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点清单] 1.西周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内容⎩⎪⎨⎪⎧对象: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做诸侯。
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义务: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影响⎩⎨⎧①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通过层层分 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 大夫——士;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消极: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崩溃: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 破坏,“礼崩乐坏”、“楚王问鼎”是其表现。
特别强调 西周后期,分封制遭破坏;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其中“封国”是分封制的表现。
后世历代帝王分封皇室成员为王、为侯,只是皇家特权的彰显,已不再是分封制度。
1.西周分封制春秋时浙江分属吴、越两国。
这一区域在春秋战国以前为越人聚居地, 也是越国的本部所在地,又曾被吴国占领,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战胜吴国。
2.西周宗法制⎩⎪⎪⎨⎪⎪⎧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内容⎩⎨⎧①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也是政 治上的最高领袖。
②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
③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特点:嫡长子继承,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
影响⎩⎪⎨⎪⎧①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整体把握】西周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直观识记】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史论共识】 早期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通过对土地、人口层层分封,形成金字塔形的统关键提示 (1)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大小宗等级森严、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宗法制记忆的几个关键。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早期国家: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2.黄帝的传说: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分置官员,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
3.夏的政治文化(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地位。
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2)夏维持了四百余年的统治后为商汤所灭。
4.商的政治文化: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商代的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二、西周分封制1.分封制实施的前提:武王伐商,占领朝歌,商王朝灭亡。
2.分封制的内容(1)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2)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分封制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4.分封制的崩溃: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三、西周的宗法制1.实质: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1)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2)大宗、小宗及其关系: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诸侯对于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3)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4.作用: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形象记忆]早期政治制度[概念辨析]封建制度与封邦建国“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相联系,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封邦建国”在先秦时期简称“封建”,指的是分封制,是周王为了巩固统治秩序,将宗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轻巧识记]宗法制(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皇帝制:“法令出一”“乾纲独断”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2)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李斯3)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的特点:独断性,随意性4)历代官僚体制变化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5)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二)君权和相权: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法以独揽行政大权1)秦: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上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2)西汉(汉武帝):a)汉武帝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b)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3)唐: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丞相。
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4)宋: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元: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6)明初废宰相(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秦: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汉武帝: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西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4)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5)宋: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6)元: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御史在纠举官员时,可以采用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7)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提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23
一、夏商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的形成
(1)时间:约5000年前
(2)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
(3)地点:黄河和长江流域
(4)标志:
观察第二页图联系第二段文字了解早期国家形成时期历史知识来源:遗址遗迹、神话传说和文献资料。
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
2、夏朝政治制度特点
传贤→传子(禅让制→世袭制)
公天下→家天下
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3、商朝政治制度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2)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解释殷墟,理解甲骨文的由来。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含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西周的政治统治。
3、内容:土地和人口。
4、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参照P6资料卡片理解分封的主体是王族,认识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
5、主要封国:
王族(子弟):燕、鲁、晋(桐叶封侯的故事)
功臣:齐(姜子牙)
先代贵族:宋(微子)
考点:省份简称来源于古代封国,如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
6、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1)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2)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7、影响:
(1)积极:有利于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2)消极:诸侯权利具有相对独立性,为以后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了祸根,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
(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3)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
3、目的:巩固统治秩序和维护政权稳定
4、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它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有特权的一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1)分封制与宗法制是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3)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作为维持政治秩序和政治文化的核心手段。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六国:前230—前221 韩赵魏楚燕齐(参照秦灭六国图,知道远交近攻战略)(前221年之前为秦国,前221年之后为秦朝。
)
2、向周边地区扩展
(1)向北:北击匈奴
(2)向南:统一岭南
(3)向西南:经营西南夷地区
3、秦统一的影响
有利于帝国疆域的扩大,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秦对全国的统一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
解释“大一统”)
二、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指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个人专制独裁,帝位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中央集权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统帅地方,地方听命于中央。
2、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掌握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
②皇帝独尊(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印称为玺、皇帝的命令称为诏)
③皇位终身制、世袭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行政权)
太尉——掌管军事(虚职,实际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监察权)
九卿:
(中央朝议制度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关于分封与郡县之争,引出郡县制。
)
(3)地方行政体制——郡县制
①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出现在各国边境地区,割据混战新抢夺的土地设郡县以巩固。
)
②推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③内容:郡:直属于中央(相当于现在的省)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行政、
兵事和监察。
县:隶属于郡。
(少数民族地区设道)
乡
里
除此之外还有亭:负责地方治安和公文传递(刘邦曾为秦朝泗水亭长)
三、汉代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继续推行郡县制,又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并行体制。
汉景帝出现“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刺史制度: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监察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