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单层厂房建筑结构抗震
- 格式:ppt
- 大小:5.04 MB
- 文档页数:63
1、地震的相关概念及分类震源:指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震动的部位。
震源深度:如果把震源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指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即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震中距:指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地震分类:1、按成因分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2、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3、按震级通常分为微震、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强烈地震和特大地震4、按地震形式、地震序列可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孤立型2、构造地震的成因:是指由地壳构造变动而引起的地震3、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通常是用地震时地面运动的振幅来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4、三水准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2)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机生命的严重破坏。
5、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按第一水准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第二阶段设计:按第三水准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6、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这类建筑的确定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
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城市生命线工程(一般包括供水、供电、交通、通信、消防、医疗等系统)的核心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均属此类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如一般的仓库、人员较少的辅助建筑物等。
抗震措施:甲类: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建筑构造抗震课程教案【篇一:2023 版课程教学大纲:建筑构造抗震】“建筑构造抗震”课程教学大纲程编号:英文名称:resisting earthquake of the buildin课g0001033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学分:2.0 学时:32 面对对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构造力学、构造动力学、钢筋混凝土构造使用教材及参考书:[1] [2] [3]李国强,李杰,陈素文,陈建兵.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年 8 月吕西林.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3 年 5 月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gb50011-202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年 8 月一、课程简介构造抗震是减轻地震灾难的有效技术手段,建筑构造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需把握的重要专业课程,建筑构造抗震涉及到构造力学、构造动力学、混凝土构造、钢构造、砌体构造等根底及专业课程学问,涵盖的内容丰富。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成因、地震带的分布以及地震惊的根本要素,把握抗震构造的主要形式、构造抗震的概念设计与构造措施以及典型常用工业、民用房屋构造的经典抗震设计方法,加强建筑物抗震防灾的意识和措施,减轻生命和财产损失。
二、课程地位和教学目的课程地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难,猛烈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损坏,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频发的国家,故建筑构造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地震作用的根本原理及构造抗震的设计方法,使学生把握构造抗震的根本理论及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有用性。
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从事专业工作,以及进一步争论打下确定的根底。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介绍地震作用的根本原理及构造抗震的设计方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与把握建筑构造抗震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构造地震作用的计算原理,多层钢筋混凝土构造和砌体构造的抗震设计,为学生进展毕业设计以及今后对实际工程进展抗震设计打下根底。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震动和近场地震动?P3答: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动。
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
2.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P3答:地震动的峰值(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作地震动的三要素。
3.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类?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
4.什么是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P1答: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一般简称地震。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我国绝大部分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邻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地震波分哪几类?各引起地面什么方向的振动?P1-3答: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震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震动。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
地震曲线图中,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
分析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深度。
6.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几级以上是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多少度?答: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1)m=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
(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M(地震震级)大于5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
十三抗震验算抗震计算的一般原则:(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对于7度I、II类场地,柱高不超过10m且结构单元两端均有山墙的单跨及等高多跨厂房(锯齿形厂房除外),当按此规范的规定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时,可不进行横向及纵向的截面抗震验算。
本厂房所在地为7度II类场地,不过柱高超过10m,故应进行抗震验算。
(2)、厂房抗震计算时,采用单质点模型计算地震作用。
有吊车的厂房,当按平面框(排)架进行抗震计算时,对设置一层吊车的厂房,在每跨取两台吊车。
(3)、轻质墙板或与柱柔性连接的预制钢筋混凝土墙板,应计入墙体的全部自重,但不应计入刚度。
与柱贴砌且与柱拉结的砌体围护墙,应计入全部自重,在平行于墙体方向计算时可计入等效刚度,其等效刚度系数可根据柱列侧移的大小取0.2~0.6(详见后)。
(4)、一般单层厂房需要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横向和纵向抗侧力构件的抗震强度验算。
沿厂房横向的主要抗侧力构件是由柱、屋架(屋面梁)组成的排架和刚性横墙;沿厂房纵向的主要抗侧力构件是由柱、柱间支撑、吊车梁、连系梁组成的柱列和刚性纵墙。
(5)、在8度和9度地震区,对跨度大于24m的屋架,尚需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8度III、IV类场地和9度时,对高大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横向排架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本工程为7度II类场地,故不需要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只需进行横向抗震验算。
13.1 横向抗震验算13.1.1 柱顶横向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取一个柱距的单榀平面排架为计算单元,质量集中在柱顶标高处的单质点系,用原结构体系的最大动能和质量集中到柱顶质点的折算体系的最大动能相等的原则求的等效重力荷载代表值。
单层排架厂房墙、柱、吊车梁等质量集中于屋架下弦处时的质量集中系数汇见下表:集中到柱顶的各部分结构重力等效集中系数周期内力位于柱顶以上部位的结构及屋面重力荷载(屋盖、雪、檐墙等)1.0 1.0单跨厂房柱 0.25 0.5 与柱等高的纵墙0.25 0.5 吊车梁 0.5 0.75 吊车桥架0 0.5计算自振周期时的质量集中:吊车梁纵墙柱雪载屋盖G G G G G 5.025.025.0)5.0(0.1G ++++= 计算地震作用时的质量集中:吊车桥架吊车梁纵墙柱雪载屋盖G G G G G G 5.075.05.05.0)5.0(0.1G +++++=注:上面各式中,G 屋盖等均为重力荷载代表值(屋盖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作用于屋盖处的活荷载和檐墙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动力系数:体系最大加速度反应与地面最大加速度之比(体系加速度放大系数)三水准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P11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主体结构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包含三个层次内容?三者关系?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三者不可分割,忽略任何一个部分,都可能造成抗震设计的失败。
鞭鞘效应:当建筑有局部突出小建筑且该部分重量和刚度变小在底部剪力发如何考虑?作用在小建筑上的地震作用乘以增大系数抗震规范规定该增大系数取3,向主体传递时不乘。
圈梁的作用(砌体结构中)•可以增强纵横墙的连接,增强楼盖的整体性,增强墙体的稳定性•可从有效的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从而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可以有效地抵抗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的破坏作用。
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10%)可能遭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等效地震荷载:工程中为了应用方便,有时将地震作用等效为某种形式的荷载作用。
减震:隔震系统通过降低结构系统的固有频率提高系统阻尼来降低结构的加速度反应,从而大幅度降低结构的地震内力。
震源: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
隔震:在结构物地面以上的部分的底部设置隔震层,使之固结于地基中的基础顶面分离开,从而限制地震动向结构物的传递。
强柱弱梁:节点处柱弯矩之和比梁端弯矩之和大。
地震反应谱:方便于地震作用,将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T的关系定义为地震加速度反应谱。
单层厂房抗震的设计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的破坏性很大。
在工业厂房中,由于有大量机械设备和重要的生产资料,抗震设计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单层厂房抗震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帮助工程师们提高厂房的抗震能力。
抗震设计的原则在进行单层厂房的抗震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选址在选址时,需要考虑地震活动性、地质条件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因素。
选择地质条件稳定、位于地震烈度较低区域的场地,可以减小地震对厂房的影响。
2. 结构合理布局厂房的结构布局应遵循均匀分布、刚性布置和连续性布置的原则。
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可以提高厂房的整体抗震性能。
3. 材料选择在厂房的结构设计中,选择适合地震区的材料,如高强度、抗震性能良好的钢材和混凝土等。
同时,需要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4. 结构设计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不同地震工况下的荷载作用,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合理的杆件尺寸。
在结构的选取和设计上,应遵循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5. 施工质量控制在厂房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确保厂房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提高其抗震性能。
抗震设计方法为了提高单层厂房的抗震性能,可以采用以下抗震设计方法:1. 弹性设计弹性设计是指在地震荷载下,结构处于弹性状态,能够保证结构的安全和完整性。
通过弹性设计的方法,可以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地震效应,并计算结构所承受的地震荷载。
2. 强度设计强度设计是指在地震荷载下,结构发生塑性变形,但仍能保持稳定和安全。
通过强度设计的方法,可以考虑结构的抗震性能,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 隔震设计隔震设计是指通过隔震系统将结构与地面隔开,减少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隔震设计可以采用弹簧隔震装置、摩擦隔震装置等,将地震能量吸收和分散,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4. 减震设计减震设计是指通过减震装置将地震的能量吸收和消散,减小结构的反应,提高其抗震性能。
1.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种类型?其震源的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按成因分: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按震源深浅分:①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k m以内,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85%来自浅源地震。
②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k m~300k m范围内,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12%来自中源地震。
③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k m,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3%来自深源地震。
1.2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地震波包含: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
面波,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
1.3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
地震烈度:指在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执行。
1.4什么是多遇地震?什么是罕遇地震?多遇地震:一般指小震,50年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
罕遇地震:一般指大震,50年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1.5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分为哪几类?分类的作用是什么?(1)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①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
简称甲类。
②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简称乙类。
③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
简称丙类。
④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
简称丁类。
(2)分类作用:①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第一章绪论·1.3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4.(单选题)按照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位于()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内的建筑物应考虑抗震设防.(A)抗震设防烈度为5~9度 (B)抗震设防烈度为5~8度(C)抗震设防烈度为5~10度(D)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第一章绪论·1.5 结构的抗震设防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4。
(单选题) 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般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地震()。
A.基本烈度 B。
众值烈度 C。
多遇烈度 D。
罕遇烈度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5.(单选题) 罕遇烈度是50年内超越概率约为( )的地震烈度。
A。
1%B。
2%C。
10%D. 63。
2%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6。
(单选题) 建筑抗震设计第二阶段是指()A。
大震作用下弹塑性变形验算B。
小震弹性作用下承载力计算C. 小震弹性作用下变形验算D。
中震弹塑性作用下承载力计算答题: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7.(单选题) 对于丙类建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采用B. 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采用C. 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D。
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8.(单选题) 对于乙类建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采用B.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采用C.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D.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答题: A. B. C。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图2-1 房屋震害指数与局图2-2 地理位置二、选择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和地基1、选择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和地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选择薄的场地覆盖层。
对于柔性建筑,厚土层上的震害重,薄土层上的震害轻,直接座落在基岩上的震害更轻。
(2)选择坚实的场地土。
震害表明,场地土刚度大,则房屋震害指数小,破坏轻;刚度小,则震害指数大,破坏重。
故应选择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坚硬场地土。
二、选择抗震有利的建筑场地和地基(3)将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错开,避免共振。
震害表明,如果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相等或相近,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就会因共振而加重。
(4)采取基础隔震或消能减震措施。
利用基础隔震或消能减震技术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减少输入给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达到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
三、有利的房屋抗震体型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平面和竖向不规则建筑——主要根据体型(平面和立面)、刚度和质量沿平面、高度的不同等因素进行判别。
三、有利的房屋抗震体型平面规则性:平面偏心、平面凹角、刚性楼层、楼板突变、平面外水平断错、非平行结构体系立面规则性:刚度突变的柔性层、质量分布突变、立面形状突变、竖向抗侧力构件在其平面内的间断、承载力突变(薄弱层)三、有利的房屋抗震体型(1)建筑抗震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2)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变化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上而下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3)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可按实际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三、有利的房屋抗震体型2、合适的房屋高度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就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第1章绪论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
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3。
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5.试讨论结构延性与结构抗震的内在联系.延性设计:通过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与强度,使结构构件在强烈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后仍具有较大的延性,从而可以通过塑性变形吸收更多地震输入能量,使结构物至少保证至少“坏而不倒”。
第一章绪论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2、震源:底层构造运动中,地球内部断层错动断裂并引起周围介质震动的部位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震中区(极震区):震中附近的地面震动最剧烈,也是破坏严重的地区震中距: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叫做震源深度3、地震波:体波(纵波、横波)随深度增大而增大….面波(L波、R波)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纵波>横波>面波(面波的振幅最大)4、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地震裂变: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及房屋建筑等工程结构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关系区别: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由于各地区距离震中的远近不同、震源深度不同,地质情况和建筑物情况不同,故各地区所遭受到的地震影响程度不同。
5、基本烈度:指某地区在今后一定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我国确定以50年内超过概率为10%的烈度为基本烈度(474年一遇)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区划图地震基本烈度,6度以上地区建筑必须进行抗震烈度设防。
6、地震动三个基本要素:幅值、频率和持时(在近场内基岩上的低振动加速度峰值大于软弱场地上的,而远场则相反)7、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特殊、重点、标准、适度设防,简称甲乙丙丁(甲乙抗震措施提升一度,计算时甲提升一度,乙不提升)小震烈度:50年内超63.2% 中震10% 大震2-3%中震烈度(基本烈度)=小震烈度(众值或多遇)+1.55=大震(罕遇)-1.00三水准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两阶段抗震方法:第一阶段设计为承载力及弹性形变验算,取第一水准(相当于小震)的参数计算。
这样可满足第一二水准设防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为弹塑性形变验算,满足第三水准设防要求。
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1、场地:是指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普特征。
按场地上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四类,即对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