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7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带上她的眼睛》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选自毕淑敏的同名小说。
本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位男青年与一位盲女之间的感人故事。
通过讲述男青年如何关爱、帮助盲女,以及盲女在男青年的关爱下逐渐走出心理阴影、勇敢面对生活的过程,揭示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容易受到感动。
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正逐步深入。
但同时,他们对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通过文学作品来引导和培养。
本文的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引起他们的共鸣,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美好的人性,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与运用。
2.课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分析。
3.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美好情感。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情感。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带上她的眼睛》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带上她的眼睛”的含义。
1.3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课文所传达的关爱、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
3.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1.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带上她的眼睛”的含义。
2.教学难点:1.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1.2领悟课文所传达的关爱、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因为关爱他人而发生的感人故事?请简要分享。
2.自主阅读1.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1.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分析人物形象1.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4.理解“带上她的眼睛”的含义1.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带上她的眼睛”的含义。
5.学习课文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1.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
1.2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6.情感体验与价值观教育1.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传达的关爱、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
7.小结与作业1.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四、板书设计课题:带上她的眼睛1.故事情节2.人物形象3.“带上她的眼睛”的含义4.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5.情感体验与价值观五、课后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含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关爱他人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
初中语文《带上她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并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科幻小说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科技观念。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分析。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科幻小说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操作法: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带上她的眼睛》。
2. 与课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课后作业布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主题《带上她的眼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初步感受课文氛围。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互相交流心得。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
七、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4 课《带上她的眼睛》教案一. 教材分析《带上她的眼睛》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探索外太空的故事。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对于科幻小说这类文本,他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
但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科幻元素和科学原理的理解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并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2.难点:科幻元素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科幻小说的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科幻元素和科学原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打印课文,准备给学生阅读。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素材。
3.教学PPT:制作教学PPT,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科幻小说的封面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对科幻小说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带上她的眼睛》,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科幻元素和科学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找到的科幻元素和科学原理。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是什么?”让学生回答,以此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学带上她的眼睛教案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文学《带上她的眼睛》教案1.1 设计理念1.1.1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对科学和人文的关注。
1.1.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
1.1.4 促进学生对人生、价值观和情感的深入思考。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本背景2.1.1 介绍作者刘慈欣以及他的科幻作品《三体》。
2.1.2 分析文本的背景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
2.1.3 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和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本。
2.2 文本结构2.2.1 分析文本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2.2.2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线索和人物关系。
2.2.3 让学生理解文本的结构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
2.3 主题思想2.3.1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关于科学、人文、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
2.3.2 分析文本中的象征和隐喻。
2.3.3 让学生在理解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内容3.1 文本阅读3.1.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1.2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细节和描写。
3.1.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2 文本分析3.2.1 分析文本中的科学元素,如太空旅行、虚拟现实等。
3.2.2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人文关怀,如对生命的尊重、对未来的思考等。
3.2.3 让学生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的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了解作者刘慈欣以及他的科幻作品《三体》。
4.1.2 分析文本的背景、结构和主题思想。
4.1.3 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2.3 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带上她的眼睛》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创作与课文相关的短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想象力,创作与课文相关的短文。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4. 创作实践法:学生运用想象力,创作与课文相关的短文。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带上她的眼睛》。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与分析(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5. 创作实践(1)学生运用想象力,创作与课文相关的短文。
(2)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评价与反馈。
6. 课堂小结(2)强调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1)复习课文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其他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初中语文《带上她的眼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情、友情的真挚描绘,体会人间真情。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身边的人。
(3)增强责任意识,关爱自然环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带上她的眼睛》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2)教师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进行赏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短文赏析和个人体会。
人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带上她的眼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带上她的眼睛》是人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描写人物精神和品质的散文。
通过讲述一位盲女的故事,展示了她坚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这篇课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然而,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学生可能对盲女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体验盲女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盲女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2.重点: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体验盲女的精神世界。
3.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盲女的精神品质,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体验盲女的精神世界。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盲女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作文。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在课堂上播放。
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3.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3.《带上她的眼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浏览的方法,提取文章主要信息,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质疑。
3.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4.文中伏笔照应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感受和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慧眼识图,引入新课
1.由科幻电影《超人》《X战警》中的激光(镭射)眼,引入对科幻作品的介绍,引入本课。
同学们喜欢科幻类的影视作品吗?看来,咱班还有不少科幻迷。
来,用你们的慧眼,认识一下这两个角色。
(出示电影角色超人和“镭射眼”的图片)
(超人:透视,显微,望远,双眼射出的高温射线。
)
(镭射眼斯科特:镭射眼可由眼部发射有热量的红色冲击波,其能量源源不断。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眼睛有关的课文,齐读课题《带上她的眼睛》。
我为大家安排了三个一的重点目标,指名读大屏上的文字,板书课题。
2.常识介绍
从体裁看,这是一篇科幻小说。
有谁能替我们介绍一下科幻小说和科幻作家刘慈欣?
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教师补充: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
刘慈欣,工程师,科幻作家,被誉为中国科幻小说的领军人物。
2015年,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教师补充: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也是亚洲人首次获奖)。
本文由作者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
3.预习检测
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请大家快速解决以下字词问题,填空并交流。
(1)字音点缀.(zhu ì)灵犀.(xī)凸.现(tū)拍摄.(shè)蔚.蓝(wi)合拢.(lǒng)(2)字形蒙lóng(眬)点zhuì(缀)yín(吟)唱灵xī(犀)闲xiá(暇)(3)词义蒙眬:形容快要睡着或刚睡醒,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心有灵犀:指彼此心意通。
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二)明眼善读,感知文本
下面我们就来跟随作者笔下“她的眼睛”去领略一下科学、幻想和文学交织、碰撞产生的独特魅力吧!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可以一目几行地读,然后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浏览课文,自己讲,小组交流,指名说。
(学生复述,教师板书:“我”带着“眼睛”去度假她独守失事的“落日六号”)这也是这篇课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
(三)火眼析文,探究问题
1.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科幻小说,你能发现其中的一些科幻元素吗?请结合课文,说说你的发现和体会。
学生发言,特别强调严谨的科学知识和大胆的幻想。
你觉得,科幻小说有哪些独特魅力?自由发言。
归纳小结,如:抓住科学的语言和奇特的想象。
幻想的情景依托于科学知识,在未来有实现的极大可能,甚至有些“科学幻想”在多年以后,已经成为了现实等等。
捷克科幻作家1920年创造了《洛桑万能机器人公司》的幻想剧,忠诚勤劳的机器人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
凡尔纳经典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则预见了潜艇的出现。
(板书:科学幻想)
2.当然,本文更是一篇小说,依旧以塑造人物为中心。
本文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小姑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出相关语句。
学生跳读课文,思考并发言。
教师归纳整理:年纪小,身材娇小;精神伟大(镇定、勇敢、乐观、坚韧、敬业、献身、热爱地球、大无畏、英雄等)。
(板书:伟大人性)
就如同“我”裤脚上带回的几粒草籽在萌发,小姑娘人格的力量,也深深感染和改变了我,“我”有些什么变化?请你读出来。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引导。
3.这个小姑娘,把她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令人动容。
此文曾获得1999年第11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在写作技巧方面也有过人之处,比如文题《带上她的眼睛》就有设置悬念的作用。
还有什么,你能看出来吗?
学生明确:伏笔和照应的手法。
指名同学读,并解释伏笔和照应及特点。
(板书:悬念、伏笔与照应)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特点:伏笔往往一笔代过,看起来与文章关系不大。
伏笔是对照应的暗示,伏笔与照应互为因果。
课文中还有哪些巧妙的伏笔与照应呢?
好处:它能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顺畅,使文章叙事张弛有度,引人回味与反思。
(板书:巧妙的技法)
六、天眼大开,拓展想象
以现在的科技水平,想救出“落日六号”和小姑娘是不可能的,她只能在地心、在狭窄的飞船上度过余生,真令人惋惜和痛心。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若干年后,科学家们终于研制出能抵达地心开展营救的新一代“潜龙号”地航飞船,“我”有幸成为了机组成员之一。
“潜龙号”成功搜寻到“落日六号”并与之对接,出现在“我”面前的,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展开合理想象续编故事,以第一人称口头作文。
如果能配以科幻调料,辅之以伏笔和照应的方法,就最好不过了。
学生先在学案上拟写提纲,然后全班交流发言。
教师从大胆想象、手法运用、人物形象等层面进行点评,并邀请其他同学试着点评。
七、结语
小姑娘甘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品质让我们称道,作家笔下那神奇玄妙的未来世界令我们神往。
大家可以课外阅读原著《带上她的眼睛》或其他刘慈欣的小说,进一步领略创意十足的科学幻想、品味清新诗意的唯美文字、感受崇高伟大的人性光辉。
让我们培养科学探
索精神,带着渴求知识、善于发现的眼睛向着未来——出发吧!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