中还自乐,所欲全吾真。
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
翻译: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渔父》知识整理【精编】《渔父》文言知识整理一、文言虚词1.之(1) 代词。
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2) 助词, 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能以身之察察(3) 助词, 的。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2.于(1) 介词, 被。
圣人不凝滞于物(2) 介词, 在。
屈原既放, 游于江潭(3) 介词, 引出动作的对象。
何故至于斯3.而(1) 连词, 表承接。
渔父见而问之(2) 连词, 表转折。
而能与世推移(3) 连词, 表修饰。
渔父莞尔而笑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2.疑问句(1)自令放为(疑问语气词“为”, 表疑问)(2)何故至于斯(疑问代词“何”, 表疑问)(3)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代词“安”与疑问语气词“乎”, 表反问)(4)子非三闾大夫与(“非”与疑问语气词“与”, 表反问)3.省略句(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2)(渔父)遂去, 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 后省去介词宾语“之”)4.被动句(1)屈原既放(“放”, 被流放之意)(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 相当于“被”)《渔父》基础知识整理1. 通假字①渔父:通“甫”,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 通“欤”,句末语气词。
2.古今异义词①颜色憔悴: 古义: 脸色;今义: 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 古义: 形体容貌;今义: 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拘泥;今义:今指①停止流动, 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 古义: 行为高出于世俗;今义: 今指高高举起。
3.句式类型①行吟泽畔。
(省略句)②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句)③是以见放。
(被动句)④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⑤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⑥遂去, 不复与言。
(省略句))《渔父》原文与参考译文:屈原既放, 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屈原的诗词赏析《渔父》_65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渔父——屈原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列传的翻译渔夫约福胜人者
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满腹愁容说道:"整个世道都是污浊的,切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众人都喝醉了,却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被放逐。
"渔夫劝告道:"凡聪明的人都不受外界的拘束,他能够随着世俗的变化而变化,整个社会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随波逐流而助波推澜呢?众人都喝醉了,为什么不一起吃那酒糟、喝那薄酒呢?为什么要保持美玉般的高尚才德,却使自己被放逐呢?"面对渔夫的话,屈原苦笑着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新者比浴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作为人,谁又能让自己洁白的身体蒙受尘垢的污染呢?宁愿跳进那长流的江水,葬身在江鱼腹之中又怎能让春节的品德去蒙受世俗尘垢的污染呢?"最后,屈原怀石沉江!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撑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渔夫的思想是大众化的,即明哲保身,庸碌处事。
而屈原则是英雄式的,理想主义式的,他想要力挽狂澜,救国救民,如果做不到也要保持自己的节操,永不随波逐流。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⑴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⑵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⑷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⑸淈(gǔ):搅浑。
⑹餔:吃。
糟:酒糟。
歠(chuò):饮。
屈原《渔父》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屈原《渔父》原文及鉴赏【导语】:〔战国楚〕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楚辞·渔⽗》赏析《楚辞·渔⽗》赏析2008-09-18 11:08【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吟泽畔,颜⾊憔悴,形容枯槁。
渔⽗见⽽问之⽈:“⼦⾮三闾⼤夫与!何故⾄于斯?”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渔⽗⽈:“圣⼈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
世⼈皆浊,何不淈其泥⽽扬其波?众⼈皆醉,何不哺其糟⽽歠其醨?何故深思⾼举,⾃令放为?”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安能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莞尔⽽笑,⿎枻⽽去,乃歌⽈:“沧浪之⽔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
”遂去,不复与⾔。
【注释】1.三闾⼤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2.淈(gu3古):搅混。
3.哺(bu1补):吃。
歠(chuo4啜):饮。
醨(li2离):薄酒。
4.⾼举:⾼出世俗的⾏为。
在⽂中与"深思"都是渔⽗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为上)⾃命清⾼。
举,举动。
5.察察:洁净。
6.汶(wen4问)汶:玷辱。
7.⿎枻(yi4义):打桨。
8.沧浪:⽔名,汉⽔的⽀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清澈的样⼦。
"沧浪之⽔清兮"四句:按这⾸《沧浪歌》也见于《孟⼦·离娄上》,⼆"吾"字皆作"我"字。
【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边边⾛边唱,脸⾊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渔⽗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说:“通达事理的⼈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弄得更浑浊⽽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为超出⼀般与众不同,使⾃⼰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定要弹去帽⼦上的尘⼟,刚洗澡的⼈⼀定要抖净⾐服上的泥灰。
《楚辞》赏析讲义(第24讲:《渔父》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楚辞》赏析讲义(第24讲:《渔父》赏析)教学内容:《楚辞.渔父》赏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渔父》的基本内容;赏析诗文;领会诗人表述的思想感情;体悟中国古典文学欣赏。
教学重点:《楚辞·渔父》诗文解读和赏析。
《渔父》诗文解读和赏析形销骨立色憔悴,深思高举济世危。
游于江潭梦寥廓,相遇渔父清浊对。
和光同尘波可随,避世藏身亦不违。
隐士逍遥乐清流,孺子吟唱沧浪水。
《渔父》是《楚辞》中的一篇文章。
渔父是一位避世隐身、钓鱼江滨的隐士,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而诗人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节操。
《渔父》与《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对黑暗政治的揭露,《渔父》则主要表明诗人自己的高尚品德。
两篇都是以问答的方式表现的。
【原文】《渔父》屈原既①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②。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③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④。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⑤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⑥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⑦”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⑧者必弹冠,新浴⑨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⑩,受物之汶汶⑾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⑿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⒀而笑,鼓枻⒁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⒂,可以濯⒃吾缨⒄;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⒅,不复与言⒆。
【注释】①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②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③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
屈原曾任此职。
④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⑤淈(gǔ):搅浑。
《说文》:“淈,浊也。
从水,屈声。
一曰滒泥,一曰水出貌。
”⑥哺:吃。
【导语】《渔⽗》出⾃《楚辞》,东汉⽂学家王逸认为《渔⽗》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遇到了⼀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那关于这⾸诗词的详细知识就和⼀起来了解下,欢迎阅读! 《渔夫》 战国•屈原 渔⽗见⽽问之⽈:“⼦⾮三闾⼤夫与?何故⾄于斯?”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赏析】 渔⽗是⼀位避世隐⾝、钓鱼江滨的隐⼠,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举,⽽诗⼈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清⽩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致的。
全⽂采⽤对⽐的⼿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结尾,中间两个⾃然段则是两⼈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其中“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两句,是《渔⽗》中的名句,交代了屈原⾃⼰被流放的原因:天下都是浑浊不堪的,只有我清澈透明,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世⼈都是迷醉的,唯独我清醒,坚持⾃⼰的政治主张。
那么多⼈都在同流合污或随波逐流,那么多⼈都能做到视⽽不见听⽽不闻,为什么屈原就做不到?因为他的理想是⾄⾼⾄洁的,不允许沾有⼀丝的污浊思想;况且,他是⼀个纯粹之⼈,更不懂俗世庸⼈的“装糊涂”。
然⽽,正是由于⾃⼰的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的性格,他才遭⼈妒忌诽谤,以⾄离⾃⼰的理想越来越远。
⽽屈原恰恰⼜是⼀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取义的⼈,“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因此,屈原没有听从渔夫的忠告,⽢愿“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
这两句显⽰出屈原的忠君爱国的崇⾼品质。
扩展阅读:屈原的⽂学成就 屈原是个诗⼈,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学于世的作家。
他创⽴了“楚辞”这种⽂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被词⼈,⾮⼀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居》《渔⽗》各1篇。
原文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乎?”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