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2.12 MB
- 文档页数:34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公开课教案开课学校:龙岩八中开课教师:段慧慧开课班级:高一(1)班【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参观者神态表情变化的把握,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
【教学难点】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教学设想】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受1、展示银幕再现的历史。
结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一个词来形容罗森塔尔笔下的奥斯维辛给你带来的感觉。
并且从文中找到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说这个词。
(“恐怖”“讽刺”“噩梦”“挣扎”等)2、那么文中的参观者又有何感觉呢?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浑身发抖——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沉思——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这里有不忍,有愤恨,有震惊,有惊惧。
二、探究细节1、那么作者有没有更不一样的感觉呢?作者是通过什么来传递出这种特别的感触?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
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出示图片——集中营的大门上有三个词,组合起来就是:“劳动使人自由”。
)看了这一细节你会有什么感觉?2、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讨论,找出文中细节,思考它们所引发出来的思想。
①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
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哪一个词表示了作者的惊讶?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背景知识介绍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奥斯维新没有新闻》公开课教案及反思202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文中关键语句,把握住文章主旨。
2、以史为鉴,珍视和平,反对暴力和战争。
教学重点参观者参观的地方及参观者的反应,了解侧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文中重点语句的认知课时精心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我手中拎的就是什么?(生答肥皂)对,肥皂。
那同学们晓得它的主要成分就是什么吗?(生提问油脂)我们现在用的肥皂主要成分就是动物或植物油脂。
在二战时期德国存有一种“人体香皂”,它就是用人的油脂煮并萃取出的。
存有同学不大好了,不仅如此,当时德国家庭用的床头灯舱盖从犹太人身上活剥下来人皮搞的。
地上摔的地毯就是用犹太人头发编织的。
这些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事情就曾经出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罗森塔尔走进这个民族的苦难营……二、整体感知1、快速下载课文,说道说道奥斯维辛就是一个什么地方?(用文中的词语提问)人间地狱、杀人工厂这就是我们整体的一个认知,哪位同学补足一下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更详尽的一些材料?(生根据搜寻资料补足)2、1000多座集中营,400万遇难者,这么惨绝人寰,为什么说道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呢,没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下?(用文中语句提问)没有新闻:“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还要写下的原因:“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下不容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恐惧的心情,在出访这里之后,如果不说道些什么或写下些什么就返回,那就对不起在这里罹难的人们。
”3、作者罗森塔尔来源于一种内心的恐惧和记者的使命感,跟随着参观者来到了集中营,那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他们又存有哪些反应呢?(在文中打听一打听)参观地方: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房、女牢房、实验室、照片墙、绞刑室参观者反应:毒气室:特别血腥、终生难以忘怀焚尸炉:表情茫然死囚牢房:不由自主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嘴巴想叫叫不出来实验室:庆幸、羞红了脸照片墙:引人注目、发人深思绞刑室:窒息、跪下祷告、“够了”同学们打听的较好,那从第一个地方至最后绞刑室,参观者的反应比较一下,我们辨认出越来越怎么样?(生答猛烈)。