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语文 诗意课堂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课堂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课堂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作为教学母语的语文老师。
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想,语文老师在母语教学中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自从和孩子们在课内课外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海边拾贝,畅游诗海时,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做一位追求“诗意课堂”的“诗意老师”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拥有一颗爱的诗心作为一个“诗意教师”的追寻者,需要你拥有一份“爱”的诗情、诗意、诗境,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爱的“诗心”。
这颗诗心靠的不仅仅是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
诗意的课堂就是用高尚的精神来感动学生。
感动,来自于教师长年累月的努力,来自于学生灵光乍现的瞬间,关键是老师应当以善感的心来面对每一个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学生。
本人爱诗,平日里也喜欢信手涂鸦,所写文字虽不成为诗,但她确确实实培养了我的诗情画意,提高了我的文学修养,更使我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正因为有了这份诗心,所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也影响了我的学生们。
孩子们也很乐于和我一道漫步于诗情画意之中,享受文字所带来的乐趣与魅力,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每天我们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通过这样“诗意课堂”的追求,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又关注了学生对生命成长意义的理解。
以诗意的心态来工作,在忙忙碌碌中收获诗意的快乐。
做一个充满诗情的语文老师诗意的课堂,是一个激情的课堂,诗情的课堂,是一个教师来自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是教师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
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
升华语言和精神共筑美好的境界,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座右铭。
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
一个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的教师,如果在合适时来一句格言,吟一首古诗,说一个典故,抖一个成语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怎能不成为学生课上喜欢,课下效仿的好老师呢!这就是艺术,一个充满激情和诗意的,高超的艺术课堂。
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论文摘要: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极具形象性的课堂。
它留给学生的往往是一个场景,一种形象,而那种场景和形象,往往就把活的语言留给了学生。
诗意语文紧紧抓住了语文的灵魂一一即形象。
如果失去了形象,即使学生读得再多背得再多,也无法活学活用。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
每一堂课上,老师都应该用自己的诗化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营造出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诗有灵魂,诗意充满情感,所以,诗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诗意让我们的心灵震颤。
曾经有人这样说:“语文犹如先秦繁星般炫目,语文犹如汉宫秋月般皎洁;语文是李白杯中的酒,是曹雪芹梦中的泪……”由此可见,没有诗意就没有语文。
语文新课标中也强调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变成一首诗,演绎一段情是一项很明智的做法。
一、给学牛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牛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 肖川先生在文章《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中有过这样一句话:“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的日臻完满的牛活。
”让牛活走进课堂。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木所记录的牛活和自身的牛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牛要在学习中体会牛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牛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休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
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牛活的气息。
让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直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
这样,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
犬街上,电视上、车厢里、风景区……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课堂,就无处不在。
当然,诗意语文的教学依然在探索之中,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切身体会和感受,诗意语文的探索还需要千千万万的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钻研、去体会、去完善。
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近几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由于语文学科基础建设本身还在成长之中,从而使语文教育在实践层面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
面对这个新的形势,很多老师,有的在新变化前无所适从;有的无视新观念的存在,“穿新鞋走老路”。
在这样的情形下,教学效果自然就可想而知了。
曾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语文是什么?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无诗意,不语文。
正因为此,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
可见,一堂好的语文课,也必定是一堂诗意盎然的课;也必定是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的课。
因此,要打造诗意语文课堂,让诗意驻于语文课堂,应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那么,什么是诗意语文呢?诗意语文,就是自由对话的语文;是唤醒意会的语文;是精神契合的语文;是追寻幸福的语文;也是实现自我的语文。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该如何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呢?我想就自己平时读书和教学的积累,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用诗人灵动的气质解读文本诗意存在于生活中,蕴藏于文本中。
语文文本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表达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政治抱负;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称赞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的君子风度;晏殊的《破阵子》中描绘的“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中透露出的春天的勃勃生机;鲁迅的《风筝》中追求自由的勇敢叛逆;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的壮美与豪放;朱自清的《背影》中绵长回忆与感激;莫怀戚的《散步》中透露的温馨与和美……语文教师,首先要好好去挖掘,好好去品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和启发学生,带学生走进人类的文化经典,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中去。
二、用诗意的语言叩开学生的心扉语文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手段,也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
任元汉学校生本高效课堂之诗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诗意语文课堂“五环节”教学模式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生本高效课堂是教学思想、教学观点体系与教学实践契合的生长点。
生本高效课堂简来说之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长为本、以学生的生动为本、以学生的生活为本,以学生的生命激昂为本。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学生为主人,让学生好学的教育,让学生的生命走向生命激昂的教育。
解读: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语文课堂离不开情感,诗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有诗情涌动。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
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过程中,对课文实行创造地阅读、吟诵、体验、感悟、理解时所表现出来的,实质上是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美的熏陶,而这种熏陶不但有利于学习本身,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
所以,语文课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语文课堂应是充满灵气、充满生机、充满诗意的空间。
这同时符合生本高效课堂的理论:全面依靠学生,激发潜能,使学生自不过然的发展,已达到学生心灵的熏陶、人格的发展。
课堂模式:环节一:初学展示——诗意课堂的序幕内容:前置性学习内容的反馈。
即预习反馈——课文朗读、字词理解、文脉梳理、内容概括、资料查找……形式以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展示为主,能够展示自己学到的知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个环节是诗意课堂的前奏,课标中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
”这样做充分依靠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情感体验,让他们注重生活,利用生活资源领悟课文,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诗意课堂的初体验。
美,在诗意的课堂流淌“诗意阅读课堂”就是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情感和想象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智慧,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的情调,一种情趣高雅的意境,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一种宽松和谐的对话,生成一种富有诗意的形象化的课堂教学情景,来熏陶和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内心感悟,激发学生的灵性,润泽学生的生命成长。
在教学中,我注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得到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一、诗意课堂,让学生的心田绽放诗意的蓓蕾1.导入――激起学生智慧的诗花。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如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这样导入:“告别了都市的喧嚣繁华,告别了城市的高楼大厦,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古时的乡村,去感受美丽静谧的田园风光,好吗?”“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课堂的源头追寻诗意,顺利铺就了通往文本的情感之路。
2.造境――唤起学生澎湃的诗情。
优美的情境有助于使人形成良好的心境,产生表达和创作的冲动。
教学《水乡歌》时,我播放课件《水乡美景》,边描述边让学生观看,之后问:一趟水乡之行后,你有什么发现?有的说:“我看到了水乡的河水非常清澈,小鱼小虾还在水草间自由自在地嬉戏呢!”有的说:“阳光下的河面波光粼粼,可美啦!”……舒缓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和动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情境。
3.创作――拨动学生心中的诗弦。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在他们的脑袋里,永远盛开着诗的花朵。
教学《假如》时,我问:“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会做什么呢?请当一回小诗人,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听后,激情昂扬,一篇篇动人的小诗跃然纸上。
“假如我有一枝神笔,我要给世界上每个动物,画一部手机,和我们愉快地交流。
”;“假如我有一枝神笔,我要给无家可归的人画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冬天不会寒冷,雨天不会淋湿。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浅谈诗意的语文课堂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摘要:语文教学充满乐趣,所以语文课堂上应该是富有诗意的。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极具形象性的语文课堂。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种极具神秘色彩个性色彩的课堂。
诗意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洋溢着诗情画意生活气息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意“诗意”, 就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充满深邃的,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其乐融融,兴趣盎然;诗意的语文课堂,更应该涌动真情,充满灵气。
诗意的语文又在哪里呢?看现实的语文课,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成植入了一种可以复制的技术,语言的学习成为了可以模仿的技巧。
让人深深沉醉的语言成了僵直的图解,美丽的意境被无情地剖析,文本中荒诞所蕴含的人文意蕴被残酷地肢解,语文的语境变得十分笨拙,奢侈丰富的感情体验成为学生奢侈的梦想……这样的语文教学,给学生的心灵灌注了太多心灵他们的年龄所不能铸就的重负;我们的学生,也因为少了诗情的洗涤,少了诗魂的滋养,成了诗意失落的一代。
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大地上,大学生让学生在课堂里能享受自由,让老师在课堂里能享有自由;让小学生里头在课堂里能享受诗意,让老师在课堂里能独享诗意,把浮躁的心灵安顿下来,把蒙尘的灵魂拂拭明净,让自然、真诚、鲜活的天性充分展现出来,这就是诗意的语文课堂。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极具形象性的课堂。
它留给遗下学生的往往是一个场景,一种形象,而那种场景和形象,往往就把活的语言留给了学生。
诗意语文紧紧抓住认清了语文的灵魂——即形象。
如果失去了形象,即使学生读得再多撩得再多,也无法活学活用。
一堂成功的课文,应该是一则充满诗意的散文。
每一堂课上,老师即便应该用自己的诗化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营造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
课堂的诗意体现在学生一次次摇头晃脑的吟咏,体现在对优美文笔津津有味的赏析中,体现在一篇篇倾诉真情实感的作文中。
当中学生在语言文字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头脑能再现一种惨状;他眼前出现某一个情景的时候,他头脑当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
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课堂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作为教学母语的语文老师。
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想,语文老师在母语教学中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自从和孩子们在课内课外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海边拾贝,畅游诗海时,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做一位追求“诗意课堂”的“诗意老师”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拥有一颗爱的诗心作为一个“诗意教师”的追寻者,需要你拥有一份“爱”的诗情、诗意、诗境,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爱的“诗心”。
这颗诗心靠的不仅仅是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力量。
诗意的课堂就是用高尚的精神来感动学生。
感动,来自于教师长年累月的努力,来自于学生灵光乍现的瞬间,关键是老师应当以善感的心来面对每一个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学生。
本人爱诗,平日里也喜欢信手涂鸦,所写文字虽不成为诗,但她确确实实培养了我的诗情画意,提高了我的文学修养,更使我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正因为有了这份诗心,所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也影响了我的学生们。
孩子们也很乐于和我一道漫步于诗情画意之中,享受文字所带来的乐趣与魅力,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每天我们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通过这样“诗意课堂”的追求,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又关注了学生对生命成长意义的理解。
以诗意的心态来工作,在忙忙碌碌中收获诗意的快乐。
做一个充满诗情的语文老师诗意的课堂,是一个激情的课堂,诗情的课堂,是一个教师来自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是教师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
小学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
升华语言和精神共筑美好的境界,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座右铭。
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
一个言谈拘谨,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的教师,如果在合适时来一句格言,吟一首古诗,说一个典故,抖一个成语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怎能不成为学生课上喜欢,课下效仿的好老师呢!这就是艺术,一个充满激情和诗意的,高超的艺术课堂。
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每个学生都无法避免的一门必修课程。
然而,有些学生对于语文课产生了厌恶和无趣的感觉,觉得这门课程缺乏创造性和乐趣。
但实际上,只要我们正确引导,语文课堂也能呈现出一种诗意盎然的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美的魅力。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打造一个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
一、课程设计的重要性课程设计是打造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的基础。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可以注重选取具有诗意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其中包含丰富的形象和意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入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主题,让学生从中找到共鸣并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兴趣。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学习效果。
为了打造一个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演讲等。
情景教学可以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启发、互相学习。
而课堂演讲则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也能够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
三、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打造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的关键。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快乐和自由。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分享有趣的故事和经验,以及赞扬和鼓励学生的方式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在课堂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的重要性。
总之,打造一个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细心呵护。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和创造的喜悦。
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这门课程所带来的诗意与快乐。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徜徉在诗意的语文课堂“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
诗意的课堂教学就是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灵魂的粮食”的途径。
语文课堂教学要时时拨动学生心中的诗的琴弦,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潜在的想像创造能力得到最大发挥。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具有工具性,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对形成人的品格,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以深厚的生活、精妙的阅读和智慧的理趣为基础,创造出诗意来,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不懈的诗意境界的美学追求。
一、是“诗意”,一种难以名状的韵味教学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
在体验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分享成功,一起想象,相互交流,展开着心与心的对接,情与情的交融……这些成为了师生们心中一个又一个的美好回忆,定格为一种妙不可言的韵味。
有这样一个情景:公开课上,女教师文静年轻,学生们活跃张扬。
一个流着鼻涕的男生站了起来,女教师掏出手帕弯下腰为他擦去了鼻涕……一个平凡的举动,只因它融入了教师的浓浓爱意,即让课堂散发着如此的诗意。
有这样的一段话:“树美,因为有叶;叶美,因为有树;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树一定很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一定很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美,那么这个民族一定美。
”这是初中阅读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的结束语。
教师用诗的语言拨动着学生的心弦,让诗的气质韵味回荡在课堂,流淌在学生的心中,令人回味。
有这样的一种设计:精读了一位名家的《白鹭》一文后,教师出示了一首诗,“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目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不是天上的仙女/却是人间的女神/比梦更美/比幻想更动人。
”师:你们读出了什么?生1:这首诗也是描写白鹭的,写得很美。
(其余学生均点头)师:看来,美的事物是相通的。
告诉大家,这首诗其实是描写芭蕾舞演员的。
美丽语文诗意课堂
作者:喻丽娅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7年第05期
摘要:语文老师的课堂是美丽的,语文老师用自己的才情、诗情为学生画出了一道道美丽、浪漫的风景线。
关键词:语文;诗意;课堂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句诗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优雅。
有诗意的生活,使人高贵;有诗意的人生,使人亮丽多彩;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教育需要诗意,语文更需要诗意,诗意是语文课堂的生命。
一、熏陶感染,诗化课堂
语文老师的课堂是美丽的,语文老师用自己的才情、诗情为学生画出了一道道美丽、浪漫的风景线。
在教学《花瓣飘香》时,老师便用优美的语言拉开课堂的序幕:“花瓣多美呀,美丽的花瓣在清风中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是多么美的情景呀。
”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营造出美丽的情境,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兴趣盎然。
这时,教师适时揭题:“来,你也来读读课题看‘花瓣飘香’(指名读题)有一种怎样的感觉?美美的、香香的、很动听,很有诗意。
”教师诗意的评价也给学生增添了许多兴致,给课堂增添了一丝诗趣。
在课堂师生进行交流时,老师适时进行引导:“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摘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花瓣送给妈妈,让妈妈高兴,她听妈妈的话,不惹妈妈生气,这是多么懂事的孩子呀。
”动人的音乐响起,让孩子们拿出花瓣形的卡纸,在上面写出小诗或对母亲的问候,就这样在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声的熏陶感染下,孩子走进了诗意的语文世界。
二、欣赏孩子,放飞诗意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儿童的世界是想象力丰富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字,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们要像对待娇嫩的花朵一样,小心地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
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我们要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孩子的心去理解文章,和孩子成为朋友。
在教学《大海睡了》时,让孩子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大海睡了?有的孩子会说:“因为是夜晚,夜晚人们都睡了,大海也要睡觉呀。
”也有的孩子说:“我们也可以说大海在微笑,她看见她的孩子月亮和星星在做游戏,玩得那么开心,她开心地笑了。
”师表扬:“孩子们真棒!都有着一颗诗人的心呀!”就这样欣赏每个孩子,让孩子大胆说出与众不同、新奇的看法,尊重每个孩子诗意的感受,让语文的课堂放飞浪漫的诗情。
三、多元对话,营造诗意
语文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接纳,情感的交融。
在教学《桂花雨》这一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满树茂密叶。
随后我让孩子们说说桂花开花时的样子,学生说:“绿叶丛中有细花。
”我想文中的父亲看到桂花纷纷落下的情景,会赋诗一首,就想孩子们的想象力比大人丰富,他们作的诗肯定别有一番趣味,于是我就说:“谁能把这句话说得简练些?”有个孩子说:“叶丛找细花。
”“思考一下,谁还有更好的说法?”“‘找’改成‘觅’会贴切一些。
”于是我把这句话改了一下:“绿丛觅细花。
”然后板书在黑板上。
让孩子们对照读一下,孩子们读完,马上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啊,老师,这样就像我们平常学的诗句。
”接着我说:“我们平常学的诗一般有几句啊?”“四句!”“那我们也来当一回古代诗人,为这美丽的桂花做一首诗,怎样?”孩子们的眼睛闪耀着光芒!纷纷说:“好,我们也要做诗人!”有孩子说:“不与花争艳。
”另外一个孩子说:“不与花争艳没有表现出桂花的内在品性!有点俗气,改成‘桂花不争妍’好不好?”大家一致赞成,剩下最后一句,“要写桂花的什么呢?”“要写香味了。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香味飘十里,”“不够远!香味飘千里。
”于是我们的诗诞生了:“满树茂密叶,绿丛觅细花。
桂花不争妍,香味飘千里。
”就这样,在师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孩子们快乐地完成了创作,锻炼了语言思维能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对话着的课堂是美丽的,这样的课堂没有人唯唯诺诺,拾人牙慧,只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发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在对话中理解文本,尽情挥洒着语文的诗意。
四、诗意朗读,感受快乐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语言优美、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的佳作,都是一首首美丽的诗篇。
运用朗读可以让孩子们走进文本那美轮美奂、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享受精神上的愉悦。
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我问孩子们:“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让你感受到什么?”“喜悦和自豪。
”“小鸟搭窝、松鼠叽叽叫、小兔撑起绿色的大伞、小猴又蹦又跳,这一切又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去读它?”就这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随着那优美的语言,按照诗歌的节奏不断朗读,在不断的朗读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体会到了在春天里用劳动改造自然的快乐和自豪,诵读时快慢和谐,抑扬顿挫,倾注了满腔的热情。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努力去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诗性,去奏响他们心中诗的琴弦,让诗意的清泉流进美丽的语文课堂!
编辑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